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污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清污装置.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237248.4 (22)申请日 2016.03.25 (73)专利权人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 地址 570203 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54号燃 化大厦第15楼 (72)发明人 王德强 李芳远 佟延南 李卫东 王道儒 陆元贞 李高俊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 司 44218 代理人 马庆文 (51)Int.Cl. A01K 63/04(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清污装置 (57)摘要 。
2、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清污装置, 包括: 吸 取室, 所述吸取室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顶面和底 面, 围绕所述顶面和地面设有侧壁, 所述吸取室 内设有潜水泵, 所述吸取室上端设有用于排出污 泥的排污管; 设于吸取室下端的吸管, 所述吸管 与所述吸取室垂直设置且所述吸管上设有若干 吸取孔。 通过上述方案, 将潜水泵置于吸取室中, 并从吸取室下端垂直延伸出吸管, 并利用吸管上 设置的吸取孔, 对污染物进行吸取, 再从吸取室 上端排出, 这种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 结构简单 且经久耐用, 特别适宜水产养殖领域。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CN 205455431 U 2016.08.17 CN 。
3、205455431 U 1.一种清污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吸取室, 所述吸取室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顶面和底面, 围绕所述顶面和地面设有侧壁, 所述吸取室内设有潜水泵, 所述吸取室上端设有用于排出污染物的排污管; 设于吸取室下端的吸管, 所述吸管与所述吸取室垂直设置且所述吸管与所述吸取室内 连通, 所述吸管上设有若干吸取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清污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管至少有两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清污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管绕所述吸取室轴线呈中 心对称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清污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取孔交错分布于所述吸管 上。 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清污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面上还设有用于标识所述 清污装置位置的浮标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清污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取室下部设有吸取腔, 所 述吸管的一端设于所述吸取腔内, 所述潜水泵设于所述吸取腔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清污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面上还设有 用于通过所述潜水泵电源线的孔。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5455431 U 2 一种清污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设备领域, 特别指一种清污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池塘、 河流等水体中, 由于生活着多种生物, 其代谢。
5、产生的废弃物、 排泄物以及死 亡遗留的残体留在水中, 沉降到水底, 水中微生物会分解掉一部分, 其余的部分会沉积下 来, 与池底的泥沙混合形成淤泥。 水体底部存在一定的淤泥, 水体变肥, 有利于水中的生物 存活和繁殖, 建立良好的生态循环。 但是一旦水中污染物沉积过多, 不及时清理, 则会导致 水质恶化, 引起水中动物、 植物的大量死亡。 对于池塘、 鱼塘、 湖泊等水体更新速度较慢的区 域, 水体更新慢, 水底污染物沉积较多, 自洁能力差, 极易引起水质变坏, 导致水生生物的大 量死亡。 因此, 为了保持池塘、 鱼塘等水体的水质, 必须及时清理水体中的淤泥。 0003 随着科学的发展, 人们也。
6、逐渐认识到淤泥的用处: 淤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 可作 为优质有机肥; 回收污泥中的有机物进行化学处理进行制油, 得到燃料等等。 基于此, 淤泥 的回收利用成为了业内重要的课题。 0004 但是, 因淤泥长久位于水下, 传统的人力挖掘已经难以适应当下社会自动化生产 的需要, 而且人力挖掘过程中会破坏水体稳定, 操作困难。 而现有技术中的虹吸排泥结构较 为复杂, 难以推广到普通农户家庭, 不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基于上述理由, 有必要提出 一种结构简单、 结实耐用的清污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清污装置, 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6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7、 0007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清污装置, 包括: 吸取室, 所述吸取室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顶 面和底面, 围绕所述顶面和地面设有侧壁, 所述吸取室内设有潜水泵, 所述吸取室上端设有 用于排出污泥的排污管; 0008 设于吸取室下端的吸管, 所述吸管与所述吸取室垂直设置且所述吸管与所述吸取 室内连通, 所述吸管上设有若干吸取孔。 0009 进一步, 所述吸管至少有两根。 0010 进一步, 所述吸管绕所述吸取室轴线呈中心对称分布。 0011 进一步, 所述吸取孔交错分布于所述吸管上。 0012 进一步, 所述顶面上还设有用于标识所述清污装置位置的浮标装置。 0013 进一步, 所述吸取室下部设有吸。
8、取腔, 所述吸管的一端设于所述吸取腔内, 所述潜 水泵设于所述吸取腔上方。 0014 进一步, 所述顶面上还设有用于通过所述潜水泵电源线的孔。 0015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上述方案, 将潜水泵置于吸取室中, 并从吸取室下 端垂直延伸出吸管, 并利用吸管上设置的吸取孔, 对污泥进行吸取, 再从吸取室上端排出,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5455431 U 3 这种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 结构简单且经久耐用, 能够有效清除水体内动物的排泄物、 动植 物残体等污染物, 有利于保持水体水质的稳定。 清污装置从水体底部将污染物排放出去, 不 破坏上层水体的稳定, 不影响水体中动植物。
9、的正常活动, 水体中的动植物不产生应激反应, 有利于水体内生态平衡的恢复和维持, 尤其适用于水产养殖领域, 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 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清污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图1所示清污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 图中, 1为吸取室, 2为吸管, 3。
10、为潜水泵, 4为吸取孔, 5为排污管, 6为吸取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1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清污装置的一个实施例, 包括: 吸取室1和吸管。 所述 吸取室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顶面和底面, 围绕所述顶面和地面设有侧壁, 所述吸取室内设 有潜水泵3, 所述吸取室上端设有用于排出污。
11、泥的排污管5, 所述顶面上还设有用于通过所 述潜水泵电源线的孔。 0022 在其它实施例中, 顶面上可以设置浮标装置, 用以标识本实用新型清污装置的具 体位置, 防止清污装置没入水面后操作人员不知其具体位置。 具体地, 也可以将顶面上设置 天线, 并在天线顶端设置荧光或者彩色部。 0023 吸管2设于吸取室下端, 所述吸管与所述吸取室垂直设置且所述吸管与所述吸取 室内连通, 所述吸管上设有若干吸取孔4, 吸取孔呈交错设于吸管上。 所述吸管至少有两根, 在本实施例中, 吸管数量为四根, 也可以为三根、 五根甚至更多, 这样的结构变化依旧落入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所述吸管绕所述吸取室轴线呈。
12、中心对称分布。 0024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吸取室下部设有吸取腔6, 所述吸管的一端设于所述吸取腔 内, 所述潜水泵设于所述吸取腔上方。 0025 在工作状态下, 将本实用新型清污装置放入池塘内, 并开启潜水泵, 潜水泵将吸管 内的空气吸出, 从而导致吸管内形成负压状态, 迫使吸管附近的污泥通过吸取孔进入吸管, 再通过吸取室被排出。 0026 通过上述方案, 将潜水泵置于吸取室中, 并从吸取室下端垂直延伸出吸管, 并利用 吸管上设置的吸取孔, 对污泥进行吸取, 再从吸取室上端排出, 这种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 结构简单且经久耐用。 清污装置可将水体底部的污染物清除出去, 不破坏上层水体结构, 不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5455431 U 4 影响水体中动植物的正常活动, 尤其适用于水产养殖领域, 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实用性。 0027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5455431 U 5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6 CN 205455431 U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