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帘系统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共同转让的全部题为 “罗马帘系统” 的、 于 2009 年 5 月 22 日提交的第 61/180,538 号美国临时专利申请、 于 2009 年 9 月 4 日提交的第 61/240,064 号美国临时专 利申请和于 2010 年 5 月 20 日提交的第 12/784,096 号美国非临时专利申请的优先权, 其公 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窗帘, 尤其涉及罗马帘系统。 背景技术
典型的窗帘, 例如卷帘、 褶形帘、 罗马帘和活动百叶窗, 安装在窗户的前面, 以阻止 阳光进入室内并提供私密性。图 1 和图 2 分别是完全关闭位置中的现有技术的罗马帘系统 10 的前视立体图和后视立体图。图 3 是部分打开位置中的现有技术的罗马帘系统 10 的前 视立体图。罗马帘系统 10 包括 “被绑住 (hobbled)” 的遮光帘织物 12, 当打开罗马帘系统 10 时, 遮光帘织物 12 适于折叠成多个水平褶 14( 如图 3 所示 )。褶 14 由刚性压条 16( 或销 ) 形成, 压条缝到遮光帘织物 12 中并且水平延伸横过遮光帘织物的宽度。 罗马帘系统 10 包括两个条带 20, 两个条带 20 沿遮光帘织物 12 的后表面长度延伸并在压条 16 处连接到遮 光帘织物的后表面。相应地, 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当罗马帘系统 10 完全关闭时, 遮光帘织物 12 垂有多个褶 22。
三根拉绳 24 附接到最低的压条 16A 上并且从最低的压条 16A 延伸到卷管 26。两 根拉绳 24 通过多个孔环 28( 连接到压条 16) 被滑动地接收和绕卷管 26 被卷绕地接收, 例 如接收到卷管上的线轴 30 中。某些现有技术的罗马帘系统已包括具有 1/4 英寸或更小宽 度的条带, 而不包括拉绳 24。 当转动卷管 26 以使拉绳 24 绕卷管进行卷绕时, 在向上的方向 上与具有最低褶 22A 的遮光帘织物 12 一起拉起最低的压条 16A。当最低的压条 16A 与下一 个较高的压条 16 接触时, 两个压条然后在向上方向上一起移动。用这种方法, 升起和放下 罗马帘系统 10 的遮光帘织物 12。通常, 可以通过电动机 ( 未示出 ) 控制卷管 26, 电动机可 以位于卷管内。
如果阻碍遮光帘织物 12 或任何压条 16 的移动, 而遮光帘织物正在被放下, 那么一 条或多条拉绳 24 可能变得松弛, 然后当遮光帘织物 12 被再次升起时拉绳可能缠结。这样, 在再次运行系统之前, 可能需要维修罗马帘系统 10。因此, 需要其中避免拉绳 24 的缠结的 改进的罗马帘系统。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用于打开和关闭遮光帘织物 ( 例如罗马帘织物 ) 的遮光 帘系统, 包括至少一个宽的柔性升降带 ( 即柔性材料 ), 与现有技术的拉绳相比, 升降带不 易缠结。 遮光帘织物具有顶端和底端, 并且适于在完全打开位置和完全关闭位置之间移动。柔性材料具有连接至可转动安装的卷管的第一端, 卷管安装在遮光帘织物顶端附近, 以使 柔性材料绕卷管被卷绕地接收。罗马帘系统还包括多个耦合结构, 以用于将柔性材料保持 在遮光帘织物的后表面附近。每个耦合结构在附接点处连接到遮光帘织物的后表面, 附接 点通过偏移距离间隔开, 以便耦合结构和遮光帘织物形成用于接收柔性材料的开口。通过 由耦合结构和遮光帘织物形成的开口, 滑动地接收柔性材料。柔性材料的第二端在遮光帘 织物底端附近耦合至遮光帘织物, 以便当在相应的第一和第二方向上转动卷管时, 遮光帘 织物的底端适于在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上移动, 以分别升起和放下遮光帘织物。遮光帘织 物可以包括罗马帘织物, 当遮光帘织物向完全打开位置移动时, 罗马帘织物适于形成多个 水平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柔性材料可以具有稍小于偏移距离的宽度, 以及可 以放置在附接点之间, 在附接点处耦合结构连接至遮光帘织物的后表面。根据本发明的另 一个实施方式, 遮光帘系统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平行的升降带, 两个平行的升降带绕卷管被 卷绕地接收, 每个升降带具有大于或等于约 6 英寸的宽度。每个升降带可以包括柔性网孔 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 遮光帘系统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柔性材料段, 其中柔性 材料段的总体宽度约为遮光帘织物的宽度的 37.5%或更大。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 每个柔性材料段可以具有大于或等于约 3 英寸的宽度, 以避免缠结。 此外, 在本文中还描述了用于将柔性材料 ( 即升降带 ) 连接到遮光帘系统的遮光 帘织物的柔性材料连接机构。柔性材料连接机构包括外壳、 细长棘齿条和锁止结构。外壳 具有细长的圆柱形腔和细长的开口, 以将柔性材料接收到腔中。将细长棘齿条接收到外壳 的腔中, 以便柔性材料可以位于棘齿条和外壳之间。 锁止结构适于耦合至棘齿条和外壳, 以 将棘齿条相对于外壳固定在适当位置。当锁止结构没有耦合至棘齿条和外壳时, 棘齿条适 于被转动以调节接收在腔中的第一升降带的量。当锁止结构耦合至棘齿条和外壳时, 将棘 齿条和第一升降带相对于外壳固定在适当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 用于遮盖开口的遮光帘系统, 包括用于遮盖开口的遮光 帘织物、 安装在遮光帘织物顶端附近的可转动安装的卷管、 位于卷管和开口之间的支撑构 件、 和绕卷管被卷绕地接收以用于升起和放下遮光帘织物的柔性构件。遮光帘织物适于在 完全打开位置和完全关闭位置之间移动, 遮光帘织物的顶端固定地连接到支撑构件。柔性 构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一端连接至卷管, 第二端与第一端相对应并在遮光帘织物底 端附近连接至遮光帘织物。柔性构件横过支撑构件的边缘垂下, 并从遮光帘织物的底端延 伸到遮光帘织物后表面附近的卷管。当分别在第一和第二方向上转动卷管时, 柔性构件的 第二端适于在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上移动, 以分别地升起和放下遮光帘织物。柔性构件可 以包括绕卷管接收的柔性片。
从参照附图的以下发明描述中, 本发明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的简要说明
参照附图, 在下面的描述中将更加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其中 :
图 1 是在完全关闭位置中的现有技术的罗马帘系统的前视立体图 ;
图 2 是在完全关闭位置中的图 1 的现有技术的罗马帘系统的后视立体图 ;
图 3 是在部分打开位置中的图 1 的现有技术的罗马帘系统的前视立体图 ;
图 4 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平的罗马帘系统的前视立体图 ;
图 5 是图 4 的罗马帘系统的后视立体图 ; 图 6 是在部分打开位置中的图 4 的罗马帘系统的前视立体图 ; 图 7 是图 4 的罗马帘系统的后视图 ; 图 8 是图 4 的罗马帘系统的左视图 ; 图 9 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具有替代的耦合结构的罗马帘系统的后视立体图 ; 图 10 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具有包括具有遮光帘织物材料片的耦合结构 的罗马帘系统的后视立体图 ;
图 11 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刀式折叠的罗马帘系统的前视立体图 ;
图 12 是图 11 的罗马帘系统的后视立体图 ;
图 13 是图 11 的罗马帘系统的后视图 ;
图 14 是图 11 的罗马帘系统的左视图 ;
图 15 是图 11 的罗马帘系统的顶部剖视图 ;
图 16 是根据本发明替代性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的顶部剖视图 ;
图 17 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被绑住的罗马帘系统的前视立体图 ;
图 18 是图 17 的罗马帘系统的后视立体图 ;
图 19 是图 17 的罗马帘系统的后视图 ;
图 20 是图 17 的罗马帘系统的左视图 ;
图 21 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的后视立体图。
图 22 是图 21 的罗马帘系统的顶部剖视图 ;
图 23 是根据本发明替代性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的顶部剖视图 ;
图 24 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的后视立体图 ;
图 25 是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的后视立体图 ;
图 26 是更加详细地示出端盖 870 的图 25 的罗马帘系统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
图 27 是示出带夹怎样连接到柔性材料段和下部的外部压条的图 25 的罗马帘系统 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
图 28 是图 27 的带夹的放大立体图 ;
图 29 是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具有升降带附接机构的罗马帘系统的后视立 体图。
图 30 是图 29 的罗马帘系统的左视图 ;
图 31 是图 29 的罗马帘系统的升降带附接机构的放大底视立体图 ;
图 32 是图 31 的升降带附接机构的部分分解的底视立体图 ;
图 33 是图 31 的升降带附接机构的部分分解的顶视立体图 ;
图 34 是图 31 的升降带附接机构的放大右视剖视图 ;
图 35 是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具有前控制组件的罗马帘系统的后视立体 图;
图 36 是图 35 的罗马帘系统的后视立体图 ;
图 37 是图 35 的罗马帘系统的左视图 ;
图 38 是图 35 的罗马帘系统的放大后视立体图 ; 以及
图 39 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具有前控制组件的罗马帘系统的后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结合附图阅读上述发明内容以及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时, 能够对其 有更好地理解。 为了对本发明进行举例说明, 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是目前优选的, 其中 在几副图中相似的标记表示相似部件, 然而, 应该理解, 本发明并不限于所公开的具体方法 和手段。
图 4 和图 5 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100 的前视立体图和 后视立体图。 第一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100 具有平的罗马帘织物 112, 罗马帘织物 112 从 顶端 114 延伸到底端 115, 以用于遮盖开口, 例如窗户。罗马帘织物 112 通过遮光帘织物的 两个相对侧边 116、 117 之间的宽度 W 罗马 1 来表征。罗马帘系统 100 可操作为在完全关闭位 置 ( 其中遮光帘织物 112 完全遮盖窗户, 如图 4 所示 ) 和完全打开位置 ( 其中窗户的整个 长度或窗户的至少一部分没有被遮光帘织物 112 遮盖, 如图 6 所示 ) 之间升起和放下罗马 帘织物 112 的底端 115。如图 6 所示, 当罗马帘系统打开时, 罗马帘织物 112 折叠成多个水 平褶 118。 罗马帘系统 100 的完全打开位置由遮光帘织物 112 的数量来确定, 当罗马帘系统 打开时, 遮光帘织物 112 必须紧密折叠在顶端 114 的附近。
如图 5 所示, 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100 包括宽的升降带 120( 例如包 括宽的柔性材料或片 ), 其允许遮光帘织物 112 的底端 115 在向上和向下的方向移动。例 如, 升降带 120 的柔性材料可以与卷帘系统的遮光帘织物相同, 这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而言是公知的。升降带 120 绕卷管 122 被卷绕地接收, 以允许遮光帘织物 112 移动。卷管 122 安装在遮光帘织物 112 的顶端 114 附近, 例如安装到窗户上方的墙壁上、 窗户上方的天 花板上或者窗户每侧的墙壁上。在 2002 年 12 月 24 日授权的题为 “具有超静音电机驱动和 ESD 保护的电动遮光帘” 的第 6,497,267 号美国专利更加详细地描述了用于卷帘系统的卷 管和遮光帘织物的实施例, 其整体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如果罗马帘织物 112 是薄织物, 升降带 120 可以由半透明材料制成, 以使一些阳光 透过罗马帘织物和柔性材料。升降带 120 的柔性材料还可以包括网孔材料 120A( 如图 5 所 示 ), 例如由 Phifer 公司制造的。 例如, 网孔材料 120A 可以由玻璃纤维线制成, 玻璃纤维线 具有约 0.005 英寸的直径并且表面涂覆有聚氯乙烯 (PVC)。 网孔材料 120A 的网孔尺寸例如 可以是 8×8( 即在一平方英寸的网孔材料中有 8 条垂直线和 8 条水平线 )。可替代地, 网孔 材料 120A 可以包括聚酯纤维线 ( 例如每个具有约 0.003 英寸的直径 ) 的纱罗组织。纱罗 组织的每根经纱 ( 即垂直线 ) 都包括捻在一起的两根聚酯纤维线, 同时每根纬纱 ( 即水平 线 ) 包括单根聚酯纤维线。纱罗组织的网孔尺寸例如可以是 9×18( 即在一平方英寸的纱 罗组织中有 9 根经纱和 18 根纬纱 )。
升降带 120 具有第一顶端 126、 与第一顶端相对的第二底端 127 和两条相对侧边 128、 129。升降带 120 的第一端 126 连接至卷管 122, 第二端 127 在罗马帘织物的底端 115 的附近耦合至罗马帘织物 112 上。柔性材料 120 绕卷管 122 被卷绕地接收, 以便分别在第 一和第二方向上转动卷管 122 时, 柔性材料的第二端和遮光帘织物 112 的底端 115 适于在 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上移动, 从而分别升起和放下罗马帘织物。在不需要线轴 ( 例如图 2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罗马帘系统 10 的线轴 30) 的情况下, 升降带 120 能够绕卷管 122 进行卷 绕。
罗马帘系统 100 包括多个耦合结构, 以用于将升降带 120 保持在遮光帘织物 112 的后表面 119 附近。具体地, 罗马帘系统 100 包括多个例如是外部压条 124 的细长刚性构 件和两列垂直的孔环 125, 孔环 125 附接至遮光帘织物 112 的后表面 119。外部压条 124 水 平延伸通过每一列中孔环 125 中的一个, 以使孔环作为将压条耦合到遮光帘织物 112 的后 表面 119 的附接点。两列孔环 125( 即压条 124 的附接点 ) 设置在遮光帘织物 112 的侧边 116、 117 附近, 并且通过偏移距离 d 偏移 1 水平地彼此间隔开。因此, 每一个压条 124 在压条 所延伸通过的两个孔环 125 之间延伸偏移距离 d 偏移 1 的长度。通常, 在每个孔环 125 与罗马 帘织物 112 的相邻侧之间的距离约为 1-2 英寸, 例如, 由遮光帘制造商协会 (WCMA) 所规定 的。因此, 当遮光帘织物 112 的宽度 W 罗马 1 约为 18-20 英寸时, 偏移距离 d 偏移 1 可以约为 16 英寸。
升降带 120 可以固定地附接到最低的压条 124A, 最低的压条 124A 设置在遮光帘织 物 112 的底端 115 附近, 例如, 离遮光帘织物的底端 1 英寸那样近。升降带 120 从最低的压 条 124A 延伸到卷管 122, 并且通过由外部压条 124、 孔环 125( 通过其接收相应压条 ) 和相 邻的遮光帘织物 112 形成的开口被滑动地接收。因此, 升降带 120 安置在两列孔环 125 之 间, 并且随着卷管 122 转动, 升降带 120 适于移动通过耦合结构的开口。当转动卷管 122 以 使升降带 120 绕卷管进行卷绕时, 在向上方向上拉动最低的压条 124A。 然后, 随着罗马帘系 统 100 的打开, 最低的压条 124A 将接触下一个相邻的压条 124( 等等 ), 因此形成了遮光帘 织物 112 中的褶 118。 罗马帘系统 100 还可以包括电机驱动系统 ( 未示出 ), 以通过罗马帘系统的使用者 控制卷管 122 的转动。在 2006 年 1 月 10 日授权的、 题为 “电动帘控制系统” 的第 6,983,783 号美国专利更加详细地描述了用于控制卷管转动的电机驱动系统的实施例, 其整体公开内 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可替代地, 罗马帘系统 100 可以包括手动系统。在 2007 年 11 月 15 日授权的、 题为 “卷帘离合组件” 的第 11/985,418 号美国专利申请更加详细地描述了用于 控制卷管转动的手动系统的实施例, 其整体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图 7 和图 8 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100 的后视图和左视 图。升降带 120 通过如图 5 和 7 所示的宽度 WFLEX1( 即侧边 128、 129 之间 ) 来表征。升降带 120 的宽度 WFLEX1 稍小于压条 124 之一的孔环 125 之间的距离 ( 即偏移距离 d 偏移 1)。例如, 在孔环 125 和升降带 120 的侧边 128、 129 之间应当有约 1 英寸的间隙。因此, 如果遮光帘 织物 112 的宽度 W 罗马 1 约为 18-20 英寸, 则孔环的偏移距离 d 偏移 1 可以约为 16 英寸, 并且因 此升降带 120 的宽度 WFLEX1 可以约为 14 英寸。换句话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升降 带 120 的宽度 WFLEX1 至少约为遮光帘织物 112 的宽度 W 罗马 1 的 70%, 可以与遮光帘织物的宽 度 W 罗马 1 的 50%一样小。
因此, 因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100 不包括现有技术的拉绳 24, 所 以避免了拉绳的缠结。此外, 与现有技术的罗马帘系统 10 的拉绳 24 相比, 第一实施方式的 升降带 120 以更加整齐的方式绕卷管 122 进行卷绕。
图 9 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在完全关闭位置的罗马帘系统 200 的后视立体 图。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100 相比, 第二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200 具有将升降
带 120 保持在遮光帘织物 112 的后表面 119 附近的不同耦合结构。罗马帘系统 200 包括多 个圆柱形袋 230, 而非包括用于支撑外部压条 124 的孔环 125。罗马帘系统 100 的遮光帘织 物 112 进行折叠, 以在遮光帘织物的侧边 116、 117 处形成褶边 232。袋 230 例如由沿遮光帘 织物的侧边 116、 117 的遮光帘织物 112 的褶边 232 的材料构成, 即袋被缝 ( 或者以其它方 式适当地固定 ) 到遮光帘织物的后表面 119。袋 230 具有用于接收和保持外部压条 124 的 端部的开口端。升降带 120 位于两列袋 230 之间 ( 即在褶边 232) 之间, 并且被滑动地接收 在外部压条 124 和遮光帘织物 112 之间。
图 10 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在完全关闭位置的罗马帘系统 300 的后视立体 图。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300 包括多个遮光帘织物材料的细长件 336, 作为将升 降带 120 保持在遮光帘织物 112 的后表面 119 附近的耦合结构, 而非包括第一实施方式的 外部压条 124 和孔环 125。遮光帘织物材料的细长件 336 在附接点 338 处被缝到遮光帘织 物 112 的后表面 119, 附接点 338 设置在遮光帘织物 112 的侧边 116、 117 的附近。遮光帘织 物材料的细长件 336 在附接点 338 之间水平延伸偏移距离 dOFFSET1 的长度, 即在与图 5 所示 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外部压条 124 大致相同的位置。升降带 120 附接在最低压条 124A 上, 并 被滑动地接收在遮光帘织物材料的细长件 340 和遮光帘织物 112 之间。可替代地, 升降带 120 可以在遮光帘织物 112 的底端 115 附近直接附接到遮光帘织物上。 图 11 和图 12 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400 的前视立体图和 后视立体图。第四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400 具有 “刀式折叠” 的罗马帘织物 412, 当关闭 罗马帘系统时, 罗马帘织物 412 包括多个薄的且水平的褶 440。图 13 和图 14 分别是根据 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400 的后视图和左视图。图 15 是通过图 14 所示的线得 到的罗马帘系统 400 的顶部剖视图。褶 440 由刚性的褶形成压条 442 形成, 压条 442 水平 延伸横过遮光帘织物 412 的后表面 419。一部分遮光帘织物 412 绕过 (loop through) 每 个褶形成压条 442 并收缩遮光帘织物 412 以形成相应的褶 440。孔环 125 附接在褶形成压 条 442 上且外部压条 124 延伸通过孔环, 以使每个外部压条与褶形成压条之一相邻且平行。 升降带 120 附接在最低压条 124A 上, 并被滑动地接收在外部压条 124 和相应的褶形成压条 442 之间。最低的压条 124A 例如可以设置在离遮光帘织物 112 的底端 115 约 4-8 英寸处。 在 2007 年 7 月 10 日授权的题为 “罗马帘褶形成压条” 的第 6,257,300 号美国专利更加详 细地描述了褶形成压条的实施例, 其整体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可替代地, 耦合结构可以不完全围绕升降带 120, 而是可以通过足以确保升降带保 持在遮光帘织物 410 的后表面 419 附近的量部分地包围升降带。图 16 是根据替代性实施 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450 的顶部剖视图。图 16 的罗马帘系统 450 的每个耦合结构包括一对 刚性指状物 454, 指状物 454 经由相应的附接构件 455 附接至每个褶形成压条 442。刚性指 状物 454 朝向彼此延伸, 以使每对刚性指状物形成用于接收升降带 120 的开口。因此, 每对 刚性指状物 454 操作以部分地包围升降带 120 和将升降带保持在遮光帘织物 410 的后表面 419 的附近。间隙 456 形成在刚性指状物 454 之间以及使升降带 120 稍微折叠, 因此升降带 可以从刚性指状物移开并且不再保持在遮光帘织物 112 的后表面 119 附近。
图 17 和图 18 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500 的前视立体图和 后视立体图。 第五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500 具有被绑住的罗马帘织物 512, 其以多个水平 摺 560 的形式下垂。图 19 和图 20 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500 的后
视图和左视图。罗马帘系统 500 包括多个内部压条 562, 内部压条 562 缝到遮光帘织物 512 中并且水平延伸横过罗马帘织物的宽度。两列孔环 125 附接在内部压条 562 上。通过每一 列中的孔环 125 之一接收外部压条 124, 并且外部压条 124 沿遮光帘织物 512 的后表面 519 进行延伸, 以使每个外部压条与内部压条 562 之一相邻且平行。因此升降带 120 被滑动地 接收在外部压条 124 和相邻的缝到遮光帘织物 512 中的内部压条 562 的之间。当转动卷管 122 以使升降带 120 绕卷管进行卷绕时, 在向上方向, 最低的压条 124A 与最低褶 560A 的遮 光帘织物 512 一起被拉起。
罗马帘系统 500 还包括两个条带 564, 条带 564 从最低的压条 124A 延伸到罗马帘 织物 512 的顶端 114。两个条带 564 附接在每个内部压条 562 上, 升降带 120 位于两个条带 之间。在两个相邻内部压条 562 之间的每个条带 564 的长度小于在两个相邻内部压条之间 的遮光帘织物 512 的长度, 以便当打开罗马帘系统 500 时, 遮光帘织物垂有褶 560。
图 21 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600 的后视立体图。图 22 是通过 图 21 所示的线得到的罗马帘系统 600 的顶部剖视图。罗马帘系统 600 包括三列孔环 125A、 125B、 125C。最外列的孔环 125A、 125C 与最内列的孔环 125B 等距间隔开, 即以偏移距离 d 偏 遮光帘织物 512 的中心附近的那列孔环 125B 提供了遮光帘织物的额外支撑, 以 移 2 间隔开。 便第六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600 可以包括比第五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500 更宽的遮光 帘织物 ( 例如具有约大于 32 英寸的宽度 W 罗马 2)。
罗马帘系统 600 包括两条升降带 620A、 620B( 即两条平行的柔性材料段 ), 二者 都绕卷管 122 进行卷绕。升降带 620A、 620B 中的每一个具有各自的相对侧边 628A、 629A、 628B、 629B。 每个升降带 620A、 620B 具有宽度 WFLEX2( 即在相应的侧边 628A、 629A、 628B、 629B 之间 ), 以使升降带可以位于最外列的孔环 125A、 125C 与中间列的孔环 125B 之间。如在第 一实施方式中那样, 升降带 620A、 620B 中的每一个的宽度 WFLEX2 稍小于相邻孔环之间的距离 ( 即在孔环 125A 和孔环 125B 之间, 以及在孔环 125B 和孔环 125C 之间 )。此外, 可以设置 附加列的孔环和附加的升降带, 以支撑比图 21 所示的罗马帘系统 600 可以支撑的遮光帘织 物的宽度更大的遮光帘织物。
图 23 是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650 的顶部剖视图, 其中升降带 620A、 620B 位于外部压条 124 的外面。图 23 的罗马帘系统 650 的耦合结构包括细长的带引导件 654A、 654B, 细长的带引导件 654A、 654B 提供了将升降带 620A、 620B 保持在遮光帘织物 512 的后表面 519 附近的可拆装置。带引导件 654A、 654B 位于每个外部压条 124 的附近并耦合 至孔环 125A、 125B、 125C 上, 以将相应的升降带 620A、 620B 保持在遮光帘织物 512 的后表面 519 附近。如图 23 所示, 第一带引导件 654A 耦合至第一和第二孔环 125A、 125B, 以围住第 一升降带 620A, 而第二带引导件 654B 与罗马帘系统 650 分开。例如, 带引导件 654 可以由 玻璃纤维加强材料制成, 例如尼龙, 以及带引导件 654 可以具有约 0.0625 英寸的直径。
每个带引导件 654A、 654B 包括平的附接端 655 和反向倒钩附接端 656, 并且可以稍 微弯曲 ( 即折弯 ), 以便平的和倒钩附接端 655、 656 可以插入到适当孔环 125A、 125B、 125C 的内部 ( 与相应的外部压条 124 一起 )。每个带引导件 654A、 654B 的倒钩附接端 656 阻止 带引导件的退出。每个带引导件 654A、 654B 的平的附接端 655 例如可以约 2 英寸长, 以适 应不同罗马帘系统的孔环 125A、 125B、 125C 的各种间距 ( 即偏移距离 d 偏移 2)。可替代地, 带 引导件 654A 654B 可以包括第一端和相对的第二端, 第一端可以柔性地或可转动地附接到外部压条 124, 第二端可以可拆除地附接 ( 例如夹住或咬住 ) 到外部压条。此外, 带引导件 654A、 654B 可以可选地位于内部压条 562 附近, 以使升降带被滑动地接收在带引导件和相 应的内部压条之间。
图 24 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700 的后视立体图。罗马帘系统 700 包括两条升降带 720A、 720B, 但是不包括中间列的孔环 125B( 第六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 统 600 所具有的 )。因此, 第七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700 的遮光帘织物 512 具有例如小于 约 32 英寸的宽度 W 罗马 3( 即, 如可以仅通过两列孔环支撑那样 )。升降带 720A、 720B 的柔性 材料例如可以包括网孔材料 120A( 如图 5 所示 )。 每条升降带 720A、 720B 具有宽度 WFLEX3( 即 在相应的侧边 728A、 729A、 728B、 729B 之间 )。优选地, 当遮光帘织物 512 具有多达约 32 英 寸的宽度 W 罗马 3 时, 升降带 720A、 720B 具有约 6-8 英寸的最小宽度 WFLEX3, 以使网孔材料 120A 能够适当地处理遮光帘织物 512 的负载 ( 即重量 )。例如, 如果每条升降带 720A、 720B 的宽 度 WFLEX3 约为 8 英寸, 每条升降带将具有约 100 磅的提升能力。如果每条升降带 720A、 720B 的宽度 WFLEX3 约为 6 英寸, 遮光帘织物 512 的后表面 519 附近的升降带的柔性材料的总体宽 度约为 12 英寸。因此, 遮光帘织物 512 的后表面 519 附近的升降带 720A、 720B 的柔性材料 的总体宽度, 至少是遮光帘织物的宽度 W 罗马 3 的 3/8( 即至少是遮光帘织物的 37.5% )。
如果升降带 720A、 720B 由无孔材料 (solid material)( 而非网孔材料 120A) 制成, 则可以将每条升降带 720A、 720B 的最小宽度 WFLEX3 减小至约 6 英寸以下。为了避免升降带 720A、 720B 的缠结和需要使用一个或多个卷管 122 上的线轴, 每条升降带 720A、 720B 的宽度 WFLEX3 应该至少大于或等于卷管的直径。例如, 如果卷管 122 具有 1.275 英寸的直径, 则每 条升降带 720A、 720B 的宽度 WFLEX3 应该至少大于或等于约 1.275 英寸。但是, 升降带 720A、 720B 可能仍将易受遮光帘织物 512 升起和放下期间的折叠的损坏。 折叠的升降带的最终宽 度可以是实际宽度 WFLEX3 的一半, 因此折叠的升降带可能容易缠结。 因此, 每条升降带 720A、 720B 的宽度 WFLEX3 应该大于或等于约 3 英寸。
为了在第七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700 中使用更宽的遮光帘织物 112, 可以设置 附加列的孔环 125 和升降带。例如, 升降带可以沿外部压条 124 间隔开约 10-16 英寸。此 外, 罗马帘系统 700 可以仅包括连接至内部压条 562 的多列增大的孔环 ( 未示出 ), 而不包 括外部压条 124, 可以通过内部压条 562 滑动地接收升降带 720A、 720B。
图 25 是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800 的后视立体图。罗马帘系统 800 包括两条升降带 820A、 820B 和三列孔环 125A、 125B、 125C。罗马帘系统 800 包括外部压 条 124 端部处的端盖 870, 以将外部压条附接到最外面的孔环 125A、 125C 上并将外部压条保 持到相应的内部压条 562 附近。此外, 罗马帘系统 800 还包括在相应的升降带 820A、 820B 的下端处的两个带夹 880, 以将升降带附接到最低的外部压条 124A 上。
图 26 是更加详细地示出端盖 870 的罗马帘系统 800 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第 一端盖 870A 被示为处于非附接状态, 而第二端盖 870B 被示为处于附接状态。 每个端盖 870 包括通过柔性部分 876 连接在一起的套管部分 872 和杯状部分 874。为了将端盖 870 之一 安装到相应的外部压条 124 的端部上, 套管部分 872 绕外部压条的端部滑行, 以使外部压条 延伸通过套管部分。然后通过相应的孔环 ( 例如孔环 125A) 将外部压条 124 插入, 以便将 端盖 870 的套管部分 872 朝向罗马帘系统 800 的内部进行设置。然后将端盖 870 的柔性部 分 876 折弯, 并且杯状部分 874 附接到外部压条 124 的端部, 以使外部压条的端部接收在杯状部分内。因此, 将相应的孔环 125A 锁到由端盖 870 的套管部分 872、 柔性部分 876、 杯状 部分 874 和外部压条 124 形成的开口中。
图 27 是示出带夹 880 怎样附接到升降带 820A、 820B 和下部外部压条 124A 的罗马 帘系统 800 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每个带夹 880 包括彼此相同的两个带夹部分 880A、 880B。 图 28 是更详细地示出两个带夹部分 880A、 880B 的罗马帘系统 800 的带夹 880 之一的放大 立体图。当将两个带夹部分 880A 附接在一起时, 升降带 820A、 820B 之一夹在两个带夹部分 之间。将下部的外部压条 124A 接收在两个带夹部分 880A、 880B 的每一个的压条通道 882 中。当正将带夹部分附接在一起时, 将定位销 884 接收到定位销开口 885 中, 以及操作定位 销 884, 以将两个带夹部分 880A、 880B 相对于彼此进行对准。 将定位螺丝 886 接收在每个带 夹部分 880A、 880B 的附接开口 888 中, 以将带夹部分固定地保持在一起。通过固定螺丝开 口 892 接收固定螺丝 890, 以使固定螺丝接触压条通道 882 内的下部的外部压条 124A。当 收紧固定螺丝以接触下部的外部压条时, 固定螺丝 890 阻止带夹 880 相对于下部的外部压 条 124A 的横向移动。
两个带夹部分 880A、 880B 包括齿状物 894, 当将带夹部分附接在一起时, 齿状物 894 接收在口 895 中。齿状物 894 延伸通过在升降带 820A、 820B 的网孔材料 120A 的线之间 形成的开口。 当正将带夹 880 附接到升降带的下端时, 齿状物 894 有助于将带夹部分 880A、 880B 相对于升降带 820A、 820B 进行对准。两个带夹部分 880A、 880B 还包括脊 896, 当将带 夹部分附接在一起时, 将脊 896 接收在凹部 898 中。脊 896 和凹部 898 将升降带 820A、 820B 夹在两个带夹部分 880A、 880B 之间, 以当罗马帘系统 800 升起罗马帘织物 812 时, 阻止升 降带相对于带夹 880 的垂直移动。因此, 可以通过松开带夹之一的定位螺丝 886, 相对于齿 状物 894 重新调整升降带, 将一个带夹相对于另一带夹对准和再次将两个带夹部分 880A、 880B 附接在一起, 从而将罗马帘系统 800 的两个带夹 880( 即附接到升降带 820A、 820B) 相 对于彼此进行对准。
图 29 和图 30 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900 的后视立体图和 左视图。 相应升降带 820A、 820B 的底端 827A、 827B 附接到相应的可调升降带附接机构 980A、 980B。因为卷管 122 和相应的升降带 820A820B 的底端 827A、 827B 之间的距离可能不是完 全相同的, 所以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升降带附接机构 980A、 980B 可以轻易地且独立地调 整相应的升降带的数量, 该升降带在卷管和相应的升降带附接机构之间延伸。罗马帘系统 900 包括两个附接片 982A、 982B, 附接片 982A、 982B 在遮光帘织物的底端 115 附近附接至罗 马帘织物 512 上。通过每个可调升降带附接机构 980A、 980B 上的相应的附接环 984A、 984B 接收每一个附接片 982A、 982B, 以将平行的柔性材料段 820A、 820B 附接到罗马帘织物 512 的 下端。当转动卷管 122 以使升降带 820A、 820B 绕卷管进行卷绕时, 在向上方向上拉起升降 带附接机构 980A、 980B, 以使遮光帘织物 512 朝完全打开位置移动。
图 31 是升降带附接机构 980A 的放大底视立体图。图 32 和图 33 分别是升降带附 接机构 980A 的部分分解的底视立体图和部分分解的顶视立体图。图 34 是通过升降带附接 机构 980A 的中心线得到的升降带 820A、 升降带附接机构 980A、 附接环 984A 和附接片 982A 的右视剖视图。升降带附接机构 980A 包括外壳 985, 外壳 985 具有细长圆柱形腔 986( 图 33) 和细长开口 988( 图 33), 细长开口 988 允许升降带 820A 接收到腔中, 如图 34 所示。外 壳 985 还包括槽 990, 槽 990 设置在与进入腔 986 的开口 988 相对的外壳侧。槽 990 滑动地接收基部 992, 基部 992 附接至附接环 984A, 以使附接环延伸通过槽。当通过开口 988 将升 降带 820A 接收到外壳 985 的腔 986 中时, 基部 992 可以沿槽 990 的长度进行移动, 以允许 罗马帘织物 512 的附接环 984A 和附接片 982A 对准。
细长棘齿条 994 接收在外壳 985 的腔 986 中, 并且包括在棘齿条的长度上延伸的 多个齿状物 995。升降带 820A 适于接收在棘齿条 994 和外壳 985 的腔 986 的内壁之间。棘 齿条 994 的齿状物 995 咬住升降带 820A, 以阻止升降带的移动。可转动端盖 996 固定地附 接到棘齿条 994 的一端, 并且用于转动腔内部的棘齿条。当转动可转动端盖 996 时, 棘齿条 994 的齿状物 995 啮合升降带 820A 和用于升降带相对于外壳 985 的移动。
例如锁止端盖 997 的锁止结构适于附接到棘齿条 994 的与可转动端盖 996 相对的 一端。锁止端盖 997 包括匹配开口 998( 图 33) 和锁止舌片 999, 匹配开口 998 的形状被设 计为套在到棘齿条 994 的端部上, 锁止舌片 999 适于安装到外壳 985 的槽 990 中。当锁止 端盖 997 耦合在外壳 985 和棘齿条 994 之间时, 棘齿条相对于外壳固定在适当位置并且不 能在腔 986 的内部进行转动。因此, 升降带 820A 相对于外壳 985 固定在适当位置。
可以通过首先安装卷管 122 和将升降带 820A、 820B 从卷管垂下, 安装罗马帘系统 900。然后, 罗马帘织物 512 可被安装成垂在升降带 820A、 820B 附近, 并且在内部压条 562 和外部压条 114 之间放入升降带。 接着, 将升降带 820A、 820B 插入到升降带附接机构 980A、 980B 的开口 988 中, 将遮光帘织物 512 的附接片 982A、 982B 附接到相应的附接环 984A、 984B。然后, 可以转动每个升降带附接机构 980A、 980B 的可转动端盖 996, 直到两个升降带 附接机构被对准。最后, 安装每个升降带附接机构 980A、 980B 的锁止端盖 997, 罗马帘系统 900 准备好进行操作。因此, 升降带附接机构 980A、 980B 容易地稳定调整升降带 820A、 820B 的长度。
图 35 是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具有前控制组件 1080 的罗马帘系统 1000 的 后视立体图。图 36 和图 37 分别是罗马帘系统 1000 的后视立体图和左视图。图 38 是第十 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 1000 的放大后视立体图。罗马帘系统 1000 具有被绑住的罗马帘织 物 1012, 罗马帘织物 1012 从顶端 1014 延伸到底端 1015。
前控制组件 1080 包括安装在罗马帘织物 1010 前面的卷管 1082( 如图 37 所示 ), 以便遮光帘织物可以放置在尽可能靠近由遮光帘织物遮盖的窗户的位置处。前控制组件 1080 还包括支座结构 1084, 支座结构 1084 可以安装在窗户上的墙壁上、 窗户上的天花板上 或窗户每侧的墙壁上。 卷管 1082 可以可转动安装到支座结构 1084、 或支座结构周围的墙壁 或天花板上。前控制组件 1080 还包括支撑构件 ( 例如支撑杆 1086), 罗马帘织物 1012 的顶 端 1014 附接到支撑构件上。支撑杆 1086 经由两个附接杆 1088 附接至支座结构 1084 上, 以便在支座结构和支撑杆之间形成间隙 1090。可以将与遮光帘织物 1012 相同材料制成的 短帷织物 1092, 附接到支座结构 1084 上和在卷管 1082 的前面垂下, 以将前控制组件 1080 从罗马帘系统 1000 的使用者的视线中隐藏。
罗马帘系统 1000 包括两个升降带 1020A、 1020B, 每个都分别具有第一端 1026A、 1026B、 第二端 1027A、 1027B 和两个相对侧边 1028A、 1029A、 1028B、 1029B。升降带 1020A、 1020B 沿遮光帘织物 1012 的后表面 1019 从最低的压条 124A 延伸到卷管 1082, 即在使用 者的视线外。升降带 1020A、 1020B 的第一端 1026A、 1026B 附接至卷管 1022 上, 同时第二 端 1027A、 1027B 在罗马帘织物 1012 的底端 1015 附近附接至罗马帘织物 1012 上。升降带1020A、 1020B 绕卷管 1082 被卷绕地接收和滑动地接收在外部压条 124 和内部压条 562 之 间。升降带 1020A、 1020B 延伸通过在支座结构 1084 和前控制组件 1080 的支撑杆 1086 之 间形成的间隙 1090, 并且将升降带 1020A1020B 横过支撑杆的圆形顶面 1096( 例如圆形顶 边 ) 垂下。当分别在第一和第二方向上转动卷管时, 第二端 1027A、 1027B 和遮光帘织物的 底端 1015 适于在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上移动, 以分别地升起和放下罗马帘织物。
图 39 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具有前控制组件 1180 和平的罗马帘织物 1112 的罗马帘系统 1100 的后视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的前控制组件 1180 包括分别用于每个升 降带 1020A、 1020B 的两个支撑构件 1184A、 1184B。具体地, 每个支撑构件 1184A、 1184B 包 括相应的升降带开口 1190A、 1190B, 通过升降带开口 1190A、 1190B 滑动地接收相应的升降 带 1020A、 1020B。每个升降带 1020A、 1020B 都横过相应的升降带开口 1190A、 1190B 的相应 的圆形表面 1196A、 1996B( 例如圆形下边 ) 垂下, 升降带延伸通过相应的升降带开口 1190A、 1190B。 罗马帘织物 1112 的顶端 1115 附接至开口 1190A、 1190B 下面的两个支撑构件 1184A、 1184B, 以便升降带 1020A、 1020B 能够沿遮光帘织物 1112 的后表面 1119 从最低的压条 124A 延伸到卷管 1022。虽然在图 39 中没有示出, 但是短帷织物可以附接至支座结构 1084 上, 以在卷管 1082 的前面垂下, 并将前控制组件 1180 从罗马帘系统 1100 的使用者的视线中隐 藏。
虽然在图 21-39 示出的罗马帘系统 600、 700、 800、 900、 1000 包括被绑住的罗马帘 织物, 但是第六、 第七、 第八、 第九和第十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系统也可以包括平的罗马帘织 物 ( 如第一实施方式 ) 或刀式折叠罗马帘织物 ( 如第四实施方式 )。此外, 本发明的原理也 可用于适于在窗户或开开口前面升起和放下的其它类型遮光帘织物, 例如打褶的遮光帘织 物或活动百叶窗。
虽然根据以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 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 很多变化和修改和其它使用将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 首选地, 本发明不限于本说明书公开的 范围, 仅通过权利要求进行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