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6871661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5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124516.1

申请日:

20080822

公开号:

CN101341824B

公开日:

20110330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F12/18,A01F12/395,A01F12/44

主分类号:

A01F12/18,A01F12/395,A01F12/44

申请人:

江苏大学

发明人:

李耀明,徐立章,尹建军,马朝兴

地址:

212009 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301号

优先权:

CN200810124516A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汪旭东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为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包括有辅助喂入脱粒装置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辅助喂入脱粒装置由辅助喂入脱粒滚筒2、上罩板1和冲孔凹板8组成。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由导流罩3、喂入螺旋4、顶盖5、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6和分离凹板7组成。本发明将传统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中的切流脱粒装置和辅助喂入装置的功能合二为一,适合喂入量较大的作物,且喂入均匀、顺畅、价格便宜、结构简单、体积小,更容易在我国大部分市场接受的中小型联合收割机上进行布置。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辅助喂入脱粒系统和纵轴流脱粒分离系统,辅助喂入脱粒系统由辅助喂入脱粒滚筒(2)、上罩板(1)和冲孔凹板(8)组成;纵轴流脱粒分离系统由导流罩(3)、喂入螺旋(4)、顶盖(5)、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6)和分离凹板(7)组成;所述的辅助喂入脱粒滚筒(2)采用螺旋叶片-梯形板齿复合结构,辅助喂入脱粒滚筒(2)上部安装有上罩板(1),下部安装有冲孔凹板(8);所述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6)前方安装喂入螺旋(4),顶盖(5)安装在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6)上方,分离凹板(7)位于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6)下方,导流罩(3)位于上罩板(1)和顶盖(5)之间;所述的分离凹板(7)包括第一段右导流凹板(11)、第二段右栅格凹板(12)和第三段右栅格凹板(13),且第一段右导流凹板(11)长度与喂入螺旋(4)的长度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喂入脱粒滚筒(2)上安装有4-8组梯形板齿(10)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螺旋叶片(9)位于辅助喂入脱粒滚筒(2)轴向两端处且旋向相反,螺旋叶片(9)的对数与梯形板齿(10)的组数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辅助喂入脱粒滚筒(2)中部安装螺旋叶片(9),中部的螺旋叶片(9)旋向分别与两端处的螺旋叶片(9)旋向相反,螺旋叶片(9)的对数与梯形板齿(10)的组数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分离凹板(7)包括第一段右导流凹板(11)、第一段左导流凹板(16)、第二段右栅格凹板(12)、第二段左栅格凹板(15)、第三段右栅格凹板(13)和第三段左栅格凹板(14)。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获机械的脱粒分离装置,更具体的说本发明为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纵轴流联合收获机一般采用切流与纵轴流组合式脱粒分离装置,包括切流脱粒装置、辅助喂入装置和纵轴流分离装置。切流脱粒装置多采用钉齿滚筒,收获水稻尤其是高产水稻时籽粒破损率较高,功耗较大。中国专利ZL 03250419.5公开的切流变纵轴流的控制与结合装置与中国专利ZL 00137715.9公开的切流与纵轴流组合式脱粒分离装置中的辅助喂入装置由光筒和齿板滚筒组成,齿板滚筒上没有螺旋叶片,仅靠导流板实现作物的收缩,大喂入量的作业时容易堵塞,对配置双纵轴流分离滚筒的机器,作业时两分离滚筒喂入不均匀。总的来说,现有切流与纵轴流组合式脱粒分离装置作物容易堵塞、结构复杂、体积和功耗较大、成本较高,一般配置在大型联合收割机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存在的作物容易堵塞、结构复杂、体积和功耗较大、成本较高等缺点,提供一种适合中小型联合收割机的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适合喂入量较大的作物,且喂入均匀、顺畅、价格便宜、结构简单、体积小。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辅助喂入脱粒分离装置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辅助喂入脱粒分离装置由辅助喂入脱粒滚筒、上罩板和凹板组成,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由导流罩、喂入螺旋、顶盖、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和分离凹板组成。 

所述的辅助喂入脱粒滚筒采用螺旋叶片-梯形板齿复合结构,辅助喂入脱粒滚筒上部安装有上罩板,下部安装有冲孔凹板。 

所述的辅助喂入脱粒滚筒上安装有4-8组梯形板齿,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螺旋叶片位于辅助喂入脱粒滚筒轴向两端处且旋向相反,螺旋叶片的对数与梯形板齿的组数相对应;对于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辅助喂入脱粒滚筒中部安装的 螺旋叶片旋向分别与两端处的螺旋叶片旋向相反,螺旋叶片的对数与梯形板齿的组数相对应。 

所述的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前方安装有喂入螺旋,顶盖安装在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的上方,分离凹板位于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下方,导流罩位于上罩板和顶盖之间。 

所述的分离凹板,由导流凹板和栅格凹板组成,导流凹板长度与喂入螺旋长度相同。对于单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分离凹板包括第一段右导流凹板、第二段右栅格凹板和第三段右栅格凹板;对于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分离凹板包括第一段右导流凹板、第一段左导流凹板、第二段右栅格凹板、第二段左栅格凹板、第三段右栅格凹板和第三段左栅格凹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传统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中的切流脱粒装置和辅助喂入装置的功能合二为一,脱净率高、籽粒破碎和夹带损失少,结构简单、体积小、实用性强、更容易在我国大部分市场接受的中小型联合收割机上进行布置。经输送槽送来的物料先在梯形板齿的作用下进行脱粒,并从冲孔凹板上进行分离,再通过辅助喂入脱粒滚筒螺旋叶片的作用下得到了强制收缩、顺利均匀送入纵轴流滚筒,同时还实现初步脱粒功能。物料进入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后,进一步被脱粒、分离,此时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的负荷轻、功耗小,脱出物中杂余少,适合喂入量较大、效率较高的收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2: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3:单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4:辅助喂入脱粒滚筒A-A截面示意图。 

图5:冲孔凹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梯形板齿结构示意图。 

图7:分离凹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罩板;2.辅助喂入脱粒滚筒;3.导流罩;4.喂入螺旋;5.顶盖;6.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7.分离凹板;8.冲孔凹板;9.螺旋叶片;10.梯形板齿;11.第一段右导流凹板;12.第二段右栅格凹板;13.第三段右栅格凹板;14.第三段左栅格凹板;15.第二段左栅格凹板;16.第一段左导流凹板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6,本发明是用于联合收割机上的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包括有辅助喂入脱粒分离装置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辅助喂入脱粒分离装置由辅助喂入脱粒滚筒2、上罩板1和冲孔凹板8组成。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由导流罩3、喂入螺旋4、顶盖5、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6和分离凹板7组成。 

所述的辅助喂入脱粒滚筒2采用螺旋叶片9、梯形板齿10复合结构,辅助喂入脱粒滚筒2上部安装有上罩板1,下部安装有冲孔凹板8。所述的辅助喂入脱粒滚筒2上安装有4-8组梯形板齿10,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螺旋叶片9位于辅助喂入脱粒滚筒2轴向两端处且旋向相反;对于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辅助喂入脱粒滚筒2中部安装螺旋叶片9,中部的螺旋叶片9旋向分别与两端处的螺旋叶片9旋向相反,螺旋叶片9的对数与梯形板齿10的组数相对应,如图2所示。 

所述的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6前方安装有喂入螺旋4,顶盖5安装在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6的上方,分离凹板7位于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6的下方,导流罩3位于上罩板1和顶盖5之间。所述的分离凹板7,由导流凹板和栅格凹板组成,导流凹板长度与喂入螺旋4长度相同。 

如图7所示,对于单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分离凹板7包括第一段右导流凹板11、第二段右栅格凹板12和第三段右栅格凹板13。对于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分离凹板7包括第一段右导流凹板11、第一段左导流凹板16、第二段右栅格凹板12、第二段左栅格凹板15、第三段右栅格凹板13和第三段左栅格凹板14。 

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1341824 B (45)授权公告日 2011.03.30 CN 101341824 B *CN101341824B* (21)申请号 200810124516.1 (22)申请日 2008.08.22 A01F 12/18(2006.01) A01F 12/395(2006.01) A01F 12/44(2006.01) (73)专利权人 江苏大学 地址 212009 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 301 号 (72)发明人 李耀明 徐立章 尹建军 马朝兴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代理人 汪旭东 (54) 发明名称 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 。

2、(57) 摘要 本发明为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 包括有 辅助喂入脱粒装置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 辅助 喂入脱粒装置由辅助喂入脱粒滚筒2、 上罩板1和 冲孔凹板 8 组成。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由导流罩 3、 喂入螺旋4、 顶盖5、 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6和分 离凹板 7 组成。本发明将传统纵轴流脱粒分离装 置中的切流脱粒装置和辅助喂入装置的功能合二 为一, 适合喂入量较大的作物, 且喂入均匀、 顺畅、 价格便宜、 结构简单、 体积小, 更容易在我国大部 分市场接受的中小型联合收割机上进行布置。 (51)Int.Cl. 审查员 王荣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3、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2 页 CN 101341824 B1/1 页 2 1. 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有辅助喂入脱粒系统和纵轴流脱粒分 离系统, 辅助喂入脱粒系统由辅助喂入脱粒滚筒 (2)、 上罩板 (1) 和冲孔凹板 (8) 组成 ; 纵 轴流脱粒分离系统由导流罩 (3)、 喂入螺旋 (4)、 顶盖 (5)、 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 (6) 和分离 凹板(7)组成 ; 所述的辅助喂入脱粒滚筒(2)采用螺旋叶片-梯形板齿复合结构, 辅助喂入 脱粒滚筒 (2) 上部安装有上罩板 (1), 下部安装有冲孔凹板 (8) ; 所述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 (6)前方安装喂入螺旋(。

4、4), 顶盖(5)安装在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6)上方, 分离凹板(7)位 于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 (6) 下方, 导流罩 (3) 位于上罩板 (1) 和顶盖 (5) 之间 ; 所述的分离 凹板 (7) 包括第一段右导流凹板 (11)、 第二段右栅格凹板 (12) 和第三段右栅格凹板 (13), 且第一段右导流凹板 (11) 长度与喂入螺旋 (4) 的长度相同。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辅助喂入脱 粒滚筒 (2) 上安装有 4-8 组梯形板齿 (10) 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螺旋叶片 (9) 位于辅助喂 入脱粒滚筒 (2) 轴向两端处且旋向相反,。

5、 螺旋叶片 (9) 的对数与梯形板齿 (10) 的组数相对 应。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 其特征在于, 对于双纵轴流脱粒 分离装置, 辅助喂入脱粒滚筒 (2) 中部安装螺旋叶片 (9), 中部的螺旋叶片 (9) 旋向分别与 两端处的螺旋叶片 (9) 旋向相反, 螺旋叶片 (9) 的对数与梯形板齿 (10) 的组数相对应。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 其特征在于, 对于双纵轴流脱粒 分离装置, 分离凹板(7)包括第一段右导流凹板(11)、 第一段左导流凹板(16)、 第二段右栅 格凹板 (12)、 第二段左栅格凹板 (15)、 第三段右。

6、栅格凹板 (13) 和第三段左栅格凹板 (14)。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1341824 B1/2 页 3 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获机械的脱粒分离装置, 更具体的说本发明为一种纵轴流脱粒 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纵轴流联合收获机一般采用切流与纵轴流组合式脱粒分离装置, 包括切流脱 粒装置、 辅助喂入装置和纵轴流分离装置。 切流脱粒装置多采用钉齿滚筒, 收获水稻尤其是 高产水稻时籽粒破损率较高, 功耗较大。中国专利 ZL 03250419.5 公开的切流变纵轴流的 控制与结合装置与中国专利 ZL 00137715.9 公开的切流与纵轴流组。

7、合式脱粒分离装置中 的辅助喂入装置由光筒和齿板滚筒组成, 齿板滚筒上没有螺旋叶片, 仅靠导流板实现作物 的收缩, 大喂入量的作业时容易堵塞, 对配置双纵轴流分离滚筒的机器, 作业时两分离滚筒 喂入不均匀。总的来说, 现有切流与纵轴流组合式脱粒分离装置作物容易堵塞、 结构复杂、 体积和功耗较大、 成本较高, 一般配置在大型联合收割机上。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存在的作物容易堵 塞、 结构复杂、 体积和功耗较大、 成本较高等缺点, 提供一种适合中小型联合收割机的纵轴 流脱粒分离装置, 适合喂入量较大的作物, 且喂入均匀、 顺畅、 价格便宜、 结构简。

8、单、 体积小。 0004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有辅助 喂入脱粒分离装置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 辅助喂入脱粒分离装置由辅助喂入脱粒滚筒、 上罩板和凹板组成, 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由导流罩、 喂入螺旋、 顶盖、 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 和分离凹板组成。 0005 所述的辅助喂入脱粒滚筒采用螺旋叶片 - 梯形板齿复合结构, 辅助喂入脱粒滚筒 上部安装有上罩板, 下部安装有冲孔凹板。 0006 所述的辅助喂入脱粒滚筒上安装有 4-8 组梯形板齿, 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螺旋 叶片位于辅助喂入脱粒滚筒轴向两端处且旋向相反, 螺旋叶片的对数与梯形板齿的组数相。

9、 对应 ; 对于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 辅助喂入脱粒滚筒中部安装的 螺旋叶片旋向分别与两 端处的螺旋叶片旋向相反, 螺旋叶片的对数与梯形板齿的组数相对应。 0007 所述的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前方安装有喂入螺旋, 顶盖安装在纵轴流脱粒分离滚 筒的上方, 分离凹板位于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下方, 导流罩位于上罩板和顶盖之间。 0008 所述的分离凹板, 由导流凹板和栅格凹板组成, 导流凹板长度与喂入螺旋长度相 同。对于单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 分离凹板包括第一段右导流凹板、 第二段右栅格凹板和 第三段右栅格凹板 ; 对于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分离凹板包括第一段右导流凹板、 第一段 左导流凹板、 第二段右栅。

10、格凹板、 第二段左栅格凹板、 第三段右栅格凹板和第三段左栅格凹 板。 000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将传统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中的切流脱粒装置和辅助喂入 说 明 书 CN 101341824 B2/2 页 4 装置的功能合二为一, 脱净率高、 籽粒破碎和夹带损失少, 结构简单、 体积小、 实用性强、 更 容易在我国大部分市场接受的中小型联合收割机上进行布置。 经输送槽送来的物料先在梯 形板齿的作用下进行脱粒, 并从冲孔凹板上进行分离, 再通过辅助喂入脱粒滚筒螺旋叶片 的作用下得到了强制收缩、 顺利均匀送入纵轴流滚筒, 同时还实现初步脱粒功能。 物料进入 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后, 进一步被脱粒、 。

11、分离, 此时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的负荷轻、 功耗小, 脱出物中杂余少, 适合喂入量较大、 效率较高的收获。 附图说明 0010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11 图 1 : 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0012 图 2 : 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0013 图 3 : 单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0014 图 4 : 辅助喂入脱粒滚筒 A-A 截面示意图。 0015 图 5 : 冲孔凹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 6 : 梯形板齿结构示意图。 0017 图 7 : 分离凹板结构示意图。 0018 图中 : 1.上罩板 ; 2.辅助喂入。

12、脱粒滚筒 ; 3.导流罩 ; 4.喂入螺旋 ; 5.顶盖 ; 6.纵轴 流脱粒分离滚筒 ; 7. 分离凹板 ; 8. 冲孔凹板 ; 9. 螺旋叶片 ; 10. 梯形板齿 ; 11. 第一段右导 流凹板 ; 12. 第二段右栅格凹板 ; 13. 第三段右栅格凹板 ; 14. 第三段左栅格凹板 ; 15. 第二 段左栅格凹板 ; 16. 第一段左导流凹板 0019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结合图 1- 图 6, 本发明是用于联合收割机上的一种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 包括有 辅助喂入脱粒分离装置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 辅助喂入脱粒分离装置由辅助喂入脱粒滚 筒 2、 上罩板 1 和冲孔凹板 8 组成。纵。

13、轴流脱粒分离装置由导流罩 3、 喂入螺旋 4、 顶盖 5、 纵 轴流脱粒分离滚筒 6 和分离凹板 7 组成。 0021 所述的辅助喂入脱粒滚筒2采用螺旋叶片9、 梯形板齿10复合结构, 辅助喂入脱粒 滚筒 2 上部安装有上罩板 1, 下部安装有冲孔凹板 8。所述的辅助喂入脱粒滚筒 2 上安装有 4-8 组梯形板齿 10, 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螺旋叶片 9 位于辅助喂入脱粒滚筒 2 轴向两端处 且旋向相反 ; 对于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 辅助喂入脱粒滚筒 2 中部安装螺旋叶片 9, 中部 的螺旋叶片 9 旋向分别与两端处的螺旋叶片 9 旋向相反, 螺旋叶片 9 的对数与梯形板齿 10 的组数相。

14、对应, 如图 2 所示。 0022 所述的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 6 前方安装有喂入螺旋 4, 顶盖 5 安装在纵轴流脱粒 分离滚筒 6 的上方, 分离凹板 7 位于纵轴流脱粒分离滚筒 6 的下方, 导流罩 3 位于上罩板 1 和顶盖 5 之间。所述的分离凹板 7, 由导流凹板和栅格凹板组成, 导流凹板长度与喂入螺旋 4 长度相同。 0023 如图 7 所示, 对于单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 分离凹板 7 包括第一段右导流凹板 11、 第二段右栅格凹板 12 和第三段右栅格凹板 13。对于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分离凹板 7 包 括第一段右导流凹板 11、 第一段左导流凹板 16、 第二段右栅格凹板 12、 第二段左栅格凹板 15、 第三段右栅格凹板 13 和第三段左栅格凹板 14。 说 明 书 CN 101341824 B1/2 页 5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1341824 B2/2 页 6 图 5 图 6 图 7 说 明 书 附 图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