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增益中频放大器.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624625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085019.6

申请日:

2013.03.18

公开号:

CN104065350A

公开日:

2014.09.24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H03F 3/20申请公布日:20140924|||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3F 3/20申请日:20130318|||公开

IPC分类号:

H03F3/20

主分类号:

H03F3/20

申请人:

成都龙腾中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樊勇

地址: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紫竹北街51号附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增益中频放大器,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四电感、第五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本发明一种双增益中频放大器可靠性高、安全性高、对干扰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双增益中频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四电感、第五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源的负极接地,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接地,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的正极接地,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 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为信号输出端。

说明书

双增益中频放大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频放大器,尤其涉及一种双增益中频放大器。
背景技术
在接收机电路中,由于输入端信号过强或伴有较大的干扰电压输入时,会出现过载现象。此时,输入信号增加,输出信号不再增加甚至会减小。为防止接收机过载,可适当选取放大器末级和末前期的工作点,或采用AGC电路,这样可以增加接收机的动态范围。但是一些特殊应用场合,像动态目标显示雷达接收机中,雷达接收机需要处理的目标回波信号起伏大,即输入信号动态范围宽,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由干扰电压引起的过载,将宽输入动态范围压缩成窄的输出动态范围,并保留输入信号的幅度、频率、相位信息,常采用瞬时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和对数放大器。以上两种抗过载电路中,对数放大器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其中频输入、中频输出幅度成对数特性,中频输出信号的频率和相位是输入信号的精确再现。目前的中频放大器对各种干扰都只有较弱的抑制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靠性高、安全性高、对干扰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的双增益中频放大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增益中频放大器,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四电感、第五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 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源的负极接地,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接地,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的正极接地,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的 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为信号输出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一种双增益中频放大器可靠性高、安全性高、对干扰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双增益中频放大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双增益中频放大器,包括第一三极管VT1、第二三极管VT2、第三三极管VT3、第四三极管VT4、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第五电感L5、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一电源U1、第二电源U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VT1的基极和第三三极管VT3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VT1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三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和第四电感L4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VT1的发射极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和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感L4的第二端与第一电源U1的正极连接,第一电源U1的负极接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接地,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 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和第四三极管VT4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VT2的发射极与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三极管VT2的基极接地,第三三极管VT3的发射极分别与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和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和第四三极管VT4的发射极连接,第四三极管VT4的基极接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和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接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第七电阻C7的第二端和第五电感L5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接地,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接地,第五电感L5的第二端与第二电源U2的负极连接,第二电源U2的正极接地,第八电容C8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和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连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连接后接地,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与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为信号输出端。

双增益中频放大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双增益中频放大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双增益中频放大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增益中频放大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增益中频放大器.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065350A43申请公布日20140924CN104065350A21申请号201310085019622申请日20130318H03F3/2020060171申请人成都龙腾中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地址610000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紫竹北街51号附1号72发明人樊勇54发明名称双增益中频放大器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增益中频放大器,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四电感、第五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

2、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本发明一种双增益中频放大器可靠性高、安全性高、对干扰有较强的抑制作用。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065350ACN104065350A1/1页21一种双增益中频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四电感、第五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

3、、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

4、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源的负极接地,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接地,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

5、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的正极接地,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为信号输出端。权利要求书CN104065350A1/2页3双增益中频放大器技术领域。

6、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中频放大器,尤其涉及一种双增益中频放大器。背景技术0002在接收机电路中,由于输入端信号过强或伴有较大的干扰电压输入时,会出现过载现象。此时,输入信号增加,输出信号不再增加甚至会减小。为防止接收机过载,可适当选取放大器末级和末前期的工作点,或采用AGC电路,这样可以增加接收机的动态范围。但是一些特殊应用场合,像动态目标显示雷达接收机中,雷达接收机需要处理的目标回波信号起伏大,即输入信号动态范围宽,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由干扰电压引起的过载,将宽输入动态范围压缩成窄的输出动态范围,并保留输入信号的幅度、频率、相位信息,常采用瞬时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和对数放大器。以上两种抗过载电路。

7、中,对数放大器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其中频输入、中频输出幅度成对数特性,中频输出信号的频率和相位是输入信号的精确再现。目前的中频放大器对各种干扰都只有较弱的抑制作用。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靠性高、安全性高、对干扰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的双增益中频放大器。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0005一种双增益中频放大器,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四电感、第五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

8、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源的负极接地,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

9、端接地,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接地,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容说明书CN104065350A2/。

10、2页4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的正极接地,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为信号输出端。000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0007本发明一种双增益中频放大器可靠性高、安全性高、对干扰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附图说明0008图1是本发明。

11、双增益中频放大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0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0010如图1所示,本发明双增益中频放大器,包括第一三极管VT1、第二三极管VT2、第三三极管VT3、第四三极管VT4、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第五电感L5、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一电源U1、第二电源U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第一电阻。

12、R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VT1的基极和第三三极管VT3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VT1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三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和第四电感L4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VT1的发射极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和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感L4的第二端与第一电源U1的正极连接,第一电源U1的负极接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接地,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第一电感L1的第。

13、二端、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和第四三极管VT4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VT2的发射极与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三极管VT2的基极接地,第三三极管VT3的发射极分别与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和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和第四三极管VT4的发射极连接,第四三极管VT4的基极接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和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接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第七电阻C7的第二端和第五电感L5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接地,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接地,第五电感L5的第二端与第二电源U2的负极连接,第二电源U2的正极接地,第八电容C8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和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连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连接后接地,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与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为信号输出端。说明书CN104065350A1/1页5图1说明书附图CN104065350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