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龙纹斑幼鱼的仿自然生态投喂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龙纹斑幼鱼的仿自然生态投喂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510125321.9 (22)申请日 2015.03.23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0478253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7.22 (73)专利权人 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226600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中坝南 路98号 (72)发明人 钱晓明 朱永祥 刘大勇 秦巍仑 闫杰 李小进 (51)Int.Cl. A01K 61/00(2017.01) A01K 61/80(2017.01) 审查员 郑琎 (54)发明名称 一种。
2、龙纹斑幼鱼的仿自然生态投喂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龙纹斑幼鱼的仿自然生 态投喂模式, 即改变全池撒喂的传统投喂方式, 在适合集约化高密度养殖环境下, 利用幼鱼喜贴 壁、 惧强光趋弱光、 代谢消化快、 喜动饵的生活习 性, 采用弱光引诱、 贴壁连续的投喂方式, 使龙纹 斑幼鱼集群摄食。 本发明采用贴壁连续投喂和灯 光引诱的投喂模式, 日投喂量占鱼体重的2%左 右, 每天投喂24小时; 且采用四种粒径依次不同 的颗粒饵料, 根据幼鱼的口径大小, 增强幼鱼的 适口性, 大大提高了幼鱼的摄食率, 显著提高了 幼鱼的成活率、 饵料利用率以及生长速度, 减少 了因抢食导致的个体生长差异。 权利。
3、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1页 CN 104782537 B 2017.07.11 CN 104782537 B 1.一种龙纹斑幼鱼的仿自然生态投喂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集约化高密度循环水养殖 系统的环境下进行投喂, 所述养殖系统由养殖池、 进排水系统、 泡沫去除器、 过滤系统和在 线监测控制系统构成; 龙纹斑幼鱼养殖期间, 采用淡水作为养殖水体, 并采用全温室遮光处 理; 根据龙纹斑幼鱼的生活习性, 采用贴壁连续、 弱光引诱的投喂方式, 所述贴壁连续是指 在养殖池的池壁上设置智能型投饵机, 所述智能型投饵机采取24小时不间断投喂方式, 根 据不同的幼鱼规格投喂不同粒径的颗粒饵料, 且日投。
4、喂量占鱼体总重的1-3, 所述投饵机 上设有诱食灯, 并采用弱光灯诱食处理; 所述养殖水体的温度范围是25-28; 所述龙纹斑 幼鱼在养殖池中的养殖密度为200尾/m3, 龙纹斑幼鱼规格范围在2.5g-15g之间; 所述养殖 池的至少一个池壁上设置智能型投饵机, 所述智能型投饵机距离池壁的距离是15cm, 距离 水面的距离是25cm; 所述智能型投饵机的投喂速度为5-8g/小时; 所述诱食灯的光强度为 600-800lx; 所述智能型投饵机包括智能控制系统、 动力系统以及结构骨架, 所述智能控制 系统包括相互连接的控制盒以及稳压器, 所述动力系统包括相互连接的电动圆盘以及驱动 电机, 所述驱动。
5、电机与所述控制盒电连接, 所述结构骨架包括固定支架、 储料仓、 出料口以 及诱食灯, 所述储料仓和出料口通过承重支架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上, 所述出料口由内、 外 两层圆管构成, 其中内圆管与所述储料仓连接, 外圆管与所述电动圆盘连接, 且内圆管上设 有内切口, 外圆管上设有外切口; 所述控制盒上设有时间控制旋钮以及转速控制旋钮; 所述 外切口还连接有导流片, 且所述导流片的长度略超过所述电动圆盘的边缘; 所述诱食灯通 过可弯折的金属管连接在所述固定支架的底部, 所述诱食灯采用额定功率为1W的钨丝灯。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4782537 B 2 一种龙纹斑幼鱼的仿自然生。
6、态投喂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幼鱼的优化养殖技术, 具体是一种龙纹斑幼鱼的仿自然生态投喂方法 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龙纹斑是澳大利亚的原生鱼种, 为最顶级的白肉鱼, 在澳洲排名四大经济鱼类之 首, 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其学名是虫纹鳕鲈(Macculochella peeli), 属鲈形目 (Perciformes), 鮨鲈科(Percichthyidae), 鳕鲈属(Macculochella)。 0003 龙纹斑属肉食性鱼类, 习性凶猛, 幼鱼新陈代谢快、 食量大、 抢食严重, 饱餐一次2- 3小时后需再次投喂, 否则饥饿的幼鱼会出现互咬的现象。 传统全池泼洒、 少。
7、量多次的投喂 方式, 不仅占用大量的人工, 而且投喂的时间和用量很难把握, 并不能满足龙纹斑幼鱼的摄 食需求, 长时间的这样投喂会导致个体生长差异大, 最终出现幼鱼规格明显分化、 大鱼吃小 鱼的现象, 同时也能造成摄食率低、 饵料利用率低、 生长速度慢、 成活率低等严重后果。 0004 目前, 国内龙纹斑的养殖技术并不成熟, 尤其是龙纹斑幼鱼的投饵技术, 在鱼类的 养殖过程中, 投饵是非常关键的技术环节。 目前在龙纹斑的养殖中, 普遍采用定点、 定时、 定 量的投喂方式, 这样容易造成幼鱼的摄食不均衡, 从而导致了鱼体体重的两极分化。 可以根 据龙纹斑幼鱼喜贴壁、 惧强光趋弱光、 代谢消化快、。
8、 喜动饵的生活习性改进投喂方式是提高 龙纹斑幼鱼成活率、 饵料利用率以及生长速度和减少个体生长差异现象的有效途径。 发明内容 0005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变全池撒喂、 少量多次、 定点定时定量的传统投喂 方式, 提供一种根据龙纹斑幼鱼喜贴壁、 惧强光趋弱光、 代谢消化快的生活习性而确定的连 续不间断投喂方式, 以提高龙纹斑幼鱼的成活率、 饵料利用率及生长速度, 减少因抢食而导 致的个体生长差异。 0006 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龙纹斑幼鱼的仿自然生态投喂方法, 在集约化高密 度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环境下进行投喂, 所述养殖系统由养殖池、 进排水系统、 泡沫去除器、 过滤系统和在线。
9、监测控制系统构成; 龙纹斑幼鱼养殖期间, 采用淡水作为养殖水体, 并采用 全温室遮光处理; 根据龙纹斑幼鱼的生活习性, 采用贴壁连续、 弱光引诱的投喂方式, 所述 贴壁连续是指在养殖池的池壁上设置智能型投饵机, 所述智能型投饵机采取24小时不间断 投喂方式, 根据不同的幼鱼规格投喂不同粒径的颗粒饵料, 且日投喂量占鱼体总重的1- 3, 所述投饵机上设有诱食灯, 并采用弱光灯诱食处理。 0007 作为优化, 所述养殖水体的温度范围是25-28。 0008 作为优化, 所述龙纹斑幼鱼在养殖池中的养殖密度为200尾/m3, 龙纹斑幼鱼规格 范围在2.5g-15g之间。 0009 作为优化, 所述养殖。
10、池的至少一个池壁上设置智能型投饵机, 所述智能型投饵机 距离池壁的距离是15cm, 距离水面的距离是25cm。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104782537 B 3 0010 作为优化, 所述智能型投饵机的投喂速度为5-8g/小时。 0011 作为优化, 所述诱食灯的光强度为600-800lx。 0012 作为优化, 所述智能型投饵机包括智能控制系统、 动力系统以及结构骨架, 所述智 能控制系统包括相互连接的控制盒以及稳压器, 所述动力系统包括相互连接的电动圆盘以 及驱动电机, 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盒电连接, 所述结构骨架包括固定支架、 储料仓、 出 料口以及诱食灯, 所述储料仓和出。
11、料口通过承重支架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上, 所述出料口 由内、 外两层圆管构成, 其中内圆管与所述储料仓连接, 外圆管与所述电动圆盘连接, 且内 圆管上设有内切口, 外圆管上设有外切口。 0013 作为优化, 所述控制盒上设有时间控制旋钮以及转速控制旋钮。 0014 作为优化, 所述外切口还连接有导流片, 且所述导流片的长度略超过所述电动圆 盘的边缘。 0015 作为优化, 所述诱食灯通过可弯折的金属管连接在所述固定支架的底部, 所述诱 食灯采用额定功率为1W的钨丝灯。 0016 有益效果: 本发明改变了传统低效率的定点、 定时、 定量投喂投喂方式, 通过采用 24小时不间断的投喂方式, 结合弱光。
12、的诱食灯, 所有鱼都可以吃到, 使得摄食率达到95以 上, 成活率在90以上, 幼鱼由2.5g长到15g仅用40天, 大大提高了龙纹斑幼鱼的生长速度 一致性、 摄食率、 成活率及生长速度, 避免了鱼体的两极分化。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发明的智能型投饵机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一种龙纹斑幼鱼的仿自然生态投喂方法, 即在集约化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环 境下进行投喂, 所述养殖系统由养殖池、 进排水系统、 泡沫去除器、 过滤系统和在线监测控 制系统构成; 龙纹斑幼鱼养殖期间, 采用淡水作为养殖水体, 养殖水体的温度范围是25-28 。 并采用全温室遮光处理, 所述龙纹斑幼鱼在养。
13、殖池中的养殖密度为200尾/m3, 龙纹斑幼 鱼规格范围在2.5g-15g之间。 根据龙纹斑幼鱼的生活习性, 采用贴壁连续、 弱光引诱的投喂 方式, 所述贴壁连续是指在养殖池的池壁上设置智能型投饵机, 所述智能型投饵机采取24 小时不间断投喂方式, 根据不同的幼鱼规格投喂不同粒径的颗粒饵料, 且日投喂量占鱼体 总重的1-3, 所述投饵机上设有诱食灯, 并采用弱光灯诱食处理。 0019 图1为本发明所使用的智能型投饵机的结构示意图。 包括智能控制系统、 动力系统 以及结构骨架, 所述智能控制系统包括相互连接的控制盒以及稳压器, 所述动力系统包括 相互连接的电动圆盘5以及驱动电机12, 所述驱动电。
14、机12与所述控制盒电连接, 所述结构骨 架包括固定支架1、 储料仓2、 出料口4以及诱食灯6, 所述储料仓2和出料口4通过承重支架3 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1上, 所述出料口4由内、 外两层圆管构成, 其中一个圆管与所述储料仓 2连接, 另一个圆管与所述电动圆盘5连接, 且两个圆管上各设有内切口7、 外切口9。 002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 所述控制盒上设有时间控制旋钮10以及转速控 制旋钮11, 可以调控投喂时间和圆盘转动速度。 所述外切口9还连接有导流片8, 且所述导流 片8的长度略超过所述电动圆盘5的边缘。 所述储料仓2为聚乙烯圆桶状结构, 所述出料口4 说 明 书 2/4 页 。
15、4 CN 104782537 B 4 由内、 外两层PVC圆管构成。 所述诱食灯6通过可弯折的金属管连接在所述固定支架1的底 部, 所述诱食灯6采用额定功率为1W的钨丝灯。 所述驱动电机12的额定电压为12V, 转速调节 范围为10-15转/分钟。 所述电动圆盘5采用PVC材质圆盘结构, 且与所述出料口4底部通过圆 形凹槽相匹配。 所述储料仓2的顶部设有料斗盖7。 0021 上述稳压器的输出电压12V, 经时间控制盒与投饵机相连接; 所述固定支架均为铁 质材料, 经焊接而成; 所述储料仓为聚乙烯材质, 直径11.5cm, 高20cm, 容积2L; 所述出料口 由双层PVC圆管组成, 外层圆管直。
16、径9cm, 内层圆管直径8cm, 其中内层为饵料缓存仓, 并有切 口长6cm, 宽2cm, 外层通过长7cm, 高1cm的切口与内层切口共同控制出料速度, 并设有导流 片, 控制饵料的均匀落入池中; 所述电动圆盘和电动机固定在一起构成, 圆盘为PVC材质, 可 由控速旋钮调节转速; 所述诱食灯, 通过可随意弯折的金属管与支架连接, 可以调节诱食灯 的角度。 0022 本发明所述的投饵机可将饵料储放在储料仓内, 通过转动控制盒上的两个旋钮来 控制电动圆盘转动, 电动圆盘带动饵料流出缓存仓, 经过导流片的导向, 缓慢落入池中, 储 料仓内的饵料因重力作用, 持续的补充流出的饵料, 在诱食灯的作用下。
17、, 吸引鱼群摄食。 0023 养殖池面积一般60m2, 养殖池四周池壁上各安装一个上述微型智能化圆盘投饵 机, 所述智能型投饵机距离池壁的距离是15cm, 距离水面的距离是25cm。 投喂速度调为5- 8g/h, 诱食灯光强调至600-800lx, 饵料沿池边落入养殖池内, 由于饵料颗粒小, 浮力大, 再 加之循环水水流的作用, 饵料会悬浮于水中8-10秒, 在这个过程中, 因诱食灯聚集在投饵机 附近的幼鱼会摄食, 摄食结束后幼鱼会离开, 尚未摄食的幼鱼会陆续前来摄食, 在整个养殖 池内形成了持续的投饵场, 使龙纹斑幼鱼在栖息游动的过程中就能摄食, 解决了因抢食而 导致的生长差异和互咬问题。 。
18、0024 下面结合本公司集约化循化水养殖为实例, 说明实施本方法的全过程。 0025 (1)养殖系统 0026 集约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条件下进行, 龙纹斑幼鱼的养殖系统由养殖池、 进排水 系统、 泡沫去除器、 过滤系统和在线监测控制系统组成, 鱼池面积60m2, 水深1m, 水体一小时 循环一次。 0027 (2)养殖环境 0028 龙纹斑幼鱼养殖期间, 采用淡水养殖水体, 水温控制在25-28, 全温室遮光, 养殖 密度为200尾/m3。 0029 (3)幼鱼生活习性 0030 龙纹斑幼鱼喜贴壁栖息且惧强光, 喜在养殖池的池壁和角落里栖息, 而在有阳光 或较明亮的区域鲜有分布, 经灯光照射会。
19、有明显的躲避行为, 但是龙纹斑幼鱼喜弱光, 在光 强1000lx以下时, 龙纹斑幼鱼会有明显的集群摄食现象, 幼鱼的摄食阶段主要是在颗粒料 下降的过程中, 而且龙纹斑幼鱼摄食节律呈连续性, 在全天均有鱼群前来摄食。 0031 (4)饵料投喂 0032 养殖池左右两次池壁上各安装一个微型智能化圆盘投饵机(如图1所示), 投喂速 度调为5g/h, 诱食灯光强调至600-800lx, 饵料沿池边落入养殖池内, 由于饵料颗粒小, 浮力 大, 再加之循环水水流的作用, 饵料会悬浮于水中8-10秒, 在这个过程中, 因诱食灯聚集在 投饵机附近的幼鱼会摄食, 摄食结束后幼鱼会离开, 在整个养殖池内形成了两个。
20、持续的投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104782537 B 5 饵场。 0033 (5)换饵方式 0034 幼鱼最初投喂型号为C1(粒径0.7mm)的饵料, 5天后每隔1天将20的C1更换为C2 (粒径1.0mm), 直至将C1全部换为C2。 之后以此方法换饵C3(粒径1.2mm)、 C4(粒径1.4mm)。 0035 实例结果: 龙纹斑幼鱼的摄食率达到95以上, 成活率在90以上, 幼鱼由2.5g长 到15g仅用40天, 大大提高了龙纹斑幼鱼的摄食率、 成活率及生长速度。 0036 以上所述仅是发明的非限定实施方法,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 离本发明创造构思和不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造, 这些都属 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104782537 B 6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7 CN 104782537 B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