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μm LDMOS高压功率显示驱动器件的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0.35μm LDMOS高压功率显示驱动器件的设计方法,属于高压功率显示驱动器件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是设计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 Light Emission Diode)黑白、彩色显示屏用的高压功率显示驱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经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网中,相似领域的专利为TFT(Thin Film Transistor)LCD(LiquidCrystal Display)驱动电路。电压最高达70V左右,电流为毫安级。个别专利涉及PDP(PlasmaDisplay Panel)驱动电路,高压80V,单管输出电流40mA。
未见有关OLED驱动电路方面的授权专利。
图1是2002年文章“High-Voltage Device for 0.5μm Standard CMOS Technology”报道的,利用标准0.5μm CMOS工艺制造HV-NMOS高压器件,击穿电压可达100V。栅氧化层100,沟道长度3μm,漂移区Ldd=6.5μm。需在标准0.5μm CMOS工艺基础上增加两块掩膜版和两次离子注入。图1,是论文提供的器件结构图,其中,Sub为沟道衬底引出端,Ldd为漂移区二极管长度,Lg为栅覆盖漂移区的几何参数。HV-PMOS器件尚未见研究报告。
上述技术方案适合于高压小电流LCD驱动电路。3μm沟道将显著降低器件的跨导。要提高电流输出,必须加大沟道宽度,从而加大器件总面积。长沟道,长漂移区将使器件饱和压降增加,功耗加大,降低电流驱动能力。
国内文章“PDP选址驱动芯片的HV-CMOS器件设计”以0.6μm标准CMOS工艺为基础,设计了PDP显示驱动高压器件,单管高压80V,N管输出电流40mA。高压输出管沟道1.5μm,漂移区7.5μm,N管栅氧化层为200,P管1600。文章介绍的技术方案适合于中电流(40mA)PDP显示驱动电路。
根据图2和文章给出的工艺流程来看,高压N管是典型的DMOS(Doublediffused MOSFET)器件,而不是文中提到的LDMOS(Lateral Double diffusedMOSFET)。另外,HV-PMOS使用1600的厚栅氧化层,与低压管200氧化层相差甚远,增加了工艺难度,降低了器件跨导。
现有OLED驱动电路采用了2μm常规沟道和漏扩展技术或DMOS技术,高压功率驱动器件的击穿电压20-40V,实际工作电压大多在15-30V之间。
由此可见:
1).现在能查到的专利和文献关于显示驱动电路中,高压输出管设计制造的报道,都采用了普通双扩散DMOS器件,沟道长度为1.5~3μm,使用漂移区(drift)、轻搀杂漏(LDD)和扩展漏(EDMOS)等结构驱动电流在40mA或以下。
2).以上结构的缺点:
a.沟道长,跨导低,单位沟道宽度的电流小。
b.双阱扩散难以缩短沟道长度,现有长度为1.5~3μm。
c.因工作电流大(150mA),器件数量多(100以上),管芯总面积过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OLED显示屏的,驱动电流大、管芯面积小,导通电阻低地,与0.5μm CMOS工艺兼容的,0.35μm LDMOS高压功率显示驱动器件的设计方法。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它是一种与0.5μm标准CMOS工艺兼容的,自对准0.3-0.4μm量级沟道、横向扩散LD-NMOS器件的设计方法,它依次含有以下步骤:
(1)在N型硅片上,分区形成P型和N型深阱,典型值4-6μm;
(2)P阱内,注磷形成N漂移区,典型剂量3.5-7.5E12,典型结深0.8-2μm;
(3)选择性场氧化4500,在硅片其他部分上,形成厚度为100的栅氧化层;
(4)淀积多晶硅,然后进行磷扩散搀杂;
(5)刻蚀形成硅栅电极,栅电极在P阱和阱内的N漂移区交界处,典型覆盖P阱和N漂移区分别为0-1μm和1-2μm;
(6)在多晶栅电极的P型区一侧,注入硼杂质,典型剂量为2-4E13,横向扩散自对准形成0.3-0.4μm量级的沟道;
(7)N管注磷,在硅栅两侧形成N型轻搀杂漏区,即LDD和侧墙,与0.5μm低压CMOS同时进行;
(8)在多晶栅电极的P型区一侧,注入磷杂质,典型剂量为3E15,形成源电极;
(9)在源电极外侧,注入硼杂质,典型剂量2E14,形成沟道衬底接触区;
(10)沟道衬底接触区和源区,形成N+、P+相间的布局。
(11)在上述N漂移区中,在距离沟道边沿2-5μm的地方,注入剂量为3E15的磷杂质,形成漏接触区,同时形成2-5μm漏漂移区;
(12)在金属化时,将源区和沟道衬底接触区短接,在源、漏、栅金属化,并合金退火后,形成LD-NMOS器件。见图3和图10。
2. 0.35μm LD-PMOS高压显示驱动器件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一种与0.5μm标准CMOS工艺兼容的自对准0.3-0.4μm量级沟道、横向扩散LDPMOS器件的设计方法,它依次含有以下步骤:
(1)在N型硅片上,分区形成P型和N型深阱,典型值4-6μm;
(2)在N阱上,注硼形成P阱,典型剂量3.5-7.5E12,典型结深0.8-2μm;
(3)选择性场氧化4500,在硅片其他部分上,形成厚度为100的栅氧化层;
(4)淀积多晶硅,然后,扩磷搀杂;
(5)刻蚀形成栅电极;
(6)在多晶硅栅电极的N区一侧,注入N型杂质磷,典型剂量为2-4e13,横向扩散、自对准形成0.3-0.4μm量级的沟道;
(7)P管注硼,在硅栅两侧形成P型轻搀杂漏区,即LDD和侧墙,与0.5μm低压CMOS同时进行;
(8)在多晶栅电极的N区一侧,注入典型剂量为1E15的硼杂质,形成P+源区;
(9)在源区外侧,注入磷杂质,典型剂量2E15,形成N+沟道衬底接触区;
(10)N+沟道衬底接触区和P+源区间形成N+、P+相间的布局;
(11)在上述P阱中,在距离沟道边沿2-5μm的地方,注入典型剂量为1E15的硼杂质,形成P+漏接触区,同时形成2-5μm长度的P型漏漂移区;
(12)在金属化时将源区和沟道衬底接触区短接,在源、漏、栅金属化并合金退火后,形成LD-PMOS器件。见图4和图10。
实验证明,它可以做到:
用于OLED的驱动电路,其驱动电流能力可达1~2mA/μm,比现有的高压驱动电流能力100~200μA/μm高一个量级,面积减少50-60%以上。
驱动级工作电压15~30V,LDNMOS管驱动电流150mA,导通电阻小于20Ω,面积比现有器件明显缩小。与标准0.5μm CMOS工艺兼容。
LDPMOS器件工作低压15~30V,驱动电流无特殊要求。
附图证明
图1.现有的HV-NMOS结构图。
图2.现有的普通DMOS器件结构图。
图3.0.35μm LD-NMOS器件结构图。
图4.0.35μm LD-PMOS器件结构图。
图5.4个0.35μm LD-NMOS单元并联组成的驱动器件外观图。
图6.源区设计示意图。
图7.单元器件平面图和光刻版示意图。
图8.0.35μm LDNMOS工艺模拟结果(SILVACO Athena)示意图。
图9.0.35μm LDNMOS虚拟器件击穿特性(SILVACO ATLAS)曲线图。
图10.0.35μm LDPMOS和LDNMOS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11高压LDMOS器件和低压0.5μm CMOS兼容示意图。
图12.OLED用的驱动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采用LDMOS结构,与0.5μm标准CMOS工艺兼容,设计制造高压功率驱动级的驱动管,可显著增加电流驱动能力,缩小管芯面积,降低导通电阻。
实施实例:
图5是4个0.35μm,LD-NMOS单元并联组成的驱动器件实际使用的版图(为清楚起见,栅掉一些细节)。其中单元器件沟道长度为L=0.35μm,总宽度W=160μm,栅氧化层dox=100,开启电压VT=0.7V。在栅电压VG=4V时,漏电流ID=1mA/μm。160行驱动阵列,单元面积28×40=1120μm2,总面积160×28×40=4480×40μm2。根据需要可改为160×14×80=2240×80μm2排列。后一种排列,导线电流密度达1.6×106/cm2,但由于占空比小于0.01,本方案可行。
LDPMOS的平面图和剖面结构图类似,只是搀杂不同。最重要的差别是P管的沟道总宽度约为20μm,是N管的1/8,因它不需承担太大的电流。
图6是源和沟道衬底的引线接触区的布局图。N+为源接触区,P+为沟道衬底接触区。
图7为0.35μm LDMOS单元器件平面图和光刻版示意图,参见图5方框内图形(转90度)。其中,D为漏区,G为多晶栅,虚框为沟道杂质注入区,中间部分为图6所示。
图8是LDNMOS器件的工艺仿真图。即用实际使用的工艺作为输入条件,进行工艺仿真后得到的虚拟器件剖面图(SILVACO,ATHENA工艺仿真软件)。
由图可知,它具有0.35μm的沟道,漂移区长2.5μm结深0.8μm。
基本工艺参数条件:
(1)P阱表面浓度5E15/cm3 (5)沟道注硼剂量4e13/cm2,40KeV
(2)漂移区注磷4E12,(6)源漏N+注入:注磷剂量1e15/cm2,40KeV 40KeV
(3)场氧:4900
(7)P+注入:注硼剂量5e14/cn2,40KeV
(8)N基片
(4)栅氧:100
图9是对虚拟器件件测试的结果,图中显示,击穿电压为30V。与实际测试结果相符。
图10为0.35um LDPMOS和LDNMOS工艺流程示意图。分步骤说明器件制造工艺流程和器件结构形成过程。
图11说明了高压LDMOS器件和低压0.5μm CMOS兼容示意图。
图12的虚线部分是一个用于OLED驱动的基本电路。P3、N3分别是PMOS和NMOS驱动管,组成驱动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