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富植物有机硒大麦若叶浓缩汁的生产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富植物有机硒大麦若叶浓缩汁的生产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0500038.3 (22)申请日 2018.05.23 (71)申请人 林克鹏 地址 231300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河棚镇 河棚街道 (72)发明人 林克鹏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11427 代理人 陈娟 (51)Int.Cl. A01G 22/20(2018.01) A23L 2/74(2006.01) A23L 2/38(2006.01) A23L 33/105(201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富植物有机硒大麦若。
2、叶浓缩汁的生产 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植物有机硒大麦若叶 浓缩汁的生产方法, 包含以下步骤: (1)在温室中 选择一块区域, 进行土壤改良; (2)收割大麦若 叶; (3)将收割的大麦若叶冻干; (4)将冻干后的 大麦若叶浸提两次并测定两次浸提液的折光指 数; (5)浓缩浸提液。 按照本发明生产的富植物有 机硒大麦若叶浓缩汁使用方便, 价格低廉, 有机 硒含量高, 补硒安全性高, 容易被人们接受, 有利 于提高人体对硒元素的吸收, 可作为其他富硒食 品的配料使用, 更便于生产企业的市场推广, 过 滤后所得的滤饼层和反渗透系统的淡水均作为 大麦若叶种植富有机硒肥料和灌溉用水, 这。
3、样可 进行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1页 CN 108849322 A 2018.11.23 CN 108849322 A 1.一种富植物有机硒大麦若叶浓缩汁的生产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1)在 温室中选择一块区域, 施以Se肥、 N肥、 P肥、 K肥进行土壤改良; (2)收割大麦若叶; (3)将收割 的大麦若叶冻干; (4)将冻干后的大麦若叶浸提两次; (5)浓缩浸提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富植物有机硒大麦若叶浓缩汁的生产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1)中, 所述的Se肥是亚硒酸钠和有机绿肥按质量比1:500至1:1500的比例混合堆腐而 。
4、成, 并按每亩300Kg至700Kg施以硒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富植物有机硒大麦若叶浓缩汁的生产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2)中, 所述的大麦若叶的收割时期为大麦发芽至青苗期, 苗长25-30cm, 离地8-12cm进 行收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富植物有机硒大麦若叶浓缩汁的生产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3)中, 所述的冻干的条件为: 冻干温度-40, 冻干时间30至42小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富植物有机硒大麦若叶浓缩汁的生产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4)中, 所述的浸提条件为: 按10:1的比例, 将冻干后的大麦若叶放入无菌水中, 进行两 次高温浸提,。
5、 第一次浸提: 浸提温度120至130, 浸提90分钟至120分钟小时; 第二次浸 提: 浸提温度120至130, 浸提60分钟至80分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富植物有机硒大麦若叶浓缩汁的生产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5)中, 所述的浓缩的步骤为采用5mm过滤网加压过滤, 操作压差0.10.5MPa; 采 用1mm过滤网加压过滤, 操作压差0.10.5MPa; 采用10 m孔径精滤, 操作压差0.1 0.5MPa, 泵入反渗透系统进行膜浓缩。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8849322 A 2 一种富植物有机硒大麦若叶浓缩汁的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
6、于饮料工业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富植物有机硒大麦若叶浓缩汁的 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大麦若叶是大麦拔节期之前的大麦叶子。 含有丰富的钾、 钙、 镁、 叶绿素、 胡萝 卜素、 维生素B1、 维生素B2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数十种酶。 具有抗氧化、 降低血脂、 抗辐射、 保护细 胞的作用。 0003 硒是人体的必需营养素,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日硒摄入量(50-250) g, 人体补硒 主要靠食物摄取, 目前我国平均人均摄入量在36 g, 安全摄入量500 g/日, 超过700 g/日 会造成人体的中毒。 因此, 补硒产品广泛存在。 但是化学无机硒由于是工业合成, 对人身体 会造成健康危害。
7、, 酵母硒也是利用由化学无机硒转化而成, 转化率有限。 酵母总硒中的有机 硒占比与高等植物转化率相比相对较低。 0004 我国是贫硒的国家, 我国有70以上的土壤缺硒, 目前有很多科研人员在种植高 等植物是采用在作物生长的一定阶段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 使收获物富硒, 这样的方法由 于临近植物收获期, 收获物总硒中无机硒含量很高, 会造成人体的健康危害。 如: 申请号为 201110179740.2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富硒小麦栽培技术, 该技术是在小麦越冬前 期和挑桃期喷施一定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 又如: 申请号为201410690353.9中国发明专利 申请公开了一种安徽北方地区富硒小麦。
8、的生产方法, 该方法是在小麦拔节期喷施一定量的 富硒肥。 0005 申请号为201510047365.4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利用水生拉恩氏菌制备 生物纳米硒的方法: 本法依然是采用发酵法, 利用拉恩氏菌发酵将无机硒转化成有机硒再 制成纳米硒的过程。 此法无机硒残留较高, 依然不能改变提高转化率的问题。 目前, 纳米硒 主要来源于微生物转化, 再在植物生长的一定阶段进行叶面喷施, 叶面喷施的方法是未充 分参与植株机体内部有机转化。 导致低转化率的问题未有明显改观。 且工艺复杂, 成本较 高。 0006 因此, 如何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7。
9、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无机硒转化有机硒转化率不高的问题, 本方法介绍一种 通过温室种植, 获得富植物有机硒, 获得富植物有机硒大麦若叶浓缩汁的生产方法。 0008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方法来实现: 0009 (1)在温室中选择一块区域, 施以Se肥、 N肥、 P肥、 K肥进行土壤改良; (2)收割大麦 若叶; (3)将收割的大麦若叶冻干; (4)将冻干后的大麦若叶浸提两次; (5)过滤浸提液; (6) 将果蔬汁和过滤液按比例进行混合。 0010 作为优选, 所述的Se肥是亚硒酸钠和有机绿肥按质量比1:500至1:1500的比例混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108849322 A 3 。
10、合堆腐而成, 并按每亩300Kg至700Kg施以硒肥。 0011 作为优选, 所述大麦若叶的收割时期为大麦发芽至青苗期, 苗长25-30cm, 离地8- 12cm进行收割。 0012 作为优选, 所述冻干的条件为: 冻干温度-40, 冻干时间30至42小时。 0013 作为优选, 所述浸提条件为: 按10:1的比例, 将冻干后的大麦若叶放入无菌水中, 进行两次高温浸提, 第一次浸提: 浸提温度120至130, 浸提90分钟至120分钟; 第二次浸 提: 浸提温度120至130, 浸提60分钟至80分钟。 0014 作为优选, 所述的浓缩的步骤为采用5mm过滤网加压过滤, 操作压差0 .1 0.。
11、5MPa; 采用1mm过滤网加压过滤, 操作压差0.10.5MPa; 采用10 m孔径精滤, 操作压 差0.10.5MPa, 泵入反渗透系统进行膜浓缩。 0015 本发明是是一种通过土壤改良、 人工种植作物、 将无机硒转化成有机硒的过程。 且 是在植物播种之前一次性施硒肥, 无机硒转化植物有机硒转化率高(93), 更有利于人 体对硒的吸收。 安全可靠, 有利于人体对硒的吸收, 制成富有机硒的大麦若叶浓缩汁, 采用 低温物理浓缩, 过程无相变化, 最大可能的保存大麦若叶的营养素, 本方法简单可行, 制作 成本低, 应用广泛, 可作为其他富硒食品的配料使用, 有效缓解市场对高等植物有机硒的需 求,。
12、 易于市场推广, 本方法是资源再利用的循环系统, 过滤后所得的滤饼层和反渗透系统的 淡水均作为大麦若叶种植富有机硒肥料和灌溉用水, 显著的提高了产业经济价值和资源的 合理利用。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浓缩工艺图; 0017 图2为反渗透膜浓缩系统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 但不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19 实施例一 0020 1.在温室中选择一块区域, 进行土壤改良。 改良方法如下: 硒肥制作: 亚硒酸钠 和农家有机肥(堆腐土肥)混合, 混合均匀; 施肥: 除按照土壤检测结果按比例施N肥、 P肥、 K肥外, 再施硒肥(每亩500kg), 施肥均匀。 翻地。
13、、 整地: 土壤整地平整、 松软; 播种: 合理 密植: 每亩播种量12-14千克, 每亩保证基本苗18-22万。 0021 2.大麦若叶收获: 待大麦发芽至青苗期, 苗长25-30cm时, 收获青苗, 并清理干净。 0022 3.冻干: 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将收获的青苗冻干, 使其完全失水。 冻干温度, -40 , 冻干时间36小时。 0023 4.浸提: 按照10:1的比例, 将冻干后的大麦若叶放入无菌水中, 进行高温浸提。 第 一次浸提: 浸提温度125, 浸提90分钟; 第二次浸提, 浸提温度125, 浸提60分钟。 0024 5.检测: 折光指数20: 第一次浸提: 折光指数(2.8-3。
14、.4)Brix, 第二次浸提: 折光 指数(1.9-2.4)Brix, PH5.60.3。 0025 6.浓缩: 浓缩步骤: 过滤: 采用5mm过滤网加压过滤, 过滤掉大的残渣。 第二次过 滤, 采用1mm过滤网加压过滤。 收集过滤后的汁液。 精滤: 精滤孔径10 m。 操作压差0.1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108849322 A 4 0.5MPa。 收集浓缩后的汁液, 泵入反渗透系统进行膜浓缩。 具体浓缩工艺见图1, 反渗透膜浓 缩系统见图2, 即富硒大麦若叶浓缩汁。 0026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是是一种通过土壤改良、 人工种植作物、 将无机硒转化 成有机硒的过程。 且是。
15、在植物播种之前一次性施硒肥, 无机硒转化植物有机硒转化率高( 93), 更有利于人体对硒的吸收。 0027 实施例二 0028 1.在温室中选择一块区域, 进行土壤改良。 改良方法如下: 硒肥制作: 亚硒酸钠 和农家有机肥(堆腐土肥)混合, 混合比例: 亚硒酸钠/有机绿肥1/1000, 混合均匀; 施 肥: 除按照土壤检测结果按比例施N肥、 P肥、 K肥外, 再施硒肥(每亩500kg), 施肥均匀; 翻 地、 整地: 土壤整地平整、 松软; 播种: 合理密植: 每亩播种量12-14千克, 每亩保证基本苗 18-22万。 0029 2.大麦若叶收获: 待大麦发芽至青苗期, 苗长25-30cm时,。
16、 离地10cm处收获青苗, 并 清理干净。 0030 3.冻干: 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将收获的青苗冻干, 使其完全失水。 冻干温度, -40 , 冻干时间36小时 0031 4.浸提: 按照10:1的比例, 将冻干后的大麦若叶放入无菌水中, 进行高温浸提。 第 一次浸提: 浸提温度125, 浸提90分钟; 第二次浸提, 浸提温度125, 浸提60分钟。 0032 5.检测: 折光指数20: 第一次浸提: 折光指数(2.8-3.4)Brix, 第二次浸提: 折光 指数(1.9-2.4)Brix, PH5.60.3. 0033 6.浓缩: 浓缩步骤: 过滤: 采用5mm过滤网加压过滤, 过滤掉大的残渣。
17、。 第二次过 滤, 采用1mm过滤网加压过滤。 收集过滤后的汁液。 精滤: 精滤孔径10 m。 操作压差0.1 0.5MPa。 收集浓缩后的汁液, 泵入反渗透系统进行膜浓缩。 具体浓缩工艺见图1.反渗透膜浓 缩系统见图2, 即富硒大麦若叶浓缩汁。 0034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产品安全可靠, 有利于人体对硒的吸收, 制成富有机硒的大麦 若叶浓缩汁, 采用低温物理浓缩, 过程无相变化, 最大可能的保存大麦若叶的营养素, 方法 简单可行, 制作成本低, 应用广泛, 可作为其他富硒食品的配料使用, 有效缓解市场对高等 植物有机硒的需求, 易于市场推广。 0035 实施例三 0036 1.在温室中选择。
18、一块区域, 进行土壤改良。 改良方法如下: 硒肥制作: 亚硒酸钠 和农家有机肥(堆腐土肥)混合, 混合比例: 亚硒酸钠/有机绿肥1/1000, 混合均匀; 施 肥: 除按照土壤检测结果按比例施N肥、 P肥、 K肥外, 再施硒肥(每亩500kg), 施肥均匀; 翻 地、 整地: 土壤整地平整、 松软; 播种: 合理密植: 每亩播种量12-14千克, 每亩保证基本苗 18-22万。 0037 2.大麦若叶收获: 待大麦发芽至青苗期, 苗长25-30cm时, 离地10cm处收获青苗, 并 清理干净。 0038 3.冻干: 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将收获的青苗冻干, 使其完全失水。 冻干温度, -40 , 冻。
19、干时间36小时 0039 4.浸提: 按照10:1的比例, 将冻干后的大麦若叶放入无菌水中, 进行高温浸提。 第 一次浸提: 浸提温度125, 浸提90分钟; 第二次浸提, 浸提温度125, 浸提60分钟。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108849322 A 5 0040 5.检测: 折光指数20: 第一次浸提: 折光指数(2.8-3.4)Brix, 第二次浸提: 折光 指数(1.9-2.4)Brix, PH5.60.3. 0041 6.浓缩: 浓缩步骤: 过滤: 采用5mm过滤网加压过滤, 过滤掉大的残渣。 第二次过 滤, 采用1mm过滤网加压过滤。 收集过滤后的汁液。 精滤: 精滤孔。
20、径10 m。 操作压差0.1 0.5MPa。 收集浓缩后的汁液, 泵入反渗透系统进行膜浓缩。 具体浓缩工艺见图1.反渗透膜浓 缩系统见图2, 即富硒大麦若叶浓缩汁。 过滤后所得的滤饼层和反渗透系统的淡水均作为大 麦若叶种植富有机硒肥料和灌溉用水, 这样可进行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0042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方法是资源再利用的循环系统, 过滤后所得的滤饼层和反 渗透系统的淡水均作为大麦若叶种植富有机硒肥料和灌溉用水, 显著的提高了产业经济价 值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0043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108849322 A 6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7 CN 108849322 A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