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翻炒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茶叶翻炒机.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4070365 U (45)授权公告日 2015.01.07 CN 204070365 U (21)申请号 201420446638.3 (22)申请日 2014.08.09 A23F 3/06(2006.01) (73)专利权人 赖河波 地址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丰州镇南 门桥头赖河波牙科店 (72)发明人 赖河波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茶叶翻炒机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加工装置技术领域, 特 别涉及一种茶叶翻炒机。 包括灶台和机架, 灶台上 设有炒锅, 所述机架上设有升降机构, 炒锅上方设 有驱动箱, 驱动箱前端设有传动轴, 传动。
2、轴下端设 有与炒锅配合的锅铲 ; 所述炒锅一侧的边缘上开 有卸料口, 炒锅另一侧的边缘上设有垂直端面, 垂 直端面外侧面上设有轴套一, 驱动箱的底面上设 有轴套二, 轴套一和轴套二之间设有连杆, 连杆的 两端分别与轴套一和轴套二铰接。本实用新型结 构合理, 可升降的驱动箱带动锅铲旋转, 锅铲旋转 将炒锅内的茶叶不断翻炒揉捻, 鲜茶叶炒制完后 驱动箱升起, 连杆带动炒锅使其倾斜并使茶叶从 卸料口倒出, 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有效提高了茶叶 炒制效率和茶叶品质。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
3、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4070365 U CN 204070365 U 1/1 页 2 1. 一种茶叶翻炒机, 包括灶台 (1) 和机架 (2) , 灶台 (1) 上设有炒锅 (10) , 机架 (2) 设于 灶台 (1) 一侧,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机架 (2) 上设有升降机构, 炒锅 (10) 上方设有驱动箱 (3) , 驱动箱 (3) 后端与升降机构连接, 驱动箱 (3) 前端设有传动轴 (32) , 传动轴 (32) 下端设有与 炒锅 (10) 配合的锅铲 (4) ; 所述炒锅 (10) 一侧的边缘上开有卸料口 (11) , 炒锅 (10) 另。
4、一侧 的边缘上设有垂直端面 (12) , 垂直端面 (12) 外侧面上设有轴套一 (13) , 驱动箱 (3) 的底面 上设有轴套二 (14) , 轴套一 (13) 和轴套二 (14) 之间设有连杆 (15) , 连杆 (15) 的两端分别 与轴套一 (13) 和轴套二 (14) 铰接。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茶叶翻炒机,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机架 (2) 上设有支架 (16) , 支 架 (16) 前端设有依托滚轮 (17) , 依托滚轮 (17) 抵设于垂直端面 (12) 上。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茶叶翻炒机,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滑轨 (21) 和蜗 杆轴 。
5、(22) , 滑轨 (21) 竖直设于机架 (2) 靠近灶台 (1) 的侧面上, 蜗杆轴 (22) 设于滑轨 (21) 内 ; 驱动箱 (3) 后端设有与滑轨 (21) 配合的滑块 (31) , 驱动箱 (3) 与蜗杆轴 (22) 传动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茶叶翻炒机,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驱动箱 (3) 内设有电机 (33) 、 驱动轮组 (34) 和升降轮组 (35) , 电机 (33) 通过驱动轮组 (34) 与传动轴 (32) 传动连接, 电 机 (33) 通过升降轮组 (35) 与蜗杆轴 (22) 传动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茶叶翻炒机, 其特征在于 :。
6、 所述驱动箱 (3) 内设有气缸 (5) , 气缸 (5) 的输出轴上设有啮合架 (51) , 啮合架 (51) 的两端设有分别与驱动轮组 (34) 和升降 轮组 (35) 配合的啮合轮 (52) , 两个啮合轮 (52) 均可以与电机 (33) 输出轴啮合且两个啮合 轮 (52) 不能同时与电机 (33) 输出轴啮合。 6.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茶叶翻炒机, 其特征在于 : 还包括控制器 (6) , 滑轨 (21) 两端 设有与滑块 (31) 配合的上限位器 (23) 和下限位器 (24) , 上限位器 (23) 和下限位器 (24) 分 别与控制器 (6) 电连接, 控制器 (6) 与。
7、电机 (33) 电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茶叶翻炒机,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控制器 (6) 与气缸 (5) 上的电 磁切换阀连接。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4070365 U 2 1/3 页 3 一种茶叶翻炒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加工装置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茶叶翻炒机。 背景技术 0002 中国是茶的故乡, 制茶、 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 名品荟萃, 主要品种有绿茶、 红茶、 乌龙茶、 花茶、 白茶、 黄茶、 黑茶。其中的绿茶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 因此较多的保留了鲜叶 的天然物质, 含有的茶多酚、 儿茶素、 叶绿素、 咖啡碱、 氨基酸、 维生素等营养成。
8、分也较多, 对 防衰老、 防癌、 抗癌、 杀菌、 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 是其他茶类所不及的。绿茶是以适宜茶树 新梢为原料, 经杀青、 揉捻、 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 0003 茶叶的传统加工过程中, 杀青和揉捻一般在茶叶翻炒机内完成, 经过凋萎发酵后 的鲜茶叶在炒锅内不断翻炒和揉捻, 抑制鲜茶叶中所含的活性酶和控制氧化过程, 使鲜茶 叶的颜色不转红发暗, 保证绿茶的色味品质。 目前, 高档茶叶的炒制基本还是通过手工操作 来进行, 制茶师根据经验和手法来控制茶叶质量, 生产效率很低, 且茶叶质量不稳定, 受人 员因素影响较大。但是现有的茶叶翻炒机结构复杂、 体积较大、 操作麻烦, 炉灶熄。
9、火后收集 成品茶叶时, 炉灶内剩余的余热对茶叶的品质有一定的影响, 并且炒制机的替代效果上还 不是很理想, 不能很好地模拟制茶师的手工翻炒揉捻动作, 茶叶炒制效率得不到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 提供一种结构紧凑、 操作方 便的茶叶翻炒机。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 0006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茶叶翻炒机, 包括灶台和机架, 灶台上设有炒锅, 机架设于 灶台一侧, 所述机架上设有升降机构, 炒锅上方设有驱动箱, 驱动箱后端与升降机构连接, 驱动箱前端设有传动轴, 传动轴下端设有与炒锅配合的锅铲 ; 所述炒锅。
10、一侧的边缘上开有 卸料口, 炒锅另一侧的边缘上设有垂直端面, 垂直端面外侧面上设有轴套一, 驱动箱的底面 上设有轴套二, 轴套一和轴套二之间设有连杆, 连杆的两端分别与轴套一和轴套二铰接。 0007 进一步地, 所述机架上设有支架, 支架前端设有依托滚轮, 依托滚轮抵设于垂直端 面上。 0008 进一步地,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滑轨和蜗杆轴, 滑轨竖直设于机架靠近灶台的侧面 上, 蜗杆轴设于滑轨内 ; 驱动箱后端设有与滑轨配合的滑块, 驱动箱与蜗杆轴传动连接。 0009 进一步地, 所述驱动箱内设有电机、 驱动轮组和升降轮组, 电机通过驱动轮组与传 动轴传动连接, 电机通过升降轮组与蜗杆轴传动连接。
11、。 0010 进一步地, 所述驱动箱内设有气缸, 气缸的输出轴上设有啮合架, 啮合架的两端设 有分别与驱动轮组和升降轮组配合的啮合轮, 两个啮合轮均可以与电机输出轴啮合且两个 啮合轮不能同时与电机输出轴啮合。 0011 进一步地, 还包括控制器, 滑轨两端设有与滑块配合的上限位器和下限位器, 上限 说 明 书 CN 204070365 U 3 2/3 页 4 位器和下限位器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 控制器与电机电连接。 0012 进一步地, 所述控制器与气缸上的电磁切换阀连接。 0013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 :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 可升降的驱动箱带动锅铲旋转, 锅 铲旋转将炒锅内的茶叶不断翻炒。
12、揉捻, 鲜茶叶炒制完后驱动箱升起, 连杆带动炒锅使其倾 斜并使茶叶从卸料口倒出, 避免炉灶内的余热对茶叶成品的影响, 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有效 提高了茶叶炒制效率和茶叶品质。 附图说明 0014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 0015 图 2 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卸料状态结构示意图 ; 0016 图 3 是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7 图中 : 0018 1、 灶台 ; 2、 机架 ; 3、 驱动箱 ; 4、 锅铲 ; 0019 5、 气缸 ; 6、 控制器 ; 10、 炒锅 ; 11、 卸料口 ; 0020 12、 垂直端面 ; 13、 轴套一 ; 14、 轴套二 。
13、; 15、 连杆 ; 0021 16、 支架 ; 17、 依托滚轮 ; 21、 滑轨 ; 22、 升降轴 ; 0022 23、 上限位器 ; 24、 下限位器 ; 31、 滑块 ; 32、 传动轴 ; 0023 33、 电机 ; 34、 驱动轮组 ; 35、 升降轮组 ; 51、 啮合架 ; 0024 52、 啮合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6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茶叶翻炒机, 包括灶台 1 和机架 2, 灶台 1 上设有炒锅 10, 机架 2 设于灶台 1 一侧, 所述机架 2 上设有升降机构, 炒锅 10 上方设有驱动箱 3, 驱动箱 3 。
14、后端与升降机构连接, 驱动箱3前端设有传动轴32, 传动轴32下端设有与炒锅10配合的锅 铲 4 ; 驱动箱 3 通过传动轴 32 带动锅铲 4 旋转, 锅铲 4 与炒锅 10 配合对鲜茶叶进行翻铲揉 捻的炒制加工 ; 所述炒锅 10 一侧的边缘上开有卸料口 11, 炒锅 10 另一侧的边缘上设有垂 直端面 12, 垂直端面 12 外侧面上设有轴套一 13, 驱动箱 3 的底面上设有轴套二 14, 轴套一 13 和轴套二 14 之间设有连杆 15, 连杆 15 的两端分别与轴套一 13 和轴套二 14 铰接, 茶叶 炒制完成后, 驱动箱 3 驱动升降机构沿机架 2 上升, 通过连杆 15 带动。
15、炒锅 10 另一侧上升, 炒锅 10 开有卸料口 11 的一侧仍旧在灶台 1 上, 从而炒锅 10 整体倾斜与锅铲 4 分离, 将茶 叶快速清理出炒锅 10, 避免灶台 1 内的余热对茶叶品质造成影响, 提高炒制效率。 0027 上述机架 2 上设有支架 16, 支架 16 前端设有依托滚轮 17, 依托滚轮 17 抵设于垂 直端面 12 上, 炒锅 10 一侧随驱动箱 3 升起时垂直端面 12 与依托滚轮 17 抵触, 且随着炒锅 10 高度的改变, 依托滚轮 17 与连杆 15 相对垂直端面 12 行程三角支撑结构, 从而使炒锅 10 倾倒茶叶动作稳定连贯。 0028 上述升降机构包括滑轨。
16、 21 和蜗杆轴 22, 滑轨 21 竖直设于机架 2 靠近灶台 1 的侧 面上, 蜗杆轴 22 设于滑轨 21 内 ; 驱动箱 3 后端设有与滑轨 21 配合的滑块 31, 驱动箱 3 与 蜗杆轴 22 传动连接, 滑块 31 与滑轨 21 配合使驱动箱 3 升降, 驱动箱 3 内的驱动装置与蜗 说 明 书 CN 204070365 U 4 3/3 页 5 杆轴 22 啮合从而沿滑轨 21 做上下升降运动。 0029 上述驱动箱 3 内设有电机 33、 驱动轮组 34 和升降轮组 35, 电机 33 通过驱动轮组 34 与传动轴 32 传动连接, 电机 33 通过升降轮组 35 与蜗杆轴 2。
17、2 传动连接, 茶叶炒制时, 电 机 33 与升降轮组 35 传动链失效, 电机 33 通过驱动轮组 34 带动锅铲 4 旋转, 炒制完成后, 驱动轮组 34 脱开与电机 33 的传动连接, 电机 33 与升降轮组 35 连接从而与蜗杆轴 22 啮合 完成升降动作。 0030 上述驱动箱 3 内设有气缸 5, 气缸 5 的输出轴上设有啮合架 51, 啮合架 51 的两端 设有分别与驱动轮组 34 和升降轮组 35 配合的啮合轮 52, 两个啮合轮 52 均可以与电机 33 输出轴啮合且两个啮合轮 52 不能同时与电机 33 输出轴啮合 ; 还包括控制器 6, 滑轨 21 两 端设有与滑块 31。
18、 配合的上限位器 23 和下限位器 24, 上限位器 23 和下限位器 24 分别与控 制器 6 电连接, 控制器 6 与电机 33 电连接, 控制器 6 与气缸 5 上的电磁切换阀连接 ; 气缸 5 用于控制锅铲 4 转动或驱动箱 3 升降, 炒锅 11 内倒入茶叶开始炒制气缸 5 进入第一工位, 啮合架51上的其中一个啮合轮52与驱动轮组34、 电机33输出轴分别啮合, 驱动轮组34带 动传动轴 32 转动, 从而锅铲 4 在炒锅 11 内转动实现翻炒和揉捻加工 ; 炒制完成后, 控制器 6使电机33停机后, 启动气缸5进入第二工位, 啮合架51移动使其中一个啮合轮52与驱动 轮组 34 。
19、和电机 33 输出轴脱离, 另一个啮合轮 52 与升降轮组 35、 电机 33 输出轴分别啮合, 驱动箱 3 沿升降轴 22 上升带动炒锅 10 倾斜, 从而锅铲 4 离开炒锅 10 且锅内的茶叶从卸料 口 11 内倒出, 滑块 31 移动到上极限位置时促发上限位器 23 使电机 33 停机, 炒锅 1 内的茶 叶成品清理完后, 控制器 6 开启电机 33 反转使驱动箱 3 下降, 炒锅 10 在依托滚轮 17 的支 撑下逐渐平置于灶台 1 上, 锅铲 4 恢复与炒锅 10 的配合状态, 滑块 31 移动到下极限位置出 发下限位器 24 使电机 33 停机, 开启控制器 6 使电机 33 与锅铲 4 传动连接恢复开始再次炒 制。 0031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 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 的构造、 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 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说 明 书 CN 204070365 U 5 1/3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070365 U 6 2/3 页 7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070365 U 7 3/3 页 8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070365 U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