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组份的医用配制品,特别涉及 一种治疗腰背筋膜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腰背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而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 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潮湿、寒冷的气候 环境,是最多见的原因之一,湿冷可使腰背部肌肉血管收缩,缺血,水肿引 起局部纤维浆液渗出,最终形成纤维织炎,慢性劳损为另一重要发病因素, 腰背部肌肉,筋膜受损后发生纤维化改变,使软组织处于高张力状态。从而 出现微小的撕裂性损伤,最后又使纤维样组织增多、收缩,挤压局部的毛细 血管和末稍神经出现疼痛。其它如经常一个姿势坐着、缺少相应的活动、久 坐电脑前及病毒感染、风湿症的肌肉变态反应等都是诱因。主要表现为腰背 部弥漫性钝痛,尤以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更为明显。局部疼痛、发凉、皮肤 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疼痛特点是:晨起痛,日间轻,傍晚复重,长 时间不活动或活动过度均可诱发疼痛,病程长,且因劳累及气候变化而发作。 查体时患部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触摸此点可引起疼痛和放射。有时可触 到肌筋膜内有结节状物,此结节称为筋膜脂肪疝。
慢性期病人的治疗以适当的休息,口服及外用消炎止痛药物以及肌松镇 静药物,使用活血化淤的中药、适当的肌肉放松按摩为主。在腰肌劳损的腰 背部酸痛症状缓解以后,应当积极加强腰背部肌肉的锻炼,调整工作生活 节奏,加强腰部的保健,防止腰部受到风寒、外伤、劳损等不良因素的刺激, 应当睡硬板床或者比较硬的席梦思床垫,避免睡行军床或者软的沙发,起床 后要适当做一些腰部运动。否则,慢性腰肌劳损的症状可能非常容易反复发 作。你如果反复发作腰肌劳损或腰肌筋膜炎,容易加速腰椎的退变,天长日 久,可能容易引起较为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症或者腰椎管狭窄症。
在临床上,腰肌劳损、下腰部劳损、慢性腰肌筋膜炎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大多数时候,不同的骨科医生可能根据自己不同的习惯,可以将同一个病人 诊断为腰肌劳损或者腰肌筋膜炎、甚至下腰部劳损,但是他们选择的治疗方 式都是一样,对于病情的估计也是一样的。所以如果这类病人在不同的医生 那里得到了不同的诊断,完全没有必要因此而感到大惊小怪。
西医治疗筋膜炎,遵循其一贯以来分而治之的理念,“头痛医头,脚痛 医脚”,忽视了人的整体性,中医认为筋膜炎,在外是因感受风寒湿邪、外 伤劳损等,导致筋膜受损、瘀血凝滞、肌肉痉挛、经络阻闭、气血运行不畅; 在内则是因肾气亏损、肝失所养,内外交迫,从而发病。中医内调外治之法, 一方面能修复受损筋膜、清除淤血、解除肌肉痉挛,一方面滋补肾阴、调养 机理、行气活血,攻补结合,故在治疗筋膜炎上有标本兼治的功效。中医有 云:“人之疾病,由内以外,其流行于经络脏腑者,服药乃能驱之。若其病 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 毛孔而入其腠里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
建议中医治疗筋膜炎比较好,因为从中医学的角度讲筋膜炎是最贴切 的。用中医内调外治之法,一方面能修复受损筋膜、清除淤血、解除肌肉痉 挛,一方面滋补肾阴、调养机理、行气活血,攻补结合,故在治疗筋膜炎上 有标本兼治的功效。日常护理有事也很重要,尤其是刚刚治疗好筋膜炎的患 者特别需要注意护理。
背肌筋膜炎这一病名在传统医学中并不存在,其一般可归于“痹证”、 “痹病”范畴。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 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肢体经络为风寒湿之邪所闭塞, 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楚、麻木、重 着、屈伸不利等临床表现,故本病的病机关键主要在于寒湿瘀阻。
本病是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之一,其常用治疗方法有针灸、拔罐、针 刀、推拿、中药内服等,但常难以取得满意疗效。认为该病的形成有内、外 两大因素。内因为气血虚弱,营卫表里不和,阴阳失调、筋骨失养;外因则 是偶尔胸肋部闪挫,风寒湿邪入侵,瘀滞筋骨,阻塞脉络,致气血运行不通 所致。气滞血瘀,风热入侵经络,毒热交炽,气血壅遏不通,不通则痛。肋 间神经痛呈急性发病,可反复发作,时有发作性加剧。急诊病人因发病急, 发作时疼痛剧烈,就诊时均希望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疼痛,但本病暂无理想的 特效治疗。西药一般采取注射止疼剂,或激素治疗,缓解疼痛迅速,但持久 性稳定性差,治标不治本。中药方剂随证加减,没有特定针对性,并且缓慢, 见效慢,病患痛苦时间长,病患不易坚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本病急诊病人因发病急,发作时 疼痛剧烈,就诊时均希望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疼痛,但本病暂无理想的特效治 疗。西医治疗筋膜炎,遵循其一贯以来分而治之的理念,“头痛医头,脚痛 医脚”,忽视了人的整体性。西药一般采取注射止疼剂,或激素治疗,缓解 疼痛迅速,但持久性稳定性差,治标不治本。本病是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 之一,其常用治疗方法有针灸、拔罐、针刀、推拿、中药内服等,但常难以 取得满意疗效。中药方剂随证加减,没有特定针对性,并且缓慢,见效慢, 病患痛苦时间长,病患不易坚持;中药内服制剂和外用制剂的共同不足之处 是,药效持续时间较短,针对性比较差,病患服从性差。
为解决这些技术难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腰背筋膜炎的中药组合 物,由内服药物和外用药物组成,所述内服药物中各种原料的重量份数为: 当归10~20份,黄芪10~20份,丹参10~20份,桃仁10~20份,红花10~20 份,香附10~20份,白芍10~20份,鸡血藤10~20份,川芎10~20份,秦艽 10~20份,佛手10~20份,骨碎补10~20份,补骨脂10~20份,怀牛膝10~ 20份,川续断10~20份,延胡索10~20份,伸筋草10~20份;
外用药物中各种原料的重量份数为:鸡血藤10~20份,川芎10~20份, 赤芍10~20份,骨碎补10~20份,川续断10~20份,细辛10~20份,延胡索 10~20份,荆芥10~20份,丹参10~20份,威灵仙10~20份,土鳖虫10~20 份,地龙10~20份。
所述治疗腰背筋膜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所述内服药物中各种原料的重量 份数可以为:当归10~15份,黄芪10~15份,丹参10~15份,桃仁10~15份, 红花10~15份,香附10~15份,白芍10~15份,鸡血藤10~15份,川芎10~ 15份,秦艽10~20份,佛手10~20份,骨碎补10~20份,补骨脂10~20份, 怀牛膝10~20份,川续断10~20份,延胡索10~20份,伸筋草10~20份;
外用药物中各种原料的重量份数为:鸡血藤10~15份,川芎10~15份, 赤芍10~15份,骨碎补10~15份,川续断10~15份,细辛10~15份,延胡索 10~20份,荆芥10~20份,丹参10~20份,威灵仙10~20份,土鳖虫10~20 份,地龙10~20份。
所述治疗腰背筋膜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所述内服药物中各种原料的重量 份数还可以为:当归10~20份,黄芪10~20份,丹参10~20份,桃仁10~20 份,红花10~20份,香附10~20份,白芍10~20份,鸡血藤10~20份,川芎 10~20份,秦艽10~15份,佛手10~15份,骨碎补10~15份,补骨脂10~15 份,怀牛膝10~15份,川续断10~15份,延胡索10~15份,伸筋草10~15份;
外用药物中各种原料的重量份数还可以为:鸡血藤10~20份,川芎10~ 20份,赤芍10~20份,防风10~20份,川续断10~20份,细辛10~20份,延 胡索10~15份,荆芥10~15份,丹参10~15份,威灵仙10~15份,土鳖虫10~ 15份,地龙10~15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腰背筋膜炎的中药组合物 的制备方法,其所述内服制剂的剂型为颗粒剂,其制备方法包括:
a、取原料药放入乙醇中浸泡,热提取2次,成膏状,为组分1;
b、药渣加水提取2次,浓缩过滤为膏状,为组分2;
c、将上述两种组分合并,浓缩成粉末掺入糊精制成颗粒剂。
所述步骤a中,可以取原料药加入5-10倍量的乙醇中浸泡1-2小时,加热 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合并提取液,静置后去上清液,然后100-120目滤过, 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 ℃时1.36的浸膏,静置备用,成为组分1。
所述步骤b中,可以将上述乙醇提取过的原料药的药渣加10倍量水,加 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将2次提取液合并静置,成为组分2。
所述步骤c中,可以将组分1和组分2的合并,然后放入减压浓缩罐内, 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药液浓度为0.6g生药/mL,抽滤至滤液的相对密度为20 ℃时1.06;上述滤液经体积为10L的大孔吸附树脂柱吸附后,用10倍树脂柱体 积的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洗脱,再用5倍树脂柱体积的95%乙醇洗脱,收集乙 醇洗脱液,去除溶剂,得到药粉掺入糊精制成颗粒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再提供一种治疗腰背筋膜炎的中药组合物 的制备方法,所述内服制剂的剂型为胶囊剂,制备方法包括:
将所述原料药去杂,晾干,粉碎成颗粒,加水浸泡1小时;将浸泡好的 原料置多功能提取罐中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总药材10倍量的水,煎煮 1.5~2小时,取煎液,滤过;第二次加总量7倍量的水,煎煮1~1.2小时,取 两次煎液混合,滤过;将过滤的滤液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90℃时 相对密度为1.05的浓缩液,置0~5℃低温冷藏24小时;将冷藏液加0.3%的助 滤剂硅藻土,过滤,滤液再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每1ml含1g生药 量,直接干燥成粉末;装入胶囊中。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也提供一种治疗腰背筋膜炎的中药组合物 的制备方法,所述外用制剂的剂型为膏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按照所述份数先将川续断、细辛和延胡索水蒸气法蒸馏,得到结晶物, 作为组分1备用;取蒸馏后的药渣混合剩余原料加入5-10倍量的60-90%乙醇 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80-120 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 密度为80℃时1.36的浸膏,加热浓缩,30分钟~45分钟,将浓缩液静置成浸 膏状,药糊继续加热浓缩至浸膏状,静置备用,成为组分2;将蒸馏提取的 组分1和乙醇提取的组分2混合,加凡士林成膏剂。
所述治疗腰背筋膜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所述组合物的内服药物剂型可以 为:糖衣片剂、薄膜衣片剂、肠溶衣片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口服液、 口含剂、颗粒剂、冲剂、丸剂、散剂、丹剂、溶液剂或注射剂;所述组合物 的外用药物剂型可以为:喷雾剂、粉剂、散剂、膏剂、纱布剂或贴膏剂。
本发明有益技术效果是:中医认为筋膜炎,在外是因感受风寒湿邪、外 伤劳损等,导致筋膜受损、瘀血凝滞、肌肉痉挛、经络阻闭、气血运行不畅; 在内则是因肾气亏损、肝失所养,内外交迫,从而发病。本发明内服外用结 合,一方面能修复受损筋膜、清除淤血、解除肌肉痉挛,一方面滋补肾阴、 调养机理、行气活血,攻补结合,故在治疗筋膜炎上有标本兼治的功效。本 发明内服外用共同作用,能直达病灶,燥湿除脓、温补肾阳,益肾填精,滋 补肾阴,益精养血,舒肝理气。其毒副作用小,使用方便,治愈时间短,治 愈后不易复发。能创造较好的社会价值及经济利益。
具体实施方式
西医治疗筋膜炎,遵循其一贯以来分而治之的理念,“头痛医头,脚痛 医脚”,忽视了人的整体性,中医认为筋膜炎,在外是因感受风寒湿邪、外 伤劳损等,导致筋膜受损、瘀血凝滞、肌肉痉挛、经络阻闭、气血运行不畅; 在内则是因肾气亏损、肝失所养,内外交迫,从而发病。中医内调外治之法, 一方面能修复受损筋膜、清除淤血、解除肌肉痉挛,一方面滋补肾阴、调养 机理、行气活血,攻补结合,故在治疗筋膜炎上有标本兼治的功效。中医有 云:“人之疾病,由内以外,其流行于经络脏腑者,服药乃能驱之。若其病 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 毛孔而入其腠里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
建议中医治疗筋膜炎比较好,因为从中医学的角度讲筋膜炎是最贴切 的。用中医内调外治之法,一方面能修复受损筋膜、清除淤血、解除肌肉痉 挛,一方面滋补肾阴、调养机理、行气活血,攻补结合,故在治疗筋膜炎上 有标本兼治的功效。日常护理有事也很重要,尤其是刚刚治疗好筋膜炎的患 者特别需要注意护理。
背肌筋膜炎这一病名在传统医学中并不存在,其一般可归于“痹证”、 “痹病”范畴。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 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肢体经络为风寒湿之邪所闭塞, 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楚、麻木、重 着、屈伸不利等临床表现,故本病的病机关键主要在于寒湿瘀阻。
本病是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之一,其常用治疗方法有针灸、拔罐、针 刀、推拿、中药内服等,但常难以取得满意疗效。认为该病的形成有内、外 两大因素。内因为气血虚弱,营卫表里不和,阴阳失调、筋骨失养;外因则 是偶尔胸肋部闪挫,风寒湿邪入侵,瘀滞筋骨,阻塞脉络,致气血运行不通 所致。气滞血瘀,风热入侵经络,毒热交炽,气血壅遏不通,不通则痛。肋 间神经痛呈急性发病,可反复发作,时有发作性加剧。急诊病人因发病急, 发作时疼痛剧烈,就诊时均希望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疼痛,但本病暂无理想的 特效治疗。
黄芪以补虚为主,能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血 不足、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者。黄芪具有很好的托毒生肌的功能, 即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内含而多种抗菌有效 成分,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还能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 《本草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 则发,有汗则止。”是增进抵抗力和防御疾病的良药。
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 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大约佐之以补则补,故能养营养 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神志,凡有形虚损之病,无所不宜。佐 之以攻则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挛、瘫痪、燥、涩等证。营虚而 表不解者,佐以柴、葛、麻、桂等剂,大能散表卫热,而表不敛者,佐以大 黄之类,又能固表。惟其气辛而动,故欲其静者当避之,性滑善行,大便不 固者当避之。凡阴中火盛者,当归能动血,亦非所宜,阴中阳虚者,当归能 养血,乃不可少。
川芎辛,温。入肝、胆经。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 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 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本经》载其: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 《别录》载其:″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 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是行气化瘀的 良药
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 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 眠。用于胸肋胁痛,风湿痹痛,症瘕结块,疮疡肿痛,跌仆伤痛,月经不调, 经闭痛经,产后瘀痛等。治疗胸肋疼痛、症瘕结块,以及月经不调、经闭经 痛具有良效。《纲目》载:丹参,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人病, 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 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滞下,调经脉。丹参主要成 分丹参酮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解除血管内凝血等作用,具有活血化痕之 功效,并能促进肝脏血液循环,利于肝细胞再生。
秦艽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中药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秦艽主 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名医别录》称“秦艽能疗 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李时珍也指出“秦艽出秦中,以根作罗纹相交者 为佳,故名秦艽,秦纠”。所以四种正品原植物中以大叶秦艽最为重要,作 为秦艽药用历史悠久,并且处于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甘肃两省是其地道产 区。秦艽是中药治疗风湿痹痛,关节病必不可少的药物。
红花性温,味辛。功能主治应用于活血通径、散瘀止痛。用于经闭、痛 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跌打损伤。《本草汇言》:红花,破血、行血、 和血、调血之药也。主胎产百病因血为患,或血烦血晕,神昏不语;或恶露 抢心,脐腹绞痛;或沥浆难生,;或胞衣不落,子死腹中,是皆临产诸证, 非红花不能治。若产后血晕、口噤指搦;或邪入血室,谵语发狂;或血闷内 胀,僵仆如死,是皆产后诸证,非红花不能定。凡如经闭不通而寒热交作, 或过期腹痛而紫黑淋漓,或跌扑损伤而气血瘀积,或疮疡痛痒而肿溃不安, 是皆气血不和之证,非红花不能调,红花活血通经、消肿止痛,有抑制血栓 形成、抗炎、止痛作用,具有消除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收缩血管作用, 有“通利经脉”作用。
桃仁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止咳平喘。用于经闭,痛经,癓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秘。桃仁提取液 能明显增加脑血流量,增加犬股动脉的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流动 力学状况。提取物能改善动物的肝脏表面微循环,并促进胆汁分泌。桃仁可 使小鼠的出血及凝血时间明显延长,煎剂对体外血栓有抑制作用,水煎液有 纤维促进作用。桃仁中含45%的脂肪油可润滑肠道,利于排便。桃仁能促进 初产妇子宫收缩及出血。水煎剂及提取物有镇痛、抗炎、抗菌、抗过敏作用。 桃仁中的苦杏仁苷有镇咳平喘及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桃仁味苦甘而性平,能 入心、肝、大肠,活血祛瘀作用甚广,可用治瘀血阻滞各种敝症。在治疗方 面,善于治疗内痈,如肺痈;肠痈每持为要要药,是其具特有之性能欤。脂 多质润,具润肠通便之功,唯晚近临床专以润肠通便则较少用。月经过多及 孕妇忌用。桃仁与红花皆为活血祛瘀之药,作用均甚广泛,往往配合应用, 唯桃仁善治肺痈肠痈,且有润肠通便之效;红花则善于活血调经。
佛手不仅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具有珍贵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佛 手全身都是宝,其根、茎、叶、花、果均可入药,辛、苦、甘、温、无毒, 入肝、脾、胃三经,有理气化痰,止咳消胀、舒肝健脾和胃等多种药用功能。 据史料记载,佛手的根可治男人下消、四肢酸软;花、果可泡茶,有消气作 用;果可治胃病、呕吐、噎嗝、高血压、气管炎、哮喘等病症。据《归经》 等载,佛手并具治鼓胀发肿病,妇女白带病及醒酒作用,是配制佛手中成药 的主要原料。佛手不仅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具有珍贵的药用价值。李时 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佛手气味辛,温无毒;主治下气,除心头痰水; 煮酒饮,治痰多咳漱;煮汤,治心下气痛。”佛手全身都是宝,根、茎、叶、 花、果均可入药,性味辛、甘、苦、温、无毒,入肝、脾、胃、肺经,有疏 肝解郁、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常用于肝郁气滞、脾胃气滞和痰湿壅 肺等证。药理研究表明,佛手主要含柠檬油素等香豆精类,尚含黄酮苷、橙 皮苷、有机酸、挥发油等,对肠道平滑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乙酰胆碱引 起的十二指肠痉挛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可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脉的血流量, 减缓心率和降低血压。
香附辛微苦甘,平功能主治: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 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纲 目》载其: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 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 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白芍入肝、脾经,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 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妇人血闭不通, 消瘀血,能蚀脓,益女子血。《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 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 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努肉。赤色者 多补气,白者治血。
鸡血藤性苦、甘,温。归肝、肾经,补血,活血,通络。用于月经不调, 血虚萎黄,麻木瘫痪,风湿痹痛活血舒筋;养血调经,《本草纲目拾遗》载 其能医手足麻木;肢体瘫痪;风湿痹痛;妇女有经不调;痛经。
骨碎补苦,温。归肾、肝经。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耳 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本草正》: ″疗骨中邪毒,风热疼痛,或外感风湿,以致两足痿弱疼痛。《本草述》:″ 治腰痛行痹,中风鹤膝风挛气证,泄泻,淋,遗精,脱肛。″
补骨脂温肾助阳,纳气,止泻。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 肾虚作喘,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芳香性中药。补肾助阳;纳气 平喘;温脾止泻。主肾阳不足;下元虚冷;腰膝冷痛;阳痿遗精;尿频;遗 尿;肾不纳气;虚喘不止;脾肾两虚;大便久泻;外用于白癜风;斑秃;银 屑病。补骨脂又名破故纸、胡韭子,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果实,其性温,味 辛,入肾经,具有补肾助阳的功效,用于治疗肾虚冷泻、遗尿、滑精、小便 频数、阳痿、腰膝冷痛、虚寒喘嗽等症,是一味壮火益土的常用要药。《本 草经疏》:补骨脂,能暖水脏;阴中生阳,壮火益土之要药也。其主五劳七 伤,盖缘劳伤之病,多起于脾肾两虚,以其能暖水脏、补火以生土,则肾中 真阳之气得补而上升,则能腐熟水谷、蒸糟粕而化精微。
怀牛膝药效高,李时珍说它:滋补之功,如牛之力。牛膝气味苦酸平, 主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久服轻身耐 老。1.其中所含生物碱,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2.所含的脱皮甾酮能改善 肝功能,降低血浆胆固醇,有增强细胞活性的作用。3.富含牛膝多糖有明显 的增强体液免疫功能作用。4.对人体因缺乏锌、锰所导致内分泌功能低下或 腺体萎缩,生长缓慢、阳痿、不孕、习惯性流产等病理变化有较好的疗效。 5.具有抗炎与镇痛作用。6.具有将胆囊、肾脏、膀胱、尿道的结石化解并 排出体外的功能。7.其有效成分有一定的兴奋子宫、抗衰老作用。8.利尿、 解痉作用。所以它的一味活血化瘀健体的良药。
川续断味苦,辛,性微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调血脉;止 崩漏。《别录》:主崩中漏血,金疮血内漏,止痛,生肌肉,踠伤,恶血, 腰痛,关节缓急。《药性论》:主绝伤,去诸温毒,能宣通经脉。《日华子 本草》:助气,调血脉,补五劳七伤,破症结瘀血,消肿毒,肠风,痔瘘, 乳痈,瘰疬,扑损,妇人产前后一切病,面黄虚肿,缩小便,止泄精,尿血, 胎漏,子宫冷。
延胡索主治心腹腰膝诸痛;月经不调;症瘕;崩中;产后血晕;恶露不 尽;跌打损伤。有镇痛、镇静、催眠作用。活血;散瘀;理气;止痛。主心 腹腰膝诸痛;月经不调;症瘕;崩中;产后血晕;恶露不尽;跌打损伤。用 于胸胁、脘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镇痛作用:延胡索粉 有镇痛作用,其止痛效价约为阿片的1/100;延胡索总碱、延胡索甲素、乙素、 丑素、癸素均有镇痛作用,以乙素较强.各种剂型以醇制浸膏及粉剂作用强。 《开宝本草》:主破血,产后诸病,因血所为者。妇人月经不调,腹中结块, 崩中淋露,产后血运,暴血冲上,因损下血,或酒摩及煮服。
伸筋草性味归经苦辛温,入肝经。祛风散寒.除湿消肿,舒筋活络。用 于风寒湿痹,筋脉拘挛疼痈。外用治跌打扭伤肿痛。《湖南药物志》:舒筋 活血,补气通络。治腰痛,关节痛,闭经。《植物名实图考》:治筋骨,通 关节。
外用制剂:
赤芍,行瘀、止痛、凉血、消肿。主治: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 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跌扑损伤。赤芍能清血分实热, 散瘀血留滞。该品功能与丹皮相近,故常与丹皮相须为用。但丹皮清热凉血 的作用较佳,既能清血分实热,又能治阴虚发热;而赤芍只能用于血分实热, 以活血散瘀见长。《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 痛,利小便,益气。
威灵仙其根及茎入药具有风湿、通经络、消骨哽之功效。在现代临床实 践中其新的用途不断的被发现,如治疗胆结石,跟骨骨刺、足跟痛、食管癌 等。但用药中须注意的是,气血亏虚及孕妇慎服。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 痰水,散癖积。主治痛风顽痹、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膝冷痛,筋脉拘挛, 屈伸不利,脚气,疟疾,症瘕积聚,破伤风,扁桃体炎,诸骨鲠咽。《开宝 本草》:主诸风,宣通五藏,去腹内冷滞,心隔痰水久积,症瘕痃癣气块, 膀胱宿脓恶水,腰膝冷疼及疗折伤。
荆芥味平,性温,无毒,清香气浓。荆芥为发汗,解热药,是中华常用 草药之一。能镇痰、怯风、凉血。治流行感冒,头疼寒热发汗,呕吐。祛风; 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痈 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用于感冒,头痛,麻疹, 风疹,疮疡初起。《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 目中黑花,及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土鳖虫:土鳖虫是一味中药,为鳖蠊科昆虫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或冀地鳖(Steleophaga plancyi,即Boleny)的雌虫干燥体。具有破 血逐瘀、续筋接骨之功效,并且有溶栓机制。其性寒、味成,有毒,能入心 肝脾三经,具有逐瘀、破积、通络、理伤以及接骨续筋、消肿止痛、下乳通 经等功效,是理血伤科要药,适用于癌瘕积聚、血滞经闭、产后瘀血腹痛、 跌打损伤、木舌、重舌等病症。跌打损伤,筋伤骨折,瘀肿疼痛。本品成寒 入血,主入肝经,性善走窜,能活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疗伤,为伤科常用 药,尤多用于骨折筋伤,瘀血肿痛。可单用研末调敷,或研末黄酒冲服;临 床常与自然铜、骨碎补、乳香等同用。
地龙:《本草纲目》称之为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预防治疗心脑血 管疾病作用。地龙性寒味成。功能:清热、平肝、止喘、通洛。主治高热狂 燥,惊风抽搐,风热头痛,目赤、半身不遂等。地龙提供取液有良好的定咳 平喘的作用。
细辛,中药名,主治: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 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散寒 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 喘;鼻塞;鼻渊;口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 痰饮喘咳。解热镇痛作用:细辛挥发油灌胃,对由温热刺激、伤寒菌苗和四 氢β-萘胺所致的家兔发热模型有解热作用.并能使动物正常体温降至正常以 下.细辛挥发油0。5ml/kg给家兔灌胃,对家兔由电刺激齿髓神经所致疼痛 有镇痛作用,镇痛强度与安替比林0.5g/kg相当.细辛煎剂给小鼠灌胃亦有镇 痛作用。
本发明内服蜜丸剂的制作过程为:将当归1000g,黄芪1000g,丹参1000g, 桃仁1000g,红花1000g,香附1000g,白芍1000g,鸡血藤1000g,川芎1000g, 秦艽1000g,佛手1000g,骨碎补1000g,补骨脂1000g,怀牛膝1000g,川续 断1000g,延胡索1000g,伸筋草1000g,取原料加入5-10倍量的乙醇中浸泡1-2 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 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 ℃时1.36的浸膏,加热浓缩至膏状,静置备用,成为组分1;将乙醇提取过 的药渣放入10倍量水中,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提取时间为1~2小时, 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 缩相对密度为80℃时1.36的浸膏,加热浓缩至膏状,静置备用,成为组分2; 将合并后组分1和组分2的膏状放入减压浓缩罐内,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 1.20,温度至60℃-70℃的浸膏;放入烘箱,烘干后冷却,与蜂蜜混在一起 搓成细条,腊封包装。
本发明胶囊剂的制作过程为:将当归1200g,黄芪1200g,丹参1100g, 桃仁1200g,红花1100g,香附1200g,白芍1200g,鸡血藤1100g,川芎1100g, 秦艽1200g,佛手1100g,骨碎补1100g,补骨脂1200g,怀牛膝1200g,川续 断1200g,延胡索1200g,伸筋草1200g,加入10倍量乙醇中加热提取2次,每 次1~2小时,将2次提取液合并静置;将上述乙醇提取过的组份原料药材的 药渣加10倍量水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将2次提取液合并静置。 将上述两种提取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药液浓度为0.6g生药/mL,抽 滤后,滤液的相对密度约为20℃时1.08;减压至0.03-0.08MPa,温度保持在 60-8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温度至60℃-70℃的浸膏,放入烘箱干燥 得到组份药粉,装入胶囊制为胶囊剂。可以每12粒为一版。
本发明颗粒剂的制作过程为:取当归1200g,黄芪1300g,丹参1200g, 桃仁1300g,红花1200g,香附1300g,白芍1200g,鸡血藤1200g,川芎1200g, 秦艽1200g,佛手1200g,骨碎补1100g,补骨脂1200g,怀牛膝1200g,川续 断1200g,延胡索1200g,伸筋草1300g,取原料加入5-10倍量的乙醇中浸泡1-2 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 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 ℃时1.36的浸膏,加热浓缩至膏状,静置备用,成为组分1;上述乙醇提取 过的组份原料药材的药渣加10倍量水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将2 次提取液合并静置作为组分2;将组分1和组分2的合并,然后放入减压浓缩 罐内,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药液浓度为0.6g生药/mL,抽滤至滤液的相对密 度为20℃时1.06;上述滤液经体积为10L的大孔吸附树脂柱吸附后,用10倍树 脂柱体积的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洗脱,再用5倍树脂柱体积的95%乙醇洗脱, 收集乙醇洗脱液,去除溶剂,得到药粉掺入糊精制成颗粒剂。
本发明外用膏剂的制备方法:
按照所述份数将川续断1000g、细辛1000g和延胡索1000g蒸馏成结晶, 备用;取蒸馏后的药渣混合剩余原料鸡血藤1000g,川芎1000g,赤芍1000g, 骨碎补1000g,荆芥1000g,丹参1000g,威灵仙1000g,土鳖虫1000g,地龙 1000g,加入5-10倍量的60-90%乙醇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 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8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 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36的浸膏,加热浓缩, 30分钟~45分钟,将浓缩液静置成浸膏状,药糊继续加热浓缩至浸膏状,静 置备用,成为组分2;将蒸馏提取的组分1和乙醇提取的组分2混合,成膏剂, 加适量凡士林成膏剂。
也可以用上述方法得到的药膏浸泡纱布,制成纱布剂,每晚或空闲包住 病患处,慢慢按摩半个小时-1个小时。
本发明外用贴膏剂的制备方法:
按照所述份数将川续断1200g、细辛1200g和延胡索1300g用水蒸汽蒸馏 成结晶,备用;取蒸馏后的药渣混合剩余原料鸡血藤1200g,川芎1300g,赤 芍1300g,骨碎补1300g,荆芥1300g,丹参1300g,威灵仙1300g,土鳖虫1300g, 地龙1300g,加入5-10倍量的乙醇中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 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 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36的浸膏,加热浓缩至 膏状,静置备用,成为组分1;上述乙醇提取过的组份原料药材的药渣加10 倍量水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将2次提取液合并静置;将上述两 种提取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药液浓度为0.6g生药/mL,抽滤后,滤 液的相对密度约为20℃时1.08;减压至0.03-0.08MPa,温度保持在60-80℃, 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温度至60℃-70℃的浸膏,成为组分2;将合并后组 分1和组分2的膏状放入减压浓缩罐内,掺入粉碎的结晶粉末,减压浓缩至相 对密度为1.20,温度至60℃-70℃的膏状;压入无纺纱布贴,制成贴膏剂。
药理学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实验资料
1、实验方法
将豚鼠背部脊柱两侧将脱毛剂均匀涂上,使去毛范围约40平方厘米。洗 净脱毛剂归笼观察24小时,每组豚鼠分别涂本发明中药制剂外用喷雾剂0.2、 0.4和0.8ml,分别含生药92mg、184mg和368mg),另一组涂溶媒0.8ml每日二 次,连续一周,实验结束后,将豚鼠处死,心,肝,肾及脱毛皮肤做病理检 验。
2、结果
上述三组用药豚鼠躯干脱毛区,未见局部皮肤有水肿、充血、红斑、出 血点及溃疡。用药组豚鼠毛发色泽、摄食、四肢活动等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病理组织学检查,给药组心、肝、肾及脱毛皮与对照字比较也无明显差异。
结果提示,本发明中药外用制剂无局部刺激作用,也未见全身毒性表现。 表明本发明中药外用制剂使用安全。
长期毒性实验资料
1、实验方法
将豚鼠随机份成4组,每组15只。在豚鼠背部脊柱两侧将脱毛剂均匀涂 上,使其脱毛范围约40平方厘米。洗净脱毛剂,观察24小时后每组豚鼠分别 涂本发明内服中药制剂胶囊剂0.2、0.4和0.8ml,分别含生药92、184和368mg), 另一组涂溶媒0.8ml每日二次,连续30天,观察豚鼠的一般情况,实验结束后 处死动物进行血液学、血液生化及病理学检查。
2、结果
上述三组用药豚鼠躯干去毛区,未见局部皮肤有水肿、充血、红斑、出 血点及溃疡。用药组与对照组动物毛发色泽、摄食、四肢活动等对照组无明 显差异,血液生化检查,用药组与对照组均在正常范围。病理组织学检查, 实验各组心、肝、肾及局部皮肤均未见明显病变。提示,本发明中药制剂长 期用药对局部皮肤及全身重要脏器均未见明显的毒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 本发明中药制剂实验安全。
累计毒性实验:
本发明中药制剂内服胶囊剂对小鼠按7.69、19.18和43.21g生药/kg连续用 药15周(1.0ml/100g体重,每天2次)及停药3周后,结果表明:本发明中药制剂 对大鼠的毛发、行为、大小便、体重、脏器重量、血象、肝肾功能、血糖、 血脂等指标均无明显影响,脏器肉眼没有发现异样变化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表 明,用药15周及停药3周后,大鼠各脏器均无明显改变。说明本发明中药制 剂内服胶囊剂对大鼠长期用药后毒性小,停药后也没有异样反应,应用安全。
药理学实验说明:
药理学实验:
微循环实验方法:
1.材料与方法:取50只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 对照组每鼠右耳涂生理盐水少许;阳性对照组每鼠右耳给予培元活血止痛膏, 受试组分为本发明内服丸剂低剂量组400mg/kg/h、本发明内服丸剂中剂量组 600mg/kg/h,本发明内服丸剂高剂量800mg/kg/h。15min后腹腔注射0. 1%戊巴比妥钠0.1ml/10g麻醉动物,随后尾静脉注射0.1%肾上腺素0.1 mL/10g,立即观察小鼠右耳微动静脉口径(μm)及0.2mm2毛细血管网点 数.t检验处
理实验数据.
2结果与讨论
2.1.对微循环的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受试组1对小鼠毛细血管开放数有明显增多(P<0.01); 受试组2对微静脉口径和毛细血管开放数有显著增加(P<0.01);受试组3 对小鼠微动、静脉口径及毛细血管开放数皆有增加(P<0.01);说明受试药 能改善微循环,有活血化瘀作用(表1)。
表1、本发明对小鼠微动、静脉口径及毛细血管开放数的影响
临床试验:
背肌筋膜炎是指由于外伤、劳损或外感风寒等原因,引起人体肩背部富 有白色纤维组织(如筋膜、肌膜、肌腱、韧带)的一种非特异炎性变化,临床 以局部疼痛,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症状为主。本病属于中医“筋伤”范畴,是 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之一,其常用治疗方法有针灸、拔罐、针刀、推拿、 中药内服、中药熏蒸外洗等。笔者自2004年9月以来,采用内服外敷法治疗本 病50例,并与常规治疗组作对照,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资料共100例,均为本院外科门诊病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34例,男: 女比为2∶1;年龄31~62岁,平均年龄42.23岁;病程5d~6年,病程小于1 月者36例,1月~1年者34例,1年~6年者30例。
1.2诊断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 诊断。凡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 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病风寒等病史, 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骶棘肌行走方向常可 触及条索状改变,肩背部功能活动可有障碍,X线摄片检查无阳性征。
1.3纳入标准
(1)符合前述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
(2)年龄在18~65岁之间。
(3)患者自愿受试。
1.4排除标准
(1)合并急性软组织损伤,颈、腰椎病,肩周炎,风湿病。
(2)1周内接受过与本病相关的中西药治疗者。
(3)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 以及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5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1997年国家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 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中药新药治疗肌筋膜炎疗效判定标准。痊愈:背 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无压痛,随访3个月无复发。显效:局部疼痛基本消 失,无明显压痛,肢体活动大致正常,观察3个月病情无加重。有效:局部疼 痛减轻,轻度压痛,肢体活动有改善,可参加轻工作,观察3个月病情无加 重。无效:和治疗前相比,各方面均无改善。
2、治疗方法
2.1病例分组
按随机的原则将以上病例分为本发明组与对照组。本发明内服外敷组合 治疗。局部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其中局部穴位注射治疗组50例,其中男29 例,女21例;年龄31~60岁,平均47.48岁,平均病程2.2年。本发明治疗 组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2~62岁,平均43.15岁;平均病程2.1 年。两组资料统计分析无差异。
2.2治疗方法
本发明内服药物:当归12g,黄芪13g,丹参11g,桃仁13g,红花12g, 香附13g,白芍11g,鸡血藤14g,川芎12g,秦艽14g,佛手13g,骨碎补13g, 补骨脂12g,怀牛膝12g,川续断13g,延胡索14g,伸筋草13g。按实施例方 法制成颗粒剂,每日三次,每次3-4粒。10天一个疗程。
外敷药物:鸡血藤14g,川芎13g,赤芍13g,骨碎补13g,川续断14g, 细辛13g,延胡索13g,荆芥14g,丹参15g,威灵仙14g,土鳖虫14g,地龙14g 按本发明实施例制成膏药,在痛处涂抹,然后按摩10分钟。
对比组:局部穴位注射治疗组:(1)取穴:有固定压痛点者取压痛点或其 周围腧穴;压痛较广泛者,取压痛范围内的腧穴,如两肩胛间压痛取肺俞、大 杼,背痛伴肩臂牵涉痛取天宗、肩井等;局部可触及硬结或条索状改变者取 硬结或条索状改变的中心点。(2)注射用药:当归注射液(湖北麦克药业, 十堰麦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为2ml/支),维生素B12注射液(双鹤药业 生产,规格为0.5mg/1ml)。(3)操作方法:用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当归注 射液4ml和维生素B12注射液1ml,充分混匀后备用。选取患部1~3个穴位, 常规消毒后,将注射针斜刺入注射部位,得气(不强求)后,回抽无血液返流 即可缓慢注入药液,每穴注射1~2ml,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3治疗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两组显效率疗效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本发明内服外敷治 疗背肌筋膜炎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4讨论
背肌筋膜炎这一病名在传统医学中并不存在,其一般可归于“痹证”、 “痹病”范畴。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 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肢体经络为风寒湿之邪所闭塞, 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楚、麻木、重 着、屈伸不利等临床表现,故本病的病机关键主要在于寒湿瘀阻。
本病是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之一,其常用治疗方法有针灸、拔罐、针 刀、推拿、中药内服等,但常难以取得满意疗效。笔者在治疗本病时,认为 本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血凝滞,经络痹阻,采用内服外敷共同治疗,取得满意 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当归具有活血补血、温经通络功效,而丹参能营养 神经,改善局部病灶病理状态。两药合用,有利于减少致痛物质的释放,共奏 活血化瘀止痛之功。能激发经气,疏通经络,祛邪扶正。因此,本疗法发挥了 药物双重作用,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
具体实施例:付某,男,32岁,工人,自述工作时提重物闪了腰,疼痛 2个月,针灸、拔罐、针刀、推拿、中药内服都试过,疗效不好。曾到医院 检查,排除腰肌劳损实质性病变。诊断为腰背筋膜炎。西医用止疼药控制住 疼痛回去上班。不久复发,到本院治疗。主诉:后背,腰部仍感到隐隐作痛, 有痛点。情绪紧张或劳累时增强。兼见口干舌燥,眼睛发涩,舌红苔少,脉 细稍悬数。诊断为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属于腰背筋膜炎。方用:内服当归 13g,黄芪13g,丹参11g,桃仁13g,红花12g,香附13g,白芍11g,鸡血藤 14g,川芎12g,秦艽14g,佛手13g,骨碎补13g,补骨脂12g,怀牛膝14g, 川续断13g,延胡索14g,伸筋草13g。制成蜜炼丸剂,每日3次,每次2丸。
外用:鸡血藤14g,川芎13g,赤芍13g,骨碎补13g,川续断14g,细辛 13g,延胡索13g,荆芥14g,丹参15g,威灵仙14g,土鳖虫14g,地龙14g按 本发明实施例制成膏药,在痛处涂抹,然后按摩10分钟。用药5天后,感觉 症状减轻,坚持一个月后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