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河蟹五期幼蟹成活率的方法.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6838141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70.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782649.2

申请日:

20160829

公开号:

CN106359220A

公开日:

2017020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K61/59

主分类号:

A01K61/59

申请人: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南京淳一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发明人:

邓燕飞,葛家春,许志强,徐宇,钱志强,杨鸢劼,柏如发,潘建林

地址:

210017 江苏省南京市南湖东路90号

优先权:

CN201610782649A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卢亚丽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属于水产品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河蟹五期幼蟹成活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培育池的建设及水草种植、饵料生物的培养、大眼幼体的选择和放养、五期幼蟹的培育、水质调控、敌害防治的步骤,本发明在五期幼蟹培育过程中,通过选择高质量大眼幼体、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改进的生物堆肥发酵方法,使用生物堆肥肥水培育天然生物饵料,并在不同阶段投喂不同蛋白比例的人工配合饲料及其辅料,为蟹种提供适口性好、营养均衡的饵料;在蟹种培育过程中确保水质、底质处于一个良性动态平衡。本发明通过“草、水、种、饵”四个大方面进行技术创新集成,以提高Ⅴ期幼蟹成活率。按照本发明的方法,五期幼蟹平均成活率达51.8%。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提高河蟹五期幼蟹成活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培育池的建设及水草种植:选择合适的池塘,以40目聚乙烯网布覆盖蟹种池池壁,网布深埋池底底泥中;在池壁顶端将网布竖立以镀锌管柱和铁丝固定,并在网布顶端塘内侧将钙塑板缝成倒檐;安装微孔增氧设施,配备功率大于0.3kW/亩;在放苗前25天,蟹种池加水注满,按150~200㎏/亩的生石灰全池均匀泼洒进行消毒;消毒15天后,蟹种池水位降至0.4m,根据蟹种池形状在池中每间隔3~4m种植4m宽的水花生带,水花生带间种植轮叶黑藻或伊乐藻;(2)饵料生物的培养:放苗前7-10天,按150~250㎏/亩的量在水花生带均匀堆放或全池泼洒发酵好的生物肥以培养天然生物饵料;(3)大眼幼体的选择和放养:大眼幼体要求来源于经过选择、母蟹规格125g以上、公蟹200g以上的长江水系河蟹所产后代,且要求体质健壮,体重大于15万只/㎏,培育期足量混合投喂轮虫和枝角类;每亩放养大眼幼体1.5-2.0㎏,下塘时须确保大眼幼体未脱水、气温较低、水体溶氧充足;放苗前3天,取水样检测池水氨氮、亚硝酸盐浓度,超标则添加新水、使用药物降低氨氮、亚硝酸盐浓度,放苗前1天,开启微孔增氧设施不间断增氧;(4)Ⅴ期幼蟹的培育:大眼幼体下塘后至Ⅱ期幼蟹,投喂适量粒径0.3㎜人工配合饲料破碎料,蛋白质含量40%以上,加水混匀后全池泼洒,早晚各一次;Ⅱ期幼蟹至Ⅲ期幼蟹投喂适量0.3㎜破碎料和0.5㎜破碎料的混合料,蛋白质含量40%以上,比例1:1;Ⅲ期幼蟹至Ⅳ期幼蟹投喂适量0.5㎜破碎料,蛋白质含量40%以上;Ⅴ期幼蟹适量投喂1.2㎜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38%以上;Ⅲ期幼蟹开始将EM菌液按25-50g/㎏饲料、复合维生素按2g/㎏饲料拌匀后,再行投喂;其中每㎏复合维生素含:维生素A500-1000万IU,维生素B110000-14000mg,维生素B210000-14000mg,维生素B63000-5000mg,维生素B1220000-25000mg,维生素C30000-40000mg,维生素D400-500万IU,维生素E6-7万IU,维生素K34000-5000mg;(5)水质调控:放苗前2天按1~1.5㎏/亩的用量,向蟹种池兑水泼洒红糖、维生素C,每次蜕壳按前量兑水泼洒;Ⅲ期幼蟹后每周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0㎝,用80目以上网袋过滤;根据水质情况,泼洒EM菌、芽孢杆菌或/和底质改良剂改善蟹种池水质和底质,水位控制在30-50㎝、透明度25-40㎝,合理使用增氧设施,确保夜间底层溶氧在3㎎/L以上,促使水质、底质处于一个动态平衡;(6)敌害防治:每次进水都用80目以上网袋过滤;在种草后如发现塘内有鱼和蝌蚪,按8㎏/亩用量的茶籽饼浸泡12小时后全池泼洒杀灭野杂鱼和蝌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生物肥是畜粪和池塘底泥按1:1混合后,再按1㎏/吨混入EM菌原液进行发酵45~90天而制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天然生物饵料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生物絮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底质改良剂是指腐植酸钠、5%-20%过硫酸氢钾复合制剂。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品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河蟹五期幼蟹成活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自然条件下,河蟹一般为2年生,每年秋季成蟹由淡水水域洄游到江河入海口的半咸水中交配、产卵,至第二年3~5月孵化出幼体经五次变态成大眼幼体(蟹苗)后,再溯江河进入淡水水域继续生长发育长大为成蟹。河蟹养殖一般为第一年将大眼幼体培育成蟹种,第二年再将蟹种养成商品蟹。目前大眼幼体培育蟹种成活率一般不到20%,饲料、环境、水质、敌害等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造成蟹种大小规格不整齐,生产上有懒蟹、小规格蟹种、大规格蟹种和性早熟蟹之分,而生产上大规格蟹种更易养成大规格成蟹,因此实际可用于成蟹生产的蟹种比例就更低。目前生产上五期幼蟹成活率不高、规格不整齐,是导致蟹种培育阶段成活率低、合格蟹种比例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改进五期幼蟹培育技术,对于提高蟹种培育成活率和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河蟹五期幼蟹的培育方法,能够大幅提高五期幼蟹的成活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河蟹五期幼蟹成活率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培育池的建设及水草种植:选择一口蓄水深度1.2m左右、面积3-10亩的池塘,以40目聚乙烯网布覆盖蟹种池池壁,网布深埋池底底泥中(防止幼蟹在池壁上打洞);在池壁顶端将网布竖立以镀锌管柱和铁丝固定,并在网布顶端塘内侧将宽20cm的钙塑板缝成倒檐;安装微孔增氧设施,配备功率大于0.3kW/亩。在放苗前25天,蟹种池加水注满,按150~200㎏/亩的生石灰全池均匀泼洒进行消毒。

消毒15天后,蟹种池水位降至0.4m,根据蟹种池形状在池中每间隔3~4m种植4m宽的水花生带,水花生带间种植轮叶黑藻或伊乐藻。

(2)、饵料生物的培养:放苗前7-10天,按150~250㎏/亩的量在水花生带均匀堆放(或全池泼洒)发酵好的生物肥(畜粪和池塘底泥按1:1混合后,再按1㎏/吨混入EM菌原液进行发酵45~90天)以培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枝角类等)、底栖动物(水蚯蚓、摇蚊幼虫等)、生物絮团等天然生物饵料。

(3)、大眼幼体的选择和放养:大眼幼体要求来源于经过选择、母蟹规格125g以上、公蟹200g以上的长江水系河蟹所产后代,且要求体质健壮,体重大于15万只/㎏,培育期足量混合投喂轮虫和枝角类。每亩放养大眼幼体1.5-2.0㎏,下塘时须确保大眼幼体未脱水、气温较低、水体溶氧充足。放苗前3天,取水样检测池水氨氮、亚硝酸盐浓度,超标则添加新水、使用药物降低氨氮、亚硝酸盐浓度,放苗前1天,开启微孔增氧设施不间断增氧。

(4)、Ⅴ期幼蟹的培育:大眼幼体下塘后至Ⅱ期幼蟹,投喂适量粒径0.3㎜人工配合饲料破碎料(蛋白质含量40%以上),加水混匀后全池泼洒,早晚各一次;Ⅱ期幼蟹至Ⅲ期幼蟹投喂适量0.3㎜破碎料和0.5㎜破碎料的混合料(蛋白质含量40%以上,比例1:1);Ⅲ期幼蟹至Ⅳ期幼蟹投喂适量0.5㎜破碎料(蛋白质含量40%以上);Ⅴ期幼蟹适量投喂1.2㎜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38%以上)。Ⅲ期幼蟹开始将EM菌液按25-50g/㎏饲料、复合维生素(每㎏复合维生素含:维生素A 500-1000万IU,维生素B1 10000-14000mg,维生素B2 10000-14000mg,维生素B6 3000-5000mg,维生素B12 20000-25000mg,维生素C 30000-40000mg,维生素D 400-500万IU,维生素E 6-7万IU,维生素K3 4000-5000mg)按2g/㎏饲料拌匀后,再行投喂。

(5)、水质调控:放苗前2天按1~1.5㎏/亩的用量,向蟹种池兑水泼洒红糖、维生素C,每次蜕壳按前量兑水泼洒。Ⅲ期幼蟹后每周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0㎝,用80目以上网袋过滤。根据水质情况,灵活泼洒EM菌、芽孢杆菌、底质改良剂(腐植酸钠、过硫酸氢钾(5%-20%)等复合制剂)等促进“菌、藻、草”的生长和平衡,改善蟹种池水质和底质。水位控制在30-50㎝、透明度25-40㎝,合理使用增氧设施,确保夜间底层溶氧在3㎎/L以上,促使水质、底质处于一个动态平衡。

(6)、敌害防治:每次进水都用80目以上网袋过滤。在种草后如发现塘内有鱼和蝌蚪,按8㎏/亩用量的茶籽饼浸泡12小时后全池泼洒杀灭野杂鱼和蝌蚪。

本发明在五期幼蟹培育过程中,选择大眼幼体期用轮虫和枝角类混合投喂的高质量大眼幼体;通过栽种水生植物(水花生、轮叶黑藻、伊乐藻等)、安装微孔增氧设施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改进的生物堆肥发酵方法,使用生物堆肥肥水培育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枝角类等)、底栖动物(水蚯蚓、摇蚊幼虫等)、生物絮团等天然生物饵料,并在不同阶段投喂不同蛋白比例的人工配合饲料及其辅料(人工配合饲料,38-42%蛋白,并用复合维生素、以芽孢杆菌为主的EM菌拌饲投喂。)为蟹种提供适口性好、营养均衡的饵料;在蟹种培育过程中,通过泼洒EM菌、芽孢杆菌等分解水中有机物,施用生物肥、复合肥等培养藻类和水生植物调节水质,使用底质改良剂(腐植酸钠、过硫酸氢钾(5%-20%)等复合制剂)改善底质,控制水位30-50㎝、透明度25-40㎝,合理使用增氧设施,确保夜间底层溶氧在3㎎/L以上,确保水质、底质的处于一个良性动态平衡。本发明的重点在于“草、水、种、饵”四个大方面进行技术创新集成,以提高Ⅴ期幼蟹成活率。按本发明方法,五期幼蟹平均成活率达51.8%。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培育池的建设及水草种植:选择一口蓄水深度1.2m、面积6亩的池塘,以40目聚乙烯网布覆盖蟹种池池壁,网布深埋池底底泥中(防止幼蟹在池壁上打洞);在池壁顶端将网布竖立以镀锌管柱和铁丝固定,并在网布顶端塘内侧将宽20cm的钙塑板缝成倒檐;安装微孔增氧设施,配备功率大于0.3kW/亩。在放苗前25天,蟹种池加水注满,按150㎏/亩的生石灰全池均匀泼洒进行消毒。

消毒15天后,蟹种池水位降至0.4m,根据蟹种池形状在池中每间隔3~4m种植4m宽的水花生带,水花生带间种植轮叶黑藻或伊乐藻。

(2)、饵料生物的培养:放苗前10天,按200㎏/亩的量在水花生带均匀堆放(或全池泼洒)发酵好的生物肥(畜粪和池塘底泥按1:1混合后,再按1㎏/吨混入EM菌原液进行发酵90天)以培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枝角类等)、底栖动物(水蚯蚓、摇蚊幼虫等)、生物絮团等天然生物饵料。

(3)、大眼幼体的选择和放养:大眼幼体来源于经过选择、母蟹规格125g以上、公蟹200g以上的长江水系河蟹所产后代,体质健壮,体重大于15万只/㎏,培育期足量混合投喂轮虫和枝角类。每亩放养大眼幼体2.0㎏,下塘时大眼幼体未脱水、气温较低、水体溶氧充足。放苗前3天,取水样检测池水氨氮、亚硝酸盐浓度,超标则添加新水、使用药物降低氨氮、亚硝酸盐浓度,放苗前1天,开启微孔增氧设施不间断增氧。

(4)、Ⅴ期幼蟹的培育:大眼幼体下塘后至Ⅱ期幼蟹,投喂适量粒径0.3㎜人工配合饲料破碎料(蛋白质含量42%),加水混匀后全池泼洒,早晚各一次;Ⅱ期幼蟹至Ⅲ期幼蟹投喂适量0.3㎜破碎料和0.5㎜破碎料的混合料(蛋白质含量42%,比例1:1);Ⅲ期幼蟹至Ⅳ期幼蟹投喂适量0.5㎜破碎料(蛋白质含量42%);Ⅴ期幼蟹适量投喂1.2㎜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38%)。将EM菌液按25-50g/㎏饲料、复合维生素(每㎏复合维生素含:维生素A 500-1000万IU,维生素B1 10000-14000mg,维生素B2 10000-14000mg,维生素B6 3000-5000mg,维生素B12 20000-25000mg,维生素C 30000-40000mg,维生素D 400-500万IU,维生素E 6-7万IU,维生素K3 4000-5000mg。)按2g/㎏饲料拌匀后,再行投喂。

(5)、水质调控:放苗前2天按1~1.5㎏/亩的用量,向蟹种池兑水泼洒红糖、维生素C,每次蜕壳按前量兑水泼洒。Ⅲ期幼蟹后每周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0㎝,用80目以上网袋过滤。根据水质情况,灵活泼洒EM菌、芽孢杆菌、底质改良剂(腐植酸钠、过硫酸氢钾(5%-20%)等复合制剂)等促进“菌、藻、草”的生长和平衡,改善蟹种池水质和底质。水位控制在30-50㎝、透明度25-40㎝,合理使用增氧设施,确保夜间底层溶氧在3㎎/L以上,促使水质、底质处于一个动态平衡。

(6)、敌害防治:每次进水都用80目以上网袋过滤。在种草后如发现塘内有鱼和蝌蚪,按8㎏/亩用量的茶籽饼浸泡12小时后全池泼洒杀灭野杂鱼和蝌蚪。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2)中:饵料生物的培养:放苗前7天,按100㎏/亩的量在水花生带均匀堆放未拌池塘底泥和EM菌液的常规发酵猪粪。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3)、大眼幼体的选择和放养:大眼幼体来源于经过选择、母蟹规格125g以上、公蟹200g以上的长江水系河蟹所产后代,规格16万只/㎏,全程投喂轮虫。每亩放养大眼幼体1.5㎏,大眼幼体在天亮前下塘。放苗前1天及放苗后夜间开启微孔增氧设施增氧。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4)、Ⅴ期幼蟹的培育:大眼幼体下塘后至Ⅱ期幼蟹,投喂适量粒径0.3㎜破碎料(蛋白质含量40%),加水混匀后全池泼洒,早晚各一次;Ⅱ期幼蟹至Ⅳ期幼蟹投喂适量0.5㎜颗粒饲料混合料(蛋白质含量40%);Ⅴ期幼蟹适量投喂1.2㎜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38%)。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5)、水质调控:Ⅲ期幼蟹后每周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0㎝,进水未用网袋过滤。水位控制在40-50㎝、透明度35-40㎝,使用增氧设施,确保夜间底层溶氧在3㎎/L以上。

对比试验结果:按本发明操作流程的实施例1中五期幼蟹平均成活率达51.8%,而实施例2、3、4、5分别只与本发明操作有一个步骤不一样,其五期幼蟹平均成活率分别为35.7%、45.3%、43.2%、37.5%。

一种提高河蟹五期幼蟹成活率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提高河蟹五期幼蟹成活率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提高河蟹五期幼蟹成活率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提高河蟹五期幼蟹成活率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提高河蟹五期幼蟹成活率的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782649.2 (22)申请日 2016.08.29 (71)申请人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地址 210017 江苏省南京市南湖东路90号 申请人 南京淳一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72)发明人 邓燕飞 葛家春 许志强 徐宇 钱志强 杨鸢劼 柏如发 潘建林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代理人 卢亚丽 (51)Int.Cl. A01K 61/59(2017.01) (54)发明名称 一种提高河蟹五期幼蟹成活率的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属于水产。

2、品养殖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 提高河蟹五期幼蟹成活率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培 育池的建设及水草种植、 饵料生物的培养、 大眼 幼体的选择和放养、 五期幼蟹的培育、 水质调控、 敌害防治的步骤, 本发明在五期幼蟹培育过程 中, 通过选择高质量大眼幼体、 构建一个良好的 生态环境、 通过改进的生物堆肥发酵方法, 使用 生物堆肥肥水培育天然生物饵料, 并在不同阶段 投喂不同蛋白比例的人工配合饲料及其辅料, 为 蟹种提供适口性好、 营养均衡的饵料; 在蟹种培 育过程中确保水质、 底质处于一个良性动态平 衡。 本发明通过 “草、 水、 种、 饵” 四个大方面进行 技术创新集成, 以提高期幼蟹成活率。 按照本。

3、 发明的方法, 五期幼蟹平均成活率达51.8。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CN 106359220 A 2017.02.01 CN 106359220 A 1.一种提高河蟹五期幼蟹成活率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1)培育池的建设及水草种植: 选择合适的池塘, 以40目聚乙烯网布覆盖蟹种池池壁, 网布深埋池底底泥中; 在池壁顶端将网布竖立以镀锌管柱和铁丝固定, 并在网布顶端塘内 侧将钙塑板缝成倒檐; 安装微孔增氧设施, 配备功率大于0.3kW/亩; 在放苗前25天, 蟹种池 加水注满, 按150200/亩的生石灰全池均匀泼洒进行消毒; 消毒15天后, 蟹种池水位降至0.4m, 。

4、根据蟹种池形状在池中每间隔34m种植4m宽的水 花生带, 水花生带间种植轮叶黑藻或伊乐藻; (2)饵料生物的培养: 放苗前7-10天, 按150250/亩的量在水花生带均匀堆放或全 池泼洒发酵好的生物肥以培养天然生物饵料; (3)大眼幼体的选择和放养: 大眼幼体要求来源于经过选择、 母蟹规格125g以上、 公蟹 200g以上的长江水系河蟹所产后代, 且要求体质健壮, 体重大于15万只/, 培育期足量混 合投喂轮虫和枝角类; 每亩放养大眼幼体1.5-2.0, 下塘时须确保大眼幼体未脱水、 气温 较低、 水体溶氧充足; 放苗前3天, 取水样检测池水氨氮、 亚硝酸盐浓度, 超标则添加新水、 使 用药。

5、物降低氨氮、 亚硝酸盐浓度, 放苗前1天, 开启微孔增氧设施不间断增氧; (4)期幼蟹的培育: 大眼幼体下塘后至期幼蟹, 投喂适量粒径0.3人工配合饲料 破碎料, 蛋白质含量40以上, 加水混匀后全池泼洒, 早晚各一次; 期幼蟹至期幼蟹投 喂适量0.3破碎料和0.5破碎料的混合料, 蛋白质含量40以上, 比例1:1; 期幼蟹至 期幼蟹投喂适量0.5破碎料, 蛋白质含量40以上; 期幼蟹适量投喂1.2颗粒饲料, 蛋白质含量38以上; 期幼蟹开始将EM菌液按25-50g/饲料、 复合维生素按2g/饲料 拌匀后, 再行投喂; 其中每复合维生素含: 维生素A 500-1000万IU, 维生素B1 10。

6、000- 14000mg, 维生素B2 10000-14000mg, 维生素B6 3000-5000mg, 维生素B12 20000-25000mg, 维生素C 30000-40000mg, 维生素D 400-500万IU, 维生素E 6-7万IU, 维生素K3 4000- 5000mg; (5)水质调控: 放苗前2天按11.5/亩的用量, 向蟹种池兑水泼洒红糖、 维生素C, 每 次蜕壳按前量兑水泼洒; 期幼蟹后每周加注新水一次, 每次10, 用80目以上网袋过滤; 根据水质情况, 泼洒EM菌、 芽孢杆菌或/和底质改良剂改善蟹种池水质和底质, 水位控制在 30-50、 透明度25-40, 合理。

7、使用增氧设施, 确保夜间底层溶氧在3/L以上, 促使水质、 底质处于一个动态平衡; (6)敌害防治: 每次进水都用80目以上网袋过滤; 在种草后如发现塘内有鱼和蝌蚪, 按8 /亩用量的茶籽饼浸泡12小时后全池泼洒杀灭野杂鱼和蝌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2)中所述的生物肥是畜粪和池塘底 泥按1:1混合后, 再按1/吨混入EM菌原液进行发酵4590天而制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2)中所述的天然生物饵料是浮游植 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和生物絮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5)底质改良剂是指腐植酸钠、 5。

8、- 20过硫酸氢钾复合制剂。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6359220 A 2 一种提高河蟹五期幼蟹成活率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水产品养殖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河蟹五期幼蟹成活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自然条件下, 河蟹一般为2年生, 每年秋季成蟹由淡水水域洄游到江河入海口的半 咸水中交配、 产卵, 至第二年35月孵化出幼体经五次变态成大眼幼体(蟹苗)后, 再溯江河 进入淡水水域继续生长发育长大为成蟹。 河蟹养殖一般为第一年将大眼幼体培育成蟹种, 第二年再将蟹种养成商品蟹。 目前大眼幼体培育蟹种成活率一般不到20, 饲料、 环境、 水 质、 敌害等环。

9、境因素和遗传因素造成蟹种大小规格不整齐, 生产上有懒蟹、 小规格蟹种、 大 规格蟹种和性早熟蟹之分, 而生产上大规格蟹种更易养成大规格成蟹, 因此实际可用于成 蟹生产的蟹种比例就更低。 目前生产上五期幼蟹成活率不高、 规格不整齐, 是导致蟹种培育 阶段成活率低、 合格蟹种比例低的重要因素。 因此, 如何改进五期幼蟹培育技术, 对于提高 蟹种培育成活率和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河蟹五期幼蟹的培育方法, 能够大幅提高五期 幼蟹的成活率。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提高河蟹五期幼蟹成活率 的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步。

10、骤: 0005 (1)、 培育池的建设及水草种植: 选择一口蓄水深度1.2m左右、 面积3-10亩的池塘, 以40目聚乙烯网布覆盖蟹种池池壁, 网布深埋池底底泥中(防止幼蟹在池壁上打洞); 在池 壁顶端将网布竖立以镀锌管柱和铁丝固定, 并在网布顶端塘内侧将宽20cm的钙塑板缝成倒 檐; 安装微孔增氧设施, 配备功率大于0.3kW/亩。 在放苗前25天, 蟹种池加水注满, 按150 200/亩的生石灰全池均匀泼洒进行消毒。 0006 消毒15天后, 蟹种池水位降至0.4m, 根据蟹种池形状在池中每间隔34m种植4m宽 的水花生带, 水花生带间种植轮叶黑藻或伊乐藻。 0007 (2)、 饵料生物的。

11、培养: 放苗前7-10天, 按150250/亩的量在水花生带均匀堆放 (或全池泼洒)发酵好的生物肥(畜粪和池塘底泥按1:1混合后, 再按1/吨混入EM菌原液进 行发酵4590天)以培养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枝角类等)、 底栖动物(水蚯蚓、 摇蚊幼虫等)、 生物絮团等天然生物饵料。 0008 (3)、 大眼幼体的选择和放养: 大眼幼体要求来源于经过选择、 母蟹规格125g以上、 公蟹200g以上的长江水系河蟹所产后代, 且要求体质健壮, 体重大于15万只/, 培育期足 量混合投喂轮虫和枝角类。 每亩放养大眼幼体1.5-2.0, 下塘时须确保大眼幼体未脱水、 气温较低、 水体溶氧充足。 放苗前3天。

12、, 取水样检测池水氨氮、 亚硝酸盐浓度, 超标则添加新 水、 使用药物降低氨氮、 亚硝酸盐浓度, 放苗前1天, 开启微孔增氧设施不间断增氧。 0009 (4)、 期幼蟹的培育: 大眼幼体下塘后至期幼蟹, 投喂适量粒径0.3人工配合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106359220 A 3 饲料破碎料(蛋白质含量40以上), 加水混匀后全池泼洒, 早晚各一次; 期幼蟹至期幼 蟹投喂适量0.3破碎料和0.5破碎料的混合料(蛋白质含量40以上, 比例1:1); 期幼 蟹至期幼蟹投喂适量0.5破碎料(蛋白质含量40以上); 期幼蟹适量投喂1.2颗粒 饲料(蛋白质含量38以上)。 期幼蟹开始将EM菌。

13、液按25-50g/饲料、 复合维生素(每 复合维生素含: 维生素A 500-1000万IU, 维生素B1 10000-14000mg, 维生素B2 10000- 14000mg, 维生素B6 3000-5000mg, 维生素B12 20000-25000mg, 维生素C 30000-40000mg, 维 生素D 400-500万IU, 维生素E 6-7万IU, 维生素K3 4000-5000mg)按2g/饲料拌匀后, 再行 投喂。 0010 (5)、 水质调控: 放苗前2天按11.5/亩的用量, 向蟹种池兑水泼洒红糖、 维生素 C, 每次蜕壳按前量兑水泼洒。 期幼蟹后每周加注新水一次, 每次1。

14、0, 用80目以上网袋过 滤。 根据水质情况, 灵活泼洒EM菌、 芽孢杆菌、 底质改良剂(腐植酸钠、 过硫酸氢钾(5- 20)等复合制剂)等促进 “菌、 藻、 草” 的生长和平衡, 改善蟹种池水质和底质。 水位控制在 30-50、 透明度25-40, 合理使用增氧设施, 确保夜间底层溶氧在3/L以上, 促使水质、 底质处于一个动态平衡。 0011 (6)、 敌害防治: 每次进水都用80目以上网袋过滤。 在种草后如发现塘内有鱼和蝌 蚪, 按8/亩用量的茶籽饼浸泡12小时后全池泼洒杀灭野杂鱼和蝌蚪。 0012 本发明在五期幼蟹培育过程中, 选择大眼幼体期用轮虫和枝角类混合投喂的高质 量大眼幼体; 。

15、通过栽种水生植物(水花生、 轮叶黑藻、 伊乐藻等)、 安装微孔增氧设施构建一 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通过改进的生物堆肥发酵方法, 使用生物堆肥肥水培育浮游植物、 浮游 动物(枝角类等)、 底栖动物(水蚯蚓、 摇蚊幼虫等)、 生物絮团等天然生物饵料, 并在不同阶 段投喂不同蛋白比例的人工配合饲料及其辅料(人工配合饲料, 38-42蛋白, 并用复合维 生素、 以芽孢杆菌为主的EM菌拌饲投喂。 )为蟹种提供适口性好、 营养均衡的饵料; 在蟹种培 育过程中, 通过泼洒EM菌、 芽孢杆菌等分解水中有机物, 施用生物肥、 复合肥等培养藻类和 水生植物调节水质, 使用底质改良剂(腐植酸钠、 过硫酸氢钾(5-2。

16、0)等复合制剂)改善 底质, 控制水位30-50、 透明度25-40, 合理使用增氧设施, 确保夜间底层溶氧在3/L以 上, 确保水质、 底质的处于一个良性动态平衡。 本发明的重点在于 “草、 水、 种、 饵” 四个大方 面进行技术创新集成, 以提高期幼蟹成活率。 按本发明方法, 五期幼蟹平均成活率达 51.8。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实施例1: 0014 (1)、 培育池的建设及水草种植: 选择一口蓄水深度1.2m、 面积6亩的池塘, 以40目 聚乙烯网布覆盖蟹种池池壁, 网布深埋池底底泥中(防止幼蟹在池壁上打洞); 在池壁顶端 将网布竖立以镀锌管柱和铁丝固定, 并在网布顶端塘内侧将宽20。

17、cm的钙塑板缝成倒檐; 安 装微孔增氧设施, 配备功率大于0.3kW/亩。 在放苗前25天, 蟹种池加水注满, 按150/亩的 生石灰全池均匀泼洒进行消毒。 0015 消毒15天后, 蟹种池水位降至0.4m, 根据蟹种池形状在池中每间隔34m种植4m宽 的水花生带, 水花生带间种植轮叶黑藻或伊乐藻。 0016 (2)、 饵料生物的培养: 放苗前10天, 按200/亩的量在水花生带均匀堆放(或全池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106359220 A 4 泼洒)发酵好的生物肥(畜粪和池塘底泥按1:1混合后, 再按1/吨混入EM菌原液进行发酵 90天)以培养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枝角类等)、 。

18、底栖动物(水蚯蚓、 摇蚊幼虫等)、 生物絮团等 天然生物饵料。 0017 (3)、 大眼幼体的选择和放养: 大眼幼体来源于经过选择、 母蟹规格125g以上、 公蟹 200g以上的长江水系河蟹所产后代, 体质健壮, 体重大于15万只/, 培育期足量混合投喂 轮虫和枝角类。 每亩放养大眼幼体2.0, 下塘时大眼幼体未脱水、 气温较低、 水体溶氧充 足。 放苗前3天, 取水样检测池水氨氮、 亚硝酸盐浓度, 超标则添加新水、 使用药物降低氨氮、 亚硝酸盐浓度, 放苗前1天, 开启微孔增氧设施不间断增氧。 0018 (4)、 期幼蟹的培育: 大眼幼体下塘后至期幼蟹, 投喂适量粒径0.3人工配合 饲料破碎。

19、料(蛋白质含量42), 加水混匀后全池泼洒, 早晚各一次; 期幼蟹至期幼蟹投 喂适量0.3破碎料和0.5破碎料的混合料(蛋白质含量42, 比例1:1); 期幼蟹至期 幼蟹投喂适量0.5破碎料(蛋白质含量42); 期幼蟹适量投喂1.2颗粒饲料(蛋白质 含量38)。 将EM菌液按25-50g/饲料、 复合维生素(每复合维生素含: 维生素A 500- 1000万IU, 维生素B1 10000-14000mg, 维生素B2 10000-14000mg, 维生素B6 3000-5000mg, 维生素B12 20000-25000mg, 维生素C 30000-40000mg, 维生素D 400-500万I。

20、U, 维生素E 6-7 万IU, 维生素K3 4000-5000mg。 )按2g/饲料拌匀后, 再行投喂。 0019 (5)、 水质调控: 放苗前2天按11.5/亩的用量, 向蟹种池兑水泼洒红糖、 维生素 C, 每次蜕壳按前量兑水泼洒。 期幼蟹后每周加注新水一次, 每次10, 用80目以上网袋过 滤。 根据水质情况, 灵活泼洒EM菌、 芽孢杆菌、 底质改良剂(腐植酸钠、 过硫酸氢钾(5- 20)等复合制剂)等促进 “菌、 藻、 草” 的生长和平衡, 改善蟹种池水质和底质。 水位控制在 30-50、 透明度25-40, 合理使用增氧设施, 确保夜间底层溶氧在3/L以上, 促使水质、 底质处于一个。

21、动态平衡。 0020 (6)、 敌害防治: 每次进水都用80目以上网袋过滤。 在种草后如发现塘内有鱼和蝌 蚪, 按8/亩用量的茶籽饼浸泡12小时后全池泼洒杀灭野杂鱼和蝌蚪。 0021 实施例2: 0022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步骤(2)中: 饵料生物的培养: 放苗前7天, 按 100/亩的量在水花生带均匀堆放未拌池塘底泥和EM菌液的常规发酵猪粪。 0023 实施例3: 0024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步骤(3)、 大眼幼体的选择和放养: 大眼幼体来 源于经过选择、 母蟹规格125g以上、 公蟹200g以上的长江水系河蟹所产后代, 规格16万只/ , 全程投喂轮虫。 每。

22、亩放养大眼幼体1.5, 大眼幼体在天亮前下塘。 放苗前1天及放苗后 夜间开启微孔增氧设施增氧。 0025 实施例4: 0026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步骤(4)、 期幼蟹的培育: 大眼幼体下塘后至 期幼蟹, 投喂适量粒径0.3破碎料(蛋白质含量40), 加水混匀后全池泼洒, 早晚各一 次; 期幼蟹至期幼蟹投喂适量0.5颗粒饲料混合料(蛋白质含量40); 期幼蟹适量 投喂1.2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38)。 0027 实施例5: 0028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步骤(5)、 水质调控: 期幼蟹后每周加注新水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106359220 A 5 一次, 每次10, 进水未用网袋过滤。 水位控制在40-50、 透明度35-40, 使用增氧设施, 确保夜间底层溶氧在3/L以上。 0029 对比试验结果: 按本发明操作流程的实施例1中五期幼蟹平均成活率达51.8, 而 实施例2、 3、 4、 5分别只与本发明操作有一个步骤不一样, 其五期幼蟹平均成活率分别为 35.7、 45.3、 43.2、 37.5。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106359220 A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