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棚温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改进的无冷桥双层骨架日光温室。
背景技术
温室又称暖房,能透光、保温,用来栽培植物的设施。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能提 供生育期和增加产量,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温室的 种类多,依不同的屋架材料、采光材料、外形及加温条件等又可分为很多种类,如玻璃温室、 塑料温室;单栋温室、连栋温室;单屋面温室、双屋面温室;加温温室、不加温温室。温室 结构应密封保温,但又应便于通风降温。
公开号为CN20275053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小拱棚,包括1/4正圆的弧形骨的两端分别 固定连接两根相互垂直连接的短管,形成小拱棚的一个固定侧墙,两个这样的固定侧墙之间 垂直固定有两根或两根以上的直管,形成固定的半拱棚,另外的半拱棚为活动结构,它与固 定的半拱棚的结构对称,但是其短管的长度略大于或略小于固定半拱棚的短管的长度,且其 直管的长度略大于或略小于固定半拱棚的直管的长度,两个半拱棚在弧形骨圆心处,即两组 短管连接处连接,活动半拱棚以两侧墙上的该连接点的连线为转动的轴线,从而实现活动半 拱棚的自由开合;在固定半拱棚和活动半拱棚上有覆盖薄膜。上述小拱棚吸热效果差,安装 复杂。
公开号为CN20331377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组装式新型日光温室,包括棚架,棚架上 设有保温膜、风口膜、卷帘机、卷帘轴和卷绕于卷帘轴上的保温被,其特征在于,棚架固接 于地圈梁上,棚架的后墙架上覆盖有草砖。所述的棚架由多个龙骨架以及连接多个龙骨架的 拉管组成,龙骨架由后龙骨和前龙骨连接而成,所有的后龙骨形成后墙架,每个龙骨架的两 端均与地圈梁固接。该组装式新型日光温室需要以草砖为后墙,设置预埋件和地圈梁,施工 复杂且吸热保温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改进的无冷桥双层骨架日光温室。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改进的无冷桥双层骨架日光温室,包括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后墙,后墙上设有 连接件,连接件与第一架体连接,后墙与第二架体连接,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组成双层骨 架结构;后墙的顶部设有凹槽,连接件的底部设有凸块,凹槽左右两侧和底部均设有保温 材料;第一架体上设有外膜,第二架体上设有内膜,内膜上设有吸热装置,吸热装置的顶 部与收卷轴连接,底部外侧设有横杆,吸热装置下端设有U型槽,U型槽通过水管与集液池 连通,所述集液池内设有循环泵,吸热装置的顶部通过水管与循环泵连通;所述吸热装置 由多个并行连接的圆形塑料管组成;所述U型槽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后墙和连接件的外侧设有内结构板。
进一步地,所述内结构板的外侧设有加强网。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网的外侧设有混凝土层。
进一步地,所述内结构板与加强网之间设有保温层。
进一步地,所述吸热装置由多个并行排列的椭圆形塑料管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吸热装置由多个并行排列的塑料矩管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U型槽一端与地面接触,另一端距地面10cm。
进一步地,所述吸热装置上设有保温被。
进一步地,所述吸热装置的下侧设有牵引绳,牵引绳一端与收卷轴底部连接,另一端 从吸热装置底部的横杆处绕出,与收卷轴的顶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集液池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循环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日光温室的内部设有热交换器。
进一步地,所述日光温室的外部设有热交换器。
进一步地,所述吸热装置的末端与水管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越效果在于:利用循环泵将集液池内的液体通过水 管输送至吸热装置顶部,所述液体在吸热装置内部由上而下落入U型槽内,最终流入集液 池内形成一个液体循环系统,液体在吸热装置由上而下流动的过程中吸热,将所吸收的热 量储存在集液池内,为温室提供热量;结构简单,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为温室提供热量, 节能环保;所述后墙上设有连接件,所述后墙与第二架体连接,使得日光温室内部完全与 外部隔绝,防止温室内部能量流失,避免了日光温室内部“冷桥”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日光温室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日光温室的吸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所述吸热装置A-A向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日光温室的吸热装置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所述吸热装置B-B向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日光温室的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日光温室的后墙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日光温室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第一架体、2-第二架体、21-热交换器、3-后墙、31-凹槽、4-吸热装置、41-横杆、 42-收卷轴、5-U型槽、6-集液池、61-循环泵、62-水管、7-连接件、71-凸块、8-内结构板、 81-保温层、9-加强网、10-混凝土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改进的无冷桥双层骨架日光温室,包括第一架体1、 第二架体2、后墙3,所述后墙3上设有连接件7,连接件7与第一架体1连接,后墙3与 第二架体2连接,第一架体1和第二架体2组成双层骨架结构;所述后墙3顶部设有凹槽 31,所述连接件7底部设有凸块71,所述凹槽31左右两侧和底部均设有保温材料;所述第 一架体1上设有外膜(图中未示),第二架体2上设有内膜(图中未示),所述内膜上设有 吸热装置4,吸热装置4顶部与收卷轴42连接,底部外侧设有横杆41,所述吸热装置4下 端设有U型槽5,U型槽5通过水管62与集液池6连通,所述集液池6内设有循环泵61, 所述循环泵61将集液池6内的液体通过水管62输送至吸热装置4顶部,所述液体在吸热 装置4内部由上而下落入U型槽5内,最终流入集液池6内形成一个液体循环系统;所述 吸热装置4由多个并行连接的圆形塑料管组成;所述U型槽5倾斜设置。
具体安装时,如图6、7所示,将所述连接件7的凸块71放置在后墙3的凹槽31内, 由于所述凹槽31两侧和底部均设有保温材料,使得温室内部形成一个封闭的结构,防止温 室内热量向外扩散。
所述后墙3和连接件7的外侧设有内结构板8。进一步地,所述内结构板8的外侧设有 加强网9。所述加强网9的外侧设有混凝土层10。
为了防止温室热量向外扩散,所述内结构板8与加强网9之间设有保温层81。所述保 温层81通过喷涂方式将保温材料固定在内结构板8外侧;所述加强网9进一步固定保温层 81,同时加强网9有利于所述混凝土层10的固定,所述内结构板8、保温层81、加强网9、 混凝土层10均能防止温室内部热量向外扩散,避免热量流失。
进一步地,所述U型槽5一端与地面接触,另一端距地面10cm,保证从吸热装置4中 流下的液体汇入U型槽5后,向U型槽5的一端汇集,最后流入集液池6内。
所述吸热装置4的下侧设有牵引绳(图中未示),牵引绳一端与收卷轴42底部连接, 另一端从吸热装置4底部的横杆41处绕出,与收卷轴42的顶部连接,方便收卷轴42收卷。 当卷起吸热装置4时,所述循环泵61停止向吸热装置4输送液体,所述收卷轴42与牵引 绳连接,将吸热装置4卷起。所述吸热装置4由多个并列连接的圆形塑料管组成,每个圆 形塑料管均为一个独立的装置,确保从吸热装置4内液体的流速,更有利于吸热。
所述集液池6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循环泵61连接。通过所述温度传 感器测量集液池6内的液体温度,当所述集液池6内的液体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所述循 环泵61向吸热装置4输送液体,收集热量。
所述吸热装置4上设有保温被(图中未示)。所述保温被为现有技术,工作人员可根据 实际需求来选择保温被。所述保温被的收卷与吸热装置4的收卷过程相同;同样可以设置 与保温被连接的收卷轴及牵引绳来完成收卷及放卷。
如图4-5所示,本实用新型吸热装置4还可间隔排列,利于外部光照进入。
所述吸热装置4还能由多个并行连接的椭圆形塑料管或塑料矩管组成。工作人员可根 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塑料管的形状。
本实用新型所述日光温室的内部设有热交换器21,所述热交换器21用于温室内部与外 部热量交换,进一步地,将温室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交换,同时将热量交换。所述热交换 器21为现有技术,操作人员可自行选择。具体操作时,可将在日光温室内部设置热交换器 21,所述热交换器21分别与日光温室内部管道及外部管道(图中未示)连接,所述内部管 道的出风口均布在日光温室内部,所述出风口(图中未示)的直径为150mm,所述外部管道 的进风口(图中未示)的直径为200mm。如公开号为CN203216335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热交 换器。
为了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本实用新型所述吸热装置4的末端直接与水管62连接,省 掉U型槽5,操作简便。
本实用新型所述吸热装置4还能通过将塑料袋分隔成多个并行排列的输水结构,每一 个输水结构的顶部与底部连通,液体能从输水结构的顶部流至底部。本实用新型所述循环 泵61、温度传感器为现有设备,工作人员可自行选择。
实施例2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特征在于,所述连接 件7倾斜设置,所述连接件7与所在水平面的夹角为10°-50°,增大了日光温室内部的空 间。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 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任何变形、改进、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