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淋巴结核的苗药及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淋巴结核的苗药及制备方法.pdf(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34968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10.16 CN 103349684 A *CN103349684A* (21)申请号 201310291338.2 (22)申请日 2013.07.12 A61K 36/71(2006.01) A61K 9/48(2006.01) A61P 31/06(2006.01) (71)申请人 贵州鸿德中药开发有限公司 地址 551801 贵州省毕节地区金沙县长安路 174 号附 5 号 (72)发明人 龚定军 (74)专利代理机构 贵阳中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 52106 代理人 刘安宁 (54) 发明名称 一种治疗淋。
2、巴结核的苗药及制备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淋巴结核的苗药, 属 于医药配制品, 该苗药由以下质量配比的药材制 成 : 白头翁3040, 夏枯草4060, 猫爪草40 60, 皂角刺 25 30。制法是将上述药材洗净、 烘 干、 粉碎、 消毒 ; 再按配方比例混合后, 放入陶器 或铜罐或木桶或水泥池子中加水浸渍、 并通入蒸 气加热, 或在煎煮器中连续煎浸, 提出其中有效成 份 ; 过滤, 药液做成浸膏 ; 烘干, 再与辅药干蟾蜍 皮混合粉碎研磨成粉末 ; 最后压成片剂或装入胶 囊, 即得。 本发明的苗药药材简单易得, 疗效良好, 有效率达到 90以上, 治愈率超过 70。适用于。
3、 治疗淋巴结核患者。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349684 A CN 103349684 A *CN103349684A* 1/1 页 2 1. 一种治疗淋巴结核的苗药, 其特征在于该苗药由以下质量配比的药材制成 : 白头翁 30 40, 夏枯草 40 60, 猫爪草 40 60, 皂角刺 25 30。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苗药, 其特征在于该苗药由以下质量配比的药材制成 : 白头翁 35, 夏枯草 50, 猫爪草 50, 皂角刺 。
4、26。 3.如权利要求1或2之一所述苗药的制法, 其特征在于将上述药材分别洗净, 用热风烘 干, 粉碎成碎块状, 再用紫外线消毒 ; 再按配方比例混合后, 放入反应锅、 木桶或水泥砌成的 池子中通过蒸气加热, 或在煎煮器中连续煎浸, 直至其中有效成份基本提取完为止 ; 过滤, 得到的药液做成浸膏 ; 再用中火烘干, 粉碎、 研磨成 60 目粉末 ; 最后按常规制药工艺, 压成 片剂或装入胶囊, 每粒 1g 或每片 1g, 即得片剂或胶囊剂。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349684 A 2 1/2 页 3 一种治疗淋巴结核的苗药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药物, 进一步而言涉。
5、及治疗淋巴结核的药物。 背景技术 0002 淋巴结核, 中医称之为瘰疬, 是体现于肌表的毒块组织, 是由肝肺两方面的痰毒热 毒凝聚所成。西医则指, 人体内有专事于清毒杀毒从而保护血管, 组织的淋巴系统, 遭遇来 自体内外无法清除杀灭的毒菌, 凝聚和集结于肌表组织形成的毒瘤。患者多在颈部一侧或 双侧长出疙瘩, 逐渐长大, 不痛不痒, 推入滑动, 无明显压痛, 如身体抵抗力低则逐渐增大, 皮肤发变紫, 最终破溃流水样脓液并排出黄浊样干酪样脓液, 中医称之谓 “老鼠疮” 。 反复溃 烂少, 部分病人可有低热、 盗、 汗食欲不振、 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 0003 西医治疗分用药物进行全身治疗和穿刺抽脓。
6、、 切开引流、 括除术和手术切除等局 部治疗 ; 中医有七络丹、 结核丸、 圣玄汤、 蜈蚣散、 猫眼草膏等传统成药。近年来, 开发利 用中草药治疗淋巴结核的药物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中国专利申请件已有数十件, 例如 : 200810104561.0 号 一种治疗淋巴结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200910017323.0 号 一种治疗淋巴结核病的中药 、 201010175126.4 号 治疗淋巴结核、 淋巴瘤的中药组合物 、 201110334515.1 号 一种治疗颈淋巴结结核的中药药方的制备方法 和 201210447660.5 号 一种治疗淋巴结结核的中药 等。这些药物各有其特点和疗。
7、效, 但更有效的药物产生就是 患者的福音, 所以人们仍旧不断研究开发新的药物。 0004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的苗族有悠久的民族文化, 苗医苗药就是苗族文化的一部 分, 其中有许多疗效显著的验方。 但迄今为止, 尚未有治疗淋巴结核的苗药的相关报道和专 利申请。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淋巴结核的苗药, 为患者服务, 促进人们的身体 健康。 0006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上述苗药的制法, 使之能够实际应用。 0007 发明人提供的治疗淋巴结核的苗药由以下质量配比的药材制成 : 白头翁 30 40, 夏枯草 40 60, 猫爪草 40 60, 皂角刺 25 30。 0008。
8、 该苗药的质量配比优选为 : 白头翁 35, 夏枯草 50, 猫爪草 50, 皂角刺 26。 0009 上述药材中, 白头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 (Pulsatilla rchinensis) 的根, 味苦, 性寒, 有清热凉血、 解毒功效 (见江苏新医学院编 中药大辞典 704 页) ; 夏枯草为唇形科植 物夏枯草(Prunella vuigaris) 的全草, 味辛苦, 性寒, 能清肝散热 (见 中药大辞典 1827 页) ; 猫爪草为毛茛科植物小毛茛 (Ranunculus ternatus) 的块根, 味甘辛, 性温, 能治瘰 疬、 肺结核、 疟疾 (见 中药大辞典 2206 页) ; 。
9、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 (Gleditsia sinensis) 的棘刺, 味辛, 性温, 可搜风, 排毒, 消肿, 拔脓 (见 中药大辞典 1145 页) 。 说 明 书 CN 103349684 A 3 2/2 页 4 0010 上述药材应符合 中国药典 1995 年版一部中各药材项下的规定。 0011 本发明的治疗淋巴结核的苗药的制法是将上述药材分别洗净, 用热风烘干, 粉碎 成碎块状, 再用紫外线消毒 ; 再按配方比例混合后, 放入反应锅、 木桶或水泥砌成的池子中 通过蒸气加热, 或在煎煮器中连续煎浸, 直至其中有效成份基本提取完为止 ; 过滤, 得到的 药液做成浸膏 ; 再用中火烘干,。
10、 粉碎、 研磨成 60 目粉末 ; 最后按常规制药工艺, 压成片剂或 装入胶囊, 每粒 1g 或每片 1g, 即得片剂或胶囊剂。 0012 上述压成片剂的制药工艺包括 : 将制得的 60 目粉末添加辅料, 主要的辅料是 黏合剂改性淀粉, 混合均匀 ; 在混合粉料中加水作为湿润剂, 制成软料 ; 将软料挤压过 筛, 制成颗粒 ; 颗粒经过干燥, 使其含水适合且均匀、 颗粒粒度适当 ; 干燥颗粒经检验, 确认符合药片的要求 ; 用冲压氏或旋转式压片机压出药片, 检验合格的即为成品。 0013 上述胶囊剂的制药工艺包括 : 制备或购入以明胶为主要原料的空胶囊 ; 将制 得的60目粉末过6号筛, 得到。
11、的细粉备用 ; 用人工填装药粉入软胶囊, 或用自动装填机装 入药粉 ; 对药粉的有效成分和质量进行检验, 合格后用明胶的胶液在胶囊套合处封口, 得 到成品。 0014 发明人指出 : 本苗药也可以用常规中药制剂方法制备成任何一种常用口服剂型。 无论何种剂型, 都必须按照药品储存的相关规定存放。 0015 治疗淋巴结核的苗药使用方法是口服, 一日 2 次, 每次 4-5 片 / 粒, 温开水送服。 0016 本发明的苗药是在总结前人秘方的基础上加以完善、 补充, 经临床使用验证的配 方, 治疗效果良好。近年来先后收治淋巴患者 22 人, 治愈 16 人, 有效 4 人, 无效 2 人。以下 是一。
12、些治疗的典型病例 : 病例一 : 刘顺祥, 41岁, 贵州省毕节市人。 1998年元月, 患者左侧颈部突起疙瘩三个, 三 个如黄豆大。 自述已有一年有余, 经医院确诊为淋巴结核, 曾用过多种药物治疗, 效果不佳, 并有发展。经人介绍, 服用本发明药三个月, 淋巴结核消失。随访 20 年未复发。 0017 病例二 : 吴长发, 男, 36 岁, 贵州省毕节市人。2007 年患者来本处求医, 自述 5 年前 患淋巴结核, 颈部上下皆是, 大的有核桃, 小的有杏核, 黄豆大, 医院确认为淋巴结核。多方 医治效果不佳, 经改服用本发明药二个月, 诸症消除。两年后随访, 未复发。 0018 病例三 : 。
13、赵克银, 男 27 岁, 贵州省黔西县人, 患者两耳以下, 以及颈部两侧均有大 小不同的淋巴许多处, 并伴有穿溃脓血, 医院确认为淋巴结核, 多处方治疗效果不佳。经人 介绍, 服用本发明药, 三个月脓血已止, 溃疡收口而愈。 0019 本发明的苗药药材简单易得, 疗效良好, 有效率达到 90以上, 治愈率超过 70。 适用于治疗淋巴结核患者。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实施例 制备本发明的治疗淋巴结核的苗药 : 将上述 4 味药材分别洗净, 用热风烘干, 粉碎成碎块状, 再用紫外线消毒 ; 取白头翁 350g, 夏枯草 500g, 猫爪草 500g, 皂角刺 260g ; 混合后, 在煎煮器中连续煎浸, 直至其中有效 成份基本提取完为止 ; 过滤, 得到的药液做成浸膏 ; 再用中火烘干, 粉碎、 研磨成 60 目粉末 ; 最后按常规制药工艺, 压成片剂或装入胶囊, 每粒 1g 或每片 1g, 即得片剂或胶囊剂。 说 明 书 CN 103349684 A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