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挡土效果 ; 该网格状钢筋加筋土墙施工方法由以面状铺设在了填土内的网格状钢筋加 强材料的纵向钢筋的摩擦阻力和横向钢筋的承载阻力发挥挡土效果。另外, 还存在袋装约 束加筋土施工方法等, 该袋装约束加筋土施工方法等与上述的加强机理不同, 将装了土的 沙袋层叠而进行构筑。这些加筋土施工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柔软的构造, 其能够追随地基 的多少发生了的沉降。 在按照加筋土施工方法垂直地构筑壁面的壁面板, 在曲线施工中也不产生上下的 壁面板的曲率半径的差, 不产生间隙, 为此, 上下的壁面板的位置关系变得规则, 可使用销、 板等容易地对上下的壁面板进行连接或使其独立竖立, 现在正在开发各种各样的混凝土制 的壁面板。
另一方面, 按照加筋土施工方法倾斜地构筑了壁面的壁面板具有几个课题, 现在 标准地使用的壁面结构基本上都是用土工格栅包围植被沙袋而构成壁面的壁面板、 对网格 状钢筋金属丝网、 多孔金属板等实施了镀锌等的钢制的壁面板。
倾斜地构筑壁面板的加筋土施工方法的壁面板首先以在砌筑具有规定的倾斜的 壁面板时使壁面板自身独立竖立为前提。 在此场合, 为了使壁面板独立竖立, 使壁面板的厚 度厚到可独立竖立的程度。 或者, 为了使壁面板独立竖立, 使用支柱等从背后对壁面板进行 支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 : 日本专利第 3639084 号公报
专利文献 2 : 日本专利第 2838485 号公报
专利文献 3 : 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 2579218 号公报 专利文献 4 : 日本专利第 2984810 号公报发明内容 然而, 如图 1 所示, 为了使护墙砌块 1 的凸部 2 与凹部 3 咬合而砌筑, 必须在铺设 延长方向规则地配置上下的护墙砌块 1 的位置关系。上下的护墙砌块 1 的位置关系如从规 定的范围偏离, 则护墙砌块 1 的凸部 2 与凹部 3 的咬合变得不可能, 变得不能进行护墙砌块 1 的砌筑作业。
另外, 如图 2 所示, 利用护墙砌块 4 的重心平衡使其独立竖立的构成由于可独立竖 立的范围受护墙砌块 4 的高度与厚度的比左右, 所以, 不能适用于从此尺寸比脱离了的护 墙砌块 4。
另外, 如图 3 ~图 5 所示, 在由曲线施工倾斜地砌筑护墙砌块 1、 4 的场合, 如上述 那样, 产生在护墙砌块 1、 4 之间的间隙需要用填缝混凝土 5 充满, 存在此护墙砌块 1、 4 的长 期的使用导致填缝混凝土 5 出现剥离· 破损的担心。另外, 在组装此护墙砌块 1、 4 时, 需要 向各护墙砌块 1、 4 中或背面侧灌注混凝土而一体化的作业, 为此, 作业很麻烦, 而且, 混凝 土等原材料成本增大。另外, 在将这些手法适用于加筋土施工方法的场合, 如护墙砌块 1、 4 的背面侧的填土、 沙袋沉降、 变形, 由于护墙砌块 1、 4 由混凝土固定, 为此, 不能跟随它们移 动, 发生在护墙砌块 1、 4 的背面侧形成空洞等情况, 护墙变弱。另外, 在成为由混凝土等使 在固结沉降等收敛后构 其一体化了的壁面结构的场合, 预先对加筋填土的部分进行施工,
筑成为壁面的部分, 所以, 需要等待加筋填土的固结沉降等收敛的期间, 另外, 需要临时构 筑的壁面材料, 另外, 在构筑壁面时还另行需要脚手架等临时构筑物。
另外, 如图 6 所示, 在使用对砌筑的各层尺寸不同的梯形的护墙砌块 6 进行曲线施 工的场合, 不产生间隙, 不需要用填缝混凝土充满, 能够确保护墙砌块 6 的柔软性, 为此, 护 墙砌块 6 能够跟随填土、 沙袋的沉降· 变形, 但所有的护墙砌块 6 成为指定了大小的特殊制 品, 变得昂贵, 不实用。另外, 在护墙砌块 6 的构筑后的初期时, 在长期使用中的地震时等, 对应于填土、 沙袋等的沉降· 变形, 各护墙砌块 6 的位置关系偏离, 护墙砌块 6 彼此相碰, 导 致护墙砌块 6 出现缺口、 破损, 护墙砌块 6 变得不能满足结构上的条件。
另外, 在加筋土施工方法中, 相对于作用在壁面材料上的土压力, 由铺设在了填土 内的加强材料的拉拔阻力保持平衡, 发挥挡土墙的效果, 为此, 虽然不会象混凝土护墙那样 在壁面板上作用大的土压力, 但如为了使壁面板独立竖立而增大倾斜用的壁面板的厚度, 则壁面板自身的重量变大, 成本增大。另外, 重量越大则地震时惯性力变得越大, 在与壁面 板连接了的加强材料上作用大的力, 存在对加筋填土整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危险, 为此, 不理 想。 因此, 希望开发出这样的壁面板, 该壁面板能够跟随加筋土施工方法的沉降、 变形等, 不 使用填缝·填筑·回填混凝土等, 以干砌的方式按独立竖立的方式构筑, 地震时惯性力小, 薄而且轻, 柔软性优良。 另外, 以往的对网格状钢筋金属丝网、 多孔金属板等实施了镀锌的壁面板虽然跟 随性优良, 但由于用钢制的细材料构成, 还存在腐蚀等的担心, 没有持久性。 另外, 在以往的 用土工格栅包围植被沙袋而构成壁面的场合, 跟随性优良, 但还存在火灾导致消失等的担 心, 没有持久性。因此, 希望开发出这样的倾斜用壁面板, 该倾斜用壁面板替代以往的网格 状钢筋金属丝网、 多孔金属板等钢制的壁面板、 植被沙袋, 持久性优良, 由混凝土制成等, 薄 而且轻。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作出的, 其特征在于 : 具有板主体和按从板主 体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双方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板主体上的连接构件,
各板主体借助于连接构件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 从而被倾斜地砌筑了多层而构成 壁面。
另外,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 具有板主体、 按从板主体的一端部或另一端部的一方向 外方突出的方式设在板主体上的连接构件、 以及设在板主体的一端部或另一端部的至少任 一方上并且与邻接的板主体的另一端部或一端部卡合的卡合部,
各板主体借助于连接构件及卡合部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 从而被倾斜地砌筑了多 层而构成壁面。
按照这些构成, 当倾斜地砌筑了多层板主体时, 借助于按从板主体的一端部及另 一端部双方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板主体上的连接构件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 或借助于 从板主体的一方向外方突出地设置着的连接构件和设在板主体的至少任一方上的卡合部 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 从而能够在铺设延长方向上的所期望的位置使上下的板主体相互支 承。为此, 当砌筑板主体时, 不在铺设延长方向考虑上下的板主体的位置关系, 可对各层从 开端挨紧砌筑板主体。因此, 也不会象以往的、 使上下的护墙砌块的局部的凸凹咬合而砌 筑的构成那样, 上下的护墙砌块的位置关系从规定的范围偏离而不能使护墙砌块的凸凹咬 合, 护墙砌块的砌筑作业变得不能进行, 按照本发明的这些构成, 板主体的砌筑作业效率提
高。 另外, 也不会象以往的、 借助于护墙砌块的重心平衡使其独立竖立的构成那样, 能 独立竖立的范围被砌块高度与厚度之比所左右, 而无法适用于从此尺寸比偏离的护墙砌 块。按照本发明的构成, 能够自由地设定板主体的高度与厚度的尺寸比。
另外, 如上述那样, 借助于按从板主体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双方向外方突出的方 式设置在板主体上的连接构件, 或借助于按从板主体的一方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设置的连接 构件和设置在板主体的至少任一方上的卡合部, 能够使上下的板主体在所期望的位置相互 支承, 上下的板主体的位置关系不受制约, 为此, 在由曲线施工倾斜地砌筑板主体的场合, 能够在铺设延长方向的各层的各板主体之间不产生间隙地铺设, 能够消除板主体的各层的 曲率半径的差的累积。因此, 各层的板主体间的间隙仅是板主体本身的高度部分的曲率半 径的差的量, 仅产生微小的间隙, 为此, 不需要象以往那样用填缝混凝土将发生在护墙砌块 之间的间隙充满, 也没有对长期的使用导致的、 填缝混凝土的剥离·破损的担心。另外, 不 产生间隙, 不需要用填缝混凝土充满, 能够确保板主体的柔软性, 为此, 成为即使背面侧的 填土、 沙袋沉降、 变形也能够跟随着移动的壁面结构。因此, 也没有象以往的用混凝土等一 体化了的壁面结构的加筋土施工方法那样需要等待处于背后的加筋填土的固结沉降等收 敛的期间, 能够与背后的加筋填土同时地构筑壁面板, 为此, 也不需要直到构筑成为壁面的 部分的临时构筑的壁面材料等, 另外, 在最后构筑成为壁面的部分时也不需要脚手架等临 时构筑物, 为此, 能够在缩短施工期间的同时, 减少施工成本。
另外, 在进行曲线施工的场合, 能够使各板主体的尺寸相同, 为此, 也不会象以往 的、 对砌筑的各层使用尺寸不同的梯形的护墙砌块的构成那样, 护墙砌块成为特殊制品而 变得昂贵。
另外, 各板主体借助于按从板主体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双方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设 置在板主体上的连接构件、 或借助于按从板主体的一方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设置的连接构件 和设置在板主体的至少任一方上的卡合部相互支承, 而能够独立竖立, 为此, 能够使板主体 变薄。作为其结果, 能够相应于板主体的材料减少的量廉价地提供板主体。另外, 也不会为 了使其独立竖立而增大板主体的厚度, 导致在地震时板主体的惯性力变大, 在与板主体连 接了的加强材料上作用大的力, 产生对加筋填土整体施加不良影响的危险, 按照本发明的 构成, 设置了板主体的加筋填土整体的持久性及稳定性增加。另外, 板主体可独立竖立, 为 此, 不需要为了使板主体独立竖立而设置对板主体进行支承的临时构筑支承构件等, 板主 体的砌筑作业效率提高。
另外, 也没有象以往的网格状钢筋金属丝网、 多孔金属板等钢制的壁面板那样对 腐蚀等的担心, 持久性提高。 另外, 也没有象以往的用土工格栅包围植被沙袋而构成壁面的 场合那样对由火灾导致的消失等的担心, 持久性提高。
另外,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 突设在板主体的一端部的连接构件与突设在板主体的 另一端部的连接构件按不在一个方向相互对齐的方式错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在板主体上。
按照此构成, 突设在了板主体的一端部的连接构件与突设在了板主体的另一端部 的连接构件按不在一个方向相互对齐的方式错开规定间隔配置在板主体上, 为此, 在直线 施工时等实施在被砌在下方的板主体的正上方砌筑上方的板主体的那样的规则的砌筑方 法的场合, 能够避免上方的板主体的连接构件与下方的板主体的连接构件重合而相碰。
另外,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 连接构件按与板主体分体的方式形成, 装拆自如地安装 在板主体上。
在铺设延长方向为曲线的施工的场合, 上下的板主体绘出的曲率半径的差使上下 的板主体的相对位置变化, 有时在某处发生连接构件的彼此相碰。然而, 按照此构成, 连接 构件按与板主体分体的方式形成, 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板主体上, 为此, 通过将相碰的连接构 件的一方改装在别的安装部分, 能够避免连接构件彼此的相碰。 另外, 通过分别制作连接构 件和板主体, 能够大幅度地减少制造成本。
另外,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 卡合部按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的卡合面跟邻接的板主 体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设置。
在由曲线施工砌筑板主体的场合, 被砌在下方的板主体与被砌在上方的板主体不 处在同一面上, 在上下的板主体的前面侧或背面侧之间产生出入。然而, 按照此构成, 卡合 部的、 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的卡合面按与邻接的板主体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设置, 为此, 借助于此预先设置了的间隙, 卡合部的卡合面与邻接的板主体不相碰, 可由曲线施工以良 好的作业效率砌筑板主体。
另外,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 连接构件按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的卡合面跟邻接的板 主体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设置。 在由曲线施工砌筑板主体的场合, 被砌在下方的板主体与被砌在上方的板主体不 处在同一面上, 在上下的板主体的前面侧或背面侧之间产生出入。然而, 按照该构成, 连接 构件的、 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的卡合面与邻接的板主体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设置, 为此, 利用 此预先设置了的间隙, 连接构件的卡合面邻接的板主体不相碰、 可由曲线施工以良好的作 业效率砌筑板主体。
另外,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 连接构件按在安装在板主体上的安装面与板主体之间 插入对规定的间隔进行调整的调整构件的方式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板主体上。
按照此构成, 在连接构件的安装在板主体上的安装面与板主体之间插入调整构 件, 在连接构件的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的卡合面与邻接的板主体之间隔开的规定的间隔被 相应于在上下的板主体的之间产生的出入的大小进行调整。借助于此调整, 能够按连接构 件的卡合面与邻接的板主体不相碰的方式由曲线施工砌筑板主体。
另外,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 卡合部经由调整夹具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 该调整夹具 能够向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的卡合面侧自由进出。
按照此构成, 卡合部经由调整夹具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 该调整夹具能够向与邻 接的板主体卡合的卡合面侧自由进出, 为此, 在由曲线施工倾斜地砌筑板主体的场合, 即使 在上下的板主体的背面不处在同一面上的场合, 通过对调整夹具朝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的 卡合面侧的进出进行调整, 也能够容易地使上下的板主体相互支承, 没有摇晃地卡合, 曲线 施工的作业效率提高。
另外,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 连接构件经由调整夹具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 该调整夹 具能够向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的卡合面侧自由进出。
按照此构成, 连接构件经由调整夹具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 该调整夹具能够向与 邻接的板主体卡合的卡合面侧自由进出, 为此, 即使在上下的板主体的背面不处在同一面 上的场合, 通过对调整夹具朝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的卡合面侧的进出进行调整, 也能够容
易地使上下的板主体相互支承, 没有摇晃地卡合, 曲线施工的作业效率提高。
另外,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 具有倒下防止构件, 该倒下防止构件将邻接的各板主 体的各连接构件相互固定, 或将邻接的板主体的一方的连接构件与另一方的板主体相互固 定, 或将邻接的各板主体自身相互固定。
按照此构成, 在使用连接构件对砌筑板主体彼此进行砌筑的作业中, 借助于倒下 防止构件, 将邻接的各板主体的各连接构件或邻接的板主体的一方的连接构件与另一方的 板主体或邻接的各板主体自身相互固定。 为此, 板主体朝壁面的前面侧的倒下得到防止, 施 工性及安全性提高。
另外,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 连接构件具有固定部, 该固定部被固定在设于板主体的 背面侧的物体上。
按照此构成, 连接构件的固定部被固定在设于板主体的背面侧的物体上, 该物体 例如为被浇筑在板主体的背面侧的混凝土等结构物、 被埋设板主体的背面侧的填土加强材 料、 沙袋等, 为此, 设置了连接构件的板主体也被固定, 板主体稳定化。
另外,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 板主体在板主体的侧面部具备突出的、 由具有弹性的材 质构成的间隔维持构件。 按照此构成, 即使在板主体的构筑后的初期、 长期使用中的地震时等其背面侧的 填土、 沙袋等沉降、 变形而使得各板主体的相互位置关系产生了偏离的场合, 设置在了板主 体的侧面的由具有弹性的材质构成的间隔维持构件成为缓冲构件, 与施加在各板主体上的 负荷相应地产生变形, 从而能够将施加在各板主体上的负荷分散。为此, 板主体彼此不冲 撞, 不会象以往那样护墙砌块彼此直接相碰导致护墙砌块出现缺口、 破损而使得护墙砌块 不能满足结构上的条件, 板主体的持久性提高。另外, 板主体也不会破损、 磨损, 所以, 不会 因为板主体破损而对从外部观看的长辈产生不安, 对美观的提高作出贡献。
另外,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 板主体的一方的侧面部的前面侧向一方的侧方突出, 另 一方的侧面部的背面侧向另一方的侧方突出。
按照此构成, 在沿铺设延长方向邻接的各板主体之间, 一方的板主体的在前面侧 突出的侧面和与其相邻的另一方的板主体的在背面侧突出的侧面重合, 为此, 保证曲线施 工时的这些各侧面间的余隙, 能够防止与壁面垂直的方向的板主体的位置偏离。 另外, 在沿 铺设延长方向邻接的各板主体之间曲线施工时产生一些间隙, 通过一方的板主体的在前面 侧突出的侧面和与其相邻的另一方的板主体的在背面侧突出的侧面重合, 能够防止不设置 填缝混凝土导致的背面土的流失, 另外, 配置在板主体的背后的沙袋、 填土等也不会被直接 从板主体正面看到, 为此, 对美观的提高也作出贡献。
按照本发明, 也不会象以往的、 使上下的护墙砌块的局部的凸凹咬合而砌筑的构 成那样, 上下的护墙砌块的位置关系从规定的范围偏离, 不能使护墙砌块的凸凹咬合, 护墙 砌块的砌筑作业变得不能进行, 按照本发明, 板主体的砌筑作业效率提高。另外, 也不会象 以往的、 借助于护墙砌块的重心平衡使其独立竖立的构成那样, 可独立竖立的范围受砌块 的高度与厚度的比左右, 不能适用于从此尺寸比脱离的护墙砌块, 按照本发明, 能够自由地 设定板主体的高度与厚度的尺寸比。另外, 不需要象以往那样用填缝混凝土将发生在护墙 砌块之间的间隙充满, 也没有对长期的使用导致的、 填缝混凝土的剥离·破损的担心。另 外, 不产生间隙, 不需要用填缝混凝土充满, 能够确保板主体的柔软性, 为此, 成为即使背面
侧的填土、 沙袋沉降、 变形也能够跟随着移动的壁面结构。因此, 也没有象以往的用混凝土 等一体化了的壁面结构的加筋土施工方法那样需要等待处于背后的加筋填土的固结沉降 等收敛的期间, 按照本发明, 能够与背后的加筋填土同时地构筑壁面板, 为此, 也不需要直 到构筑成为壁面的部分的临时构筑的壁面材料等, 另外, 在最后构筑成为壁面的部分时也 不需要脚手架等临时构筑物, 为此, 能够在缩短施工期间的同时, 减少施工成本。 另外, 也不 会象以往的、 护墙砌块由混凝土固定而不能移动的构成那样, 在护墙砌块的背面侧形成空 洞等而使护墙弱化。 另外, 也不会象以往的、 对砌筑的各层使用尺寸不同的梯形的护墙砌块 的构成那样, 护墙砌块成为特殊制品而变得昂贵。 另外, 能够相应于板主体的材料减少的量 廉价地提供板主体。 另外, 也不会为了使其独立竖立而增大板主体的厚度, 导致在地震时板 主体的惯性力变大, 在与板主体连接了的加强材料上作用大的力, 产生对加筋填土整体施 加不良影响的危险, 按照本发明, 设置了板主体的加筋填土整体的持久性及稳定性增加。 另 外, 板主体可独立竖立, 为此, 不需要为了使板主体独立竖立而设置对板主体进行支承的临 时构筑支承构件等, 板主体的砌筑作业效率提高。 另外, 也没有象以往的网格状钢筋金属丝 网、 多孔金属板等钢制的壁面板那样对腐蚀等的担心, 持久性提高。另外, 也没有象以往的 用土工格栅包围植被沙袋而构成壁面的场合那样对由火灾导致的消失等的担心, 持久性提 高。 附图说明
图 1 为以往的使局部地设在护墙砌块的上下的凹凸咬合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 2 为以往的对护墙砌块的重心平衡进行调整而砌筑了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 3 为以往的倾斜地以错缝的方式砌筑了多层护墙砌块的第 1 护墙的概略图。 图 4 为以往的倾斜地以错缝的方式砌筑了多层护墙砌块的第 2 护墙的概略图。 图 5 为以往的倾斜地以平接的方式砌筑了多层护墙砌块的第 3 护墙的概略图。 图 6 为以往的以不产生间隙的方式倾斜地砌筑了多层护墙砌块的第 4 护墙的概略图。 图 7 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壁面板的构成的概略情况, (a) 为壁面板的正视 图, (b) 为壁面板的后视图, (c) 为壁面板的俯视图, (d) 为砌筑时的壁面板的侧视图。
图 8(a) 为上侧的连接构件及下侧的连接构件的正视图, (b) 为上侧的连接构件的 侧视图。
图 9(a) 为图 7 所示壁面板的板主体被倾斜地砌筑了多层而构成的壁面的后视立 体图, (b) 为设置了调整构件的场合的、 图 7 所示壁面板的板主体被倾斜地砌筑了多层而构 成了的壁面的侧视图。
图 10 为组装了图 7 所示壁面板的壁面的侧视图。
图 11 为设置了调整构件的场合的、 由直线施工组装了图 7 所示壁面板的壁面的侧 视图。
图 12 为由曲线施工组装了图 7 所示壁面板的壁面的俯视图。
图 13(a) 为通过曲线施工而组装了图 7 所示壁面板的壁面的侧视图, (b) 为通过 曲线施工而组装了图 11 所示壁面板的壁面的侧视图。
图 14 为表示直线施工时形成在了图 7 所示板主体的侧面上的间隔维持构件的图,
(a) 为倾斜地砌筑而构成了的壁面的从上方观看的俯视图, (b) 为其正视图。
图 15 为表示在曲线施工时按第 1 状态施工了的图 7 所示板主体的侧面上形成了 的间隔维持构件的图, (a) 为倾斜地砌筑而构成了的壁面的从上方观看的俯视图, (b) 为其 正视图。
图 16 为表示在曲线施工时按第 2 状态施工了的图 7 所示板主体的侧面上形成了 的间隔维持构件的图, (a) 为倾斜地砌筑而构成了的壁面的从上方观看的俯视图, (b) 为其 正视图。
图 17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1 变型例的、 板主体的后视图。
图 18 为图 17 所示板主体被倾斜地砌筑了多层而构成了的壁面板的后视图。
图 19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2 变型例的、 板主体的侧视图。
图 20(a)、 (b)、 (c) 及 (d)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3 变型例的、 第 1 板主体的 后视图, 正视图, 侧视图及仰视图。
图 21 为图 20 所示第 1 板主体被砌筑了多层而构成了的壁面的后视图。
图 22(a)、 (b)、 (c) 及 (d) 为图 21 所示第 2 板主体的侧视图、 后视图、 正视图及仰 视图。
图 23(a)、 (b)、 (c) 及 (d) 为图 21 所示第 3 板主体的侧视图、 后视图、 正视图及仰 视图。
图 24(a)、 (b)、 (c)、 (d) 及 (e)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4 变型例的、 板主体的 俯视图, 仰视图, 侧视图, 正视图及后视图。
图 25 为图 24 所示板主体借助于连接构件及卡合部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从而被倾 斜地砌筑了多层而构成了的壁面板的侧视图。
图 26 为图 25 所示壁面板的后视图。
图 27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5 变型例的、 板主体被倾斜地砌筑了多层而构成 了的壁面板的局部侧视图。
图 28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6 变型例的、 在壁面板的背后浇筑了混凝土的壁 面板的侧视图。
图 29(a) 为图 28 所示板主体的侧视图, (b) 为形成图 28 所示壁面板的背面结构 的过程的侧视图。
图 30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背面结构的第 7 变型例的、 在壁面板的背后浇筑了 混凝土的壁面板的侧视图。
图 31(a) 及 (b)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8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c) 及 (d)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9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e) 及 (f)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 面板的第 10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 32(a) 及 (b)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11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c) 及 (d)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12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e) 及 (f) 为本发明的壁面 板的第 13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g) 及 (h)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14 变型例的 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 33(a) 及 (b)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15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c) 及 (d)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16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e) 及 (f)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17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 34(a) 及 (b)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18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c) 及 (d)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19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e) 及 (f) 为表示本发明的 壁面板的第 20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 35(a) 及 (b)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21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c) 及 (d)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22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e) 及 (f) 为表示本发明的 壁面板的第 23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g) 及 (h)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24 变型 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 36(a) 及 (b)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25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c) 及 (d)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26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e) 及 (f) 为表示本发明的 壁面板的第 27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g) 及 (h)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28 变型例 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i) 及 (j)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29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k) 及 (L)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30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 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一个方式。
图 7 表示此一实施方式的壁面板 21 的构成的概略情况, 图 7(a) 为壁面板 21 的正 视图, 图 7(b) 为壁面板 21 的后视图, 图 7(c) 为壁面板 21 的俯视图, 图 7(d) 为砌筑时的壁 面板 21 的侧视图。
壁面板 21 按在由混凝土构成的规定厚度的板主体 21a 上安装金属制的板状的上 侧的连接构件 ( 上侧连接构件 )23 及下侧的连接构件 ( 下侧连接构件 )24 的方式构成。这 些上侧连接构件 23 及下侧连接构件 24 按从板主体 21a 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双方向外方突 出的方式设置在板主体 21a 上。具体地说, 上侧连接构件 23 被设在板主体 21a 上, 一端被 固定在板主体 21a 的背面上部, 另一端从背面上部向上方突出。下侧连接构件 24 设在板主 体 21a 上, 一端被固定在板主体 21a 的背面下部, 另一端从背面下部向下方突出。
图 8(a) 为上侧连接构件 23 及下侧连接构件 24 的正视图, 图 8(b) 为上侧连接构 件 23 的侧视图。如图 8(a) 所示, 在上侧连接构件 23 及下侧连接构件 24 上设置 3 个部位 的孔 31, 32, 33, 在孔 31 中焊接螺母 34。而且, 除焊接螺母 34 外, 也可为在上侧连接构件 23 及下侧连接构件 24 的铁板上直接切出螺纹牙的构成。如图 8(b) 及图 7(d) 所示, 在板主体 21a 中嵌入 2 个嵌入式螺母 36, 上侧连接构件 23 通过在孔 32, 33 中插入螺栓 37、 37 而与嵌 入式螺母 36、 36 进行螺旋接合, 从而被固定在板主体 21a 的背面上。螺母 34 仅与螺栓 35 的前端进行螺旋接合。下侧连接构件 24 也同样地被固定在板主体 21a 的背面。
另外, 如图 7(a) ~ (c) 所示, 板主体 21a 在未设置上侧连接构件 23 及下侧连接构 件 24 的两侧面在 4 个部位具有突出的间隔维持构件 22。间隔维持构件 22 由具有弹性的材 质构成, 由硬度比板主体 21a 更低的材质例如硬质橡胶构成。 另外, 板主体 21a 如图 7(c) 所 示, 左方的侧面的前面侧向左方的侧方突出, 右方的侧面的背面侧向右方的侧方突出。即, 板主体 21a 的一方的侧面部的前面侧向一方的侧方突出, 另一方的侧面部的背面侧向另一 方的侧方突出。另外, 板主体 21a 在左方的侧面具有从背面侧朝突出的前面侧倾斜的斜面 28a, 在右方的侧面具有从前面侧朝突出的背面侧倾斜的斜面 28b。在斜面 28b 上在上下 2
个部位具有与间隔维持构件 22 同样的间隔维持构件 29。而且, 也可为在斜面 28a、 28b 双 方上或仅在斜面 28a 上具备间隔维持构件 29 的构成。另外, 在上下的板主体 21a 之间如图 7(d) 所示那样具有由硬度比板主体 21a 更低的材质例如软木构成的缓冲构件 30。
图 9(a) 为图 7 所示壁面板 21 的板主体 21a 借助于连接构件 23、 24 与邻接的板主 体 21a 卡合从而被倾斜地砌筑了多层而构成了的壁面 20 的后视立体图。图 9(b) 为表示设 置了用图 13(b) 在后面说明的调整构件 38 的场合的壁面 20 的侧视图。
从被砌在下方的板主体 21a 的背面上部向上方突出的上侧连接构件 23 的另一端 对被砌在上方的板主体 21a 的背面进行支承, 从被砌在上方的板主体 21a 的背面下部向下 方突出的下侧连接构件 24 的另一端与被砌在下方的板主体 21a 的背面卡合, 倾斜地砌筑多 层各板主体 21a, 构成此壁面 20。在这里, 上侧连接构件 23 及下侧连接构件 24 彼此经由上 下间的板主体 21a 相互排斥, 为此, 与上下的板主体 21a 的位置无关, 不需要支墙垛、 钢台、 支柱等, 能够使薄型的板主体 21a 按倾斜了的状态独立竖立。
此时, 在如上述那样使用上侧连接构件 23 及下侧连接构件 24 将板主体 21a 彼此 固定的作业中, 如图 10(a) 的侧视图所示, 为了防止板主体 21a 向壁面 20 的前面侧倒下, 提 高施工时的安全性, 有时如图 10(b) 的侧视图及图 9(a) 所示那样, 暂时地在板主体 21a 的 前面侧沿斜面方向设置倒下防止构件 91, 将板主体 21a 临时固定。 倒下防止构件 91 的前端 成为コ字状, 此前端与板主体 21a 的最上部卡合, 将倒下防止构件 91 与板主体 21a 相互临 时固定。在此场合, 倒下防止构件 91 将邻接的各板主体 21a 自身相互固定。另外, 有时也 按板主体 21a 不向前方倒下的方式, 如图 10(b) 及图 9(a) 所示那样, 在板主体 21a 的背面 侧按水平方向固定 L 形截面的倒下防止构件 92, 该 L 形截面的倒下防止构件 92 在上下的板 主体 21a 间对上侧连接构件 23 及下侧连接构件 24 进行固定。在此场合, 倒下防止构件 92 将邻接的各板主体 21a 的各连接构件 23、 24 相互固定。在这里, 倒下防止构件 92 的安装方 向不限于水平方向, 也可倾斜。
而且, 如图 9(b) 所示, 在倾斜地砌筑了多层的板主体 21a 中的最下面的板主体 21a 的底部, 安装有用于暂时地使板主体 21a 独立竖立的大致 L 形的支持构件 50。 另外, 在一边 用倒下防止构件 91 进行临时固定一边组装壁面板 21 时, 也可在倒下防止构件 91 的コ字状 部分的上面立起将倒下防止构件 91 的长度延长的、 图 9(b) 所示的杆 101, 使此杆 101 从壁 面板本体 21 的最上部向上方突出, 在这些各杆 101 之间张挂用于防止滚下的绳。借助于此 绳, 能够防止作业人员从砌筑到了例如 10 米左右的高度的壁面 20 的高的顶部落下, 确保壁 面板 21 的组装时的作业人员的安全。
另外, 如图 10(b) 所示的、 由直线施工组装了图 7 所示壁面板 21 的壁面 20 的侧视 图那样, 在直线施工时中, 壁面板 21A、 21B、 21C 的各板主体 21a 的各背面被配置在同一面 上。因此, 如图 10(b) 所示, 设在了壁面板 21B 上的上侧连接构件 23 的与螺栓 35 进行了螺 旋接合的另一端面与壁面板 21A 的板主体 21a 的背面按处在同一面上的方式抵接。另外, 设在了壁面板 21B 上的下侧连接构件 24 的与螺栓 35 进行了螺旋接合的另一端面与壁面板 21C 的板主体 21a 的背面按处于同一面上的方式抵接。为此, 在上侧连接构件 23 及下侧连 接构件 24 的各另一端面与壁面板 21A、 21B、 21C 的各板主体 21a 的背面之间不产生间隙, 各 板主体 21a 由上侧连接构件 23 及下侧连接构件 24 稳定地支承。
而且, 在直线施工的场合, 如上述那样, 在上侧连接构件 23 及下侧连接构件 24 的各另一端面与壁面板 21A 及 21C 的各板主体 21a 的背面之间不产生间隙, 为此, 也可没有与 上侧连接构件 23 及下侧连接构件 24 的各另一端面进行螺旋接合的螺栓 35。
如图 11 所示, 在由直线施工组装了壁面板 21 的壁面 20 的板主体 21a 与上侧连接 构件 23 及下侧连接构件 24 之间插入调整构件 38, 上侧连接构件 23 及下侧连接构件 24 的、 与邻接的板主体 21a 卡合的卡合面按与邻接的板主体 21a 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设置。
图 12 及图 13(a) 为由曲线施工组装了图 7 所示壁面板 21 的壁面 20 的俯视图及 侧视图。而且, 在图 12 中, 省略了螺栓 35、 37 的图示。
在曲线施工时中, 如图 12 所示, 各壁面板 21 的板主体 21a 例如沿曲线状的道路绘 出曲线地配置。另外, 如图 12 所示, 在从上观看各壁面板 21 的场合, 用实线表示的板主体 21a 和设于其下层的用虚线表示的板主体 21a 由于曲线施工的原因偏离地配置, 制品产生 出入。
由于此制品产生出入的原因, 如图 13(a) 所示, 上下的壁面板 21A、 21B 的各板主体 21a 的背面不象图 11 所示那样处在同一面上, 在上方的壁面板 21A 的板主体 21a 的背面相 比下方的壁面板 21B 的板主体 21a 向壁面 20 的表面侧突出了的场合, 按其突出的量使与上 侧连接构件 23 的另一端螺旋接合的螺栓 35 突出, 从而能够由上侧连接构件 23 的另一端对 上方的壁面板 21A 的板主体 21a 的背面进行支承。另外, 如图 13(a) 所示, 在上下的壁面板 21B、 21C 的各板主体 21a 的背面不处在同一面上, 下方的壁面板 21C 的板主体 21a 的背面 相比上方的壁面板 21B 的板主体 21a 向壁面 20 的表面侧突出的场合, 按其突出的量使与下 侧连接构件 24 的另一端螺旋接合的螺栓 35 突出, 从而能够使下侧连接构件 24 的另一端与 下方的壁面板 21C 的板主体 21a 的背面卡合。这样, 连接构件 23、 24 经由螺栓 35 与邻接的 板主体 21a 卡合, 该螺栓 35 构成朝与邻接的板主体 21a 卡合的卡合面侧自由进出的调整夹 具。
另外, 如图 13(b) 所示, 在上述制品产生出入而使上下的壁面板 21A、 21B 的各板主 体 21a 的背面不象图 11 所示那样处在同一面上, 下方的壁面板 21B 的板主体 21a 的背面相 比上方的壁面板 21A 的板主体 21a 的背面向壁面 20 的表面侧突出了的场合, 如图 11 所示 那样调整构件 38 装拆自如地插入在上侧连接构件 23 的一端与壁面板 21B 的板主体 21a 的 背面之间, 这样, 按产生于其之间的间隙由调整构件 38 填满的方式安装上侧连接构件 23。 另外, 如图 13(b) 所示, 在上下的壁面板 21B、 21C 的各板主体 21a 的背面不处在同一面上, 上方的壁面板 21B 的板主体 21a 的背面相比下方的壁面板 21C 的板主体 21a 的背面向壁面 20 的表面侧突出了的场合, 如图 11 所示那样调整构件 38 装拆自如地插入下侧连接构件 24 的一端与壁面板 21B 的板主体 21a 的背面之间, 从而按产生于其之间的间隙由调整构件 38 填满的方式安装下侧连接构件 24。这样, 连接构件 23、 24 如图 13(b) 及图 11 所示那样, 在 安装在板主体 21a 上的安装面与板主体 21a 之间插入用于对规定的间隔进行调整的调整构 件 38, 与邻接的板主体 21a 卡合的卡合面按与邻接的板主体 21a 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设 置, 这样, 在由曲线施工组装壁面板 21 的场合, 上侧连接构件 23 及下侧连接构件 24 的卡合 面与邻接的板主体 21a 不相碰。
而且, 在上侧连接构件 23 及下侧连接构件 24 的卡合面与邻接的板主体 21a 之间 设置规定的间隔的构成, 除上插入上述调整构件 38 的构成以外, 也可使用如用图 32(g)、 (h) 及图 36(k)、 (L) 在后面说明的那样设置使板主体 21j、 21q 的背面部分变薄了的薄部 71的构成、 如用图 32(a)、 (b) 及图 36(e)、 (f) 在后面说明的那样连接构件 23b、 24b 被折曲的 构成、 用图 33(a)、 (b) 及图 36(c)、 (d) 在后面说明的那样与板主体 21k、 21e 隔开规定的间 隔将连接构件 23e、 24e 一体成形的构成等。
图 14 为表示在直线施工时的板主体 21a 的侧面上形成了的间隔维持构件 22, 29 的图, 图 14(a) 为倾斜地砌筑而构成了的壁面的从上方观看的俯视图, 图 14(b) 为其正视 图。
在对应于填土、 沙袋等的沉降·变形, 板主体 21a 之间的间隔变窄了的场合, 使得 板主体 21a 彼此不直接相碰、 产生缺口、 破损地在板主体 21a 的侧面及斜面 28b 如上述那样 安装间隔维持构件 22、 29。在这里, 在直线施工时, 各板主体 21a 平行地排列, 所以, 主要是 壁面 20 的前面侧的间隔维持构件 22 与邻接的板主体 21a 的侧面接触而成为缓冲构件。
图 15 及图 16 为表示在曲线施工时的板主体 21a 的侧面上形成了的间隔维持构件 22, 29 的图, 各分图 (a) 为倾斜地砌筑而构成了的壁面的从上方观看的俯视图, 各分图 (b) 为其正视图。
图 15 表示这样的场合, 即, 在曲线施工中, 相邻的 2 个板主体 21a 间的间隙的间隔 随着往上方去而变小, 成为ハ字状, 并且其接触部位向壁面 20 的前面侧突出而绘出曲线。 在此场合, 关于 2 个板主体 21a 间的距离, 相比板主体 21a 的侧面下部, 侧面上部较短, 并且 侧面背面侧较短。 为此, 对于各板主体 21a, 在板主体 21a 上部, 形成在此上部的斜面 28b 上 的间隔维持构件 29 及间隔维持构件 22 接触, 成为缓冲构件。
图 16 表示这样的场合, 即, 在曲线施工中, 相邻的 2 个板主体 21a 之间的间隙的间 隔随着往下方去而变小, 成为倒ハ字状, 并且其接触部位向壁面 20 的背面侧突出而绘出曲 线。在此场合, 关于 2 个板主体 21a 间的距离, 相比板主体 21a 的侧面上部, 侧面下部较短, 并且侧面前面侧较短。 为此, 对于各板主体 21a, 在板主体 21a 下部, 此下部前面侧的间隔维 持构件 22 接触, 成为缓冲构件。
按照本实施方式的壁面板 21, 在倾斜地砌筑了多层板主体 21a 时, 借助于从板主 体 21a 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双方向外方突出地设在了板主体 21a 上的连接构件 23、 24, 与邻接 的板主体 21a 卡合, 从而能够在铺设延长方向的所期望的位置使上下的板主体 21a 相互支 承。为此, 在砌筑板主体 21a 之际, 不在铺设延长方向考虑上下的板主体 21a 的位置关系, 可对各层从开端开始挨紧砌筑板主体 21a。因此, 也不会象以往的、 使上下的护墙砌块的局 部的凸凹咬合而砌筑的构成那样, 上下的护墙砌块的位置关系从规定的范围偏离而不能使 护墙砌块的凸凹咬合, 护墙砌块的砌筑作业变得不能进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 板主体 21a 的 砌筑作业效率提高。
另外, 也不会象以往的、 借助于护墙砌块的重心平衡使其独立竖立的构成那样, 可 独立竖立的范围受砌块的高度与厚度的比左右, 不能适用于从此尺寸比脱离的护墙砌块, 在本实施方式中, 能够自由地设定板主体 21a 的高度与厚度的尺寸比。
另外, 如上述那样, 借助于按从板主体 21a 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双方向外方突出的 方式设在了板主体 21a 上的连接构件 23、 24, 能够在所期望的位置使上下的板主体 21a 相互 支承, 上下的板主体 21a 的位置关系不受制约, 为此, 在由曲线施工倾斜地砌筑板主体 21a 的场合, 能够在铺设延长方向的各层的各板主体 21a 之间不产生间隙地铺设, 能够消除板 主体 21a 的各层的曲率半径的差的累积。 因此, 各层的板主体 21a 间的间隙仅是板主体 21a本身的高度部分的曲率半径的差的量, 仅产生微小的间隙, 为此, 不需要象以往那样用填缝 混凝土将发生在护墙砌块之间的间隙充满, 也没有对长期的使用导致的、 填缝混凝土的剥 离·破损的担心。另外, 不产生间隙, 不需要用填缝混凝土充满, 能够确保板主体 21a 的柔 软性, 为此, 成为即使背面侧的填土、 沙袋沉降、 变形也能够跟随着移动的壁面结构。因此, 也没有象以往的用混凝土等一体化了的壁面结构的加筋土施工方法那样需要等待处于背 后的加筋填土的固结沉降等收敛的期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背后的加筋填土同时地构 筑壁面板 21, 为此, 也不需要直到构筑成为壁面的部分的临时构筑的壁面材料等, 另外, 在 最后构筑成为壁面的部分时也不需要脚手架等临时构筑物, 为此, 能够在缩短施工期间的 同时, 减少施工成本。
另外, 在进行曲线施工的场合, 能够使各板主体 21a 的尺寸相同, 为此, 也不会象 以往的、 对砌筑的各层使用尺寸不同的梯形的护墙砌块的构成那样, 护墙砌块成为特殊制 品而变得昂贵。
另外, 各板主体 21a 借助于从板主体 21a 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双方向外方突出地设 置在板主体 21a 上的连接构件 23、 24 相互支承, 可独立竖立, 为此, 能够使板主体 21a 变薄。 作为其结果, 能够相应于板主体 21a 的材料减少的量廉价地提供板主体 21a。另外, 也不会 为了使其独立竖立而增大板主体 21a 的厚度, 导致在地震时板主体 21a 的惯性力变大, 在与 板主体 21a 连接了的加强材料上作用大的力, 产生对加筋填土整体施加不良影响的危险, 在本实施方式中, 设置了板主体 21a 的加筋填土整体的持久性及稳定性增加。另外, 板主体 21a 可独立竖立, 为此, 不需要为了使板主体 21a 独立竖立而设置对板主体 21a 进行支承的 临时构筑支承构件等, 板主体 21a 的砌筑作业效率提高。
另外, 也没有象以往的网格状钢筋金属丝网、 多孔金属板等钢制的壁面板 21 那样 对腐蚀等的担心, 持久性提高。 另外, 也没有象以往的用土工格栅包围植被沙袋而构成壁面 的场合那样对由火灾导致的消失等的担心, 持久性提高。
另外, 在由曲线施工砌筑板主体 21a 的场合, 被砌在下方的板主体 21a 与被砌在上 方的板主体 21a 不处在同一面上, 在上下的板主体 21a 的前面侧或背面侧之间产生出入。 然 而, 按照本实施方式的壁面板 21, 连接构件 23、 24 的、 与邻接的板主体 21a 卡合的卡合面与 邻接的板主体 21a 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设置, 为此, 利用此预先设置了的间隙, 连接构件 23、 24 的卡合面与邻接的板主体 21a 不相碰、 可由曲线施工以良好的作业效率砌筑板主体 21a。
另外, 按照本实施方式的壁面板 21, 在连接构件 23、 24 的安装在板主体 21a 上的安 装面与板主体 21a 之间插入调整构件 38, 在连接构件 23、 24 的与邻接的板主体 21a 卡合的 卡合面与邻接的板主体 21a 之间隔开的规定的间隔被相应于在上下的板主体 21a 的之间产 生的出入的大小进行调整。借助于此调整, 能够按连接构件 23、 24 的卡合面与邻接的板主 体 21a 不相碰的方式由曲线施工砌筑板主体 21a。
另外, 按照本实施方式的壁面板 21, 连接构件 23、 24 经由朝与邻接的板主体 21a 卡合的卡合面侧进出自如的螺栓 35, 与邻接的板主体 21a 卡合, 为此, 即使在上下的板主体 21a 的背面不处在同一面上的场合, 通过对螺栓 35 朝与邻接的板主体 21a 卡合的卡合面侧 的进出进行调整, 能够容易地使上下的板主体 21a 相互支承, 能够没有摇晃地进行固定, 曲 线施工的作业效率提高。
另外, 按照本实施方式的壁面板 21, 在使用连接构件 23、 24 对板主体 21a 彼此进行砌筑的作业中, 借助于倒下防止构件 91、 92, 将从邻接的各板主体 21a 向外方突出的各连接 构件 23、 24 或邻接的多个板主体 21a 自身相互固定。为此, 板主体 21a 朝壁面 20 的前面侧 的倒下得到防止, 施工性及安全性提高。
另外, 按照本实施方式的壁面板 21, 即使在板主体 21a 的构筑后的初期、 长期使 用中的地震时等其背面侧的填土、 沙袋等沉降、 变形而使得各板主体 21a 的相互位置关系 产生了偏离的场合, 设置在了板主体 21a 的侧面的由具有弹性的材质构成的间隔维持构件 22、 29 成为缓冲构件, 与施加在各板主体 21a 上的负荷相应地产生变形, 从而能够将施加在 各板主体 21a 上的负荷分散。为此, 板主体 21a 彼此不冲撞, 不会象以往那样护墙砌块彼此 直接相碰导致护墙砌块出现缺口、 破损而使得护墙砌块不能满足结构上的条件, 板主体 21a 的持久性提高。另外, 板主体 21a 也不会破损、 磨损, 所以, 不会因为板主体 21a 破损而对从 外部观看的长辈产生不安, 对美观的提高作出贡献。
另外, 按照本实施方式的壁面板 21, 在沿铺设延长方向邻接的各板主体 21a 之间, 一方的板主体 21a 的在前面侧突出的侧面和与其相邻的另一方的板主体 21a 的在背面侧突 出的侧面重合, 为此, 保证曲线施工时的这些各侧面间的余隙, 能够防止与壁面垂直的方向 的板主体 21a 的位置偏离。另外, 在沿铺设延长方向邻接的各板主体 21a 之间曲线施工时 产生一些间隙, 通过一方的板主体 21a 的在前面侧突出的侧面和与其相邻的另一方的板主 体 21a 的在背面侧突出的侧面重合, 能够防止不设置填缝混凝土导致的背面土的流失, 另 外, 配置在板主体 21a 的背后的沙袋、 填土等也不会被直接从板主体 21a 正面看到, 为此, 对 美观的提高也作出贡献。 图 17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 21 的第 1 变型例的、 板主体 21a 的后视图。
在此第 1 变型例中, 突设在板主体 21a 的一端部的连接构件 23 与突设在板主体 21a 的另一端部的连接构件 24 按不在一个方向相互对齐的方式错开规定间隔配置在板主 体 21 上。另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在板主体 21a 的背面如图 7(d) 所示那样在 8 处嵌入了 用于与螺栓 37 进行螺旋接合而对 4 根连接构件 23、 24 进行固定的嵌入式螺母 36a, 但在本 变型例中, 除了此 8 处之外, 还在板主体 21a 的背面的下部嵌入了 4 处的嵌入式螺母 36a。
图 18 表示图 17 所示板主体 21a 被倾斜地砌筑了多层而构成了的壁面 20 的后视 图。连接构件 23、 24 虽然也可与板主体 21a 一体形成, 但在这里, 连接构件 23、 24 按与板主 体 21a 分体的方式形成, 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板主体 21a 上。
当板主体 21a 被倾斜地砌筑了多层时, 如图 18 所示, 有时上面的板主体 21a 与下 面的板主体 21a 的连接构件 23、 24 重合而相碰。 在此场合, 暂时拆下连接构件 24, 将此连接 构件 24 移到设置了嵌入式螺母 36a 的别的部位, 用螺栓 37 进行螺旋接合, 从而将连接构件 24 固定在板主体 21a 上。
按照上述第 1 变型例的壁面板 21, 突设在了板主体 21a 的一端部的连接构件 23、 24 与突设在了板主体 21a 的另一端部的连接构件 23、 24 按不在一个方向相互对齐的方式 错开规定间隔配置在板主体 21a 上, 为此, 在直线施工时等实施在被砌在下方的板主体 21a 的正上方砌筑上方的板主体 21a 的那样的规则的砌筑方法的场合, 能够避免上方的板主体 21a 的连接构件 23、 24 与下方的板主体 21a 的连接构件 23、 24 重合而相碰。
另外, 按照上述第 1 变型例的壁面板 21, 在铺设延长方向为曲线的施工的场合, 上 下的板主体 21a 绘出的曲率半径的差使上下的板主体 21a 的相对位置变化, 有时在某处发
生连接构件 23、 24 的彼此相碰。然而, 按照此构成, 连接构件 23、 24 按与板主体 21a 分体的 方式形成, 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板主体 21a 上, 为此, 通过将相碰的连接构件 23、 24 的一方改 装在别的安装部分, 能够避免连接构件 23、 24 彼此的相碰。另外, 通过分别制作连接构件 23、 24 和板主体 21a, 能够大幅度地减少制造成本。
图 19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 21 的第 2 变型例的、 板主体 21a 的侧视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说明了如图 13(b) 所示那样在板主体 21a 的背面与上侧连接 构件 23 之间插入 1 个调整构件 38 的场合。然而, 在此变型例中, 如图 19(a) 所示, 将被分 割成了 2 个部分的调整构件 38a、 38b 插入上侧连接构件 23 的一端与板主体 21a 的背面之 间。另外, 图 19(b) 表示了这样的状态, 即, 将图 13(b) 所示上侧连接构件 23 及调整构件 38 一体化, 使其翻转, 将上侧连接构件 23 的一端与板主体 21a 的背面抵接, 从而没有间隙地安 装。这样使上侧连接构件 23 及调整构件 38 翻转, 能够根据需要在上侧连接构件 23 与板主 体 21a 的背面之间产生或取消间隙。而且,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为如图 8 所示那样在连接构 件 23、 24 上焊接螺母 34 的构成, 在此变型例中, 在连接构件 23、 24 的孔 h 中使用丝锥切出 螺纹牙, 在此孔 h 中螺旋接合螺栓 35。
图 20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 21 的第 3 变型例的、 第 1 板主体 21b 的四视图。图 20(a) 为第 1 板主体 21b 的后视图, 图 20(b) 为第 1 板主体 21b 的正视图, 图 20(c) 为第 1 板主体 21b 的侧视图, 图 20(d) 为第 1 板主体 21b 的仰视图。图 21 表示图 20 所示第 1 板 主体 21b 被砌筑多层而构成了的壁面的后视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说明了这样的构成的场合, 即, 如图 7(b) 所示, 2 根上侧连接 构件 23 设在板主体 21a 上, 并且其一端固定在板主体 21a 的背面上部, 另一端从背面上部 向上方突出, 2 根下侧连接构件 24 设置在板主体 21a 上, 并且其一端固定在板主体 21a 的背 面下部, 另一端从背面下部向下方突出。然而, 在此变型例中, 如图 20 所示, 2 根连接构件 25 按各另一端从背面上部及背面下部向上方及下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板主体 21b 上, 另外 的 2 根连接构件 25 按各另一端从背面右部及背面左部向右方及左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板 主体 21b 上。
当如图 21 所示那样砌筑多层第 1 板主体 21b 而构筑壁面时, 设在此壁面的开端的 第 2、 第 3 板主体 21c、 21d 成为图 22、 图 23 所示三角形状。在这里, 图 22(a) 为第 2 板主 体 21c 的侧视图, 图 22(b) 为第 2 板主体 21c 的后视图, 图 22(c) 为第 2 板主体 21c 的正视 图, 图 22(d) 为第 2 板主体 21c 的仰视图。图 23(a) 为第 3 板主体 21d 的侧视图, 图 23(b) 为第 3 板主体 21d 的后视图, 图 23(c) 为第 3 板主体 21d 的正视图, 图 23(d) 为第 3 板主体 21d 的仰视图。
图 24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 21 的第 4 变型例的、 板主体 21e 的五视图。图 24(a) 为板主体 21e 的俯视图, 图 24(b) 为板主体 21e 的仰视图, 图 24(c) 为板主体 21e 的侧视图, 图 24(d) 为板主体 21e 的正视图, 图 24(e) 为板主体 21e 的后视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型例中, 为连接构件 23、 24 从板主体 21a 的一端部及另一端 部双方突出的构成, 但此第 4 变型例的壁面板具有板主体 21e、 连接构件 23、 以及卡合部 51 ; 该连接构件 23 按从板主体 21e 的一端部或另一端部的一方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板主 体 21e 上 ; 该卡合部 51 设在板主体 21e 的一端部或另一端部的至少任一方, 与邻接的板主 体 21e 的另一端部或一端部卡合。在本构成中, 连接构件 23 设在板主体 21e 的一方的上端
部, 卡合部 51 设在板主体 21e 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双方。
图 25 为图 24 所示板主体 21e 与邻接的板主体 21e 借助于连接构件 23 及卡合部 51 进行卡合从而倾斜地砌筑了多层而构成了的壁面的侧视图。 图 26 为图 25 所示壁面的后 视图。在将板主体 21e 彼此固定的作业中, 如图 25(b) 所示, 使邻接的上下的板主体 21e 的 卡合部 51 彼此配合而砌筑。此时, 各连接构件 23 经由向与邻接的板主体 21e 卡合的卡合 面侧进出自如的螺栓 35, 与邻接的板主体 21e 卡合, 如图 25(a) 及图 26 所示, 邻接的上下的 板主体 21e 被倾斜地砌筑了多层。而且, 在如直线施工时那样背面处于同一面上的那样的 场合, 不使用螺栓 35 及调整构件 38 地将板主体 21e 倾斜地砌筑多层。
而且, 图 24 及图 25 所示壁面板也可为具有将上下邻接的板主体 21e 的下方的一 方的连接构件 23 与上方的另一方的板主体 21e 相互固定的、 图 9 及图 10 所示倒下防止构 件 92 那样的倒下防止构件的构成。按照此构成, 在使用连接构件 23 及卡合部 51 将板主体 21e 彼此砌筑在一起的作业中, 由倒下防止构件防止板主体 21e 朝壁面的前面侧倒下, 施工 性及安全性提高。
按照上述第 4 变型例的壁面板 21, 当倾斜地砌筑了多层板主体 21e 时, 借助于从板 主体 21e 的一方向外方突出地设置的连接构件 23 和设在板主体 21e 的至少任一方的卡合 部 51, 与邻接的板主体 21e 卡合, 从而能够在铺设延长方向的所期望的位置使上下的板主 体 21e 相互支承。为此, 在砌筑板主体 21e 时, 不在铺设延长方向考虑上下的板主体 21e 的 位置关系, 可对各层从开端开始挨紧砌筑板主体 21e。因此, 按照上述第 4 变型例的壁面板 21, 也能够获得与由上述图 7 所示壁面板 21 构成的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图 27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 21 的第 5 变型例的、 板主体 21e 被倾斜地砌筑了多 层而构成了的壁面的局部侧视图。
在上述第 4 变型例中, 如图 25(a) 所示, 卡合部 51 的与邻接的板主体 21e 卡合的 卡合面 51 与邻接的板主体 21e 没有隔开规定的间隔, 但在此第 5 变型例中, 卡合部 51 按与 邻接的板主体 21e 卡合的卡合面与邻接的板主体 21e 隔开规定的间隔 52 的方式设置。另 外, 邻接的板主体 21e 彼此借助于与嵌入式螺母 36b 螺旋接合的螺栓 35 的前端相互卡合。
按照上述第 5 变型例的壁面板 21, 在由曲线施工砌筑板主体的场合, 被砌在下方 的板主体 21e 与被砌在上方的板主体 21e 不处在同一面上, 在上下的板主体 21e 的前面侧 或背面侧之间产生出入。然而, 按照此构成, 卡合部 51 的、 与邻接的板主体 21e 卡合的卡合 面按与邻接的板主体 21e 隔开规定的间隔 52 的方式设置, 为此, 借助于此预先设置了的间 隙, 卡合部 51 的卡合面与邻接的板主体 21e 不相碰, 可由曲线施工以良好的作业效率砌筑 板主体 21e。
另外, 按照上述第 5 变型例的壁面板 21, 卡合部 51 经由作为调整夹具的螺栓 35 与 邻接的板主体 21e 卡合, 该螺栓 35 能够向卡合面侧自由进出, 为此, 在由曲线施工倾斜地砌 筑板主体 21e 的场合, 即使上下的板主体 21e 的背面不处在同一面上, 通过对螺栓 35 朝与 邻接的板主体 21e 卡合的卡合面侧的进出进行调整, 也能够容易地使上下的板主体 21e 相 互支承, 没有摇晃地卡合, 曲线施工的作业效率提高。
图 28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 21 的第 6 变型例的、 在壁面板 21 的背后浇筑了混凝 土 60 的壁面板 21 的侧视图。
如图 28(a) 所示, 连接构件 23、 24 具有 L 形的固定部 23i、 24i, 该 L 形的固定部23i、 24i 被固定在设于板主体 21a 的背面侧的物体上。 而且, 固定部 23i、 24i 的形状不限于 L 形, 也可为 L 形以外的形状。另外, 在上下的板主体 21a 之间设置止水构件 62。在将混凝 土浇筑在了板主体 21a 的背面侧的场合, 由于固定部 23i、 24i 为 L 形的形状, 为此, 固定部 23i、 24i、 与固定部 23i、 24i 连接了的连接构件 23、 24、 以及板主体 21a 被牢固地固定在混凝 土 60 上。而且, 也可为在壁面板 21 的上下的板主体 21a 之间未设置止水构件 62 的结构。
而且, 也可使用轻质混凝土、 填土、 沙袋等代替处在壁面板 21 的背后的混凝土 60。 另外, 也可为如图 28(b) 所示那样在混凝土 60 的背后存在填土、 天然地基 63 的构成。
图 29(a) 为图 28 所示板主体 21a 的单体的侧视图, 图 29(b) 为形成图 28 所示壁 面板 21 的背面结构的过程的侧视图。
在图 29(a) 所示设置了固定部 23i、 24i 的板主体 21a 如图 29(b) 所示那样被砌筑 了多层后, 在板主体 21a 的背面侧浇筑混凝土 60。在此板主体 21a 的背面侧浇筑混凝土 60 的过程被分成多个阶段。在第 1 次的混凝土 60 的浇筑中, 混凝土 60 被浇筑到线 A, 最低的 板主体 21a 的固定部 23i 的下部及第二层的板主体 21a 的下侧的连接构件 24 的前端由混 凝土 60 埋设而被固定, 板主体 21a 朝前面的倒下得到防止。这样由混凝土将最下面的板主 体 21a 的固定部 23i 及第二层的板主体 21a 的下侧的连接构件 24 的前端牢固地固定后, 接 下来浇筑混凝土 60 到一点划线 B, 第 2 低的第二层的板主体 21a 的固定部 24i 的上部及固 定部 23i 的下部和第三层的板主体 21a 的下侧的连接构件 24 的前端同样地由混凝土 60 埋 设而被固定。通过将混凝土 60 的浇筑到线 A, 将板主体 21a 的下侧的连接构件 24 的前端固 定, 这样, 当将混凝土浇筑到一点划线 B 时, 第二层的板主体 21a 在混凝土的压力下的倒下 得到防止。
按照上述第 6 变型例的壁面板 21, 连接构件 23、 24 的固定部 23i、 24i 被固定在设 于板主体 21a 的背面侧的物体上, 该物体例如为被浇筑在板主体 21a 的背面侧的上述混凝 土 60 等结构物、 被埋设板主体 21a 的背面侧的填土、 沙袋等, 为此, 设置了连接构件 23、 24 的板主体 21a 也被固定。另外, 在将混凝土、 轻质混凝土浇筑在壁面板 21 的背后的场合, 不 需要象以往那样为了板主体 21a 的独立竖立、 防止由混凝土的压力导致的倒下而作为支撑 物使用的由 H 钢等构成的支柱。
图 30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 21 的第 7 变型例的、 在壁面板 21 的背后浇筑了混凝 土 60 的壁面板 21 的侧视图。而且, 在图 30 中, 对与图 28、 29 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省 略其说明。此变型例中的板主体 21f 与图 27 所示板主体 21e 同样地具有与邻接的板主体 21f 卡合的卡合部 51, 在板主体 21f 的背面的上部设置连接构件 23 及固定部 23i。在此第 7 变型例中, 当浇筑混凝土 60 时, 虽然没有如上述第 6 变型例那样将连接构件 24 的前端埋 设在混凝土 60 中进行固定而获得防止设置了连接构件 24 的上层的板主体 21a 朝前面倒下 的作用·效果, 但关于其它点, 获得与上述第 6 变型例同样的作用·效果。
图 31(a) 及 (b)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8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 31(c) 及 (d)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9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 31(e) 及 (f) 为表示本 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10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连接构件 23、 24 如图 7(b) 所示那样设置了 4 根, 但连接构件 的根数不限于 4 根。例如, 也可为如图 31(a)、 (b) 所示第 8 变型例那样在板主体 21a 上设 置 3 根连接构件 23a、 24a 的构成。此连接构件 23a、 24a 成为宽度比图 7(b) 所示连接构件23、 24 更宽的厚的由混凝土、 橡胶、 合成树脂等构成的结构。 另外, 也可为如图 31(c)、 (d) 所 示第 9 变型例那样在板主体 21g 的上部设置连接构件 23 的构成。在此场合, 在板主体 21g 的上部及下部设置凹状及与其嵌合的板状的卡合部 51a。另外, 也可为如图 31(e)、 (f) 所 示第 10 变型例那样在板主体 21h 的下部设置 2 根连接构件 24、 在板主体 21h 的上部及下部 设置与上述同样的卡合部 51a 的构成。
图 32(a) 及 (b)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11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 32(c) 及 (d)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12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 32(e) 及 (f) 为 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13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 32(g) 及 (h)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 面板的第 14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连接构件 23、 24 如图 13(b) 所示那样被经由调整构件 38 固定 在板主体 21a 上, 但也可为不经由调整构件 38 的构成, 按连接构件 23、 24 与板主体 21a 隔 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设置。例如、 也可如图 32(a)、 (b) 所示第 11 变型例那样, 为连接构件 23b、 24b 被折曲并且一端部被固定在板主体 21i 内部的构成。 另外, 也可如图 32(c)、 (d) 所 示第 12 变型例那样, 为将连接构件 23、 24 的一端固定在箱状的固定构件 70 上的构成。另 外, 也可如图 32(e)、 (f) 所示第 13 变型例那样, 为板主体 21p 由长方体形成的构成。另外, 也可如图 32(g)、 (h) 所示第 14 变型例那样, 设置将板主体 21j 的上下 2 个部位的背面部分 减薄了的薄部 71, 连接构件 23、 24 的、 与邻接的板主体 21j 卡合的卡合面按与邻接的板主体 21j 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设置。
图 33(a) 及 (b)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15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 33(c) 及 (d)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16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 33(e) 及 (f) 为 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17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另外, 也可如图 33(a)、 (b) 所示第 15 变型例那样, 在板主体 21k 经由接合部 72 一 体成形连接构件 23e、 24e。在此场合, 不用螺栓就能够在板主体 21k 上固定连接构件 23e、 24e。另外, 也可如图 33(c)、 (d) 所示第 16 变型例那样, 比板主体 21L 的高度更长的连接构 件 23c 经由接合部 73 一体成形在板主体 21L 上。另外, 也可如图 33(e)、 (f) 所示第 17 变 型例那样, 为用螺栓 37 固定比板主体 21m 的高度更长的连接构件 23d 的构成。
图 34(a) 及 (b)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18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 34(c) 及 (d)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19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 34(e) 及 (f) 为 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20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在上述第 4 变型例中, 板主体 21e 具有图 24 所示那样的卡合部 51, 另外, 连接构件 23 设在板主体 21e 的上部, 但也可为其它的构成。例如、 也可如图 34(a)、 (b) 所示第 18 变 型例那样, 为连接构件 24 被设置在板主体 21e 的下部、 卡合部 51 被设置在板主体 21e 的上 部及下部的构成。另外, 也可如图 34(c)、 (d) 所示第 19 变型例那样, 为在上部及下部设置 具有凹凸的卡合部 51b、 连接构件 23 被设置在板主体 21n 的上部的构成。另外, 也可如图 34(e)、 (f) 所示第 20 变型例那样, 为图 34(c)、 (d) 的连接构件 23 的位置上下颠倒的构成。 而且, 在图 34(a) ~ (f) 中, 卡合部 51、 51b 按与邻接的板主体 21 卡合的卡合面与邻接的板 主体 21 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设置, 构成用于使邻接的板主体 21 没有摇晃地卡合的调整 夹具的螺栓 35 通过嵌入式螺母 36b 而设置。
图 35(a) 及 (b)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21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35(c) 及 (d)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22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 35(e) 及 (f) 为 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23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 35(g) 及 (h)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 面板的第 24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也可如图 35(a)、 (b) 所示第 21 变型例那样, 为从图 34(c)、 (d) 的壁面板将调整构 件 38 去掉并且使其卡合部 51b 和凹凸的位置上下颠倒的构成。另外, 也可为如图 35(c)、 (d) 所示第 22 变型例那样, 为从图 34(e)、 (f) 的壁面板将调整构件 38 去掉并且使其卡合 部 51b 和凹凸的位置上下颠倒的构成。另外, 也可为如图 35(e)、 (f) 所示第 23 变型例、 图 35(g)、 (h) 所示第 24 变型例那样具有图示那样的卡合部 51c 的构成。
图 36(a) 及 (b)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25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 36(c) 及 (d)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26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 36(e) 及 (f) 为 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27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 36(g) 及 (h)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 面板的第 28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 36(i) 及 (j)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29 变 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 36(k) 及 (L) 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30 变型例的侧视图及 后视图。
也可如图 36(a)、 (b) 所示第 25 变型例那样, 为在板主体 21e 的上部设置宽度大 而且厚的由混凝土、 橡胶、 合成树脂等构成的连接构件 23a, 下部使用螺栓 35 及嵌入式螺母 36b 进行卡合的构成。另外, 也可如图 36(c)、 (d) 所示第 26 变型例那样, 为在板主体 21e 的 上部一体成形同样的连接构件 23e, 下部使用螺栓 35 及嵌入式螺母 36b 进行卡合的构成。 另 外, 也可如图 36(e)、 (f) 所示第 27 变型例那样, 为设置一端被固定在了板主体 21e 内部的、 折曲的连接构件 23b, 下部使用螺栓 35 及嵌入式螺母 36b 进行卡合的构成。 另外, 也可如图 36(g)、 (h) 所示第 28 变型例那样, 为用固定构件 70 固定连接构件 23 的一端的构成。在这 里, 在板主体 21e 的下部设置用于与邻接的板主体 21e 卡合的螺栓 35 及嵌入式螺母 36b。 另外, 也可如图 36(i)、 (j) 所示第 29 变型例那样, 为在板主体 21e 的上部设置连接构件 23, 在板主体 21e 的下部具有大致 L 形的支持构件 50 并且该板主体 21e 上部及下部具有图示 那样的卡合部 51 的构成。另外, 也可如图 36(k)、 (L) 所示第 30 变型例那样, 为设置了将上 述板主体 21e 的上部的背面部分减薄了的薄部 71 的板主体 21q 的构成。而且, 图 36(a) ~ (k) 的板主体 21e、 21q 具有与邻接的板主体 21 的另一端部或一端部卡合的卡合部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