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设备发送终端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对移动终端设备识别的方法,是一项主要用于无线移动终端设备的识别技术。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所有申请号200310119289.0、发明名称“移动终端设备自动识别暨增值服务接入系统”,该系统由移动终端设备、移动网络通信平台和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组成,移动终端设备须加载自身的电子串码发送软件包,以数据方式或SMS或MMS或EMS方式,通过移动网络通信平台的业务信道、或信令信道、或辅助信道自动或手动或定期发送电子串码,将电子串码或电子串码和终端用户身份识别号码发送到移动终端服务中心,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对该电子串码或电子串码和终端用户身份识别号码,与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数据库的电子串码或电子串码和终端用户身份识别号码进行比较来识别。
发明内容:
设计目的:在背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自动发送电子串码的进一步设计,使终端供应商能够开发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移动终端设备,并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增值业务服务商能提供更专业、个性化的服务,从而促进整个移动市场的繁荣。
设计方案:在本申请人所有申请号200310119289.0、发明名称“移动终端设备自动识别暨增值服务接入系统”的基础上,不能移动终端只有在开机或满足特定条件下,才能将用户信息通过无线通信平台自动或手动或定时或由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发指令发送到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而移动终端服务中心或运营商或用户可以用有线或无线或手动的方式,对所发信息的目标号码、特服号码、目标地址、发送方式等其中的任意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组合进行修改或增减;如果满足开机或特定条件,则不发送,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或称控制台)接受到移动终端设备(MS)所发终端用户信息后,对用户信息进行归类、存储、搁置、回复处理,其中回复处理可以是普通告知信息,可以是能对移动终端设备的软件和硬件进行控制地指令性信息,移动终端设备根据是否收到指令或收到何种指令做出相应的自动操作反应或要求用户手动操作反应。在移动终端设备原来的软件平台上加载电子串码发送软件,同时在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建立一个电子串码数据库。移动终端设备开机后,自动运行该发送软件,将移动终端设备的电子串码信息用短信方式或其他通信方式发送到特定的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当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收到信息后,对移动终端设备的电子串码信息和所发信息的电话号码与数据库中的相应信息进行逻辑认证。其技术方案:移动终端设备(MS)发送终端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移动终端在开机或满足特定条件下,将用户信息通过无线通信平台自动或手动或定时或由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发指令发送到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而移动终端服务中心或运营商或用户可以用有线或无线或手动的方式,对所发信息的目标号码、特服号码、目标地址、发送方式等其中的任意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组合进行修改或增减;不能满足开机或特定条件则不发送,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或称控制台)接受到移动终端设备(MS)所发终端用户信息后,对用户信息进行归类、存储、搁置、回复处理,其中回复处理可以是普通告知信息,可以是能对移动终端设备的软件和硬件进行控制的指令性信息,移动终端设备根据是否收到指令或收到何种指令做出相应的自动操作反应或要求用户手动操作反应。①满足以下开机条件之一或者两种及以上的组合时,移动终端设备自动发送软件包可将用户视为该设备的合法用户,启动发送程序,将用户信息发送到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如果不符合以下条件,下次开机仍视为初始开机,并重新执行以下判断:当移动终端设备(MS)开机时检查是否已更换用户卡,若换卡,将终端用户信息发送到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或称控制台),否则不发送;当移动终端设备(MS)换卡开机,并接收到一条或规定的若干条短信时,将终端用户信息发送到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或称控制台);当移动终端设备(MS)换卡开机,并发送一条或规定的若干条短信时,将终端用户信息发送到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或称控制台);当移动终端设备(MS)换卡开机,并用户拨打一个或规定的若干个电话时,将终端用户信息发送到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或称控制台);当移动终端设备(MS)换卡开机,并接收到一个或规定的若干个电话时,将终端用户信息发送到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或称控制台);当移动终端设备(MS)换卡开机,并通话时间累计在10分钟或规定的若干分钟时,将终端用户信息发送到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或称控制台);当移动终端设备(MS)换卡开机,并连续开机时间超过1小时或规定的若干小时时,将终端用户信息发送到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或称控制台);其中换卡开机包括新设备的启用和调换用户识别卡;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向移动终端服务中心进行登记注册之后。②特定条件是指满足判定条件之一或者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或者两种以上组合时,终端用户信息发送到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或称控制台):根据移动终端设备使用所在地运营商网络ID号,查询移动终端设备(MS)用户识别卡列表中是否存在其运营商网络ID号,若存在,终端用户信息则发送,否则不发送;根据所在地运营商网络ID号,确定信息发送的目标号码(其中包括特服号码)或地址;根据所在地运营商网络ID号,选择并确定终端用户信息发送的方式,发送的方式如:以数据方式或SMS或MMS或EMS或USSD或WEB或WAP或电子邮件或蓝牙或红外或因特网或无线因特网或TCP/IP协议或IrDA协议方式;当移动终端设备(MS)接收到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或称控制台)发出的指令要求发送移动终端用户信息时,移动终端设备(MS)将终端用户信息无条件发送到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或称控制台)。当移动终端设备(MS)在使用一张或多张用户识别卡时,若在移动终端设备(MS)纪录中,没有发送过终端用户信息时,移动终端设备(MS)将终端用户信息发送到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或称控制台)。当移动终端设备(MS)在一张用户识别卡上有一个或多个用户号码时,若在移动终端设备(MS)纪录中,没有发送过终端用户信息时,移动终端设备(MS)将终端用户信息发送到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或称控制台)。当移动终端设备(MS)在发出用户信息后,一定期限内未收到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的回复信息时,移动终端设备(MS)将重新发送终端用户信息至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或称控制台),若回复,则不发。⑤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或称控制台)对接收到的终端用户信息的内容、时间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处理,根据对应的数据,鉴别终端用户。③移动终端服务中心、运营商、用户可通过无线的方式或有线的方式或手动的方式对终端用户信息所包含的终端设备电子串码、终端用户身份识别码、网络ID号、基站台号码、短消息中心号码、电子邮件地址、IP地址、终端软件版本号码、用户识别卡中的注册登记地信息及卡的类型的组合重新选择或增减。④移动终端服务中心、运营商、终端用户对原发送信息的方式、目标号码(或称特服号码)、电子邮件地址、IP地址、动态更改电子串号通过无线的方式或有线的方式或手动的方式进行修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四种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五种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当用户新购买一只手机或换用手机时,首先将用户识别卡(SIM/UIM)插入手机,开机后,自动发送用户信息的软件包将检查其用户识别卡是否发送过用户信息,若发送过,即返回主程序,否则,检查是否打过8个或大于8个电话,若没有则返回主程序,若已经打过8个电话,检查手机的位置是否满足网络ID号,若不满足则返回主程序,否则将用户信息的组合及网络ID所对应设置的发送方式,如使用的是中国移动的就按短信的方式发送到5151的特服号码,发出后,在手机中存储所发信息的用户识别卡及发送用户信息的时间,返回主程序若使用的不是中国移动网络,就按邮件地址(如:hz@etc.com)将用户信息发送(因为在中国现在只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发出后,在手机中存储所发信息的用户识别卡及发送用户信息的时间,并返回主程序,具体见附图1。
当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接收到手机用户信息时,对手机的用户信息按相关要求进行处理,如:对接收到的用户信息进行分解,这样可以分出用户的设备型号(可分出设备的特点、功能、接口等)、制造商、制造地、生产流水号、软件版本号、电话号码(可分成注册区域、使用的网络等)等,根据信息,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处理软件对信息的内容进行提取、统计、显示,并可提供制造商、经销商、增值服务商、运营商等提供即时数据、服务对象等。
由于制造商、经销商、增值服务商、运营商及用户所需的信息各有差异,为此系统设计了移动终端服务中心、运营商、用户可通过无线的方式或有线的方式或手动的方式对手机用户信息所包含内容进行修改,以便满足各用户的需求。
实施例2:当用户新购买一只手机或换用手机时,首先将用户识别卡(SIM/UIM)插入手机,开机后,自动发送用户信息的软件包将检查其用户识别卡是否发送过用户信息,若发送过,即返回主程序,否则,检查是否接收到一个或若干个短信,若没有则返回主程序,若接收到一个或若干个短信,检查手机的位置是否满足网络ID号,若不满足则返回主程序,否则将用户信息的组合及网络ID所对应设置的发送方式将手机用户信息发出,发出后,在手机中存储所发信息的用户识别卡及发送用户信息的时间,返回主程序具体见附图2。
当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接收到手机用户信息时,对手机的用户信息按相关要求进行处理,如:对接收到的用户信息进行分解,这样可以分出用户的设备型号(可分出设备的特点、功能、接口等)、制造商、制造地、生产流水号、软件版本号、电话号码(可分成注册区域、使用的网络等)等,根据信息,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处理软件对信息的内容进行提取、统计、显示,并可提供制造商、经销商、增值服务商、运营商等提供即时数据、服务对象等。
由于制造商、经销商、增值服务商、运营商及用户所需的信息各有差异,为此系统设计了移动终端服务中心、运营商、用户可通过无线的方式或有线的方式或手动的方式对手机用户信息所包含内容进行修改,以便满足各用户的需求。如:制造商所需关心的是手机的销量、什么时间销售的、渠道如何管理、如何更好地做好售后服务等,因而所需的用户信息内容就是一些用户的联系电话、什么型号的手机所销售的具体时间、销售的地域分布、销售的趋势等,而增值服务商即关心的是用户的联系方式及用户所对应的手机型号(即功能所在),对用户即为了得到相应的服务,如用户的漫游地的服务等。
实施例3:当用户新购买一只手机或换用手机时,首先将用户识别卡(SIM/UIM)插入手机,开机后,自动发送用户信息的软件包将检查其用户识别卡是否发送过用户信息,若发送过,即返回主程序,否则,检查通话时间否是大于10分钟,若不满足则返回主程序,若满足,检查手机开机时间是否大于1小时,若不满足则返回主程序,若满足,检查手机的位置是否满足网络ID号,若不满足则返回主程序,否则将用户信息的组合及网络ID所对应设置的发送方式,否则将用户信息的组合及网络ID所对应设置的发送方式将手机用户信息发出,发出后,在手机中存储所发信息的用户识别卡及发送用户信息的时间,返回主程序具体见附图3。
当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接收到手机用户信息时,对手机的用户信息按相关要求进行处理,如:对接收到的用户信息进行分解,这样可以分出用户的设备型号(可分出设备的特点、功能、接口等)、制造商、制造地、生产流水号、软件版本号、电话号码(可分成注册区域、使用的网络等)等,根据信息,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处理软件对信息的内容进行提取、统计、显示,并可提供制造商、经销商、增值服务商、运营商等提供即时数据、服务对象等。
由于制造商、经销商、增值服务商、运营商及用户所需的信息各有差异,为此系统设计了移动终端服务中心、运营商、用户可通过无线的方式或有线的方式或手动的方式对手机用户信息所包含内容进行修改,以便满足各用户的需求。如:制造商所需关心的是手机的销量、什么时间销售的、渠道如何管理、如何更好地做好售后服务等,因而所需的用户信息内容就是一些用户的联系电话、什么型号的手机所销售的具体时间、销售的地域分布、销售的趋势等,而增值服务商即关心的是用户的联系方式及用户所对应的手机型号(即功能所在),对用户即为了得到相应的服务,如用户的漫游地的服务等。
实施例4:当用户新购买一只手机或换用手机时,首先将用户识别卡(SIM/UIM)插入手机,开机后,自动发送用户信息的软件包将检查其用户识别卡是否发送过用户信息,若发送过,即返回主程序,否则,检查通话时间否是大于10分钟,若满足,检查手机的位置是否满足网络ID号,若不满足则返回主程序,否则将用户信息的组合及网络ID所对应设置的发送方式,否则将用户信息的组合及网络ID所对应设置的发送方式将手机用户信息发出,发出后,在手机中存储所发信息的用户识别卡及发送用户信息的时间,返回主程序,若不满足,检查手机开机时间是否大于1小时,若不满足则返回主程序,若满足,检查手机的位置是否满足网络ID号,若不满足则返回主程序,否则将用户信息的组合及网络ID所对应设置的发送方式,否则将用户信息的组合及网络ID所对应设置的发送方式将手机用户信息发出,发出后,在手机中存储所发信息的用户识别卡及发送用户信息的时间,返回主程序具体见图4的流程图。在本实施例中,要求对所发送的手机用户信息进行回复确认,当在小于等于1小时以内由移动终端服务中心回复收到手机用户信息时,即返回主程序,若大于等于1小时未见回复,将用户信息的组合及网络ID所对应设置的另一目标地址将手机用户信息发出,发出后,在手机中存储所发信息的用户识别卡及发送用户信息的时间,返回主程序。
当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接收到手机用户信息时,对手机的用户信息按相关要求进行处理,如:对接收到的用户信息进行分解,这样可以分出用户的设备型号(可分出设备的特点、功能、接口等)、制造商、制造地、生产流水号、软件版本号、电话号码(可分成注册区域、使用的网络等)等,根据信息,移动终端设备服务中心处理软件对信息的内容进行提取、统计、显示,并可提供制造商、经销商、增值服务商、运营商等提供即时数据、服务对象等。
由于制造商、经销商、增值服务商、运营商及用户所需的信息各有差异,为此系统设计了移动终端服务中心、运营商、用户可通过无线的方式或有线的方式或手动的方式对手机用户信息所包含内容进行修改,以便满足各用户的需求。如:制造商所需关心的是手机的销量、什么时间销售的、渠道如何管理、如何更好地做好售后服务等,因而所需的用户信息内容就是一些用户的联系电话、什么型号的手机所销售的具体时间、销售的地域分布、销售的趋势等,而增值服务商即关心的是用户的联系方式及用户所对应的手机型号(即功能所在),对用户即为了得到相应的服务,如用户的漫游地的服务等。
实施例5:在实施例1~4的基础上,参照附图5即可实现。
应该理解到的是:上述实施例虽然对本发明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但是,这些说明只是对本发明的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任何不超出本发明实质精神内的发明创造,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