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稻机插的缓释复混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用于水稻机插的缓释复混肥.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22853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7.16 CN 103922853 A (21)申请号 201410175904.8 (22)申请日 2014.04.28 C05G 3/00(2006.01) C05G 3/08(2006.01) A01C 21/00(2006.01) (71)申请人 南京农业大学 地址 211225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国 家农业科技园南京农业大学基地 (72)发明人 李刚华 缪学宽 丁艳锋 邢晓鸣 王绍华 刘正辉 唐设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32218 代理人 徐冬涛 邢贤冬 (54) 。
2、发明名称 一种用于水稻机插的缓释复混肥 (57) 摘要 本发明属于肥料生产技术领域, 公开了一种 用于水稻机插的缓释复混肥, 所述缓释复混肥的 包膜缓释组分包括树脂包衣复合肥、 树脂包衣二 胺、 树脂包衣氯化钾、 2 个月树脂包衣尿素、 3 个月 树脂包衣尿素 ; 所述各包膜缓释组分的质量份如 下 : 树脂包衣复合肥 45 55 份, 树脂包衣二胺 4 10 份, 树脂包衣氯化钾 12 20 份, 2 个月树 脂包衣尿素1016份, 3个月树脂包衣尿素10 16 份。本发明缓释复混肥只需一次施肥, 延长了 供肥时间, 实现了养分释放与作物营养吸收同步, 使肥料养分的释放与水稻生长后期营养需求基。
3、本 吻合。便于机械化操作, 大大节约人工。与常规 少量多次施肥相比, 本发明复混肥增产 7.36左 右, 氮肥利用率提高 33.6。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22853 A CN 103922853 A 1/1 页 2 1. 一种用于水稻机插的缓释复混肥, 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复混肥的包膜缓释组分包括 树脂包衣复合肥、 树脂包衣二胺、 树脂包衣氯化钾、 2 个月树脂包衣尿素、 3 个月树脂包衣尿 素 ; 所述各包膜缓。
4、释组分的质量份如下 :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用于水稻机插的缓释复混肥, 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水稻机插 的缓释复混肥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包膜缓释组分 :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用于水稻机插的缓释复混肥, 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水稻机插 的缓释复混肥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包膜缓释组分 : 4. 根据权利要求 1、 2 或 3 所述的用于水稻机插的缓释复混肥, 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包 衣复合肥中氮质量百分比为 13 16、 磷质量百分比为 13 16、 钾质量百分比为 13 16 ; 所述树脂包衣二胺中氮质量百分比为 15 18、 磷质量百分比为 40 50 ; 所述树脂包衣氯化钾中钾质量百分比为 。
5、54 60。 5. 根据权利要求 1、 2 或 3 所述的用于水稻机插的缓释复混肥, 其特征在于所述 2 个月 树脂包衣尿素为氮质量百分比 42 46、 养分供应期或肥效期为 50 60 天的控释肥料 ; 所述3个月树脂包衣尿素为氮质量百分比4246、 养分供应期或肥效期为8090天的 控释肥料。 6. 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用于水稻机插的缓释复混肥在水稻机插施肥中的应用。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用于水稻机插的缓释复混肥在水稻机插施肥中的应用, 其特 征在于施肥方法为 : 施肥与水稻移栽同步进行, 缓释复混肥随秧苗施入土壤 3 5cm 处。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922853 。
6、A 2 1/5 页 3 一种用于水稻机插的缓释复混肥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肥料生产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水稻机插的缓释复混肥。 背景技术 0002 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要求和粮食高产目标, 在水稻生产中化 肥施用量不断增加。当前我国水稻生产用肥仍然以尿素、 碳铵、 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 氯化 钾等单质肥料为主。此类肥料尤其氮肥溶解速度快, 肥效短, 且肥料流失严重, 造成了肥料 利用率偏低, 对环境污染严重。 而且, 这类肥料需要多次施肥才能满足目标作物全生育期的 需求。随着机械化水平的发展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 需要多次施肥的普通单质肥料 不能满足农业发。
7、展的需求。近年来水稻机插技术不断提高, 但水稻生产中施肥主要还是以 人工少量多次施肥为主, 费时费工, 不利于机械化操作, 因此急需寻求一种适合水稻机插的 一次性施用肥料。 0003 当前化肥行业的首要任务之一是提高肥料利用率, 尤其是氮肥利用率。缓 / 控释 肥料技术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主要措施之一, 也是当今化肥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缓 / 控 释肥料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 上世纪至今, 缓/控释肥料在我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并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缓 / 控释肥料的养分供应取决于包膜的厚度和土壤的温度湿度。 一般包膜厚度越大, 供肥速度越小 ; 土壤温度越高, 供肥速度越快。 在包膜厚度。
8、一定时, 养分 释放速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因此包膜肥料的供肥速度可以通过控制包膜的厚度人为控制。 然而单一的一种缓 / 控释肥料在一定土壤条件下, 虽然可以延长肥效, 但供肥数量、 速度与 作物需求不同步, 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不同时期对肥料的需求。 0004 公开号CN103396243A(申请号201310344054.5)的中国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 全程一次性施用的棉花专用控释肥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利用了包衣肥料与颗粒硼肥、 锌 肥进行复配制得, 肥料养分释放时间与棉花营养吸收规律同步, 肥料于移栽时直接打洞施 于幼苗营养钵底部, 全程一次性施肥, 肥料利用率高。但是此肥料属棉花专用肥。
9、, 水稻种植 密度远大于棉花, 移栽多是机械化, 且移栽时田面有水层, 这种在种植地打洞施肥的方法不 适宜水稻机械化操作。公开号 CN102351602A( 申请号 201110200693.5) 的中国专利申请文 件公开了四类同步营养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应用了树脂包衣尿素、 树脂包衣氯化钾、 尿素、 二胺、 氯化钾、 硫酸钾、 复合肥以及一些微量元素为原料制备而成, 实现了肥料养分释 放与作物营养需求基本同步, 达到了减少施肥次数, 节约人工的目的。 但是此肥料配方成分 还主要以水溶性速效性肥料为主, 包膜缓释肥料占肥料组分比例较少, 不利于水稻后期肥 料的供应, 同时不方便水稻机械化。
10、施肥操作。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现有的缓 / 控释肥料在供肥数量、 速度与作 物需求不同步, 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不同时期对肥料的需求, 以及不方便水稻机械化施 肥操作等问题, 根据水稻生长发育不同时期对肥料的需求, 提供一种将树脂包衣复合肥、 树 说 明 书 CN 103922853 A 3 2/5 页 4 脂包衣二胺、 树脂包衣氯化钾与不同释放率的树脂包衣尿素进行复配制得的适合水稻机插 的缓释复混肥, 肥料的养分释放与水稻生长后期营养吸收规律同步, 施肥与移栽同步进行, 肥料直接随秧苗施入土壤35cm处, 对秧苗无伤害, 只追施一次分蘖肥, 后期无需追肥, 。
11、氮 肥利用率高, 省工省力。 0006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施 : 0007 一种用于水稻机插的缓释复混肥, 所述缓释复混肥的包膜缓释组分包括树脂包衣 复合肥、 树脂包衣二胺、 树脂包衣氯化钾、 2 个月树脂包衣尿素、 3 个月树脂包衣尿素 ; 所述 各包膜缓释组分的质量份如下 : 0008 0009 优选的, 所述用于水稻机插的缓释复混肥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包膜缓释组分 : 0010 0011 进一步优选的, 所述用于水稻机插的缓释复混肥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包膜缓释组 分 : 0012 0013 0014 本发明所述各包膜缓释组分均为市售产品, 以N、 P、 K的质量百分比(以氮、 五氧化。
12、 二磷、 氧化钾计 ) 表示包膜缓释组分核芯肥料中养分含量。 0015 所述树脂包衣复合肥中氮质量百分比为 13 16、 磷质量百分比为 13 16、 钾质量百分比为 13 16。 0016 所述树脂包衣二胺中氮质量百分比为 15 18、 磷质量百分比为 40 50。 说 明 书 CN 103922853 A 4 3/5 页 5 0017 所述树脂包衣氯化钾中钾质量百分比为 54 60。 0018 所述 2 个月树脂包衣尿素为氮质量百分比 42 46、 养分供应期或肥效期为 50 60 天的控释肥料 ; 所述 3 个月树脂包衣尿素为氮质量百分比 42 46、 养分供应期 或肥效期为 80 90。
13、 天的控释肥料。 0019 所述缓释复混肥的养分比例为 1 0.4 0.7 0.6 1.2( 指 N P2O5 K2O 的 质量比例 ), 肥料养分释放与水稻生长后期营养吸收规律同步。 0020 本发明所述用于水稻机插的缓释复混肥的制备方法, 是按照配方将上述各包膜缓 释组分充分搅拌并混匀制得。 0021 本发明所述用于水稻机插的缓释复混肥在水稻机插施肥中的应用, 施肥方法如 下 : 缓释复混肥的施肥量以施氮量计 ; 施肥与水稻移栽同步进行, 缓释复混肥直接随秧苗 施入土壤 3 5cm 处, 对秧苗无伤害, 只追施一次分蘖肥, 后期无需追肥。 0022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
14、: 0023 (1)、 现有水稻生产主要是以水溶性速效肥为主, 缓释肥应用也主要局限于延长供 肥时间, 而未考虑养分释放与作物营养吸收规律同步的问题, 本发明缓释复混肥不仅做到 了延长供肥时间, 而且实现了养分释放与水稻生长后期营养吸收同步, 做到了肥料养分的 释放与水稻生长后期营养需求基本吻合。 0024 (2)、 机械化操作, 减少施肥次数, 大大节约人工。 本发明复混肥是水稻移栽时随机 械一次性施入土壤中, 施肥与移栽同步, 肥效长, 一次施肥能满足水稻生长后期对营养的需 求, 只需追施一次分蘖肥, 减少了 2-3 次施肥次数, 大大节约了施肥人工成本, 提高了经济 效益。 0025 (。
15、3)、 本发明大大增加了水稻产量, 提高了氮肥利用率。 与常规少量多次施肥相比, 本发明缓释复混肥比常规施肥技术增产 7.36, 氮肥利用率提高 33.6。 附图说明 0026 图 1 水稻氮素吸收曲线和本发明用于水稻机插的缓释复混肥氮素释放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0028 本申请人 2013 年在黄海农场以本发明缓释复混肥进行大田试验, 以常规水溶性 速效肥人工多次施用为对照例。 0029 1、 试验品种 : 甬优 2650 0030 2、 施肥方案 : 0031 实施例 : 缓释复混肥中各包膜缓释组分的质量份如下 : 0032 说。
16、 明 书 CN 103922853 A 5 4/5 页 6 0033 以上各组分括号中的数值为肥料中核芯肥料养分含量常见标识, 即 N、 P、 K 的质量 百分比 ( 以 N、 P2O5、 K2O 计 ) ; 以上 2 个月、 3 个月树脂包衣尿素指养分供应期或肥效期分别 为 50 60 天、 80 90 天的控释肥料。 0034 本实施例缓释复混肥的养分比例为 1 0.5 0.8( 指 N P2O5 K2O 的质量比 例 ), 施肥量以施氮量计, 总施氮量 15kg/ 亩。施肥方式为 : 以缓释复混肥作基肥应用井关 PZP-80钵苗摆栽机与水稻秧苗移栽同步每亩一次性施入12kg氮于土壤35c。
17、m处, 移栽一 周后每亩人工追施3kg氮, 即每亩6.5公斤尿素(尿素中氮质量百分比46, 苏北肥料有限 公司有出售 )。 0035 对照例 : 水稻秧苗移栽前一天以复合肥做基肥人工施入, 移栽后一周以尿素做分 蘖肥人工施入, 再于倒4叶、 倒2叶期分别人工追施尿素作为促花肥、 保花肥, 四次施肥施氮 量之比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 3 1.5 2 1, 总施氮量为 15kg/ 亩。对照例 均是人工撒施, 施于土壤表面。 0036 复合肥、 尿素均为市售产品, 为常规水溶性速效肥。 复合肥养分含量NP2O5K2O 151515, 总养分45, 江苏恒丰化肥集团有限公司有出售 ; 尿素中氮质量百分。
18、比 46, 苏北肥料有限公司有出售。 0037 在设置实施例与对照例的同时, 设置不施肥料的空白处理。 0038 3、 试验结果测定 : 于成熟期随机取5个点, 每个点连续20穴查苗, 记录有效穗数, 3 次重复, 计算全田有效穗数, 计算平均每穴有效穗数, 按平均每穴有效穗数取 3 穴合并作为 一个样本, 实施例和对照例各取 3 份样, 考种测定每份样品的穗粒数、 结实率、 千粒重, 计算 产量。 0039 生物量测定 : 对照例和实施例各取 3 株作为一个样品, 3 次重复, 将穗部与茎秆分 开, 在 105杀青 30min, 再在 70烘干至恒重, 称重, 得到穗部干物重和茎叶总干物重。。
19、 0040 植株氮含量测定 : 将烘干后的各处理的样品分别粉碎, 凯氏定氮法测定, 得到穗部 氮含量和茎叶总氮含量。 0041 计算公式 : 产量有效穗数 穗粒数 结实率 千粒重 0042 吸氮量茎叶总氮含量 茎叶总干物重 + 穗部氮含量 穗部干物重 0043 氮肥吸收利用率 RE( ) ( 施氮区吸氮量空白区施氮量 )/ 施氮量 100 0044 试验结果见表 1 所示。 0045 表 1 缓释复混肥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0046 说 明 书 CN 103922853 A 6 5/5 页 7 0047 考察缓释复混肥氮素释放率和水稻氮素吸收 ( 见图 1)。 0048 缓释复混肥。
20、氮素释放曲线由实验室测定得到, 具体方法是 : 称取控释包膜尿素约 10g( 精确至 0.01g), 放入小网袋中, 将其封口, 置于 250mL 玻璃瓶中, 注入 200mL 水, 加盖 密封后在 25的培养箱中培养, 取样时间为 3d、 7d、 14d、 21d、 28d、 42d、 52d、 68d、 82d、 89d、 96d、 103d, 测定总氮含量, 计算氮素累积释放率。 0049 水稻氮素吸收曲线由田间取样测定得到, 具体方法 : 于移栽后 0、 10d、 20d、 30d、 40d、 50d、 87d 取植株样测定氮素吸收量, 计算各时期氮素吸收占总吸收量的百分比。 0050。
21、 综合上述结果表明, 移栽 7 天后追施一次分蘖肥, 供应水稻前期分蘖发生对氮养 分的吸收, 缓释复混肥氮素在施入后40到80天开始大量释放, 恰好能满足水稻分蘖期以后 对氮素的需求, 减少后期穗肥追肥次数。 与对照例常规少量多次施肥相比, 一次性施用缓释 复混肥, 能很好地吻合水稻生长后期的营养需求, 实现同步营养, 水稻具有较高的产量与吸 氮量, 并且具有较高的氮肥吸收利用率。 与对照例常规施肥技术相比, 施用缓释复混肥的水 稻增产 7.36, 氮肥利用率提高 33.6。说明缓释复混肥不仅简化了常规施肥技术, 大大 节约了水稻施肥的劳动力, 而且还能保证水稻高产, 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 减少了肥料的浪 费, 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风险。 说 明 书 CN 103922853 A 7 1/1 页 8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922853 A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