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培育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培养装置及培养仪。
背景技术
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性生活的动物类群。产卵是浮游动物种群补充的主要途径,通过室内和原位受控实验研究浮游动物产卵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浮游动物生长发育和种群动态的重要途径。浮游动物的产粪情况对理解水生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和海洋生物泵过程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室内和原位受控实验研究浮游动物产粪数量、粪球形态等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是揭示水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不可或缺的内容。
浮游动物产卵、产粪培养实验是将浮游动物放在环境受控的透明容器内部进行观察培养,并收集卵和粪球颗粒等进行研究。现在技术中的培养装置一般采用平底圆筒状的培养装置,收集沉淀物时需要先将上部的水和浮游动物去除,再将沉淀物排出收集。
但是,在收集的过程中,可能会有部分剩余的浮游动物随着沉淀物一起排出收集,收集到的沉淀物不纯净,从而影响研究的准确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培养装置及培养仪,以改善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收集到的沉淀物不纯净,从而影响研究的准确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培养装置,包括过滤网和培养部;培养部包括两端开口的培养管和收集管;培养管的下端与收集管的上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且培养管的下端与收集管的上端连通;过滤网固定设置在收集管与培养管的连接处,用于阻止位于培养管内的浮游动物随沉淀物进入收集管内。
进一步的,收集管与培养管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以将该连接处的缝隙填充。
进一步的,培养管的下端内壁上,沿培养管的周向,设置有截面呈倒L形的上凹槽;收集管的上端内壁上,沿收集管的周向,设置有截面呈L形的下凹槽;过滤网卡设在上凹槽与下凹槽内。
进一步的,过滤网的边沿处套设有呈环形的固定部;固定部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培养管下端的内壁以及收集管上端的内壁均设置有与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
进一步的,过滤网的边沿处设置有固定环;固定环卡设在上凹槽和下凹槽内,用于固定过滤网。
进一步的,培养装置还包括支架;支架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包括由上至下依次间隔设置的上安装孔和下安装孔;培养管穿设于上安装孔内,收集管穿设于下安装孔内。
进一步的,收集管由上至下呈渐缩形;收集管的底部设置有收集口以及用于打开或者关闭收集口的阀门。
进一步的,下安装孔由上至下呈渐缩形;下安装孔的内壁与收集管的外壁抵接。
进一步的,培养部与安装孔均为多个;多个培养部与多个安装孔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培养仪,培养仪包括收集装置以及培养装置;收集装置与收集管连通,用于收集收集管内的沉淀物。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培养装置,包括过滤网和培养部。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将培养管与收集管连接起来,然后将浮游动物放至培养管的内部。培养管与收集管的可拆卸连接能够方便使用者清洗以及更换培养部和过滤网。
在培养的过程中,浮游动物的卵和粪便等沉淀物穿过过滤网聚集在收集管的内部,浮游动物无法穿过过滤网进入到收集管的内部,这样能够保证使用者收集到的沉淀物更加纯净;另外,过滤网的存在能够使浮游动物和沉淀物及时分离,减小浮游动物在运动时对沉淀物产生的扰动,减少浮游动物直接摄食沉淀物的情况,提高收集的沉淀物的完整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培养装置能够提高试验研究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收集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过滤网;2-培养部;3-上凹槽;4-下凹槽;5-固定环;6-支架;7-安装孔;8-阀门;9-收集口;21-培养管;22-收集管;71-上安装孔;72-下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培养装置,包括过滤网1和培养部2;培养部2包括两端开口的培养管21和收集管22;培养管21的下端与收集管22的上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且培养管21的下端与收集管22的上端连通;过滤网1固定设置在收集管22与培养管21的连接处,用于阻止位于培养管21内的浮游动物随沉淀物进入收集管22内。
其中,过滤网1的孔径应小于浮游动物的体积大小,以防止浮游动物从过滤网1的网孔处穿过。
进一步的,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可根据浮游动物的体积大小,更换不同孔径规格的过滤网1。
进一步的,培养管21和收集管22的可拆卸连接方式有多种,例如:卡扣连接或者螺纹连接等等。
较佳地,培养管21与收集管22之间采用螺纹连接。其中,培养管21的下端内壁上,沿培养管21的周向,可设置有内螺纹;收集管22的上端的外壁上,沿收集管22的周向,可设置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在安装过程中,使用者可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的旋紧和旋松,实现培养管21与收集管22的连接和分开。螺纹连接的设置操作简便,密封性更佳。
本实施例提供的培养装置,包括过滤网1和培养部2。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将培养管21与收集管22连接起来,然后将浮游动物放至培养管21的内部。培养管21与收集管22的可拆卸连接能够方便使用者清洗以及更换培养部2和过滤网1。
在培养的过程中,浮游动物的卵和粪便等沉淀物穿过过滤网1聚集在收集管22的内部,浮游动物无法穿过过滤网1进入到收集管22的内部,这样能够保证使用者收集到的沉淀物更加纯净;另外,过滤网1的存在能够使浮游动物和沉淀物及时分离,减小浮游动物在运动时对沉淀物产生的扰动,减少浮游动物直接摄食沉淀物的情况,提高收集的沉淀物的完整性。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培养装置能够提高试验研究的准确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收集管22与培养管21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以将该连接处的缝隙填充。
本实施例中,由于培养管21与收集管22为可拆卸连接,连接处会存在缝隙。密封圈将连接处的缝隙填充,以防止培养部2中的液体渗漏。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培养管21的下端内壁上,沿培养管21的周向,设置有截面呈倒L形的上凹槽3;收集管22的上端内壁上,沿收集管22的周向,设置有截面呈L形的下凹槽4;过滤网1卡设在上凹槽3与下凹槽4内。
其中,上凹槽3和下凹槽4的高度之和可以与过滤网1边沿的厚度一致。这样能够使过滤网1的边沿与上凹槽3和下凹槽4抵接,防止由于晃动导致装置的划伤或损坏。
进一步的,过滤网1与上凹槽3和下凹槽4的卡接边沿可设置有胶皮等柔性材质,这样既能够起到密封的作用,还能够防止过滤网1与上凹槽3和下凹槽4碰撞导致装置划伤或损坏。
本实施例中,在安装过程中,使用者先将过滤网1放置在上凹槽3或者下凹槽4中,然后将培养管21和收集管22固定连接,以保证过滤网1卡设在上凹槽3和下凹槽4内。在使用过程中,这种设置能够起到固定过滤网1的作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过滤网1的边沿处套设有呈环形的固定部;固定部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培养管21下端的内壁以及收集管22上端的内壁均设置有与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
其中,固定部应选用刚性材质,刚性材质能够避免螺纹连接时发生变形。
进一步的,固定部与培养管21和收集管22的连接处可设置有密封件,这样能够提高装置的密封性,防止培养部2内部的液体从连接处泄漏。
本实施例中,在安装过程中,使用者将培养管21与固定部螺纹连接,再将收集管22与固定部螺纹连接,从而令培养管21与收集管22通过固定部固定连接。这种设置既能够保证培养管21与收集管22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有能够令过滤网1固定设置在收集管22与培养管21的连接处,方便拆卸,便于更换。
图2为图1所示的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过滤网1的边沿处设置有固定环5;固定环5卡设在上凹槽3和下凹槽4内,用于固定过滤网1。
其中,较佳地,固定环5为金属环。金属环能够避免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
本实施例中,过滤网1的边沿处设置有固定环5。在使用过程中,固定环5卡设在上凹槽3和下凹槽4内,从而将过滤网1与培养部2固定连接。另外,固定环5还能够起到包边的作用,防止过滤网1的边沿处损坏。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培养装置还包括支架6;支架6上设置有安装孔7;安装孔7包括由上至下依次间隔设置的上安装孔71和下安装孔72;培养管21穿设于上安装孔71内,收集管22穿设于下安装孔72内。
其中,支架6可为一体成型,这种设置能够简化安装程序,提高使用效率。
进一步的,支架6可选用透明材料,例如亚克力材料。亚克力是一种开发较早的重要可塑性高分子材料,具有较好的透明性、化学稳定性和耐候性、并且容易加工。透明的设置能够方便使用者观察培养部2的内部情况。
本实施例中,支架6上设置有安装孔7。在使用过程中,上安装孔71用于固定培养管21,下安装孔72用于固定收集管22,这种设置能够令培养部2与支架6之间的连接更稳定。支架6能够对培养部2起到支撑的作用。
图5为图1所示的收集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收集管22由上至下呈渐缩形;收集管22的底部设置有收集口9以及用于打开或者关闭收集口9的阀门8。
其中,阀门8可选用球阀。
进一步的,收集管22可以呈倒锥形或者漏斗形。
本实施例中,收集管22由上至下呈渐缩形,这种设置有利用令沉淀物集中在收集管22的底部,方便后期收集。在使用过程中,当使用者需要收集沉淀物时,可打开阀门8,令沉淀物从收集口9处排出;收集结束后关闭阀门8,这种设置便于使用者收集沉淀物,从而进行沉淀物的观察和保存。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下安装孔72由上至下呈渐缩形;下安装孔72的内壁与收集管22的外壁抵接。
其中,下安装孔72的内壁应加工光滑平整,以免划伤收集管22。
本实施例中,下安装孔72的内壁与收集管22的外壁抵接,接触面积变大能够对收集管22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培养部2与安装孔7均为多个;多个培养部2与多个安装孔7一一对应设置。
其中,安装孔7可依次间隔设置,这样能够方便使用者观察多个培养部2内部的情况。
进一步的,每个安装孔7可对应设置有标号,这种设置能够令使用者快速区分不同的培养部2。
本实施例中,培养部2和安装孔7均为多个。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培养部2中培养多种浮游动物,或者同事培养多份同种的浮游动物进行试验研究。这种设置能够提高装置的使用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培养仪,培养仪包括收集装置以及培养装置;收集装置与收集管22连通,用于收集收集管22内的沉淀物。
其中,收集装置可选用透明材质。这样有利于使用者观察收集沉淀物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将培养管21与收集管22连接起来,然后将浮游动物放至培养管21的内部。培养管21与收集管22的可拆卸连接能够方便使用者清洗以及更换培养部2和过滤网1。
在培养的过程中,浮游动物的卵和粪便等沉淀物穿过过滤网1聚集在收集管22的内部,浮游动物无法穿过过滤网1进入到收集管22的内部,这样能够保证使用者收集到的沉淀物更加纯净;另外,过滤网1的存在能够使浮游动物和沉淀物及时分离,减小浮游动物在运动时对沉淀物产生的扰动,减少浮游动物直接摄食沉淀物的情况,提高收集的沉淀物的完整性。
当需要收集沉淀物时,使用者将收集装置与收集管22连通,令沉淀物从收集管22中排出进入到收集装置中,以令使用者进行试验研究。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培养装置能够提高试验研究的准确性,收集装置的设置能够方便使用者收集沉淀物。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