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型空气调节器.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657646 上传时间:2018-03-02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936.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88104078.9

申请日:

1988.06.29

公开号:

CN1030296A

公开日:

1989.01.11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审定|||公开|||

IPC分类号:

F24F11/04; F24F13/00

主分类号:

F24F11/04; F24F13/00

申请人: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野一明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1987.07.02 JP 165738/87; 1987.07.02 JP 165739/87; 1987.10.02 JP 249231/87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颜承根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分离型空气调节器通过风量控制手段,根据各运转状态或内、外温度的状态,对上部和下部的吹出风量进行控制,从而提供不会给居住者带来有风在流动的感觉的舒适的居住空间。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分离型空气调节器,其室内装置内具有热交换器,将经该热交换器吸入的室内空气从室内装置的上部吹出的上部送风机,和将经该热交换器吸入的室内空气从室内装置的下部吹出的下部送风机,其特征在于备有控制上述上部送风机和上述下部送风机的风量的第1风量控制手段,和在该第1风量控制手段不工作时的其他状态下控制上述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的风量的第2风量控制手段。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型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通过第1风量控制手段控制上述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以便在采暖运转起动时随着由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送出的总风量的上升,使上部送风机送出的上部送风量对上述总风量之比下降;通过第2风量控制手段控制上述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以便在采暖运转稳定时随着上述总风量的下降,使上述上部送风量对上述总风量之比下降。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型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通过第1风量控制手段在冷气运转时控制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以便使由上部送风机送出的上部送风量与由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送出的总风量成反比,并通过第2风量手段在采暖运转时控制上述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以便使上部送风量与由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送出的总风量成正比。
4: 一种分离型空气调节器,在其室内装置内具有热交换器,将经该热交换器吸入的室内空气从室内装置的上部吹出的上部送风机,和将经该热交换器吸入的室内空气从室内装置的下部吹出的下部送风机,其特征在于备有控制上述上部送风机和上述下部送风机的风量的风量控制手段。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离型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通过风量 控制手段在冷气运转时控制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以便使由上部送风机送出的上部风量与从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送出的总风量成反比。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离型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通过风量控制手段在采暖运转时对上述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进行控制,以便使上部风量与总风量成正比例。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离型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通过风量控制手段在采暖运转起动时对上述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进行控制以便随着由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送出的总风量的上升,使由上部送风机送出的上部送风量与上述总风量之比下降。
8: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离型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通过风量控制手段,在采暖运转稳定时对上述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进行控制,以便随着上述总风量的下降,使上述上部送风量与上述总风量之比下降。
9: 一种分离型空气调节器,在其室内装置内具有热交换器,将经该热交换器吸入的室内空气从室内装置的上部吹出的上部送风机,和将经该热交换器吸入的室内空气从室内装置的下部吹出的下部送风机,其特征在于备有检测室温的室温检测手段;在检测出的室温变成比预定的第3温度高时使由上述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送出的总风量减少、同时使相对于该总风量的由上述上部送风机送出的上部风量减少、而在检测出的室温变成比低于上述第3温度的预定的第4温度低时使总风量增大、同时使相对于该总风量的上部风量增大的第1风量控制手段;检测上述热交换器的温度的热交换器温度检测手段;和在检测出的热交换器的温度变成比预定的第1温度高时、使总风量增大、同时使相对于该总风量的上部风量减少、在检测出的热交换器温度变成比低于第1温度的第2温度低时、使总风量减少、同时使相对于该总风量的上部 风量增大的第2风量控制手段。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在其室内装置内具有热交换器、将通过该热交换器所吸入的室内空气从室内装置的上部吹出的上部送风机、和将通过该热交换器所吸入的室内空气从室内装置的下部吹出的下部送风机的分离型空气调节器。

    图11和图12表示已有的分离型空气调节器的室内装置。图11表示落地式的室内装置,图12表示在特开昭55-112947号公报中所示的送风控制装置。在图中11为装置柜,在其前面的大致为中央的部分上设有室内空气的吸入口12,在其前上部上设有上部吹出口13,在其前下部上设有下部吹出口14。在该装置柜11内,配置的热交换器15与吸入口12相对,配置的上部送风机16与上部吹出口相对,配置的下部送风机17与下部吹出口相对。上部送风机16由风扇18和驱动此风扇的风扇电动机19所构成,并将室内空气从吸入口12引导到热交换器15,同时将通过此热交换器15的空气从上部吹出口13送出到室内。下部送风机17由风扇20和驱动此风扇的风扇电动机21所构成,并将室内空气从吸入口12引导到热交换器15,同时将通过此热交换器15的空气从下部吹出口14送入室内。

    22为在室温下动作的双连热动开关,由具有第1动作温度的热动开关23和具有第2动作温度的热动开关24所构成,热动开关23对上部送风机16的风扇电动机19作接通/断开控制,热动开关24则对下部送风机17的风扇电动机21作接通/断开控制。25为交流电源,经电源开关26和双连热动开关22连接到风扇电动机19、21。

    下面说明其动作情况。

    当室内温度到达第1动作温度,则热动开关23动作且接点闭合,风扇电动机19开始旋转,由上部送风机16将室内空气从吸入口12引导到热交换器15,同时将通过此热交换器15的空气从上部吹出口13送入室内。

    因而,当室温度上升并到达第2动作温度时,则热动开关24动作且接点闭合,风扇电动机21开始旋转,由下部送风机17将室内空气从吸入口12引导到热交换器15,同时将通过此热交换器15的空气从下部吹出口14送入室内。

    已有的分离型空气调节器存在的第1问题是因该调节器作成当室内温度达到第1动作温度时,使上部送风机开始运转,而在达到比第1动作温度高的第2动作温度时使下部送风机开始运转,故室内的人会感到有风在流动(draft)的感觉。

    且,已有的分离型空气调节器存在的第2问题是因为该调节器作成当室内温度达到第1动作温度时使上部送风机开始运转,而在室内温度达到比第1动作温度高的第2动作温度时使下部送风机开始运转,故在采暖运转起动时给予室内的人以有风在流动之感,而在采暖运转稳定时不能提供温度分布良好的舒适的居住空间。

    又,已有的分离型空气调节器存在的第3问题是因为其作成当室内温度达到第1动作温度时,使上部送风机16开始运转,而在室内温度达到比第1动作温度高的第2动作温度时,使下部送风机17开始运转,故室内的人会感到有风在流动的感觉,且在总风量减小时,热风送不到脚底下,而会感到寒冷。

    本发明是为了消除上述问题而作出的,故在各种运转状态都不会给予室内居住者以有风在流动的感觉。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分离型空气调节器,它在总风量减少时能向脚下送出多量的热风,且能得到温度分布良好的舒适的居住空间。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有控制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的风量的风量控制手段,并通过该风量控制手段作成在冷气运转时控制上述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使由上部送风机所送出的上部风量相对于由上述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所送出的总风量成反比关系、在采暖运转时控制上述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使上部风量相对于总风量成正比、或在采暖运转起动时,对上述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进行控制使由上部送风机所送出的上部送风量相对于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所送出的总风量之比,随着该总风量的上升而下降,而在采暖运转稳定时对上述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进行控制使上述上部送风量对上述总风量之比随着上述总风量的下降而下降。

    此外,本发明还设有检测室温的室温检测手段和检测热交换器的温度的热交换器温度检测手段,通过一个风量控制手段进行如下控制,即在所检测的室温变成比预定的第3温度高时,使上述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所送出的总风量减少的同时,使相对于该总风量的上述上部送风机送出的上部风量减少,而在所检测的室温变成比低于上述第3温度的预定的第4温度低时,在使总风量增大的同时,使相对于该总风量的上部风量增大,并通过另一风量控制手段进行如下控制,即在检测出的热交换器温度比预定的第1温度高时,使总风量增大,并使相对于该总风量的上部风量减少,在检测出的热交换器温度比低于上述第1温度的第2温度低时在使总风量减少的同时,使相对于该总风量的上部风量增大。

    图1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在图中,1为冷暖转换开关,可转换到采暖运转或冷气运转中的任何一种状态。2为风速设定开关,可将由上述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所送出的送风量转换到“急”、“强”、“弱”中的任何一种状态。3为微处理机(即第1风量控制手段和第2风量控制手段),它由输入电路7,中央处理机CPU8,存储器9,输出电路10所构成,且经风扇电动机驱动电路4来控制上述上部送风机16的风扇电动机19和下部送风机17的风扇电动机21的转速,当通过上述冷暖转换开关1转换到采暖运转状态时将由上部送风机16所送出的上部风量控制成与由上述上部送风机16和下部送风机17所送出的总风量成反比,在通过上述冷暖转换开关1转换到冷气运转时则将上部风量控制成与总风量成正比。5为交流电源。6为对上述交流电源5的电压进行整流稳压的直流电源,其输出电压加到上述微处理机3和风扇电动机驱动电路4上。

    接着,根据图2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其动作情况。

    首先,使用者通过冷暖转换开关1选择运转内容(冷气或采暖),并通过风速设定开关2选择风速设定状态(即“弱”、“强”、“急”中的任何一种状态)(S-40、S-41)。于是可将选出的运转内容的信号和设定风速读入微处理机3(S-42、S-43)。

    (1)在“风速设定”为“弱”时(S-44)

    此时,设总风量Q为QL(S-59)。

    在运转内容为采暖时(S-60),将由上部送风机16送出的风量和由下部送风机17送出的风量之比定为3∶7(S-61),并通过上部送风机16输出QL×0.3的风量,通过下部送风机17输出QL×0.7的风量(S-62,S-63)。其后返回到步骤40的动作。

    另一方面,在运转内容为冷气时(S-60),将由上部送风机16送出的风量和由下部送风机送出的风量之比定为7∶3(S-64),并通过上部送风机16输出QL×0.7的风量,通过下部送风机输出QL×0.3的风量(S-66,Q-67)。其后返回到步骤40的动作。

    (2)在“风速设定”为“强”时(S-45)

    此时设总风量Q为QM(S-50)。

    在运转内容为采暖时(S-51),将由上部送风机16送出的风量和由下部送风机17送出的风量之比定为4∶6(S-52)、并通过上部送风机16输出QM×0.4的风量,通过下部送风机17输出QM×0.6的风量(S-53、S-54)。其后返回到步骤40的动作。

    另一方面,在运转内容为冷气时(S-56),将由上送风机16送出的风量和由下部送风机17送出的风量之比定为6∶4(S-56),并通过上部送风机16输出QM×0.6的风量,通过下部送风机17输出QM×0.4的风量(S-57,S-58)。其后返回到步骤40的动作。

    (3)在“风速设定”为“急”时(S-46)

    此时设总风量Q为QH(S-46)。

    不管运转内容为何种内容,都将由上部送风机16送出的风量和由下部送风机17送出的风量之比定为5∶5(S-47),并通过上部送风机16输出QH×0.5的风量,通过下部送风机17输出QH×0.5的风量。其后返回到步骤40的动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可取得的效果是由于作成将上部风量控制为冷气运转时和总风量成正比,而在采暖运转时和总风量成正比,故可以消除有风在流动的感觉。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构成的方块图。在图中和图1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以同一符号。26为管温检测器(即热交换器温度检测手段),可检测热交换器15的温度(以下称为管温Tb)。2为风速设定开关。3为微处理机,它由输入电路7,中央处理机CPU8,存储器9,输出电路10所构成,并经风扇电动机电路4对上述送风机16的风扇电动机19的转速和下部送风机17的风扇电动机21的转速进行控制。5为交流电源。6为对交流电源5进行整流稳压的直流电源,其输出电压加到微处理机3和风扇电动机驱动电路4上。

    下面根据图4-图7所示的流程图对动作情况进行说明。

    图4-图7为表示上述第2实施例的采暖运转起动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首先在步骤70中使用者通过风速设定开关2选择风速“弱”、“强”、“急”中的一种进行设定。于是在步骤41中将设定风速读入微处理机3。接着,在步骤72中将管温检测器1检测出的管温Tb读入微处理机3。

    (1)“设定风速”为“弱”时(步骤73)

    此时设由上部送风机16和下部送风机17送出的总风量(以下简称总风量)Q为QL(步骤75)。在步骤76中将预先设定的第2设定温度T2和在步骤72中读入的Tb进行比较,如Tb没有到达T2则进到步骤77,如Tb已到达T2则进到步骤80。在进入步骤77时将由上部送风机16送出的风量和由下部送风机17送出的风量之比(以下称上∶下风量比)定为7∶3,在步骤78、79中通过上部送风机16输出QL×0.7的风量,通过下部送风机17输出QL×0.3的风量。其后,返回到步骤72。一方面,在进入步骤80时将上∶下风量比定为3∶7,在步骤81,82中通过上部送风机16输出QL×0.3的风量,通过下部送风机17输出QL×0.7的风量。其后返回到步骤72。

    (2)“设定风速”为“强”时(步骤74)

    此时在步骤83中将预先设定的第1设定温度T1(设T1<T2)和在步骤72中读入的管温Tb进行比较,如Tb没有到达T1则进到步骤84。如进入步骤84则设总风量为QL,在步骤85中和步骤77相同,将上∶下风量比定为7∶3,在步骤86,87中从上部送风机16输出QL×0.7的风量,从下部送风机17输出QL×0.3的风量,并返回到步骤72。一方面,在步骤83中如Tb到达T1则进入到步骤88。如进入到步骤88,则设总风量Q为QM,在下一步骤89中将管温Tb和第2设定温度T2进行比较,如Tb没有到达T2则进入到步骤90,如Tb到达T2则进入到步骤93。如进入到步骤90则将上∶下风量比定为6∶4,在步骤91,92中从上部送风机16输出QM×0.4的风量,从下部送风机17输出QM×0.4的风量,并返回到步骤72。如进入步骤93则将上、下风量比定为4∶6,在步骤94,95中从上部送风机16输出QM×0.4的风量,从下部送风机17输出QM×0.6的风量,并返回步骤72。

    (3)在“设定风速”为“急”时

    此时在步骤96中将预先设定的第1设定温度T1和在步骤72中读入的管温Tb进行比较,如Tb没有到达T1,则在步骤97中设总风量Q为QL,在步骤98中将上∶下风量比定为7∶3,在步骤99,100中从上部送风机16输出QL×0.7的风量,从下部送风机17输出QL×0.3的风量,并返回到步骤72。

    如Tb到达T1,再在步骤101中对Tb是否达到第2设定温度T进行判断,如没有达到,则进入步骤102,并设总风量Q为QM,在步骤103中将上∶下风量比定为6∶4,在步骤104,105中从上部送风机16输出QM×0.6的风量,从下部送风机17输出QM×0.4的风量,并返回到步骤72。如Tb达到T2则进入步骤106,设总风量为QH,在步骤107上将上∶下风量比定为5∶5,在步骤108,109中从上部送风机16输出QH×0.5的风量,从下部送风机17输出QH×0.5的风量,并返回到步骤72。

    对应于上述的采暖运转起动时的各设定风速的总风量和上∶下风量比的关系,如图8所示。即总风量和上∶下风量比在“风速设定”为“急”时以A→B→C的过程,在“风速设定”为“强”时以A→B→D的过程,而在“风速设定”为“弱”时以A→E的过程进行变化。上部送风机16和下部送风机17的输出也按这样的过程进行控制。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由于其构成为将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控制成在采暖运转起动时随着总风量上升,而使上部送风量对其总风量之比下降、而在采暖运转稳定时随着总风量下降而使上部送风量对其总风量之比下降,因而在采暖运转起动时能创造出上升不致给室内居住者有风在流动的感觉,而在采暖运转稳定时能创造出温度分布良好的舒适的居住空间。

    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方块图。在图中和图3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以同一符号。26为室温检测器(室温检测手段),用以检测代表室温。27为管温检测器(热交换器温度检测手段),用以检测上述热交换器15的温度(下面称为管温)。3为微处理机(第1风量控制手段、第2风量控制手段),它由输入电路7,中央处理机CPU8,存储器9,输出电路10所构成,并经风扇电动机驱动电路4对上部送风机16的风扇电动机19的转速和下部送风机17的风扇电动机21的转速进行控制,并按下述方式对由上述上部送风机16和下部送风机17所送出的总风量和由上述上部送风机16送出的上部风量对该总风量之比进行控制。即(1)在由室温检测器1所检测的室温Ta比预定的第3温度T3高时,使总风量减少,同时使相对该总风量的上部风量减少,(2)在检测出的室温比低于上述第3温度T3的预定的第4温度T4低时,使总风量增大,同时使相对该总风量的上部风量增大。又(3)在由管温检测器所检测出的管温比预定的第1温度T1高时,使总风量增大,同时使相对该总风量的上部风量减少,(4)在检测的管温比低于上述第1温度T1的第2温度T2低时,使总风量减少,同时使相对该总风量的上部风量增大。

    5为交流电源。6为对上述交流电源的电压进行整流稳压的直流电源,其输出电压加到上述微处理机3和风扇电动机驱动电路4上。

    下面根据图10所示的流程图,对动作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确定通过上部送风机16输出的值QU的基准值QUS和通过下部送风机17输出的值QD的基准值QDS(S-110,S-111)。接着经输入电路7将由室温检测器1检测出的代表温度Ta和由管温检测器2检测出的管温Tb读入CPU8,(S-112,S-113),通过CPU8将读入的管温Tb和预定的第1设定温度T1进行比较。比较后的结果,(3)在管温Tb比第1设定温度T1高时(S-114),将上部送风机16的输出QU增加1个步长,将下部送风机17的输出QD增加2个步长(S-124)。其结果是在总风量增大的同时相对于总风量的上部风量减少。接着,从上部送风机16输出所定的输出QU,从下部送风机17输出所定的输出QD(S-125,S-126)。其后返回到步骤112的动作。另一方面,在管温Tb不比第1设定温度T1高时(S114),将管温Tb和预定的第2设定温度T2进行比较(S-115)。比较后的结果,(4)在管温Tb比预定的第2设定温度T2低时,将上部送风机16的输出QU减少1个步长,将下部送风机17的输出QD减少2个步长(S-127)。其结果是总风量减少,同时相对于总风量的上部风量增大。接着从上部送风机16输出所定的输出QU,从下部送风机17输出所定的输出QD。其后返回到步骤112。

    另一方面,在管温Tb不比预定的第2设定温度T2低时,将读入的室温Ta和预定的第3设定温度T3进行比较(S-116)。比较后的结果,(1)在室温Ta比预定的第3设定温度T3高时,将上部送风机16的输出QU减少2个步长,并将下部送风机17的输出QD减少1个步长(S-121)。其结果是总风量减少,相对于总风量的上部风量减少。接着从上部送风机16输出所定的输出QU,同时从下部送风机17输出所定的输出QD(S-122,S-123)。其后,返回到步骤112的动作。另一方面,在室温Ta不比预定的第3设定温度T3高时,将室温Ta和预定的第4设定温度T4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2)在室温Ta比预定的第4设定温度T4低时,将上部送风机16的输出增加2个步长,而将下部送风机17的输出增加1个步长(S-118)。其结果是总风量增大,而相对于总风量的上部风量也增大。接着,从上部送风机16输出所定的输出QU(S-119),从下部送风机17输出所定的输出QD(S-120)。

    其后返回到步骤112的动作。另一方面,在室温Ta不比预定的第4设定温度T4低时,从上部送风机16输出所定的输出QU(S-130),从下部送风机17输出所定的输出QD(S-131)。

    如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由于有上述那样的构成,其效果是可以消除有风在流动的感觉,且在总风量减少时能向脚底下输送多量的热风。

    根据本发明,设有控制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的风量的风量控制手段,并由于通过风量控制手段对上述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进行控制以便在冷气运转时将上述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控制成由上部送风机送出的上部风量与由上述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送出的总风量成反比,在采暖运转时将上述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控制成上部风量与总风量成正比,又在采暖运转起动时,将上述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控制成随着由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送出的总风量的上升,使由上部送风机送出的上部送风量与上述总风量之比下降,而在采暖运转稳定时将上述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控制成随着上述总风量的降低、上述上部送风量与上述总风量之比下降,故其效果是能提供在冷气、采暖运转时能够没有风在流动的感觉或者在采暖运转起动时能使上升不会给室内居住者带来有风在流动的感觉、且在采暖运转稳定时温度分布良好、或在总风量减少时,有多量的热风送到脚下的舒适的居住空间。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方块图;

    图2为第1实施例的动作流程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方块图;

    图4-图7为第2实施例的动作流程图;

    图8为表示第2实施例的动作内容的上部送风机和下部送风机的输出形式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方块图;

    图10为第3实施例的动作流程图;

    图11为表示已有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装置的图,图11a为部分断裂的正面图,图11b为截面图;

    图12为表示图11中的送风机控制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方块图。

分离型空气调节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分离型空气调节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分离型空气调节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离型空气调节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离型空气调节器.pdf(2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分离型空气调节器通过风量控制手段,根据各运转状态或内、外温度的状态,对上部和下部的吹出风量进行控制,从而提供不会给居住者带来有风在流动的感觉的舒适的居住空间。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供热;炉灶;通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