玉米须固体饮料及其泡制方法.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6989029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3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190112.3

申请日:

20130522

公开号:

CN103222663A

公开日:

2013073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23L2/39,A23L1/29

主分类号:

A23L2/39,A23L1/29

申请人: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发明人:

朱宇,姚英政,何文铸,董玲,谢江,张盈娇

地址:

610066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侧4号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优先权:

CN201310190112A

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冯忠亮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玉米须固体饮料及其泡制方法,解决已有的玉米须饮料多糖含量少,降血脂效果不显著,成本高,口感差的问题。玉米须固体饮料由重量百分比的下列原料制成:白茅根10—40%,甜叶菊0—10%,玉米须、白茅根、甜叶菊分别粉碎过40—80目筛,玉米须60—90%,玉米须固体饮料1克冲泡时间15—30min,加水量100—230mL,水温70—100℃。

权利要求书

1.玉米须固体饮料,其特征在于由重量百分比的下列粒度为40—80目的原料组成:玉米须               60—90%,白茅根            10—40%,甜叶菊            0—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须固体饮料,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如下:(1)将玉米须、白茅根、甜叶菊用清水清洗干净,于40—50℃干燥24—72h,(2)玉米须、白茅根、甜叶菊分别粉碎过40—80目筛,(3)将各过筛后的原料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装袋封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须固体饮料,其特征在于由重量百分比的下列原料组成:玉米须               60%,白茅根            30—40%,甜叶菊            0—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须固体饮料的泡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玉米须固体饮料1克冲泡时间                  15—30min,加水量                    100—230mL,水温                      70—1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玉米须固体饮料的泡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原料目数为40目,冲泡时间17min,加水量190mL。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饮料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玉米须袋泡产品的配方及其饮料的制备和泡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玉米须(Stigma maydis)是禾本科玉蜀属植物玉米(Zea mays L.)的花柱和柱头。玉米须对人体无害,且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如黄酮、多糖、多酚、生物碱、尿囊素等。玉米须多糖对降血压、防治糖尿病等具有一定效果,而玉米须黄酮在清除体内亚硝酸盐和自由基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玉米须中的多酚类物质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2011年我国玉米总产量接近2亿吨,而玉米须的产量约为玉米产量的5%,即1000万吨左右。相对于玉米须巨大的产量而言,用于中医入药的玉米须数量极少,而用于食品工业生产的玉米须产品配方组成较为单一,在功效和口感方面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已有的玉米须饮料由玉米须粉碎后加入木醇糖、蛋白糖和水制成。由于饮料中多糖含量少,降血脂效果不显著。成本高、口感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原料来源稳定,制备方法简单,降血脂和清热利尿功效显著,具有免疫调节、解渴功效,成本较低,口感好的玉米须固体饮料及其泡制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使饮料中的多糖等水溶性功效成分最大限度的溶出,得到了一种口感好,具有玉米须水的汤色、香气和滋味的玉米须饮料的玉米须固体饮料泡制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现:

玉米须固体饮料配方,按重量百分比由下列粒度为40—80目的原料组成:

玉米须               60—90%,

白茅根            10—40%,

甜叶菊            0—10%。

玉米须固体饮料的制备方法:

(1)将玉米须、白茅根、甜叶菊用清水清洗干净,于40—50℃干燥24—72h。

(2)玉米须、白茅根、甜叶菊分别粉碎过40—80目筛。

(3)将各过筛后的原料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装袋封口。

由重量百分比的下列原料组成:

玉米须               60%,

白茅根            30—40%,

甜叶菊            0—10%。

玉米须固体饮料的泡制方法:玉米须固体饮料1克

冲泡时间                      15—30min,

加水量                        100—230mL,

水温                          70—100℃。

原料目数为40目,冲泡时间17min,加水量190mL。

 

本发明中各组分效果如下:

(1)玉米须:传统草药,性味甘淡而平。药理研究证明玉米须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菌及抗氧化、利尿和抗尿路结石形成、降低血糖和血压等作用。玉米须多糖对降血压、防治糖尿病等具有一定效果,而玉米须黄酮在清除体内亚硝酸盐和自由基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玉米须中的多酚类物质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2)白茅根:味甘性寒,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血热吐血、鼻出血、血尿以及热病烦渴、黄疸、水肿、热淋涩痛、急性肾炎水肿、小便不利、热病烦渴、胃热呕哕、咳嗽等。

白茅根主要含有糖类、三萜类、黄酮类、木脂素类、内酯类等化合物,具有利尿、止血、抗菌及免疫调节等作用。糖类是白茅根的主要化学成分,其含量达总提取物的80%以上。上述糖类的一部分是多糖。

白茅根在本发明中的作用:

1、增强了玉米须饮料的口感(从感官评分结果可以看出)。

2、增加了玉米须饮料中多糖的含量(从表1和表3可以看出)。

3、增加了玉米须饮料清热利尿、解渴和免疫调节的功效。

(3)甜叶菊:含有甜叶菊糖甙,甜叶菊糖甙具有高甜度(为蔗糖的200—300倍)、低热量(仅为蔗糖的1/300)的特性,被誉为最有发展前途的新糖源,可用于消渴,防治糖尿病、肥胖症、小儿龋齿和高血压,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功效。

本发明通过添加白茅根和甜叶菊,一方面白茅根中的多糖和甜叶菊含有的甜叶菊糖甙与玉米须协同作用,增强饮料在降血压、降血糖等方面的功效,另一方面改善了玉米须饮料的口感。并且增加了本发明玉米须饮料清热利尿、解渴和免疫调节的功效。通过控制饮料配方中原料的粒度和冲泡条件,使原料中的多糖等水溶性功效成分最大限度的溶出,并得到了一种口感好,具有玉米须水的汤色、香气和滋味的玉米须饮料。本发明的配方原料来源稳定,成本较低,饮料中多糖含量较高,且制备方法简单,对降血压、防治糖尿病等具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具有解渴、清热利尿和免疫调节的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1玉米须饮料配方,按重量百分比由玉米须90%,白茅根10%组成。

其制备方法是将原料清洗干净,烘干,粉碎,过60目筛,按比例配料,常温下混合,搅拌均匀,装袋,沸水150mL,冲泡20min。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玉米须饮料配方,按重量百分比由玉米须60%,白茅根30%,甜叶菊10%组成。

其制备方法是将原料清洗干净,烘干,粉碎,过40目筛,按比例配料,常温下混合,搅拌均匀,装袋,沸水190mL,冲泡17min。

本实施例2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3玉米须饮料配方,按重量百分比由玉米须60%,白茅根35%,甜叶菊5%组成。

其制备方法是将原料清洗干净,烘干,粉碎,过80目筛,按比例配料,常温下混合,搅拌均匀,装袋,沸水200mL,冲泡30min。

实施例4:

本实施例4玉米须饮料配方,按重量百分比由玉米须60%,白茅根38%,甜叶菊2%组成。

其制备方法是将原料清洗干净,烘干,粉碎,过80目筛,按比例配料,常温下混合,搅拌均匀,装袋,沸水200mL,冲泡10min。

 

实施例实验结果见表1。

表1 各实施例实验结果

编号 感官评分 多糖含量(mg/g) 实施例1 85.15 13.59 实施例2 85.42 70.71 实施例3 70.59 78.38 实施例4 74.46 80.67

应用证明:本发明玉米须饮料的配方原料来源稳定,成本较低;本发明的口感较好,多糖含量较高,且制备方法简单。

上述各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基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

实验例:

1.     实验例的配方

 配方设计表

编号 玉米须(g) 白茅根(g) 甜叶菊(g) 1 0.90 0.10 / 2 0.80 0.20 / 3 0.60 0.40 / 4 0.90 / 0.10 5 0.80 / 0.20 6 0.60 / 0.40 7 0.60 0.30 0.10 8 0.60 0.35 0.05 9 0.60 0.38 0.02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制备

玉米须、白茅根、甜叶菊分别粉碎,过40、60、80、100目筛。按一定比例准确称取相同目数的三种原料共1.0000 g,装入茶袋,封口,混合均匀,制成料包。

2.2  感官评定

实验设计了9种配方,均以60目原料制成料包,每种配方取料包1包置于水杯中,加150mL沸水,冲泡20min,取出料包,待水温降至无烫感,进行感官评定。

感官评定表参照《GB/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和《GB/T 24690—2009 袋泡茶》制定,并结合本产品的特征,做了一些修改,见表1。感官评分总分为各小项得分分别乘以相应评分系数后相加的和,即感官评分总分T = 0.3b + 0.3c + 0.3d + 0.1e。每个样品的得分取6人评定后的平均值。

表1 感官评定表

Table 1 Sensory evaluation

2.3  多糖含量的测定

准确称取30mg 葡萄糖,以去离子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精确量取葡萄糖标准工作液(0.3mg/mL)1.0、2.0、2.5、3.0、3.5、4.0、5.0mL,分别置于25mL容量瓶中,去离子水定容至刻度,各管中葡萄糖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012、0.024、0.030、0.036、0.042、0.048、0.060mg/mL。吸取上述各管中的葡萄糖溶液2.0mL于干净试管中,加4%苯酚试剂1.0mL,摇匀,迅速滴加浓硫酸5.0mL,40℃水浴加热15min,取出,置冰水中冷却5min,作为供试品溶液。空白溶液同上法制备。在487nm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以葡萄糖质量浓度C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制作标准曲线并得其回归方程为A=0.0805C-0.0045(R2=0.9946)。

样品的测定:取冷却至室温的冲泡液10.0mL,加入40ml 80%乙醇沉淀,4000r/min离心10min,弃去上清液,沉淀物用去离子水溶解,定容至10ml,取定容后的溶液V1于干净试管中,加4%苯酚试剂1.0mL,摇匀,迅速滴加浓硫酸5.0mL,40℃水浴加热15min,取出,置冰水中冷却5min,作为待测溶液。空白溶液同上法制备。在487nm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由标准曲线上计算出质量浓度C。

式中:C为待测溶液相当于标准葡萄糖溶液的质量浓度,mg/mL;2为标准曲线制作时取的葡萄糖溶液的体积,mL;V1为所取上清液进行测定的体积,mL;V2为冲泡时的加水量,mL;md为样品干质量,g。

2.4  单因素试验

以感官评定和多糖含量为指标,确定最佳配方后,以最佳配方为基础设计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设定加水量150mL、冲泡时间20min、原料目数60目,固定其他条件分别考察原料目数(40、60、80、100目)、冲泡时间(10、20、30、40min)、加水量(100、150、200、250mL)对冲泡液中多糖含量的影响。

2.5  响应面优化冲泡工艺

依据单因素试验结果确定因素水平范围,根据中心组合设计原理,以原料目数、冲泡时间、加水量3个因素为自变量,多糖含量为响应值,设计3因素3水平共15个试验点的响应面分析试验,其中12个为析因试验,3个为中心试验,其因素水平分析选取见表2。

表2 响应面因素水平编码

Table 2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their coded levels used in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3   结果与分析

3.1   配方筛选

感官评定评分在85分以上的配方,取其冲泡液测定多糖含量,结果见表3。综合考虑感官评分和多糖含量两个指标,认为9号配方为最佳配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实验。

表3 各配方的感官评分和多糖含量

Table 3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their coded levels used in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1 2 3 4 5 6 7 8 9 感官评分总分 85.15 86.83 88.73 82.08 80.27 78.93 85.42 88.25 87.75 多糖含量(mg/g) 12.58 37.68 73.62 / / / 65.48 70.59 74.46

3.2   单因素试验

3.2.1   原料目数对多糖含量的影响

原料目数在40~80目范围内时,冲泡液中的多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60目时达到最高的74.58mg/g,80~100目范围内多糖含量迅速降低。因此,选择原料目数40、60、80目进行响应面试验。

3.2.2   冲泡时间对多糖含量的影响                                     

冲泡时间在10~40min范围内时,冲泡液中的多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20min时达到最高的74.43mg/g,10~20min范围内多糖含量迅速升高,20~30min范围内多糖含量迅速降低,而30~40min范围内多糖含量降低较为平缓。因此,选择冲泡时间10、20、30min进行响应面试验。

3.2.3   加水量对多糖含量的影响

加水量在100~250mL范围内时,冲泡液中的多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200mL时达到最高的75.05mg/g,100~200mL范围内多糖含量逐渐升高,而200~250mL范围内多糖含量迅速降低。因此,选择加水量150、200、250mL进行响应面试验。

3.3   响应面试验

表4 响应面设计及响应值

Table 4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results for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序号 X 1原料目数 X 2冲泡时间 X 3加水量 Y多糖含量(mg/g) 1 0 —1 —1 71.89 2 1 1 0 72.58 3 —1 —1 0 74.70 4 0 1 —1 72.89 5 1 0 —1 73.66 6 0 0 0 74.64 7 —1 0 —1 74.64 8 1 —1 0 66.25 9 0 0 0 75.00 10 0 1 1 68.74 11 0 0 0 75.15 12 —1 0 1 72.63 13 —1 1 0 72.13 14 1 0 1 66.81 15 0 —1 1 68.78

按表4进行试验,并对响应面试验结果进行多元二次回归分析,将极不显著的项(X2X3)剔除之后,可以得到回归方程:Y = 74.9300 — 1.8500 X1 + 0.5900 X2 – 2.0150 X3 – 1.0775 X12 – 2.4375 X22 –1.9175 X32 + 2.2250 X1X2 –1.2100 X1X3

表5方差分析表明,对多糖含量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极显著(P < 0.01),原料目数、冲泡时间和加水量对多糖含量均有显著性影响。决定系数R2 = 0.9871,说明该模型能够解释98.71%的变化,失拟项P = 0.125,大于0.05,因此回归模型适合,不需对回归议程调整。可用此模型对冲泡液中的多糖含量进行分析预测。

表5  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

Table 5 Analysis of variance for the fitted regression model

利用回归方程分别对X1、X2、X3进行求一阶偏导,令导数等于0,系统计算得到最佳点:X1 = 40.00,X2 = 16.67,X3 = 190.40,Y = 76.04。即最佳冲泡条件为原料目数40目,冲泡时间16.67min,加水量190.40mL,在此条件下,冲泡液中多糖含量的理论值为76.04mg/g。为检验该最佳冲泡条件的可靠性,采用上述响应曲面优化结果进行验证实验,考虑到实际操作可行性,将冲泡条件改进为原料目数40目,冲泡时间17min,加水量190mL,冲泡液中多糖含量为(75.87±1.60)mg/g,与模型值76.04mg/g相近,因此利用响应曲面法优化玉米须袋泡饮料的冲泡工艺是可行的。

玉米须固体饮料及其泡制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玉米须固体饮料及其泡制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玉米须固体饮料及其泡制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玉米须固体饮料及其泡制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米须固体饮料及其泡制方法.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222663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7.31 CN 103222663 A *CN103222663A* (21)申请号 201310190112.3 (22)申请日 2013.05.22 A23L 2/39(2006.01) A23L 1/29(2006.01) (71)申请人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 所 地址 610066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侧 4 号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 究所 (72)发明人 朱宇 姚英政 何文铸 董玲 谢江 张盈娇 (74)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51100 代理人 冯忠亮 (54)。

2、 发明名称 玉米须固体饮料及其泡制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玉米须固体饮料及其泡制方法, 解决 已有的玉米须饮料多糖含量少, 降血脂效果不显 著, 成本高, 口感差的问题。玉米须固体饮料由 重量百分比的下列原料制成 : 白茅根 1040%, 甜 叶菊 010%, 玉米须、 白茅根、 甜叶菊分别粉碎过 4080 目筛, 玉米须 6090%, 玉米须固体饮料 1 克冲泡时间 1530min, 加水量 100230mL, 水温 70100。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10)申。

3、请公布号 CN 103222663 A CN 103222663 A *CN103222663A* 1/1 页 2 1. 玉米须固体饮料, 其特征在于由重量百分比的下列粒度为 4080 目的原料组成 : 玉米须 6090%, 白茅根 1040%, 甜叶菊 010%。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玉米须固体饮料, 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如下 : (1) 将玉米须、 白茅根、 甜叶菊用清水清洗干净, 于 4050干燥 2472h, (2) 玉米须、 白茅根、 甜叶菊分别粉碎过 4080 目筛, (3) 将各过筛后的原料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 装袋封口。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玉米须固体饮料,。

4、 其特征在于由重量百分比的下列原料组 成 : 玉米须 60%, 白茅根 3040%, 甜叶菊 0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须固体饮料的泡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 : 玉米须固体饮料1 克 冲泡时间 1530min, 加水量 100230mL, 水温 70100。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玉米须固体饮料的泡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原料目数为 40 目, 冲泡时间 17min, 加水量 190mL。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222663 A 2 1/7 页 3 玉米须固体饮料及其泡制方法 0001 技术领域 : 本发明属于饮料加工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玉米须袋泡产品的配方及其饮料的。

5、制备和泡 制方法。 0002 背景技术 : 玉米须 (Stigma maydis) 是禾本科玉蜀属植物玉米 (Zea mays L.) 的花柱和柱头。玉 米须对人体无害, 且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 如黄酮、 多糖、 多酚、 生物碱、 尿囊素等。 玉米须多 糖对降血压、 防治糖尿病等具有一定效果, 而玉米须黄酮在清除体内亚硝酸盐和自由基等 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玉米须中的多酚类物质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0003 2011 年我国玉米总产量接近 2 亿吨, 而玉米须的产量约为玉米产量的 5%, 即 1000 万吨左右。 相对于玉米须巨大的产量而言, 用于中医入药的玉米须数量极少, 而用于食品工 业生。

6、产的玉米须产品配方组成较为单一, 在功效和口感方面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已有的玉米须饮料由玉米须粉碎后加入木醇糖、 蛋白糖和水制成。 由于饮料中多糖含量少, 降血脂效果不显著。成本高、 口感差。 0004 发明内容 :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原料来源稳定, 制备方法简单, 降血脂和清热利尿功效显著, 具有免疫调节、 解渴功效, 成本较低, 口感好的玉米须固体饮料及其泡制方法。 0005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使饮料中的多糖等水溶性功效成分最大限度的溶 出, 得到了一种口感好, 具有玉米须水的汤色、 香气和滋味的玉米须饮料的玉米须固体饮料 泡制方法。 0006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列技术。

7、方案实现 : 玉米须固体饮料配方, 按重量百分比由下列粒度为 4080 目的原料组成 : 玉米须 6090%, 白茅根 1040%, 甜叶菊 010%。 0007 玉米须固体饮料的制备方法 : (1) 将玉米须、 白茅根、 甜叶菊用清水清洗干净, 于 4050干燥 2472h。 0008 (2) 玉米须、 白茅根、 甜叶菊分别粉碎过 4080 目筛。 0009 (3) 将各过筛后的原料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 装袋封口。 0010 由重量百分比的下列原料组成 : 玉米须 60%, 白茅根 3040%, 甜叶菊 010%。 0011 玉米须固体饮料的泡制方法 : 玉米须固体饮料 1 克 冲泡时间 1。

8、530min, 加水量 100230mL, 水温 70100。 说 明 书 CN 103222663 A 3 2/7 页 4 0012 原料目数为 40 目, 冲泡时间 17min, 加水量 190mL。 0013 本发明中各组分效果如下 : (1) 玉米须 : 传统草药, 性味甘淡而平。药理研究证明玉米须具有调节免疫功能、 抗肿 瘤、 抗菌及抗氧化、 利尿和抗尿路结石形成、 降低血糖和血压等作用。 玉米须多糖对降血压、 防治糖尿病等具有一定效果, 而玉米须黄酮在清除体内亚硝酸盐和自由基等方面起到一定 作用, 玉米须中的多酚类物质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0014 (2) 白茅根 : 味甘性寒,。

9、 有凉血止血、 清热利尿的作用, 可用于治疗血热吐血、 鼻出 血、 血尿以及热病烦渴、 黄疸、 水肿、 热淋涩痛、 急性肾炎水肿、 小便不利、 热病烦渴、 胃热呕 哕、 咳嗽等。 0015 白茅根主要含有糖类、 三萜类、 黄酮类、 木脂素类、 内酯类等化合物, 具有利尿、 止 血、 抗菌及免疫调节等作用。糖类是白茅根的主要化学成分, 其含量达总提取物的 80% 以 上。上述糖类的一部分是多糖。 0016 白茅根在本发明中的作用 : 1、 增强了玉米须饮料的口感 (从感官评分结果可以看出) 。 0017 2、 增加了玉米须饮料中多糖的含量 (从表 1 和表 3 可以看出) 。 0018 3、 增。

10、加了玉米须饮料清热利尿、 解渴和免疫调节的功效。 0019 (3) 甜叶菊 : 含有甜叶菊糖甙, 甜叶菊糖甙具有高甜度 (为蔗糖的 200300 倍) 、 低 热量 (仅为蔗糖的 1/300) 的特性, 被誉为最有发展前途的新糖源, 可用于消渴, 防治糖尿病、 肥胖症、 小儿龋齿和高血压, 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功效。 0020 本发明通过添加白茅根和甜叶菊, 一方面白茅根中的多糖和甜叶菊含有的甜叶菊 糖甙与玉米须协同作用, 增强饮料在降血压、 降血糖等方面的功效, 另一方面改善了玉米须 饮料的口感。并且增加了本发明玉米须饮料清热利尿、 解渴和免疫调节的功效。通过控制 饮料配方中原料的粒度和冲泡条件。

11、, 使原料中的多糖等水溶性功效成分最大限度的溶出, 并得到了一种口感好, 具有玉米须水的汤色、 香气和滋味的玉米须饮料。 本发明的配方原料 来源稳定, 成本较低, 饮料中多糖含量较高, 且制备方法简单, 对降血压、 防治糖尿病等具有 较好的效果 , 并且具有解渴、 清热利尿和免疫调节的功效。 0021 具体实施方式 : 实施例 1 : 本实施例 1 玉米须饮料配方, 按重量百分比由玉米须 90%, 白茅根 10% 组成。 0022 其制备方法是将原料清洗干净, 烘干, 粉碎, 过 60 目筛, 按比例配料, 常温下混合, 搅拌均匀, 装袋, 沸水 150mL, 冲泡 20min。 0023 实。

12、施例 2 : 本实施例 2 玉米须饮料配方, 按重量百分比由玉米须 60%, 白茅根 30%, 甜叶菊 10% 组 成。 0024 其制备方法是将原料清洗干净, 烘干, 粉碎, 过 40 目筛, 按比例配料, 常温下混合, 搅拌均匀, 装袋, 沸水 190mL, 冲泡 17min。 0025 本实施例 2 制备方法与实施例 1 相同。 0026 实施例 3 : 说 明 书 CN 103222663 A 4 3/7 页 5 本实施例 3 玉米须饮料配方, 按重量百分比由玉米须 60%, 白茅根 35%, 甜叶菊 5% 组成。 0027 其制备方法是将原料清洗干净, 烘干, 粉碎, 过 80 目筛。

13、, 按比例配料, 常温下混合, 搅拌均匀, 装袋, 沸水 200mL, 冲泡 30min。 0028 实施例 4 : 本实施例 4 玉米须饮料配方, 按重量百分比由玉米须 60%, 白茅根 38%, 甜叶菊 2% 组成。 0029 其制备方法是将原料清洗干净, 烘干, 粉碎, 过 80 目筛, 按比例配料, 常温下混合, 搅拌均匀, 装袋, 沸水 200mL, 冲泡 10min。 0030 实施例实验结果见表 1。 0031 表 1 各实施例实验结果 编号感官评分 多糖含量 (mg/g) 实施例 1 85.1513.59 实施例 2 85.4270.71 实施例 3 70.5978.38 实施。

14、例 4 74.4680.67 应用证明 : 本发明玉米须饮料的配方原料来源稳定, 成本较低 ; 本发明的口感较好, 多 糖含量较高, 且制备方法简单。 0032 上述各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作进一步的说明, 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 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基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 0033 实验例 : 1. 实验例的配方 配方设计表 编号 玉米须 (g)白茅根 (g)甜叶菊 (g) 10.900.10/ 20.800.20/ 30.600.40/ 40.90/0.10 50.80/0.20 60.60/0.40 70.600.300.10 80.600.350.05。

15、 90.600.380.02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制备 玉米须、 白茅根、 甜叶菊分别粉碎, 过 40、 60、 80、 100 目筛。按一定比例准确称取相同目 数的三种原料共 1.0000 g, 装入茶袋, 封口, 混合均匀, 制成料包。 0034 2.2 感官评定 实验设计了 9 种配方, 均以 60 目原料制成料包, 每种配方取料包 1 包置于水杯中, 加 150mL 沸水, 冲泡 20min, 取出料包, 待水温降至无烫感, 进行感官评定。 0035 感官评定表参照 GB/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和 GB/T 246902009 袋泡茶 制定, 并结合本产品的。

16、特征, 做了一些修改, 见表 1。感官评分总分为各小项得分分 别乘以相应评分系数后相加的和, 即感官评分总分T = 0.3b + 0.3c + 0.3d + 0.1e。 每个 样品的得分取 6 人评定后的平均值。 说 明 书 CN 103222663 A 5 4/7 页 6 0036 表 1 感官评定表 Table 1 Sensory evaluation 2.3 多糖含量的测定 准确称取 30mg 葡萄糖, 以去离子水溶解并定容至 100mL, 精确量取葡萄糖标准工作液 (0.3mg/mL)1.0、 2.0、 2.5、 3.0、 3.5、 4.0、 5.0mL, 分别置于 25mL 容量瓶中。

17、, 去离子水定容至 刻度, 各管中葡萄糖的质量浓度分别为 0.012、 0.024、 0.030、 0.036、 0.042、 0.048、 0.060mg/ mL。吸取上述各管中的葡萄糖溶液 2.0mL 于干净试管中, 加 4% 苯酚试剂 1.0mL, 摇匀, 迅速 滴加浓硫酸 5.0mL, 40水浴加热 15min, 取出, 置冰水中冷却 5min, 作为供试品溶液。空白 溶液同上法制备。在 487nm 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以葡萄糖质量浓度C为横坐标、 吸光 度A为纵坐标, 制作标准曲线并得其回归方程为A 0.0805C 0.0045(R2 0.9946)。 0037 样品的测定 : 取。

18、冷却至室温的冲泡液 10.0mL, 加入 40ml 80% 乙醇沉淀, 4000r/min 离心 10min, 弃去上清液, 沉淀物用去离子水溶解, 定容至 10ml, 取定容后的溶液V1于干净 试管中, 加 4% 苯酚试剂 1.0mL, 摇匀, 迅速滴加浓硫酸 5.0mL, 40水浴加热 15min, 取出, 置 冰水中冷却 5min, 作为待测溶液。空白溶液同上法制备。在 487nm 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 由标准曲线上计算出质量浓度C。 0038 式中 :C为待测溶液相当于标准葡萄糖溶液的质量浓度, mg/mL ; 2 为标准曲线制作 时取的葡萄糖溶液的体积, mL ;V1为所取上清液进。

19、行测定的体积, mL ;V2为冲泡时的加水量, mL ;md为样品干质量, g。 0039 2.4 单因素试验 以感官评定和多糖含量为指标, 确定最佳配方后, 以最佳配方为基础设计单因素试验 和响应面试验。 设定加水量150mL、 冲泡时间20min、 原料目数60目, 固定其他条件分别考察 原料目数 (40、 60、 80、 100 目) 、 冲泡时间 (10、 20、 30、 40min) 、 加水量 (100、 150、 200、 250mL) 对冲泡液中多糖含量的影响。 0040 2.5 响应面优化冲泡工艺 说 明 书 CN 103222663 A 6 5/7 页 7 依据单因素试验结。

20、果确定因素水平范围, 根据中心组合设计原理, 以原料目数、 冲泡时 间、 加水量 3 个因素为自变量, 多糖含量为响应值, 设计 3 因素 3 水平共 15 个试验点的响应 面分析试验, 其中 12 个为析因试验, 3 个为中心试验, 其因素水平分析选取见表 2。 0041 表 2 响应面因素水平编码 Table 2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their coded levels used in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3 结果与分析 3.1 配方筛选 感官评定评分在85分以上的配方, 取其冲泡液测定多糖含量, 结果见表3。 综合考虑感 官。

21、评分和多糖含量两个指标, 认为 9 号配方为最佳配方,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实验。 0042 表 3 各配方的感官评分和多糖含量 Table 3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their coded levels used in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123456789 感官评分总分85.1586.8388.7382.0880.2778.9385.4288.2587.75 多糖含量 (mg/g)12.5837.6873.62/65.4870.5974.46 3.2 单因素试验 3.2.1 原料目数对多糖含量的影响 原料目数在4080目范围内时。

22、, 冲泡液中的多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 60目时达到最高 的 74.58mg/g, 80 100 目范围内多糖含量迅速降低。因此, 选择原料目数 40、 60、 80 目进 行响应面试验。 0043 3.2.2 冲泡时间对多糖含量的影响 冲泡时间在1040min范围内时, 冲泡液中的多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 20min时达到最 高的74.43mg/g, 1020min范围内多糖含量迅速升高, 2030min范围内多糖含量迅速降 低, 而 30 40min 范围内多糖含量降低较为平缓。因此, 选择冲泡时间 10、 20、 30min 进行 响应面试验。 0044 3.2.3 加水量对多糖含量的影响 。

23、加水量在 100 250mL 范围内时, 冲泡液中的多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 200mL 时达到最 高的 75.05mg/g, 100 200mL 范围内多糖含量逐渐升高, 而 200 250mL 范围内多糖含量 迅速降低。因此, 选择加水量 150、 200、 250mL 进行响应面试验。 0045 3.3 响应面试验 表 4 响应面设计及响应值 Table 4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results for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序号X1原料目数X2冲泡时间X3加水量Y多糖含量 (mg/g) 101171.89 说 明 书 CN 1032。

24、22663 A 7 6/7 页 8 211072.58 311074.70 401172.89 510173.66 600074.64 710174.64 811066.25 900075.00 1001168.74 1100075.15 1210172.63 1311072.13 1410166.81 1501168.78 按表 4 进行试验, 并对响应面试验结果进行多元二次回归分析, 将极不显著的项 (X2X3)剔除之后, 可以得到回归方程 :Y = 74.9300 1.8500 X1 + 0.5900 X2 2.0150 X3 1.0775 X12 2.4375 X22 1.9175 X。

25、32 + 2.2250 X1X2 1.2100 X1X3 表 5 方差分析表明, 对多糖含量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极显著 (P 0.01), 原料目数、 冲 泡时间和加水量对多糖含量均有显著性影响。决定系数R 2 = 0.9871, 说明该模型能够解释 98.71%的变化, 失拟项P = 0.125, 大于0.05, 因此回归模型适合, 不需对回归议程调整。 可 用此模型对冲泡液中的多糖含量进行分析预测。 0046 表 5 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 Table 5 Analysis of variance for the fitted regression model 利用回归方程分别对X1、X2、X3 。

26、进行求一阶偏导, 令导数等于 0, 系统计算得到最佳 说 明 书 CN 103222663 A 8 7/7 页 9 点 :X1 40.00,X2 16.67,X3 190.40,Y 76.04。即最佳冲泡条件为原料目数 40 目, 冲泡时间 16.67min, 加水量 190.40mL, 在此条件下, 冲泡液中多糖含量的理论值为 76.04mg/g。为检验该最佳冲泡条件的可靠性, 采用上述响应曲面优化结果进行验证实验, 考虑到实际操作可行性, 将冲泡条件改进为原料目数40目, 冲泡时间17min, 加水量190mL, 冲泡液中多糖含量为 (75.871.60) mg/g, 与模型值 76.04mg/g 相近, 因此利用响应曲面法 优化玉米须袋泡饮料的冲泡工艺是可行的。 说 明 书 CN 103222663 A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