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双母线夹最佳固定位置确定方法.pdf

上传人:1520****312 文档编号:628593 上传时间:2018-02-2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338874.8

申请日:

2014.07.11

公开号:

CN104091083A

公开日:

2014.10.08

当前法律状态:

公开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公开

IPC分类号:

G06F19/00(2011.01)I

主分类号:

G06F19/00

申请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发明人:

沈兵; 张晓锋; 周达华; 张超; 陈亮; 黄靖

地址:

430033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717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矩形母线电力系统双母线夹固定位置确定方法,AB、BC、CD各段上,由梁的力矩平衡公式,可计算出各支点反力值F,当B、C位置确定时,由以上各式可以计算出B、C处的弯矩MB和MC,以及各支点处的支点反力FRA、FRB、FRC和FRD;母线夹B的位置固定,则随着母线夹C的移动,母线的最大弯矩也将随着变化,可相应得到一条最大弯矩曲线,针对不同的l1长度值可得到一系列最大弯矩曲线,通过改变母线夹位置,得到平衡点。

权利要求书

1.  舰船双母线夹最佳固定位置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1)建立连续母线梁与支座的受力模型:
将双母线夹B、C简化成连续梁与其支座的力学模型;取母线梁AD的长度为l,梁的转角公式:
+MBl13EJ+ql1324EJ=-ql2324EJ-MBl23EJ-MCl26EJ-MCl33EJ-ql3324EJ=+ql2324EJ+MBl26EJ+MCl23EJ---(1)]]>
其中:M为弯矩,q为电动力,E为导体材料弹性模量,J为惯性矩值,,l为长度,弯矩的矩阵表达式为:
MBMC=(-q4)2(l1+l2)l2l22(l2+l3)-1l13+l23l23+l33---(2)]]>
B和C的位置确定,得弯矩MB和MC的值;
AB、BC、CD各段上,由梁的力矩平衡公式,可得
FRAl1=12ql12+MB---(3)]]>


FRDl3=12ql32+MC---(6)]]>
由式(3)-(6),可计算出各支点反力值F为
FRA=12ql1+MBl1---(7)]]>


FRD=12ql3+MCl3---(10)]]>
由以上各式计算出B、C处的弯矩MB和MC,以及各支点处的支点反力FRA、FRB、FRC和FRD
(2)可以利用弯距方程计算出母线梁AD之间任意位置的弯矩值;
以A为原点,则距其x处弯矩为
若x∈AB,
MABx=FRAx-12qx2=12ql1x+MBxl1-12qx2---(11)]]>
若x∈BC,

若x∈CD,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出弯矩MB、MC,支点反力FRA、FRB、FRC和FRD
(3)假设母线夹B的位置固定,则随着母线夹C的移动,母线的最大弯矩也将随着变化,可相应得到一条最大弯矩曲线,针对不同的l1长度值可得到一系列最大弯矩曲线,通过改变母线夹位置,得到平衡点;
双母线夹最合理的位置应该布置在1/3l≤l3≤0.35l且1/3l≤l1≤0.35l的区域里。

说明书

船舶双母线夹最佳固定位置确定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矩形母线电力系统双母线夹最佳固定位置确定方法,特别适用于以母线夹代替绝缘子固定母线时,减弱母线上电动力的力效应,保证母线系统正常运行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舰船船体和航空器内部结构和空间的制约,有时无法在矩形母线的电力线路中妥善安装绝缘子等部件,而只能以母线夹代替绝缘子固定母线。载流母线导体会产生电动力,尤其发生强电流通过或短路故障时,电流比正常工作电流大许多倍,将产生巨大的力效应,危及母线系统本身乃至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通常采用增加母线支持点数量,减小跨距的方式来减弱电动力的力效应,保证母线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但是,当由于舰船船体和航空器内部空间结构受限制的场所,母线两绝缘子之间不能再加设绝缘子支持点时,只能用母线夹来代替。母线及母线夹会因为受巨大力效应影响而产生变形,影响整个母线系统乃至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针对不同母线环境和用户需求,确定双母线夹最佳固定位置的方法。
方法步骤如下:
1、建立连续母线梁ABCD与支座的受力模型:采取将双母线夹约束的矩形母线简化成连续梁与其支座的力学模型;测量母线梁ABCD的长度,并根据不同载荷情况下梁的转角公式,可得:
+MBl13EJ+ql1324EJ=-ql2324EJ-MBl23EJ-MCl26EJ-MCl33EJ-ql3324EJ=+ql2324EJ+MBl26EJ+MCl23EJ---(1)]]>
其中:M为弯矩,q为电动力,E为导体材料弹性模量,J为惯性矩,l为长度,经推导,弯矩的矩阵表达式为:
MBMC=(-q4)2(l1+l2)l2l22(l2+l3)-1l13+l23l23+l33---(2)]]>
若支点B和C的位置一经确定,即可求得弯矩MB和MC的值。
AB、BC、CD各段上,由梁的力矩平衡公式,可得
FRAl1=12ql12+MB---(3)]]>


FRDl3=12ql32+MC---(6)]]>
由式(3)-(6),可计算出各支点反力值F为
FRA=12ql1+MBl1---(7)]]>


FRD=12ql3+MCl3---(10)]]>
当B、C位置确定时,由以上各式可以计算出B、C处的弯矩MB和MC,以及各支点处的支点反力FRA、FRB、FRC和FRD
2、可以利用弯距方程计算出母线梁AD之间任意位置的弯矩值;
以A为原点,则距其x处弯矩为
若x∈AB,
MABx=FRAx-12qx2=12ql1x+MBxl1-12qx2---(11)]]>
若x∈BC,

若x∈CD,

当两个母线夹B和C的位置一旦确定,根据以上公式,即可计算出弯矩MB、MC,支点反力FRA、FRB、FRC和FRD以及AD之间任意位置的弯矩,从而得到母线梁上的最大弯矩值;
3、假设母线夹B的位置固定,则随着母线夹C的移动,母线的最大弯矩也将随着变化,可相应得到一条最大弯矩曲线,针对不同的l1长度值可得到一系列最大弯矩曲线,通过改变母线夹位置,得到平衡点。
通过不同母线夹位置,得到最大弯矩曲线的方式找出平衡点,确定最佳母线夹位置。
附图及说明
图1双母线夹约束结构示意图,
图2双母线夹力学分析示意图,
图3母线的最大弯矩曲线示意图,
图4母线最大弯矩示意图之一,
图5母线最大弯矩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设l1+l2+l3=l=1(m),q=1(N/m),可以绘制出母线的最大弯矩曲线图。各实曲线为不同l1值下母线所受最大弯矩随l3值变化的规律,虚曲线为两母线夹重叠时最大弯矩的变化规律,虚曲线上各实点为实曲线组与该虚曲线的交点,服从以下关系:
12l3<1]]>时,f(l3)=18l32---(14)]]>
12l1<1]]>时,f(l1)=18l12---(15)]]>
当l2=0,即l1+l3=1时,母线夹B和C重叠,式(1)的右边为零,即代表此时母线夹处转角为零,亦说明此时两母线夹的共同约束等效于一固支约束,所以母线所受最大弯矩服从式(14)或式(15),此时母线所受约束为两端简支,中间一固支。而当其中一母线夹处于母线一端时,即图3中l3=0处,此时母线夹将和该端简支共同形成一固支,此时母线所受约束为一端固支,另一端简支,中间简支。另外,当l1<0.5时,图3中所得部分曲线存在拐点,其曲线中间某部近似为直线,分析如下:
取l1=0.1时的最大弯矩曲线进行分析,如图4、图5所示。
其中浅色虚线和圆圈为考虑AD全段时母线的最大弯矩值。纵坐标为0.04、0.06、0.08处的圆圈值为人为赋值,代表其所处横坐标对应的曲线函数值是分别取自于AB、BC或CD段的最大弯矩值。深色实线与实点为仅考虑BC段或AB、CD段时的最大弯矩值,故仅纵坐标为0.06或0.04、0.08处存在人为赋值的实点,代表其所处横坐标对应的曲线函数值是取自于BC或AB、CD段的最大弯矩值。
由图3可见,考虑全段时的最大弯矩曲线与仅考虑BC段时的最大弯矩曲线几乎完全重合;由图4可见,考虑全段时的最大弯矩曲线与仅考虑AB和CD段时的最大弯矩曲线完全重合。故在计算整段母线所受最大弯矩时可仅考虑两母线夹中间以外的部分,且最大弯矩值几乎完全处于母线夹处。
由图4可见,曲线中近似直线部分的最大弯矩值取自AB段母线夹处,其它部分最大弯矩值取自CD段母线夹处。因此拐点的出现是因为:AB段的变化是在自身长度固定的前提 下其弯矩值随CD段长度的变化而变化,CD段的变化为AB段长度固定的前提下其弯矩值随自身长度的变化而变化。图2中也隐含相同规律。以图2中l3=0.1处为例,此时l1∈[0.1,0.35]的六条曲线在l3=0.1处的函数值几乎为等差数列,即近似服从线性关系。由l1、l3的等位性即可得图4中的近似线性关系。
图2、图3、图4均是按l1+l2+l3=1(m),q=1(N/m)标幺化处理后的曲线图,因此,对于实际总长度为l(m),均布电动力为q(N/m)的母线导体,查询图2时,横坐标用(l3/l)的比值,对应实曲线用(l1/l)的比值,最大弯矩值还应进行修正,即
Mmax=ql2·M′max    (16)
式中,M′max为图2中标幺化情况下的最大弯矩值。
当母线夹B和C的位置一旦确定,则母线上的最大弯矩就发生在母线夹B或母线夹C处。根据式(2)可知:最大弯矩发生在离端点较远的的母线夹处。若l1<l3,最大弯矩发生在母线夹C处;若l1>l3,最大弯矩发生在母线夹B处;若l1=l3,则最大弯矩同时发生在母线夹B和母线夹C处。
设计或校验母线时,若母线夹B和C的位置已确定,则可通过图2查得标幺化最大弯矩值,再经式(16)修正得到实际的最大弯矩值,也可以由式(2)直接计算出母线夹B和C处的弯矩,从而得到最大弯矩值,然后计算母线的电动应力,再根据式(7)-(10)计算两端端点及两个母线夹处的支点反力,从而分析母线的电动力稳定性。
对任一双母线夹布置型式,母线梁上最大弯矩均发生在母线夹处,因此,母线夹的位置直接影响母线的动稳定性。由应力公式可知,应力与弯矩成正比,所以合理的母线夹位置就是使该处的弯矩值相对最小,从而减小母线的电动应 力,提高动稳定性。
实施例2:单母线夹作用时
若母线夹B和C重叠,则可近似处理为一个固支作用,该处的弯矩值服从关系式:
M=ql12/8(l/2l1<l)---(17a)]]>
M=ql32/8(l/2l3<l)---(17b)]]>
从式(17)可以看出,当且仅当时,弯矩值最小,即
M=132ql2---(18)]]>
所以,单母线夹的最佳位置就是位于整个母线梁的中点处。若母线夹不能布置在中点,则根据式(17)计算其弯矩值,再分析动稳定性。
实施例3:双母线夹作用时
若母线夹B和C不发生重叠,则为双母线夹约束作用。因为B和C位置的对等性,可只取0<l1<l/2,且0<l3<l/2的范围进行分析。选择的标准也是使母线夹处的最大弯矩值相对最小。
结合图1和图2进行分析,若母线夹B位置(l1)已确定,则图2中该l1值的最大弯矩曲线上的最小值对应的横坐标(l3值)就是母线夹C的最佳位置;若母线夹C位置(l3)已确定,则图2中横坐标l3值处的最小弯矩值所在曲线对应 的l1值就是母线夹B的最佳位置。
从图2可以看出,最大弯矩曲线组图的最小值集中在0.3l≤l3≤0.4l的区域里,尤其在l/3≤l3≤0.35l时,弯矩值最小,对应的有0.3l≤l1<0.4l,因此把母线夹布置在此范围内最为合理。
利用式(2),取几组特殊对称点进行分析,计算值见表1和表2。
表1对称布置母线夹的弯矩值

表2对称布置母线夹的支点反力

结果分析:当0.25≤l1=l3≤0.4l时,随着l1、l3的增大,母线最大弯矩的变化规律是先减小再增大,与图2的规律相吻合。三等跨布置时,母线夹处的弯矩值不是最小的,最小的弯矩值发生在l1=l3=0.35l的位置,与图2所示的规律相吻合。从应力的角度,双母线夹的最佳布置位置约为l1=l3=0.35l处。
在0.25≤l1=l3≤0.4l区域,母线夹处的支点反力先增大再减小,在l1=l3=0.3l处出现一峰值,因此,要避免将母线夹布置在该点。在0.3l≤l1=l3≤0.40l区域,支点反力值逐渐减小。
综合应力和支点反力的因素,双母线夹最合理的位置应该布置在1/3l≤l3≤0.35l且1/3l≤l1≤0.35l的区域里,与观察图2得到的结论相符。

船舶双母线夹最佳固定位置确定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船舶双母线夹最佳固定位置确定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船舶双母线夹最佳固定位置确定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船舶双母线夹最佳固定位置确定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船舶双母线夹最佳固定位置确定方法.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091083A43申请公布日20141008CN104091083A21申请号201410338874822申请日20140711G06F19/0020110171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地址430033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717号72发明人沈兵张晓锋周达华张超陈亮黄靖54发明名称船舶双母线夹最佳固定位置确定方法57摘要一种矩形母线电力系统双母线夹固定位置确定方法,AB、BC、CD各段上,由梁的力矩平衡公式,可计算出各支点反力值F,当B、C位置确定时,由以上各式可以计算出B、C处的弯矩MB和MC,以及各支点处的支点反力FRA、FRB、FRC和FRD;母线夹B的位。

2、置固定,则随着母线夹C的移动,母线的最大弯矩也将随着变化,可相应得到一条最大弯矩曲线,针对不同的L1长度值可得到一系列最大弯矩曲线,通过改变母线夹位置,得到平衡点。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5页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5页附图2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091083ACN104091083A1/2页21舰船双母线夹最佳固定位置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1建立连续母线梁与支座的受力模型将双母线夹B、C简化成连续梁与其支座的力学模型;取母线梁AD的长度为L,梁的转角公式其中M为弯矩,Q为电动力,E为导体材料弹性模量,J为惯性矩值,L为长度,弯。

3、矩的矩阵表达式为B和C的位置确定,得弯矩MB和MC的值;AB、BC、CD各段上,由梁的力矩平衡公式,可得由式36,可计算出各支点反力值F为权利要求书CN104091083A2/2页3由以上各式计算出B、C处的弯矩MB和MC,以及各支点处的支点反力FRA、FRB、FRC和FRD;2可以利用弯距方程计算出母线梁AD之间任意位置的弯矩值;以A为原点,则距其X处弯矩为若XAB,若XBC,若XCD,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出弯矩MB、MC,支点反力FRA、FRB、FRC和FRD;3假设母线夹B的位置固定,则随着母线夹C的移动,母线的最大弯矩也将随着变化,可相应得到一条最大弯矩曲线,针对不同的L1长度值可得到一。

4、系列最大弯矩曲线,通过改变母线夹位置,得到平衡点;双母线夹最合理的位置应该布置在1/3LL3035L且1/3LL1035L的区域里。权利要求书CN104091083A1/5页4船舶双母线夹最佳固定位置确定方法技术领域0001一种矩形母线电力系统双母线夹最佳固定位置确定方法,特别适用于以母线夹代替绝缘子固定母线时,减弱母线上电动力的力效应,保证母线系统正常运行的方法。背景技术0002目前,由于舰船船体和航空器内部结构和空间的制约,有时无法在矩形母线的电力线路中妥善安装绝缘子等部件,而只能以母线夹代替绝缘子固定母线。载流母线导体会产生电动力,尤其发生强电流通过或短路故障时,电流比正常工作电流大许多。

5、倍,将产生巨大的力效应,危及母线系统本身乃至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通常采用增加母线支持点数量,减小跨距的方式来减弱电动力的力效应,保证母线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但是,当由于舰船船体和航空器内部空间结构受限制的场所,母线两绝缘子之间不能再加设绝缘子支持点时,只能用母线夹来代替。母线及母线夹会因为受巨大力效应影响而产生变形,影响整个母线系统乃至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针对不同母线环境和用户需求,确定双母线夹最佳固定位置的方法。0004方法步骤如下00051、建立连续母线梁ABCD与支座的受力模型采取将双母线夹约束的矩形母线简化成连续梁与其支座的力学模型;测量母线梁。

6、ABCD的长度,并根据不同载荷情况下梁的转角公式,可得00060007其中M为弯矩,Q为电动力,E为导体材料弹性模量,J为惯性矩,L为长度,经推导,弯矩的矩阵表达式为00080009若支点B和C的位置一经确定,即可求得弯矩MB和MC的值。0010AB、BC、CD各段上,由梁的力矩平衡公式,可得00110012说明书CN104091083A2/5页5001300140015由式36,可计算出各支点反力值F为00160017001800190020当B、C位置确定时,由以上各式可以计算出B、C处的弯矩MB和MC,以及各支点处的支点反力FRA、FRB、FRC和FRD;00212、可以利用弯距方程计算。

7、出母线梁AD之间任意位置的弯矩值;0022以A为原点,则距其X处弯矩为0023若XAB,00240025若XBC,0026说明书CN104091083A3/5页60027若XCD,00280029当两个母线夹B和C的位置一旦确定,根据以上公式,即可计算出弯矩MB、MC,支点反力FRA、FRB、FRC和FRD以及AD之间任意位置的弯矩,从而得到母线梁上的最大弯矩值;00303、假设母线夹B的位置固定,则随着母线夹C的移动,母线的最大弯矩也将随着变化,可相应得到一条最大弯矩曲线,针对不同的L1长度值可得到一系列最大弯矩曲线,通过改变母线夹位置,得到平衡点。0031通过不同母线夹位置,得到最大弯矩曲。

8、线的方式找出平衡点,确定最佳母线夹位置。0032附图及说明0033图1双母线夹约束结构示意图,0034图2双母线夹力学分析示意图,0035图3母线的最大弯矩曲线示意图,0036图4母线最大弯矩示意图之一,0037图5母线最大弯矩示意图之二,具体实施方式0038实施例1设L1L2L3L1M,Q1N/M,可以绘制出母线的最大弯矩曲线图。各实曲线为不同L1值下母线所受最大弯矩随L3值变化的规律,虚曲线为两母线夹重叠时最大弯矩的变化规律,虚曲线上各实点为实曲线组与该虚曲线的交点,服从以下关系0039当时,0040当时,0041当L20,即L1L31时,母线夹B和C重叠,式1的右边为零,即代表此时母线夹。

9、处转角为零,亦说明此时两母线夹的共同约束等效于一固支约束,所以母线所受最大弯矩服从式14或式15,此时母线所受约束为两端简支,中间一固支。而当其中一母线夹处于母线一端时,即图3中L30处,此时母线夹将和该端简支共同形成一固支,此时母线所受约束为一端固支,另一端简支,中间简支。另外,当L105时,图3中所得部分曲线存在拐点,其曲线中间某部近似为直线,分析如下0042取L101时的最大弯矩曲线进行分析,如图4、图5所示。0043其中浅色虚线和圆圈为考虑AD全段时母线的最大弯矩值。纵坐标为004、006、说明书CN104091083A4/5页7008处的圆圈值为人为赋值,代表其所处横坐标对应的曲线函。

10、数值是分别取自于AB、BC或CD段的最大弯矩值。深色实线与实点为仅考虑BC段或AB、CD段时的最大弯矩值,故仅纵坐标为006或004、008处存在人为赋值的实点,代表其所处横坐标对应的曲线函数值是取自于BC或AB、CD段的最大弯矩值。0044由图3可见,考虑全段时的最大弯矩曲线与仅考虑BC段时的最大弯矩曲线几乎完全重合;由图4可见,考虑全段时的最大弯矩曲线与仅考虑AB和CD段时的最大弯矩曲线完全重合。故在计算整段母线所受最大弯矩时可仅考虑两母线夹中间以外的部分,且最大弯矩值几乎完全处于母线夹处。0045由图4可见,曲线中近似直线部分的最大弯矩值取自AB段母线夹处,其它部分最大弯矩值取自CD段母。

11、线夹处。因此拐点的出现是因为AB段的变化是在自身长度固定的前提下其弯矩值随CD段长度的变化而变化,CD段的变化为AB段长度固定的前提下其弯矩值随自身长度的变化而变化。图2中也隐含相同规律。以图2中L301处为例,此时L101,035的六条曲线在L301处的函数值几乎为等差数列,即近似服从线性关系。由L1、L3的等位性即可得图4中的近似线性关系。0046图2、图3、图4均是按L1L2L31M,Q1N/M标幺化处理后的曲线图,因此,对于实际总长度为LM,均布电动力为QN/M的母线导体,查询图2时,横坐标用L3/L的比值,对应实曲线用L1/L的比值,最大弯矩值还应进行修正,即0047MMAXQL2M。

12、MAX160048式中,MMAX为图2中标幺化情况下的最大弯矩值。0049当母线夹B和C的位置一旦确定,则母线上的最大弯矩就发生在母线夹B或母线夹C处。根据式2可知最大弯矩发生在离端点较远的的母线夹处。若L1L3,最大弯矩发生在母线夹C处;若L1L3,最大弯矩发生在母线夹B处;若L1L3,则最大弯矩同时发生在母线夹B和母线夹C处。0050设计或校验母线时,若母线夹B和C的位置已确定,则可通过图2查得标幺化最大弯矩值,再经式16修正得到实际的最大弯矩值,也可以由式2直接计算出母线夹B和C处的弯矩,从而得到最大弯矩值,然后计算母线的电动应力,再根据式710计算两端端点及两个母线夹处的支点反力,从而。

13、分析母线的电动力稳定性。0051对任一双母线夹布置型式,母线梁上最大弯矩均发生在母线夹处,因此,母线夹的位置直接影响母线的动稳定性。由应力公式可知,应力与弯矩成正比,所以合理的母线夹位置就是使该处的弯矩值相对最小,从而减小母线的电动应力,提高动稳定性。0052实施例2单母线夹作用时0053若母线夹B和C重叠,则可近似处理为一个固支作用,该处的弯矩值服从关系式005400550056从式17可以看出,当且仅当时,弯矩值最小,即说明书CN104091083A5/5页800570058所以,单母线夹的最佳位置就是位于整个母线梁的中点处。若母线夹不能布置在中点,则根据式17计算其弯矩值,再分析动稳定性。

14、。0059实施例3双母线夹作用时0060若母线夹B和C不发生重叠,则为双母线夹约束作用。因为B和C位置的对等性,可只取0L1L/2,且0L3L/2的范围进行分析。选择的标准也是使母线夹处的最大弯矩值相对最小。0061结合图1和图2进行分析,若母线夹B位置L1已确定,则图2中该L1值的最大弯矩曲线上的最小值对应的横坐标L3值就是母线夹C的最佳位置;若母线夹C位置L3已确定,则图2中横坐标L3值处的最小弯矩值所在曲线对应的L1值就是母线夹B的最佳位置。0062从图2可以看出,最大弯矩曲线组图的最小值集中在03LL304L的区域里,尤其在L/3L3035L时,弯矩值最小,对应的有03LL104L,因。

15、此把母线夹布置在此范围内最为合理。0063利用式2,取几组特殊对称点进行分析,计算值见表1和表2。0064表1对称布置母线夹的弯矩值00650066表2对称布置母线夹的支点反力00670068结果分析当025L1L304L时,随着L1、L3的增大,母线最大弯矩的变化规律是先减小再增大,与图2的规律相吻合。三等跨布置时,母线夹处的弯矩值不是最小的,最小的弯矩值发生在L1L3035L的位置,与图2所示的规律相吻合。从应力的角度,双母线夹的最佳布置位置约为L1L3035L处。0069在025L1L304L区域,母线夹处的支点反力先增大再减小,在L1L303L处出现一峰值,因此,要避免将母线夹布置在该点。在03LL1L3040L区域,支点反力值逐渐减小。0070综合应力和支点反力的因素,双母线夹最合理的位置应该布置在1/3LL3035L且1/3LL1035L的区域里,与观察图2得到的结论相符。说明书CN104091083A1/2页9图1图2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4091083A2/2页10图5说明书附图CN104091083A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计算;推算;计数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