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器组件.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678708 上传时间:2018-03-04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32244.4

申请日:

2004.03.22

公开号:

CN1532996A

公开日:

2004.09.29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H01R 13/631申请日:20040322授权公告日:20080326终止日期:20160322|||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权的转移)变更项目: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地址: 日本神奈川县; 富士通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神奈川县川崎市变更后权利人:富士通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神奈川县川崎市登记生效日:2009.12.25|||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H01R13/631; H01R24/00

主分类号:

H01R13/631; H01R24/00

申请人:

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富士通株式会社

发明人:

木村毅; 大类和哉; 清水邦彦; 太田黑浩幸; 高田理映

地址:

日本神奈川县

优先权:

2003.03.20 JP 78284/2003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曾祥凌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能够通过粗略的初始定位实现高精度配合。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其设有排列的多个基片;和可与第一连接器配合的第二连接器,其设有凹进端子。电连接器具有粗略引导机构(第一凸引导件和第二凸引导件以及第一凹引导件和第二凹引导件),可在配合初始阶段粗略地引导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配合;和精确引导机构(基片上的斜面和第二连接器外壳上对应的斜度),可在配合的下一阶段较精确地引导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配合。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
第一连接器,包括多个端子、多个基片,其设有连接到所述端
子的连接图案和可连接到相配合的第二连接器的接触部分;以及第
一壳体,用于支撑排列的所述多个基片;和
第二连接器,包括多个凹进端子,可与所述基片的所述接触部
分接合;和支撑所述凹进端子的第二壳体;
其中,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粗略引导机构,可在配合初始阶
段粗略地引导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配合;和
精确引导机构,可在配合的下一阶段较精确地引导所述第一连
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粗
略引导机构包括第一凸引导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上
互相间隔一定距离的两个位置;第二凸引导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
体的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上的两个位置,间隔距离与所
述第一凸引导件之间距离不同;以及第一凹引导件和第二凹引导件,
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与所述第一凸引导件和第二凸引导件
相对应;和
所述精确引导机构包括在所述基片角部形成的斜面,位于所述
接触部分所在一侧;和所述第二壳体上形成的与所述斜面对应的斜
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精确
引导机构包括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凸引导件之间形成的凹部,和
在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一凹引导件之间沿深度方向形成的与所述凹部
对应的凸部。

说明书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设有多个排列的基片的第
一连接器,和可与第一连接器配合的设有凹进端子的第二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常,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其中多个称为Chicklets
的基片排列固定;和可与第一连接器配合的第二连接器,其设有凹
进端子。该电连接器组件可使多个电路板互相电连接,如称为主插
板的电路板和称为子插板的电路板。专利文件1公开了一种电连接
器组件,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具有多个端子、多个基片,其带有连
接到所述端子的连接图案和接触部分,连接部分可连接到相配合的
连接器;以及支撑多个排列的基片的第一壳体。还包括第二连接器,
第二连接器具有多个凹进端子,可与基片的接触部分接合;和支撑
凹进端子的第二壳体。

专利文献1公开的电连接器组件设置了引导机构,可使第一连
接器和第二连接器配合时有精确的相互定位。

此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对可配合
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在纵向端设置了引导机构,其包括可引导
电连接器配合的杆和容纳杆的插孔。

专利文献1为美国专利No.6,384,341,专利文献2为日本实用
新型No.3058235。

对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或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一类电连接器组
件,其中由基片(chicklets)构成的凸出接触部分连接到相配合连接
器的凹进端子时只有很低的安装定位误差。因此,第一连接器和第
二连接器在配合前必须相当精确地对准。然后在连接到电连接器组
件的引导机构的帮助下,精确地进行最终定位。

然而,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要求配合的初始阶段引导机构就
进行高精度定位。如果两个连接器在尚未实现高精度对准之前就进
行配合,可导致其中一个连接器损坏。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公开的技术提供了粗略引导,允许在配
合初始阶段两个连接器定位有较大误差。由此,定位很容易,因为
定位精度很低。但是,提供这种水平的粗略引导的引导机构,当用
作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引导机构时不能提供足够的精度,本发明中的
凸接触部分由基片(chicklets)构成。

考虑到上述情况开发了本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
件,可通过初始粗略定位实现高精度配合。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具有第
一连接器,包括多个端子、多个基片,其具有连接到所述端子的连
接图案和接触部分,所述接触部分可连接到进行配合的第二连接器;
以及第一壳体,其支撑所述排列的多个基片;和第二连接器,包括
多个凹进端子,可与基片的接触部分接合;和支撑所述凹进端子的
第二壳体;其中,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粗略引导机构,可在配合
初始阶段粗略地引导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配合;和精
确引导机构,可在配合的下一阶段精确地引导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
接器之间配合。

所述粗略引导机构允许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件在配合初始
阶段进行粗略定位,而精确引导机构实现高精度配合,因此实现高
度可靠的电连接。

在电连接器组件中,所述粗略引导机构包括第一凸引导件,设
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上互相间隔一定距离的两个位置;第
二凸引导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
壁上的两个位置,间隔距离与所述第一凸引导件之间距离不同;第
一凹引导件和第二凹引导件,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上与所述第
一凸引导件和第二凸引导件对应的位置;所述精确引导机构包括在
第一连接器的基片角部形成的斜面,位于所述接触部分所在一侧;
和与所述斜面对应的所述第二壳体上形成的斜度。

通过这种方式,第一凸引导件(第一凹引导件)之间的距离不
同于第二凸引导件(第二凹引导件)之间的距离,可防止颠倒位置
配合,并使第一连接器的基片高精度地与第二连接器对准。

精确引导机构最好包括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凸引导件之间形成
的凹部,和在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一凹引导件之间沿深度方向形成的
与所述凹部对应的凸部。

这样可在与配合方向(Z向)正交的X和Y方向上提供精确引导。

如上所述,由于设置了可在配合初始阶段使用的粗略引导机构
和在配合后一阶段使用的精确引导机构,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
件可在配合之初进行粗略定位,而不需要在配合初始阶段进行精确
定位,并随配合进展进行精确定位来提供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配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其中
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和可与第一连接器配合的第二连接器;

图2中的部分(A),(B),(C),(D),(E)分别是第一连接器的前视图,
平面图,左视图,右视图和底视图;

图3是第二连接器的与第一连接器配合的侧面的透视图;

图4是第二连接器的与第一连接器配合的侧面的平面图;

图5是第二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6是第二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7是第一连接器的基片的第一表面的视图;

图8是基片的第二表面的视图;

图9是显示第一连接器的端子的示意性放大图;

图10是沿图9中A-A`剖面的截面图;

图11是第二连接器沿图4中B-B`剖面的放大截面图;

图12是显示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如何配合的截面图;

图13是图12中圆圈部分R的放大图;

图14是显示另一精确引导机构的示意图;

图15是显示安装到子插板的多个第一连接器与对应的多个第二
连接器的视图;

图16是显示安装到子插板的多个第一连接器与对应的多个安装
到主插板的第二连接器的视图;

图17是显示没有侧壁的第二连接器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介绍。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其中组件包
括第一连接器和与第一连接器配合的第二连接器。图2中的部分
(A),(B),(C),(D),(E)分别是图1中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的前视
图、平面图、左视图、右视图和底视图。

图3,4,5和6分别是图1中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的透
视图、平面图、前视图和侧视图。其中视图取自第二连接器与第一
连接器配合的侧面。

第一连接器100包括端子110(可参见图9),其设有压配合部
分111,可与子插板(未显示)中的通孔压配合;排列的多个基片
(chicklets)120,和固定多个排列的基片120的壳体130。

第二连接器200设置了压配合部分211,可压配合到主插板上的
通孔,其中主插板可通过第一和第二连接器100和200连接子插板。
第二连接器包括多个凹进端子210(见图11),可与设置在第一连
接器100的基片120上的接触部分121接合;和壳体220,其固定有
多个凹进端子210,并具有可容纳第一连接器100的配合表面229(见
图3)。

第一连接器110的多个端子以两维方式设置,如图2部分(E)
中多个压配合部分111所示。因此,在子插板(未显示)上形成许
多通孔以接合压配合部分111。

电连接器100的基片120在图2部分(E)中沿垂直方向设置,
各基片分别连接到图2部分(E)中以两维方式设置的许多端子110
中对应水平排列的端子。基片120和端子110之间的连接结构将在
下面介绍。

如图1所示,接触部分121在各基片120可与第二连接器200,
即相配合的连接器,配合的端部形成凹进端子210(见图11),在
接触部分121形成的侧面上,各个基片120的角部形成斜面122。在
图1中,当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配合时,斜面122用
于垂直定位基片120。

另外,在第一连接器100的壳体130,第一凸引导件132在顶壁
131上形成,如图1中所示方向。第二凸引导件134在底壁133上形
成,如图1所示方向。

第一凸引导件132安装在顶壁131上的两个位置,互相间隔一
定距离,第二凸引导件134安装在底壁133上的两个位置,互相间
隔的距离不同于第一凸引导件132之间的距离。如图3和4所示,
在作为配合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200的壳体220上分别与两个第一
凸引导件132和两个第二凸引导件134相对应的位置设置了两个第
一凹引导件222和两个第二凹引导件224。第一凸引导件132和第二
凸引导件134与对应的第一凹引导件222和第二凹引导件224共同
构成了粗略引导机构,可在配合初始阶段粗略地引导第一连接器100
和第二连接器200之间配合。

为使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便于配合,第二连接器200
上在对应于倒角边122,即第一连接器100的接触部分121顶角和底
角形成的斜面,的位置设有斜度221(见图12)。倒角边122和斜
度221构成了精确引导机构,可在配合的下一阶段引导第一连接器100
和第二连接器200配合,其精度要比粗略引导机构高。

第一连接器100的壳体130上的第一凸引导件132之间形成凹
进部分135。凹进部分135的入口部分设置了倒角136。第二连接器
200在与第一连接器100的第一凸引导件132对应的第一凹引导件222
之间的深度方向上设有凸出部分(将在下面介绍)。凸出部分在对
应凹进部分135的位置形成,当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
互相配合时可进入凹进部分135。凸出部分的角部带有斜度,对应于
凹进部分135的入口部分的倒角136。

第一连接器100的第一凸引导件132之间的凹进部分135和对
应的第二连接器200上的凸出部分构成了精确引导机构。

因此,在配合初始阶段,当第一连接器100的第一凸引导件132
和第二凸引导件134进入第二连接器200的第一凹引导件222和第
二凹引导件224时,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通过粗略引
导进行配合。两个第一凸引导件132(和对应的两个第一凹引导件
222)之间的距离不同于两个第二凸引导件134(和对应的两个第二
凹引导件224)之间的距离,这样可防止连接器错误地颠倒配合。

在配合的下一阶段,在图1的垂直方向上的精确引导是通过第
一连接器100的基片120的接触部分121的角部形成的斜面122与
第二连接器200的壳体220上的对应斜度221结合来提供的,而水
平方向的精确引导是通过第一连接器100的壳体130上的两个第一
凸引导件132之间形成的凹进部分135和第二连接器200的壳体220
上形成的对应凸出部分(将在下面介绍)来提供。因此,在初始阶
段,即使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的定位不是十分精确,
也能开始配合,而在下一阶段,则是通过上面介绍的精确引导机构
进行精确配合。

图7是显示第一连接器的基片的第一表面的视图。图8是显示
基片的第二表面的视图。

基片120包括可插入第二连接器200(见图1)中朝向侧面的接
触部分121,以及多个沿基片的边124设置的方向向下的连接图案
123。连接图案123包括导线图案,在作为基片120的基底材料的绝
缘板上形成。各连接图案123连接到设置在接触部分121的各接触
图案121a。

各连接图案123延伸到接近基片边124处。如图7和8所示,
在边124和连接图案123的底边123b之间保留了由绝缘体独自构成
的很小区域。在基片120的边124留出由绝缘体独自构成区域的原
因是,在通过切割大块晶片生产基片120时,这样可减少发生连接
图案123剥离的可能性,即使是轻微剥离。

各连接图案靠近基片120的边124的部分比连接图案123的其
他部分窄。连接图案123连接到第一连接器100的相应端子110(见
图1到3),下面将介绍。各连接图案靠近基片120的边124的部分
比连接图案123的其他部分窄的原因是这样可保证连接图案123和
连接到相邻连接图案123的端子110之间的绝缘距离,这将在下面
进一步介绍。

图9是显示第一连接器的端子的示意性放大图,图10是沿图9
的剖面A-A`的截面图。

图中显示的端子110各自具有压配合部分111,可插入主插板(未
显示)中的通孔。叉状接触件112在端子110的位于第一连接器壳
体130内部的部分上形成,可夹紧基片120的连接图案123(见图4
和5)。此外,基片支撑件113(见图10)在端子110的与基片120
的边124接触的部分形成。其向图9的深度方向弯曲,并沿基片120
的边124延伸。

这种形状的端子110以两维方式设置在壳体130中,如图2的
部分(E)所示。当装配第一连接器100时,基片120的连接图案123
插入端子110的接触件112,端子固定在壳体130上。

当压配合部分111与主插板中的通孔压配合时,端子110的基
片支撑件113支撑到基片120的下端。这样可在端子压配合时,将
端子110施加到基片120上的压力分散,减少基片120的底边124
弯曲。但是,只靠基片支撑件113的压力分散作用不能完全避免基
片120的底边124弯曲。因此,如参考图7和8所作介绍,基片120
上形成的连接图案123接近基片120的底边124延伸。连接图案123
强化了围绕基片120底边124的部分,因此可防止基片120的底边124
出现弯曲。于是,第一连接器100高度可靠地压配合到主插板(子
插板)的通孔。

端子110的各基片支撑件113沿图10中所示基片120的底边124
延伸到相邻连接图案123的附近。如果基片支撑件113的顶部过于
靠近相邻的连接图案123的底端,就难以保证绝缘距离,导致耐压
下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将靠近基片120的底边124的连接图案
部分缩窄,保持端子110的基片支撑件113周围有空间。

图11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200沿图4中剖面
B-B`的放大截面图。

第二连接器200是固定到主插板的电连接器。图11显示了设有
压配合部分211和接触件212的多个凹进端子210的排列,其中压
配合部分可插入主插板中的通孔,接触件212可夹住第一连接器100
的基片120。凹进端子在图11的左边部分和右边部分之间的不同平
面上剖开(左侧箭头B和右侧箭头B`在根部位置不同),图中显示
了两种类型的长度不同的凹进端子210。

当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互相配合时,第一连接器100
的基片120上的接触部分121(可参见图1)容纳在第二连接器200
的凹进端子的接触件212中,建立起基片120的接触部分121的接
触图案121a和凹进端子210之间的电连接。

图12是显示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如何配合的截面
图。图13是图12中圆圈部分R的放大图。

图12的部分(A)是显示配合初始阶段的视图。在这个阶段,
随着第一连接器100的壳体130上的第一凸引导件132和第二凸引
导件134容纳于第二连接器200的壳体220上的第一凹引导件222
和第二凹引导件224,对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进行引导
配合。粗略引导机构由第一凸引导件132和第二凸引导件134及第
一凹引导件222和第二凹引导件224共同构成,即使第一连接器100
和第二连接器200在一定程度未对准也能保证可靠的引导。

图12的部分(B)显示了图12部分(A)的下一配合阶段,而图12
的部分(C)显示了配合的完成状态。在下一步配合阶段值得注意的是
在基片120的接触部分121的角部形成的斜面122和在第二连接器200
的壳体220上形成的对应斜度221。斜面122和斜度221构成了本发
明的精确引导机构。

当配合过程从图12的部分(B)进行到图12的部分(C),由于斜
面122受到斜度221引导,基片120的接触部分121沿图12中由左
到右的方向(图1中由上至下的方向)精确引导,以高精度相对凹
进端子210定位。

图14是显示另一精确引导机构的示意图。

参考图12和13介绍的精确引导机构提供了沿图12平面的精确
引导(图12中水平方向),图14的精确引导机构提供了与图12的
平面正交方向上的精确引导。

如图1所示,两个第一凸引导件132在第一连接器100的壳体130
的顶壁131形成,凹进部分135在第一凸引导件132之间形成,凹
进部分135的入口部具有倒角136。

图14还示意性地显示了凹进部分135和倒角136。

当第一连接器100移动与连接器200配合时,凹进部分135沿
图14中箭头C的方向移动。

凸出部分226在第二连接器200的壳体220上的第一凹引导件222
(见图3)之间沿深度方向形成,对应于凹进部分135(可参见图4),
凸出部分226的角部带有斜度227。虽然图14只显示了凹进部分135
和凸出部分226的左半边,右半边的形状与图14所示形状对称。因
此,如果凹进部分135和凸出部分226的相对位置在图14的水平方
向上移位很小,可通过倒角136和斜度227进行调节。于是,配合
以如图14所示完全水平对准的方式进行,最终凸出部分226配合凹
进部分135,如图14中的点划线所示。

通过这种方式,根据这个实施例,由第一凸引导件132和第二
凸引导件134以及第一凹引导件222和第二凹引导件224组成的粗
略引导机构(参考图12进行了介绍)允许在配合初始阶段进行粗略
定位,而由基片120上的倒角122和第二连接器200的壳体220上
的对应斜度(参考图12进行了介绍)以及第一连接器100的壳体1 30
的凹进部分135和第二连接器200的壳体220上的凸出部分226(参
考图14进行了介绍)构成的精确引导机构提供了在与配合方向(Z向)
正交的两维方向上(X和Y方向)的精确引导,可精确地调节第一
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之间的配合位置。因此,两个连接器
之间允许在配合初始阶段进行较大移动,当配合继续进行到可提供
精确定位,提供高度可靠的配合。

图15是显示多个安装到子插板的第一连接器和对应的多个第二
连接器的视图。图16是显示多个安装到子插板的第一连接器和对应
的多个安装到主插板的第二连接器的视图。

在图15和16中,排列的4个第一连接器100固定到子插板300。
带有插座151的引导止动件150安装在连接器的两端,可容纳连接
到第二连接器200的引导柱250,第二连接器有4个,对应于4个第
一连接器100。可插入引导止动件150的插座151中的引导柱250安
装在第二连接器的两端。根据图16所显示的,第二连接器200以这
种方式固定到主插板400。

上面介绍的第二连接器200的壳体220在两侧设有壁,对应于
排列的基片120的侧面,如图1所示。因此,如果多个第二连接器200
如图15所示没有采取适当措施,第二连接器200的行距将不符合多
个第一连接器100的行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图15和16显示的4个第二连接器200
中,外面的两个第二连接器的壳体带有外侧壁但没有内侧壁;而两
个中间的第二连接器的壳体不设置侧壁。

图17是显示没有侧壁的第二连接器200`的透视图。

通过这种方式提供的只有一个侧壁的第二连接器和没有侧壁的
连接器,可形成带有多个第一连接器和对应的多个第二连接器的电
连接器组件,如图15和16所示。

如图15和16所示,在排列的第一连接器100两端的引导止动
件150的前表面比第一连接器100的基片120的前边突出更多。这
样可减少操作时基片120碰到物体碎裂或断开的可能性。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电连接器组件.pdf(3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能够通过粗略的初始定位实现高精度配合。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其设有排列的多个基片;和可与第一连接器配合的第二连接器,其设有凹进端子。电连接器具有粗略引导机构(第一凸引导件和第二凸引导件以及第一凹引导件和第二凹引导件),可在配合初始阶段粗略地引导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配合;和精确引导机构(基片上的斜面和第二连接器外壳上对应的斜度),可在配合的下一阶段较精确地引导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