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照相闪光配件.pdf

上传人:Y948****062 文档编号:68514 上传时间:2018-01-2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680.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389186.4

申请日:

2014.08.11

公开号:

CN104199230A

公开日:

2014.12.10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G03B 15/05申请公布日:20141210|||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3B 15/05申请日:20140811|||公开

IPC分类号:

G03B15/05; H01R13/24; H01R4/48

主分类号:

G03B15/05

申请人:

吴健辉

发明人:

吴健辉

地址:

528137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三江村三巷96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不需要进行放电管的软钎焊和/或压入就能够容易地进行放电管对电极端子的连接的一种照相闪光配件。(技术方案)在各电极端子3设置有与放电管1的电极1a连接的电极连接部3c,当将外装部件5安装于壳体4时,外装部件5的凹部5e与各电极端子3的电极连接部3c抵接以使电极连接部3c在夹持放电管1的电极1a的方向上移位,所以能够通过将外装部件5安装于壳体4来完成放电管1的电极1a和电极连接部3c的连接,且不需要进行软钎焊和/或压入就能够极为容易地进行连接作业。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照相闪光配件,具备 :在长度方向两端分别具有电极的放电管、将放电管的光向前方反射的反射部件和分别连接于放电管的各电极的一对电极端子,该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各电极端子设置有连接于放电管的电极的电极连接部,电极连接部形成为能够通过与其他部件的接触而向夹持放电管的电极的方向移位。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照相闪光配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 :壳体,其固定有所述各电极端子的一端侧,并配置放电管和各电极端子的电极连接部 ;和外装部件,其安装于壳体,该一种照相闪光配件构成为 :当将外装部件安装于壳体时,设置于外装部件的抵接部与各电极端子的电极连接部抵接以使电极连接部向夹持放电管的电极的方向移位。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一种照相闪光配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固定有所述各电极端子的另一端侧,且经由各电极端子保持壳体,在各电极端子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之间设置有能够在预定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可动部。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一种照相闪光配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 :触发线圈,其安装于所述保持部件,且对放电管施加触发电压 ;和触发输入端子,其顶端侧连接于保持部件的所述触发线圈,且从与放电管接触的反射部件向保持部件侧延伸,在触发输入端子的顶端侧和反射部件之间设置有能够在预定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可动部。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一种照相闪光配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发输入端子与反射部件一体形成。

说明书

一种照相闪光配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例如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带照相机的移动电话机等中搭载的一种照相闪光配件。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此类照相闪光配件,已知有如下一种,其具备在长度方向两端分别具有电极的放电管、将放电管的光向前方反射的反射部件和向放电管施加触发电压的触发线圈,通过在放电管的各电极间施加预定的电压并经由反射部件向放电管施加触发电压,来使放电管发光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 :特开平11-218807 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虽然在上述照相闪光配件中,通过将放电管的各电极分别软钎焊于一对电极端子来连接放电管,但是,放电管的软钎焊是通过手工作业来进行的,因而作业性差,存在使生产性下降这样的问题。此外,虽然也有不进行软钎焊,而通过在互相相对的连接部间压入放电管的电极,来连接放电管的情况,但是,在该情况下,对放电管施加电极压入时的负荷,有可能发生放电管的破损。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不需要进行放电管的软钎焊和 /或压入就能够容易地进行放电管对电极端子的连接的一种照相闪光配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照相闪光配件具备 :在长度方向两端分别具有电极的放电管、将放电管的光向前方反射的反射部件和在放电管的各电极分别连接的一对电极端子,该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特征在于,在所述各电极端子设置有与放电管的电极连接的电极连接部,电极连接部形成为能够通过与其他部件的接触而在夹持放电管的电极的方向上移位。
由此,电极端子的电极连接部通过与其他部件的接触而在夹持放电管的电极的方向上移位,因此在将放电管的电极连接到电极端子时,不需要进行软钎焊和/或压入。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将放电管的电极连接到电极端子时,不需要进行软钎焊和 /或压入,所以可极容易地进行连接作业。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主视立体图。 
图 2 是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后视立体图。 
图 3 是表示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 4 是表示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 5 是表示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 6 是表示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 7 是表示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 8 是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 9 是表示放电管和端子的连接工序的侧面剖视图。 
图 10 是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部分剖面侧视图。 
图 11 是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部分剖面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 1 至图 11 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该一种照相闪光配件具备 :通过施加预定的电压来进行放电发光的放电管1;将放电管1的光向前方反射的反射部件2 ;与放电管1连接的一对电极端子3 ;收纳放电管1的壳体4 ;覆盖壳体4的外装部件5 ;向放电管1输出触发电压的触发线圈6;与反射部件2一体形成的触发输入端子 7 ;和经由各电极端子 3保持壳体 4 的保持部件 8。 
放电管 1 包括封入了氙气的公知的氙气管,在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有形成阳极和阴极的一对电极 1a。 
反射部件2是通过弯曲加工导电性的金属板而形成的,配置在放电管1的背面侧。反射部件2具有沿放电管1的背面侧外周面呈凹曲面的反射面部2a,在反射面部2a的两端侧设有与放电管1的外周面接触的可弹性变形的接触片2b。在反射部件2的背面侧,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部位设置有与保持部件8接合的上下一对接合片2c,且在各接合片2c设置有接合孔2d。此外,在反射部件2的宽度方向两侧,上下各设置有一对在壳体4上固定的固定片 2e。 
各电极端子3由导电性的金属板制成,其一端侧在壳体4上固定,其另一端在保持部件 8 上固定。电极端子 3 具有在壳体 4 上固定的第一固定片 3a 和在保持部件 8 上固定的第二固定片3b,在第一固定片3a 的前端设有与放电管1的各电极1a连接的电极连接部3c。电极连接部3c形成为上下一对的叉形,其上端侧和下端侧分别向上方和下方呈山形地弯曲。在第一固定片3a和第二固定片3b之间,设有可在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可动部3d,且可动部3d形成为弯曲成S形。此外,在第二固定片3b的下端设有与未图示的基板连接的基板连接部 3e。 
壳体 4 包括合成树脂的成型品,在其前面设有贯穿到背面侧的横长的开口部 4a。开口部4a用于将放电管1的光向前方放射,在其内面和周缘施有光反射性的树脂镀层。在壳体 4 的两侧面设有与外装部件 5 接合的凸部 4b,凸部 4b 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此外,在壳体4的两侧部设有供电极端子3的第一固定片3a压入的槽4c,槽4c以使电极端子3的电极连接部3c的上端侧和下端侧从凸部4b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向外部突出的方式开口。此外,在壳体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部位各设有与外装部件4接合的突起4d,在壳体4的背面侧设有供反射部件2的各固定片2e压入的孔(未图示)。 
外装部件 5 包括透明的合成树脂的成型品,其背面以插入壳体 4 的方式开口。在外装部件 5 的前面以稍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有透镜部 5a,透镜部 5a 以与壳体 4 的开口部4a对应的方式横长地形成。在外装部件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部位分别设置有与壳体4的各突起4a接合的孔5b,在外装部件5的两侧面设有后端侧开放的切口5c。此外,在外装部件5的内侧面,设有与壳体4的凸部4b接合的凹部5d,凹部5d以后端侧开放的方式形成。该情况下,凹部5d在后述的组装工序中成为与电极端子3的电极连接部 3c 抵接的抵接部。 
触发线圈6由向与反射部件2相接的放电管1的外周面施加高电压的公知的线圈构成,且安装于保持部件8的背面侧。触发线圈6具有向前方延伸的板状的输出端子6a和从背面侧向下方延伸的一对输入端子6b,各输入端子6b与未图示的基板连接。此外,在触发线圈6的宽度方向两侧设有固定于保持部件8的固定片6c,各固定片6c形成为向前方延伸。 
触发输入端子7在顶端具有与触发线圈6的输出端子6a连接的端子连接部7a,在端子连接部7a和反射部件2之间设有可在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可动部7b。可动部7b形成为S形弯曲,且从端子连接部7a的后端经端子连接部7a的下方向前方延伸到反射部件 2。 
保持部件 8 包括合成树脂的成型品,在其宽度方向两侧,以互相连通的方式设有供电极端子3的第二固定片3b压入的槽8a和配置电极端子3的可动部3d的纵长的孔8b。在保持部件8的上端侧,设有配置触发输入端子7的可动部7b的横长的孔8c,在孔8c的宽度方向两侧设有供触发输入端子7的端子连接部7a压入的槽8d。在保持部件8的前面设有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8e,在突出部8e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部位设有与反射部件2的接合孔2d接合的突起8f。在保持部件8的背面设有供触发线圈6的输出端子6a插入的孔8g,孔8g与可动部7b用的孔8c连通。此外,在保持部件8的背 面设有配置触发线圈6的凹部8h,在凹部8h内的宽度方向两侧设有供触发线圈6的固定片6c压入的孔 8i。 
在组装包括以上构成的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情况下,首先,如图3所示那样将放电管1配置在反射部件2的前方,且将反射部件2的各固定片2e从后方压入壳体4的背面侧的孔(未图示),从而将反射部件2固定于壳体4。此时,反射部件2的各接触片2b与放电管1的外周面压接。其次,通过如图4所示那样将各电极端子3的第一固定片3a从后方压入壳体4的各槽4c中,而将各电极端子3固定于壳体4。此时,放电管1的电极1a配置在电极连接部 3c 的上侧和下侧之间。 
接着,如图5所示那样将壳体4从后方插入外装部件5内,使外装部件5的凹部5d接合于壳体4的凸部4b。此时,如图9(a)所示,电极端子3的电极连接部3c的上端侧和下端侧从凸部4b的槽4c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向上方和下方突出,所以在将凸部4b插入凹部5e内时,如图9(b)所示那样凹部5e内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与电极连接部3c的上端侧和下端侧抵接,电极连接部 3c 被压入凸部 4b 内。由此,电极连接部 3c 的上侧和下侧与放电管 1 的电极 1a 压接,放电管 1 的电极 1a 由电极连接部 3c 夹持。此外,在如上述那样将外装部件5安装在壳体4上时,壳体4的各突起4d与外装部件5的各孔5b嵌合,外装部件5固定在壳体4上。接着,通过如图6及图7所示那样将触发线圈6的输出端子6a插入保持部件8的孔 8g 中,并且将触发线圈 6 的各固定片 6c 压入保持部件 8 的各孔 8i 中,从而将触发线圈 6 固定在保持部件 8 的背面的凹部8h 中。 
而且,通过如图8所示那样将电极端子3的第二固定片3b压入保持部件8的各槽8a中,并且将触发输入端子7的端子连接部7a压入保持部件8的各槽8d中,从而将各电极端子 3 和触发输入端子 7 固定于保持部件 8。由此,壳体 4 经由各电极端子 3 和触发输入端子7被保持于保持部件8,并且触发输入端子7的端子连接部7a与触发线圈6的输出端子 6a 连接。此时,如图 10 和图 11 所示那样电极端子 3 的可动部 3d 和触发输入端子 7 的可动部7b分别以在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可移位的状态配置在保持部件8的孔8b、8c 内,因而壳体 4 在同一方向上移动自如地保持于保持部件 8。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一种照相闪光配件,在各电极端子 3 设置与放电管 1 的电极 1a 连接的电极连接部 3c,使电极连接部 3c 通过与其他部件的接触而在夹持放电管 1 的电极 1a的方向上移位,因此在将放电管 1 的电极 1a 连接到各电极端子 3 上时,不需要进行软钎焊和 / 或压入就能够极容易地进行连接作业。 
在该情况下,在将外装部件 5 安装在壳体 4 上时,外装部件 5 的凹部 5e 与各电极端子3的电极连接部3c抵接以使电极连接部3c向夹持放电管1的电极1a的方向移位,从而可通过将外装部件 5 安装于壳体 4 来完成放电管 1 的电极 1a 和电极连接部 3c 的连接,且可更容易且可靠地进行连接作业。 
此外,具备经由各电极端子3来保持壳体4的保持部件8,通过在各电极端子3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之间设置的可弹性变形的可动部3d,而将壳体4可相对于保持部件8在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移动地保持,因此组装到例如照相机主体和 / 或基板等上时,可吸收壳体 4 和保持部件8的位置偏差,且可容易地进行组装作业。 
再有,将触发线圈6安装在保持部件8上,并且将在从反射部件2向保持部件8侧延伸的触发输入端子7的顶端设置的端子连接部7a与触发线圈6连接,在触发输入端子7的端子连接部7a和反射部件2之间设置可在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可动部 7b,所以可与上述同样地吸收壳体 4 和保持部件 8 的位置偏差。 
该情况下,由于触发输入端子 7 与反射部件 2 一体形成,所以可减少部件的数量,并且能可靠地防止触发输入端子7和反射部件 2 之间的导通不良。 
附图标记说明 : 
1放电管 1a 电极 2 反射部件
3电极端子 3c 电极连接部 3d 可动部
4壳体 5 外装部件 5e 凹部
6触发线圈 7 触发输入端子 7b 可动部
8保持部件。

一种照相闪光配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种照相闪光配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种照相闪光配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照相闪光配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照相闪光配件.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99230A43申请公布日20141210CN104199230A21申请号201410389186422申请日20140811G03B15/05200601H01R13/24200601H01R4/4820060171申请人吴健辉地址528137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三江村三巷96号72发明人吴健辉54发明名称一种照相闪光配件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不需要进行放电管的软钎焊和/或压入就能够容易地进行放电管对电极端子的连接的一种照相闪光配件。技术方案在各电极端子3设置有与放电管1的电极1A连接的电极连接部3C,当将外装部件5安装于壳体4时,外装部件5的凹部5E与各电极端子。

2、3的电极连接部3C抵接以使电极连接部3C在夹持放电管1的电极1A的方向上移位,所以能够通过将外装部件5安装于壳体4来完成放电管1的电极1A和电极连接部3C的连接,且不需要进行软钎焊和/或压入就能够极为容易地进行连接作业。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7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7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99230ACN104199230A1/1页21一种照相闪光配件,具备在长度方向两端分别具有电极的放电管、将放电管的光向前方反射的反射部件和分别连接于放电管的各电极的一对电极端子,该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各电极端子设置。

3、有连接于放电管的电极的电极连接部,电极连接部形成为能够通过与其他部件的接触而向夹持放电管的电极的方向移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照相闪光配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固定有所述各电极端子的一端侧,并配置放电管和各电极端子的电极连接部;和外装部件,其安装于壳体,该一种照相闪光配件构成为当将外装部件安装于壳体时,设置于外装部件的抵接部与各电极端子的电极连接部抵接以使电极连接部向夹持放电管的电极的方向移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照相闪光配件,其特征在于具备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固定有所述各电极端子的另一端侧,且经由各电极端子保持壳体,在各电极端子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之间设置有能够在预定方向上弹性变。

4、形的可动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照相闪光配件,其特征在于具备触发线圈,其安装于所述保持部件,且对放电管施加触发电压;和触发输入端子,其顶端侧连接于保持部件的所述触发线圈,且从与放电管接触的反射部件向保持部件侧延伸,在触发输入端子的顶端侧和反射部件之间设置有能够在预定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可动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照相闪光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输入端子与反射部件一体形成。权利要求书CN104199230A1/4页3一种照相闪光配件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在例如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带照相机的移动电话机等中搭载的一种照相闪光配件。背景技术0002以往,作为此类照相闪光配件,已知有如下一种。

5、,其具备在长度方向两端分别具有电极的放电管、将放电管的光向前方反射的反射部件和向放电管施加触发电压的触发线圈,通过在放电管的各电极间施加预定的电压并经由反射部件向放电管施加触发电压,来使放电管发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0003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特开平11218807号公报。发明内容0004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虽然在上述照相闪光配件中,通过将放电管的各电极分别软钎焊于一对电极端子来连接放电管,但是,放电管的软钎焊是通过手工作业来进行的,因而作业性差,存在使生产性下降这样的问题。此外,虽然也有不进行软钎焊,而通过在互相相对的连接部间压入放电管的电极,来连接放电管的情况,但是,在该情。

6、况下,对放电管施加电极压入时的负荷,有可能发生放电管的破损。0005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不需要进行放电管的软钎焊和/或压入就能够容易地进行放电管对电极端子的连接的一种照相闪光配件。0006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照相闪光配件具备在长度方向两端分别具有电极的放电管、将放电管的光向前方反射的反射部件和在放电管的各电极分别连接的一对电极端子,该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特征在于,在所述各电极端子设置有与放电管的电极连接的电极连接部,电极连接部形成为能够通过与其他部件的接触而在夹持放电管的电极的方向上移位。0007由此,电极端子的电极连接部通过与其他部件的接触而在夹。

7、持放电管的电极的方向上移位,因此在将放电管的电极连接到电极端子时,不需要进行软钎焊和/或压入。0008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将放电管的电极连接到电极端子时,不需要进行软钎焊和/或压入,所以可极容易地进行连接作业。附图说明0009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主视立体图。说明书CN104199230A2/4页40010图2是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后视立体图。0011图3是表示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0012图5是表示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0013图6是表示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001。

8、4图7是表示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0015图8是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分解立体图。0016图9是表示放电管和端子的连接工序的侧面剖视图。0017图10是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部分剖面侧视图。0018图11是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部分剖面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19图1至图11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0020该一种照相闪光配件具备通过施加预定的电压来进行放电发光的放电管1;将放电管1的光向前方反射的反射部件2;与放电管1连接的一对电极端子3;收纳放电管1的壳体4;覆盖壳体4的外装部件5;向放电管1输出触发电压的触发线圈6;与反射部件2一体形成的触发输入端子7;和经由各电极端子3保持壳体4的。

9、保持部件8。0021放电管1包括封入了氙气的公知的氙气管,在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有形成阳极和阴极的一对电极1A。0022反射部件2是通过弯曲加工导电性的金属板而形成的,配置在放电管1的背面侧。反射部件2具有沿放电管1的背面侧外周面呈凹曲面的反射面部2A,在反射面部2A的两端侧设有与放电管1的外周面接触的可弹性变形的接触片2B。在反射部件2的背面侧,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部位设置有与保持部件8接合的上下一对接合片2C,且在各接合片2C设置有接合孔2D。此外,在反射部件2的宽度方向两侧,上下各设置有一对在壳体4上固定的固定片2E。0023各电极端子3由导电性的金属板制成,其一端侧在壳体4上固定,其另一。

10、端在保持部件8上固定。电极端子3具有在壳体4上固定的第一固定片3A和在保持部件8上固定的第二固定片3B,在第一固定片3A的前端设有与放电管1的各电极1A连接的电极连接部3C。电极连接部3C形成为上下一对的叉形,其上端侧和下端侧分别向上方和下方呈山形地弯曲。在第一固定片3A和第二固定片3B之间,设有可在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可动部3D,且可动部3D形成为弯曲成S形。此外,在第二固定片3B的下端设有与未图示的基板连接的基板连接部3E。0024壳体4包括合成树脂的成型品,在其前面设有贯穿到背面侧的横长的开口部4A。开口部4A用于将放电管1的光向前方放射,在其内面和周缘施有光反射性的。

11、树脂镀层。在壳体4的两侧面设有与外装部件5接合的凸部4B,凸部4B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此外,在壳体4的两侧部设有供电极端子3的第一固定片3A压入的槽4C,槽4C以使电极端子3的电极连接部3C的上端侧和下端侧从凸部4B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向外部突出的方式开口。此外,在壳体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部位各设有与外装部件4接合的突起4D,在壳体4的背面侧设有供反射部件2的各固定片2E压入的孔未说明书CN104199230A3/4页5图示。0025外装部件5包括透明的合成树脂的成型品,其背面以插入壳体4的方式开口。在外装部件5的前面以稍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有透镜部5A,透镜部5A以与壳。

12、体4的开口部4A对应的方式横长地形成。在外装部件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部位分别设置有与壳体4的各突起4A接合的孔5B,在外装部件5的两侧面设有后端侧开放的切口5C。此外,在外装部件5的内侧面,设有与壳体4的凸部4B接合的凹部5D,凹部5D以后端侧开放的方式形成。该情况下,凹部5D在后述的组装工序中成为与电极端子3的电极连接部3C抵接的抵接部。0026触发线圈6由向与反射部件2相接的放电管1的外周面施加高电压的公知的线圈构成,且安装于保持部件8的背面侧。触发线圈6具有向前方延伸的板状的输出端子6A和从背面侧向下方延伸的一对输入端子6B,各输入端子6B与未图示的基板连接。此外,在触。

13、发线圈6的宽度方向两侧设有固定于保持部件8的固定片6C,各固定片6C形成为向前方延伸。0027触发输入端子7在顶端具有与触发线圈6的输出端子6A连接的端子连接部7A,在端子连接部7A和反射部件2之间设有可在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可动部7B。可动部7B形成为S形弯曲,且从端子连接部7A的后端经端子连接部7A的下方向前方延伸到反射部件2。0028保持部件8包括合成树脂的成型品,在其宽度方向两侧,以互相连通的方式设有供电极端子3的第二固定片3B压入的槽8A和配置电极端子3的可动部3D的纵长的孔8B。在保持部件8的上端侧,设有配置触发输入端子7的可动部7B的横长的孔8C,在孔8C的宽。

14、度方向两侧设有供触发输入端子7的端子连接部7A压入的槽8D。在保持部件8的前面设有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8E,在突出部8E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部位设有与反射部件2的接合孔2D接合的突起8F。在保持部件8的背面设有供触发线圈6的输出端子6A插入的孔8G,孔8G与可动部7B用的孔8C连通。此外,在保持部件8的背面设有配置触发线圈6的凹部8H,在凹部8H内的宽度方向两侧设有供触发线圈6的固定片6C压入的孔8I。0029在组装包括以上构成的一种照相闪光配件的情况下,首先,如图3所示那样将放电管1配置在反射部件2的前方,且将反射部件2的各固定片2E从后方压入壳体4的背面侧的孔未图示,从而将反。

15、射部件2固定于壳体4。此时,反射部件2的各接触片2B与放电管1的外周面压接。其次,通过如图4所示那样将各电极端子3的第一固定片3A从后方压入壳体4的各槽4C中,而将各电极端子3固定于壳体4。此时,放电管1的电极1A配置在电极连接部3C的上侧和下侧之间。0030接着,如图5所示那样将壳体4从后方插入外装部件5内,使外装部件5的凹部5D接合于壳体4的凸部4B。此时,如图9A所示,电极端子3的电极连接部3C的上端侧和下端侧从凸部4B的槽4C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向上方和下方突出,所以在将凸部4B插入凹部5E内时,如图9B所示那样凹部5E内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与电极连接部3C的上端侧和下端侧抵接,电极连接部3C。

16、被压入凸部4B内。由此,电极连接部3C的上侧和下侧与放电管1的电极1A压接,放电管1的电极1A由电极连接部3C夹持。此外,在如上述那样将外装部件5安装在壳体4上时,壳体4的各突起4D与外装部件5的各孔5B嵌合,外装部件5说明书CN104199230A4/4页6固定在壳体4上。接着,通过如图6及图7所示那样将触发线圈6的输出端子6A插入保持部件8的孔8G中,并且将触发线圈6的各固定片6C压入保持部件8的各孔8I中,从而将触发线圈6固定在保持部件8的背面的凹部8H中。0031而且,通过如图8所示那样将电极端子3的第二固定片3B压入保持部件8的各槽8A中,并且将触发输入端子7的端子连接部7A压入保持。

17、部件8的各槽8D中,从而将各电极端子3和触发输入端子7固定于保持部件8。由此,壳体4经由各电极端子3和触发输入端子7被保持于保持部件8,并且触发输入端子7的端子连接部7A与触发线圈6的输出端子6A连接。此时,如图10和图11所示那样电极端子3的可动部3D和触发输入端子7的可动部7B分别以在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可移位的状态配置在保持部件8的孔8B、8C内,因而壳体4在同一方向上移动自如地保持于保持部件8。0032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一种照相闪光配件,在各电极端子3设置与放电管1的电极1A连接的电极连接部3C,使电极连接部3C通过与其他部件的接触而在夹持放电管1的电极1A的方向上移位,。

18、因此在将放电管1的电极1A连接到各电极端子3上时,不需要进行软钎焊和/或压入就能够极容易地进行连接作业。0033在该情况下,在将外装部件5安装在壳体4上时,外装部件5的凹部5E与各电极端子3的电极连接部3C抵接以使电极连接部3C向夹持放电管1的电极1A的方向移位,从而可通过将外装部件5安装于壳体4来完成放电管1的电极1A和电极连接部3C的连接,且可更容易且可靠地进行连接作业。0034此外,具备经由各电极端子3来保持壳体4的保持部件8,通过在各电极端子3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之间设置的可弹性变形的可动部3D,而将壳体4可相对于保持部件8在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移动地保持,因此组装到例如照相机。

19、主体和/或基板等上时,可吸收壳体4和保持部件8的位置偏差,且可容易地进行组装作业。0035再有,将触发线圈6安装在保持部件8上,并且将在从反射部件2向保持部件8侧延伸的触发输入端子7的顶端设置的端子连接部7A与触发线圈6连接,在触发输入端子7的端子连接部7A和反射部件2之间设置可在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可动部7B,所以可与上述同样地吸收壳体4和保持部件8的位置偏差。0036该情况下,由于触发输入端子7与反射部件2一体形成,所以可减少部件的数量,并且能可靠地防止触发输入端子7和反射部件2之间的导通不良。0037附图标记说明1放电管1A电极2反射部件3电极端子3C电极连接部3D可动部4壳体5外装部件5E凹部6触发线圈7触发输入端子7B可动部8保持部件。说明书CN104199230A1/7页7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4199230A2/7页8图3说明书附图CN104199230A3/7页9图4说明书附图CN104199230A4/7页10图5图6说明书附图CN104199230A105/7页11图7图8说明书附图CN104199230A116/7页12图9说明书附图CN104199230A127/7页13图10图11说明书附图CN104199230A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摄影术;电影术;利用了光波以外其他波的类似技术;电记录术;全息摄影术〔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