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捕获小动物的小动物捕获器,特别涉及用于捕鼠 的捕获器。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捕获鼠、黄鼠狼等的小动物的捕获器,例如,已知有在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结构。该小动物捕获器,在筒体1的中央内壁形 成粘着面2,在筒体1的开放端,即在两个入口附近的内壁不形成粘着 面。通常,因为小动物对于进入筒体内具有警惕性,所以如果在筒体 入口附近有粘着面,就会使其警惕性增大从而捕获率下降。对此,如 果根据上述的结构,在筒体1的两个入口附近的内壁上不形成粘着面, 就能够解除对筒体1的警惕性,从而在粘着面2诱导小动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号第30952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即使是上述那样的小动物捕获器,小动物,特别是鼠,因 为后肢的力量比前肢的力量强,所以在前肢接触粘着面感觉到不舒服 时,就使用没有粘着在粘着面上的后肢进行后退,最终就有将前肢从 粘着面拉开,从小动物捕获器逃脱的问题。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 提供能够可靠地捕获鼠等小动物的小动物捕获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第1小动物捕获器,是用于捕获鼠和黄鼠狼等小动 物的捕获器,具备具有底面和从上述底面延伸的侧面并且形成了上述 小动物侵入口的主体;在上述底面上,在与上述侵入口之间隔着非粘 着面而形成的第1粘着面;和在上述侧面上,在与上述非粘着面对应 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的第2粘着面。
如果根据该小动物捕获器,形成在底面的第1粘着面,因为在与 侵入口之间存在非粘着面,所以小动物被诱导向捕获器内部的第1粘 着面。然后,在前肢粘着在第1粘着面上时,通常,小动物想要将前 肢从第1粘着面拉开而使用后肢,边乱动边从捕获器内后退。在这里, 因为在非粘着面的侧向,即在侧面中的对应非粘着面的部分上形成第2 粘着面,所以小动物的后肢和身体粘着在第2粘着面从而能够可靠地 防止小动物从捕获器逃走。
上述小动物捕获器能够采用各种结构,例如,如上所述在小动物 想要从捕获器内后退而乱动时,为了第2粘着面可靠地接触在小动物 上,能够设为侧面相对底面可以摇动的结构。
另外,第2粘着面也能够设为形成在侧面、比第1粘着面更向侵 入口侧延伸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第2小动物捕获器具备:主体,其为可以弯 折成至少一端开口的筒状的片状的主体,具有底面与相对上述底面可 以弯折地连接的侧面;第1粘着面,其在上述底面中,在与上述至少 一端之间隔着非粘着面而形成;和第2粘着面,其在上述侧面中,与 上述非粘着面对应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
如果根据该小动物捕获器,能够弯折主体而形成筒状。并且,形 成为筒状的小动物捕获器,与上述的第1小动物捕获器同样,能够可 靠地防止小动物从捕获器逃走。
发明的效果
如果根据本发明涉及的小动物捕获器,就能够可靠地捕获鼠等的 小动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小动物捕获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图1的小动物捕获器折叠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小动物捕获器的展开图。
图4是表示将图1的小动物捕获器展开后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将图4的小动物捕获器的一部分折叠后的状态的平面 图。
图6是表示图1的小动物捕获器的组装途中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小动物捕获器的展开图。
图8是比较例1涉及的小动物捕获器的展开图。
图9是比较例2涉及的小动物捕获器的展开图。
图10是观察由图8的小动物捕获器引起的鼠后退的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边参照附图边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小动物捕获器的实施方式。 另外,下面,作为小动物,以鼠为例进行说明。另外,图中的一点划 线表示折线。
如图1所示,小动物捕获器1是以主体2、在主体2的内壁形成的 第1粘着面3与第2粘着面4为主要构成的小动物捕获器。
主体2由底面21、从底面21向上方延伸的侧面22a、22b和位于 底面21上方的顶面23构成,并作为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开口的筒体 而构成。并且,该开口的部分成为鼠的侵入口24。另外,主体2使用 时如图1所示装配,但在销售时或保管时等不使用时,为如图2所示 的弯折状态。
图3是小动物捕获器1的展开图。如该图3所示,主体2由一块 片材构成,从图3的左边,以侧面22a、底面21、侧面22b、顶面23 的顺序分成4部分。然后,在底面21和各侧面22a、22b的边界、侧 面22b和顶面23的边界上形成可以弯折的折线,并且在位于左端的侧 面22a上设置结合片221,在位于右端的顶面23上设置能够插入结合 片221的结合孔231。因此,通过沿着各折线弯折,并且在结合孔231 中插入结合突起221,主体2就成为如图1所示的筒体并能够保持该状 态。
另外,在底面21、侧面22a、22b和顶面23的各侵入口24侧的两 个端部形成弯折片25。这样,通过形成弯折片25就能够得到以下那样 的效果。即,小动物捕获器1在不使用时成为在图2中表示的折叠状 态,而在该状态通过弯折片25之间接触就能够防止下述的粘着面之间 接触。另外,该各弯折片25如图4所示经常成为向内侧弯折的状态。
另外,在底面21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分和侧面22b的长度方向中央 部分再设置隔片26。该隔片26优选具有约2~10mm左右的厚度。通 过这样设置隔片26,在如图5所示以侧面22a和底面21重叠的方式弯 折时,侧面22a的没有形成粘着面的部分和隔片26接触,就能够防止 粘着面之间接触。同样,在以顶面23和侧面22b重叠的方式弯折时, 顶面23的没有形成粘着面的部分和隔片26接触,就能够防止粘着面 之间接触。
另外,主体2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例示耐水纸与纸 板纸(コ一トボ一ル紙)等的纸、聚丙烯等的塑料、木材、金属等。 另外,主体2的尺寸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以沟鼠(Rattus norvegicus) 为对象时,优选将长度制成15~30cm,将侵入口24的宽度制成6~ 12cm,将侵入口24的高度制成6~18cm。
如图3所示,第1粘着面3通过在主体2的底面21上涂布粘着剂 而形成。第1粘着面3形成在底面21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在各侵入 口24的附近不形成第1粘着面3,取而代之形成非粘着面5。该非粘 着面5,既可以通过在第1粘着面3上粘贴非粘着性物(例如,无纺布、 玻璃纸)形成,也可以通过最初不在该部分涂布粘着剂而形成。另外, 第1粘着面3的长度优选设为13~28cm左右,另外,非粘着面5的长 度优选设为1~10cm左右,更优选设为4~7cm左右。
与第1粘着面3同样,第2粘着面4通过在各侧面22a、22b上涂 布粘着剂而形成。该第2粘着面4在长度方向比第1粘着面3长,即, 在各侵入口24侧以比第1粘着面3更长地延伸的状态形成。因此,在 各侧面22a、22b中,与非粘着面5对应的部分上也形成第2粘着面4。 另外,由图3的虚线包围的部分是在各侧面22a、22b中的“与非粘着 面5对应的部分”。为了防止后退,与各侧面22a、22b中的非粘着面5 对应的部分的粘着剂长度优选设为1~10cm左右,更优选设为4~7cm 左右。
另外,第3粘着面6,与上述第1和第2粘着面3、4同样,通过 在顶面23上涂布粘着剂而形成。该第3粘着面6和第2粘着面4为相 同长度,以在各侵入口24侧比第1粘着面3更长地延伸的状态而形成。 因此,在顶面23上,在与非粘着面5对应的部分也形成第3粘着面6。
作为形成上述各粘着面3、4、6的粘着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 够例示橡胶类粘着剂、丙烯酸类粘着剂、硅酮类粘着剂、聚氨酯类粘 着剂等。
接着,说明使用上述小动物捕获器1捕鼠的方法。
首先,说明一开始没有使用时的小动物捕获器1,在不使用时的小 动物捕获器1维持着在图2中表示的折叠状态。该折叠状态,从在图4 中表示的展开状态,沿着折线将侧面22a和顶面23弯折向内侧,成为 在图5中表示的状态。另外,在该状态中,由于各隔片26与侧面22a 的没有形成第2粘着面4的部分和顶面23的没有形成第3粘着面6的 部分接触,并且由于弯折片25之间接触,所以粘着面之间成为不接触 的状态。然后,从该图5的状态再沿着正中间的折线弯折,成为在图2 中表示的折叠状态。在该状态中,各粘着面3、4、6向着内侧,成为 与外部隔离而被保护的状态。
接着,说明使用时的小动物捕获器1,从上述折叠状态的小动物捕 获器1设为在图4中表示的展开状态。然后,相对底面21,沿着折线 弯折各侧面22a、22b(图6),相对侧面22b弯折顶面23,将形成在侧 面22a上的结合片221插入形成在顶面23上的结合孔231而完成(图 1)。
在鼠会出没的地方(例如,厨房、屋顶层、储藏室、塑料大棚等) 设置如这样操作装配得到的小动物捕获器1。另外,为了将鼠引诱过来, 优选在捕获器1内配置葵花籽、黄豆面、芝麻等诱饵。
被小动物捕获器1内的诱饵和捕获器内部的黑暗引诱过来的鼠, 边提防边从侵入口24侵入捕获器1内。在底面21中,因为在侵入口 24的附近形成非粘着面5,所以鼠直接向捕获器1内部前进,成为大 半身体侵入捕获器1内的状态。然后,如果鼠再进入捕获器1内部, 前肢就与第1粘着面3粘着。这样,如果前肢与第1粘着面3粘着, 鼠就提高警惕性,试图将前肢从第1粘着面3拉开而开始乱动。此时, 鼠在非粘着面5上站着,但因为在该非粘着面5的侧向,即在侧面22a、 22b中的对应非粘着面5的部分形成第2粘着面4,所以鼠的身体,特 别是后肢接触在第2粘着面4。由此,鼠被剥夺了身体的自由,成为不 能从捕获器1逃脱的状态。另外,在鼠乱动时,捕获器1的形状走样, 在顶面23的第3粘着面6等有时也粘着在鼠上。这样,本实施方式涉 及的小动物捕获器1就能够可靠地捕鼠。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被这些所限定,只 要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就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体2作为装配式而构成,但不特别 限定于此,也能够作为非装配式而构成,即,主体2也可以作为从一 开始就形成筒状的方式而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体2是作为四棱柱状说明的,但主 体2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能够形成为其它的多棱柱状,或 形成为圆筒状。另外,也可以是三棱柱状,但在捕获鼠等小动物时, 为了主体2的侧面22a、22b倒塌而容易接触到鼠,优选制成四棱柱状 或四棱以上的多棱柱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第2粘着面4,因为以与非粘着面5 对应的部分可以捕鼠作为目标,所以,如图7所示,可以在各侧面22a、 22b中的与第1粘着面3对应的部分不形成第2粘着面4。另外,如果 进一步说,第2粘着面4既可以只形成在侧面22a、22b的任意一个上, 也可以在顶面23中不形成第3粘着面6。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遍及主体2的侧面22a、底面21、侧 面22b和顶面23一体地形成粘着面3、4、6,但也可以分别形成第1 粘着面3、第2粘着面4、第3粘着面6。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顶面23被封闭,但也能够将该顶面23 制成开口的状态。以往,因为是通过在底面形成的粘着面而捕鼠的结 构,所以为了防止尘埃等附着而粘着力变弱,通常制成顶面被封闭的 状态。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是主要通过在侧面22a、22b上形 成的第2粘着面4而捕鼠的结构,所以即使使顶面23开口,也不会产 生特别的问题。另外,通过这样将顶面23开口,就能够发挥使鼠放松 警惕性的效果。
实施例
以下表示实施例和比较例,进一步具体说明本发明。另外,本发 明并不限定于下述实施例。
作为实施例1~4,制作非粘着面5的长度不同的如图1~6所示的 小动物捕获器1。另外,作为非粘着面5,设置无纺布,实施例1的非 粘着面5的长度设为4.0cm,实施例2设为5.0cm,实施例3设为7.0cm, 实施例4设为2.5cm。另外,作为比较例1,制作没有非粘着面5的小 动物捕获器10,即,制作第1粘着面3也延伸在非粘着面5部分的小 动物捕获器10(参照图8)。另外,作为比较例2,制作不仅在底面21, 而且在侧面22a、22b和顶面23也形成非粘着面5的,即,在对应于 非粘着面5的部分不形成第2粘着面4的小动物捕获器100(参照图9)。 另外,在比较例2中的非粘着面5的长度设为5.0cm。
各小动物捕获器1、10、100的大小相同,长度设为21.4cm,底面 21的宽度设为8.2cm,侵入口24的最低部分的高度设为7.4cm。第2 和第3粘着面4、6的长度设为18.0cm,第1粘着面3的长度成为从 18.0cm减去2个非粘着面5的长度得到的值。另外,主体2的材质是 耐水纸,作为形成第1~第3的粘着面3、4、6的粘着剂,使用以聚丁 烯为主体的橡胶类粘着剂。
使用以上5种小动物捕获器,各进行3次关于是否能够防止侵入 捕获器内的沟鼠后退从捕获器逃脱(防止后退)的试验,另外,各进 行3次关于在1小时后是否还处于捕获到已经捕获的沟鼠(1小时后捕 获)状态的实验(实施例3和4只进行2次),在表1中表示其结果。 另外,在表1中的“防止后退”项目中的“○”是指能够防止后退,“×” 是指后退逃脱。另外,在“1小时后捕获”项目中的“○”是指1小时 后,还处于捕获到沟鼠的状态,“×”是指沟鼠从捕获器逃脱。
[表1]
由表1的结果可知,在实施例1~3的小动物捕获器1中,能够比 比较例1和2的捕获器10、100更有效地防止鼠后退而从捕获器逃走, 即使在1小时后,也可靠地处于捕获到鼠的状态。并且,任意1只都 没有逃脱。可知如果非粘着面5的长度为2.5cm以上,就能够防止鼠 后退,非粘着面5的长度如果为4.0cm以上,即使是1小时后,也能 够可靠地捕获鼠。另外,在图10中表示显示在比较例1的捕获器中沟 鼠后退逃走情况的照片。
符号说明
1 小动物捕获器
2 主体
21 底面
22a、22b 侧面
23 顶面
24 侵入口
3 第1粘着面
4 第2粘着面
5 非粘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