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泥鳅养殖技术.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6706716 上传时间:2019-09-0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5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373854.3

申请日:

20160524

公开号:

CN106035145A

公开日:

20161026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K61/00,A23K50/80,A23K10/37,A23K10/22,A23K10/30,A23K10/16

主分类号:

A01K61/00,A23K50/80,A23K10/37,A23K10/22,A23K10/30,A23K10/16

申请人:

和县大成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

发明人:

李绍海,吴文年

地址:

238200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善厚镇陶店村

优先权:

CN201610373854A

专利代理机构: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余成俊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药用泥鳅养殖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池塘建设,(2)消毒施肥,(3)苗种放养,(4)饲养管理,(5)水质管理;本发明的饲料符合泥鳅在高密度规模化饲养条件下的生活特性和生长规律,可以有效的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使泥鳅在高密度规模化饲养下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本发明泥鳅人工养殖方法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使用此方法养殖的泥鳅成活率高、周期短、见效快,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本发明养殖出的泥鳅具备品质好、口感佳、药用价值高等的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药用泥鳅养殖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池塘建设建设东西向长,南北向宽,深1.5-2.3米,面积2-5亩池塘,池塘底平坦,池塘设有专门的进水渠和排水渠,进水口设置过滤网,排水口设置防逃网,池塘周围采用砼式堤边坡和尼龙网片护坡,并装置1-1.5米高的防逃聚乙烯网片,进入池塘的水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pH值在7.0左右,容氧量每升5毫克以上,汞、镉、铅、铬等各项指标要符合无公害产品养殖用水标准;(2)消毒施肥池塘建好后,排出积水,池底留水10-15厘米,鱼种放养前10天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每亩用量为100-120千克,均匀撒入,使之在池水中溶解,曝晒池底4-5天,将水位加到1.3米深,再将花生壳74-76千克、麦麸45-48千克、红薯蔓52-56千克、蚕砂43-47千克、腐殖土26-28千克、酱油渣23-26千克、硅藻土4-6千克、牡蛎壳粉11-15千克混合堆沤发酵后作基肥施入池底,每亩施基肥150-200千克,施肥10-15天后投放苗种;(3)苗种放养苗种选择体质健壮、体色光亮、无病无外伤、规格整齐、体长为5-6厘米左右的优质泥鳅苗种,苗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进行消毒,以杀灭体表病原体和防止鱼体受伤感染,鱼种在筛选、消毒、投放过程中应做到轻、快、稳,尽量减少机械损伤,苗种放养密度为每亩5000-8000尾,放养选择在晴天进行,放养时间为每年4月;(4)饲养管理饲料采用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豆粕83-85、螺蛳肉23-26、桃仁粉27-30、槐叶粉17-24、西米粉3-4、玉米粉34-37、益母草27-29、佩兰4-5、圣女果5-7、红豆沙1-2、酵母抽提物0.3-0.5、花生油1-2,制备方法是按配方混合各原料并在100-110℃加热熟化40-50分钟,再制成湿颗粒;投饲要做到定质、定时、定位、定量,投饲量以八成饱为限,以投喂后一小时内吃完为宜;投喂次数根据水温和季节情况灵活掌握;4月份泥鳅的活动能力不强,每天投喂2次即可,投喂时间为9∶00、15∶00;5月份气温开始升高,泥鳅的活动能力加强,吃食增加,每天投喂3次,投喂时间为7∶00、13∶00、19∶00;6-8月份泥鳅的摄食旺盛,生长速度最快,投喂量也最多,每天投喂4次,投喂时间为5∶00、11∶00、16∶00、20∶00;9-10月份水温和气温逐渐降低,摄食量也减少,每天投喂3次,投喂时间为8∶00、14∶00、20∶00;4-5月份,日投饲量按3-5%计算;6-9月份,泥鳅生长速度加快,日投饲量按6-8%计算;10月份以后,天气转凉,泥鳅摄食减少,日投饲量降为2-3%;夏季温度较高时最好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葫芦、空心菜等水生植物,以供泥鳅庇荫栖息,同时可以降低水温;(5)水质管理每隔10-15天注入新鲜水1次,每次注水20-30厘米,保持透明度30-40厘米,若发现水色过浓,可采取换水措施,先排出老水,后加入新水,每次换水量为30%左右,每15-20天使用1次生石灰,用量为10千克/亩左右,方法是过筛后加水溶化全池泼洒,将pH值控制在7.5-8之间,每月使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菌液等生物制剂1次,使用时选择在晴天上午使用,泼洒后不要马上使用消毒杀菌剂,以免杀灭有益菌类,使用增氧设施保持池水溶氧始终在5毫克/升以上,坚持巡塘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及时掌握泥鳅的活动情况和水质情况并做好记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药用泥鳅养殖技术。

背景技术

泥鳅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在国内外市场上需求量较大,价格较好,人工养殖利润高,见效快,养殖前景看好。国内泥鳅的养殖面积为1500万-2000万平方米,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南、湖北、山东、安徽和四川等地,养殖模式主要是池塘围网有土养殖。我国泥鳅养殖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但养殖进展缓慢,规模也不大,且各地发展不平衡。许多地方仍以天然捕捞为主,人工养殖仍处于次要地位。多数地区的泥鳅养殖,除部分专业户外,仍以渔户庭院或房前屋后的坑池养殖较为普遍,而且泥鳅人工养殖的技术应用还不太普及,加上由于规模小、养殖户分散,产量和效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特别是近些年以来,由于受水域污染、电力捕捞,以及将泥鳅作为其他特种水产养殖对象的动物饵料等因素影响,泥鳅的天然资源量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渔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特种水产养殖业的兴起,虽然泥鳅养殖逐渐受到各地的重视,但其商品量仍不能满足目前国内外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开展泥鳅人工养殖有着广阔的前景。目前制约泥鳅养殖效益的主要因素是泥鳅生长速度慢,年生长速度很难达到3倍以上;饲料利用率极低,饵料系数一般在4.0-6.0之间,有的甚至高达8.0,严重制约了泥鳅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其次,制约泥鳅人工养殖发展的是患病率、死亡率高。泥鳅人工养殖的各环节中,泥鳅苗放养环节尤为关键,泥鳅苗生命力脆弱,刚放入池塘后,容易因为不能适应新环境而死亡。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药用泥鳅养殖技术。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药用泥鳅养殖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池塘建设

建设东西向长,南北向宽,深1.5-2.3米,面积2-5亩池塘,池塘底平坦,池塘设有专门的进水渠和排水渠,进水口设置过滤网,排水口设置防逃网,池塘周围采用砼式堤边坡和尼龙网片护坡,并装置1-1.5米高的防逃聚乙烯网片,进入池塘的水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pH值在7.0左右,容氧量每升5毫克以上,汞、镉、铅、铬等各项指标要符合无公害产品养殖用水标准;

(2)消毒施肥

池塘建好后,排出积水,池底留水10-15厘米,鱼种放养前10天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每亩用量为100-120千克,均匀撒入,使之在池水中溶解,曝晒池底4-5天,将水位加到1.3米深,再将花生壳74-76千克、麦麸45-48千克、红薯蔓52-56千克、蚕砂43-47千克、腐殖土26-28千克、酱油渣23-26千克、硅藻土4-6千克、牡蛎壳粉11-15千克混合堆沤发酵后作基肥施入池底,每亩施基肥150-200千克,施肥10-15天后投放苗种;

(3)苗种放养

苗种选择体质健壮、体色光亮、无病无外伤、规格整齐、体长为5-6厘米左右的优质泥鳅苗种,苗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进行消毒,以杀灭体表病原体和防止鱼体受伤感染,鱼种在筛选、消毒、投放过程中应做到轻、快、稳,尽量减少机械损伤,苗种放养密度为每亩5000-8000尾,放养选择在晴天进行,放养时间为每年4月;

(4)饲养管理

饲料采用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豆粕83-85、螺蛳肉23-26、桃仁粉27-30、槐叶粉17-24、西米粉3-4、玉米粉34-37、益母草27-29、佩兰4-5、圣女果5-7、红豆沙1-2、酵母抽提物0.3-0.5、花生油1-2,制备方法是按配方混合各原料并在100-110℃加热熟化40-50分钟,再制成湿颗粒;投饲要做到定质、定时、定位、定量,投饲量以八成饱为限,以投喂后一小时内吃完为宜;投喂次数根据水温和季节情况灵活掌握;4月份泥鳅的活动能力不强,每天投喂2次即可,投喂时间为9∶00、15∶00;5月份气温开始升高,泥鳅的活动能力加强,吃食增加,每天投喂3次,投喂时间为7∶00、13∶00、19∶00;6-8月份泥鳅的摄食旺盛,生长速度最快,投喂量也最多,每天投喂4次,投喂时间为5∶00、11∶00、16∶00、20∶00;9-10月份水温和气温逐渐降低,摄食量也减少,每天投喂3次,投喂时间为8∶00、14∶00、20∶00;4-5月份,日投饲量按3-5%计算;6-9月份,泥鳅生长速度加快,日投饲量按6-8%计算;10月份以后,天气转凉,泥鳅摄食减少,日投饲量降为2-3%;夏季温度较高时最好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葫芦、空心菜等水生植物,以供泥鳅庇荫栖息,同时可以降低水温;

(5)水质管理

每隔10-15天注入新鲜水1次,每次注水20-30厘米,保持透明度30-40厘米,若发现水色过浓,可采取换水措施,先排出老水,后加入新水,每次换水量为30%左右,每15-20天使用1次生石灰,用量为10千克/亩左右,方法是过筛后加水溶化全池泼洒,将pH值控制在7.5-8之间,每月使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菌液等生物制剂1次,使用时选择在晴天上午使用,泼洒后不要马上使用消毒杀菌剂,以免杀灭有益菌类,使用增氧设施保持池水溶氧始终在5毫克/升以上,坚持巡塘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及时掌握泥鳅的活动情况和水质情况并做好记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饲料符合泥鳅在高密度规模化饲养条件下的生活特性和生长规律,可以有效的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使泥鳅在高密度规模化饲养下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本发明泥鳅人工养殖方法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使用此方法养殖的泥鳅成活率高、周期短、见效快,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本发明养殖出的泥鳅具备品质好、口感佳、药用价值高等的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具体实施方式

优点以下结合实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一种药用泥鳅养殖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池塘建设

建设东西向长,南北向宽,深1.5-2.3米,面积2-5亩池塘,池塘底平坦,池塘设有专门的进水渠和排水渠,进水口设置过滤网,排水口设置防逃网,池塘周围采用砼式堤边坡和尼龙网片护坡,并装置1-1.5米高的防逃聚乙烯网片,进入池塘的水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pH值在7.0左右,容氧量每升5毫克以上,汞、镉、铅、铬等各项指标要符合无公害产品养殖用水标准;

(2)消毒施肥

池塘建好后,排出积水,池底留水10-15厘米,鱼种放养前10天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每亩用量为100-120千克,均匀撒入,使之在池水中溶解,曝晒池底4-5天,将水位加到1.3米深,再将花生壳74千克、麦麸45千克、红薯蔓52千克、蚕砂43千克、腐殖土26千克、酱油渣23千克、硅藻土4千克、牡蛎壳粉11千克混合堆沤发酵后作基肥施入池底,每亩施基肥150-200千克,施肥10-15天后投放苗种;

(3)苗种放养

苗种选择体质健壮、体色光亮、无病无外伤、规格整齐、体长为5-6厘米左右的优质泥鳅苗种,苗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进行消毒,以杀灭体表病原体和防止鱼体受伤感染,鱼种在筛选、消毒、投放过程中应做到轻、快、稳,尽量减少机械损伤,苗种放养密度为每亩5000-8000尾,放养选择在晴天进行,放养时间为每年4月;

(4)饲养管理

饲料采用以下重量配比(以千克计算)的原料制成:豆粕83、螺蛳肉23、桃仁粉27、槐叶粉17、西米粉3、玉米粉34、益母草27、佩兰4、圣女果5、红豆沙1、酵母抽提物0.3、花生油1,制备方法是按配方混合各原料并在100-110℃加热熟化40-50分钟,再制成湿颗粒;投饲要做到定质、定时、定位、定量,投饲量以八成饱为限,以投喂后一小时内吃完为宜;投喂次数根据水温和季节情况灵活掌握;4月份泥鳅的活动能力不强,每天投喂2次即可,投喂时间为9∶00、15∶00;5月份气温开始升高,泥鳅的活动能力加强,吃食增加,每天投喂3次,投喂时间为7∶00、13∶00、19∶00;6-8月份泥鳅的摄食旺盛,生长速度最快,投喂量也最多,每天投喂4次,投喂时间为5∶00、11∶00、16∶00、20∶00;9-10月份水温和气温逐渐降低,摄食量也减少,每天投喂3次,投喂时间为8∶00、14∶00、20∶00;4-5月份,日投饲量按3-5%计算;6-9月份,泥鳅生长速度加快,日投饲量按6-8%计算;10月份以后,天气转凉,泥鳅摄食减少,日投饲量降为2-3%;夏季温度较高时最好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葫芦、空心菜等水生植物,以供泥鳅庇荫栖息,同时可以降低水温;

(5)水质管理

每隔10-15天注入新鲜水1次,每次注水20-30厘米,保持透明度30-40厘米,若发现水色过浓,可采取换水措施,先排出老水,后加入新水,每次换水量为30%左右,每15-20天使用1次生石灰,用量为10千克/亩左右,方法是过筛后加水溶化全池泼洒,将pH值控制在7.5-8之间,每月使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菌液等生物制剂1次,使用时选择在晴天上午使用,泼洒后不要马上使用消毒杀菌剂,以免杀灭有益菌类,使用增氧设施保持池水溶氧始终在5毫克/升以上,坚持巡塘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及时掌握泥鳅的活动情况和水质情况并做好记录。

本发明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阐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但是该阐述没有局限性,如果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或研究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采用其它类似组分或者方法,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不经创造性的劳动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药用泥鳅养殖技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药用泥鳅养殖技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药用泥鳅养殖技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用泥鳅养殖技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用泥鳅养殖技术.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373854.3 (22)申请日 2016.05.24 (71)申请人 和县大成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 地址 238200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善厚镇 陶店村 (72)发明人 李绍海 吴文年 (74)专利代理机构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34112 代理人 余成俊 (51)Int.Cl. A01K 61/00(2006.01) A23K 50/80(2016.01) A23K 10/37(2016.01) A23K 10/22(2016.01) A23K 10。

2、/30(2016.01) A23K 10/16(2016.01) (54)发明名称 药用泥鳅养殖技术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药用泥鳅养殖技术, 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1) 池塘建设,(2) 消毒施肥,(3) 苗种放养,(4) 饲养管理,(5) 水质管理; 本发明的 饲料符合泥鳅在高密度规模化饲养条件下的生 活特性和生长规律, 可以有效的促进营养物质的 消化吸收, 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使泥鳅在高密度 规模化饲养下生长速度快, 成活率高。 本发明泥 鳅人工养殖方法操作简单、 便于管理, 使用此方 法养殖的泥鳅成活率高、 周期短、 见效快, 从而满 足市场的需求。 本发明养殖出的泥鳅具备品质。

3、 好、 口感佳、 药用价值高等的优点, 深受广大消费 者的青睐。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CN 106035145 A 2016.10.26 CN 106035145 A 1.一种药用泥鳅养殖技术, 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池塘建设 建设东西向长, 南北向宽, 深1.5-2.3米, 面积2-5亩池塘, 池塘底平坦, 池塘设有专门的 进水渠和排水渠, 进水口设置过滤网, 排水口设置防逃网, 池塘周围采用砼式堤边坡和尼龙 网片护坡, 并装置1-1.5米高的防逃聚乙烯网片, 进入池塘的水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 pH值 在7.0左右, 容氧量每升5毫克以上, 汞、 镉、 铅、 铬等。

4、各项指标要符合无公害产品养殖用水标 准; (2) 消毒施肥 池塘建好后, 排出积水, 池底留水10-15厘米, 鱼种放养前10天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清 塘消毒, 每亩用量为100-120千克, 均匀撒入, 使之在池水中溶解, 曝晒池底4-5天, 将水位加 到1.3米深, 再将花生壳74-76千克、 麦麸45-48千克、 红薯蔓52-56千克、 蚕砂43-47千克、 腐 殖土26-28千克、 酱油渣23-26千克、 硅藻土4-6千克、 牡蛎壳粉11-15千克混合堆沤发酵后作 基肥施入池底, 每亩施基肥150-200千克, 施肥10-15天后投放苗种; (3) 苗种放养 苗种选择体质健壮、 体色光亮。

5、、 无病无外伤、 规格整齐、 体长为5-6厘米左右的优质泥鳅 苗种, 苗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进行消毒, 以杀灭体表病原体和防止鱼体 受伤感染, 鱼种在筛选、 消毒、 投放过程中应做到轻、 快、 稳, 尽量减少机械损伤, 苗种放养密 度为每亩5000-8000尾, 放养选择在晴天进行, 放养时间为每年4月; (4) 饲养管理 饲料采用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 豆粕83-85、 螺蛳肉23-26、 桃仁粉27-30、 槐叶粉 17-24、 西米粉3-4、 玉米粉34-37、 益母草27-29、 佩兰4-5、 圣女果5-7、 红豆沙1-2、 酵母抽提 物0.3-0.5、 花生油。

6、1-2, 制备方法是按配方混合各原料并在100-110加热熟化40-50分钟, 再制成湿颗粒; 投饲要做到定质、 定时、 定位、 定量, 投饲量以八成饱为限, 以投喂后一小时 内吃完为宜; 投喂次数根据水温和季节情况灵活掌握; 4月份泥鳅的活动能力不强, 每天投 喂2次即可, 投喂时间为9 00、 15 00; 5月份气温开始升高, 泥鳅的活动能力加强, 吃食增加, 每天投喂3次, 投喂时间为7 00、 13 00、 19 00; 6-8月份泥鳅的摄食旺盛, 生长速度最快, 投 喂量也最多, 每天投喂4次, 投喂时间为5 00、 11 00、 16 00、 20 00; 9-10月份水温和气温。

7、逐 渐降低, 摄食量也减少, 每天投喂3次, 投喂时间为8 00、 14 00、 20 00; 4-5月份, 日投饲量按 3-5%计算; 6-9月份, 泥鳅生长速度加快, 日投饲量按6-8%计算; 10月份以后, 天气转凉, 泥鳅 摄食减少, 日投饲量降为2-3%; 夏季温度较高时最好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葫芦、 空心菜等水 生植物, 以供泥鳅庇荫栖息, 同时可以降低水温; (5) 水质管理 每隔10-15天注入新鲜水1次, 每次注水20-30厘米, 保持透明度30-40厘米, 若发现水色 过浓, 可采取换水措施, 先排出老水, 后加入新水, 每次换水量为30%左右, 每15-20天使用1 次生石。

8、灰, 用量为10千克/亩左右, 方法是过筛后加水溶化全池泼洒, 将pH值控制在7.5-8之 间, 每月使用芽孢杆菌、 光合细菌、 EM菌液等生物制剂1次, 使用时选择在晴天上午使用, 泼 洒后不要马上使用消毒杀菌剂, 以免杀灭有益菌类, 使用增氧设施保持池水溶氧始终在5毫 克/升以上, 坚持巡塘每天早、 中、 晚各巡塘一次, 及时掌握泥鳅的活动情况和水质情况并做 好记录。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6035145 A 2 药用泥鳅养殖技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药用泥鳅养殖技术。 背景技术 0002 泥鳅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在。

9、国内外市场上需求量较大, 价格较好, 人工养 殖利润高, 见效快, 养殖前景看好。 国内泥鳅的养殖面积为1500万-2000万平方米, 主要集中 于江苏、 河南、 湖北、 山东、 安徽和四川等地, 养殖模式主要是池塘围网有土养殖。 我国泥鳅 养殖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但养殖进展缓慢, 规模也不大, 且各地发展不平衡。 许多地方 仍以天然捕捞为主, 人工养殖仍处于次要地位。 多数地区的泥鳅养殖, 除部分专业户外, 仍 以渔户庭院或房前屋后的坑池养殖较为普遍, 而且泥鳅人工养殖的技术应用还不太普及, 加上由于规模小、 养殖户分散, 产量和效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特别是近些年以来, 由于 受。

10、水域污染、 电力捕捞, 以及将泥鳅作为其他特种水产养殖对象的动物饵料等因素影响, 泥 鳅的天然资源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随着渔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特种水产养殖业的兴起, 虽 然泥鳅养殖逐渐受到各地的重视, 但其商品量仍不能满足目前国内外市场日益增长的需 求, 因此, 开展泥鳅人工养殖有着广阔的前景。 目前制约泥鳅养殖效益的主要因素是泥鳅生 长速度慢, 年生长速度很难达到3倍以上; 饲料利用率极低, 饵料系数一般在4.0-6.0之间, 有的甚至高达8.0, 严重制约了泥鳅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 制约泥鳅人工养殖发展的是 患病率、 死亡率高。 泥鳅人工养殖的各环节中, 泥鳅苗放养环节尤为关键, 泥。

11、鳅苗生命力脆 弱, 刚放入池塘后, 容易因为不能适应新环境而死亡。 发明内容 0003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药用泥鳅养殖技术。 0004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 一种药用泥鳅养殖技术,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0006 (1)池塘建设 0007 建设东西向长, 南北向宽, 深1.5-2.3米, 面积2-5亩池塘, 池塘底平坦, 池塘设有专 门的进水渠和排水渠, 进水口设置过滤网, 排水口设置防逃网, 池塘周围采用砼式堤边坡和 尼龙网片护坡, 并装置1-1.5米高的防逃聚乙烯网片, 进入池塘的水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 pH值在7.0左右, 容氧量每升5毫克以上。

12、, 汞、 镉、 铅、 铬等各项指标要符合无公害产品养殖用 水标准; 0008 (2)消毒施肥 0009 池塘建好后, 排出积水, 池底留水10-15厘米, 鱼种放养前10天用生石灰对池塘进 行清塘消毒, 每亩用量为100-120千克, 均匀撒入, 使之在池水中溶解, 曝晒池底4-5天, 将水 位加到1.3米深, 再将花生壳74-76千克、 麦麸45-48千克、 红薯蔓52-56千克、 蚕砂43-47千 克、 腐殖土26-28千克、 酱油渣23-26千克、 硅藻土4-6千克、 牡蛎壳粉11-15千克混合堆沤发 酵后作基肥施入池底, 每亩施基肥150-200千克, 施肥10-15天后投放苗种; 说。

13、 明 书 1/4 页 3 CN 106035145 A 3 0010 (3)苗种放养 0011 苗种选择体质健壮、 体色光亮、 无病无外伤、 规格整齐、 体长为5-6厘米左右的优质 泥鳅苗种, 苗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进行消毒, 以杀灭体表病原体和防止 鱼体受伤感染, 鱼种在筛选、 消毒、 投放过程中应做到轻、 快、 稳, 尽量减少机械损伤, 苗种放 养密度为每亩5000-8000尾, 放养选择在晴天进行, 放养时间为每年4月; 0012 (4)饲养管理 0013 饲料采用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 豆粕83-85、 螺蛳肉23-26、 桃仁粉27-30、 槐叶 粉17-24、。

14、 西米粉3-4、 玉米粉34-37、 益母草27-29、 佩兰4-5、 圣女果5-7、 红豆沙1-2、 酵母抽 提物0.3-0.5、 花生油1-2, 制备方法是按配方混合各原料并在100-110加热熟化40-50分 钟, 再制成湿颗粒; 投饲要做到定质、 定时、 定位、 定量, 投饲量以八成饱为限, 以投喂后一小 时内吃完为宜; 投喂次数根据水温和季节情况灵活掌握; 4月份泥鳅的活动能力不强, 每天 投喂2次即可, 投喂时间为9 00、 15 00; 5月份气温开始升高, 泥鳅的活动能力加强, 吃食增 加, 每天投喂3次, 投喂时间为7 00、 13 00、 19 00; 6-8月份泥鳅的摄食。

15、旺盛, 生长速度最快, 投喂量也最多, 每天投喂4次, 投喂时间为5 00、 11 00、 16 00、 20 00; 9-10月份水温和气温 逐渐降低, 摄食量也减少, 每天投喂3次, 投喂时间为8 00、 14 00、 20 00; 4-5月份, 日投饲量 按3-5计算; 6-9月份, 泥鳅生长速度加快, 日投饲量按6-8计算; 10月份以后, 天气转凉, 泥鳅摄食减少, 日投饲量降为2-3; 夏季温度较高时最好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葫芦、 空心 菜等水生植物, 以供泥鳅庇荫栖息, 同时可以降低水温; 0014 (5)水质管理 0015 每隔10-15天注入新鲜水1次, 每次注水20-30厘米。

16、, 保持透明度30-40厘米, 若发现 水色过浓, 可采取换水措施, 先排出老水, 后加入新水, 每次换水量为30左右, 每15-20天 使用1次生石灰, 用量为10千克/亩左右, 方法是过筛后加水溶化全池泼洒, 将pH值控制在 7.5-8之间, 每月使用芽孢杆菌、 光合细菌、 EM菌液等生物制剂1次, 使用时选择在晴天上午 使用, 泼洒后不要马上使用消毒杀菌剂, 以免杀灭有益菌类, 使用增氧设施保持池水溶氧始 终在5毫克/升以上, 坚持巡塘每天早、 中、 晚各巡塘一次, 及时掌握泥鳅的活动情况和水质 情况并做好记录。 001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17 本发明的饲料符合泥鳅在高密度规模化。

17、饲养条件下的生活特性和生长规律, 可以 有效的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使泥鳅在高密度规模化饲养下生长 速度快, 成活率高。 本发明泥鳅人工养殖方法操作简单、 便于管理, 使用此方法养殖的泥鳅 成活率高、 周期短、 见效快, 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 本发明养殖出的泥鳅具备品质好、 口感 佳、 药用价值高等的优点, 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优点以下结合实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 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 明, 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0019 一种药用泥鳅养殖技术,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0020 (1)池塘建设 0021 建设东西向长, 南北向。

18、宽, 深1.5-2.3米, 面积2-5亩池塘, 池塘底平坦, 池塘设有专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106035145 A 4 门的进水渠和排水渠, 进水口设置过滤网, 排水口设置防逃网, 池塘周围采用砼式堤边坡和 尼龙网片护坡, 并装置1-1.5米高的防逃聚乙烯网片, 进入池塘的水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 pH值在7.0左右, 容氧量每升5毫克以上, 汞、 镉、 铅、 铬等各项指标要符合无公害产品养殖用 水标准; 0022 (2)消毒施肥 0023 池塘建好后, 排出积水, 池底留水10-15厘米, 鱼种放养前10天用生石灰对池塘进 行清塘消毒, 每亩用量为100-120千克, 均匀撒入。

19、, 使之在池水中溶解, 曝晒池底4-5天, 将水 位加到1.3米深, 再将花生壳74千克、 麦麸45千克、 红薯蔓52千克、 蚕砂43千克、 腐殖土26千 克、 酱油渣23千克、 硅藻土4千克、 牡蛎壳粉11千克混合堆沤发酵后作基肥施入池底, 每亩施 基肥150-200千克, 施肥10-15天后投放苗种; 0024 (3)苗种放养 0025 苗种选择体质健壮、 体色光亮、 无病无外伤、 规格整齐、 体长为5-6厘米左右的优质 泥鳅苗种, 苗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进行消毒, 以杀灭体表病原体和防止 鱼体受伤感染, 鱼种在筛选、 消毒、 投放过程中应做到轻、 快、 稳, 尽量减少。

20、机械损伤, 苗种放 养密度为每亩5000-8000尾, 放养选择在晴天进行, 放养时间为每年4月; 0026 (4)饲养管理 0027 饲料采用以下重量配比(以千克计算)的原料制成: 豆粕83、 螺蛳肉23、 桃仁粉27、 槐叶粉17、 西米粉3、 玉米粉34、 益母草27、 佩兰4、 圣女果5、 红豆沙1、 酵母抽提物0.3、 花生油 1, 制备方法是按配方混合各原料并在100-110加热熟化40-50分钟, 再制成湿颗粒; 投饲 要做到定质、 定时、 定位、 定量, 投饲量以八成饱为限, 以投喂后一小时内吃完为宜; 投喂次 数根据水温和季节情况灵活掌握; 4月份泥鳅的活动能力不强, 每天投。

21、喂2次即可, 投喂时间 为9 00、 15 00; 5月份气温开始升高, 泥鳅的活动能力加强, 吃食增加, 每天投喂3次, 投喂时 间为7 00、 13 00、 19 00; 6-8月份泥鳅的摄食旺盛, 生长速度最快, 投喂量也最多, 每天投喂 4次, 投喂时间为5 00、 11 00、 16 00、 20 00; 9-10月份水温和气温逐渐降低, 摄食量也减少, 每天投喂3次, 投喂时间为8 00、 14 00、 20 00; 4-5月份, 日投饲量按3-5计算; 6-9月份, 泥 鳅生长速度加快, 日投饲量按6-8计算; 10月份以后, 天气转凉, 泥鳅摄食减少, 日投饲量 降为2-3; 。

22、夏季温度较高时最好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葫芦、 空心菜等水生植物, 以供泥鳅 庇荫栖息, 同时可以降低水温; 0028 (5)水质管理 0029 每隔10-15天注入新鲜水1次, 每次注水20-30厘米, 保持透明度30-40厘米, 若发现 水色过浓, 可采取换水措施, 先排出老水, 后加入新水, 每次换水量为30左右, 每15-20天 使用1次生石灰, 用量为10千克/亩左右, 方法是过筛后加水溶化全池泼洒, 将pH值控制在 7.5-8之间, 每月使用芽孢杆菌、 光合细菌、 EM菌液等生物制剂1次, 使用时选择在晴天上午 使用, 泼洒后不要马上使用消毒杀菌剂, 以免杀灭有益菌类, 使用增氧设施保。

23、持池水溶氧始 终在5毫克/升以上, 坚持巡塘每天早、 中、 晚各巡塘一次, 及时掌握泥鳅的活动情况和水质 情况并做好记录。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106035145 A 5 0030 0031 本发明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阐述, 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 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 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 但是该阐述没有局限性, 如果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或研究人员受其启示, 在不脱离本发明创 造宗旨的情况下, 采用其它类似组分或者方法, 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 不经创造性的劳动 获得的技术方案, 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106035145 A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