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组件.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6303458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947.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694980.4

申请日:

2015.10.22

公开号:

CN105293705A

公开日:

2016.02.0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2F 3/32申请日:20151022|||公开

IPC分类号:

C02F3/32

主分类号:

C02F3/32

申请人:

南方科技大学

发明人:

刘诗晓; 郑春苗

地址:

518055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镇学苑大道南方科技大学第二科研楼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409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224

代理人:

石佩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组件。该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外壳、分隔板、进水筒、隔离板和隔离条。外壳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水口和排水口;分隔板将容置腔分隔成与进水口相连通的第一收容槽和与排水口相连通的第二收容槽,进水筒与第一收容槽相连通,进水筒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出水孔;隔离条与隔离板、所述分隔板、进水筒共同配合围成种植植物的第一水流通道,第一水流通道与第一出水孔相连通,隔离条与隔离板、分隔板、外壳共同配合围成种植植物的第二水流通道,其中,污水依次经进水口、第一收容槽、进水筒、第一出水孔、第一水流通道、第二出水孔和第二水流通道,并从排水口排出。上述污水处理装置具有较好的净化效率和较好的净化效果。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为具有一容置腔的壳体,所述外壳具有开口及与所述开口相对的底
部,所述外壳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水口和排水口;
分隔板,收容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分隔板的边缘与所述外壳的侧壁固定
连接,并将所述容置腔分隔成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且所述第一收容槽与
所述进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收容槽与所述排水口相连通;所述分隔板上开设
有连通所述第一收容槽和所述第二收容槽的连通孔;
进水筒,为一端开口的筒体,所述进水筒穿设于所述连通孔,并与所述连
通孔的侧壁密封连接,且所述进水筒的开口朝向所述外壳的底部,所述进水筒
与所述第一收容槽相连通;所述进水筒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出水孔;
隔离板,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所述隔离板的一侧与所述分隔板固定
连接,所述隔离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筒的侧壁和所述外壳的侧壁固定连接;
隔离条,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所述隔离条环绕所述进水筒设置一周,
所述隔离条的一侧与所述分隔板固定连接,所述隔离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隔离
板的相对的两个表面固定连接,且所述隔离条与所述隔离板、所述分隔板、所
述进水筒共同配合围成种植植物的第一水流通道,所述第一水流通道与所述第
一出水孔相连通,所述隔离条与所述隔离板、所述分隔板、所述外壳共同配合
围成种植植物的第二水流通道;所述隔离条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水流通道和
所述第二水流通道的第二出水孔,所述第二出水孔、所述第一出水孔和所述排
水口均靠近所述隔离板设置,所述第二出水孔和所述第一出水孔被所述隔离板
相隔,所述第二出水孔与所述排水口被所述隔离板相隔;
其中,污水依次经所述进水口、所述第一收容槽、所述进水筒、所述第一
出水孔、所述第一水流通道、所述第二出水孔和所述第二水流通道,并从所述
排水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条围成一
弧形结构,且从所述隔离条的一端到另一端,所述弧形结构的曲率半径逐渐增
大,所述第二出水孔位于所述弧形结构的曲率半径较大的一端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条围成一
弧形结构,且从所述隔离条的一端到另一端,所述弧形结构的曲率半径均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收容于所述
第一收容槽内的搅拌球,所述搅拌球可在所述污水的作用下在所述外壳的底部
上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底部的
内表面凸起,以使从中心到边缘,所述外壳的底部的内表面到开口的距离逐渐
增加。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地设置
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的阻挡板,所述阻挡板包括:
板状本体,所述板状本体的边缘与所述外壳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板状本
体的中部开设有贯通孔,且所述贯通孔的位置与所述进水筒的开口的位置相对
应;
阻挡凸环,固定于所述板状本体的一个表面上,并与所述贯通孔共轴设置;
其中,所述板状本体连接有所述阻挡凸环的一侧与所述外壳的底部相对,
且所述阻挡凸环远离所述板状本体的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底部的内表面的最短距
离小于所述搅拌球的直径,以阻止所述搅拌球滑动至所述阻挡凸环的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的孔径
大于所述进水筒的外径,以在所述贯通孔的侧壁和所述进水筒的侧壁之间形成
水流缓冲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收容于所述
第二水流通道中的多个间隔设置的间隔板,每个所述间隔板的一侧与所述分隔
板固定连接,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外壳的侧壁和所述隔离条固定连接,多个所述
间隔板将所述第二水流通道分隔成多个植物种植部,且多个所述植物种植部内
的植物不同;每个所述间隔板上开设有连通相邻两个所述植物种植部的第三出
水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端封闭的
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穿设于所述分隔板,一部分所述引流管收容于所述第二水
流通道中,另一部分所述引流管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中,且所述引流管的侧
壁上开设有多个过水孔,其中,所述第二水流通道中的水可通过所述过水孔进
入所述引流管中,再经所述过水孔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中。
10.一种污水处理组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
述的污水处理装置以及连接管,一个所述污水处理装置的排水口通过所述连接
管与另一个所述污水处理装置的进水口相连通。

说明书

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组件。

背景技术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
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
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
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
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
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然而,目前的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路径布置不合理,
不能使植物种植区域被充分的利用,导致净化效率较低且净化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净化效率较高且净化效果较好的污水处理装置。

此外,还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组件。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

外壳,为具有一容置腔的壳体,所述外壳具有开口及与所述开口相对的底
部,所述外壳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水口和排水口;

分隔板,收容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分隔板的边缘与所述外壳的侧壁固定
连接,并将所述容置腔分隔成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且所述第一收容槽与
所述进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收容槽与所述排水口相连通;所述分隔板上开设
有连通所述第一收容槽和所述第二收容槽的连通孔;

进水筒,为一端开口的筒体,所述进水筒穿设于所述连通孔,并与所述连
通孔的侧壁密封连接,所述进水筒的开口朝向所述外壳的底部,且所述进水筒
与所述第一收容槽相连通;所述进水筒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出水孔;

隔离板,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所述隔离板的一侧与所述分隔板固定
连接,所述隔离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筒的侧壁和所述外壳的侧壁固定连接;

隔离条,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所述隔离条环绕所述进水筒设置一周,
所述隔离条的一侧与所述分隔板固定连接,所述隔离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隔离
板的相对的两个表面固定连接,且所述隔离条与所述隔离板、所述分隔板、所
述进水筒共同配合围成种植植物的第一水流通道,所述第一水流通道与所述第
一出水孔相连通,所述隔离条与所述隔离板、所述分隔板、所述外壳共同配合
围成种植植物的第二水流通道;所述隔离条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水流通道和
所述第二水流通道的第二出水孔,所述第二出水孔、所述第一出水孔和所述排
水口均靠近所述隔离板设置,所述第二出水孔和所述第一出水孔被所述隔离板
相隔,所述第二出水孔与所述排水口被所述隔离板相隔;

其中,污水依次经所述进水口、所述第一收容槽、所述进水筒、所述第一
出水孔、所述第一水流通道、所述第二出水孔和所述第二水流通道,并从所述
排水口排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离条围成一弧形结构,且从所述隔离条的一
端到另一端,所述弧形结构的曲率半径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出水孔位于所述弧
形结构的曲率半径较大的一端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离条围成一弧形结构,且从所述隔离条的一
端到另一端,所述弧形结构的曲率半径均相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的搅拌球,所述搅
拌球可在所述污水的作用下在所述外壳的底部上滑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底部的内表面凸起,以使从中心到边缘,
所述外壳的底部的内表面到开口的距离逐渐增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的阻挡板,
所述阻挡板包括:

板状本体,所述板状本体的边缘与所述外壳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板状本
体的中部开设有贯通孔,且所述贯通孔的位置与所述进水筒的开口的位置相对
应;

阻挡凸环,固定于所述板状本体的一个表面上,并与所述贯通孔共轴设置;

其中,所述板状本体连接有所述阻挡凸环的一侧与所述外壳的底部相对,
且所述阻挡凸环远离所述板状本体的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底部的内表面的最短距
离小于所述搅拌球的直径,以阻止所述搅拌球滑动至所述阻挡凸环的内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贯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进水筒的外径,以在所
述贯通孔的侧壁和所述进水筒的侧壁之间形成水流缓冲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二水流通道中的多个间隔设置
的间隔板,每个所述间隔板的一侧与所述分隔板固定连接,且两端分别与所述
外壳的侧壁和所述隔离条固定连接,多个所述间隔板将所述第二水流通道分隔
成多个植物种植部,且多个所述植物种植部内的植物不同;每个所述间隔板上
开设有连通相邻两个所述植物种植部的第三出水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两端封闭的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穿设于所述
分隔板,一部分所述引流管收容于所述第二水流通道中,另一部分所述引流管
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中,且所述引流管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过水孔,其中,
所述第二水流通道中的水可通过所述过水孔进入所述引流管中,再经所述过水
孔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中。

一种污水处理组件,包括多个上述污水处理装置以及连接管,一个所述污
水处理装置的排水口通过所述连接管与另一个所述污水处理装置的进水口相连
通。

上述污水处理装置通过使用分隔板将外壳的容置腔分隔成第一收容槽和第
二收容槽,进水筒连通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隔离条环绕进水筒设置一周,
且隔离条与隔离板、分隔板、进水筒共同配合围成种植植物的第一水流通道,
隔离条与隔离板、分隔板、外壳共同配合围成种植植物的第二水流通道,且第
二出水孔、第一出水孔和排水口均靠近隔离板设置,并且第二出水孔和第一出
水孔被隔离板相隔,排水口与第二出水孔被隔离板相隔,即第一出水孔和第二
出水孔分别位于第一水流通道的两端,第二出水孔和排水口分别位于第二水流
通道的两端,使得进水筒中的水从第一出水孔进入第一水流通道后,需流经几
乎整个第一水流通道后才能从第二出水孔流出进入第二水流通道,再经过几乎
整个第二水流通道后才能从排水口排出,即污水需流经几乎整个第一水流通道
和整个第二水流通道,从而使得第一水流通道和第二水流通道能够被充分利用,
污水能够与第一水流通道和第二水流通道内的植物充分的接触,有效地提高了
污水的净化效率,改善了净化效果,使得上述污水处理装置具有较好的净化效
率和较好的净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污水处理组件的每个污水处理装置的轴向剖面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污水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二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三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6为四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的轴向剖面图;

图7为图6所示的污水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
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
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
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
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
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
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
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
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
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如图1所示,一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组件10,包括多个污水处理装置100
和多个连接管200。

污水处理装置100为一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
其中,每个污水处理装置100包括外壳110、分隔板120、进水筒130、隔离板
140及隔离条150。

外壳110为具有一容置腔的壳体。外壳110具有开口112及与开口112相对
的底部114。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外壳110为圆形筒体。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
例中,外壳110也可以为椭圆形筒体、方形筒体等,优选为圆形筒体,圆形筒
体结构的外壳110形状规则,无转角,能够保证水顺畅的通过,能够避免转角
的存在而导致的水淤积的问题。

其中,外壳110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水口116和排水口117。具体的,与排水
口117相比,进水口116更加靠近外壳110的底部114。

分隔板120收容于外壳110内,且分隔板120的边缘与外壳110的侧壁固
定连接,并将外壳110的容置腔分隔成第一收容槽118和第二收容槽119,且第
一收容槽118与进水口116相连通,第二收容槽119与排水口117相连通。其中,
分隔板120上还开设有连通第一收容槽118和第二收容槽119的连通孔122。具
体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分隔板120大致为圆形板。其中,第一收容槽118位于
第二收容槽119的下部,外壳110的底部114即为第一收容槽118的底部,分隔
板120即为第二收容槽119的底部。连通孔122位于分隔板120的中部。

进水筒130为一端开口的筒体。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进水筒130为圆筒。
进水筒130穿设于连通孔122,并与连通孔122的侧壁密封连接,且进水筒130
的开口朝向外壳110的底部114,进水筒130与第一收容槽118相连通。其中,
进水筒130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出水孔132。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出水孔
132为多个,且多个第一出水孔132沿进水筒130的轴向排列。其中的一个第一
出水孔132的孔径大于其余的第一出水孔132的孔径。

进一步的,进水筒130的开口上安装有过滤网(图未示),且过滤网遮蔽进
水筒130的开口。通过设置过滤网以对进入进水筒130的污水进行预处理。

隔离板140收容于第二收容槽119内。隔离板140的一侧与分隔板120固
定连接,隔离板140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筒130的侧壁和外壳110的侧壁固定连
接。

隔离条150固定地收容于第二收容槽119内,隔离条150环绕进水筒130
设置一周,隔离条150的一侧与分隔板120固定连接,隔离条150的两端分别
与隔离板140的相对的两个表面固定连接,且隔离条150与隔离板140、分隔板
120、进水筒130共同配合围成种植植物20的第一水流通道160。其中,第一水
流通道160与第一出水孔132相连通。隔离条150与隔离板140、分隔板120、
外壳110共同配合围成种植植物20的第二水流通道170。其中,隔离条150上
开设有连通第一水流通道160和第二水流通道170的第二出水孔152,第二出水
孔152、第一出水孔132和排水口117均靠近隔离板140设置,且第二出水孔
152和第一出水孔132被隔离板140相隔,第二出水孔152与排水口117被隔离
板140相隔。即第二出水孔152和第一出水孔132分别位于隔离板140的两侧,
第二出水孔152与排水口117分别位于隔离板140的两侧。即第一出水孔132
和第二出水孔152分别位于第一水流通道160的两端,第二出水孔152与排水
孔117分别位于第二水流通道170的两端。

其中,污水依次经进水口116、第一收容槽118、进水筒130、第一出水孔
132、第一水流通道160、第二出水孔152和第二水流通道170,并从排水口117
排出,如图3所示,图3中的箭头表示水流的方向。

其中,第一水流通道160和第二水流通道170中种植的植物20分别选自芦
苇、茭草、香蒲、旱伞竹、皇竹草、藨草、水葱、水莎草、纸莎草、水葫芦、
大薸、水芹菜、李氏禾、浮萍、水蕹菜及豆瓣菜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第一水
流通道160与第二水流通道170中种植的植物20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隔离条150围成一弧形结构,且从隔离条150的一端
到另一端,弧形结构的曲率半径均相等。即隔离条150围成的弧形结构为圆形,
从而使得第一水流通道160的侧壁上无转角,以保证水能够顺畅的通过,避免
了转角的存在而导致的水淤积的问题。

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从隔离条150的一端到另一端,弧形结构的
曲率半径逐渐增大,第二出水孔152位于弧形结构的曲率半径较大的一端处。
此时,第一出水孔132朝向弧形结构的曲率半径较小的一端设置。或者,隔离
条150围成的弧形结构也可以为椭圆。

进一步的,每个污水处理装置100还包括收容于第一收容槽118内的搅拌
球180,搅拌球180可在污水的作用下在外壳110的底部114上滑动,以达到搅
拌第一收容槽118中污水的作用,从而避免污水的物质沉积在外壳110的底部
114上。

具体的,搅拌球180的材质为铝塑复合材料或聚氯乙烯塑料。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搅拌球180为两个。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搅
拌球180也可以为一个或者大于两个。

进一步的,外壳110的底部114的内表面凸起,以使从中心到边缘,外壳
110的底部114的内表面到开口112的距离逐渐增加,使得搅拌球180能够自行
从外壳110的中心滑动到边缘,更加有利于搅拌球180对污水的搅拌。

可以理解,为了便于搅拌球180在外壳110的底部114滑动,外壳110的底
部114不限于为上述结构,例如,在其它实施例中,外壳110的底部114的内表
面为斜面,从一侧到另一侧,外壳110的底部114的内表面到开口112的距离逐
渐增加;或者,外壳110的底部114的内表面凹陷,且从中心到边缘,外壳110
的底部114的内表面到开口112的距离逐渐减小。

进一步的,每个污水处理装置100还包括固定地设置于第一收容槽118内
的阻挡板190,阻挡板190包括板状本体192和阻挡凸环194。板状本体192的
边缘与外壳110的侧壁固定连接,板状本体192的中部开设有贯通孔196,且贯
通孔196的位置与进水筒130的开口的位置相对应。阻挡凸环194固定于板状
本体192的一个表面上,并与贯通孔196共轴设置。其中,板状本体192连接
有阻挡凸环194的一侧与外壳110的底部114相对,且阻挡凸环194远离板状
本体192的一端与外壳110的底部114的内表面的最短距离小于搅拌球180的
直径,以阻止搅拌球180滑动至阻挡凸环194的内部。

进一步的,贯通孔196的孔径大于进水筒130的外径,以在贯通孔196的
侧壁和进水筒130的侧壁之间形成水流缓冲区域300,从而减少水流对进水筒
130的开口的压力。

每个连接管200连通相邻两个污水处理装置100。其中,一个污水处理装置
100的排水口117通过连接管200与另一个污水处理装置100的进水口116相连
通。

上述每个污水处理装置100处理污水的过程具体如下:

污水从外壳110的进水口116进入到第一收容槽118内,在水流的作用下,
搅拌球180在外壳110的底部114上滑动,以搅拌第一收容槽118内的污水,阻
挡板190的阻挡凸环194阻止搅拌球180滑动至阻挡凸环194的内部,第一收
容槽118内的污水经贯通孔196、过滤网和进水筒130的开口进入进水筒130,
再经第一出水孔132进入到第一水流通道160中,由于隔离板140的阻挡作用,
第一出水孔132和第二出水孔152分别位于第一水流通道160的两端,第二出
水孔152与排水口117分别位于第二水流通道170的两端,使得进入第一水流
通道160的水需经过整个第一水流通道160后,从第二出水孔152流入到第二
水流通道170,再经过整个第二水流通道170后,从排水口117排出。

其中,整个污水组件10处理污水的过程具体如下:

从第一个污水处理装置100的排水口117流出的处理水经过连接管200,从
相邻的污水处理装置100的进水口116进入该相邻的污水处理装置100。

上述污水处理装置100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上述污水处理装置100通过使用分隔板120将外壳110的容置腔分隔
成第一收容槽118和第二收容槽119,进水筒130连通第一收容槽118和第二收
容槽119,隔离条150环绕进水筒130设置一周,且隔离条150与隔离板140、
分隔板120、进水筒130共同配合围成种植植物20的第一水流通道160,隔离
条150与隔离板140、分隔板120、外壳110共同配合围成种植植物20的第二
水流通道170,且第二出水孔152、第一出水孔132和排水口117均靠近隔离板
140设置,并且第二出水孔152和第一出水孔132分别位于隔离板140的两侧,
排水口117与第二出水孔152分别位于隔离板140的两侧,即第一出水孔132
和第二出水孔152分别位于第一水流通道160的两端,第二出水孔152和排水
口117分别位于第二水流通道170的两端,使得进水筒130中的水从第一出水
孔132进入第一水流通道160后,需流经几乎整个第一水流通道160后才能从
第二出水孔152流出,进入第二水流通道170,再经过几乎整个第二水流通道
170后才能从排水口117排出,即污水需流经几乎整个第一水流通道160和整个
第二水流通道170,从而使得第一水流通道160和第二水流通道170能够被充分
利用,污水能够与第一水流通道160和第二水流通道170内的植物20充分的接
触,有效地提高了污水的净化效率,改善了净化效果,使得上述污水处理装置
100具有较好的净化效率和较好的净化效果。

(2)上污水处理装置100的外壳110为圆形筒体,且隔离条150围成一弧
形结构,且从隔离条150一端到另一端,弧形结构的曲率半径均相等,从而使
得第一水流通道160和第二水流通道170的侧壁无转角,能够保证水顺畅的通
过,避免了转角的存在而导致的水淤积的问题。

(3)上述污水处理装置100的外壳110的底部114的内表面凸起,以使从
中心到边缘,外壳110的底部114的内表面到开口112的距离逐渐增加,使得搅
拌球180能够自行从外壳110的中心滑动到边缘,更加有利于搅拌球180对污
水搅拌,有利于提高净化效率和净化效果。

如图4所示,二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400与一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
置100的结构类似,且二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400的隔离条410也围成一
弧形结构,区别仅在于:从隔离条410的一端到另一端,弧形结构的曲率半径
逐渐增大,第二出水孔412位于弧形结构的曲率半径较大的一端处。进水筒420
的第一出水孔422朝向弧形结构的曲率半径较小的一端设置。这种结构使得沿
水流的运动方向,第一水流通道430和第二水流通道440的宽度均是逐渐增大
的,该结构的第一水流通道430和第二水流通道440有利于提高污水的处理效
率。

且由于二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400的结构与一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
置100的结构类似,因此,二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400也具有一实施方式
的污水处理装置100的优点。

如图5所示,三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500与一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
置100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三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500还包括
收容于第二水流通道510中的多个间隔设置的间隔板520,每个间隔板520的底
部一侧与分隔板(图未示)固定连接,两端分别与隔离条540和外壳550的侧
壁固定连接,多个间隔板520将第二水流通道510分隔成多个植物种植部512,
且多个植物种植部512内的植物不同。每个间隔板520上开设有连通相邻两个
植物种植部512的第三出水孔522。由于不同的植物吸收的物质不同,通过设置
多个植物种植部512,并且在多个植物种植部512内种植不同的植物,以去除污
水中的不同物质,从而使得污水经上述污水处理装置500后能够更加的纯净,
有利于提高污水的净化效果。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间隔板520为5个,5个间隔板520将第二水流通道
510分隔成六个植物种植部512。可以理解,间隔板512不限于为5个,在其它
实施例中,间隔板512还可以小于5个或者大于5个。

进一步的,沿水流的运动方向,多个植物种植部512的面积逐渐减小。

且由于三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500的结构与一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
置100的结构类似,因此,三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500也具有一实施方式
的污水处理装置100的优点。

如图6和图7所示,四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600的结构与一实施方式
的污水处理装置100的结构类似,区别仅在于,四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600
还包括两端封闭的引流管610,引流管610穿设于分隔板620,一部分引流管610
收容于第二水流通道630中,另一部分引流管610收容于第一收容槽640中,
且引流管610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过水孔612,其中,第二水流通道630中的水
可通过过水孔612进入引流管610中,再经过水孔612进入第一收容槽640中。

具体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引流管610为L型结构,引流管610包括第一支
臂614和与第一支臂614相通的第二支臂616,第一支臂614穿设于分隔板620,
且一部分第一支臂614收容于第二水流通道630中,另一部分第一支臂614收
容第一收容槽640中,第二支臂616收容于第一收容槽640中,第一支臂614
和第二支臂616上均开设有多个过水孔612。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引流管610的第一支臂614与排水口650位于隔离板
660的同一侧,且第一支臂614靠近排水口650设置,以使经第二水流通道630
处理后的水再一次循环处理,以提高处理水的纯净度。此时,进入第二水流通
道630的水经过整个第二水流通道630后,一部分水从排水口650排出,另一
部分水通过设置在排水口650附近的引流管610进入到第一收容槽640中,进
行再次循环。

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引流管610的第一支臂614与排水口650也
可以分别位于隔离板660的两侧,即引流管610的第一支臂614与第二出水孔
670位于隔离板660的同一侧。

且由于四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600的结构与一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
置100的结构类似,因此,四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600也具有一实施方式
的污水处理装置100的优点。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
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
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
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
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
利要求为准。

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组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组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组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组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组件.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组件。该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外壳、分隔板、进水筒、隔离板和隔离条。外壳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水口和排水口;分隔板将容置腔分隔成与进水口相连通的第一收容槽和与排水口相连通的第二收容槽,进水筒与第一收容槽相连通,进水筒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出水孔;隔离条与隔离板、所述分隔板、进水筒共同配合围成种植植物的第一水流通道,第一水流通道与第一出水孔相连通,隔离条与隔离板、分隔板、外壳共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水、废水、污水或污泥的处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