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6854910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20532823.X

申请日:

20130829

公开号:

CN203435512U

公开日:

20140219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K5/02,A01K39/012

主分类号:

A01K5/02,A01K39/012

申请人: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发明人:

钟兴,侯英勇,刘永华,于泓,丁龙保

地址:

212400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长江路3号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优先权:

CN201320532823U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王云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包括料管、料管夹、活动下料管、漏料管;所述料管夹夹持在所述料管上;所述料管通过活动下料管与所述漏料管连接,并且所述料管、活动下料管、所述漏料管三者之间相通。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可以使得在育雏前1~3天自动向开食盘中加料,取代了育雏前期人工倒料问题,降低了劳动强度;且由于活动下料管与料管夹为可转动连接,在育雏中后期可以转动活动下料管,使其与料管及料线平行,不占用畜禽活动空间,且能关闭下料口。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料管(20)、料管夹(10)、活动下料管(30)、漏料管(50);所述料管夹(10)夹持在所述料管(20)上;所述料管(20)通过活动下料管(30)与所述漏料管(50)连接,并且所述料管(20)、活动下料管(30)、所述漏料管(50)三者之间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料管夹(10)包括左料管护夹(11)和右料管护夹(12),所述左料管护夹(11)和所述右料管护夹(12)相扣合后在上部分形成夹持孔(13);所述料管(20)穿过夹持孔(13)后并通过夹持孔(13)夹紧;在所述夹持孔(13)壁上设置有用于出料的出料口(14),并在所述出料口(14)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料管(20)上的落料口相配合定位的定位凸起(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料管护夹(11)和所述右料管护夹(12)相扣合后、在下部分形成用于转动连接所述活动下料管(30)的转动腔(17),且所述转动腔(17)为圆柱状腔体,所述转动腔(17)下端设置有通孔(16);所述转动腔(17)通过通孔(16)与所述活动下料管(30)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活动下料管(30)的下端设有出料管(32),所述活动下料管(30)通过出料管(32)与所述漏料管(50)相连通;在所述活动下料管(30)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料管夹(10)下端转动连接的连接部(31),所述料管(20)通过连接部(31)与所述活动下料管(30)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部(31)顶端设置有下料口(311),且在所述出料管(32)与所述料管(20)相垂直时,所述下料口(311)与所述料管(20)的落料口相对准。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31)为与所述转动腔(17)内部形状相适配的管状结构,所述连接部(31)设置在所述转动腔(17)内,所述出料管(32)从所述通孔(16)内穿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6)具有限制所述连接部(31)相对所述转动腔(17)转动的范围为0°~90°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料管(50)与所述活动下料管(30)之间设置有调节套管(4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料管(50)上出料的一端设置为喇叭状结构(51),且所述喇叭状结构(51)上设置有沿落料方向设置的条形开口(52)。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畜禽开食器,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

背景技术

畜禽养殖业经历从传统的农户养殖、小规模大群体,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比较高的养殖模式。关于养殖设备:在育雏前1~3天,一般都是人工向开食盘中加料,3天以后才使用自动料线向料盘打料。而且标准化养殖场都是用料塔储存饲料,饲料通过主料线直接输送到畜禽舍内的辅料箱内,再通过副料线打入料盘内,养殖场基本无袋装料。因此饲养人员经常在辅料箱内取料,这样非常麻烦、费时,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这种育雏前期人工加料的饲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标准化养殖模式发展的要求,且造成养殖人员劳动加强,因此不能更好地观察畜禽的生长。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在育雏前1~3天自动向开食盘中加料的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包括料管、料管夹、活动下料管、漏料管;所述料管夹夹持在所述料管上;所述料管通过活动下料管与所述漏料管连接,并且所述料管、活动下料管、所述漏料管三者之间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料管夹包括左料管护夹和右料管护夹,所述左料管护夹和所述右料管护夹相扣合后在上部分形成夹持孔;所述料管穿过夹持孔后并通过夹持孔夹紧;在所述夹持孔壁上设置有用于出料的出料口,并在所述出料口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料管上的落料口相配合定位的定位凸起。这种结构起到料管定位防止绕料管转动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左料管护夹和所述右料管护夹相扣合后、在下部分形成用于转动连接所述活动下料管的转动腔,且所述转动腔为圆柱状腔体,所述转动腔下端设置有通孔;所述转动腔通过通孔与所述活动下料管相通。用此结构可以调节角度。

进一步地,在所述活动下料管的下端设有出料管,所述活动下料管通过出料管与所述漏料管相连通;在所述活动下料管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料管夹下端转动连接的连接部,所述料管通过连接部与所述活动下料管相连通。不连通下料管的料能落到漏料管内吗?,起到活动下料管与漏料管连接并调节高度。

进一步地,在所述连接部顶端设置有下料口,且在所述出料管与所述料管相垂直时,所述下料口与所述料管的落料口相对准。这样做起到同心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为与所述转动腔内部形状相适配的管状结构,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转动腔内,所述出料管从所述通孔内穿出。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转动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具有限制所述连接部相对所述转动腔转动的范围为0°~90°的尺寸。不使用时,转成0°,不影响家禽的活动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漏料管与所述活动下料管之间设置有调节套管。采用此结构可以调节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漏料管上出料的一端设置为喇叭状结构,且所述喇叭状结构上设置有沿落料方向设置的条形开口。这种结构容易分散饲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能使得在育雏前1~3天自动向开食盘中加料,能取代育雏前期人工倒料问题,能降低劳动强度;且由于活动下料管与料管夹为可转动连接,在育雏中后期可以转动活动下料管,使其与料管及料线平行,不占用畜禽活动空间,且能关闭下料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料管夹及活动下料管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活动下料管相对于料管夹转动90°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活动下料管相对于料管夹转动前后位置对比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活动下料管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左料管护夹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左料管护夹与活动下料管相配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同时参阅图2、图3、图4和图5,包括料管20、用于与料管20连接的料管夹10,料管夹10上端设置有便于料管20穿过、并夹紧料管20的夹持孔13;料管夹10下端连接有活动下料管30,活动下料管30上端设置有与料管夹10下端转动连接的连接部31,连接部31上端设置有与料管20的落料口相对应的下料口311,活动下料管30下端设置有与所述料管20连通、以便于饲料通过的出料管32,出料管32上还连接有便于扩大落料范围的漏料管50。

需要落料时,可以将活动下料管30上的下料口311与料管20上的落料口相对准,饲料经料管20的落料口、活动下料管30的下料口311以及出料管32后,由漏料管50落料至开食盘。采用本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可以使得在育雏前1~3天自动向开食盘中加料,取代了育雏前期人工倒料问题,降低了劳动强度。且由于活动下料管30与料管夹10为可转动连接,在育雏中后期可以转动活动下料管30,使其与料管20及料线平行,不占用畜禽活动空间,且能关闭下料口311。

优选地,如图1所示,在上述漏料管50与活动下料管30之间设置有调节套管40,以便于漏料管50与活动下料管30之间高度可调,便于适应不同高度的要求及料量的。

进一步地,如图1、图2、图6和图7所示,上述实施例中,料管夹10包括左料管护夹11和右料管护夹12,左料管护夹11和右料管护夹12相扣合后,在上部分形成上述夹持孔13,并在夹持孔13壁上设置有用于出料的出料口14,并在出料口14壁上设置有与料管20上的落料口相配合定位的定位凸起15,以防止在落料过程中、料管20相对于料管夹10转动而使得落料口被堵住。

更进一步地,如图1、图2、图6和图7所示,上述实施例的左料管护夹11和右料管护夹12相扣合后,在下部分形成用于转动连接活动下料管30的转动腔17,且转动腔17为圆柱状腔体,转动腔17下端设置有通孔16。具体地,活动下料管30的连接部31为与转动腔17内部形状相适配的管状结构,连接部31设置在转动腔17内,出料管32从通孔16内穿出。

装配时,可以先将料管20与左料管护夹11或右料管护夹12相配合,使得料管20上的落料口与左料管护夹11或右料管护夹12上的出料口14及定位凸起15位置相对应,然后将活动下料管30的连接部31对应放入到转动腔17内,再将料管夹10的两部分夹紧固定即可。

优选地,如图3、图4和图7所示,上述转动腔17下端的通孔16具有可限制连接部31相对转动腔17转动的范围为0°~90°的尺寸,如图4中所示的从位置a至位置b。

优选地,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活动下料管30的下料口311设置在连接部31的顶端,且在出料管32与料管20相垂直时,下料口311与落料口相对准。当相对于料管夹10转动活动下料管30时,出料管32与料管20倾斜相交,下料口311与落料口不对准,落料口被活动下料管30上的连接部31挡住,从而无法出料。因此,在育雏中后期可以转动活动下料管30,使其与料管20及料线平行,这样既解决了开食漏料组件占用空间的问题,同时把开食器落料组件的下料口311关闭,这样解决了人工扛料、倒料的现象,节约了劳动强度 为养殖业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更优选地,将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漏料管50上出料的一端设置为喇叭状结构51,且喇叭状结构51上设置有沿落料方向设置的条形开口52,采用这种结构可以更好的将饲料散落在开食盘中。

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可以使得在育雏前1~3天自动向开食盘中加料,取代了育雏前期人工倒料问题,降低了劳动强度;且由于活动下料管30与料管夹10为可转动连接,在育雏中后期可以转动活动下料管30,使其与料管20及料线平行,不占用畜禽活动空间,且能关闭下料口311。

一种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种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种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435512 U (45)授权公告日 2014.02.19 CN 203435512 U (21)申请号 201320532823.X (22)申请日 2013.08.29 A01K 5/02(2006.01) A01K 39/012(2006.01) (73)专利权人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 212400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长江路 3 号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72)发明人 钟兴 侯英勇 刘永华 于泓 丁龙保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 ( 普通合伙 ) 32204 代理人 王云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 (57) 。

2、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 包括料管、 料管夹、 活动下料管、 漏料管 ; 所述料 管夹夹持在所述料管上 ; 所述料管通过活动下料 管与所述漏料管连接, 并且所述料管、 活动下料 管、 所述漏料管三者之间相通。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 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 可以使得在育雏前13天 自动向开食盘中加料, 取代了育雏前期人工倒料 问题, 降低了劳动强度 ; 且由于活动下料管与料 管夹为可转动连接, 在育雏中后期可以转动活动 下料管, 使其与料管及料线平行, 不占用畜禽活动 空间, 且能关闭下料口。 (51)In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

3、说明书 3 页 附图 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6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435512 U CN 203435512 U 1/1 页 2 1. 一种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 其特征在于, 包括料管 (20) 、 料管夹 (10) 、 活动下料管 (30) 、 漏料管 (50) ; 所述料管夹 (10) 夹持在所述料管 (20) 上 ; 所述料管 (20) 通过活动下料 管 (30) 与所述漏料管 (50) 连接, 并且所述料管 (20) 、 活动下料管 (30) 、 所述漏料管 (50) 三 者之间相通。 2. 。

4、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料管夹 (10) 包括左 料管护夹 (11) 和右料管护夹 (12) , 所述左料管护夹 (11) 和所述右料管护夹 (12) 相扣合后 在上部分形成夹持孔 (13) ; 所述料管 (20) 穿过夹持孔 (13) 后并通过夹持孔 (13) 夹紧 ; 在 所述夹持孔 (13) 壁上设置有用于出料的出料口 (14) , 并在所述出料口 (14) 壁上设置有与 所述料管 (20) 上的落料口相配合定位的定位凸起 (15) 。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料管护夹 (11) 和 所述右料管护夹 。

5、(12) 相扣合后、 在下部分形成用于转动连接所述活动下料管 (30) 的转动 腔 (17) , 且所述转动腔 (17) 为圆柱状腔体, 所述转动腔 (17) 下端设置有通孔 (16) ; 所述转 动腔 (17) 通过通孔 (16) 与所述活动下料管 (30) 相通。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3 所述的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活动下料管 (30) 的下端设有出料管 (32) , 所述活动下料管 (30) 通过出料管 (32) 与所述漏料管 (50) 相连通 ; 在所述活动下料管 (30) 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料管夹 (10) 下端转动连接的连接部 (31) , 所述料管 (。

6、20) 通过连接部 (31) 与所述活动下料管 (30) 相连通。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部 (31) 顶端 设置有下料口 (311) , 且在所述出料管 (32) 与所述料管 (20) 相垂直时, 所述下料口 (311) 与 所述料管 (20) 的落料口相对准。 6.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 (31) 为与所 述转动腔 (17) 内部形状相适配的管状结构, 所述连接部 (31) 设置在所述转动腔 (17) 内, 所 述出料管 (32) 从所述通孔 (16) 内穿出。 7. 根据权利要求 6 。

7、所述的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 (16) 具有限制 所述连接部 (31) 相对所述转动腔 (17) 转动的范围为 0 90的尺寸。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漏料管 (50) 与所述 活动下料管 (30) 之间设置有调节套管 (40) 。 9.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漏料管 (50) 上出料 的一端设置为喇叭状结构 (51) , 且所述喇叭状结构 (51) 上设置有沿落料方向设置的条形 开口 (52)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435512 U 2 1/3 页 3 一种畜禽开食器。

8、落料组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畜禽开食器, 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 背景技术 0002 畜禽养殖业经历从传统的农户养殖、 小规模大群体, 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化、 集约化 水平比较高的养殖模式。关于养殖设备 : 在育雏前 13 天, 一般都是人工向开食盘中加料, 3 天以后才使用自动料线向料盘打料。而且标准化养殖场都是用料塔储存饲料, 饲料通过 主料线直接输送到畜禽舍内的辅料箱内, 再通过副料线打入料盘内, 养殖场基本无袋装料。 因此饲养人员经常在辅料箱内取料, 这样非常麻烦、 费时, 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这种育雏前 期人工加料的饲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标准化养殖模式发展的要。

9、求, 且造成养殖人员劳动加 强, 因此不能更好地观察畜禽的生长。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在育雏 前 1 3 天自动向开食盘中加料的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 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畜禽开食器落料 组件, 包括料管、 料管夹、 活动下料管、 漏料管 ; 所述料管夹夹持在所述料管上 ; 所述料管通 过活动下料管与所述漏料管连接, 并且所述料管、 活动下料管、 所述漏料管三者之间相通。 0005 进一步地, 所述料管夹包括左料管护夹和右料管护夹, 所述左料管护夹和所述右 料管护夹相扣合后在。

10、上部分形成夹持孔 ; 所述料管穿过夹持孔后并通过夹持孔夹紧 ; 在所 述夹持孔壁上设置有用于出料的出料口, 并在所述出料口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料管上的落料 口相配合定位的定位凸起。这种结构起到料管定位防止绕料管转动作用。 0006 进一步地, 所述左料管护夹和所述右料管护夹相扣合后、 在下部分形成用于转动 连接所述活动下料管的转动腔, 且所述转动腔为圆柱状腔体, 所述转动腔下端设置有通孔 ; 所述转动腔通过通孔与所述活动下料管相通。用此结构可以调节角度。 0007 进一步地, 在所述活动下料管的下端设有出料管, 所述活动下料管通过出料管与 所述漏料管相连通 ; 在所述活动下料管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料。

11、管夹下端转动连接的连接 部, 所述料管通过连接部与所述活动下料管相连通。不连通下料管的料能落到漏料管内 吗?, 起到活动下料管与漏料管连接并调节高度。 0008 进一步地, 在所述连接部顶端设置有下料口, 且在所述出料管与所述料管相垂直 时, 所述下料口与所述料管的落料口相对准。这样做起到同心作用。 0009 进一步地, 所述连接部为与所述转动腔内部形状相适配的管状结构, 所述连接部 设置在所述转动腔内, 所述出料管从所述通孔内穿出。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转动角度。 0010 进一步地, 所述通孔具有限制所述连接部相对所述转动腔转动的范围为 0 90的尺寸。不使用时, 转成 0, 不影响家禽的活动。

12、空间。 0011 进一步地, 所述漏料管与所述活动下料管之间设置有调节套管。采用此结构可以 说 明 书 CN 203435512 U 3 2/3 页 4 调节高度。 0012 进一步地, 所述漏料管上出料的一端设置为喇叭状结构, 且所述喇叭状结构上设 置有沿落料方向设置的条形开口。这种结构容易分散饲料。 0013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 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 能使得 在育雏前 1 3 天自动向开食盘中加料, 能取代育雏前期人工倒料问题, 能降低劳动强度 ; 且由于活动下料管与料管夹为可转动连接, 在育雏中后期可以转动活动下料管, 使其与料 管及料线平行, 不占用畜禽活动。

13、空间, 且能关闭下料口。 附图说明 0014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 0015 图 2 是本实用新型中料管夹及活动下料管结构示意图 ; 0016 图 3 是本实用新型中活动下料管相对于料管夹转动 90后的结构示意图 ; 0017 图 4 是本实用新型中活动下料管相对于料管夹转动前后位置对比示意图 ; 0018 图 5 是本实用新型中活动下料管结构示意图 ; 0019 图 6 是本实用新型中左料管护夹结构示意图 ; 0020 图 7 是本实用新型中左料管护夹与活动下料管相配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2 如图 1 所示。

14、, 同时参阅图 2、 图 3、 图 4 和图 5, 包括料管 20、 用于与料管 20 连接的 料管夹 10, 料管夹 10 上端设置有便于料管 20 穿过、 并夹紧料管 20 的夹持孔 13 ; 料管夹 10 下端连接有活动下料管 30, 活动下料管 30 上端设置有与料管夹 10 下端转动连接的连接部 31, 连接部31上端设置有与料管20的落料口相对应的下料口311, 活动下料管30下端设置 有与所述料管20连通、 以便于饲料通过的出料管32, 出料管32上还连接有便于扩大落料范 围的漏料管 50。 0023 需要落料时, 可以将活动下料管 30 上的下料口 311 与料管 20 上的落。

15、料口相对准, 饲料经料管 20 的落料口、 活动下料管 30 的下料口 311 以及出料管 32 后, 由漏料管 50 落料 至开食盘。采用本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可以使得在育雏前 1 3 天自动向开食盘中加料, 取代了育雏前期人工倒料问题, 降低了劳动强度。且由于活动下料管 30 与料管夹 10 为可 转动连接, 在育雏中后期可以转动活动下料管 30, 使其与料管 20 及料线平行, 不占用畜禽 活动空间, 且能关闭下料口 311。 0024 优选地, 如图 1 所示, 在上述漏料管 50 与活动下料管 30 之间设置有调节套管 40, 以便于漏料管 50 与活动下料管 30 之间高度可调, 便。

16、于适应不同高度的要求及料量的。 0025 进一步地, 如图 1、 图 2、 图 6 和图 7 所示, 上述实施例中, 料管夹 10 包括左料管护 夹 11 和右料管护夹 12, 左料管护夹 11 和右料管护夹 12 相扣合后, 在上部分形成上述夹持 孔 13, 并在夹持孔 13 壁上设置有用于出料的出料口 14, 并在出料口 14 壁上设置有与料管 20 上的落料口相配合定位的定位凸起 15, 以防止在落料过程中、 料管 20 相对于料管夹 10 转动而使得落料口被堵住。 0026 更进一步地, 如图 1、 图 2、 图 6 和图 7 所示, 上述实施例的左料管护夹 11 和右料管 说 明 书。

17、 CN 203435512 U 4 3/3 页 5 护夹 12 相扣合后, 在下部分形成用于转动连接活动下料管 30 的转动腔 17, 且转动腔 17 为 圆柱状腔体, 转动腔 17 下端设置有通孔 16。具体地, 活动下料管 30 的连接部 31 为与转动 腔 17 内部形状相适配的管状结构, 连接部 31 设置在转动腔 17 内, 出料管 32 从通孔 16 内 穿出。 0027 装配时, 可以先将料管 20 与左料管护夹 11 或右料管护夹 12 相配合, 使得料管 20 上的落料口与左料管护夹 11 或右料管护夹 12 上的出料口 14 及定位凸起 15 位置相对应, 然后将活动下料管。

18、 30 的连接部 31 对应放入到转动腔 17 内, 再将料管夹 10 的两部分夹紧 固定即可。 0028 优选地, 如图3、 图4和图7所示, 上述转动腔17下端的通孔16具有可限制连接部 31 相对转动腔 17 转动的范围为 0 90的尺寸 , 如图 4 中所示的从位置 a 至位置 b。 0029 优选地, 如图 4、 图 5、 图 6 和图 7 所示, 活动下料管 30 的下料口 311 设置在连接部 31 的顶端, 且在出料管 32 与料管 20 相垂直时, 下料口 311 与落料口相对准。当相对于料管 夹 10 转动活动下料管 30 时, 出料管 32 与料管 20 倾斜相交, 下料。

19、口 311 与落料口不对准, 落料口被活动下料管 30 上的连接部 31 挡住, 从而无法出料。因此, 在育雏中后期可以转动 活动下料管 30, 使其与料管 20 及料线平行, 这样既解决了开食漏料组件占用空间的问题, 同时把开食器落料组件的下料口 311 关闭, 这样解决了人工扛料、 倒料的现象, 节约了劳动 强度 为养殖业在现代化进程中, 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0030 更优选地, 将上述实施例中, 如图1所示, 漏料管50上出料的一端设置为喇叭状结 构51, 且喇叭状结构51上设置有沿落料方向设置的条形开口52, 采用这种结构可以更好的 将饲料散落在开食盘中。 0031 综上, 本实用新型。

20、通过采用畜禽开食器落料组件, 可以使得在育雏前13天自动 向开食盘中加料, 取代了育雏前期人工倒料问题, 降低了劳动强度 ; 且由于活动下料管 30 与料管夹10为可转动连接, 在育雏中后期可以转动活动下料管30, 使其与料管20及料线平 行, 不占用畜禽活动空间, 且能关闭下料口 311。 说 明 书 CN 203435512 U 5 1/6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435512 U 6 2/6 页 7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435512 U 7 3/6 页 8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435512 U 8 4/6 页 9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435512 U 9 5/6 页 10 图 5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435512 U 10 6/6 页 11 图 7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435512 U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