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pdf

上传人:Y0****01 文档编号:6873690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5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810917619.7

申请日:

20180813

公开号:

CN109105206A

公开日:

2019010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G24/00,A01G24/12,A01G24/15,A01G24/17,A01G24/20,A01G24/23,A01G24/27,A01G24/28

主分类号:

A01G24/00,A01G24/12,A01G24/15,A01G24/17,A01G24/20,A01G24/23,A01G24/27,A01G24/28

申请人:

陇南远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潘健

地址:

748500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旧城坝小堡子桥头

优先权:

CN201810917619A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制成:锯末80‑100份、赤石脂1.5‑3份、茶叶渣20‑30份、中药渣20‑30份、马粪60‑80份、硼砂1‑3份、甘草藤30‑50份、铁尾矿渣3‑10份、炉渣15‑24份、草炭土18‑28份、马铃薯淀粉渣10‑16份、氮肥8‑12份、磷肥3‑5份、钾肥1.5‑2.2份、塘泥20‑35份、磁石0.2‑0.5份。本发明基质孔隙度大,保墒保肥能力强,且具有抗病菌的能力,能够有效防止甘草幼苗感染病虫害,更重要的是,该基质有机质比重高,营养丰富、全面,能够满足甘草复壮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制成:锯末80-100份、赤石脂1.5-3份、茶叶渣20-30份、中药渣20-30份、马粪60-80份、硼砂1-3份、甘草藤30-50份、铁尾矿渣3-10份、炉渣15-24份、草炭土18-28份、马铃薯淀粉渣10-16份、氮肥8-12份、磷肥3-5份、钾肥1.5-2.2份、塘泥20-35份、磁石0.2-0.5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制成:锯末100份、赤石脂2.2份、茶叶渣25份、中药渣26份、马粪70份、硼砂2份、甘草藤42份、铁尾矿渣6份、炉渣18份、草炭土24份、马铃薯淀粉渣12份、氮肥10份、磷肥4份、钾肥1.8份、塘泥30份、磁石0.3份。 3.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将马粪、茶叶渣、甘草藤、塘泥与马铃薯淀粉渣经干燥、粉碎后,加入红糖水并搅混均匀,得发酵原料,其中,红糖水为发酵原料总重量的3-6%;2)将所述发酵原料置于发酵池中,加入0.5%生物发酵剂充分混合,并密封发酵7-10天后,补充1-1.2%的红糖水并继续密封发酵20-25天,得到发酵料;3)将发酵料置于通风处,摊晾至其含水量≤5%后,加入硼砂、赤石脂、铁尾矿渣、炉渣、草炭土、磁石,充分混合后,得到复合料肥;4)将中药渣经干燥、粉碎,并过70-90目筛后,得到中药渣粉;5)将中药渣粉加入到锯末中,混合后得基质底料;6)将氮肥、磷肥和钾肥溶解于水中,得到液态肥,与基质底料按1∶5-8的比例混合后,得到基质原料;7)将复合料肥与基质原料混合,装入育苗盘,即可得到壮苗基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

背景技术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地下根和根茎发达,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耐盐碱和防风固沙的能力,喜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钙质土上。甘草以根和根茎入药,具有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等功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大宗药材,也是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常用的重要原料和风味添加剂。我国是传统的商品甘草出产国,年需求量非常大,而商品甘草主要依靠野生资源提供,由于长期以来的掠夺式采挖,甘草的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有的地方甚至面临枯竭风险,并且由于植被荒漠化的发展,也给“三北”地区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弊端。因此,研究并推广甘草人工栽培技术势在必行,既能满足商品甘草的市场需求,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又能保护野生甘草资源,实现甘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人工种植甘草主要采取直播方式,且所用种子来自野生,种源混杂,所产药材产品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甘草栽培产业的发展。

为此,专利CN 105052505 A公开了甘草的育苗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种及种子处理:选择乌拉尔甘草品种,并采用碾磨法处理甘草种子;2)育苗地选择及处理:选择沙壤土地作育苗地,播前施牛羊粪便沤熟化的有机肥,并深翻土壤后进行整地;3)育苗地播种及密度控制:播种前1天用40℃温水浸泡种子,浸泡时间为12-18小时,待种子吸水膨胀后取出沥干水分即可播种;4)苗田管理;5)大田移栽;6)收获加工。该方法虽然可有效地节省甘草种子,提高甘草的产量和品质。但由于育苗时施用牛羊粪便沤熟化的有机肥作基肥,且在幼苗出土后追施甘草专用肥、磷酸二氢钾等,改变了野生甘草的原本性征。此外,脱毒甘草幼苗的繁育将是未来甘草种植的主要方向之一,但目前还没有脱毒甘草幼苗培养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该基质由锯末、赤石脂、茶叶渣、中药渣、马粪、硼砂、甘草藤、铁尾矿渣、炉渣、草炭土、马铃薯淀粉渣、氮肥、磷肥、钾肥、塘泥和磁石混合制成,不仅营养丰富、科学、全面,孔隙度大,能够增强甘草根部呼吸,从而加快生长和根茎粗壮,还能增强甘草幼苗抗病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制成:锯末80-100份、赤石脂1.5-3份、茶叶渣20-30份、中药渣20-30份、马粪60-80份、硼砂1-3份、甘草藤30-50份、铁尾矿渣3-10份、炉渣15-24份、草炭土18-28份、马铃薯淀粉渣10-16份、氮肥8-12份、磷肥3-5份、钾肥1.5-2.2份、塘泥20-35份、磁石0.2-0.5份。

进一步,所述的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制成:锯末100份、赤石脂2.2份、茶叶渣25份、中药渣26份、马粪70份、硼砂2份、甘草藤42份、铁尾矿渣6份、炉渣18份、草炭土24份、马铃薯淀粉渣12份、氮肥10份、磷肥4份、钾肥1.8份、塘泥30份、磁石0.3份。

上述的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马粪、茶叶渣、甘草藤、塘泥与马铃薯淀粉渣经干燥、粉碎后,加入红糖水并搅混均匀,得发酵原料,其中,红糖水为发酵原料总重量的3-6%;

2)将所述发酵原料置于发酵池中,加入0.5%生物发酵剂充分混合,并密封发酵7-10天后,补充1-1.2%的红糖水并继续密封发酵20-25天,得到发酵料;

3)将发酵料置于通风处,摊晾至其含水量≤5%后,加入硼砂、赤石脂、铁尾矿渣、炉渣、草炭土、磁石,充分混合后,得到复合料肥;

4)将中药渣经干燥、粉碎,并过70-90目筛后,得到中药渣粉;

5)将中药渣粉加入到锯末中,混合后得基质底料;

6)将氮肥、磷肥和钾肥溶解于水中,得到液态肥,与基质底料按1∶5-8的比例混合后,得到基质原料;

7)将复合料肥与基质原料混合,装入育苗盘,即可得到壮苗基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基质孔隙度大,保墒保肥能力强,且具有抗病菌的能力,能够有效防止甘草幼苗感染病虫害,更重要的是,该基质有机质比重高,营养丰富、全面,能够满足甘草复壮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

2)使用本发明基质培育的甘草幼苗同期相比更壮,移栽后成活率更高,采收的药材品质更好,而且病虫害发病率更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以便于同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

实施例1

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通过以下步骤制备:

1)准备原料:锯末100份、赤石脂2.2份、茶叶渣25份、中药渣26份、马粪70份、硼砂2份、甘草藤42份、铁尾矿渣6份、炉渣18份、草炭土24份、马铃薯淀粉渣12份、氮肥10份、磷肥4份、钾肥1.8份、塘泥30份、磁石0.3份;

2)将马粪、茶叶渣、甘草藤、塘泥与马铃薯淀粉渣经干燥、粉碎后,加入红糖水并搅混均匀,得发酵原料,其中,红糖水为发酵原料总重量的3-6%;

3)将所述发酵原料置于发酵池中,加入0.5%生物发酵剂充分混合,并密封发酵7天后,补充1%的红糖水并继续密封发酵20天,得到发酵料;

4)将发酵料置于通风处,摊晾至其含水量≤5%后,加入硼砂、赤石脂、铁尾矿渣、炉渣、草炭土、磁石,充分混合后,得到复合料肥;

5)将中药渣经干燥、粉碎,并过70目筛后,得到中药渣粉;

6)将中药渣粉加入到锯末中,混合后得基质底料;

7)将氮肥、磷肥和钾肥溶解于水中,得到液态肥,与基质底料按1∶5的比例混合后,得到基质原料;

8)将复合料肥与基质原料混合,装入育苗盘,即可得到壮苗基质。

以下实施例2和3中,所述基质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原料配比不同,具体如下:

实施例2

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制成:锯末80份、赤石脂1.5份、茶叶渣20份、中药渣20份、马粪60份、硼砂1份、甘草藤30份、铁尾矿渣3份、炉渣15份、草炭土18份、马铃薯淀粉渣10份、氮肥8份、磷肥3份、钾肥1.5份、塘泥20份、磁石0.2份。

实施例3

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制成:锯末100份、赤石脂3份、茶叶渣30份、中药渣30份、马粪80份、硼砂3份、甘草藤50份、铁尾矿渣10份、炉渣24份、草炭土28份、马铃薯淀粉渣16份、氮肥12份、磷肥5份、钾肥2.2份、塘泥5份、磁石0.5份。

实施例4

作为对照,将腐熟的牛粪与砂质壤土按1∶5-10的比例混合后,装入育苗盘,即为对照基质。

2015年3月初,采购并挑选市售幼苗400株,幼苗具有可比性,然后采用实施例1-3的育苗基质和对照基质培育40天后,移栽入同一大田中,其具体试验如下:

将上述实施例1-3制作的育苗基质和对照基质装入同一规格的育苗盘中,共设计4个试验组,分别对应实施例1、2、3和对照组,各育苗盘装入基质量相同,培育过程中温度、湿度及其它客观条件也有可比性,同一育苗盘中栽入幼苗个数相同,经上述实施例1-4基质培育5天时,检查幼苗成活情况,结果显示:实施例1-3基质培育的甘草幼苗总成活率为99%以上,而实施例4基质培育的甘草幼苗成活率为97%;在培育至第40天时,检查甘草苗长势,结果显示:实施例1-3培育的甘草苗长势旺盛,同比分根数量较实施例4多,甘草根也相比较长、粗;实施例4甘草苗长势也较旺盛,但分根数量较少,且根长也相比较短而细。

此外,经本发明培育40天后,移栽入同一大田中,在相同的管护条件下栽植,移栽后10天时检查成活情况,结果显示:实施例1-3基质培育的甘草苗成活率平均为92.5%,实施例4基质培育的甘草苗成活率则为88.0%;此外,发明人还在移栽后180天时,检查了甘草病虫害情况,结果显示:实施例1-3基质培育后的甘草在生长过程中没有发生病虫害现象,而实施例4培育的甘草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病害现象,但病虫害程度较轻,对甘草品质和产量影响较小。

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0917619.7 (22)申请日 2018.08.13 (71)申请人 陇南远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748500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旧城坝 小堡子桥头 (72)发明人 潘健 (51)Int.Cl. A01G 24/00(2018.01) A01G 24/12(2018.01) A01G 24/15(2018.01) A01G 24/17(2018.01) A01G 24/20(2018.01) A01G 24/23(2018.01) A01G 24/27(2018。

2、.01) A01G 24/28(2018.01) (54)发明名称 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 质, 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制成: 锯末80-100 份、 赤石脂1.5-3份、 茶叶渣20-30份、 中药渣20- 30份、 马粪60-80份、 硼砂1-3份、 甘草藤30-50份、 铁尾矿渣3-10份、 炉渣15-24份、 草炭土18-28份、 马铃薯淀粉渣10-16份、 氮肥8-12份、 磷肥3-5份、 钾肥1.5-2.2份、 塘泥20-35份、 磁石0.2-0.5份。 本发明基质孔隙度大, 保墒保肥能力强, 且具有 抗病菌的能力, 能够有效。

3、防止甘草幼苗感染病虫 害, 更重要的是, 该基质有机质比重高, 营养丰 富、 全面, 能够满足甘草复壮生长所需的各种营 养。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CN 109105206 A 2019.01.01 CN 109105206 A 1.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 其特征在于: 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制成: 锯末 80-100份、 赤石脂1.5-3份、 茶叶渣20-30份、 中药渣20-30份、 马粪60-80份、 硼砂1-3份、 甘草 藤30-50份、 铁尾矿渣3-10份、 炉渣15-24份、 草炭土18-28份、 马铃薯淀粉渣10-16份、 氮肥8- 12份、 磷肥3-5份、 钾肥1.。

4、5-2.2份、 塘泥20-35份、 磁石0.2-0.5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 其特征在于: 由如下重量份的原 料混合制成: 锯末100份、 赤石脂2.2份、 茶叶渣25份、 中药渣26份、 马粪70份、 硼砂2份、 甘草 藤42份、 铁尾矿渣6份、 炉渣18份、 草炭土24份、 马铃薯淀粉渣12份、 氮肥10份、 磷肥4份、 钾肥 1.8份、 塘泥30份、 磁石0.3份。 3.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1)将马粪、 茶叶渣、 甘草藤、 塘泥与马铃薯淀粉渣经干燥、 粉碎后, 加入红糖水并搅混均 。

5、匀, 得发酵原料, 其中, 红糖水为发酵原料总重量的3-6; 2)将所述发酵原料置于发酵池中, 加入0.5生物发酵剂充分混合, 并密封发酵7-10天 后, 补充1-1.2的红糖水并继续密封发酵20-25天, 得到发酵料; 3)将发酵料置于通风处, 摊晾至其含水量5后, 加入硼砂、 赤石脂、 铁尾矿渣、 炉渣、 草炭土、 磁石, 充分混合后, 得到复合料肥; 4)将中药渣经干燥、 粉碎, 并过70-90目筛后, 得到中药渣粉; 5)将中药渣粉加入到锯末中, 混合后得基质底料; 6)将氮肥、 磷肥和钾肥溶解于水中, 得到液态肥, 与基质底料按1 5-8的比例混合后, 得 到基质原料; 7)将复合料。

6、肥与基质原料混合, 装入育苗盘, 即可得到壮苗基质。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9105206 A 2 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 背景技术 0002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 地下根和根茎发达, 具有较强的抗寒、 抗旱、 耐盐碱 和防风固沙的能力, 喜生于干旱、 半干旱地区钙质土上。 甘草以根和根茎入药, 具有和中缓 急、 润肺、 解毒、 调和诸药等功效,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大宗药材, 也是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常用 的重要原料和风味添加剂。 我国是传统的商品甘草出产国, 年需求量非常大,。

7、 而商品甘草主 要依靠野生资源提供, 由于长期以来的掠夺式采挖, 甘草的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有的地 方甚至面临枯竭风险, 并且由于植被荒漠化的发展, 也给 “三北” 地区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 带来诸多弊端。 因此, 研究并推广甘草人工栽培技术势在必行, 既能满足商品甘草的市场需 求,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又能保护野生甘草资源, 实现甘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但目前人工 种植甘草主要采取直播方式, 且所用种子来自野生, 种源混杂, 所产药材产品良莠不齐, 严 重影响了甘草栽培产业的发展。 0003 为此, 专利CN 105052505 A公开了甘草的育苗栽培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1)选种及 种。

8、子处理: 选择乌拉尔甘草品种, 并采用碾磨法处理甘草种子; 2)育苗地选择及处理: 选择 沙壤土地作育苗地, 播前施牛羊粪便沤熟化的有机肥, 并深翻土壤后进行整地; 3)育苗地播 种及密度控制: 播种前1天用40温水浸泡种子, 浸泡时间为12-18小时, 待种子吸水膨胀后 取出沥干水分即可播种; 4)苗田管理; 5)大田移栽; 6)收获加工。 该方法虽然可有效地节省 甘草种子, 提高甘草的产量和品质。 但由于育苗时施用牛羊粪便沤熟化的有机肥作基肥, 且 在幼苗出土后追施甘草专用肥、 磷酸二氢钾等, 改变了野生甘草的原本性征。 此外, 脱毒甘 草幼苗的繁育将是未来甘草种植的主要方向之一, 但目前。

9、还没有脱毒甘草幼苗培养的相关 报道。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 该基质由锯末、 赤石脂、 茶叶渣、 中药渣、 马粪、 硼砂、 甘草藤、 铁尾矿渣、 炉渣、 草炭土、 马铃薯淀粉渣、 氮肥、 磷肥、 钾 肥、 塘泥和磁石混合制成, 不仅营养丰富、 科学、 全面, 孔隙度大, 能够增强甘草根部呼吸, 从 而加快生长和根茎粗壮, 还能增强甘草幼苗抗病性。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 其特征在于: 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制成: 锯末 80-100份、 赤石脂1.5-3份、 茶叶渣20-3。

10、0份、 中药渣20-30份、 马粪60-80份、 硼砂1-3份、 甘草 藤30-50份、 铁尾矿渣3-10份、 炉渣15-24份、 草炭土18-28份、 马铃薯淀粉渣10-16份、 氮肥8- 12份、 磷肥3-5份、 钾肥1.5-2.2份、 塘泥20-35份、 磁石0.2-0.5份。 0007 进一步, 所述的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 其特征在于: 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 混合制成: 锯末100份、 赤石脂2.2份、 茶叶渣25份、 中药渣26份、 马粪70份、 硼砂2份、 甘草藤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9105206 A 3 42份、 铁尾矿渣6份、 炉渣18份、 草炭土24。

11、份、 马铃薯淀粉渣12份、 氮肥10份、 磷肥4份、 钾肥 1.8份、 塘泥30份、 磁石0.3份。 0008 上述的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的制备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0009 1)将马粪、 茶叶渣、 甘草藤、 塘泥与马铃薯淀粉渣经干燥、 粉碎后, 加入红糖水并搅 混均匀, 得发酵原料, 其中, 红糖水为发酵原料总重量的3-6; 0010 2)将所述发酵原料置于发酵池中, 加入0.5生物发酵剂充分混合, 并密封发酵7- 10天后, 补充1-1.2的红糖水并继续密封发酵20-25天, 得到发酵料; 0011 3)将发酵料置于通风处, 摊晾至其含水量5后, 加入硼砂、 赤石脂、 铁尾矿渣、 炉渣。

12、、 草炭土、 磁石, 充分混合后, 得到复合料肥; 0012 4)将中药渣经干燥、 粉碎, 并过70-90目筛后, 得到中药渣粉; 0013 5)将中药渣粉加入到锯末中, 混合后得基质底料; 0014 6)将氮肥、 磷肥和钾肥溶解于水中, 得到液态肥, 与基质底料按1 5-8的比例混合 后, 得到基质原料; 0015 7)将复合料肥与基质原料混合, 装入育苗盘, 即可得到壮苗基质。 0016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 1)本发明基质孔隙度大, 保墒保肥能力强, 且具有抗病菌的能力, 能够有效防止甘 草幼苗感染病虫害, 更重要的是, 该基质有机质比重高, 营养丰富、 全。

13、面, 能够满足甘草复壮 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 0018 2)使用本发明基质培育的甘草幼苗同期相比更壮, 移栽后成活率更高, 采收的药 材品质更好, 而且病虫害发病率更低。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以便于同领域技术人员 的理解。 0020 实施例1 0021 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 通过以下步骤制备: 0022 1)准备原料: 锯末100份、 赤石脂2.2份、 茶叶渣25份、 中药渣26份、 马粪70份、 硼砂2 份、 甘草藤42份、 铁尾矿渣6份、 炉渣18份、 草炭土24份、 马铃薯淀粉渣12份、 氮肥10份、 磷肥4 份、 钾肥1.。

14、8份、 塘泥30份、 磁石0.3份; 0023 2)将马粪、 茶叶渣、 甘草藤、 塘泥与马铃薯淀粉渣经干燥、 粉碎后, 加入红糖水并搅 混均匀, 得发酵原料, 其中, 红糖水为发酵原料总重量的3-6; 0024 3)将所述发酵原料置于发酵池中, 加入0.5生物发酵剂充分混合, 并密封发酵7 天后, 补充1的红糖水并继续密封发酵20天, 得到发酵料; 0025 4)将发酵料置于通风处, 摊晾至其含水量5后, 加入硼砂、 赤石脂、 铁尾矿渣、 炉渣、 草炭土、 磁石, 充分混合后, 得到复合料肥; 0026 5)将中药渣经干燥、 粉碎, 并过70目筛后, 得到中药渣粉; 0027 6)将中药渣粉加。

15、入到锯末中, 混合后得基质底料; 0028 7)将氮肥、 磷肥和钾肥溶解于水中, 得到液态肥, 与基质底料按1 5的比例混合后, 得到基质原料;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109105206 A 4 0029 8)将复合料肥与基质原料混合, 装入育苗盘, 即可得到壮苗基质。 0030 以下实施例2和3中, 所述基质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不同之处在于原料配比不 同, 具体如下: 0031 实施例2 0032 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 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制成: 锯末80份、 赤石脂 1.5份、 茶叶渣20份、 中药渣20份、 马粪60份、 硼砂1份、 甘草藤30份、 铁尾矿渣3份。

16、、 炉渣15份、 草炭土18份、 马铃薯淀粉渣10份、 氮肥8份、 磷肥3份、 钾肥1.5份、 塘泥20份、 磁石0.2份。 0033 实施例3 0034 一种甘草幼苗的复壮培育基质, 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制成: 锯末100份、 赤石 脂3份、 茶叶渣30份、 中药渣30份、 马粪80份、 硼砂3份、 甘草藤50份、 铁尾矿渣10份、 炉渣24 份、 草炭土28份、 马铃薯淀粉渣16份、 氮肥12份、 磷肥5份、 钾肥2.2份、 塘泥5份、 磁石0.5份。 0035 实施例4 0036 作为对照, 将腐熟的牛粪与砂质壤土按1 5-10的比例混合后, 装入育苗盘, 即为对 照基质。 0037 。

17、2015年3月初, 采购并挑选市售幼苗400株, 幼苗具有可比性, 然后采用实施例1-3 的育苗基质和对照基质培育40天后, 移栽入同一大田中, 其具体试验如下: 0038 将上述实施例1-3制作的育苗基质和对照基质装入同一规格的育苗盘中, 共设计4 个试验组, 分别对应实施例1、 2、 3和对照组, 各育苗盘装入基质量相同, 培育过程中温度、 湿 度及其它客观条件也有可比性, 同一育苗盘中栽入幼苗个数相同, 经上述实施例1-4基质培 育5天时, 检查幼苗成活情况, 结果显示: 实施例1-3基质培育的甘草幼苗总成活率为99以 上, 而实施例4基质培育的甘草幼苗成活率为97; 在培育至第40天时。

18、, 检查甘草苗长势, 结 果显示: 实施例1-3培育的甘草苗长势旺盛, 同比分根数量较实施例4多, 甘草根也相比较 长、 粗; 实施例4甘草苗长势也较旺盛, 但分根数量较少, 且根长也相比较短而细。 0039 此外, 经本发明培育40天后, 移栽入同一大田中, 在相同的管护条件下栽植, 移栽 后10天时检查成活情况, 结果显示: 实施例1-3基质培育的甘草苗成活率平均为92.5, 实 施例4基质培育的甘草苗成活率则为88.0; 此外, 发明人还在移栽后180天时, 检查了甘草 病虫害情况, 结果显示: 实施例1-3基质培育后的甘草在生长过程中没有发生病虫害现象, 而实施例4培育的甘草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病害现象, 但病虫害程度较轻, 对甘草品质和产量 影响较小。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9105206 A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