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诱杀器.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6867768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6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61595.0

申请日:

20090414

公开号:

CN101578970B

公开日:

20110119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M1/02,A01M1/20

主分类号:

A01M1/02,A01M1/20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发明人:

彭辉银,肖宇宙,徐红革

地址:

430071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优先权:

CN200910061595A

专利代理机构: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王敏锋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诱杀器。由遮阳台,诱芯载物台、诱杀盆、诱芯载物台底座、生物导弹载物台、诱杀盆支撑杆、花瓣造型罩组成。遮阳台与诱芯载物台连接,诱杀盆底部装有一个生物导弹载物台,诱杀盆上方安装一个诱芯载物台,诱芯载物台下端与诱杀盆底部连接,诱芯载物台底座与诱杀盆连接,花瓣型罩设置在诱杀盆上方,支撑杆固定连接在诱杀盆侧面。诱芯载物台上端有一个V型或U型凹口,下端装有一个生物导弹载物台。本发明操作简便,方便快捷,诱杀效果好。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智能诱杀器,它包括诱芯载物台(2)、诱杀盆(3)、支撑杆(6),遮阳台(1)与所述诱芯载物台(2)连接,诱杀盆(3)上方安装一个所述诱芯载物台(2),所述诱芯载物台(2)下端与诱杀盆(3)底部连接,支撑杆(6)固定连接在诱杀盆(3)侧面,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生物导弹底座(4),生物导弹底座(4)与诱杀盆(3)连接,诱杀盆(3)底部装有一个生物导弹载物台(5),花瓣型罩(7)设置在诱杀盆(3)上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杀虫器技术领域,更具体是一种智能诱杀器。能大量减少化学农药的应用和生产,主要用于农、林、果、蔬、茶等害虫的防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利用性引诱剂防治害虫已有多年历史,它具有微量、专一、灵敏、高效、无残留等特点,能有效的引诱雄蛾,常用于棉花、水稻、果园等害虫的预测预报。其使用方法是用三根竹竿(或木棍)做成架子,在架子上放塑料盆,将诱芯用铁丝穿起来放在塑料盆上面,方法原始,操作比较困难,诱芯常处在风吹、雨淋和日光之中,影响诱芯的使用寿命和效果。因此,单纯使用性引诱剂杀灭害虫受到限制。

本发明在过去应用的基础上做了很多调整,集成了几种成熟的技术,设计成一种智能诱杀器。该诱杀器具备引诱雄虫,让更多的雌虫不能交尾,导致部分雌虫产下无效卵;其次,卵寄生蜂可以直接杀死部分卵;其三接种病毒,为靶标幼虫患病毒病提供毒源;上面三种作用为彻底控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奠定了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智能诱杀器,用于杀灭害虫,提高了诱杀效果,诱杀效果好。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可批量生产,使用方便。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的:

一种智能诱杀器,由遮阳台、诱芯载物台、诱杀盆、诱芯载物台底座、“生物导弹”载物台、诱杀盆支撑杆、花瓣型罩组成,其特征在于:遮阳台与诱芯载物台连接;诱杀盆底部装有一个“生物导弹”载物台,其作用是悬挂“生物导弹”产品;诱杀盆中央设计了诱芯载物台安装诱芯,诱杀盆上方安装一个诱芯载物台,诱芯载物台下端与诱杀盆底部连接,诱芯载物台上端有一个V型或U型凹口,下端装有一个生物导弹载物台,其作用是放置诱芯;诱芯载物台底座与诱杀盆连接,诱杀盆底部安装一个“生物导弹”载物台,用于支撑“生物导弹”载体元件,也是支撑诱芯载物台的底座;花瓣型罩设置在诱杀盆上方;支撑杆共有三根(六段),三根支撑杆固定连接在诱杀盆侧面,用于支撑整个装置。

本发明是利用“诱芯”和“生物导弹”进行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和遏制作用,能有效控制靶标成虫的数量,对成虫直接进行“打击”,对成虫所产的卵接种卵寄生蜂和病毒同时进行,可持续地控制了害虫的发生与危害。其次是为“诱芯”和“生物导弹”提供了一种防风、防雨、防晒的装置,延长了诱芯的使用寿命,提高了诱杀效果。同时也为“生物导弹”提供了“发射装置”,保证了“导弹”的定向性和专一性。该发明能广泛用于不同作物害虫(棉铃虫、甜菜夜蛾、黄地老虎、小菜蛾、玉米螟、油桐尺蠖、茶毛虫等农林害虫)的防治。使用方便,可重复利用。对不同的防治对象和不同生长期的作物可以随机调整其高度,使“诱芯”的防治效果和“生物导弹”产品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该发明是暨国家发明专利《绿叶松微型生物制剂》(ZL96119673.4)和国家发明专利《寄生蜂传递病毒防治害虫方法》(ZL97109294.X)之后的又一发明。

所谓“尘物导弹”就是一种生物杀虫卡,它的理论基础是“利用卵寄生蜂传递病毒防治害虫”。据权威实验室测定,在田间应用常规病毒制剂喷洒,能对害虫起作用的有效成分仅占1%,65%流失在空气和土壤当中,34%遗留在作物表面,即99%被浪费。为了减少这种浪费,科学家开始利用鸟类传送病毒,后来利用蜜蜂传递病毒,都没能取得理想的效果。1991年,彭辉银领导的课题组利用昆虫病毒流行病学原理,采用柞蚕卵繁殖赤眼蜂,通过赤眼蜂将自己专为赤眼蜂设计的病毒专用剂型接到柞蚕卵表面。当赤眼蜂咬破卵壳从柞蚕卵里爬出来时,病毒就会沾染在赤眼蜂身上。赤眼蜂是靶标害虫的天敌,再加上昆虫的癌症——病原病毒,“生物导弹”就合成了。赤眼蜂的定向性很强,能迅速准确地找到靶标。因此,它扮演了“运载工具”的作用。通过“生物导弹”,它能使区域性的昆虫个体发病,并逐步形成病毒流行病,最终完成对靶标害虫的控制。

该成果整合了病毒和卵寄生蜂各自优点,刷新了生防领域的前沿阵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对“农业昆虫与有害生物控制”理论的贡献。该产品杀虫目标明确,对环境友好;节能安全,生产零排放。

目前,“生物导弹”产品已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辽宁等13个省市推广应用达30余万亩,深受农民和林业工人的好评。湖北应城市团山林场三县交界,面积3000余亩,历年松毛虫发生严重,应用“生物导弹”后效果显著。云南普洱市(原思茅市)是思茅松毛虫危害的重灾区,年发生量200万亩,2001~2004年连续应用“生物导弹”4年,松毛虫被基本控制,为林业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获云南省政府成果奖。2002年三峡坝区护坝山林发生松毛虫,面积约5000亩,森林破坏严重,飞机不能作业,应用“生物导弹”后坝区森林植被保护完好。中国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成科教片害虫的克星——“生物导弹”治虫发向全国。除此之外,在四川11个县正在应用“生物导弹”2号防治玉米螟,累计使用面积达10万亩,效果显著,展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2005年“卵寄生蜂传递病毒防治害虫新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能进行批量生产,而且使用方便,一次投资多年受益。使用性诱剂对茭白种植地的二化螟有较好的诱杀效果。在4~9月份二化螟发生为害季节,茭白地1~3亩放一个诱捕器,基本能控制二化螟对茭白的为害,保证了茭白质量的安全,操作方便。在贵州单季稻区,应用二化螟性诱杀剂诱杀一代二化螟试验表明,平均每日/盆诱捕量为1.95-4.19头,最高可达24头。二化螟幼虫数量下降87.7%,枯鞘数量和白穗数量分别减少76.19%和90.92%。5月2~14日,应用性引诱剂对越冬代二化螟,诱蛾389头,占90.75%;第1代应用性引诱剂对二化螟诱蛾144只,6月19单日诱杀50头。第2代应用性引诱剂对二化螟(7~8月)共诱蛾104头,单日诱杀19头。第3代应用性引诱剂对二化螟(8~10月)诱蛾131只,因时间长,世代重叠,盛期不明显。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智能诱杀器结构示意图

1-遮阳台,2-诱芯载物台,3-诱杀盆,4-诱芯载物台底座,5-“生物导弹“载物台,6-诱杀盆支撑杆,7-花瓣型罩,8-支撑杆直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一种智能诱杀器,由遮阳台1,诱芯载物台2,诱杀盆3,诱芯载物台底座4,“生物导弹”载物台5,诱杀盆支撑杆6,花瓣型罩7组成,遮阳台1与诱芯载物台2连接,诱杀盆3底部有一个“生物导弹”载物台5,其作用是悬挂“生物导弹”产品,诱杀盆3正中央安放诱芯载物台2,诱芯载物台2用于安装诱芯,诱杀盆3安装有诱芯载物台2,诱芯载物台2下端与诱杀盆3底部连接,诱芯载物台2上端有一个V型或U型凹口,下端装有一个生物导弹载物台5,其作用是放置诱芯,诱芯载物台底座4与诱杀盆3连接,用于支撑“生物导弹”载物台5,也是支撑诱芯载物台的底座,花瓣型罩7设置于诱杀盆3上方,支撑杆6共有三根(每根分二段,一根为500毫米,另一根为700毫米,根据作物的高度对诱杀盆的高度进行调节,可通过直接头8进行连接)。三根支撑杆6固定连接在诱杀盆3侧面,用于支撑整个装置。根据作物高低进行调节,抬高或降低诱杀盆的高度。

智能诱杀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智能诱杀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智能诱杀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能诱杀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诱杀器.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1578970 B (45)授权公告日 2011.01.19 CN 101578970 B *CN101578970B* (21)申请号 200910061595.0 (22)申请日 2009.04.14 A01M 1/02(2006.01) A01M 1/20(2006.01) (73)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地址 430071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小洪山中国 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72)发明人 彭辉银 肖宇宙 徐红革 (74)专利代理机构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代理人 王敏锋 CN 2503718 Y,2002.08.07, CN 1216。

2、219 A,1999.05.12, CN 201430858 Y,2010.03.31, CN 2503717 Y,2002.08.07, 彭辉银等 .“生物导弹” 防治农林害虫新技术 简介 .农药市场信息 .2002,( 第 19 期 ),23. (54) 发明名称 智能诱杀器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诱杀器。 由遮阳台, 诱 芯载物台、 诱杀盆、 诱芯载物台底座、 生物导弹载 物台、 诱杀盆支撑杆、 花瓣造型罩组成。遮阳台与 诱芯载物台连接, 诱杀盆底部装有一个生物导弹 载物台, 诱杀盆上方安装一个诱芯载物台, 诱芯载 物台下端与诱杀盆底部连接, 诱芯载物台底座与 诱杀盆连接,。

3、 花瓣型罩设置在诱杀盆上方, 支撑杆 固定连接在诱杀盆侧面。诱芯载物台上端有一个 V 型或 U 型凹口, 下端装有一个生物导弹载物台。 本发明操作简便, 方便快捷, 诱杀效果好。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马鑫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1 页 CN 101578970 B1/1 页 2 1. 一种智能诱杀器, 它包括诱芯载物台 (2)、 诱杀盆 (3)、 支撑杆 (6), 遮阳台 (1) 与所 述诱芯载物台 (2) 连接, 诱杀盆 (3) 上方安装一个所述诱芯载物台 (2), 所述诱芯载物台 (2。

4、) 下端与诱杀盆 (3) 底部连接, 支撑杆 (6) 固定连接在诱杀盆 (3) 侧面, 其特征在于 : 它 还包括生物导弹底座 (4), 生物导弹底座 (4) 与诱杀盆 (3) 连接, 诱杀盆 (3) 底部装有一个 生物导弹载物台 (5), 花瓣型罩 (7) 设置在诱杀盆 (3) 上方。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1578970 B1/3 页 3 智能诱杀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杀虫器技术领域, 更具体是一种智能诱杀器。能大量减少化学农药的 应用和生产, 主要用于农、 林、 果、 蔬、 茶等害虫的防治,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背景技术 0002 在现有技术中, 利用性引诱剂防治害。

5、虫已有多年历史, 它具有微量、 专一、 灵敏、 高 效、 无残留等特点, 能有效的引诱雄蛾, 常用于棉花、 水稻、 果园等害虫的预测预报。其使用 方法是用三根竹竿(或木棍)做成架子, 在架子上放塑料盆, 将诱芯用铁丝穿起来放在塑料 盆上面, 方法原始, 操作比较困难, 诱芯常处在风吹、 雨淋和日光之中, 影响诱芯的使用寿命 和效果。因此, 单纯使用性引诱剂杀灭害虫受到限制。 0003 本发明在过去应用的基础上做了很多调整, 集成了几种成熟的技术, 设计成一种 智能诱杀器。该诱杀器具备引诱雄虫, 让更多的雌虫不能交尾, 导致部分雌虫产下无效卵 ; 其次, 卵寄生蜂可以直接杀死部分卵 ; 其三接种。

6、病毒, 为靶标幼虫患病毒病提供毒源 ; 上面 三种作用为彻底控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奠定了基础。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智能诱杀器, 用于杀灭害虫, 提高了诱杀效果, 诱 杀效果好。其结构简单, 制造成本低, 可批量生产, 使用方便。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的 : 0006 一种智能诱杀器, 由遮阳台、 诱芯载物台、 诱杀盆、 诱芯载物台底座、“生物导弹” 载 物台、 诱杀盆支撑杆、 花瓣型罩组成, 其特征在于 : 遮阳台与诱芯载物台连接 ; 诱杀盆底部 装有一个 “生物导弹” 载物台, 其作用是悬挂 “生物导弹” 产品 ; 诱杀盆中央设计了诱芯载物 。

7、台安装诱芯, 诱杀盆上方安装一个诱芯载物台, 诱芯载物台下端与诱杀盆底部连接, 诱芯载 物台上端有一个 V 型或 U 型凹口, 下端装有一个生物导弹载物台, 其作用是放置诱芯 ; 诱芯 载物台底座与诱杀盆连接, 诱杀盆底部安装一个 “生物导弹” 载物台, 用于支撑 “生物导弹” 载体元件, 也是支撑诱芯载物台的底座 ; 花瓣型罩设置在诱杀盆上方 ; 支撑杆共有三根 ( 六 段 ), 三根支撑杆固定连接在诱杀盆侧面, 用于支撑整个装置。 0007 本发明是利用 “诱芯” 和 “生物导弹” 进行有机结合, 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自然界生 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和遏制作用, 能有效控制靶标成虫的数量, 对成。

8、虫直接进行 “打击” , 对成虫所产的卵接种卵寄生蜂和病毒同时进行, 可持续地控制了害虫的发生与危害。其次 是为 “诱芯” 和 “生物导弹” 提供了一种防风、 防雨、 防晒的装置, 延长了诱芯的使用寿命, 提 高了诱杀效果。同时也为 “生物导弹” 提供了 “发射装置” , 保证了 “导弹” 的定向性和专一 性。该发明能广泛用于不同作物害虫 ( 棉铃虫、 甜菜夜蛾、 黄地老虎、 小菜蛾、 玉米螟、 油桐 尺蠖、 茶毛虫等农林害虫 ) 的防治。使用方便, 可重复利用。对不同的防治对象和不同生长 期的作物可以随机调整其高度, 使 “诱芯” 的防治效果和 “生物导弹” 产品的效果达到最佳 状态。该发明。

9、是暨国家发明专利 绿叶松微型生物制剂 (ZL96119673.4) 和国家发明专利 说 明 书 CN 101578970 B2/3 页 4 寄生蜂传递病毒防治害虫方法 (ZL97109294.X) 之后的又一发明。 0008 所谓 “尘物导弹” 就是一种生物杀虫卡, 它的理论基础是 “利用卵寄生蜂传递病 毒防治害虫” 。据权威实验室测定, 在田间应用常规病毒制剂喷洒, 能对害虫起作用的有效 成分仅占 1, 65流失在空气和土壤当中, 34遗留在作物表面, 即 99被浪费。为了减 少这种浪费, 科学家开始利用鸟类传送病毒, 后来利用蜜蜂传递病毒, 都没能取得理想的效 果。1991 年, 彭辉银领。

10、导的课题组利用昆虫病毒流行病学原理, 采用柞蚕卵繁殖赤眼蜂, 通 过赤眼蜂将自己专为赤眼蜂设计的病毒专用剂型接到柞蚕卵表面。 当赤眼蜂咬破卵壳从柞 蚕卵里爬出来时, 病毒就会沾染在赤眼蜂身上。 赤眼蜂是靶标害虫的天敌, 再加上昆虫的癌 症病原病毒,“生物导弹” 就合成了。赤眼蜂的定向性很强, 能迅速准确地找到靶标。因 此, 它扮演了 “运载工具” 的作用。通过 “生物导弹” , 它能使区域性的昆虫个体发病, 并逐步 形成病毒流行病, 最终完成对靶标害虫的控制。 0009 该成果整合了病毒和卵寄生蜂各自优点, 刷新了生防领域的前沿阵地, 起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 是对 “农业昆虫与有害生物控制” 。

11、理论的贡献。该产品杀虫目标明确, 对环境 友好 ; 节能安全, 生产零排放。 0010 目前,“生物导弹” 产品已在云南、 四川、 贵州、 湖南、 湖北、 辽宁等 13 个省市推广应 用达 30 余万亩, 深受农民和林业工人的好评。湖北应城市团山林场三县交界, 面积 3000 余 亩, 历年松毛虫发生严重, 应用 “生物导弹” 后效果显著。云南普洱市 ( 原思茅市 ) 是思茅 松毛虫危害的重灾区, 年发生量 200 万亩, 20012004 年连续应用 “生物导弹” 4 年, 松毛虫 被基本控制, 为林业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4 年获云南省政府成果奖。2002 年三峡坝区 护坝山林发生松。

12、毛虫, 面积约 5000 亩, 森林破坏严重, 飞机不能作业, 应用 “生物导弹” 后坝 区森林植被保护完好。中国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成科教片害虫的克星“生物导弹” 治虫 发向全国。除此之外, 在四川 11 个县正在应用 “生物导弹” 2 号防治玉米螟, 累计使用面积 达 10 万亩, 效果显著, 展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2005 年 “卵寄生蜂传递病毒防治害虫新技 术” 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 制造成本低, 能进行批量生产, 而且使用方 便, 一次投资多年受益。使用性诱剂对茭白种植地的二化螟有较好的诱杀效果。在 4 9 月份二化螟发生为害季节, 。

13、茭白地 1 3 亩放一个诱捕器, 基本能控制二化螟对茭白的为 害, 保证了茭白质量的安全, 操作方便。在贵州单季稻区, 应用二化螟性诱杀剂诱杀一代二 化螟试验表明, 平均每日 / 盆诱捕量为 1.95-4.19 头, 最高可达 24 头。二化螟幼虫数量下 降 87.7, 枯鞘数量和白穗数量分别减少 76.19和 90.92。5 月 2 14 日, 应用性引诱 剂对越冬代二化螟, 诱蛾 389 头, 占 90.75 ; 第 1 代应用性引诱剂对二化螟诱蛾 144 只, 6 月 19 单日诱杀 50 头。第 2 代应用性引诱剂对二化螟 (7 8 月 ) 共诱蛾 104 头, 单日诱杀 19 头。第。

14、 3 代应用性引诱剂对二化螟 (8 10 月 ) 诱蛾 131 只, 因时间长, 世代重叠, 盛期 不明显。 附图说明 0012 图 1 为一种智能诱杀器结构示意图 0013 1- 遮阳台, 2- 诱芯载物台, 3- 诱杀盆, 4- 诱芯载物台底座, 5- “生物导弹 “载物台, 6- 诱杀盆支撑杆, 7- 花瓣型罩, 8- 支撑杆直接头。 说 明 书 CN 101578970 B3/3 页 5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 0015 一种智能诱杀器, 由遮阳台1, 诱芯载物台2, 诱杀盆3, 诱芯载物台底座4,“生物导 弹” 载物台 5。

15、, 诱杀盆支撑杆 6, 花瓣型罩 7 组成, 遮阳台 1 与诱芯载物台 2 连接, 诱杀盆 3 底 部有一个 “生物导弹” 载物台 5, 其作用是悬挂 “生物导弹” 产品, 诱杀盆 3 正中央安放诱芯 载物台 2, 诱芯载物台 2 用于安装诱芯, 诱杀盆 3 安装有诱芯载物台 2, 诱芯载物台 2 下端与 诱杀盆 3 底部连接, 诱芯载物台 2 上端有一个 V 型或 U 型凹口, 下端装有一个生物导弹载物 台 5, 其作用是放置诱芯, 诱芯载物台底座 4 与诱杀盆 3 连接, 用于支撑 “生物导弹” 载物台 5, 也是支撑诱芯载物台的底座, 花瓣型罩 7 设置于诱杀盆 3 上方, 支撑杆 6 共有三根 ( 每根 分二段, 一根为500毫米, 另一根为700毫米, 根据作物的高度对诱杀盆的高度进行调节, 可 通过直接头 8 进行连接 )。三根支撑杆 6 固定连接在诱杀盆 3 侧面, 用于支撑整个装置。根 据作物高低进行调节, 抬高或降低诱杀盆的高度。 说 明 书 CN 101578970 B1/1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