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装置.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665004 上传时间:2018-03-02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4.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206865.9

申请日:

2013.05.29

公开号:

CN104159426A

公开日:

2014.11.19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H05K 7/14申请公布日:20141119|||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5K 7/14申请日:20130529|||公开

IPC分类号:

H05K7/14

主分类号:

H05K7/14

申请人:

智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戴宏锋

地址:

中国台湾新竹市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研新三路1号

优先权:

2013.05.13 TW 102116901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代理人:

汤保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合装置包含有一第一元件以及一第二元件。第一元件具有一第一基部及一第一结合部,第一基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相反侧的第二端;第一结合部具有至少二第一表面,而自第一基部朝彼此的方向延伸,且第一表面接近于第一端处的距离大于接近第二端的处的距离。第二元件具有一第二基部及一第二结合部,第二基部具有一第三端及一相反侧的第四端;第二结合部具有至少二第二表面,而自第二基部朝背离彼此的方向延伸,且第二表面接近于第三端处的距离大于接近第四端处的距离。将第二表面抵接于第一表面上,可结合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装置包含有:
一第一元件,具有一第一基部及一第一结合部,其中,所述第一基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位于相反侧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结合部具有至少二第一表面,分别自所述第一基部朝向彼此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表面接近于所述第一端间的距离,大于接近于所述第二端间的距离;
一第二元件,具有一第二基部及一第二结合部,其中,所述第二基部具有一第三端及一位于相反侧的第四端;所述第二结合部具有至少二第二表面,分别自所述第二基部背离彼此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表面接近于所述第三端间的距离,大于接近于所述第四端间的距离;
由此,将所述第二表面抵接于所述第一表面上,以结合所述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表面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基部间具有一小于90度的夹角。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表面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基部间具有一小于90度的夹角。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表面的长度大于各所述第一表面的长度。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第一表面间的距离,由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往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渐缩。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第二表面间的距离,由所述第三端的方向往所述第四端的方向渐缩。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结合部包含有对称的多片板件,且各所述板件间间隔有一预定距离,而相对的板件上,朝向彼此的表面形成所述第一表面。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结合部的长度大于各所述板件的长度。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表面与各所述第二表面为一平面。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表面与各所述第二表面为一弧面。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部上具有至少一孔,用以供一锁固件穿设。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部上具有至少一孔,用以供一锁固件穿设。

说明书

结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与结合固定结构有关,更详而言之是指一种结合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如服务器、分享器等网络装置运作时通常会上述装置固定于一固定物(如固定架、机壳等)上。
请参阅图1,现有将网络装置200固定的设计,是通过L形状的板件210连接于网络装置200的两侧,并再利用螺栓220将板件210锁设于固定架230,以将网络装置200设置于固定架230上。然而,现今的网络装置200为满足大量网络传输的需求,其重量与体积亦因此而随之增加。如此一来,通过上述的固定设计将网络装置200固定于固定架230上一段时间后,网络装置200的一侧将会因本身重量而往下倾斜,而有变形或掉落的疑虑;此外,在装设螺栓220时,也必须精确地将网络装置200上的板件210对准固定架230,因此造成装设的不便。
是以,遂有业者设计于固定架上设置数排导轨,并将网络装置设置于导轨上,以改进上述会产生倾斜与设置不便等的缺点。但上述导轨的成本不仅较为昂贵,且因结构更为复杂而亦有装设不易、还导致有维修替换不易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用于提供一种结合装置具有能快速及稳固固定、结构简单且低成本的优点。
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结合装置用以结合二对象。结合装置包含有一第一元件以及一第二元件。其中,第一元件具有第一基部及第 一结合部,第一基部具有第一端及位于相反侧的第二端;第一结合部具有至少二第一表面,是分别自第一基部朝向彼此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表面接近于第一端间的距离,大于接近于第二端间的距离;第二元件具有第二基部及第二结合部,其中,第二基部具有第三端及位于相反侧的第四端;第二结合部具有至少二第二表面,是分别自第二基部背离彼此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表面接近于第三端间的距离,大于接近于第四端间的距离;由此,将所述第二表面抵接于所述第一表面上,以结合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
而通过上述的设计,将可使得结合装置具有能快速及稳固固定、结构简单且低成本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示详细说明如后,其中:
图1为已知用以固定网络装置的设计;
图2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后的部分透视图;
图4及图5为第一较佳实施例第一元件的立体图及侧视图;
图6及图7为第一较佳实施例第二元件的立体图及侧视图;
图8为组装网络装置于固定架上前的示意图;
图9为组装网络装置于固定架上后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至图3,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结合装置1包含有一第一元件10以及一第二元件20。其中:
请参阅图4及图5,第一元件10是利用金属材料以一体成型的冲压方式制成,而形成有一第一基部12及一第一结合部14。其中,第一基部12具有一第一端121及一位于相反侧的第二端122,且所述第二端122处附 近还具有多个孔123。第一结合部14具有对称的多片板件141,且所述板件141间间隔有预定距离,而相对的板件141上,朝向彼此的平面表面分别为一第一表面142,且分别自第一基部12朝靠近彼此的方向延伸,而使得各第一表面142与第一基部12的表面间形成有一小于90度的夹角θ1。而第一结合部14通过前述具有多个分段的板件设计,可有效地达到精简结构的效果,进而具有节省制作或材料使用成本的优点,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若为提升结合装置的强度,本发明的各板件141也可以是不分段的一体设计。另外,对应的二第一表面142间的距离,是由第一端121的方向往第二端122的方向渐缩的倾斜状设计。意即,对应的二第一表面142接近于第一端121的相对部位间的距离D1,大于接近第二端122的相对部位间的距离D2。再者,本发明第一元件10的制成技术并不以上述为限,在其它可行的实施态样中,本发明的第一元件10亦可利用合金、工程塑料等材料,通过焊接、拼装等其它方式制成前述的结构。
请参阅图6及图7,第二元件20是用以与第一元件10结合,且同样以金属材料通过一体成型的冲压方式制成,而形成有一第二基部22及一第二结合部24。其中,第二基部22上具有一第三端221以及一位于相反侧的第四端222,且第二基部22上具有多个孔223。第二结合部24具有对称的两片长型板件241,值得说明的是,如前述的第一结合部14,本发明的第二结合部24也可以具有多个分段的板件设计,以有效地达到精简结构的效果,进而具有节省制作或材料使用成本的优点,其中,板件241的长度L2大于各板件141的长度L11以及第一结合部14的总长L1,或者是,当各板件141间间隔有预定距离时,其长度L2至少必须大于各板件141间的间隙,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第二结合部24采取多个分段的板件设计时,其个别板件长度亦至少必须大于各板件141间的间隙,且二长型板件241上背向彼此的平面表面分别为一第二表面242,且分别自第二基部22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使各第二表面242与第二基部22的表面间形成有一小于90度的夹角θ2,且夹角θ2角度对应前述夹角θ1角度。当然,本发明第二元件20的制成技术亦不以上述为限,在其它可行的实施态样中,本发明的第二元件20同样可利用合金、工程塑料等材料,通过焊接、拼装等其它方式制成前述的结构。另外,前述的第二表面242间的距离, 是由第三端221的方向往第四端222的方向渐缩的倾斜状设计,且第二表面242倾斜幅度对应所述第一元件10的第一表面142的倾斜幅度。意即,二第二表面242接近于第三端221的相对部位间的距离D3,大于接近第四端222的相对部位间的距离D4,由于斜幅度对应所述第一元件10的第一表面142的倾斜幅度,以及夹角θ2角度对应前述夹角θ1角度,当第一元件10与第二元件20结合时,第一结合部14的第一表面142与第二结合部24的第二表面242便可以妥适的贴合。
由此,用户欲将第二元件20与第一元件10结合时,便将第二元件20的第二结合部24往第一元件10的第一结合部14的方向靠近,而通过前述第一表面142与第二表面242呈同倾斜状的设计,因此在结合时由于第一表面142接近于第一端121的相对部位间的距离,相较于第二表面242接近第四端222的相对部位间的距离较开阔,因此可快速引导对位外,在结合的过程中,由于第二表面242倾斜幅度对应所述第一元件10的第一表面142的倾斜幅度,且因第一表面142是由所述第一端121的方向往所述第二端122的方向渐缩的设计,而逐渐牵引第二元件20至正确嵌合且固定的位置,而可达到稳定嵌合的效果。而后,当二第二表面242抵接于二第一表面142上时,便完成第一元件10和第二元件20相互结合的作业。另外,通过前述的长型板件241长度L2大于板件141的长度L11以及第一结合部14的总长L1的长度差异设计,可确保使得第二结合部24与第一结合部14结合时,第二结合部24的各板件241均能确保被第一结合部14所支撑,还避免在移动过程中被板件141间的间隙所阻碍。再者,通过前述的夹角θ1与夹角θ2角度小于90度的设计,除使第一元件10与第二元件20于水平方向(即第一元件10与第二元件20呈左右方向设置)结合时提供侧面的支撑效果外,当第一元件10与第二元件20于垂直方向(即第一元件10与第二元件20呈上下方向设置)结合时,也可相卡合而提供悬挂固定的功效。
亦即本发明不仅在第一结合部14的第一表面142间、第二结合部24的第二表面242间,分别以由第一端121的方向往第二端122的方向与由第三端221的方向往第四端222的方向渐缩的倾斜状设计,使得第一表面142间与第二表面242间形成一相互对应的角度,此外,还分别使各第一 表面142与第一基部12的表面间形成夹角θ1以及使第二表面242与第二基部22的表面间形成夹角θ2,因此,本发明的结合装置,一方面自第一表面142与第二表面242的形成来看,具有一对应的倾斜角度,例如图2所示,另一方面,板件141与第一基部12间、板件241与第二基部22间亦分别形成一对应的夹角,例如图5与图7所示。
值得一提的是,当第二元件20结合于第一元件10上后,第二基部22的第三端221与第一基部12的第一端121朝向同一方向,此时,若将第二元件20往其第三端221的方向移动预定距离,便可将第二元件20与第一元件10分离。
如此一来,请参阅图8与图9,通过本发明结合装置1的设计,便有效地结合并固定二对象,于本实施例中,其中一对象为一网络装置110,而另一对象则为一固定架120。使用者于结合的前,可先利用多根螺栓130或是其它锁固件穿过所述孔123而将第一元件固定设置110于固定架120上的预定位置处。而后,再利用螺栓130将两个第二元件20分别锁设于网络装置110末端的两侧上。而后,在装设网络装置110时,将网络装置110上的第二元件20往固定架120上的第一元件10的方向移动。此时,各第二元件20上的第二结合部24先位于对应的第一元件10的第一结合部14间,而后,在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一表面14与第二表面24间的距离呈渐缩的设计,所述第二表面24会逐渐地分别与各第一表面14接抵而达到快速引导、方便对位以及可稳固结合的效果。
另外,为达更佳的固定效果,结合后,可再利用现有的L型板件100与网络装置110以及固定架120连接,便可确保网络装置110能更稳固地固定于固定架120上,而不会有倾斜的情形产生。
再者,上述结合装置1若故障或耗损时,仅需先把L型板件100松脱后,再移动网络状置110,使第二元件20与第一元件10分离,而可轻易达到更换及维修的目的。
是以,总合上述可得知,本发明的结合装置不仅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且具有能快速及稳固固定网络装置的优点、进而能降低人力及维修的成本。另外,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此为限,在实际实施上,亦可增长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的长度,而不用使用L型板 件亦可达到本发明的目的,且亦可如图10所示将第一元件30的第一结合部34、以及第二元件40的第二结合部44皆使用一对长型板件的设计,亦可达到本发明的目的。亦或是如图11所示,各第一结合部54的第一表面541以及各第二结合部64的第二表面641皆为互补的弧面设计,同样可以达到本发明的目的。另外,除本发明的结合装置除用以固定网络装置于固定架上外,当然亦可适用于固定其他物体于其他固定物上,且凡是应用本发明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结合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结合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结合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结合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合装置.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59426A43申请公布日20141119CN104159426A21申请号201310206865922申请日2013052910211690120130513TWH05K7/1420060171申请人智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址中国台湾新竹市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研新三路1号72发明人戴宏锋74专利代理机构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代理人汤保平54发明名称结合装置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结合装置包含有一第一元件以及一第二元件。第一元件具有一第一基部及一第一结合部,第一基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相反侧的第二端;第一结合部具有至少二第一表面,而自第一基部朝彼此的方向延伸,且。

2、第一表面接近于第一端处的距离大于接近第二端的处的距离。第二元件具有一第二基部及一第二结合部,第二基部具有一第三端及一相反侧的第四端;第二结合部具有至少二第二表面,而自第二基部朝背离彼此的方向延伸,且第二表面接近于第三端处的距离大于接近第四端处的距离。将第二表面抵接于第一表面上,可结合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30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1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11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59426ACN104159426A1/1页21一种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装置包含有一第一元件,具有一第一基部及一第一结。

3、合部,其中,所述第一基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位于相反侧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结合部具有至少二第一表面,分别自所述第一基部朝向彼此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表面接近于所述第一端间的距离,大于接近于所述第二端间的距离;一第二元件,具有一第二基部及一第二结合部,其中,所述第二基部具有一第三端及一位于相反侧的第四端;所述第二结合部具有至少二第二表面,分别自所述第二基部背离彼此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表面接近于所述第三端间的距离,大于接近于所述第四端间的距离;由此,将所述第二表面抵接于所述第一表面上,以结合所述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表面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基部间具有一小于9。

4、0度的夹角。3如权利要求1所述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表面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基部间具有一小于90度的夹角。4如权利要求1所述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表面的长度大于各所述第一表面的长度。5如权利要求1所述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第一表面间的距离,由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往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渐缩。6如权利要求1所述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第二表面间的距离,由所述第三端的方向往所述第四端的方向渐缩。7如权利要求1所述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结合部包含有对称的多片板件,且各所述板件间间隔有一预定距离,而相对的板件上,朝向彼此的表面形成所述第一表面。8如权利要求7所述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5、述第二结合部的长度大于各所述板件的长度。9如权利要求1所述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表面与各所述第二表面为一平面。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表面与各所述第二表面为一弧面。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部上具有至少一孔,用以供一锁固件穿设。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部上具有至少一孔,用以供一锁固件穿设。权利要求书CN104159426A1/4页3结合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是与结合固定结构有关,更详而言之是指一种结合装置。背景技术0002一般如服务器、分享器等网络装置运作时通常会上述装置固定于一固定物如固定架、机壳等上。0。

6、003请参阅图1,现有将网络装置200固定的设计,是通过L形状的板件210连接于网络装置200的两侧,并再利用螺栓220将板件210锁设于固定架230,以将网络装置200设置于固定架230上。然而,现今的网络装置200为满足大量网络传输的需求,其重量与体积亦因此而随之增加。如此一来,通过上述的固定设计将网络装置200固定于固定架230上一段时间后,网络装置200的一侧将会因本身重量而往下倾斜,而有变形或掉落的疑虑;此外,在装设螺栓220时,也必须精确地将网络装置200上的板件210对准固定架230,因此造成装设的不便。0004是以,遂有业者设计于固定架上设置数排导轨,并将网络装置设置于导轨上,。

7、以改进上述会产生倾斜与设置不便等的缺点。但上述导轨的成本不仅较为昂贵,且因结构更为复杂而亦有装设不易、还导致有维修替换不易的缺点。发明内容0005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用于提供一种结合装置具有能快速及稳固固定、结构简单且低成本的优点。0006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结合装置用以结合二对象。结合装置包含有一第一元件以及一第二元件。其中,第一元件具有第一基部及第一结合部,第一基部具有第一端及位于相反侧的第二端;第一结合部具有至少二第一表面,是分别自第一基部朝向彼此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表面接近于第一端间的距离,大于接近于第二端间的距离;第二元件具有第二基部及第二结合部,其中,第二基部具有第三。

8、端及位于相反侧的第四端;第二结合部具有至少二第二表面,是分别自第二基部背离彼此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表面接近于第三端间的距离,大于接近于第四端间的距离;由此,将所述第二表面抵接于所述第一表面上,以结合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0007而通过上述的设计,将可使得结合装置具有能快速及稳固固定、结构简单且低成本的优点。附图说明0008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示详细说明如后,其中0009图1为已知用以固定网络装置的设计;0010图2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0011图3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后的部分透视图;说明书CN104159426A2/4页40012图4及图5为第一较佳。

9、实施例第一元件的立体图及侧视图;0013图6及图7为第一较佳实施例第二元件的立体图及侧视图;0014图8为组装网络装置于固定架上前的示意图;0015图9为组装网络装置于固定架上后的示意图;0016图10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0017图11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0018请参阅图2至图3,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结合装置1包含有一第一元件10以及一第二元件20。其中0019请参阅图4及图5,第一元件10是利用金属材料以一体成型的冲压方式制成,而形成有一第一基部12及一第一结合部14。其中,第一基部12具有一第一端121及一位于相反侧的第二端122,且所述第二端122处附近。

10、还具有多个孔123。第一结合部14具有对称的多片板件141,且所述板件141间间隔有预定距离,而相对的板件141上,朝向彼此的平面表面分别为一第一表面142,且分别自第一基部12朝靠近彼此的方向延伸,而使得各第一表面142与第一基部12的表面间形成有一小于90度的夹角1。而第一结合部14通过前述具有多个分段的板件设计,可有效地达到精简结构的效果,进而具有节省制作或材料使用成本的优点,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若为提升结合装置的强度,本发明的各板件141也可以是不分段的一体设计。另外,对应的二第一表面142间的距离,是由第一端121的方向往第二端122的方向渐缩的倾斜状设计。意即,对应的二第一表面1。

11、42接近于第一端121的相对部位间的距离D1,大于接近第二端122的相对部位间的距离D2。再者,本发明第一元件10的制成技术并不以上述为限,在其它可行的实施态样中,本发明的第一元件10亦可利用合金、工程塑料等材料,通过焊接、拼装等其它方式制成前述的结构。0020请参阅图6及图7,第二元件20是用以与第一元件10结合,且同样以金属材料通过一体成型的冲压方式制成,而形成有一第二基部22及一第二结合部24。其中,第二基部22上具有一第三端221以及一位于相反侧的第四端222,且第二基部22上具有多个孔223。第二结合部24具有对称的两片长型板件241,值得说明的是,如前述的第一结合部14,本发明的第。

12、二结合部24也可以具有多个分段的板件设计,以有效地达到精简结构的效果,进而具有节省制作或材料使用成本的优点,其中,板件241的长度L2大于各板件141的长度L11以及第一结合部14的总长L1,或者是,当各板件141间间隔有预定距离时,其长度L2至少必须大于各板件141间的间隙,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第二结合部24采取多个分段的板件设计时,其个别板件长度亦至少必须大于各板件141间的间隙,且二长型板件241上背向彼此的平面表面分别为一第二表面242,且分别自第二基部22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使各第二表面242与第二基部22的表面间形成有一小于90度的夹角2,且夹角2角度对应前述夹角1角度。当然,本发。

13、明第二元件20的制成技术亦不以上述为限,在其它可行的实施态样中,本发明的第二元件20同样可利用合金、工程塑料等材料,通过焊接、拼装等其它方式制成前述的结构。另外,前述的第二表面242间的距离,是由第三端221的方向往第四端222的方向渐缩的倾斜状设计,且第二表面242倾斜幅度对应所述第一元件10的第一表面142的倾斜幅度。意即,二第二表面242接近于第三端221的相对部位间的距离D3,大于说明书CN104159426A3/4页5接近第四端222的相对部位间的距离D4,由于斜幅度对应所述第一元件10的第一表面142的倾斜幅度,以及夹角2角度对应前述夹角1角度,当第一元件10与第二元件20结合时,。

14、第一结合部14的第一表面142与第二结合部24的第二表面242便可以妥适的贴合。0021由此,用户欲将第二元件20与第一元件10结合时,便将第二元件20的第二结合部24往第一元件10的第一结合部14的方向靠近,而通过前述第一表面142与第二表面242呈同倾斜状的设计,因此在结合时由于第一表面142接近于第一端121的相对部位间的距离,相较于第二表面242接近第四端222的相对部位间的距离较开阔,因此可快速引导对位外,在结合的过程中,由于第二表面242倾斜幅度对应所述第一元件10的第一表面142的倾斜幅度,且因第一表面142是由所述第一端121的方向往所述第二端122的方向渐缩的设计,而逐渐牵引。

15、第二元件20至正确嵌合且固定的位置,而可达到稳定嵌合的效果。而后,当二第二表面242抵接于二第一表面142上时,便完成第一元件10和第二元件20相互结合的作业。另外,通过前述的长型板件241长度L2大于板件141的长度L11以及第一结合部14的总长L1的长度差异设计,可确保使得第二结合部24与第一结合部14结合时,第二结合部24的各板件241均能确保被第一结合部14所支撑,还避免在移动过程中被板件141间的间隙所阻碍。再者,通过前述的夹角1与夹角2角度小于90度的设计,除使第一元件10与第二元件20于水平方向即第一元件10与第二元件20呈左右方向设置结合时提供侧面的支撑效果外,当第一元件10与。

16、第二元件20于垂直方向即第一元件10与第二元件20呈上下方向设置结合时,也可相卡合而提供悬挂固定的功效。0022亦即本发明不仅在第一结合部14的第一表面142间、第二结合部24的第二表面242间,分别以由第一端121的方向往第二端122的方向与由第三端221的方向往第四端222的方向渐缩的倾斜状设计,使得第一表面142间与第二表面242间形成一相互对应的角度,此外,还分别使各第一表面142与第一基部12的表面间形成夹角1以及使第二表面242与第二基部22的表面间形成夹角2,因此,本发明的结合装置,一方面自第一表面142与第二表面242的形成来看,具有一对应的倾斜角度,例如图2所示,另一方面,板。

17、件141与第一基部12间、板件241与第二基部22间亦分别形成一对应的夹角,例如图5与图7所示。0023值得一提的是,当第二元件20结合于第一元件10上后,第二基部22的第三端221与第一基部12的第一端121朝向同一方向,此时,若将第二元件20往其第三端221的方向移动预定距离,便可将第二元件20与第一元件10分离。0024如此一来,请参阅图8与图9,通过本发明结合装置1的设计,便有效地结合并固定二对象,于本实施例中,其中一对象为一网络装置110,而另一对象则为一固定架120。使用者于结合的前,可先利用多根螺栓130或是其它锁固件穿过所述孔123而将第一元件固定设置110于固定架120上的预。

18、定位置处。而后,再利用螺栓130将两个第二元件20分别锁设于网络装置110末端的两侧上。而后,在装设网络装置110时,将网络装置110上的第二元件20往固定架120上的第一元件10的方向移动。此时,各第二元件20上的第二结合部24先位于对应的第一元件10的第一结合部14间,而后,在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一表面14与第二表面24间的距离呈渐缩的设计,所述第二表面24会逐渐地分别与各第一表面14接抵而达到快速引导、方便对位以及可稳固结合的效果。0025另外,为达更佳的固定效果,结合后,可再利用现有的L型板件100与网络装置110以及固定架120连接,便可确保网络装置110能更稳固地固定于固定架120。

19、上,而不会有倾说明书CN104159426A4/4页6斜的情形产生。0026再者,上述结合装置1若故障或耗损时,仅需先把L型板件100松脱后,再移动网络状置110,使第二元件20与第一元件10分离,而可轻易达到更换及维修的目的。0027是以,总合上述可得知,本发明的结合装置不仅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且具有能快速及稳固固定网络装置的优点、进而能降低人力及维修的成本。另外,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此为限,在实际实施上,亦可增长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的长度,而不用使用L型板件亦可达到本发明的目的,且亦可如图10所示将第一元件30的第一结合部34、以及第二元件40的第二结合部44皆使。

20、用一对长型板件的设计,亦可达到本发明的目的。亦或是如图11所示,各第一结合部54的第一表面541以及各第二结合部64的第二表面641皆为互补的弧面设计,同样可以达到本发明的目的。另外,除本发明的结合装置除用以固定网络装置于固定架上外,当然亦可适用于固定其他物体于其他固定物上,且凡是应用本发明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说明书CN104159426A1/11页7图1说明书附图CN104159426A2/11页8图2说明书附图CN104159426A3/11页9图3说明书附图CN104159426A4/11页10图4说明书附图CN104159426A105/11页11图5说明书附图CN104159426A116/11页12图6说明书附图CN104159426A127/11页13图7说明书附图CN104159426A138/11页14图8说明书附图CN104159426A149/11页15图9说明书附图CN104159426A1510/11页16图10说明书附图CN104159426A1611/11页17图11说明书附图CN104159426A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其他类目不包含的电技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