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影像摄取装置的智能型功能按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数字影像摄取装置的模式转换方法,特别是一种快速模式转换的方法,以用在数字影像摄取装置中,例如:数字相机、数字摄影机等各种数字产品。
背景技术
近年来,如数字影像摄取装置等的数字产品越来越朝体积缩小化、造型精致化与功能多样化的发展。传统的数字影像摄取装置举例以数字相机而言,其主要组件包括影像感光组件、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面板、存储扩充插槽、按键等,这些组件的大小决定数字相机本身形状的大小。受限于数字相机基本的设定选项繁琐,按键的数目相对地也无可避免增多。
传统数字相机的按键包含有模式(旋钮方式)、上、下、左、右、OK,以及拍照等基本功能按键。传统数字相机,须借由许多按键或经过繁琐的操作步骤来转换模式,操作并不便利也不人性化。近年来数字相机的发展越来越小巧、精致,许多专利仅着重将按键在结构上缩小,然而操作上仍然不便利。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字影像摄取装置的模式转换方法,以减少按键数目及操作步骤,就可以执行想要的功能,例如:不需要经过多次的按键操作,可以直接进入观赏模式中来浏览刚才拍摄的照片,以减少使用者操作时间与降低使用者不便利之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数字影像摄取装置的模式转换方法,让使用者仅以少数的按键达到多功能的目的,进一步减少使用者操作时间。
本发明数字影像摄取装置包含有至少一第一按键以供拍照的用与一第二按键以供模式转换之用。本发明模式转换方法中,提供多种拍照模式(snapshot mode)与一观赏模式(viewing mode)。提供一拍照参数(snapshotparameter),以用来记录该数字影像摄取装置是否有进行拍照。每当该数字影像摄取装置以该第一按键进行拍照时,该拍照参数会被设定于一拍照状态。提供一模式参数(mode parameter),以用来记录该数字影像摄取装置目前所处地模式。每当该数字影像摄取装置以该第二按键进行模式转换时,该模式参数会被设定于在相对应的模式状态。当该数字影像摄取装置以该第二按键进行模式转换时,如果该拍照参数是被设定于该拍照状态下,则该数字影像摄取装置不论原处于该等拍照模式中的任一模式,皆会被直接转换成该观赏模式。
本发明数字影像摄取装置的模式转换方法,依据使用者的行为模式或操作习惯来作快速的模式转换,让使用者不须经过复杂的操作步骤来操作例如数字相机之类的影像摄取装置,节省了操作时间。此外本发明可减少了数字影像摄取装置的按键数目,可进一步降低成本。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借由以下的发明详述及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快速模式转换的数字相机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数字相机的功能方块图。
图3为图2中控制模块提供的模式转换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模式转换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对于一使用者的模式转换流程图。
符号说明
10 数字相机 12 第一按键
14 第二按键 16 开/关键
18 壳体 20 光学模块
22 内存模块 24 显示模块
26 控制模块 28 镜头
30 感光电子组件 32 数字影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数字影像摄取装置的模式转换方法,在此所称的数字影像摄取装置,是泛指所有具有影像摄取的模块以及影像显示的模块的数字产品而言,例如:数字相机、数字摄影机等,而不以此为限。也就是说,各种数字产品中只要具备有影像摄取的能力,又有希望能实时观赏所摄取的影像并显示出来的需求者,都可以应用本发明所提出的模式转换方法,来节省操作时间,并省却接口繁杂所造成的不便之处。以下以数字相机为例,介绍本发明的模式转换方法与相关装置。
请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本发明快速模式转换的数字相机10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数字相机10的功能方块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是一种可提供快速模式转换的数字相机10,数字相机10包含有一第一按键12、一第二按键14、一开/关键16,以及一壳体18。第一按键12可供使用者进行拍照用。第二按键14可供使用者进行模式转换之用。开/关键16可供使用者进行开机或关机之用,或是俗称的电源按键。壳体18则可容纳数字相机10的各种组件。
如图2所示,数字相机10另包含一光学模块20、一内存模块22、一显示模块24、一控制模块26。光学模块20包含一镜头28与一感光电子组件30,以产生一数字影像32。内存模块22例如各种常见内建型的内存或是外插式的存储卡,用来储存数字影像32。显示模块24用来显示数字影像32,例如:LCD显示屏等,以便使用者得以进行观赏。控制模块26用来控制光学模块20、内存模块22以及显示模块24。壳体18用来容纳光学模块20、内存模块22、显示模块24以及控制模块26,壳体18上并设置有拍照用的第一按键12、模式转换之用的第二按键14,以及该开机或关机之用的开/关键16。
当开/关键16被按动时,控制模块26即依据开/关键16传来的信号进行开机或关机的动作。当开/关键16处于开启的状态时,如果第一按键12被按动,控制模块26即会依据第一按键12传来的信号控制光学模块20进行拍照动作。在拍照动作结束时,感光电子组件30会产生一数字影像32,并将数字影像32储存至内存模块22。当使用者欲观赏数字影像32时,数字影像32会被送至显示模块24让使用者观赏。
当第二按键14被按动时,表示使用者想要在数字相机所提供的不同模式之间进行功能的切换,因此控制模块26即依据第二按键14传来的信号进行模式转换动作,并显示于显示模块24。以下将说明当第二按键14被按动时,控制模块26所进行的模式转换动作。
请参阅图3,图3为图2中控制模块26提供的模式转换的示意图。控制模块26提供至少数种拍照模式(snapshot mode)、一观赏模式(viewing mode)与一设定模式(setup mode)。拍照模式包含单拍模式(single-snapshot mode)、连拍模式(burst-snapshot mode)与自拍模式(self-snapshot mode)等,以供使用者选择进行不同用途的拍摄。单拍模式表示使用者按动第一按键12时,控制模块26会控制光学模块20进行一次的拍照动作;连拍模式表示使用者按动第一按键12时,控制模块26会控制光学模块20进行连续多次的拍照动作,例如连续拍三张;而自拍模式表示使用者按动第一按键12时,控制模块26会延迟光学模块20拍照的时间,以便让使用者有充分的时间回到镜头前,将自己纳入照片中。观赏模式用以供使用者观赏数字影像32,特别是于不同的拍照模式完成拍照后,能立即观赏照片的品质。而设定模式用以使数字相机10得以进行各种不同功能的设定,例如:分辨率、对比、色相、彩色/黑白切换等的调整。
为了要提供快速的模式转换以达成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控制模块26另提供一拍照参数(snapshot parameter)以及一模式参数(mode parameter),以便记录数字相机10目前的使用状态。拍照参数用来记录数字相机10是否有进行拍照,拍照参数在开机时起始值(default)可设定为“否”或称“未拍照状态”,当数字相机10以第一按键12进行拍照,无论是以何种拍照模式拍照,拍照参数皆会被改被设定为“是”或称“拍照状态”,当经过一段预设的时间之内(例如三分钟),数字相机10都没有以第一按键12进行拍照或是以第二按键14进行模式转换,拍照参数又会被设定回起始值“未拍照状态”。模式参数则用来记录数字相机10目前所处的模式。每当数字相机10以第一按键12进行拍照时,该拍照参数会被设定于一拍照状态。每当数字相机10以第二按键14进行模式转换时,该模式参数会被设定于在相对应的模式状态。因此,该模式参数所会被设定的模式状态可为单拍状态、连拍状态、自拍状态、观赏状态或设定状态。拍照参数与模式参数皆储存在控制模块26的缓存器中,以便控制模块26可以借由这些参数来了解数字相机10目前的使用状态,各个参数所包含的不同的状态可用不同的代号来表示,例如:拍照参数可为“是”(“拍照状态”)或“否”(“未拍照状态”),模式参数可为“单拍状态”、“连拍状态”、“自拍状态”、“观赏状态”或“设定”,但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4,图4为图3的模式转换的流程图。以下将说明控制模块26运用拍照参数以及模式参数进行模式转换的流程及方法。在图4中,矩形方块表示数字相机10所处的模式,而菱形方块表示控制模块26所进行的决策动作。Step1至Step9表示使用者在模式转换过程中可进行的各项动作,并不一定表示使用者连续进行这些动作。
Step1代表使用者执行开机动作,首先进入单拍模式,此时模式参数的起始值被设定为“单拍状态”,拍照参数的起始值被设定为“未拍照状态”。
Step2为使用者在单拍模式下按第一按键12以进行拍照,因此拍照参数会被改变为“已拍照状态”,模式参数不变,仍为“单拍状态”。
Step3为当使用者欲进入其它模式时,利用按第二按键14作切换以离开单拍模式,此时控制模块26会针对拍照参数进行判断,若拍照参数为“拍照状态”,则自动跳入观赏模式;若拍照参数为“未拍照状态”,则直接进入连拍模式。进入连拍模式时,模式参数会被设定为“连拍状态”,而拍照参数不变,仍为“未拍照状态”。
Step4为使用者在连拍模式下按第一按键12以进行拍照,此时,拍照参数会被改变为“拍照状态”,模式参数不变,仍为“连拍状态”。
Step5为使用者仍欲进入其它模式时,利用按第二按键14以离开连拍模式,此时控制模块26还是会针对拍照参数进行判断,若拍照参数为“拍照状态”,则自动跳入观赏模式;若拍照参数为“未拍照状态”,则直接进入自拍模式。进入自拍模式时,模式参数会被设定为“自拍状态”,而拍照参数不变,仍为“未拍照状态”。
Step6为使用者在自拍模式下按第一按键12以进行拍照,此时,拍照参数会被改变为“拍照状态”,模式参数不变,仍为“自拍状态”。
Step7为使用者仍欲进入其它模式时,利用按第二按键14以离开自拍模式,此时控制模块26会针对拍照参数进行判断,若拍照参数为“拍照状态”,会自动跳入观赏模式;若拍照参数为“未拍照状态”,则模式参数会被改变为“观赏状态”并进入观赏模式。也就是说进入观赏模式时,模式参数为“观赏状态”,而拍照参数则会被设定为”未拍照状态”。
Step8代表使用者已经于观赏模式看完照片,按第二按键14准备离开观赏模式。此时控制模块26会针对模式参数进行判断,若模式参数为“单拍状态”,表示数字相机10在进入观赏模式之前所处的模式为单拍模式,于是就跳回单拍模式;若模式参数为“连拍状态”,表示数字相机10在进入观赏模式之前所处的模式为连拍模式,于是就跳回连拍模式;若模式参数为自拍状态,表示数字相机10在进入观赏模式之前所处的模式为自拍模式,于是就跳回自拍模式。若模式参数为观赏状态,表示数字相机10在进入观赏模式之前并未在单拍状态、连拍状态或者是自拍状态下有过任何拍照的动作,只是一直在进行不同模式的转换,因此就继续让数字相机10进入设定模式。进入设定模式时,模式参数会被设定为“设定状态”,拍照参数不变,仍为“未拍照状态”。
Step9为使用者按第二按键14以离开设定模式,然后直接回到单拍模式。
由以上模式转换方法可知,当使用第二按键14进行模式转换时,如果控制模块26提供的拍照参数被设定于该拍照状态下,则数字相机10不论原处于该等拍照模式中的任一模式,皆可不经由其它拍照模式而被直接转换成观赏模式。而且,当数字相机10处于观赏模式且第二按键14被按动以进行模式转换时,数字相机10会依照该模式参数所被记录下来的模式状态,于完成照片观赏后仍能回复至先前所相对应的拍照模式,继续以此一拍照模式进行后续的拍照。这样的模式转换方法是属于一种人性化的设计,是依据一般使用者的行为模式来作考虑,也就是说这种设计是观察到一般使用者在利用数字相机拍照时,会很想立刻看所拍的照片品质如何,因此如果在此时按动第二按键14以进行模式转换时,原则上就是想切换到观赏模式来看照片,看完照片后如果又按动第二按键14以进行模式转换时,原则上就是想切换到原来的拍照模式继续拍照,本发明的模式转换方法就是基于这种人性化的考虑下加以设计的。如此一来,只须使用一个按键就可以达到多种模式切换的目的,减少了数字相机10按键的数量。
而开机之时,拍照参数的起始值被设定为“未拍照状态”,而如果在起始的拍照模式下(例如:本发明为单拍模式)一直没有拍照的动作,拍照参数会一直维持于“未拍照状态”,此时如果第二按键14被按动,数字相机10会先转换模式至其它拍照模式,例如:连拍模式或是自拍模式。如果于所有拍照模式之间进行模式转换时,拍照参数都始终维持于“未拍照状态”,数字相机10最后才会被转换成“观赏模式”或是“设定模式”等的非拍照模式。
请参阅图5,图5为本发明对于一使用者的模式转换流程图。矩形方块表示数字相机10所处的模式,而空白的菱形方块表示控制模块26所进行的决策动作,空白的矩形方块表示在同一模式下,拍照参数的值被改变。图5特别与图4相对应,而图5中以空白的菱形方块和矩形方块来表示使用者看不到的部分,也就是属于控制模块26内部的决策步骤。对于一使用者而言,当他在使用数字相机10时,很多关于控制模块26的决策步骤他是看不到的,因此使用者在使用数字相机10时其操作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当使用者开机时,拍照参数的起始值被设定为“非拍照状态”,模式参数的起始值被设定为“单拍状态”,首先进入单拍模式。当在单拍模式时,使用者只须按第一按键12来拍照,或是按第二按键14来转换模式。当在连拍模式时,使用者只须按第一按键12来拍照,或是按第二按键14来转换模式。当在自拍模式时,使用者只须按第一按键12来拍照,或是按第二按键14来转换模式。当在观赏模式时,使用者便只须按第二按键14来转换模式。因此,不论是在单拍模式、连拍模式、自拍模式,或是观赏模式,使用者最多只须按两个按键就可以达到拍照以及多种模式间转换的目的,的确减少了按键数目,也简化了操作步骤。
此外,在本发明模式转换方法中,控制模块26所提供的拍照模式并不一定要局限于单拍模式、连拍模式和自拍模式,可经由设定增加或减少模式数,或可以设定不同模式转换间的先后顺序。而且,开机后也不一定要直接进入单拍模式,可经由设定来决定开机时先进入何种模式中。
相较于传统技术的数字相机,本发明数字相机的模式转换方法,依据使用者的行为模式或操作习惯来作快速的模式转换,让使用者不须经过复杂的操作步骤来操作数字相机,节省了操作时间。此外本发明可减少了数字相机的按键数目,可进一步降低成本。
借由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是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范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