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模式软胶囊制丸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滚模式软胶囊制丸机.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520864406.4 (22)申请日 2015.10.31 A61J 3/07(2006.01) (73)专利权人 山东圣海保健品有限公司 地址 255086 山东省淄博市开发区四宝山民 营工业园 (72)发明人 梁勇 王凤鸣 (74)专利代理机构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 限公司 37212 代理人 巩同海 (54) 实用新型名称 滚模式软胶囊制丸机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滚模式软胶囊制丸机, 属于软胶囊制丸设备领域, 包括机头、 机体、 供料 系统及成型系统, 机头、 机体设置在下层, 机头通 过进料管连接上层的料。
2、罐, 成型系统包括喷体及 设置在喷体下方的第一模具、 第二模具, 喷体由前 盖、 喷体本体及后盖组成, 前盖上分别设有第一进 水口及第二进水口, 喷体本体下部倾斜体一侧设 有第一主流道, 另一侧设有第二主流道, 后盖上设 有第一辅流道、 第二辅流道、 第一出水口及第二出 水口, 两条水路分别与外部的恒温水箱相通形成 两条循环水路。本实用新型省去人工运送物料的 环节, 节省劳力, 并且使喷体加热温度均匀, 提高 产品合格率。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205108412 U 2016.03.30。
3、 CN 205108412 U 1.一种滚模式软胶囊制丸机, 包括机头(3)、 机体(4)、 供料系统及成型系统(5), 其特征 在于: 机头(3)、 机体(4)设置在下层, 机头(3)通过进料管(2)连接上层的料罐(1), 成型系统 (5)包括喷体(10)及设置在喷体(10)下方的第一模具(7)、 第二模具(21), 喷体(10)与第一 模具(7)之间、 喷体(10)与第二模具(21)之间分别设置胶皮(9), 第一模具(7)与第二模具 (21)之间成型软胶囊, 喷体(10)由前盖(10.1)、 喷体本体(10.2)及后盖(10.3)组成, 前盖 (10.1)上分别设有第一进水口(12)及第二。
4、进水口(14), 喷体本体(10.2)下部倾斜体一侧设 有第一主流道(10.4), 另一侧设有第二主流道(10.5), 后盖(10.3)上设有第一辅流道 (10.6)、 第二辅流道(10.7)、 第一出水口(13)及第二出水口(15), 第一进水口(12)、 第一主 流道(10.4)、 第一辅流道(10.6)及第一出水口(13)形成第一条水路, 第二进水口(14)、 第二 主流道(10.5)、 第二辅流道(10.7)及第二出水口(15)形成第二条水路, 两条水路分别与外 部的恒温水箱(19)相通形成两条循环水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模式软胶囊制丸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进水口(1。
5、2)、 第二进水口(14)通过管路连接同一电磁阀(16), 电磁阀(16)连接输送泵(17), 输送泵(17) 连接恒温水箱(19), 通过电磁阀(16)控制两条循环水路, 可根据温度进行微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模式软胶囊制丸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恒温水箱(19)内设 有加热棒(20)及温度传感器(1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模式软胶囊制丸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模具(7)内部 沿环形壁设有第一加热层(8), 第二模具(21)内部沿环形壁设有第二加热层(22)。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5108412 U 2 滚模式软胶囊制丸机 技术领域 00。
6、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滚模式软胶囊制丸机, 属于软胶囊制丸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滚模式软胶囊制丸机是制备软胶囊的主要设备, 其成型装置包括分置在左右的第 一模具、 第二模具, 两模具上方设置喷体, 第一模具、 第二模具分别设置一张胶皮, 胶皮经过 第一模具与喷体之间的缝隙及第二模具与喷体之间的缝隙, 被喷体加热, 产生粘性, 随着第 一模具、 第二模具的转动, 两胶皮粘合在一起, 将喷体中喷出的药液包在其中, 形成软胶囊。 因此, 喷体的温度是否均匀, 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0003 现有设备中, 喷体的加热是通过安装在喷体上的两根加热棒实现, 由于加热棒与 安装孔的接触不可能完。
7、全一致, 导致其传热受装配精度的影响较大, 容易导致喷体加热不 均匀, 影响软胶囊产品质量。 0004 现有滚模式软胶囊制丸机工作时, 原料放置在料筒中, 通过输泵将原料泵送至机 头处, 原料需要通过人工由原料罐接取后运送至料筒中, 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提供一种滚模式 软胶囊制丸机, 省去人工运送物料的环节, 将原料直接由原料罐送入机头, 节省劳力, 并且 使喷体加热温度均匀, 提高产品合格率。 0006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滚模式软胶囊制丸机, 包括机头、 机体、 供料系统及成型系统, 机头、 机体设置在下层, 机头通过。
8、进料管连接上层的料罐, 成型系统包括喷体及设置在喷体 下方的第一模具、 第二模具, 喷体与第一模具之间、 喷体与第二模具之间分别设置胶皮, 第 一模具与第二模具之间成型软胶囊, 喷体由前盖、 喷体本体及后盖组成, 前盖上分别设有第 一进水口及第二进水口, 喷体本体下部倾斜体一侧设有第一主流道, 另一侧设有第二主流 道, 后盖上设有第一辅流道、 第二辅流道、 第一出水口及第二出水口, 第一进水口、 第一主流 道、 第一辅流道及第一出水口形成第一条水路, 第二进水口、 第二主流道、 第二辅流道及第 二出水口形成第二条水路, 两条水路分别与外部的恒温水箱相通形成两条循环水路。 0007 通过将料罐及。
9、原料生产线设置在上层, 料罐中混好的胶料可直接送入机头, 省去 人工环节, 节省劳动力。 将喷体由电加热改为循环水加热, 消除了加工误差带来的传热不 均, 使喷体加热均匀, 第一主流道、 第二主流道分别设置在喷体本体下部倾斜体的左右两 侧, 有利于对侧面的加热, 胶皮在与喷体接触的过程中, 是一个逐步吸热的过程, 如果仅采 用一条水道对两侧进行加热, 则随着水温的降低, 两侧的加热温度将不均衡, 通过两条水道 分别加热, 使两侧独立循环, 实现同步加热, 使温度更加均匀。 0008 所述的第一进水口、 第二进水口通过管路连接同一电磁阀, 电磁阀连接输送泵, 输 送泵连接恒温水箱, 通过电磁阀控。
10、制两条循环水路, 可根据温度进行微调。 0009 所述的恒温水箱内设有加热棒及温度传感器。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5108412 U 3 0010 所述的第一模具内部沿环形壁设有第一加热层, 第二模具内部沿环形壁设有第二 加热层, 通过设置第一加热层及第二加热层, 在需要时, 使第一模具、 第二模具可对胶皮进 行辅助加热, 有利于产品的成型。 0011 工作时, 通过加热棒将恒温水箱内的水加热到指定温度, 输送泵通过电磁阀将加 热水分别送至第一进水口、 第二进水口, 水流经第一进水口、 第一主流道、 第一辅流道及第 一出水口形成第一条水路循环, 经第二进水口、 第二主流道、 第。
11、二辅流道及第二出水口形成 第二条水路循环, 分别对喷体两侧面进行加热, 保证喷体温度的均匀。 0012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0013 本滚模式软胶囊制丸机省去人工加料环节, 节省劳动力, 通过设置两条水路循环 对喷体进行加热, 使喷体加热温度均匀, 提高产品合格率; 通过设置第一加热层及第二加热 层, 使第一模具、 第二模具可对胶皮进行辅助加热, 有利于产品的成型。 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是成型系统结构示意图; 0016 图3是喷体结构示意图。 0017 图中: 1、 料罐; 2、 进料管; 3、 机头; 4、 机体; 5、。
12、 成型系统; 6、 接丸溜斗; 7、 第一模具; 8、 第一加热层; 9、 胶皮; 10、 喷体; 10.1、 前盖; 10.2、 喷体本体; 10.3、 后盖; 10.4、 第一主流 道; 10.5、 第二主流道; 10.6、 第一辅流道; 10.7、 第二辅流道; 11、 加药管; 12、 第一进水口; 13、 第一出水口; 14、 第二进水口; 15、 第二出水口; 16、 电磁阀; 17、 输送泵; 18、 温度传感器; 19、 恒温水箱; 20、 加热棒; 21、 第二模具; 22、 第二加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0019 如图。
13、13所示, 本滚模式软胶囊制丸机包括机头3、 机体4、 供料系统及成型系统5, 机头3、 机体4设置在下层, 机头3通过进料管2连接上层的料罐1, 成型系统包括喷体10及设 置在喷体10下方的第一模具7、 第二模具21, 第一模具7、 第二模具21下方设有接丸溜斗6, 喷 体10与第一模具7之间、 喷体10与第二模具21之间分别设置胶皮9, 第一模具7与第二模具21 之间成型软胶囊, 第一模具7内部沿环形壁设有第一加热层8, 第二模具21内部沿环形壁设 有第二加热层22, 用于辅助加热胶皮9。 0020 喷体10由前盖10.1、 喷体本体10.2及后盖10.3组成, 前盖10.1上分别设有第一。
14、进 水口12及第二进水口14, 喷体本体10.2下部倾斜体一侧设有第一主流道10.4, 另一侧设有 第二主流道10.5, 第一主流道10.4、 第二主流道10.5均设有三条, 后盖10.3上设有第一辅流 道10.6、 第二辅流道10.7、 第一出水口13及第二出水口15, 第一进水口12、 第一主流道10.4、 第一辅流道10.6及第一出水口13形成第一条水路, 第二进水口14、 第二主流道10.5、 第二辅 流道10.7及第二出水口15形成第二条水路, 两条水路分别与外部的恒温水箱19相通形成两 条循环水路。 喷体10中部设有加药管11。 0021 第一进水口12、 第二进水口14通过管路连。
15、接同一电磁阀16, 电磁阀16连接输送泵 17, 输送泵17连接恒温水箱19。 恒温水箱19内设有加热棒20及温度传感器18, 温度传感器18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5108412 U 4 随时检测恒温水箱19内的温度。 0022 喷体10两侧均设有温度检测器, 用于检测喷体10的温度, 以控制两条水路加热。 0023 工作过程: 0024 工作时, 通过加热棒20将恒温水箱19内的水加热到指定温度, 输送泵17通过电磁 阀16将加热水分别送至第一进水口12、 第二进水口14, 水流经第一进水口12、 第一主流道 10.4、 第一辅流道10.6及第一出水口13形成第一条水路循环, 经第二进水口14、 第二主流道 10.5、 第二辅流道10.7及第二出水口14形成第二条水路循环, 分别对喷体10两侧面进行加 热, 保证喷体10温度的均匀。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5108412 U 5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6 CN 205108412 U 6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7 CN 205108412 U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