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光体及夹层玻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调节透射光的调光体及夹层玻璃。
背景技术
例如,被数块玻璃片夹住的、调节穿过该数块玻璃片的透射光的透光体,一般具有液晶层和将该液晶层夹持在中间的一对带有透明导电膜的薄片(PET薄片)。
上述液晶层含有因施加电压而使取向发生变化的液晶分子,可以利用起因于从一对透明导电膜向液晶层施加的电压使液晶分子的取向发生变化来调节透射光。
关于上述调光体的制造,首先在一片带有透明导电膜的PET薄片的透明导电膜上形成液晶体,然后将另一片带有透明导电膜的PET薄片粘贴到已形成的液晶层上,以便使另一片带有透明导电膜的PET薄片上的透明导电膜接合到上述已形成的液晶层上。这一系列的作业连续进行所制造的调光体就成为长尺寸的薄片状。
制造地调光体以单一物体的形式或以被夹在数块玻璃片中的夹层玻璃的形式使用,但由于镶嵌该调光体的单一物体或夹层玻璃的窗或门的尺寸有几种类型,因此,该调光体的单一物体或夹层玻璃的尺寸也需要几种类型。
另一方面,为给调光体的透明导电膜供电,在调光体上配设有连接到透明导电膜上、具有接受外部供电的引线的电极端子部。在调光体或夹持调光体的夹层玻璃的安放中,考虑到安放的美观,向上述电极端子部的引线供电的外部电源的端子等,通常配设在支撑该调光体或夹层玻璃外围部的窗框(sash)的内部,所以,上述电极端子必须配设在调光体的外围部。
因此,液晶层和透明导电膜的构成,应该在任意位置都能将它们剥离下来,以便在将长尺寸的薄片状调光体切成对应于使用部位(窗或门)的尺寸后,再除掉对应使用部位安放位置的液晶层,在该位置的透明导电膜上就可以配设电极端子部。
这时,根据作业效率方面的要求,液晶层的剥离强度应尽可能低地受到抑制,一般在10g/cm或以下。
但是,在将调光体单一物体镶嵌到窗或门中时,因该调光体的外围部受到支撑而在该周边部产生应力集中,或者在夹持调光体的夹层玻璃的制作时,因玻璃片和调光体的粘合而在调光体的周边部产生应力集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上述那样如果为优先作业效率而使剥离强度在10g/cm或以下,就会由于强度不足,在市场上出现因透明导电膜和液晶层剥离而在该剥离处产生白浊这一不良现象的问题。
另一方面,如果将剥离强度设定过高,就会在液晶层剥离时导致作业效率降低的同时,还会出现透明导电膜部分剥离等引起成品率下降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着眼于以上那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发白的同时、能够维持作业效率并提高成品率的调光体及夹层玻璃。
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1方案,提供一种调光体,其包含在至少有一个基板是透明的一对基板的各自相对表面上配设的透明导电膜和介于所述透明导电膜之间的液晶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层对于所述透明导电膜的剥离强度为15~50g/cm。
在本发明第1方案中,所述剥离强度优选为20~30g/cm。
在本发明第1方案中,所述透明导电膜优选在所述液晶层具有粘合性的状态下进行粘结。
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2方案,提供一种夹层玻璃,其具备相对配设的至少2片玻璃片和介于所述2片玻璃片之间的调光体,所述调光体包含在至少有一个基板是透明的一对基板的各自相对表面上配设的透明导电膜和介于所述透明导电膜之间的液晶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层对所述透明导电膜的剥离强度为15~50g/cm。
在本发明第2方案中,所述剥离强度优选为20~30g/cm。
在本发明第2方案中,所述透明导电膜优选在所述液晶层具有粘合性的状态下进行粘结。
【附图说明】
图1是涉及本发明实施方案的调光体的剖面图。
图2是图1的调光薄片100的电极端子部201附近的剖面图。
图3是图1的调光薄片100的制造处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者为达到上述目的进行了潜心的研究,结果发现:如果在至少有一片是透明的一对基板的各自相对表面上配设有透明导电膜的、液晶层介于所述透明导电膜之间的调光体中,所述液晶层对所述透明导电膜的剥离强度为15~50g/cm,优选为20~30g/cm,那么,就能够防止白浊现象的产生,同时还能够保持剥离液晶层的作业效率,而且不会发生透明导电膜的部分剥离,可以防止成品率的下降。
另外,发明者还发现:将透明导电膜在液晶层具有粘合性的状态下进行粘结,就可以容易地将相对于透明导电膜的液晶层的剥离强度设定在预定的范围内。
本发明就是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而完成的。
以下参照图面就本发明实施方案的调光体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案的调光体的剖面图。
在图1中,调光薄片100是由一层液晶层101、中间含有液晶层101的一对薄片状透明导电膜102a和102b以及一对PET薄膜103a和103b构成。
液晶层101是由具有大量空孔的透明聚合物薄膜104构成,每个空孔通过填充具有与聚合物薄膜104的折射率相同寻常光折射率的向列型液晶分子而形成胶囊105。
液晶层101和薄片状的每个透明导电膜102a、102b是以可剥离的方式粘结在一起的,为从透明导电膜102a、102b上将液晶层101剥离下来,所需要的剥离强度为15~50g/cm,优选为20~30g/cm。
透明导电膜102a的粘结面在调光薄片100的外围部的一部分,通过剥离相对的液晶层101、透明导电膜102b以及PET薄膜103b而暴露出来,在该暴露的透明导电膜102a的粘结面上配设具有引线200的电极端子部201(图2)。透明导电膜102b的粘结面也一样,在调光薄片100的外围部的一部分,在其上面配设另外的电极端子部(未图示)。从外部向这些电极端子部的引线供电,在透明导电膜102a和102b之间施加电压。
透明导电膜102a和102b之间没有施加电压时,在各液晶胶囊105中,向列型液晶分子沿该液晶胶囊105的内壁排列,所以,向列型液晶分子不会沿垂直于透明导电膜102a和102b的方向排列,它们的取向指向各种各样的方向。
这样一来,因呈现双折射性的向列型液晶分子的取向指向各个方向,以及聚合物薄膜104内存在液晶胶囊105的界面,引起透过PET薄膜103、透明导电膜102a和102b的光发生散射,所以调光薄片100就变得不透明了。
在透明导电膜102a和102b之间施加电压时,在各液晶胶囊105中,向列型液晶分子与施加电压的方向平行排列。另外,由于在调光薄片100上,向列型液晶分子的寻常光折射率和聚合物薄膜104的折射率相同,所以,此时的状态从光学上可以看作是在聚合物薄膜104内不存在液晶胶囊105的界面,透过PET薄膜103、透明导电膜102a和102b的光不会散射,调光薄片100就变得透明了。
下面,就本实施方案的调光体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3是图1的调光薄片100制造处理的流程图。
在图3中,首先,准备在单片上形成有由ITO膜构成的透明导电膜102a和102b的PET薄膜103a、103b(工序S30)。
其次,在透明导电膜102a的粘结面上涂敷混有向列型液晶分子的糊状聚合物溶液到一定厚度(工序S31);为使涂敷的聚合物溶液成为具有后述预定粘度的液晶层101,例如要放置预定的时间使之固化到具有粘合性的状态(工序S32);为使固化到粘性状态的液晶层101和透明导电膜102b的粘结面粘结起来,要将带有透明导电膜(102b)的PET薄膜103b粘结到液晶层101上(工序S33)。
再次,在调光薄片100的外围部的一部分,通过剥离与透明导电膜102a相向的液晶层101、透明导电膜102b和PET薄膜103b,使透明导电膜102a的粘结面暴露出来,在该露出的透明导电膜102a的粘结面上配设电极端子部201,与此同时,用同样的方法使透明导电膜102b的粘结面暴露出来,在该露出的透明导电膜102b的粘结面上配设电极端子部(未图示)(工序S34),结束本处理。
工序S32中的液晶层101预定的粘度是指液晶层101的剥离强度为15~50g/cm时的粘度,优选的是20~30g/cm时的粘度。
根据本实施方案的调光薄片100,由于剥离强度为15~50g/cm,优选为20~30g/cm,所以能够防止发白现象的产生,同时还由于剥离强度不超过65g/cm,能够维持剥离液晶层101的作业效率,而且不会发生薄片状透明导电膜102a、102b的部分剥离,防止成品率的降低。
另外,透明导电膜102b由于是在液晶层101的聚合物薄膜104具有粘合性的状态下进行粘结的,所以可以容易将剥离强度设定在预定的范围内。
上面已经谈到,本实施方案的聚合物薄膜104例如放置预定的时间使之进行固化,但是,使用紫外线固化树脂代替聚合物薄膜104,通过调节紫外线的照射量和照射时间,也可以使液晶层101固化,这样液晶层101能够迅速达到预定的粘度。
此外,在具有相向配设的数片玻璃片的夹层玻璃中,通过在数片玻璃片之间夹持调光薄片100,可以将该夹层玻璃作为能够调节透射光的夹层玻璃。该夹层玻璃也能够产生上述效果。
实施例
下面,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首先,准备好许多在单面上形成有作为导电膜的ITO膜、厚度为175μm的PET薄膜。
其次,在一片PET薄膜的ITO膜的粘结面上涂敷混有向列型液晶分子的糊状聚合物溶液到一定的厚度,将涂敷的聚合物溶液例如放置规定的时间使之固化到液晶层的剥离强度为15g/cm时的粘度,为使液晶层和ITO膜的粘结面粘结起来,通过在液晶层上粘结另一带有ITO膜的PET薄膜来制作调光薄片。此时,准备了以100片为一套的该调光薄片2套。
然后,由其中一套调光薄片制作2.5cm×15cm的矩形试样,通过使用剥离试验仪(岛津制作所制<EZTest>)的T型剥离试验粘结强度试验方法(JISK6854-3),观察液晶层剥离时的ITO膜的剥离,另一方面,对用另一套调光薄片制作的夹层玻璃,进行长达100日的暴晒试验,观察该暴晒试验后白浊现象产生的情况。将这些结果表示为成品率记录在下表1中。
实施例2
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程序,准备好以100片为一套的液晶层剥离强度为20g/cm的调光薄片2套。
然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T型剥离试验粘结强度试验和暴晒试验,将这些结果表示为成品率记录在下表1中。
实施例3
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程序,准备好以100片为一套的液晶层剥离强度为30g/cm的调光薄片2套。
然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T型剥离试验粘结强度试验和暴晒试验,将这些结果表示为成品率记录在下表1中。
实施例4
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程序,准备好以100片为一套的液晶层剥离强度为50g/cm的调光薄片2套。
然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T型剥离试验粘结强度试验和暴晒试验,将这些结果表示为成品率记录在下表1中。
比较例1
首先,准备好许多在单面上已形成ITO膜、厚度为175μm的PET薄膜。
其次,在一片PET薄膜的ITO膜粘结面上涂敷混有向列型液晶分子的紫外线树脂到一定的厚度,在涂敷的紫外线树脂上照射紫外线,使之固化到液晶层的剥离强度为8g/cm时的粘度,为使液晶层和ITO膜的粘结面粘结起来,通过在液晶层上粘结另一PET薄膜来制作调光薄片。此时,准备了以100片为一套的该调光薄片2套。
然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T型剥离试验粘结强度试验和暴晒试验,将这些结果表示为成品率记录在下表1中。
比较例2
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程序,准备好以100片为一套的液晶层剥离强度为10g/cm的调光薄片2套。
然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T型剥离试验粘结强度试验和暴晒试验,将这些结果表示为成品率记录在下表1中。
比较例3
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程序,准备好以100片为一套的液晶层剥离强度为65g/cm的调光薄片2套。
然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T型剥离试验粘结强度试验和暴晒试验,将这些结果表示为成品率记录在下表1中。
比较例4
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程序,准备好以100片为一套的液晶层剥离强度为80g/cm的调光薄片2套。
然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T型剥离试验粘结强度试验和暴晒试验,将这些结果表示为成品率记录在下表1中。
表1剥离强度(g/cm)以白浊的发生为评价基准而得到的成品率(%)以ITO膜剥离为评价基准而得到的成品率(%)实施例1 15 80 100实施例2 20 86 100实施例3 30 91 92实施例4 50 98 80比较例1 8 23 100比较例2 10 45 100比较例3 65 100 50比较例4 80 100 37
从表1实施例1~4和比较例1、2的以白浊的发生为评价基准而得到的成品率可以看出:如果剥离强度在15g/cm或以上,则成品率能够确保80%,耐久性也能够得以提高。而且如果剥离强度在20g/cm或以上,则成品率能够确保86%,耐久性能够进一步得到提高。
从表1实施例1~4和比较例3、4的以ITO膜剥离为评价基准而得到的成品率可以看出:如果剥离强度在50g/cm或以下,则成品率能够确保80%,生产效率能够得以提高。而且如果剥离强度在30g/cm或以下,则成品率能够确保92%,生产效率能够进一步得到提高。
正如上面所详细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调光体,由于液晶层对于透明导电膜的剥离强度为15~50g/cm,优选为20~30g/cm,所以,在能够防止发白产生的同时,还由于剥离强度不超过65g/cm,能够维持液晶层的剥离作业效率,而且不会发生透明导电膜的部分剥离,防止成品率的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调光体,透明导电膜由于是在液晶层具有粘合性的状态下进行粘结的,所以,能够容易把液晶层对透明导电膜的剥离强度设定在预定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夹层玻璃,其具有相向配设的至少2片玻璃片和介于所述2片玻璃片之间的调光体,调光体包含在至少有一个基板是透明的一对基板的各自相对表面上配设的透明导电膜和介于透明导电膜之间的液晶层,且液晶层对透明导电膜的剥离强度为15~50g/cm,所以,在能够防止发白产生的同时,还能够维持液晶层的剥离作业效率,而且不会发生透明导电膜的部分剥离,因而可防止成品率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