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盐碱地花生的种植栽培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花生/棉花带状种植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盐碱土面积约1.0×107hm2,占国土总面积的2.1%,占耕地面积的6.2%,目前尚有80%左右尚未得到利用,土壤盐碱化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内陆盐碱土区多年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中多以种植耐盐碱作物--棉花为主,但是棉花种植结构单一且较脆弱,用工费时,近年来其成本上升,价格、效益下滑。
内陆盐碱地上几乎无花生种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花生自身耐盐碱能力较低,种植面积较小,种植技术不成熟,盐害造成的缺苗断垄现象突出,产量很低,品质较差,经济效益、社会生态和生态效益较低。
但是种植花生具有经济效益好且管理轻简的优点,如果能改善花生在盐碱地的种植技术,提高其产量,对于改善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以及保障食用油脂安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内陆盐碱地采用适宜的花生/棉花种植模式,可以改善此区脆弱单一的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内陆盐碱地区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内陆盐碱地的花生/棉花带状种植结构,降低棉花对花生的荫蔽作用,提高花生光能利用效率和光合效率,改善内率盐碱地单一的农业种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花生/棉花带状种植结构,包括花生带和棉花带,花生带与棉花带采用6:4带状种植模式,即花生带播种三垄六行花生,棉花带播种四行棉花,花生带与棉花带依次顺序排列,占地面积比例为4.5:5.5。
进一步的,棉花带与花生带之间的行距为70-75cm。
进一步的,棉花播种采用等行平作种植方式,行间距为50-55cm,穴距为14-15cm。
进一步的,花生带包括三垄六行花生,垄面宽80-85cm,垄面高15-16cm,两垄间宽10-15cm,其中每垄上两行花生的行间距为24-26cm,穴距15-17cm。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花生/棉花带状种植结构(即三垄六行花生与四行棉花带状依次排列种植),基本保持了内陆盐碱地棉花常规平作种植方式下棉花单作的产量水平,降低了种子成本和劳动用工强度,并增收花生450-500千克/亩;提高了盐碱地种植结构的抗风险能力,在保证轻中度内陆盐碱地棉花产量基本不减产的基础上,增收了盐碱地花生的产量,并实现了轻度或中度内陆盐碱地花生的种植面积扩大和产量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花生带;2、棉花带;3、花生;4、棉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花生/棉花带状种植结构,包括花生带1和棉花带2,花生带与棉花带采用6:4带状种植模式,即花生带播种三垄六行花生3,棉花带播种四行棉花4,花生带与棉花带依次顺序排列,占地面积比例为4.5:5.5。
棉花带与花生带之间的行距为70-75cm,棉花播种采用等行平作种植方式,行间距为50-55cm,穴距为14-15cm;花生带包括三垄六行花生,垄面宽80-85cm,垄面高15-16cm,两垄间宽10-15cm,其中每垄上两行花生的行间距为24-26cm,穴距15-17cm。
设置田间试验小区进行试验可以证明本实用新型种植结构的优越性。
1、材料与方法
实施例1
设置田间小区试验,0-20cm土层土壤含盐量0.28%,设置花生/棉花6:4带状种植模式,花生垄作覆膜,棉花平作覆膜,重复3次,随机排列。
花生带种植三垄六行花生,棉花带种植四行棉花,花生带、棉花带土地面积比例为4.5:5.5。
(1)春季整地压碱
种植前,进行土地平整、淡水灌溉压盐,灌水量80-100m3/亩,表层土壤含水量达饱和含水量,使耕层土壤盐分随水向深层土壤淋溶下渗达到压碱脱盐的目的;
(2)适时耕翻、整地:灌水压盐后,待水分蒸发至土壤水分含量为70%-80%的土壤墒情时进行耕翻、整地;
(3)施肥:每亩基施氮磷钾控释复合肥50-60kg;
(4)花生/棉花带状种植:花生带与棉花带采用6:4带状种植模式,即花生带播种三垄六行花生,棉花带播种四行棉花,二者依次顺序排列,其占地面积比例保持4.5:5.5。
首先,在0-5cm土层地温稳定在14℃以上时进行棉花播种,棉花播种采用等行平作种植方式,行间距保持60-70cm、穴距14-15cm;当土壤0-5cm土层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进行花生播种,花生播种采用垄作种植方式,播种三垄六行,其中每垄上两行花生的行间距保持24-26cm、穴距15-17cm。
棉花带与花生带间行距保持70-75cm的行距以便棉花管理采摘和花生管理收获,花生种植密度保持在1.35-1.55万穴/亩,棉花种植密度保持在5500-6500株/亩。
(6)覆膜:花生和棉花分别采用垄作覆膜和平作覆膜的种植方式,采用垄上播种行双行覆盖技术,及时压土,保持覆膜严实和较高的覆膜质量。
花生和棉花均采用机械精量播种与地膜覆盖一并完成的播种方式,以节约人工成本、减少种子用量。
(7)及时打孔放苗:当花生子叶展开颜色由黄变绿时要及时打孔放苗,放苗后要堵严,放苗工作宜在上午9:00点前进行用。
对比例1
设置田间小区试验,0-20cm土层土壤含盐量0.28%,设置花生/棉花4:2带状种植模式,花生垄作覆膜,棉花平作覆膜,重复3次,随机排列。
(1)春季整地压碱
种植前,进行土地平整、淡水灌溉压盐,灌水量80-100m3/亩,表层土壤含水量达饱和含水量,使耕层土壤盐分随水向深层土壤淋溶下渗达到压碱脱盐的目的;
(2)适时耕翻、整地:灌水压盐后,待水分蒸发至土壤水分含量为70%-80%的土壤墒情时进行耕翻、整地;
(3)施肥:每亩基施氮磷钾控释复合肥50-60kg;
(4)花生/棉花带状种植:花生带与棉花带采用4:2带状种植模式,即花生带播种2垄四行花生,棉花带播种两行棉花,二者依次顺序排列,其占地面积比例保持1:1。
首先,在0-5cm土层地温稳定在14℃以上时进行棉花播种,棉花播种采用等行平作种植方式,行间距保持60-70cm、穴距14-15cm;当土壤0-5cm土层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进行花生播种,花生播种采用垄作种植方式,播种2垄四行,其中每垄上两行花生的行间距保持24-26cm、穴距15-17cm。
棉花带与花生带间行距保持70-75cm的行距以便棉花管理采摘和花生管理收获,花生种植密度保持在1.35-1.55万穴/亩,棉花种植密度保持在5500-6500株/亩。
(6)覆膜:花生和棉花分别采用垄作覆膜和平作覆膜的种植方式,采用垄上播种行双行覆盖技术,及时压土,保持覆膜严实和较高的覆膜质量。
花生和棉花均采用机械精量播种与地膜覆盖一并完成的播种方式,以节约人工成本、减少种子用量。
(7)及时打孔放苗:当花生子叶展开颜色由黄变绿时要及时打孔放苗,放苗后要堵严,放苗工作宜在上午9:00点前进行用。
对比例2
设置田间小区试验,0-20cm土层土壤含盐量0.28%,设置花生/棉花8:4带状种植模式,花生垄作覆膜,棉花平作覆膜,重复3次,随机排列。
花生带种植4垄8行花生,棉花带种植四行棉花,花生带、棉花带土地面积比例为4.8:4.6。
(1)春季整地压碱
种植前,进行土地平整、淡水灌溉压盐,灌水量80-100m3/亩,表层土壤含水量达饱和含水量,使耕层土壤盐分随水向深层土壤淋溶下渗达到压碱脱盐的目的;
(2)适时耕翻、整地:灌水压盐后,待水分蒸发至土壤水分含量为70%-80%的土壤墒情时进行耕翻、整地;
(3)施肥:每亩基施氮磷钾控释复合肥50-60kg;
(4)花生/棉花带状种植:花生带与棉花带采用8:4带状种植模式,即花生带播种4垄8行花生,棉花带播种四行棉花,二者依次顺序排列,其占地面积比例保持4.8:4.6。
首先,在0-5cm土层地温稳定在14℃以上时进行棉花播种,棉花播种采用等行平作种植方式,行间距保持60-70cm、穴距14-15cm;当土壤0-5cm土层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进行花生播种,花生播种采用垄作种植方式,播种三垄六行,其中每垄上两行花生的行间距保持24-26cm、穴距15-17cm。
棉花带与花生带间行距保持70-75cm的行距以便棉花管理采摘和花生管理收获,花生种植密度保持在1.35-1.55万穴/亩,棉花种植密度保持在5500-6500株/亩。
(6)覆膜:花生和棉花分别采用垄作覆膜和平作覆膜的种植方式,采用垄上播种行双行覆盖技术,及时压土,保持覆膜严实和较高的覆膜质量。
花生和棉花均采用机械精量播种与地膜覆盖一并完成的播种方式,以节约人工成本、减少种子用量。
(7)及时打孔放苗:当花生子叶展开颜色由黄变绿时要及时打孔放苗,放苗后要堵严,放苗工作宜在上午9:00点前进行用。
对比例3
设置田间小区试验,0-20cm土层土壤含盐量0.28%,设置花生单作垄作覆膜种植模式,重复3次,随机排列。
当碱性土壤0-5cm土层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进行花生播种,采用垄作覆膜种植方式、垄面宽80-85cm,两垄间距15-17cm,每垄面上两行花生的行间距保持24-26cm、穴距15-17cm。
(1)春季整地压碱
种植前,进行土地平整、淡水灌溉压盐,灌水量80-100m3/亩,表层土壤含水量达饱和含水量,使耕层土壤盐分随水向深层土壤淋溶下渗达到压碱脱盐的目的;
(2)适时耕翻、整地:灌水压盐后,待水分蒸发至土壤水分含量为70%-80%的土壤墒情时进行耕翻、整地;
(3)施肥:每亩基施氮磷钾控释复合肥50-60kg;
(4)适时播种:当0-5cm土层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进行花生播种,采用垄作覆膜种植方式,每垄播种两行,垄宽80-85cm,两垄间距15-20cm,其中垄面上两行花生的行间距保持25cm、穴距15-17cm,种植密度保持在1.35-1.55万穴/亩。
(5)覆膜:采用播种行双行覆盖技术,及时压土,保持覆膜严实和较高的覆膜质量。采用机械精量播种与地膜覆盖一并完成的播种方式,以节约人工成本、减少种子用量。
(6)及时打孔放苗:当花生子叶展开颜色由黄变绿时要及时打孔放苗,放苗后要堵严,放苗工作宜在上午9:00点前进行用。
对比例4
设置田间小区试验,0-20cm土层土壤含盐量0.28%,设置棉花单作平作覆膜种植方式,重复3次,随机排列。
(1)春季整地压碱
种植前,进行土地平整、淡水灌溉压碱,灌水量80-100m3/亩,使表层土壤含水量达饱和含水量,使耕层土壤盐分随水向深层土壤淋溶下渗达到压碱脱盐的目的;
(2)适时耕翻、整地:灌水压盐后,待水分蒸发至土壤水分含量为70%-80%的土壤墒情时进行耕翻、整地;
(3)施肥:合理施用化肥,每亩基施氮磷钾控释复合肥50-60kg;
(4)适时播种:首先,在0-5cm土层地温稳定在14℃以上时进行棉花播种,棉花播种采用平作种植方式,行距60-70cm,穴距14-15cm。棉花种植密度保持在6000-6500株/亩;
(5)覆膜:平作覆膜的种植方式,采用播种行双行覆盖技术,及时压土,保持覆膜严实和较高的覆膜质量。采用机械精量播种与地膜覆盖一并完成的播种方式,以节约人工成本、减少种子用量。
2、结果与分析
2.1花生/棉花不同带状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表1表明,内陆碱土花生/棉花不同带状种植模式下,棉花产量保持在109.94-121.4千克/亩,棉花单作产量为109.67-122.49千克/亩,平均产量为116.5千克/亩。3种花生/棉花带状种植模式下,棉花产量增减幅度较小,在2.39%-5.63%之间,花生/棉花4:2带状种植模式下棉花减产较严重,花生/棉花8:4带状种植模式下减产次之,只有花生/棉花6:4带状种植模式下的棉花产量较其单作下有所增加,增产率4.21%。可见,采用花生/棉花6:4、土地面积比例为4.5:5.5的带状种植结构时,可保持内陆盐碱地棉花产量不降低的同时还可增收487.7千克/亩花生荚果产量。
表1花生//棉花不同带状种植模式下的籽棉产量
2.2花生/棉花不同带状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表2表明,内陆盐碱地花生/棉花不同带状种植模式下,与常规覆膜垄作花生的产量差异较大,花生/棉花4:2带状种植模式下花生荚果产量降低高达42.9%,近乎减产一半,花生/棉花8:4带状种植模式减产率次之,为36.28%,只有花生/棉花6:4带状种植模式与常规覆膜垄作花生的产量相近,仅减产0.4%,几乎不减产。可见内陆盐碱土区花生/棉花合理带状种植模式可保持内陆盐碱地花生产量不降低的同时亦可获得超过棉花单作模式下的棉花产量。试验结果表明,花生/棉花6:4的带状种植模式可获得相当于单作花生产量,改善了此区脆弱单一的农业种植结构、极大地降低了棉花对花生的荫蔽作用、有效提高花生光能利用效率和光合效率的同时,提高内陆盐碱地区土地利用效率,用地养地结合,并通过合理耕作解除翌年花生连作造成的严重减产障碍。
表2花生/棉花不同带状种植模式下的花生荚果产量
3、结论
采用花生/棉花6:4(占地面积比4.5:5.5)的带状种植模式,棉花产量保持在121.4千克/亩的产量,并可增收487.7千克/亩的花生荚果,而其余花生/棉花带状种植模式虽保持了棉花产量基本不降低,但花生产量降幅近50%。表明内陆盐碱地花生/棉花6:4(占地面积比4.5:5.5)的带状种植模式,即播种棉花四行、花生种植三垄六行且其用地面积保持4.5:5.5,在确保此区棉花产量不降低的同时可获得较高的花生产量。
该种植结构降低了棉花对花生的荫蔽作用,有效提高了花生光能利用效率和光合效率,提高了内陆盐碱地区土地利用效率,用地养地结合,并通过合理耕作解除了翌年花生连作造成的严重减产障碍,改善了此区脆弱单一的农业种植结构,保证内陆盐碱土区棉花产量的平稳并可扩大盐碱地花生种植面积,增加了花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