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跟靠补足条带的鞋.pdf

上传人:00****42 文档编号:6875417 上传时间:2019-09-11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1.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80060548.5

申请日:

20101028

公开号:

CN102762121B

公开日:

20150930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43B7/20

主分类号:

A43B7/20

申请人: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发明人:

J.赫德,M.A.努尔斯

地址:

美国俄勒冈州

优先权:

12/621,128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王小京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用柔性材料形成的脚跟杯位于鞋类物品的鞋帮部分的脚跟下方。外侧和内侧跟靠从外侧和内侧上的脚跟杯向上延伸,内侧跟靠具有的高度小于外侧跟靠的高度,且脚跟杯的后边缘比外侧和内侧跟靠更低。后方条带绕外侧跟靠且绕穿着者的跟腱向上延伸,并固定到鞋帮的在穿着者脚踝前方的位置。在切入运动期间(其中物品被穿在外侧脚上),穿着者脚和脚踝朝向内侧的倾斜拉动条带并使得外侧跟靠贴合并支撑穿着者脚跟。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鞋类物品,包括:鞋帮,其配置为在该物品被穿着时围绕和保持穿着者的脚;外侧跟靠,其位于在物品被穿着时对应于穿着者脚跟外侧的位置,外侧跟靠比鞋帮的至少一些部分更刚性但是能响应于穿着者脚的内侧倾斜和外侧倾斜而屈服;内侧跟靠,其位于在物品被穿着时对应于穿着者脚跟内侧的位置,内侧跟靠比鞋帮的至少一些部分更刚性但是能响应于穿着者脚的内侧倾斜而屈服;和后方条带,其延伸跨过外侧跟靠的大部分且配置为在物品被穿着时能被固定在包裹位置中,该包裹位置向上且绕穿着者的跟腱且在至少与穿着者脚踝一样高的内侧区域上延伸,其中内侧跟靠和外侧跟靠分别位于脚跟杯的内侧边缘和外侧边缘上且通过脚跟杯的后边缘分开,其中在物品被穿着且穿着者直立时该后边缘具有的高度小于外侧跟靠和内侧跟靠的高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在物品被穿着且穿着者直立时内侧跟靠具有的高度小于外侧跟靠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后方条带的至少一些部分相对于鞋帮浮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后方条带的至少一些部分相对于外侧跟靠浮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后方条带的至少一些部分相对于鞋帮浮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在物品被穿着时后方条带的自由端被固定在包裹位置中的位置至少与穿着者的脚踝一样高。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在物品被穿着时后方条带在由于穿着者活动所施加的负荷下大致不可拉伸。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还包括前方条带,该前方条带被配置为在物品被穿着时能被固定在覆盖穿着者前足一部分的位置,且其中该前方条带的外侧部比该前方条带的内侧部更位于前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还包括支撑板,在物品被穿着时支撑板位于穿着者脚的下方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支撑板包括至少一个向上延伸部,在物品被穿着时该延伸部位于与穿着者脚的至少一部分外侧边缘对应的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还包括可压缩的中底,该可压缩的中底至少部分地位于鞋帮内部且具有凸起的边缘,在物品被穿着时该凸起的边缘位于与穿着者脚的至少一部分外侧边缘对应的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中底包括袋状部,该袋状部形成在中底下侧中,且进一步包括位于袋状部中的至少一个流体填充的缓冲垫。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还包括外底,在脚跟区域中在物品被穿着时大致在穿着者第五跖骨远端下方和外侧外边缘附近的区域中和在物品被穿着时大致在穿着者第一跖骨远端下方和内侧外边缘附近的区域中,该外底具有直的踩踏图案。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鞋帮包括多个鞋带眼孔对,每一对包括位于鞋舌开口的相对侧部上的眼孔且形成大致平行于一条线的线,所述一条线从在物品被穿着时将被第一穿着者跖骨的近端占据的位置和在物品被穿着时将被穿着者第五近端趾骨占据的位置延伸。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至少部分后方条带相对于外侧跟靠浮动且至少部分后方条带相对于鞋帮浮动,在物品被穿着时后方条带的自由端被固定在包裹位置中的位置至少与穿着者的脚踝一样高,在物品被穿着时后方条带在由于穿着者活动所施加的负荷下大致不可拉伸,且在物品被穿着且穿着者直立时内侧跟靠具有的高度小于外侧跟靠的高度。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鞋类物品,还包括:前方条带,其被配置为在物品被穿着时可被固定在覆盖穿着者前足一部分的位置;支撑板,其在物品被穿着时位于穿着者脚的下方的位置;可压缩的中底,其至少部分地位于鞋帮内部且具有凸起的边缘,在物品被穿着时该凸起的边缘位于与穿着者脚的至少一部分外侧边缘对应的位置;和至少一个流体填充缓冲垫,且其中中底包括形成在中底下侧中的袋状部,至少一个流体填充缓冲垫位于袋状部中,和支撑板包括至少一个向上延伸部,在物品被穿着时该延伸部位于与穿着者脚的至少一部分外侧边缘对应的位置。 17.一种鞋类物品,包括:跟靠,其在物品被穿着时位于与穿着者脚跟的外侧和穿着者脚跟的内侧中的一个对应的位置;和后方条带,其具有末端端部和自由端部,其中末端端部被固定在物品被穿着时物品的位于穿着者脚跟下方的位置,后方条带跨跟靠延伸且相对于跟靠浮动,该条带配置为在物品被穿着时能被固定在包裹位置,包裹位置向上且绕穿着者的跟腱延伸,自由端部被固定,在物品被穿着且后方条带在包裹位置时,穿着者脚和脚踝朝向外侧和内侧中的另个一的倾斜在后方条带上产生拉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跟靠是位于在物品被穿着时与穿着者脚跟外侧对应的位置的外侧跟靠,且进一步包括鞋帮,该鞋帮配置为在物品被穿着时围绕并保持穿着者的脚,其中后方条带的至少一些部分相对于鞋帮浮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鞋类物品,进一步包括内侧跟靠,该内侧跟靠在物品被穿着时位于与穿着者脚跟的内侧对应的位置,在物品被穿着且穿着者直立时该内侧跟靠具有的高度小于外侧跟靠的高度。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在物品被穿着时后方条带在由于穿着者活动所施加的负荷下大致不可拉伸。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内侧跟靠和外侧跟靠分别位于脚跟杯的内侧边缘和外侧边缘上且通过脚跟杯的后边缘分开,其中在物品被穿着且穿着者直立时该后边缘具有的高度小于外侧跟靠和内侧跟靠的高度。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鞋类物品,进一步包括前方条带,该前方条带配置为在物品被穿着时能被固定在覆盖穿着者前足一部分的位置,且其中该前方条带的外侧部比该前方条带的内侧部更位于前方。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鞋类物品,进一步包括支撑板,该支撑板在物品被穿着时位于穿着者脚下方的位置,支撑板包括至少一个向上的延伸部,该延伸部在物品被穿着时位于与穿着者脚外侧边缘的至少一部分对应的位置。 2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鞋帮包括多个鞋带眼孔对,每一对包括在鞋帮中鞋舌开口的相对侧部上的眼孔且形成大致平行于一条方向线的线,所述一条方向线从在物品被穿着时将被第一穿着者跖骨的近端占据的位置和在物品被穿着时将被穿着者第五近端趾骨占据的位置延伸。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鞋类物品,进一步包括前方条带,该前方条带配置为在物品被穿着时能被固定在大致平行于所述方向线的取向中且固定在覆盖穿着者前足一部分的位置中。 26.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包裹位置向上且绕穿着者脚后部、跨穿着者的跟腱和在穿着者脚的与跟靠相对的侧上至少与穿着者脚踝一样高的区域上延伸。

说明书

背景技术

鞋的设计有时是由相冲突的需求造成的。这种需求的两个例子是支撑和 舒适。对于许多类型的鞋来说,需要的是鞋在一定类型的高应力和/或快速运 动活动过程中支撑穿着者的脚。提供这种支撑可以包括通过将一些部分制成 得更厚和/或通过使用更刚性的材料来强化鞋的这些部分。但是,这种措施通 常会减少舒适性。如果鞋的结构被制造得更刚性和/或更大,则不太可能贴合 穿着者的脚且会在一定的运动过程中变得不舒服。

这种问题在运动鞋的设计中会经常出现。在篮球和各种其他运动中,比 赛者经常通过快速地切入一侧而改变行进的方向。例如,向前运动的篮球比 赛者会通过使劲在其右脚推动而切到左边。在他如此做时,他的右脚的鞋会 提供更少的支撑。需要更刚性和/或放大的跟靠来支撑脚并有助于防止在比赛 者切入时防止过多的脚跟运动,由此要注意使得鞋床稳定。然而,在这种运 动过程中不贴合脚跟的跟靠会变得不舒服。

发明内容

提供该综述以通过简化的形式介绍在下述详细描述中进一步说明的原 理选择。该综述部分不应被认为是本发明的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

在一些实施例中,鞋类物品包括后方条带,其在某些运动期间补足外侧 跟靠(lateral counter)。用柔性材料形成的脚跟杯位于物品的鞋帮部分的脚跟 下方。在外侧(lateral side)和内侧(medial side)上外侧跟靠和内侧跟靠(medial  counter)从脚跟杯向上延伸。内侧跟靠可以具有的高度小于外侧跟靠高度。 脚跟杯的后边缘比外侧和内侧跟靠低。后方条带绕外侧跟靠且绕穿着者的跟 腱向上延伸,并固定到鞋帮的在穿着者脚踝前方的位置。在切入运动期间(其 中物品被穿在外侧脚上),穿着者脚和脚踝朝向内侧的倾斜拉动条带并使得 外侧跟靠贴合并支撑穿着者脚跟。

附图说明

在附随的附图中通过例子的方式而不是通过限制的方式示出了一些实 施例,且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似的元件。

图1A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鞋的外侧侧视图。

图1B是图1A的鞋的内侧侧视图。

图1C是图1A的鞋的后视图。

图1D是图1A的鞋的俯视图。

图1E是图1A的鞋的仰视图。

图2是从内侧前方观察的图1A的鞋的部分地分解视图。

图3A是图1A的鞋中底的前内侧透视图。

图3B是1A的鞋中底的底侧的外侧透视图。

图4是从图1D所示的位置取得的截面图。

图5A和5B是从图1D所示位置取得的图1A的鞋的部分横截面视图。

图6是从图1A取得的俯视图,但是一部分前方条带被去除。

具体实施方式

限定

为了辅助和澄清随后的各种实施例的描述,在本文中限定各种术语。除 非以其他方式指明,下列的限定应用于本说明书(包括权利要求)。鞋的“内 部(interior)”是指被在鞋穿着时穿着者的脚占据的空间。鞋元件的“内部” 侧或面是指在已完成鞋中在鞋被紧固到穿着者脚时该元件的(或将)朝向鞋 内部的侧或面。元件的“内部的(inner)”侧或面是指在已完成鞋中在鞋被 紧固到穿着者脚时该(或将)离开鞋外侧或面。在一些情况下,元件的内部 的侧可以具有在其与已完成鞋的内部之间的其他元件。类似地,元件的外部 的侧/面可以在位于其与已完成鞋外部空间之间的其他元件。

鞋的某些区域也可以通过参照穿着鞋(其大小适于脚)的人脚的解剖结 构来描述。一个或多个以下限定的区域可以重叠。“前足”区域通常将覆盖 穿着者脚跖骨和趾骨的且将延伸超过穿着者的脚趾直到鞋的最前部分。“中 足”区域通常将覆盖穿着者脚的骰骨、舟骨、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和外楔骨 的。鞋帮的“后足”区域从中足区域延伸到鞋的最后部分且穿着者的脚跟。 后足区域覆盖穿着者的跟骨侧,且取决于鞋的具体构造可以覆盖穿着者距骨 (踝)的一些或全部。

如在本文使用的,“联接(coupled)”包括直接地附接或通过一个或多个 中间元件附接的两个元件。

具有跟靠补足条带的鞋

图1A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篮球鞋1的外侧侧视图。图1B是内侧侧视 图。鞋1用于右脚,左脚鞋(未示出)是鞋1的镜像。图1C是鞋1的后视 图。图1D和1E分别是鞋1的俯视图和仰视图。鞋1包括鞋帮2,该鞋帮2 连结到外底3和脚跟杯4,脚跟杯4还连结到外底3。如针对图2在后文详 述的,增强板5置于鞋帮2与脚跟杯4(在鞋1的后部)和外底3(在鞋1 的前部)之间。

鞋帮2包括开口,其包括脚接收开口9和鞋舌开口10。鞋舌11通常覆 盖鞋舌开口10,其侧面通过鞋带12被拉到一起。当穿着在穿着者W(鞋1 对于该穿着者来说正合适)的脚上时,穿着者W的的脚踝通过鞋帮2的低 于脚接收开口9的部分覆盖。如在后文详述的,脚跟杯4是一块元件,其在 鞋帮2下在对应于穿着者W的脚跟的区域中延伸。脚跟杯4进一步包括外 侧跟靠15和内侧跟靠16,它们每一个向上朝向脚接收开口9延伸。外侧跟 靠15的顶部121比内侧跟靠16的顶部124更高,且在跟靠15和16之间的 脚跟杯4的区域127(图1C)仅略微比穿着者W脚跟的底部边缘更高。

鞋帮2包括主面板25,其基本上在全部鞋帮2上延伸且用可拉伸轻质纺 织品材料(例如尼龙)形成。其他可用于主面板25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 酯、氨纶或编织织物(其中织造结构可沿偏置方向运动(相对于它本身)。 主面板25的前部部分可以被覆盖有合成皮革脚趾覆盖物7。连结到外侧上的 主面板25的外面的是强化面板26。类似地连结到内侧上的主面板25的外面 的是强化面板31、32、33和34。为了将它们与鞋帮2的其他部分区别开, 强化面板26和31-34在附图中显示为具有点。

每一个强化面板26和31-34包括一系列抗拉构件36。为了因不必要的 细节而使得附图令人费解,仅经选择的抗拉构件36被具体标出了引线和附 图标记。然而,其他抗拉构件36的存在和位置在附图中是明显的。抗拉构 件36由多股线形成,所述多股线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经历负荷处通常是不可 拉伸的(即不经历可感知的延伸)。用于这种多股线的示例性材料包括芳香 族聚酯的液晶聚合物(LCP)纤维,例如Kuraray America,Inc.以商品名 VECTRAN出售的。其他示例性绳线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尼龙和高度抗拉聚 酯。在一些实施例中,强化面板26和31-34通过使用下列的一个或多个技 术而首先将抗拉构件36绣到织物衬底面板中而形成:美国专利No.7,574,818; 美国专利No.7,546,698;美国专利申请公开No.2007/0271821;美国专利申请公 开No.2008/0022554;美国专利申请No.12/180,235(标题为“Composite Element  with a Polymer Connecting Layer”且在2008年7月25递交);美国专利申请 公开No.2008/0276489;美国专利申请公开No.2009/0133287;美国专利申请 No.12/419,987(标题为“Footwear Incorporating Crossed Tensile Strand  Elements”且在2009年4月7递交);美国专利申请No.12/419,985(标题为 “Method for Molding Tensile Strand Elements”且在2009年4月7递交);美 国专利申请No.12/505,740(标题元件“Material Elements Incorporating Tensile  Strands”且在2009年7月20日递交);美国专利申请No.12/546,017(标题 为“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Tensile Element”且在2009年8月24 递交);美国专利申请No.12/546,019(标题为“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n  Upper Incorporating a Tensile Strand with a Cover Layer”且在2009年8月24 递交);和美国专利申请No.12/546,022(标题为“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Tensile Strands and Securing Strands”且在2009年8月24递交)。 所述美国专利和专利申请全部以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与此。在本说明书 中的术语定义(在并入所述文件之前)和通过引用并入的所述文件中的一个 中的术语之间有任何不一致的情况下,本说明书中的术语定义(在并入所述 文件之前)起主导作用。一个或多个所述并入的文件中描述的其他技术、材 料和/或结构也可以包括在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鞋中。

返回到图1A-1E,使用置于经刺绣的衬底面板(embroidered substrate  panel)内部面和主面板25外部面之间的热熔连结材料层而将经刺绣的衬底 面板被连结到主面板25,热塑性聚亚安酯(TPU)面板连结到经刺绣的衬底 面板的外部面(例如额外的热熔连结材料层)。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将抗 拉构件36直接地刺绣到热熔连结材料层中并随后使用该经刺绣的热熔连结 材料层来将TPU面板的内部面连结到主面板25的外部面,强化面板26和 31-34可被形成为不具有衬底面板。

前方的强化条带50包括外侧条带51和内侧条带52。外侧条带51在通 常穿对应于戴者第五跖骨和第五近端趾骨(图1A)的远端的区域中的外侧 上附接到鞋1。外侧条带51向外张,以便在下部部分53中比在更高的部分 54中更宽。外侧条带51具有末端端部(图1A中未示出),其固定在鞋帮2 和外底3之间。条带51的末端端部可通过连结到鞋帮2的下面和/或外底3 的上表面而被固定。如在本文使用的,“连结”包括通过使用胶或其他粘接 剂连结,以及通过所连结材料(例如TPU)熔化被随后固化而连结,所述连 结材料可是连结部件或添加以有助于连结的单独材料的取代品。一部分条带 51也可被连结和/或机械地附接(例如使用缝制)到鞋帮2的外侧。条带51 的自由端部具有金属环55。内侧条带52被固定到鞋1,以便在通常对应于 穿着者内侧楔骨骨(图1B和1E)的区域中在内侧上延伸。内侧条带52具 有末端端部(在图1B和1E中未示出),其固定在鞋帮2和外底3之间。条 带52的末端端部可通过连结到鞋帮2的下面和/或外底3的上表面而被固定。 一部分条带52也可被连结和/或机械地附接(例如使用缝制)到鞋帮2的内 侧。内侧条带52的自由端部56可穿过金属环55并随后在内侧条带52上方 向回拉动并通过钩环紧固材料固定就位。具体说,环材料的面板57被附接 到条带52的外部面(在紧固条带50时不被拉过金属环55的部分中)和钩 材料面板被附接到靠近自由端部56的条带52的内部面。

在其他实施例中,前方的强化条带可以以其他方式连接内侧和外侧部 分。例如,前方强化条带的外侧部分可具有在鞋舌开口外侧上带鞋带眼孔的露 出末端端部,前方强化条带的内侧部分具有在鞋舌开口内侧上带鞋带眼孔的 露出末端端部。条带的内侧和外侧部分随后可通过鞋带的多股线联接,所述 多股线在那些孔中交织。以这种方式,可避免使用单独的金属环或其他扣紧 系统。

外侧条带51和内侧条带52每一个用通常在负荷下不可拉伸(即不经历 可感知的延伸)的材料形成,所述负荷将在篮球和其他类型体育活动的典型 的侧到侧切入运动过程中被施加在前方强化条带50上。这种材料的例子包 括但不限于通过VECTRAN或尼龙(聚酰胺聚合物)纤维强化的TPU。

跟靠补足条带80绕外侧跟靠15延伸且绕鞋1的后部延伸,且可固定在 邻近鞋舌开口10顶部的鞋帮2的内侧上。首先参见图1A,条带80从槽口 81延伸并持续向上跨过外侧跟靠15的外表面。虽然在图1A中未示出,但 是条带80的末端端部通过将鞋帮2和脚跟杯4之间的末端部分连结而被固 定在穿着者脚跟下方。条带80的末端端部可通过连结鞋帮2的下面和/或使 用机械附接机构(例如缝合)而被固定。如图1C所示,条带80向上绕并在 穿着者W的跟腱上绕过鞋1后部。条带80穿过鞋面皮面板83的元件82和 主面板25之间的空间。条带80可在上缝合部84和下缝合部85之间略微向 上向下运动,但是被元件82限制。如图1B所示,条带80横过鞋帮1的内 侧后足部分延伸并大致位于穿着者W脚踝的上方。条带80的自由端部86 可通过钩环紧固材料固定到鞋舌开口10顶部附近的鞋帮1的内侧。具体说, 自由端部86附近的条带80内部上的钩材料面板(未示出)接触环材料面板 87,以将条带自由端部86保持在穿着者W脚踝高度的前方且在该高度处或 上方。自由端部86中的孔眼91和92接收鞋带12。以这种方式,条带80 可被紧固在穿着者脚周围并在鞋带12被紧固和系紧时固定就位。在至少一 些实施例中,跟靠补足条带的自由端部上的和鞋帮上的相应的环材料仅仅用 于将条带宽松地保持就位同时让鞋被穿上或脱掉。一旦鞋已经穿上,则跟靠 补足条带通过鞋带的拉动作用而被紧固。因而,这种钩环材料可被省略。作 为另一替换例,单独的材料面板可附接在内侧上,在自由端部期望位置附近, 以用作用于条带的“带环(belt loop)”。

如从图1A-1C和以上描述所能理解的,许多条带80不被固定到鞋帮2。 受到通过在鞋帮2和脚跟杯4之间固定其末端端部、自由端部86和缝合部 84和85的固定而施加的限制,条带80能相对于鞋帮2的其他部分运动。具 体说,在穿着者的脚运动且鞋1变形时,条带80在缝合部84和85之间且 相对于鞋帮2的侧面浮动。类似地,条带80不连结或以其他方式附接到跟 靠15。除了通过槽口81(条带80穿过该槽口(图1A))的边界施加的限制 外,条带80相对于跟靠15自由地浮动。换句话说,条带80的内表面能跨 槽口81上方的跟靠81的外表面滑动。类似地,条带80的外表面能跨槽口 81下方的跟靠15的内表面滑动。条带80相对于鞋1其他元件的这种浮动允 许在下述的某些切入运动过程中使跟靠15、鞋帮2和鞋1的其他元件更轻易 地贴合穿着者脚的形状。

条带80还用用通常在负荷下不可拉伸的材料形成,所述负荷将在篮球 和其他类型体育活动的典型的侧到侧切入运动过程中被施加在所述条带上。 这种材料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尼龙或VECTRAN纤维强化的TPU。

图2是从内侧前部观察的鞋1的至少部分地分解的视图。外底3是鞋1 的最下面的元件。外底3用具有充分的耐久性和摩擦系数的一个或多个材料 模制,从而外底3的地面接合部分(见图1E)可承受与地面的反复接触但 是仍然允许具有有效的抓地性。用于外底3的合适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天然 或人造橡胶(例如热塑性橡胶(TPR))。如图1E所示,根据至少一些实施 例的外底3包括踩踏图案变化的一些区域。外底3中大部分踩踏区域具有人 字形踩踏图案(区域61和62)。其他部分具有直的图案(区域、63、64、65、 66、68和69)。区域63、64和65位于穿着者W脚跟边缘外部下方的区域 中。区域66邻近外侧外部边缘且大约在穿着者W第五跖骨的远端的下方。 区域69位于内侧外部边缘附近且大约在穿着者第一跖骨远端的下方。区域 68位于外侧前部边缘且大约在穿着者W第一末梢趾骨的下方。

其他的部分是一样的(例如踩踏材料、踩踏区域、踩踏线大小等),沿 某些方向直的踩踏图案通常提供比人字形图案提供更好的抓地性。具体说, 沿垂直于直的图案踩踏区域方向的抓地性通常比从人字形图案获得的抓地 性更大。但是在平行于直的踩踏区域的方向中,所提供的抓地性比通过人字 形图案提供的更少。在许多类型运动期间,直的踩踏区域63、64和65的取 向设定为垂直于通常在穿着者的脚跟与地面接触时施加的力的方向。在一些 实施例中,踩踏区域64相对于鞋1纵向中线C呈大约90°的取向,踩踏区 域63和区域65与中线C(朝向鞋1的脚趾的开口)呈大约45°的角度。直 的踩踏区域66、69取向为通常垂直于在下述切入运动过程中施加的力的方 向。在一些实施例中,区域66的踩踏线取向为与中线C(朝向鞋1脚跟开 口)呈大约15°的角度,区域69的踩踏线取向为与中线C(朝向鞋1脚趾 开口)呈大约10°的角度。在跑步或向前跳跃过程中,区域68的直的踩踏 线取向为大致垂直于穿着者脚趾在推离时施加的力的方向。在一些实施例 中,区域68的踩踏线与中线C(朝向鞋1脚跟开口)呈大约60°的角度。

参见图2,脚跟杯4位于外底3上方。在一些实施例中,脚跟杯4是柔 性的且在正常穿着过程中施加的一些力的情况下至少部分地可压缩。在其他 实施例中,脚跟杯4是柔性的但是通常在正常穿着时施加的力下不可压缩。 脚跟杯4的下侧连结外底3的在穿着者W脚跟下方的部分。脚跟杯4包括 基底、外侧跟靠15和内侧跟靠16。在至少一些实施例中(其需要压缩性), 脚跟杯4用压缩的乙烯醋酸乙烯酯(EVA)泡沫(通常称为“Phylon.”)模 制为单个部件。可用于形成脚跟杯4的其他材料包括聚氨酯、TPU和尼龙。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脚跟杯4用Phylon形成),基底120的厚度在基底120 的更厚部分中(朝向后面)可以是从8到12毫米的范围,且基底120的厚 度朝向前部减小至更薄的横截面。外侧跟靠15的厚度可以是从3到6毫米 的范围,且内侧跟靠16的厚度可以是从3到6毫米的范围。

外侧跟靠15包括顶部部分121、前边缘122和后边缘123,边缘122和 123从顶部部分121朝向基底120向下延伸。类似地,内侧跟靠16包括顶部 部分124和前后边缘125和126(见图1C),所述边缘从顶部部分124朝向 基底120向下延伸。在外侧跟靠15和内侧跟靠16之间的脚跟杯4的后边缘 127仅略微比基底120的内表面128更高。虽然每一个边缘122、123、125 和126是直的,但是并不是必须这样。类似地,顶部部分121和124可具有 不同形状(例如更宽和/或有扇贝形的)。还如图2所示,对比图1A和1B, 内侧跟靠16也定位为比外侧跟靠15更靠近鞋1的后面。

在至少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A-2所示,外侧跟靠15从基底120向上延 伸得比内侧跟靠16更多。在一些实施例中,外侧和内侧跟靠可以在高度上 更接近,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外侧跟靠的高度可以占内侧跟靠高度的更大百分 比。更大的跟靠高度是需要的以提供额外的支撑。然而,如果在体育活动期 间穿着者脚和脚踝外侧地或内侧地倾斜时跟靠的顶部部分接触穿着者脚踝 的下侧,则过大的高度会造成不适。在至少一些实施例中,通过估计脚和脚 踝倾斜的最大量(其可在切入动作期间预料到)并将跟靠的尺寸设定为正好 低于可能接触穿着者脚踝下侧的高度来确定外侧跟靠15和内侧跟靠16的高 度。在至少一些这样的实施例中,内侧跟靠的最大高度不超过外侧跟靠最大 高度的75%。

强化板5位于鞋帮2和图2所示的其他元件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强 化板5可以位于内部中底160(如下所述)和鞋帮2的主面板25的内部侧之 间。在图2的实施例中,板5的后部部分141位于脚跟杯4内表面128和鞋 帮2的相应下外表面之间。板5的其余部分位于鞋帮2的下外侧外部表面与 外底3的内部表面之间。板5的外侧包括翼状物142、143和144。翼状物 142-144基本上相对于邻近的板5的水平部分(翼状物连接至该部分)成刚 性。以这种方式,翼状物142-144对应于穿着者W脚的外侧边缘且在切入运 动期间提供额外的支撑。翼状物143和144(很小程度上,翼142)沿各种 切入运动期间力的力的线对应于穿着者脚的解剖学位置。翼状物142还增加 鞋1的脚跟区域中板5的刚度。板5可用包括(但不限于)在环氧树脂或聚 酯树脂上结合或在其他类型聚合物(例如尼龙或TPU)上结合了50%碳纤维 和50%玻璃纤维的复合材料形成。在至少一些实施例中,翼状物143的中心 从鞋1的最后部分沿纵向中线C(见图1E)移位一距离,该距离大约为鞋1 的脚跟到脚趾长度的60%。在一些这样的实施例中,开口区域145沿纵向中 线C从鞋1的最后部分移位一距离,该距离大约为鞋1的脚跟到脚趾长度的 70%,且翼状物144的中心沿纵向中线C从鞋1的最后部分移位一距离,该 距离大约为鞋1的脚跟到脚趾长度的80%。板5包括开口区域145和圆角区 域146。角区域146通常定位于穿着者W脚的球形骨下方。开口区域145 允许板5在前足区域中给予一些柔性。

图3A是从鞋帮2去除的中底160前内侧透视图。中底160位于鞋帮2 的内部且连结到织物主面板25的内部下表面。如图3A所示,中底160是“杯 状”中底,其具有边沿162,该边沿从脚趾区域延伸且基本上沿全部外侧延 伸。中底160进一步具有在内侧上的足弓支撑部分163。中底160可以用 Phylon、发泡聚亚安酯或其他可压缩的材料形成。图3B是中底160下侧的 外侧透视图。形成在中底160的前足区域中的第一袋状部164保持第一缓冲 垫165。形成在中底160的脚跟区域中的第二袋状部166保持第二缓冲垫167。 缓冲垫165和167可以是填充有流体(气体或液体)的弹性材料的腔室。填 充流体的弹性材料腔室的例子在共同拥有的美国专利6,796,056中提供。

在鞋帮2内部的中底160的定位有助于缓解穿着者W脚上的可能通过 前方条带和/或通过跟靠补足条带80施加的压力。在切入运动期间条带80 被拉紧抵靠穿着者W脚的外侧时,中底160有助于在脚的更大部分上分配 最终产生的力并由此减少来自条带的压力。相似的压力缓和在前方条带50 周围的区域中提供。外侧侧部边沿162也在某些运动期间提供额外的缓冲和 支撑。例如,在切入过程中穿着者W脚的外侧边缘推靠到鞋1的外侧时, 边沿162有助于使得鞋1中的脚稳定。

图4是从图1D所示的位置取得的鞋帮2的放大截面图。中底160和垫 165被连结至主面板25的内部下表面。然而,中底160的侧面不连结到主面 板25的内壁。换句话说,仅中底160的底部部分(面向图4中页面的底部) 连结到主面板25。可去除的短袜衬里170搁置在中底160的顶部表面上。

在至少一些实施例中,鞋1通过将中底160(之前已经安装了垫165和 167)放在鞋楦上,从而中底160的内部面面向鞋楦且中底160的外部面面 向上。鞋帮2的其他部分(例如主面板25,强化面板26和31-34、脚趾覆 盖物7、鞋面皮面板83、鞋舌11)分别地安装并随后被上楦且连结到中底 160。在一些实施例中,主面板25完全地围绕中底160的外部面并向下缝制 到中心。强化面板26和31-34中的一些或所有也可以一直延伸跨过中底160 的外部面(例如面板31-34的末端端部可以连结到面板26的末端端部的位 置)。在其他实施例中,中底160的将被外底3覆盖的部分不被主面板25或 强化面板覆盖。在鞋帮2的其他部分上楦在中底160上之后,板5连结到鞋 帮2。脚跟杯4随后连结就位,条带80的末端端部连结在强化板5的外部面 和脚跟杯4的内部面128(图2)之间。外底3随后连结到已经组装的元件。 其他类型的士多宝(Strobel)和上鞋楦构造可被使用。

如上所述,鞋1的特征在称为“切入(cuts)”运动的过程中提供了几个 优点。在切入到左边时,运动员用力在右脚上推动以将向前运动(或开始运 动)的方向急剧改变到运动员的左侧。类似地,切入到右边的运动员用力在 左脚上推动以将运动(或开始运动)的方向急剧改变到运动员的右边。在切 入时,更多运动员的重量会置于外侧脚(即在左方切入时的右脚,右方切入 时的左脚)。而且,外侧脚和脚踝经常极大地倾斜到内侧。因为外侧脚随后 更多地搁置于其内侧边缘上,所以该脚会试图偏出鞋外。鞋的一些部分不再 充分支撑或包住偏出脚的一些部分,造成脚稳定性丧失。

因为条带80相对于跟靠15和鞋1的其他部分浮动,所以鞋帮2可动态 地适应在穿着者在切入动作中进行接合时施加的力。在穿着者的脚偏向内侧 时,不可拉伸的条带80跟靠15的表面运动跨同时保持附接在穿着者脚跟的 下方。在穿着者的脚更多地偏向内侧时,条带80上的拉力增加,由此增加 跟靠15的变形以便增加跟靠15与穿着者脚跟的贴合性。

图5A和5B是从图1D所示的位置取得的鞋1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穿 着者W的脚和小腿以不均匀的虚线显示。条带80以虚线显示。在图5A中, 穿着者W笔直站立且不运动到左方或右方。如图5A所示,且如之前针对图 2所述的,内侧跟靠16具有小于外侧跟靠15的高度。在图5A和5B的横截 面中,内侧跟靠16的顶部124在横截面平面的后方。

在图5B中,穿着者W切入到左方。如前所述,鞋1是右脚鞋,且由此 在左方切入过程中是在外侧脚上。在左方切入过程中鞋1的以下描述类似地 应用于右方切入过程中的左脚鞋。如图5B所示,穿着者W的脚和脚踝向内 侧倾斜且脚跟在穿着者W向左方推动时横向地推动。让脚向内侧倾斜在条 带80上进行拉动,这又会将外侧跟靠15朝向脚跟拉动。因为条带能通过跟 靠15和鞋帮2表面上的最小拉动而相对于鞋帮2和跟靠15浮动,所以条带 80上的许多张力被集中于跟靠15的变形上,以便支撑并贴合穿着者W的脚 跟。虽然图5B中未示出,但是内侧跟靠16类似地被脚跟的后内侧向下推动 (并贴合到该后内侧)。还如图5B所示,条带80的动作使得脚跟杯4保持 贴合到脚跟同时外底3保持基本上平坦。脚跟杯4的贴合限制鞋1中在脚跟 的运动且有助于使得穿着者W的脚稳定。但是,因为跟靠15和16易于贴 合脚跟,可避免因某些常规的刚性跟靠造成的不适性。

在至少一些实施例中,且如图5A和5B所示,短袜衬里170向上且绕 鞋1的内部弯曲,以便进一步围绕和保持脚跟。短袜衬里170的解剖学成形 (以包住脚跟)有助于包围脚跟并增加舒适性。

虽然在附图中未示出,但是穿着者W的内侧脚和脚踝在切入过程中会 沿相反方向横向地倾斜。在切入到右方过程中,例如,鞋1(在穿着者W的 右脚上)将在内侧脚上。在基于脚跟和脚踝在外侧跟靠15上的向下力而做 出的这种运动过程中外侧跟靠15将贴合脚跟的外侧。虽然在图1-5B所示的 实施例中没有单独的条带将内侧跟靠16拉动以贴合脚跟的内侧,但是其他 实施例可以包括单独的条带,其类似于条带80,但是其绕跟靠16和穿着者 的跟腱延伸并被固定(例如在脚踝高度的内侧上),以便在脚和脚踝横向倾 斜时在该条带上拉。在具有条带80时,这种内侧跟靠强化条带可以是不可 拉伸的。内侧跟靠强化条带也可相对于跟靠16和鞋帮2以与条带80相对于 跟靠15和鞋帮2浮动相同的方式浮动。

如之前针对图2所述的,脚跟杯4的后边缘127基本上比内侧跟靠16 和外侧跟靠15更低。这在跟靠15和16之间在脚跟杯4的后侧上形成间隙。 与脚跟杯4在整个脚跟周围有单个跟靠的情况相比,该间隙允许跟靠15和 16贴合以让脚跟更容易地倾斜。

在一些实施例中,脚跟杯4可被制造为使得内侧跟靠16比外侧跟靠15 更刚性。这种额外的刚度将允许内侧跟靠16提供额外的内侧支撑。虽然更 刚性的内侧跟靠将不太能够符合穿着者脚的形状,但是内侧跟靠的减小高度 将有助于减少因额外的刚度造成的潜在不适。使用各种技术将内侧跟靠16 制造为更刚性。作为一个例子,脚跟杯4可被模制为使得内侧跟靠16比外 侧跟靠15更厚。作为例子,内侧跟靠16可通过更刚性材料的外(或内)层 强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且如图6所示,鞋1的鞋带眼孔不对称地布置。图6 是类似于图1D的鞋1的俯视图,但是一部分前方条带50被去除。如图6 所示,眼孔93-98略微比眼孔101-106更靠在一起且移向后方。眼孔101比 眼孔93更靠前,眼孔102比眼孔94更靠前,等。许多常规的眼孔布置是基 于切入运动期间力通常笔直横过鞋这种假设的。在许多这样的布置中,眼孔 对称布置以便形成一种束紧样式,其以规则的角度在鞋舌开口的长度上交叉 在鞋舌开口上。然而,已经确定切入运动实际上以相当于鞋的不同角度在鞋 帮拉动。在许多情况下,在切入动作期间在外侧鞋上的最大力通常平行于横 过脚顶部的条带50(图1D)的取向。该线通常大约从第一跖骨的近端横过 脚延伸到大约第五近端趾骨。通过不对称地布置眼孔,例如图6所示的,鞋 帮2上的力可被更好地分布且减少鞋帮2扭曲。具体说,且如对比图6和1D 所示的,连接眼孔97和106的一股系紧鞋带12将大致平行于最大切入力的 方向。连接眼孔96和105、连接眼孔95和104、连接眼孔94和103的多股 系紧鞋带12也将大致平行于那些切入力。

虽然鞋1的上述特征提供了许多潜在优点,但是根据其他实施例的鞋可 以不包括所有上述特征。这些和其他实施例也可以包括额外的特征或如上所 述特征的改变。例如,支撑板5可位于鞋帮的内部在中底下方,而不是在鞋帮 外部。作为另一例子,中底可位于鞋帮的外部。但是作为另一例子,圈口的 外侧可比内侧更低。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鞋帮2的外侧后足区域基本上 比内侧后足更低且大致遵循条带80的上边缘。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方条带 50可以具有不同的构造。代替图1B和1E所示足弓区域下固定内侧条带52, 内侧条带52末端端部可固定在脚跟下,条带52可从(或通过)脚跟杯4内 侧前部侧延伸。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环或回环可被包括在内侧条带52上, 外侧条带51随后穿过该环或回环并通过钩环紧固件固定在外侧条带51上。

如上所述,在图1-6实施例中穿着者W的脚和脚踝的内侧倾斜在条带 80上拉动。然而,条带80的自由端部86可被固定在其他位置,以便响应于 穿着者W的脚和脚踝的内侧倾斜而形成这种拉动。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 条带80的自由端部可以跨鞋舌开口10延伸并被固定在穿着者脚的外侧上。 类似地,在包括内侧跟靠支撑条带的实施例中,这种支撑条带的自由端部可 被固定在各种位置,以便响应于穿着者脚和脚踝的外侧倾斜而形成拉动。

已经出于显示和描述的目的给出了实施例的前面描述。前面的描述不意 图将本发明的实施例穷尽或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且在以上教导的情况 下可以做出修改和改变或可以从各种具体实施例的实施过程中做出修改和 改变。本文所述的实施例被选择和描述为解释实施例和其实际应用情况的原 理和本质,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将各种实施例和各种修改例中的本发明 用于所能想到的具体应用。从上述实施例而来的任何和所有特征在本发明的 范围内。在权利要求中针对要求保护的物品的穿着者、或相对于在要求保护 的被穿着时可执行的活动而对于物理元件做出的描述并不要求必须真的穿 着该物品或执行所述的活动以满足权利要求的描述。

具有跟靠补足条带的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具有跟靠补足条带的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具有跟靠补足条带的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具有跟靠补足条带的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跟靠补足条带的鞋.pdf(2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用柔性材料形成的脚跟杯位于鞋类物品的鞋帮部分的脚跟下方。外侧和内侧跟靠从外侧和内侧上的脚跟杯向上延伸,内侧跟靠具有的高度小于外侧跟靠的高度,且脚跟杯的后边缘比外侧和内侧跟靠更低。后方条带绕外侧跟靠且绕穿着者的跟腱向上延伸,并固定到鞋帮的在穿着者脚踝前方的位置。在切入运动期间(其中物品被穿在外侧脚上),穿着者脚和脚踝朝向内侧的倾斜拉动条带并使得外侧跟靠贴合并支撑穿着者脚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鞋类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