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对发烧病人进行物理降温的物品,尤其涉及一种降温 袋。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发烧病人进行物理降温通常采用冰袋,具体是将冰袋用毛 巾包裹然后敷于额头、手腕或小腿上。但是毛巾包裹冰袋时,冰袋容易掉出, 冰袋接触病人皮肤让病人感到不适,反复包裹冰袋也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冰袋掉出直接接触 病人皮肤且具有良好的皮肤触感的降温袋。
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降温袋包括具有袋口的外袋和放置在 外袋内的冰袋;外袋内侧连接有用于封闭外袋的夹链,夹链与袋口间有距离; 冰袋包括冰袋体、堵头和设置在冰袋体上的进水套,进水套的端面与冰袋体表 面平齐,进水套的其余部分位于冰袋体内部,堵头与进水套螺纹连接;堵头完 全位于进水套内部,或者堵头凸出进水套部分的高度小于3mm。
进一步的是:外袋的材料为纯棉、竹纤维、无捻纱、聚酯纤维或割绒中的 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是:堵头部分凸出进水套时,堵头凸出进水套部分的周围设置有 橡胶套。
进一步的是:堵头完全位于进水套内部时,堵头上设置有改锥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冰袋放在外袋内,外袋通过夹链封闭,冰袋 取出放入都很容易,省去冰袋包裹毛巾的麻烦,并且冰袋不会掉出与病人皮肤 接触。外袋可以与冰袋分离并单独清洗,有利于避免交叉感染。
2、夹链较柔软;夹链设置在外袋内侧切与袋口间有距离,使得夹链不会接 触病人皮肤,避免外袋封口装置影响降温袋触感。
3、冰袋内冰融化成水后可以从进水套排出,便于收纳降温袋,通过进水套 加水后又可再次使用。
4、“进水套的端面与冰袋体表面平齐,进水套的其余部分位于冰袋体内部, 堵头与进水套螺纹连接;堵头完全位于进水套内部,或者堵头凸出进水套部分 的高度小于3mm”,上述措施避免或减少了进水套和堵头凸出影响降温袋触感。
附图说明
图1是降温袋纵向剖视图;
图2是降温袋横向剖视图;
图3是进水套和堵头结构图一;
图4是进水套和堵头结构图二;
图中标记为:外袋1、袋口2、夹链3、冰袋4、堵头5、进水套6、冰袋体 7、橡胶套8、改锥槽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降温袋包括具有袋口2的外袋1和放置在外袋1内的冰袋4;外袋1内侧连 接有用于封闭外袋1的夹链3,夹链3与袋口2间有距离;冰袋4包括冰袋体7、 堵头5和设置在冰袋体7上的进水套6,进水套6的端面与冰袋体7表面平齐, 进水套6的其余部分位于冰袋体7内部,堵头5与进水套6螺纹连接;堵头5 完全位于进水套6内部,或者堵头5凸出进水套6部分的高度小于3mm。
外袋1替代了现有技术中的毛巾,外袋1的材料与毛巾一致,这样外袋1 触感好。空气中的水分会在冰袋1表面凝结成水珠,外袋1的材料与毛巾一致, 使得外袋1具有吸水性,能够这些吸收水珠。纯棉、竹纤维、无捻纱、聚酯纤 维或割绒均是毛巾的常用材料,均可用于制作外袋1。
冰袋4放在外袋1内,外袋1通过夹链3封闭,冰袋4取出放入都很容易, 省去冰袋4包裹毛巾的麻烦,并且冰袋4不会掉出与病人皮肤接触。外袋1可 以与冰袋4分离并单独清洗,有利于避免交叉感染。
夹链3较柔软;夹链3设置在外袋1内侧且与袋口2间有距离,使得夹链3 不会接触病人皮肤,避免外袋1的封口装置影响降温袋触感。
冰袋4内冰融化成水后可以从进水套6排出,便于收纳降温袋,通过进水 套6加水后又可再次使用。
“进水套6的端面与冰袋体7表面平齐,进水套6的其余部分位于冰袋体 7内部,堵头5与进水套6螺纹连接;堵头5完全位于进水套6内部,或者堵头 5凸出进水套6部分的高度小于3mm”,上述措施避免或减少了进水套和堵头凸 出影响降温袋触感。
堵头5少量凸出进水套6,虽然对降温袋触感影响并不大,但仍会有所影响。 为了减少该影响,堵头5部分凸出进水套6时,堵头5凸出进水套6部分的周 围设置有橡胶套8。橡胶套8相对堵头5柔软,能够减少进水套和堵头凸出影响 降温袋触感。
堵头5完全位于进水套6内部时,为便于堵头5的安装和拆卸,堵头5上 设置有改锥槽9,采用改锥即可安装和拆卸堵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