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果树果实采收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果树果实采收架.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0535635.0 (22)申请日 2017.05.15 (73)专利权人 福建永春农祺花卉专业合作社 地址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蓬壶镇 军兜村306号 (72)发明人 吕杜祥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和联顺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11621 代理人 叶友伟 (51)Int.Cl. A01D 46/24(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果树果实采收架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果实采收架, 具体涉及一种 果树果实采收架, 包括外壳, 外壳底部。
2、设有倾斜 底板, 倾斜底板的低端与横板相连, 横板与采收 管的一端连通, 采收管的另一端设有底盖, 底盖 与采收管螺纹连接, 外壳与半固定环相连, 半固 定环两端均设有固定块, 固定块内设有螺孔, 外 壳顶部设有半圆孔和支架, 支架上设有电机, 电 机与转轴的一端相连, 转轴的另一端从半圆孔伸 入外壳内并在端部与横杆固定, 横杆两端的底部 均固定有竖杆, 转轴与半圆孔接触处设有轴承, 外壳设有两个, 外壳左右对称设置, 半固定环、 支 架和半圆孔均左右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 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克服劳动强度大、 采收效率 低、 人工高空采收时掉落到地上的果品容易损坏 等缺陷。 权利要求书1。
3、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CN 206686633 U 2017.12.01 CN 206686633 U 1.一种果树果实采收架, 其特征在于: 包括外壳(1), 所述外壳(1)底部设有倾斜底板 (2), 所述倾斜底板(2)的低端与横板(3)相连, 所述横板(3)与采收管(4)的一端连通, 所述 采收管(4)的另一端设有底盖(5), 所述底盖(5)与采收管(4)螺纹连接, 所述外壳(1)与半固 定环(6)相连, 所述半固定环(6)两端均设有固定块(7), 所述固定块(7)内设有螺孔, 所述外 壳(1)顶部设有半圆孔(8)和支架(10), 所述支架(10)上设有电机(11), 所述电机(11)。
4、与转 轴(12)的一端相连, 所述转轴(12)的另一端从半圆孔(8)伸入外壳(1)内并在端部与横杆 (13)固定, 所述横杆(13)两端的底部均固定有竖杆(14), 所述转轴(12)与半圆孔(8)接触处 设有轴承(9), 所述外壳(1)设有两个, 所述外壳(1)左右对称设置, 所述半固定环(6)、 支架 (10)和半圆孔(8)均左右对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果树果实采收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块(7)与固定块(7)之 间通过固定螺栓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果树果实采收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10)呈 “T” 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果树果实采收架, 其特征在于。
5、: 所述转轴(12)的端部与横杆 (13)的中点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果树果实采收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竖杆(14)对称设置。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686633 U 2 一种果树果实采收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果实采收架, 具体涉及一种果树果实采收架。 背景技术 0002 苹果树、 柿树、 桃树及梨树等果树的种植历史非常悠久, 所产的果实均深受欢迎, 因此种植面积得以不断扩大。 目前, 果树上的果实主要依靠人工敲打、 气吸以及一些诸如采 果刀等简单工具进行采收, 但是人工采摘果实往往需要果农借助梯子爬到高处进行采收, 不仅劳动强度大, 采收。
6、效率低, 而且掉落到地上的果品容易损坏, 会导致果品的良品率降 低。 近年来, 由于劳动力短缺和果园规模不断扩大, 导致果品收获成本逐年提高, 传统人工 采收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果品产业化生产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果树果实采收架, 能够 有效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劳动强度大、 采收效率低、 人工高空采收时掉落到地上的果品 容易损坏等缺陷。 0005 (二)技术方案 0006 为实现以上目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7 一种果树果实采收架, 包括外壳, 所述外壳底部设有倾斜底板, 所。
7、述倾斜底板的低 端与横板相连, 所述横板与采收管的一端连通, 所述采收管的另一端设有底盖, 所述底盖与 采收管螺纹连接, 所述外壳与半固定环相连, 所述半固定环两端均设有固定块, 所述固定块 内设有螺孔, 所述外壳顶部设有半圆孔和支架, 所述支架上设有电机, 所述电机与转轴的一 端相连, 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从半圆孔伸入外壳内并在端部与横杆固定, 所述横杆两端的底 部均固定有竖杆, 所述转轴与半圆孔接触处设有轴承, 所述外壳设有两个, 所述外壳左右对 称设置, 所述半固定环、 支架和半圆孔均左右对称设置。 0008 优选地, 所述固定块与固定块之间通过固定螺栓固定。 0009 优选地, 所述支架呈。
8、 “T” 形。 0010 优选地, 所述转轴的端部与横杆的中点固定。 0011 优选地, 所述竖杆对称设置。 0012 (三)有益效果 0013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果树果实采收架能够利用相互配合的 半固定环将外壳固定在果树树干上合适的位置, 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电机通过驱动转轴带 动横杆转动, 横杆两端底部的竖杆在跟随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将果树枝干上的果实打落, 整 个采收过程均由机械完成, 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果农的劳动强度, 还能够提高采收效率; 掉落 的果实能够落入外壳中, 避免果品直接掉落到地面而损坏, 有效保证果品的良品率。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668。
9、6633 U 3 附图说明 001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6 图中: 0017 1、 外壳; 2、 倾斜底板; 3、 横板; 4、 采收管; 5、 底盖; 6、 半固定环; 7、 固定块; 8、 半圆 孔; 9、 轴承; 10、 支架; 11、 电机; 12、 转轴; 13、 横杆; 14。
10、、 竖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 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 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 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 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9 一种果树果实采收架, 如图1所示, 包括外壳1, 外壳1底部设有倾斜底板2, 倾斜底 板2的低端与横板3相连, 横板3与采收管4的一端连通, 采收管4的另一端设有底盖5, 底盖5 与采收管4螺纹连。
11、接, 外壳1与半固定环6相连, 半固定环6两端均设有固定块7, 固定块7内设 有螺孔, 外壳1顶部设有半圆孔8和支架10, 支架10上设有电机11, 电机11与转轴12的一端相 连, 转轴12的另一端从半圆孔8伸入外壳1内并在端部与横杆13固定, 横杆13两端的底部均 固定有竖杆14, 转轴12与半圆孔8接触处设有轴承9, 外壳1设有两个, 外壳1左右对称设置, 半固定环6、 支架10和半圆孔8均左右对称设置。 0020 固定块7与固定块7之间通过固定螺栓固定, 支架10呈 “T” 形, 转轴12的端部与横杆 13的中点固定, 竖杆14对称设置。 0021 使用时, 将固定螺栓穿过相互配合半固。
12、定环6上的固定块7中, 并利用固定螺栓将 相互配合的半固定环6固定起来, 从而可以将外壳1固定在果树树干上合适的位置, 使用起 来十分方便。 在固定外壳1时应使得横杆13的高度高于果树顶部。 0022 支架10上的电机11通过驱动转轴12带动横杆13转动, 横杆13两端底部的竖杆14在 跟随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将果树枝干上的果实打落。 整个采收过程均由机械完成, 不仅能够 有效降低果农的劳动强度, 还能够提高采收效率。 0023 掉落的果实能够落入外壳1中, 外壳1底部的倾斜底板2能够使掉落的果实向横板3 一侧聚集, 果农打开底盖5, 外壳1内的果实便可从采收管4滚出, 从而能够避免果品直接掉 落。
13、到地面而损坏, 有效保证果品的良品率。 0024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果树果实采收架能够利用相互配合的半固定环将外壳 固定在果树树干上合适的位置, 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电机通过驱动转轴带动横杆转动, 横杆 两端底部的竖杆在跟随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将果树枝干上的果实打落, 整个采收过程均由机 械完成, 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果农的劳动强度, 还能够提高采收效率; 掉落的果实能够落入外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6686633 U 4 壳中, 避免果品直接掉落到地面而损坏, 有效保证果品的良品率。 0025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 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然可以对前 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而这些 修改或者替换, 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 范围。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6686633 U 5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6 CN 206686633 U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