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pdf

上传人:li****8 文档编号:6490634 上传时间:2019-08-3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29.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555864.X

申请日:

20141020

公开号:

CN104365511B

公开日:

20170412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K61/60,A01K61/50,A01G33/00

主分类号:

A01K61/60,A01K61/50,A01G33/00

申请人:

浙江海洋学院

发明人:

张建设,曾霖,徐佳晶

地址:

316022 浙江省舟山市临城街道长峙岛海大南路1号

优先权:

CN201410555864A

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吴秉中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包括具有环状外框架的主体筏,其中:外框架内侧的底部具有支架;支架上设有网衣;外框架上沿口制有能配合设置上盖的固定槽;上盖具有的盖框内侧设有网架,并且该网架上覆盖有网衣;主体筏底部连接有充气浮体;主体筏还设有能对充气浮体进行充气的充气泵组件;外框架上沿口附近还设有能固定上盖的卡固组件。外框架能和上盖配合连接,使得其内侧由网衣形成封闭养殖区域。下侧的充气浮体能在充气泵组件控制下充气,以提供额外的浮力,使主体筏按需的脱离水面。因而本发明具碳汇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管理便利、结构稳定不易翻滚、抗风浪能力强、迁移方便的优点。

权利要求书

1.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包括具有环状外框架(11)的主体筏(1),其特征是:所述的外框架(11)内侧的底部具有支架(12);所述的支架(12)上设有网衣;所述的外框架(11)上沿口制有能配合设置上盖(2)的固定槽(11a);所述的上盖(2)具有的盖框(21)内侧设有网架(22),并且该网架(22)上覆盖有网衣;所述的主体筏(1)底部连接有充气浮体(3);所述的主体筏(1)还设有能对所述的充气浮体(3)进行充气的充气泵组件(14);所述的外框架(11)上沿口附近还设有能固定所述的上盖(2)的卡固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其特征是:所述的卡固组件为挂钩(13);所述的挂钩(13)上能采用伸缩缠绕方式紧固所述的上盖(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其特征是:所述的主体筏(1)采用牵引绳(4)首尾相连,并且所述的牵引绳(4)上设有附着绳(4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其特征是:所述的充气浮体(3)为HDPE软管;所述的外框架(11)为中空的HDPE构件。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汇渔业养殖设施,尤其涉及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

背景技术

目前贝类养殖方法主要有底播养殖、插柱养殖、延绳式养殖、固定架养殖等方法;藻类养殖方法主要有延绳式养殖、固定架养殖和筏式养殖等养殖方式。这些传统养殖方法亩产量较低,且多为单种类分开养殖,所占海域较大。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 101491221 B,公开了一种贝类与藻类浅海生态养殖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贝类养殖筏和藻类养殖筏,贝类养殖筏包括至少两条相平行的浮绠,浮绠上设有浮子,浮子与浮绠通过浮系相连接,浮绠的两端由水下固定机构固定,每两相邻浮绠上方设有由至少一幅养殖帘连接而成的藻类养殖筏,相邻养殖帘由与浮绠相垂直的浮竹固定,浮竹的两端与浮系相连接;利用该装置采用在浮绠上吊养贝类,在漂浮于浮绠上方的养殖帘内放养藻类,实现贝、藻的复合养殖。该专利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和养殖空间利用率;对浅海水体的综合利用、改善水环境及病害防治等方面有良好作用。然而,其位置固定,迁移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碳汇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管理便利、结构稳定不易翻滚、抗风浪能力强、迁移方便的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包括具有环状外框架的主体筏,其中:外框架内侧的底部具有支架;支架上设有网衣;外框架上沿口制有能配合设置上盖的固定槽;上盖具有的盖框内侧设有网架,并且该网架上覆盖有网衣;主体筏底部连接有充气浮体;主体筏还设有能对充气浮体进行充气的充气泵组件;外框架上沿口附近还设有能固定上盖的卡固组件。外框架能和上盖配合连接,使得其内侧由网衣形成封闭养殖区域。下侧的充气浮体能在充气泵组件控制下充气,以提供额外的浮力,使主体筏按需的脱离水面,可提高碳汇能力、增强机体体质、显著提高产量。可根据海区条件优化选择主体筏和充气浮体的材料,以达到更加优越的抗风浪效果。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措施还包括:外框架内侧的底部具有支架;支架上设有网衣;外框架上沿口制有能配合设置上盖的固定槽;上盖具有的盖框内侧设有网架,并且该网架上覆盖有网衣;主体筏底部连接有充气浮体;主体筏还设有能对充气浮体进行充气的充气泵组件;外框架上沿口附近还设有能固定上盖的卡固组件。外框架能和上盖配合连接,使得其内侧由网衣形成封闭养殖区域。下侧的充气浮体能在充气泵组件控制下充气,以提供额外的浮力,使主体筏按需的脱离水面,可提高碳汇能力、增强机体体质、显著提高产量。可根据海区条件优化选择主体筏和充气浮体的材料,以达到更加优越的抗风浪效果。卡固组件为挂钩;挂钩上能采用伸缩缠绕方式紧固上盖。由于波浪的颠簸,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上盖脱落。两个以上的主体筏采用牵引绳首尾相连,并且牵引绳上设有附着绳。附着绳主要是为了缓冲波浪对整个锚泊系统的作用力,进一步加强上述装备的稳定性。充气浮体为HDPE软管;外框架为中空的HDPE构件。通常情况下外框架内侧中空的空腔内装填泡沫塑料,提供正常漂浮所需浮力。充气浮体一般注水,在特定条件下,充气浮体在充气泵组件控制下充气,提供额外浮力,使得整个主体筏离开水面。例如,某些贝类产卵时需要暴晒、脱水刺激,以提高产量。

由于本发明采用了外框架内侧的底部具有支架;支架上设有网衣;外框架上沿口制有能配合设置上盖的固定槽;上盖具有的盖框内侧设有网架,并且该网架上覆盖有网衣;主体筏底部连接有充气浮体;主体筏还设有能对充气浮体进行充气的充气泵组件;外框架上沿口附近还设有能固定上盖的卡固组件。外框架能和上盖配合连接,使得其内侧由网衣形成封闭养殖区域。下侧的充气浮体能在充气泵组件控制下充气,以提供额外的浮力,使主体筏按需的脱离水面,可提高碳汇能力、增强机体体质、显著提高产量。可根据海区条件优化选择主体筏和充气浮体的材料,以达到更加优越的抗风浪效果。因而本发明具有碳汇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管理便利、结构稳定不易翻滚、抗风浪能力强、迁移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立体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浮起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下沉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标号说明:主体筏1、外框架11、固定槽11a、支架12、挂钩13、充气泵组件14、上盖2、盖框21、网架22、充气浮体3、牵引绳4、附着绳41。

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4,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包括具有环状外框架11的主体筏1,其中:外框架11内侧的底部具有支架12;支架12上设有网衣;外框架11上沿口制有能配合设置上盖2的固定槽11a;上盖2具有的盖框21内侧设有网架22,并且该网架22上覆盖有网衣;主体筏1底部连接有充气浮体3;主体筏1还设有能对充气浮体3进行充气的充气泵组件14;外框架11上沿口附近还设有能固定上盖2的卡固组件。外框架11能和上盖2配合连接,使得其内侧由网衣形成封闭养殖区域。下侧的充气浮体3能在充气泵组件14控制下充气,以提供额外的浮力,使主体筏1按需的脱离水面,可提高碳汇能力、增强机体体质、显著提高产量。可根据海区条件优化选择主体筏1和充气浮体3的材料,以达到更加优越的抗风浪效果。卡固组件为挂钩13;挂钩13上能采用伸缩缠绕方式紧固上盖2。由于波浪的颠簸,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上盖2脱落。两个以上的主体筏1采用牵引绳4首尾相连,并且牵引绳4上设有附着绳41。附着绳41主要是为了缓冲波浪对整个锚泊系统的作用力,进一步加强上述装备的稳定性。充气浮体3为HDPE软管;外框架11为中空的HDPE构件。通常情况下外框架11内侧中空的空腔内装填泡沫塑料,提供正常漂浮所需浮力。充气浮体3一般注水,在特定条件下,充气浮体3在充气泵组件14控制下充气,提供额外浮力,使得整个主体筏1离开水面。例如,某些贝类产卵时需要暴晒、脱水刺激,以提高产量。

尽管已结合优选的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在这里列出的主题实施各种改变、同等物的置换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提出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为准。

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410555864.X (22)申请日 2014.10.20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0436551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2.25 (73)专利权人 浙江海洋学院 地址 316022 浙江省舟山市临城街道长峙 岛海大南路1号 (72)发明人 张建设 曾霖 徐佳晶 (74)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 合伙) 33213 代理人 吴秉中 (51)Int.Cl. A01K 61/60(2017.01) A01K 61/50(。

2、2017.01) A01G 33/00(2006.01) 审查员 李永双 (54)发明名称 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 包括具 有环状外框架的主体筏, 其中: 外框架内侧的底 部具有支架; 支架上设有网衣; 外框架上沿口制 有能配合设置上盖的固定槽; 上盖具有的盖框内 侧设有网架, 并且该网架上覆盖有网衣; 主体筏 底部连接有充气浮体; 主体筏还设有能对充气浮 体进行充气的充气泵组件; 外框架上沿口附近还 设有能固定上盖的卡固组件。 外框架能和上盖配 合连接, 使得其内侧由网衣形成封闭养殖区域。 下侧的充气浮体能在充气泵组件控制下充气, 以 提供额外的浮。

3、力, 使主体筏按需的脱离水面。 因 而本发明具碳汇能力强、 经济效益好、 管理便利、 结构稳定不易翻滚、 抗风浪能力强、 迁移方便的 优点。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104365511 B 2017.04.12 CN 104365511 B 1.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 包括具有环状外框架 (11) 的主体筏 (1) , 其特征是: 所述的外 框架 (11) 内侧的底部具有支架 (12) ; 所述的支架 (12) 上设有网衣; 所述的外框架 (11) 上沿 口制有能配合设置上盖 (2) 的固定槽 (11a) ; 所述的上盖 (2) 具有的盖框 (21) 内侧设有网架 (22) 。

4、, 并且该网架 (22) 上覆盖有网衣; 所述的主体筏 (1) 底部连接有充气浮体 (3) ; 所述的主 体筏 (1) 还设有能对所述的充气浮体 (3) 进行充气的充气泵组件 (14) ; 所述的外框架 (11) 上 沿口附近还设有能固定所述的上盖 (2) 的卡固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 其特征是: 所述的卡固组件为挂钩 (13) ; 所述的挂钩 (13) 上能采用伸缩缠绕方式紧固所述的上盖 (2)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 其特征是: 所述的主体筏 (1) 采用牵引 绳 (4) 首尾相连, 并且所述的牵引绳 (4) 上设有附着绳 (41) 。

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 其特征是: 所述的充气浮体 (3) 为HDPE 软管; 所述的外框架 (11) 为中空的HDPE构件。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4365511 B 2 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汇渔业养殖设施, 尤其涉及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贝类养殖方法主要有底播养殖、 插柱养殖、 延绳式养殖、 固定架养殖等方法; 藻类养殖方法主要有延绳式养殖、 固定架养殖和筏式养殖等养殖方式。 这些传统养殖方法 亩产量较低, 且多为单种类分开养殖, 所占海域较大。 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 1014。

6、91221 B, 公开了一种贝类与藻类浅海生态养殖装置及方法, 该装置包括贝类养殖筏和藻类养殖 筏, 贝类养殖筏包括至少两条相平行的浮绠, 浮绠上设有浮子, 浮子与浮绠通过浮系相连 接, 浮绠的两端由水下固定机构固定, 每两相邻浮绠上方设有由至少一幅养殖帘连接而成 的藻类养殖筏, 相邻养殖帘由与浮绠相垂直的浮竹固定, 浮竹的两端与浮系相连接; 利用该 装置采用在浮绠上吊养贝类, 在漂浮于浮绠上方的养殖帘内放养藻类, 实现贝、 藻的复合养 殖。 该专利降低了养殖成本, 提高了养殖效益和养殖空间利用率; 对浅海水体的综合利用、 改善水环境及病害防治等方面有良好作用。 然而, 其位置固定, 迁移不便。

7、。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碳汇能力强、 经济效益好、 管理便利、 结 构稳定不易翻滚、 抗风浪能力强、 迁移方便的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 0004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 包括具有 环状外框架的主体筏, 其中: 外框架内侧的底部具有支架; 支架上设有网衣; 外框架上沿口 制有能配合设置上盖的固定槽; 上盖具有的盖框内侧设有网架, 并且该网架上覆盖有网衣; 主体筏底部连接有充气浮体; 主体筏还设有能对充气浮体进行充气的充气泵组件; 外框架 上沿口附近还设有能固定上盖的卡固组件。 外框架能和上盖配合连接, 使得其内侧由网衣 。

8、形成封闭养殖区域。 下侧的充气浮体能在充气泵组件控制下充气, 以提供额外的浮力, 使主 体筏按需的脱离水面, 可提高碳汇能力、 增强机体体质、 显著提高产量。 可根据海区条件优 化选择主体筏和充气浮体的材料, 以达到更加优越的抗风浪效果。 0005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 采取的措施还包括: 外框架内侧的底部具有支架; 支架上设 有网衣; 外框架上沿口制有能配合设置上盖的固定槽; 上盖具有的盖框内侧设有网架, 并且 该网架上覆盖有网衣; 主体筏底部连接有充气浮体; 主体筏还设有能对充气浮体进行充气 的充气泵组件; 外框架上沿口附近还设有能固定上盖的卡固组件。 外框架能和上盖配合连 接, 使得其内。

9、侧由网衣形成封闭养殖区域。 下侧的充气浮体能在充气泵组件控制下充气, 以 提供额外的浮力, 使主体筏按需的脱离水面, 可提高碳汇能力、 增强机体体质、 显著提高产 量。 可根据海区条件优化选择主体筏和充气浮体的材料, 以达到更加优越的抗风浪效果。 卡 固组件为挂钩; 挂钩上能采用伸缩缠绕方式紧固上盖。 由于波浪的颠簸, 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上盖脱落。 两个以上的主体筏采用牵引绳首尾相连, 并且牵引绳上设有附着绳。 附着绳 主要是为了缓冲波浪对整个锚泊系统的作用力, 进一步加强上述装备的稳定性。 充气浮体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4365511 B 3 为HDPE软管; 外框架为。

10、中空的HDPE构件。 通常情况下外框架内侧中空的空腔内装填泡沫塑 料, 提供正常漂浮所需浮力。 充气浮体一般注水, 在特定条件下, 充气浮体在充气泵组件控 制下充气, 提供额外浮力, 使得整个主体筏离开水面。 例如, 某些贝类产卵时需要暴晒、 脱水 刺激, 以提高产量。 0006 由于本发明采用了外框架内侧的底部具有支架; 支架上设有网衣; 外框架上沿口 制有能配合设置上盖的固定槽; 上盖具有的盖框内侧设有网架, 并且该网架上覆盖有网衣; 主体筏底部连接有充气浮体; 主体筏还设有能对充气浮体进行充气的充气泵组件; 外框架 上沿口附近还设有能固定上盖的卡固组件。 外框架能和上盖配合连接, 使得其。

11、内侧由网衣 形成封闭养殖区域。 下侧的充气浮体能在充气泵组件控制下充气, 以提供额外的浮力, 使主 体筏按需的脱离水面, 可提高碳汇能力、 增强机体体质、 显著提高产量。 可根据海区条件优 化选择主体筏和充气浮体的材料, 以达到更加优越的抗风浪效果。 因而本发明具有碳汇能 力强、 经济效益好、 管理便利、 结构稳定不易翻滚、 抗风浪能力强、 迁移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07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立体拆解结构示意图; 0008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浮起状态示意图; 0009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下沉状态示意图; 0010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以下结合附实施例。

12、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2 附图标号说明: 主体筏1、 外框架11、 固定槽11a、 支架12、 挂钩13、 充气泵组件14、 上 盖2、 盖框21、 网架22、 充气浮体3、 牵引绳4、 附着绳41。 0013 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4, 漂浮式碳汇贝类藻场, 包括具有环状外框架11的主体筏1, 其中: 外框架11内侧的底部具有支架12; 支架12上设有网衣; 外框架11上沿口制有能配合设 置上盖2的固定槽11a; 上盖2具有的盖框21内侧设有网架22, 并且该网架22上覆盖有网衣; 主体筏1底部连接有充气浮体3; 主体筏1还设有能对充气浮体3进行充气的充气泵组件14; 外框架11。

13、上沿口附近还设有能固定上盖2的卡固组件。 外框架11能和上盖2配合连接, 使得 其内侧由网衣形成封闭养殖区域。 下侧的充气浮体3能在充气泵组件14控制下充气, 以提供 额外的浮力, 使主体筏1按需的脱离水面, 可提高碳汇能力、 增强机体体质、 显著提高产量。 可根据海区条件优化选择主体筏1和充气浮体3的材料, 以达到更加优越的抗风浪效果。 卡 固组件为挂钩13; 挂钩13上能采用伸缩缠绕方式紧固上盖2。 由于波浪的颠簸, 应当采取有 效措施防止上盖2脱落。 两个以上的主体筏1采用牵引绳4首尾相连, 并且牵引绳4上设有附 着绳41。 附着绳41主要是为了缓冲波浪对整个锚泊系统的作用力, 进一步加。

14、强上述装备的 稳定性。 充气浮体3为HDPE软管; 外框架11为中空的HDPE构件。 通常情况下外框架11内侧中 空的空腔内装填泡沫塑料, 提供正常漂浮所需浮力。 充气浮体3一般注水, 在特定条件下, 充 气浮体3在充气泵组件14控制下充气, 提供额外浮力, 使得整个主体筏1离开水面。 例如, 某 些贝类产卵时需要暴晒、 脱水刺激, 以提高产量。 0014 尽管已结合优选的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 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任何本领域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104365511 B 4 技术人员,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 能够对在这里列出的主题实施各种改 变、 同等物的置换和修改, 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提出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为准。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4365511 B 5 图1 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6 CN 104365511 B 6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7 CN 104365511 B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