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海洋生态环境人工修复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珊瑚繁殖设施, 具体涉及一种潮汐珊瑚繁殖与生态系统群落修复,开发利用的研究设施。
背景技术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由珊瑚礁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的海洋环境所共同组成的生 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公认的高生物多样性的生 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珊瑚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大部分生长在 透明度高、贫营养级海域中,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海水变暖和持续的酸 化、人为的过度捕捞、非法捕捞、非法采挖、不科学港口建设及不保护海洋开 发等因素,使得珊瑚礁分布面积及长度大幅减少,如我国海南省珊瑚礁分布面 积及长度分别比上世纪60年代减少了55.57%、59.1%,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 的珊瑚礁面临着严重的退化现象,形势非常严峻,如何将“海底沙漠”变成“海 底绿洲”已成为了大家共同的呼声。
现今,珊瑚礁生态修复主要有两种人为干预的模式,一种是通过管理手段, 对珊瑚礁区域进行保护以此来消除造成珊瑚礁生态破坏的压力;另一种是通过 有性繁殖和无性移植珊瑚等方法来对珊瑚礁进行增殖,以达到恢复的目的。实 验表明,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移植珊瑚是人工珊瑚礁恢复的重要干预手段,我 国在此方面尚属起步阶段,关于珊瑚移植报道不多,国外如日本、美国、以色 列、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对珊瑚移植与培植的研究及报道较多。
目前,大规模野外繁殖珊瑚基本采用两种模式:一是在陆地上建立繁殖池 进行繁殖;二是在近海区域进行繁殖。由于珊瑚的初期生长能力较为脆弱,繁 殖条件要求高,如水质透明、风浪较小等等,建立繁殖池繁殖珊瑚成功率高, 但难以保持水质清洁透明,需要经常更换水体,工序繁琐,成本高。在近海区 域进行珊瑚繁殖虽然不用建
立繁殖池,繁殖成本较低,但海域环境相对恶劣,如海水浑浊、风浪大等, 导致珊瑚繁育成功率较低,不能满足于海区生态系统的修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潮汐珊瑚繁殖设施, 为珊瑚繁殖提供较好的繁殖环境,解决了现有野外繁殖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对 珊瑚的繁育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潮汐珊瑚繁殖设施,包括建设在海岸边的水体中的繁殖池,繁殖池朝 向大海的正面的池壁上设置网格状水体交换口,既可以阻挡海水中的有害物进 入繁殖池内,又可以在涨潮、落潮时进行海水更换,保持繁殖池内水体的清洁 透明,繁殖池朝向陆地的正面间隔设置栅栏,既能加快水流的进出,又能阻拦 其它杂物进入繁殖池;在繁殖池内设置繁殖树,繁殖树上设置携带附着圈的繁 殖枝,用于珊瑚繁殖。
所述繁殖池设计为长方体结构。
所述繁殖池朝向大海的侧面的池壁上设置网格状水体交换口。
所述繁殖池的池壁上设置携带附着圈的繁殖枝。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海岸建设繁殖池,利用繁殖池壁阻挡海洋波浪,利用海 洋潮汐变化为繁殖池的水体进行更换,为珊瑚繁殖提供水质透明、风浪较小的 繁殖环境,解决了现有野外繁殖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对珊瑚的繁育和生态修复 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繁殖池;2、水体交换口;3、栅栏;4、繁殖树;5、繁殖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 用新型的限定。
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本实用新型包括建设在海岸边的水体中的繁殖池1, 繁殖池设计为长方体结构,面积70m×30m,高度标准:高潮时不超过繁殖池面、 低潮时不低于繁殖池一半高度,繁殖池的池壁可以阻挡海洋波浪,减慢海水流 速,为珊瑚提供较好的繁殖条件。繁殖池1朝向大海的正面、侧面池壁的下方 设置网格状水体交换口2,水体交换口2呈长方形,长(高)50-180cm,宽50cm, 繁殖池朝向陆地的正面间隔设置栅栏3,既能加快水流的进出,又能阻拦其它杂 物进入繁殖池;在繁殖池内前后、左右均间隔5m设置繁殖树4,繁殖树上设置 携带附着圈的繁殖枝5,在繁殖池的池壁上左右间隔1m、上下间隔0.5m设置繁 殖枝5,繁殖枝5向上呈45°设置,用于珊瑚繁殖。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 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 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