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药)用菌栽培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生态化茯苓仿野生抚育技术及应用。
背景技术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具有利水渗湿, 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等功效。作为我国的常用传统中药材,茯苓主要产区为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及云贵地区,尤以皖产量最大,为安徽四大名药之一,称“安苓”, 为全国茯苓重点生产基地。主产区安徽省金寨县、岳西县等地,该区域处大别山腹地,海拔高,日夜温差大,雨量充沛,自然环境特别适宜茯苓等菌类中药材的种植和培育,茯苓的生产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较成熟的技术和经验。然而,目前茯苓的栽培仍然以沿袭的传统的段木栽培方式为主,砍伐了大量的松树资源,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因而,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松林下松树基根的进行茯苓的生态仿野生抚育栽培的技术,不仅保护了松树资源,同时培育出了更接近于野生环境下生长的高品质茯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产、高品质茯苓的仿野生抚育栽培及其应用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态化茯苓仿野生抚育技术及应用,具体是:选用优选的野生茯苓菌种野生松树林下松树基根进行仿野生抚育栽培;栽培步骤主要包括:菌种生产→松树基根无菌预处理→接种→仿野生抚育栽培管理→采收加工→深加工应用。
所述生菌种生产的具体方法包括:(1)茯苓母种生产:利用优选的野生茯苓样品在PDA斜面培养基上分离菌种,作为一级母种。母种的具体制作方法为:培养基配方:马铃薯150~300g(去皮)、蔗糖1~50g、琼脂1~50g、尿素1~10g、水1000mL。将上述配方按常规方法制成试管斜面培养基。并在无菌条件下,采用组织分离法。将茯苓菌核内一块白色茯苓肉接入培养基斜面。移入20~30℃的室内培养1~10天待菌丝布满斜面,即成一级母种。(2)茯苓原种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一级母种进行生产。原种具体制作方法为: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松木块1~60%、松木屑1~40%、麸皮(或麦糠)1~40%、蔗糖1~10%、石膏粉0.5~2%,水适量。将配方中的培养料拌均后,分装入500毫升的阔口瓶内。装量为瓶的五分之四。稍压实,在中央打一透气孔。用棉塞封口后进行灭菌处理。冷却至20~30℃时即可在无菌条件下,将一级母种接入瓶内培养基上。密封后,进行培养,待菌丝长满,即为原种。(3)茯苓栽培种的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等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栽培种进行生产。具体方式为:培养料配方:松木块1~80%、松木屑1~40%、麸皮1~40%、蔗糖1~10%、石膏粉0.5~2%,尿素0.1~1%,过磷酸钙0.1~2%,水适量。将上述配料拌均匀,温度为用手抓料指缝有水而不滴为准。然后分装入500毫升培养袋内,封口,进行灭菌处理。待培养基温度降至10~60℃时,便可在无菌条件下,将原种分接入配料中。接种后,将培养袋移至培养室培养至菌丝长满全袋时,即得栽培种。
所述的松树基根无菌预处理方法包括: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树桩,将周围地面杂草和灌木砍掉,深挖20~60cm,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部分别铲皮1~6条,留下1~6条约1~8cm宽未铲皮的筋(也叫引线)。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3条,留3条引线。使树基根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将树基根盖好,防止降雨淋湿及染菌。
所述的接种方法具体为:选择3月~5月,晴天将制作成功的栽培种培养带撕开一个小口,紧贴于预处理好的松树基根削去根皮的断面上,覆土5~20cm。
所述的仿野生抚育管理方法具体为:要严禁人畜践踏。7~10天后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如发现接种败,应立即补栽。同时注意浇水保墒,阴天气及时排水。如有杂草立即铲除。培土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苓体不断增大或因大雨冲刷表土层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长。故要勤检查,发现表土裂开或苓体露出要及时培土。接种后当年7~9月地温高,白蚁繁殖快。防治方法:及时发现,用开水灌水蚁穴,并加盖砂土,灭除虫源。
所述的采收加工方法具体为:采收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内成熟,成熟茯苓的一个特征是外皮带黄褐色;另一个特点是长菌核的段木变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养料已尽,应立即采收。将采收茯苓堆放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析出水分,再摊开晾干后反复堆盖,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用刀剥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选晴天依次切成块片,将切出的白块,赤块分别摊竹席或竹筛上晒干。也可直接剥净鲜茯苓外皮后置蒸笼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规格切成方块,置阳光下晒至足干。
所述的深加工应用方法具体包括:茯苓粉保健食品开发,高品质茯苓饮片开发以及茯苓有效成分提取物开发。
进一步优化的:
一种生态化茯苓仿野生抚育技术及应用,具体是:选用优选的野生茯苓菌种野生松树林下松树基根进行仿野生抚育栽培;栽培步骤主要包括:菌种生产→松树基根无菌预处理→接种→仿野生抚育栽培管理→采收加工→深加工应用。
所述生菌种生产的具体方法包括:(1)茯苓母种生产:利用优选的野生茯苓样品在PDA斜面培养基上分离菌种,作为一级母种。母种的具体制作方法为:培养基配方:马铃薯150~200g(去皮)、蔗糖1~30g、琼脂1~20g、尿素1~5g、水1000mL。将上述配方按常规方法制成试管斜面培养基。并在无菌条件下,采用组织分离法。将茯苓菌核内一块白色茯苓肉接入培养基斜面。移入20~30℃的室内培养5~7天待菌丝布满斜面,即成一级母种。(2)茯苓原种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一级母种进行生产。原种具体制作方法为: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松木块40~60%、松木屑20~40%、麸皮(或麦糠)20~40%、蔗糖1~5%、石膏粉1~2%,水适量。将配方中的培养料拌均后,分装入500毫升的阔口瓶内。装量为瓶的五分之四。稍压实,在中央打一透气孔。用棉塞封口后进行灭菌处理。冷却至20~30℃时即可在无菌条件下,将一级母种接入瓶内培养基上。密封后,进行培养,待菌丝长满,即为原种。(3)茯苓栽培种的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等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栽培种进行生产。具体方式为:培养料配方:松木块40~80%、松木屑20~40%、麸皮20~40%、蔗糖1~5%、石膏粉1~2%,尿素0.1~0.5%,过磷酸钙0.1~1%,水适量。将上述配料拌均匀,温度为用手抓料指缝有水而不滴为准。然后分装入500毫升培养袋内,封口,进行灭菌处理。待培养基温度降至30~60℃时,便可在无菌条件下,将原种分接入配料中。接种后,将培养袋移至培养室培养至菌丝长满全袋时,即得栽培种。
所述的松树基根无菌预处理方法包括: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树桩,将周围地面杂草和灌木砍掉,深挖20~40cm,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部分别铲皮3~6条,留下3~6条约5~8cm宽未铲皮的筋(也叫引线)。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3条,留3条引线。使树基根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将树基根盖好,防止降雨淋湿及染菌。
所述的接种方法具体为:选择3月~4月,晴天将制作成功的栽培种培养带撕开一个小口,紧贴于预处理好的松树基根削去根皮的断面上,覆土10~20cm。
所述的仿野生抚育管理方法具体为:要严禁人畜践踏。7~10天后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如发现接种败,应立即补栽。同时注意浇水保墒,阴天气及时排水。如有杂草立即铲除。培土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苓体不断增大或因大雨冲刷表土层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长。故要勤检查,发现表土裂开或苓体露出要及时培土。接种后当年7~9月地温高,白蚁繁殖快。防治方法:及时发现,用开水灌水蚁穴,并加盖砂土,灭除虫源。
所述的采收加工方法具体为:采收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内成熟,成熟茯苓的一个特征是外皮带黄褐色;另一个特点是长菌核的段木变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养料已尽,应立即采收。将采收茯苓堆放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析出水分,再摊开晾干后反复堆盖,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用刀剥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选晴天依次切成块片,将切出的白块,赤块分别摊竹席或竹筛上晒干。也可直接剥净鲜茯苓外皮后置蒸笼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规格切成方块,置阳光下晒至足干。
所述的深加工应用方法具体包括:茯苓粉保健食品开发,高品质茯苓饮片开发以及茯苓有效成分提取物开发。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生产出的茯苓有效成分含量高,治疗和保健效果更佳
2)本发明采用仿野生抚育栽培的方式,生产出的茯苓品质更接近于野生茯苓,保持了道地产区野生茯苓的优势。
3)本发明利用林业废弃物松树基根进行栽培,保护了种植地区的松树林业资源,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茯苓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实施方式
一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不以任何形式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 1
一种生态化茯苓仿野生抚育技术,具体操作如下:
1、菌种生产:(1)茯苓母种生产:利用优选大别山区采集的野生茯苓标本中活性成分茯苓多糖含量(4.186%)较高的的茯苓样品在PDA斜面培养基上分离菌种,作为一级母种。母种的具体制作方法为:培养基配方:马铃薯150g(去皮)、蔗糖10g、琼脂10g、尿素1g、水1000mL。将上述配方按常规方法制成试管斜面培养基。并在无菌条件下,采用组织分离法。将茯苓菌核内一块白色茯苓肉接入培养基斜面。移入30℃的室内培养7天待菌丝布满斜面,即成一级母种。(2)茯苓原种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一级母种进行生产。原种具体制作方法为: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松木块50%、松木屑20%、麸皮(或麦糠)10%、蔗糖1%、石膏粉1%,水适量。将配方中的培养料拌均后,分装入500毫升的阔口瓶内。装量为瓶的五分之四。稍压实,在中央打一透气孔。用棉塞封口后进行灭菌处理。冷却至30℃时即可在无菌条件下,将一级母种接入瓶内培养基上。密封后,进行培养,待菌丝长满,即为原种。(3)茯苓栽培种的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等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栽培种进行生产。具体方式为:培养料配方:松木块60%、松木屑20%、麸皮15%、蔗糖1%、石膏粉2%,尿素0.1%,过磷酸钙0.1%,水适量。将上述配料拌均匀,温度为用手抓料指缝有水而不滴为准。然后分装入500毫升培养袋内,封口,进行灭菌处理。待培养基温度降至35℃时,便可在无菌条件下,将原种分接入配料中。接种后,将培养袋移至培养室培养至菌丝长满全袋时,即得栽培种。
2、松树基根无菌预处理: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树桩,将周围地面杂草和灌木砍掉,深挖20cm,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部分别铲皮5条,留下5条约5~8cm宽未铲皮的筋(也叫引线)。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3条,留3条引线。使树基根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将树基根盖好,防止降雨淋湿及染菌。
3、接种:选择3月上旬,晴天将制作成功的栽培种培养带撕开一个小口,紧贴于预处理好的松树基根削去根皮的断面上,覆土20cm。
4、仿野生抚育管理:要严禁人畜践踏。7天后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如发现接种败,应立即补栽。同时注意浇水保墒,阴天气及时排水。如有杂草立即铲除。培土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苓体不断增大或因大雨冲刷表土层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长。故要勤检查,发现表土裂开或苓体露出要及时培土。接种后当年7~9月地温高,白蚁繁殖快。防治方法:及时发现,用开水灌水蚁穴,并加盖砂土,灭除虫源。
5、采收加工:采收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内成熟,成熟茯苓的一个特征是外皮带黄褐色;另一个特点是长菌核的段木变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养料已尽,应立即采收。将采收茯苓堆放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析出水分,再摊开晾干后反复堆盖,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用刀剥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选晴天依次切成块片,将切出的白块,赤块分别摊竹席或竹筛上晒干。也可直接剥净鲜茯苓外皮后置蒸笼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规格切成方块,置阳光下晒至足干。
6、茯苓多糖及茯苓酸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茯苓多糖的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茯苓酸的含量,结果如下(表1)。
表1 茯苓中茯苓多糖及茯苓酸含量测定结果
项目 含量(%) 茯苓多糖 4.302 茯苓酸 0.934
实施例 2
一种生态化茯苓仿野生抚育技术,具体操作如下:
1、菌种生产:(1)茯苓母种生产:利用优选大别山区采集的野生茯苓标本中活性成分茯苓多糖含量(4.186%)较高的的茯苓样品在PDA斜面培养基上分离菌种,作为一级母种。母种的具体制作方法为:培养基配方:马铃薯180g(去皮)、蔗糖15g、琼脂12g、尿素2g、水1000mL。将上述配方按常规方法制成试管斜面培养基。并在无菌条件下,采用组织分离法。将茯苓菌核内一块白色茯苓肉接入培养基斜面。移入30℃的室内培养7天待菌丝布满斜面,即成一级母种。(2)茯苓原种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一级母种进行生产。原种具体制作方法为: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松木块40%、松木屑30%、麸皮(或麦糠)15%、蔗糖2%、石膏粉2%,水适量。将配方中的培养料拌均后,分装入500毫升的阔口瓶内。装量为瓶的五分之四。稍压实,在中央打一透气孔。用棉塞封口后进行灭菌处理。冷却至20~30℃时即可在无菌条件下,将一级母种接入瓶内培养基上。密封后,进行培养,待菌丝长满,即为原种。(3)茯苓栽培种的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等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栽培种进行生产。具体方式为:培养料配方:松木块50%、松木屑30%、麸皮15%、蔗糖1%、石膏粉2%,尿素0.1%,过磷酸钙0.1%,水适量。将上述配料拌均匀,温度为用手抓料指缝有水而不滴为准。然后分装入500毫升培养袋内,封口,进行灭菌处理。待培养基温度降至35℃时,便可在无菌条件下,将原种分接入配料中。接种后,将培养袋移至培养室培养至菌丝长满全袋时,即得栽培种。
2、松树基根无菌预处理: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树桩,将周围地面杂草和灌木砍掉,深挖20cm,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部分别铲皮5条,留下5条约5~8cm宽未铲皮的筋(也叫引线)。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3条,留3条引线。使树基根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将树基根盖好,防止降雨淋湿及染菌。
3、接种:选择3月上旬,晴天将制作成功的栽培种培养带撕开一个小口,紧贴于预处理好的松树基根削去根皮的断面上,覆土20cm。
4、仿野生抚育管理:要严禁人畜践踏。7天后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如发现接种败,应立即补栽。同时注意浇水保墒,阴天气及时排水。如有杂草立即铲除。培土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苓体不断增大或因大雨冲刷表土层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长。故要勤检查,发现表土裂开或苓体露出要及时培土。接种后当年7~9月地温高,白蚁繁殖快。防治方法:及时发现,用开水灌水蚁穴,并加盖砂土,灭除虫源。
5、采收加工:采收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内成熟,成熟茯苓的一个特征是外皮带黄褐色;另一个特点是长菌核的段木变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养料已尽,应立即采收。将采收茯苓堆放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析出水分,再摊开晾干后反复堆盖,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用刀剥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选晴天依次切成块片,将切出的白块,赤块分别摊竹席或竹筛上晒干。也可直接剥净鲜茯苓外皮后置蒸笼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规格切成方块,置阳光下晒至足干。
6、茯苓多糖及茯苓酸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茯苓多糖的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茯苓酸的含量,结果如下(表2)。
表2 茯苓中茯苓多糖及茯苓酸含量测定结果
项目 含量(%) 茯苓多糖 4.419 茯苓酸 0.871
实施例 3
一种生态化茯苓仿野生抚育技术,具体操作如下:
1、菌种生产:(1)茯苓母种生产:利用优选大别山区采集的野生茯苓标本中活性成分茯苓多糖含量(4.186%)较高的的茯苓样品在PDA斜面培养基上分离菌种,作为一级母种。母种的具体制作方法为: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0g(去皮)、蔗糖20g、琼脂18g、尿素2g、水1000mL。将上述配方按常规方法制成试管斜面培养基。并在无菌条件下,采用组织分离法。将茯苓菌核内一块白色茯苓肉接入培养基斜面。移入30℃的室内培养7天待菌丝布满斜面,即成一级母种。(2)茯苓原种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一级母种进行生产。原种具体制作方法为: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松木块35%、松木屑35%、麸皮(或麦糠)15%、蔗糖2%、石膏粉2%,水适量。将配方中的培养料拌均后,分装入500毫升的阔口瓶内。装量为瓶的五分之四。稍压实,在中央打一透气孔。用棉塞封口后进行灭菌处理。冷却至20~30℃时即可在无菌条件下,将一级母种接入瓶内培养基上。密封后,进行培养,待菌丝长满,即为原种。(3)茯苓栽培种的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等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栽培种进行生产。具体方式为:培养料配方:松木块40%、松木屑40%、麸皮15%、蔗糖1%、石膏粉2%,尿素0.1%,过磷酸钙0.1%,水适量。将上述配料拌均匀,温度为用手抓料指缝有水而不滴为准。然后分装入500毫升培养袋内,封口,进行灭菌处理。待培养基温度降至35℃时,便可在无菌条件下,将原种分接入配料中。接种后,将培养袋移至培养室培养至菌丝长满全袋时,即得栽培种。
2、松树基根无菌预处理: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树桩,将周围地面杂草和灌木砍掉,深挖20cm,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部分别铲皮5条,留下5条约5~8cm宽未铲皮的筋(也叫引线)。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3条,留3条引线。使树基根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将树基根盖好,防止降雨淋湿及染菌。
3、接种:选择3月上旬,晴天将制作成功的栽培种培养带撕开一个小口,紧贴于预处理好的松树基根削去根皮的断面上,覆土20cm。
4、仿野生抚育管理:要严禁人畜践踏。7天后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如发现接种败,应立即补栽。同时注意浇水保墒,阴天气及时排水。如有杂草立即铲除。培土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苓体不断增大或因大雨冲刷表土层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长。故要勤检查,发现表土裂开或苓体露出要及时培土。接种后当年7~9月地温高,白蚁繁殖快。防治方法:及时发现,用开水灌水蚁穴,并加盖砂土,灭除虫源。
5、采收加工:采收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内成熟,成熟茯苓的一个特征是外皮带黄褐色;另一个特点是长菌核的段木变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养料已尽,应立即采收。将采收茯苓堆放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析出水分,再摊开晾干后反复堆盖,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用刀剥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选晴天依次切成块片,将切出的白块,赤块分别摊竹席或竹筛上晒干。也可直接剥净鲜茯苓外皮后置蒸笼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规格切成方块,置阳光下晒至足干。
6、茯苓多糖及茯苓酸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茯苓多糖的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茯苓酸的含量,结果如下(表3)。
表3 茯苓中茯苓多糖及茯苓酸含量测定结果
项目 含量(%) 茯苓多糖 4.322 茯苓酸 0.843
实施例 4
一种生态化茯苓仿野生抚育技术,具体操作如下:
1、菌种生产:(1)茯苓母种生产:利用优选大别山区采集的野生茯苓标本中活性成分茯苓多糖含量(4.186%)较高的的茯苓样品在PDA斜面培养基上分离菌种,作为一级母种。母种的具体制作方法为: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0g(去皮)、蔗糖10g、琼脂10g、尿素1g、水1000mL。将上述配方按常规方法制成试管斜面培养基。并在无菌条件下,采用组织分离法。将茯苓菌核内一块白色茯苓肉接入培养基斜面。移入25℃的室内培养5天待菌丝布满斜面,即成一级母种。(2)茯苓原种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一级母种进行生产。原种具体制作方法为: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松木块35%、松木屑35%、麸皮(或麦糠)10%、蔗糖1%、石膏粉1%,水适量。将配方中的培养料拌均后,分装入500毫升的阔口瓶内。装量为瓶的五分之四。稍压实,在中央打一透气孔。用棉塞封口后进行灭菌处理。冷却至20~30℃时即可在无菌条件下,将一级母种接入瓶内培养基上。密封后,进行培养,待菌丝长满,即为原种。(3)茯苓栽培种的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等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栽培种进行生产。具体方式为:培养料配方:松木块40%、松木屑40%、麸皮10%、蔗糖1%、石膏粉1%,尿素0.1%,过磷酸钙0.1%,水适量。将上述配料拌均匀,温度为用手抓料指缝有水而不滴为准。然后分装入500毫升培养袋内,封口,进行灭菌处理。待培养基温度降至35℃时,便可在无菌条件下,将原种分接入配料中。接种后,将培养袋移至培养室培养至菌丝长满全袋时,即得栽培种。
2、松树基根无菌预处理: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树桩,将周围地面杂草和灌木砍掉,深挖20cm,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部分别铲皮5条,留下5条约5~8cm宽未铲皮的筋(也叫引线)。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3条,留3条引线。使树基根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将树基根盖好,防止降雨淋湿及染菌。
3、接种:选择3月上旬,晴天将制作成功的栽培种培养带撕开一个小口,紧贴于预处理好的松树基根削去根皮的断面上,覆土20cm。
4、仿野生抚育管理:要严禁人畜践踏。7天后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如发现接种败,应立即补栽。同时注意浇水保墒,阴天气及时排水。如有杂草立即铲除。培土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苓体不断增大或因大雨冲刷表土层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长。故要勤检查,发现表土裂开或苓体露出要及时培土。接种后当年7~9月地温高,白蚁繁殖快。防治方法:及时发现,用开水灌水蚁穴,并加盖砂土,灭除虫源。
5、采收加工:采收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内成熟,成熟茯苓的一个特征是外皮带黄褐色;另一个特点是长菌核的段木变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养料已尽,应立即采收。将采收茯苓堆放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析出水分,再摊开晾干后反复堆盖,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用刀剥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选晴天依次切成块片,将切出的白块,赤块分别摊竹席或竹筛上晒干。也可直接剥净鲜茯苓外皮后置蒸笼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规格切成方块,置阳光下晒至足干。
6、茯苓多糖及茯苓酸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茯苓多糖的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茯苓酸的含量,结果如下(表4)。
表4 茯苓中茯苓多糖及茯苓酸含量测定结果
项目 含量(%) 茯苓多糖 4.319 茯苓酸 0.851
实施例 5
一种生态化茯苓仿野生抚育技术,具体操作如下:
1、菌种生产:(1)茯苓母种生产:利用优选大别山区采集的野生茯苓标本中活性成分茯苓多糖含量(4.186%)较高的的茯苓样品在PDA斜面培养基上分离菌种,作为一级母种。母种的具体制作方法为:培养基配方:马铃薯150g(去皮)、蔗糖10g、琼脂10g、尿素1g、水1000mL。将上述配方按常规方法制成试管斜面培养基。并在无菌条件下,采用组织分离法。将茯苓菌核内一块白色茯苓肉接入培养基斜面。移入30℃的室内培养7天待菌丝布满斜面,即成一级母种。(2)茯苓原种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一级母种进行生产。原种具体制作方法为: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松木块50%、松木屑20%、麸皮(或麦糠)10%、蔗糖1%、石膏粉1%,水适量。将配方中的培养料拌均后,分装入500毫升的阔口瓶内。装量为瓶的五分之四。稍压实,在中央打一透气孔。用棉塞封口后进行灭菌处理。冷却至30℃时即可在无菌条件下,将一级母种接入瓶内培养基上。密封后,进行培养,待菌丝长满,即为原种。(3)茯苓栽培种的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等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栽培种进行生产。具体方式为:培养料配方:松木块60%、松木屑20%、麸皮15%、蔗糖1%、石膏粉2%,尿素0.1%,过磷酸钙0.1%,水适量。将上述配料拌均匀,温度为用手抓料指缝有水而不滴为准。然后分装入500毫升培养袋内,封口,进行灭菌处理。待培养基温度降至35℃时,便可在无菌条件下,将原种分接入配料中。接种后,将培养袋移至培养室培养至菌丝长满全袋时,即得栽培种。
2、松树基根无菌预处理: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树桩,将周围地面杂草和灌木砍掉,深挖20cm,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部分别铲皮5条,留下5条约5~8cm宽未铲皮的筋(也叫引线)。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3条,留3条引线。使树基根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将树基根盖好,防止降雨淋湿及染菌。
3、接种:选择3月上旬,晴天将制作成功的栽培种培养带撕开一个小口,紧贴于预处理好的松树基根削去根皮的断面上,覆土20cm。
4、仿野生抚育管理:要严禁人畜践踏。7天后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如发现接种败,应立即补栽。同时注意浇水保墒,阴天气及时排水。如有杂草立即铲除。培土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苓体不断增大或因大雨冲刷表土层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长。故要勤检查,发现表土裂开或苓体露出要及时培土。接种后当年7~9月地温高,白蚁繁殖快。防治方法:及时发现,用开水灌水蚁穴,并加盖砂土,灭除虫源。
5、采收加工:采收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内成熟,成熟茯苓的一个特征是外皮带黄褐色;另一个特点是长菌核的段木变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养料已尽,应立即采收。将采收茯苓堆放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析出水分,再摊开晾干后反复堆盖,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用刀剥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选晴天依次切成块片,将切出的白块,赤块分别摊竹席或竹筛上晒干。也可直接剥净鲜茯苓外皮后置蒸笼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规格切成方块,置阳光下晒至足干。
6、茯苓多糖及茯苓酸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茯苓多糖的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茯苓酸的含量,结果如下(表5)。
表5 茯苓中茯苓多糖及茯苓酸含量测定结果
项目 含量(%) 茯苓多糖 4.213 茯苓酸 0.802
实施例 6
一种生态化茯苓仿野生抚育技术,具体操作如下:
1、菌种生产:(1)茯苓母种生产:利用优选大别山区采集的野生茯苓标本中活性成分茯苓酸含量(0.818%)较高的的茯苓样品在PDA斜面培养基上分离菌种,作为一级母种。母种的具体制作方法为:培养基配方:马铃薯180g(去皮)、蔗糖15g、琼脂12g、尿素2g、水1000mL。将上述配方按常规方法制成试管斜面培养基。并在无菌条件下,采用组织分离法。将茯苓菌核内一块白色茯苓肉接入培养基斜面。移入30℃的室内培养7天待菌丝布满斜面,即成一级母种。(2)茯苓原种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一级母种进行生产。原种具体制作方法为: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松木块40%、松木屑30%、麸皮(或麦糠)15%、蔗糖2%、石膏粉2%,水适量。将配方中的培养料拌均后,分装入500毫升的阔口瓶内。装量为瓶的五分之四。稍压实,在中央打一透气孔。用棉塞封口后进行灭菌处理。冷却至20~30℃时即可在无菌条件下,将一级母种接入瓶内培养基上。密封后,进行培养,待菌丝长满,即为原种。(3)茯苓栽培种的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等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栽培种进行生产。具体方式为:培养料配方:松木块50%、松木屑30%、麸皮15%、蔗糖1%、石膏粉2%,尿素0.1%,过磷酸钙0.1%,水适量。将上述配料拌均匀,温度为用手抓料指缝有水而不滴为准。然后分装入500毫升培养袋内,封口,进行灭菌处理。待培养基温度降至35℃时,便可在无菌条件下,将原种分接入配料中。接种后,将培养袋移至培养室培养至菌丝长满全袋时,即得栽培种。
2、松树基根无菌预处理: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树桩,将周围地面杂草和灌木砍掉,深挖20cm,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部分别铲皮5条,留下5条约5~8cm宽未铲皮的筋(也叫引线)。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3条,留3条引线。使树基根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将树基根盖好,防止降雨淋湿及染菌。
3、接种:选择3月上旬,晴天将制作成功的栽培种培养带撕开一个小口,紧贴于预处理好的松树基根削去根皮的断面上,覆土20cm。
4、仿野生抚育管理:要严禁人畜践踏。7天后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如发现接种败,应立即补栽。同时注意浇水保墒,阴天气及时排水。如有杂草立即铲除。培土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苓体不断增大或因大雨冲刷表土层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长。故要勤检查,发现表土裂开或苓体露出要及时培土。接种后当年7~9月地温高,白蚁繁殖快。防治方法:及时发现,用开水灌水蚁穴,并加盖砂土,灭除虫源。
5、采收加工:采收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内成熟,成熟茯苓的一个特征是外皮带黄褐色;另一个特点是长菌核的段木变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养料已尽,应立即采收。将采收茯苓堆放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析出水分,再摊开晾干后反复堆盖,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用刀剥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选晴天依次切成块片,将切出的白块,赤块分别摊竹席或竹筛上晒干。也可直接剥净鲜茯苓外皮后置蒸笼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规格切成方块,置阳光下晒至足干
6、茯苓多糖及茯苓酸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茯苓多糖的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茯苓酸的含量,结果如下(表6)。
表6 茯苓中茯苓多糖及茯苓酸含量测定结果
项目 含量(%) 茯苓多糖 3.335 茯苓酸 0.971
实施例 7
一种生态化茯苓仿野生抚育技术,具体操作如下:
1、菌种生产:(1)茯苓母种生产:利用优选大别山区采集的野生茯苓标本中活性成分茯苓酸含量(0.818%)较高的的茯苓样品在PDA斜面培养基上分离菌种,作为一级母种。母种的具体制作方法为: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0g(去皮)、蔗糖20g、琼脂18g、尿素2g、水1000mL。将上述配方按常规方法制成试管斜面培养基。并在无菌条件下,采用组织分离法。将茯苓菌核内一块白色茯苓肉接入培养基斜面。移入30℃的室内培养7天待菌丝布满斜面,即成一级母种。(2)茯苓原种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一级母种进行生产。原种具体制作方法为: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松木块35%、松木屑35%、麸皮(或麦糠)15%、蔗糖2%、石膏粉2%,水适量。将配方中的培养料拌均后,分装入500毫升的阔口瓶内。装量为瓶的五分之四。稍压实,在中央打一透气孔。用棉塞封口后进行灭菌处理。冷却至20~30℃时即可在无菌条件下,将一级母种接入瓶内培养基上。密封后,进行培养,待菌丝长满,即为原种。(3)茯苓栽培种的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等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栽培种进行生产。具体方式为:培养料配方:松木块40%、松木屑40%、麸皮15%、蔗糖1%、石膏粉2%,尿素0.1%,过磷酸钙0.1%,水适量。将上述配料拌均匀,温度为用手抓料指缝有水而不滴为准。然后分装入500毫升培养袋内,封口,进行灭菌处理。待培养基温度降至35℃时,便可在无菌条件下,将原种分接入配料中。接种后,将培养袋移至培养室培养至菌丝长满全袋时,即得栽培种。
2、松树基根无菌预处理: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树桩,将周围地面杂草和灌木砍掉,深挖20cm,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部分别铲皮5条,留下5条约5~8cm宽未铲皮的筋(也叫引线)。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3条,留3条引线。使树基根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将树基根盖好,防止降雨淋湿及染菌。
3、接种:选择3月上旬,晴天将制作成功的栽培种培养带撕开一个小口,紧贴于预处理好的松树基根削去根皮的断面上,覆土20cm。
4、仿野生抚育管理:要严禁人畜践踏。7天后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如发现接种败,应立即补栽。同时注意浇水保墒,阴天气及时排水。如有杂草立即铲除。培土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苓体不断增大或因大雨冲刷表土层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长。故要勤检查,发现表土裂开或苓体露出要及时培土。接种后当年7~9月地温高,白蚁繁殖快。防治方法:及时发现,用开水灌水蚁穴,并加盖砂土,灭除虫源。
5、采收加工:采收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内成熟,成熟茯苓的一个特征是外皮带黄褐色;另一个特点是长菌核的段木变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养料已尽,应立即采收。将采收茯苓堆放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析出水分,再摊开晾干后反复堆盖,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用刀剥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选晴天依次切成块片,将切出的白块,赤块分别摊竹席或竹筛上晒干。也可直接剥净鲜茯苓外皮后置蒸笼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规格切成方块,置阳光下晒至足干。
6、茯苓多糖及茯苓酸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茯苓多糖的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茯苓酸的含量,结果如下(表7)。
表7 茯苓中茯苓多糖及茯苓酸含量测定结果
项目 含量(%) 茯苓多糖 3.329 茯苓酸 0.973
实施例 8
一种生态化茯苓仿野生抚育技术,具体操作如下:
1、菌种生产:(1)茯苓母种生产:利用优选大别山区采集的野生茯苓标本中活性成分茯苓酸含量(0.818%)较高的的茯苓样品在PDA斜面培养基上分离菌种,作为一级母种。母种的具体制作方法为: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0g(去皮)、蔗糖10g、琼脂10g、尿素1g、水1000mL。将上述配方按常规方法制成试管斜面培养基。并在无菌条件下,采用组织分离法。将茯苓菌核内一块白色茯苓肉接入培养基斜面。移入25℃的室内培养5天待菌丝布满斜面,即成一级母种。(2)茯苓原种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一级母种进行生产。原种具体制作方法为: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松木块35%、松木屑35%、麸皮(或麦糠)10%、蔗糖1%、石膏粉1%,水适量。将配方中的培养料拌均后,分装入500毫升的阔口瓶内。装量为瓶的五分之四。稍压实,在中央打一透气孔。用棉塞封口后进行灭菌处理。冷却至20~30℃时即可在无菌条件下,将一级母种接入瓶内培养基上。密封后,进行培养,待菌丝长满,即为原种。(3)茯苓栽培种的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等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栽培种进行生产。具体方式为:培养料配方:松木块40%、松木屑40%、麸皮10%、蔗糖1%、石膏粉1%,尿素0.1%,过磷酸钙0.1%,水适量。将上述配料拌均匀,温度为用手抓料指缝有水而不滴为准。然后分装入500毫升培养袋内,封口,进行灭菌处理。待培养基温度降至35℃时,便可在无菌条件下,将原种分接入配料中。接种后,将培养袋移至培养室培养至菌丝长满全袋时,即得栽培种。
2、松树基根无菌预处理: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树桩,将周围地面杂草和灌木砍掉,深挖20cm,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部分别铲皮5条,留下5条约5~8cm宽未铲皮的筋(也叫引线)。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3条,留3条引线。使树基根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将树基根盖好,防止降雨淋湿及染菌。
3、接种:选择3月上旬,晴天将制作成功的栽培种培养带撕开一个小口,紧贴于预处理好的松树基根削去根皮的断面上,覆土20cm。
4、仿野生抚育管理:要严禁人畜践踏。7天后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如发现接种败,应立即补栽。同时注意浇水保墒,阴天气及时排水。如有杂草立即铲除。培土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苓体不断增大或因大雨冲刷表土层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长。故要勤检查,发现表土裂开或苓体露出要及时培土。接种后当年7~9月地温高,白蚁繁殖快。防治方法:及时发现,用开水灌水蚁穴,并加盖砂土,灭除虫源。
5、采收加工:采收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内成熟,成熟茯苓的一个特征是外皮带黄褐色;另一个特点是长菌核的段木变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养料已尽,应立即采收。将采收茯苓堆放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析出水分,再摊开晾干后反复堆盖,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用刀剥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选晴天依次切成块片,将切出的白块,赤块分别摊竹席或竹筛上晒干。也可直接剥净鲜茯苓外皮后置蒸笼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规格切成方块,置阳光下晒至足干。
6、茯苓多糖及茯苓酸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茯苓多糖的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茯苓酸的含量,结果如下(表8)。
表8 茯苓中茯苓多糖及茯苓酸含量测定结果
项目 含量(%) 茯苓多糖 3.459 茯苓酸 0.838
实施例 9
一种生态化茯苓仿野生抚育技术,具体操作如下:
1、菌种生产:(1)菌种生产:(1)茯苓母种生产:利用优选大别山区采集的野生茯苓标本中活性成分茯苓酸含量(0.818%)较高的的茯苓样品在PDA斜面培养基上分离菌种,作为一级母种。母种的具体制作方法为:培养基配方:马铃薯180g(去皮)、蔗糖20g、琼脂10g、尿素1g、水1000mL。将上述配方按常规方法制成试管斜面培养基。并在无菌条件下,采用组织分离法。将茯苓菌核内一块白色茯苓肉接入培养基斜面。移入30℃的室内培养6天待菌丝布满斜面,即成一级母种。(2)茯苓原种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一级母种进行生产。原种具体制作方法为: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松木块35%、松木屑35%、麸皮(或麦糠)10%、蔗糖1%、石膏粉1%,水适量。将配方中的培养料拌均后,分装入500毫升的阔口瓶内。装量为瓶的五分之四。稍压实,在中央打一透气孔。用棉塞封口后进行灭菌处理。冷却至20~30℃时即可在无菌条件下,将一级母种接入瓶内培养基上。密封后,进行培养,待菌丝长满,即为原种。(3)茯苓栽培种的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等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栽培种进行生产。具体方式为:培养料配方:松木块45%、松木屑35%、麸皮10%、蔗糖1%、石膏粉1%,尿素0.1%,过磷酸钙0.1%,水适量。将上述配料拌均匀,温度为用手抓料指缝有水而不滴为准。然后分装入500毫升培养袋内,封口,进行灭菌处理。待培养基温度降至35℃时,便可在无菌条件下,将原种分接入配料中。接种后,将培养袋移至培养室培养至菌丝长满全袋时,即得栽培种。
2、松树基根无菌预处理: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树桩,将周围地面杂草和灌木砍掉,深挖20cm,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部分别铲皮5条,留下5条约5~8cm宽未铲皮的筋(也叫引线)。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3条,留3条引线。使树基根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将树基根盖好,防止降雨淋湿及染菌。
3、接种:选择3月上旬,晴天将制作成功的栽培种培养带撕开一个小口,紧贴于预处理好的松树基根削去根皮的断面上,覆土20cm。
4、仿野生抚育管理:要严禁人畜践踏。7天后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如发现接种败,应立即补栽。同时注意浇水保墒,阴天气及时排水。如有杂草立即铲除。培土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苓体不断增大或因大雨冲刷表土层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长。故要勤检查,发现表土裂开或苓体露出要及时培土。接种后当年7~9月地温高,白蚁繁殖快。防治方法:及时发现,用开水灌水蚁穴,并加盖砂土,灭除虫源。
5、采收加工:采收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内成熟,成熟茯苓的一个特征是外皮带黄褐色;另一个特点是长菌核的段木变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养料已尽,应立即采收。将采收茯苓堆放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析出水分,再摊开晾干后反复堆盖,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用刀剥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选晴天依次切成块片,将切出的白块,赤块分别摊竹席或竹筛上晒干。也可直接剥净鲜茯苓外皮后置蒸笼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规格切成方块,置阳光下晒至足干。
6、茯苓多糖及茯苓酸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茯苓多糖的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茯苓酸的含量,结果如下(表9)。
表9 茯苓中茯苓多糖及茯苓酸含量测定结果
项目 含量(%) 茯苓多糖 3.435 茯苓酸 0.971
实施例 10
一种生态化茯苓仿野生抚育技术,具体操作如下:
1、菌种生产:(1)茯苓母种生产:利用优选大别山区采集的野生茯苓标本中活性成分茯苓酸含量(0.818%)较高的的茯苓样品在PDA斜面培养基上分离菌种,作为一级母种。母种的具体制作方法为:培养基配方:马铃薯190g(去皮)、蔗糖10g、琼脂15g、尿素1g、水1000mL。将上述配方按常规方法制成试管斜面培养基。并在无菌条件下,采用组织分离法。将茯苓菌核内一块白色茯苓肉接入培养基斜面。移入30℃的室内培养6天待菌丝布满斜面,即成一级母种。(2)茯苓原种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一级母种进行生产。原种具体制作方法为: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松木块40%、松木屑3%、麸皮(或麦糠)10%、蔗糖1%、石膏粉1%,水适量。将配方中的培养料拌均后,分装入500毫升的阔口瓶内。装量为瓶的五分之四。稍压实,在中央打一透气孔。用棉塞封口后进行灭菌处理。冷却至20~30℃时即可在无菌条件下,将一级母种接入瓶内培养基上。密封后,进行培养,待菌丝长满,即为原种。(3)茯苓栽培种的生产:采用以松木块、松木屑等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接入栽培种进行生产。具体方式为:培养料配方:松木块50%、松木屑30%、麸皮10%、蔗糖1%、石膏粉1%,尿素0.1%,过磷酸钙0.1%,水适量。将上述配料拌均匀,温度为用手抓料指缝有水而不滴为准。然后分装入500毫升培养袋内,封口,进行灭菌处理。待培养基温度降至35℃时,便可在无菌条件下,将原种分接入配料中。接种后,将培养袋移至培养室培养至菌丝长满全袋时,即得栽培种。
2、松树基根无菌预处理: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树桩,将周围地面杂草和灌木砍掉,深挖20cm,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部分别铲皮5条,留下5条约5~8cm宽未铲皮的筋(也叫引线)。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3条,留3条引线。使树基根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将树基根盖好,防止降雨淋湿及染菌。
3、接种:选择3月上旬,晴天将制作成功的栽培种培养带撕开一个小口,紧贴于预处理好的松树基根削去根皮的断面上,覆土20cm。
4、仿野生抚育管理:要严禁人畜践踏。7天后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如发现接种败,应立即补栽。同时注意浇水保墒,阴天气及时排水。如有杂草立即铲除。培土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苓体不断增大或因大雨冲刷表土层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长。故要勤检查,发现表土裂开或苓体露出要及时培土。接种后当年7~9月地温高,白蚁繁殖快。防治方法:及时发现,用开水灌水蚁穴,并加盖砂土,灭除虫源。
5、采收加工:采收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内成熟,成熟茯苓的一个特征是外皮带黄褐色;另一个特点是长菌核的段木变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养料已尽,应立即采收。将采收茯苓堆放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析出水分,再摊开晾干后反复堆盖,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用刀剥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选晴天依次切成块片,将切出的白块,赤块分别摊竹席或竹筛上晒干。也可直接剥净鲜茯苓外皮后置蒸笼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规格切成方块,置阳光下晒至足干。
6、茯苓多糖及茯苓酸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茯苓多糖的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茯苓酸的含量,结果如下(表10)。
表10 茯苓中茯苓多糖及茯苓酸含量测定结果
项目 含量(%) 茯苓多糖 4.02 茯苓酸 0.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