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主电路.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669903 上传时间:2018-03-0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0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348437.4

申请日:

2014.07.16

公开号:

CN104135173A

公开日:

2014.11.05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2M 7/217申请日:20140716|||公开

IPC分类号:

H02M7/217

主分类号:

H02M7/217

申请人:

奉化市宇创产品设计有限公司

发明人:

卓朝旦

地址:

315500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市松岙镇后山村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给出了一种电源主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八二极管D8、第一电容C1~第六电容C2、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一MOS管S1和第二MOS管S2。本发明提出的主电源电路,能够适用较大的功率范围的要求且电路结构较为简单,功率开关组件较少,成本较低。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电源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八二极管D8、第一电容C1~第六电容C2、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一MOS管S1和第二MOS管S2,其中,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以及电阻R1并联,第一电容C1的一端接第六二极管D6的输出端以及第七二极管D7的输出端,并连接第三电容C3、第五电容C5以及第一MOS管S1的漏极,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第五二极管D5的输入端以及第八二极管D8的输入端,并连接第四电容C4以及第四二极管D4的输出端,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第五二极管D5的输出端及第八二极管D8的输出端接电源两极;第四二极管D4的输出端还连接第三电阻R3,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输入端和第六电容C6,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第二MOS管S2的漏极,第二MOS管S2的漏极还连接第一MOS管S1的源极以及第二二极管D2的输出端,第二二极管D2的输入端连接第二MOS管S2的源极以及第四二极管D4的输出端,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接第二电阻R2和第三二极管D3的输入端,第三二极管D3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以及第一MOS管S1的源极,第一MOS管S1的源极还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输入端,第一二极管D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MOS管S1的漏极。

说明书

电源主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主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开关电源以轻量、小型以及高效率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以计算机为主导的终端设备、通信设备等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是当今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电源方式。目前市场上开关电源中应用双极性晶体管制成的100kHz、用MOS-FET制成的500kHz电源,虽已实用化,但其开关频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本发明提出一种主电源电路,能够适用较大的功率范围的要求且电路结构较为简单,功率开关组件较少,成本较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源主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八二极管D8、第一电容C1~第六电容C2、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一MOS管S1和第二MOS管S2,其中,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以及电阻R1并联,第一电容C1的一端接第六二极管D6的输出端以及第七二极管D7的输出端,并连接第三电容C3、第五电容C5以及第一MOS管S1的漏极,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第五二极管D5的输入端以及第八二极管D8的输入端,并连接第四电容C4以及第四二极管D4的输出端,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第五二极管D5的输出端及第八二极管D8的输出端接电源两极;第四二极管D4的输出端还连接第三电阻R3,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输入端和第六电容C6,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第二MOS管 S2的漏极,第二MOS管S2的漏极还连接第一MOS管S1的源极以及第二二极管D2的输出端,第二二极管D2的输入端连接第二MOS管S2的源极以及第四二极管D4的输出端,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接第二电阻R2和第三二极管D3的输入端,第三二极管D3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以及第一MOS管S1的源极,第一MOS管S1的源极还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输入端,第一二极管D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MOS管S1的漏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主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的电源主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电源主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八二极管D8、第一电容C1~第六电容C2、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一MOS管S1和第二MOS管S2,其中,第一 电容C1、第二电容C2以及电阻R1并联,第一电容C1的一端接第六二极管D6的输出端以及第七二极管D7的输出端,并连接第三电容C3、第五电容C5以及第一MOS管S1的漏极,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第五二极管D5的输入端以及第八二极管D8的输入端,并连接第四电容C4以及第四二极管D4的输出端,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第五二极管D5的输出端及第八二极管D8的输出端接电源两极;第四二极管D4的输出端还连接第三电阻R3,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输入端和第六电容C6,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第二MOS管S2的漏极,第二MOS管S2的漏极还连接第一MOS管S1的源极以及第二二极管D2的输出端,第二二极管D2的输入端连接第二MOS管S2的源极以及第四二极管D4的输出端,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接第二电阻R2和第三二极管D3的输入端,第三二极管D3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以及第一MOS管S1的源极,第一MOS管S1的源极还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输入端,第一二极管D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MOS管S1的漏极。
本实施例的电源主电路的工作过程为:
可变交流电压(0-220V)输入,经第五二极管D5~第八二极管D8进行整流,再经C1、C2滤波,通过C3、C4后,经变压器升压及再次整流滤波得到可调直流电压。本实施例的电源主电路适用的功率范围满足设计要求,电路结构较为简单,功率开关组件较少。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电源主电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电源主电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电源主电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源主电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源主电路.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35173A43申请公布日20141105CN104135173A21申请号201410348437422申请日20140716H02M7/21720060171申请人奉化市宇创产品设计有限公司地址315500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市松岙镇后山村72发明人卓朝旦54发明名称电源主电路57摘要本发明给出了一种电源主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八二极管D8、第一电容C1第六电容C2、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一MOS管S1和第二MOS管S2。本发明提出的主电源电路,能够适用较大的功率范围的要求且电路结构较为简单,功率开关组件较少,成本较低。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

2、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35173ACN104135173A1/1页21一种电源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八二极管D8、第一电容C1第六电容C2、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一MOS管S1和第二MOS管S2,其中,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以及电阻R1并联,第一电容C1的一端接第六二极管D6的输出端以及第七二极管D7的输出端,并连接第三电容C3、第五电容C5以及第一MOS管S1的漏极,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第五二极管D5的输入端以及第八二极管D8的输入端,并连接第四电容C4以及第四二。

3、极管D4的输出端,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第五二极管D5的输出端及第八二极管D8的输出端接电源两极;第四二极管D4的输出端还连接第三电阻R3,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输入端和第六电容C6,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第二MOS管S2的漏极,第二MOS管S2的漏极还连接第一MOS管S1的源极以及第二二极管D2的输出端,第二二极管D2的输入端连接第二MOS管S2的源极以及第四二极管D4的输出端,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接第二电阻R2和第三二极管D3的输入端,第三二极管D3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以及第一MOS管S1的源极,第一MOS管S1的源极还连接第一二极管D。

4、1的输入端,第一二极管D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MOS管S1的漏极。权利要求书CN104135173A1/2页3电源主电路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电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主电路。背景技术0002目前,开关电源以轻量、小型以及高效率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以计算机为主导的终端设备、通信设备等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是当今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电源方式。目前市场上开关电源中应用双极性晶体管制成的100KHZ、用MOSFET制成的500KHZ电源,虽已实用化,但其开关频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本发明提出一种主电源电路,能够适用较大的功率范围的要求且电路结构较为简单,功率开关组件较少,成本较低。发明内容00。

5、03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源主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八二极管D8、第一电容C1第六电容C2、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一MOS管S1和第二MOS管S2,其中,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以及电阻R1并联,第一电容C1的一端接第六二极管D6的输出端以及第七二极管D7的输出端,并连接第三电容C3、第五电容C5以及第一MOS管S1的漏极,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第五二极管D5的输入端以及第八二极管D8的输入端,并连接第四电容C4以及第四二极管D4的输出端,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第五二极管D5的输出端及第八二极管D8的输出端接电源两极;第四二极管D4的输出端还连接第三电阻。

6、R3,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输入端和第六电容C6,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第二MOS管S2的漏极,第二MOS管S2的漏极还连接第一MOS管S1的源极以及第二二极管D2的输出端,第二二极管D2的输入端连接第二MOS管S2的源极以及第四二极管D4的输出端,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接第二电阻R2和第三二极管D3的输入端,第三二极管D3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以及第一MOS管S1的源极,第一MOS管S1的源极还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输入端,第一二极管D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MOS管S1的漏极。附图说明000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

7、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0005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主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06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说明书CN104135173A2/2页4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0007图1为本发。

8、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的电源主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电源主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八二极管D8、第一电容C1第六电容C2、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一MOS管S1和第二MOS管S2,其中,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以及电阻R1并联,第一电容C1的一端接第六二极管D6的输出端以及第七二极管D7的输出端,并连接第三电容C3、第五电容C5以及第一MOS管S1的漏极,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第五二极管D5的输入端以及第八二极管D8的输入端,并连接第四电容C4以及第四二极管D4的输出端,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第五二极管D5的输出端及第八二极管D8的输出端接电源两极;第。

9、四二极管D4的输出端还连接第三电阻R3,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输入端和第六电容C6,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第二MOS管S2的漏极,第二MOS管S2的漏极还连接第一MOS管S1的源极以及第二二极管D2的输出端,第二二极管D2的输入端连接第二MOS管S2的源极以及第四二极管D4的输出端,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接第二电阻R2和第三二极管D3的输入端,第三二极管D3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以及第一MOS管S1的源极,第一MOS管S1的源极还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输入端,第一二极管D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MOS管S1的漏极。0008本实施例的电源主电路的工作过程为0009可变交流电压。

10、0220V输入,经第五二极管D5第八二极管D8进行整流,再经C1、C2滤波,通过C3、C4后,经变压器升压及再次整流滤波得到可调直流电压。本实施例的电源主电路适用的功率范围满足设计要求,电路结构较为简单,功率开关组件较少。001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说明书CN104135173A1/1页5图1说明书附图CN104135173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发电、变电或配电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