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侧渗流带.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609408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59.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532307.8

申请日:

2010.11.01

公开号:

CN102465483A

公开日:

2012.05.23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01C 11/00申请日:20101101授权公告日:20131225终止日期:20141101|||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1C 11/00申请日:20101101|||公开

IPC分类号:

E01C11/00; E01C11/22

主分类号:

E01C11/00

申请人:

华中农业大学

发明人:

赵建伟; 高勇; 单保庆; 李立青; 张洪

地址: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代理人:

王敏锋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属于路面径流处理系统。由渗滤沟、旁通道和渗滤区组成。渗流沟由5个结构层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土壤层,碎石粉层,瓜米石层,无纺布层和碎石层。除第4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8-15cm。旁通道沟深为15-20cm,沟内人工植草。渗滤区由浅洼地和深洼地组成,其由5个结构层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土壤层并掺少量碎木,碎石粉层,瓜米石层,无纺布层和碎石层。除第4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10-15cm。渗流沟位于系统的前端,旁通道位于系统的中部,渗滤区位于系统的末端。渗流沟与旁通道连通,旁通道与渗滤区连通,路面产生的径流先进渗流沟,再进入旁通道分流分别进入渗滤区的深洼地和浅洼地。本发明可与景观建设相结合,达到面源治理和景观绿化的双重效果。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适用于小面积城市行车道和人行道的径流渗流处理系统, 其特征主要是由渗流 沟、 旁通道和渗滤区组成 ; 所述的渗流沟由 5 个结构层构成, 从上至下分别为 : 第 1 层为土 壤层, 第 2 层为碎石粉层, 第 3 层为瓜米石层, 第 4 层是无纺布层, 第 5 层是碎石层, 除第 4 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 8-15cm ; 所述旁通道沟深为 15-20cm, 沟内人工植草 ; 所述的渗滤 区由浅洼地和深洼地组成, 其由 5 个结构层构成 : 从上至下分别为 : 第 1 层为土壤层并掺少 量碎木, 第 2 层为碎石粉层, 第 3 层为瓜米石层, 第 4 层是无纺布层, 第 5 层是碎石层, 除第 4 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 10-15cm ; 所述的渗流沟位于系统的前端, 所述的旁通道位于系 统的中部, 渗滤区位于系统的末端 ; 所述的渗流沟与旁通道连通, 旁通道与渗滤区连通, 路 面产生的径流首先进渗流沟, 再进入旁通道, 经旁通道分流再分别进入渗滤区的深洼地和 浅洼地。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渗流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渗流沟下层埋设导流管以加强沟 的水力传输。
3: 根 据 权 利 要求 1 所述的 径流渗流处理 系统, 其特 征在于所述 的瓜 米石直径 为 5mm-10mm。

说明书


人行道侧渗流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面源污染治理技术领域, 涉及 一种人行道侧渗流带的设计与应用。本发明的渗流带采用土壤改良增强渗透性, 并填充渗 滤基质加强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过滤作用, 可用于城市行车道、 人行道等小面积汇水区域 产生的地表径流治理。
     背景技术
     我国城市点源治理在不断深入, 面源污染对水体的贡献率则在逐渐加大。 同时, 我 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面积也越来越大, 城市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性也开始越发显 著。城市下垫面分为透水性下垫面和不透水性下垫面两种, 不透水下垫面产生的地表径流 是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不透水下垫面主要有路面、 屋顶、 硬化地表停车场等。我国的 人行道多为不透水砖拼接而成, 多数也属于不透水下垫面。 目前, 城市面源的治理多侧重于 路面径流和屋顶径流的治理, 对于人行道径流重视不多。但人行道上有大量泥土、 尘埃积 累, 降雨时人行道径流中的泥沙含量远高于行车道, 污染严重, 应该加以治理。
     目前, 我国的城市行车道径流多经雨水管道流入受纳水体。人行道径流也多与行 车道径流相混合, 一起进入水体, 成为污染源。城市人行道旁多设置有绿化带, 这为路面径 流的治理提供了良好条件。 在不改变原有人行道的前提下, 对绿化带进行适当改造, 就可以 达到治理路面径流的效果, 从而为控制城市面源作出贡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提供一种路面径流控制的技术, 为路面 径流的处理及利用提供一个高效方式。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适用于小面积城市行车道和人行道的径流渗流处理系统, 主要是由渗流沟、 旁通道和渗滤区组成 ; 所述的渗流沟由 5 个结构层构成, 从上至下分别为 : 第 1 层为土壤 层, 第 2 层为碎石粉层, 第 3 层为瓜米石层 ( 直径为 5mm-10mm), 第 4 层是无纺布层, 第5层 是碎石层, 除第 4 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 8-15cm, 所述旁通道沟深为 15-20cm, 沟内人工 植草 ; 所述的渗滤区由浅洼地和深洼地组成, 其由 5 个结构层构成 : 从上至下分别为 : 第1 层为土壤层并掺少量碎木, 第 2 层为碎石粉层, 第 3 层为瓜米石层 ( 直径为 5mm-10mm), 第 4 层是无纺布层, 第 5 层是碎石层, 除第 4 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 10-15cm ; 所述的渗流 沟位于系统的前端, 所述的旁通道位于系统的中部, 渗滤区位于系统的末端 ; 所述的渗流沟 与旁通道连通, 旁通道与渗滤区连通, 路面产生的径流首先进渗流沟, 再进入旁通道, 经旁 通道分流再分别进入渗滤区的深洼地和浅洼地。 渗流沟下层埋设导流管以加强沟的水力传 输。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和方法是沿人行道边设置一条渗流沟, 路面径流先经渗流沟入 渗减量后, 再流入渗滤区作进一步处理。其中, 沟内土壤及基质经过了改造, 加强了土壤的渗透性。小雨情况下, 渗流沟可将流入的地表径流全部入渗。中雨时, 一部分径流入渗, 另 一部分径流在土壤饱和后, 流入基质层中的穿孔管, 经地下流向渗滤区。暴雨时, 过多的径 流可由渗流沟直接从地表经旁通道排入渗滤区。渗滤区作用主要是储存径流, 并将径流进 一步入渗, 暴雨量过大时, 经初步沉降后的径流可由渗滤区的溢流口排出。
     渗流沟可接纳人行道径流和小面积行车道径流的两部分路面径流。 仅接入人行道 径流时, 渗流沟底部略低于人行道即可, 人行道径流以漫流形式直接流入沟中。 小面积的行 车道, 如单行车道或双行车道的径流, 则先进入雨水口, 再由暗管流入渗流沟。如需接入行 车道径流, 渗流沟的底部高度必须低于行车道, 便于行车道径流自行流入沟中。 沟的表面种 植草皮, 形成浅草沟渠。为防止堵塞, 在下层滤料上设置了透水材料, 防止了上层土壤颗粒 或泥沙进入下层滤料产生堵塞。
     渗滤区根据径流大小, 可设置为深洼地和浅洼地两个区域。污染较重的初期径流 可经旁通道全部流入深洼地储存。中后期洁净径流则经旁通道分流进入浅洼地, 降雨较多 时再由溢流口排出。 旁通道入口, 放置碎石堆以拦截径流中的碎石、 落叶, 避免渗滤区堵塞。
     本发明适用于较小的汇水面积, 如城市道路人行道、 单行车道、 双行车道、 居民区 人行道等区域。 运用时应与城市绿化相结合, 使面源控制工程与景观自然融合, 成为城市景 观的一部分。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
     1、 渗流沟不仅具有传输径流的作用, 还可以入渗部分径流, 减少下游洪峰流量和 下游构筑物的处理压力。
     2、 渗流沟的下层滤料顶端辅设透水材料, 防止了下层滤料发生堵塞。 3、 渗滤区设立旁通道, 避免初期径流和中后期径流相混合。
     4、 渗滤区设置了深洼地和浅洼地, 对初期径流和中后期径流进行分类处理, 增强 了径流整体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图 1. 本发明的平面示意图。
     图 2. 本发明的渗流沟剖面图。
     图 3. 本发明的渗滤区剖面图。
     附图标记如下 : 1、 渗流沟 ; 2、 碎石堆 ; 3、 旁通道 ; 4、 深洼地 ; 5、 浅洼地 ; 6、 溢流口 ; 7、 渗流沟一层 ; 8、 渗流沟二层 ; 9、 渗流沟三层 ; 10、 渗流沟四层 ; 11、 渗流沟五层 ; 12、 穿孔 管; 13、 渗滤区一层 ; 14、 渗滤区二层 ; 15、 渗滤区三层 ; 16、 渗滤区四层 ; 17、 渗滤区五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 :
     由图 1 所示, 本实施例的径流渗流处理系统, 由渗流沟、 旁通道和渗滤区组成。渗 流沟由 5 个结构层构成, 从上至下分别为 : 第 1 层 (7) 为土壤层, 第 2 层 (8) 为碎石粉层, 第 3 层 (9) 为瓜米石 ( 直径为 5mm-10mm) 层, 第 4 层 (10) 是无纺布层, 透水的同时防止上层沙 砾和土壤下移, 堵塞碎石层, 第 5 层 (11) 是碎石层, 除第 4 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 10cm。 旁通道沟深为 15-20cm, 沟内人工植草, 渗滤区包括浅洼地和深洼地。浅洼地和深洼地均由5 个结构层构成 : 从上至下分别为 : 第 1 层 (13) 为土壤层并掺少量碎木, 第 2 层 (14) 为碎石 粉层, 第 3 层 (15) 为瓜米石 ( 直径为 5mm-10mm) 层, 第 4 层 (16) 是无纺布层, 第 5 层 (17) 是碎石层, 除第 4 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 10-15cm。路面产生的径流首先进渗流沟, 再进 入旁通道, 经旁通道前的碎石堆初步拦截后进入渗滤区的深洼地, 深洼地蓄满水后经旁通 道溢流后进入渗滤区的浅洼地。渗流沟下层埋设导流管以加强沟的水力传输。

人行道侧渗流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行道侧渗流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行道侧渗流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行道侧渗流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行道侧渗流带.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465483A43申请公布日20120523CN102465483ACN102465483A21申请号201010532307822申请日20101101E01C11/00200601E01C11/2220060171申请人华中农业大学地址430070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72发明人赵建伟高勇单保庆李立青张洪74专利代理机构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42001代理人王敏锋54发明名称人行道侧渗流带57摘要本发明属于路面径流处理系统。由渗滤沟、旁通道和渗滤区组成。渗流沟由5个结构层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土壤层,碎石粉层,瓜米石层,无纺布层和碎石层。除第4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

2、为815CM。旁通道沟深为1520CM,沟内人工植草。渗滤区由浅洼地和深洼地组成,其由5个结构层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土壤层并掺少量碎木,碎石粉层,瓜米石层,无纺布层和碎石层。除第4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1015CM。渗流沟位于系统的前端,旁通道位于系统的中部,渗滤区位于系统的末端。渗流沟与旁通道连通,旁通道与渗滤区连通,路面产生的径流先进渗流沟,再进入旁通道分流分别进入渗滤区的深洼地和浅洼地。本发明可与景观建设相结合,达到面源治理和景观绿化的双重效果。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2页1/1页21一种适用。

3、于小面积城市行车道和人行道的径流渗流处理系统,其特征主要是由渗流沟、旁通道和渗滤区组成;所述的渗流沟由5个结构层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第1层为土壤层,第2层为碎石粉层,第3层为瓜米石层,第4层是无纺布层,第5层是碎石层,除第4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815CM;所述旁通道沟深为1520CM,沟内人工植草;所述的渗滤区由浅洼地和深洼地组成,其由5个结构层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第1层为土壤层并掺少量碎木,第2层为碎石粉层,第3层为瓜米石层,第4层是无纺布层,第5层是碎石层,除第4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1015CM;所述的渗流沟位于系统的前端,所述的旁通道位于系统的中部,渗滤区位于系统的末端;所述的渗流沟与。

4、旁通道连通,旁通道与渗滤区连通,路面产生的径流首先进渗流沟,再进入旁通道,经旁通道分流再分别进入渗滤区的深洼地和浅洼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渗流沟下层埋设导流管以加强沟的水力传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径流渗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瓜米石直径为5MM10MM。权利要求书CN102465483A1/3页3人行道侧渗流带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面源污染治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人行道侧渗流带的设计与应用。本发明的渗流带采用土壤改良增强渗透性,并填充渗滤基质加强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过滤作用,可用于城市行车道、人行道等小面积汇水区域产生的地表。

5、径流治理。背景技术0002我国城市点源治理在不断深入,面源污染对水体的贡献率则在逐渐加大。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积也越来越大,城市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性也开始越发显著。城市下垫面分为透水性下垫面和不透水性下垫面两种,不透水下垫面产生的地表径流是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不透水下垫面主要有路面、屋顶、硬化地表停车场等。我国的人行道多为不透水砖拼接而成,多数也属于不透水下垫面。目前,城市面源的治理多侧重于路面径流和屋顶径流的治理,对于人行道径流重视不多。但人行道上有大量泥土、尘埃积累,降雨时人行道径流中的泥沙含量远高于行车道,污染严重,应该加以治理。0003目前,我国的城市行车道径流多经。

6、雨水管道流入受纳水体。人行道径流也多与行车道径流相混合,一起进入水体,成为污染源。城市人行道旁多设置有绿化带,这为路面径流的治理提供了良好条件。在不改变原有人行道的前提下,对绿化带进行适当改造,就可以达到治理路面径流的效果,从而为控制城市面源作出贡献。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路面径流控制的技术,为路面径流的处理及利用提供一个高效方式。0005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0006一种适用于小面积城市行车道和人行道的径流渗流处理系统,主要是由渗流沟、旁通道和渗滤区组成;所述的渗流沟由5个结构层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第1层为土壤层,第2层为碎石粉层,第3层为瓜米石层直径为。

7、5MM10MM,第4层是无纺布层,第5层是碎石层,除第4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815CM,所述旁通道沟深为1520CM,沟内人工植草;所述的渗滤区由浅洼地和深洼地组成,其由5个结构层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第1层为土壤层并掺少量碎木,第2层为碎石粉层,第3层为瓜米石层直径为5MM10MM,第4层是无纺布层,第5层是碎石层,除第4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1015CM;所述的渗流沟位于系统的前端,所述的旁通道位于系统的中部,渗滤区位于系统的末端;所述的渗流沟与旁通道连通,旁通道与渗滤区连通,路面产生的径流首先进渗流沟,再进入旁通道,经旁通道分流再分别进入渗滤区的深洼地和浅洼地。渗流沟下层埋设导流管以加强沟。

8、的水力传输。0007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和方法是沿人行道边设置一条渗流沟,路面径流先经渗流沟入渗减量后,再流入渗滤区作进一步处理。其中,沟内土壤及基质经过了改造,加强了土壤的说明书CN102465483A2/3页4渗透性。小雨情况下,渗流沟可将流入的地表径流全部入渗。中雨时,一部分径流入渗,另一部分径流在土壤饱和后,流入基质层中的穿孔管,经地下流向渗滤区。暴雨时,过多的径流可由渗流沟直接从地表经旁通道排入渗滤区。渗滤区作用主要是储存径流,并将径流进一步入渗,暴雨量过大时,经初步沉降后的径流可由渗滤区的溢流口排出。0008渗流沟可接纳人行道径流和小面积行车道径流的两部分路面径流。仅接入人行道径流时,。

9、渗流沟底部略低于人行道即可,人行道径流以漫流形式直接流入沟中。小面积的行车道,如单行车道或双行车道的径流,则先进入雨水口,再由暗管流入渗流沟。如需接入行车道径流,渗流沟的底部高度必须低于行车道,便于行车道径流自行流入沟中。沟的表面种植草皮,形成浅草沟渠。为防止堵塞,在下层滤料上设置了透水材料,防止了上层土壤颗粒或泥沙进入下层滤料产生堵塞。0009渗滤区根据径流大小,可设置为深洼地和浅洼地两个区域。污染较重的初期径流可经旁通道全部流入深洼地储存。中后期洁净径流则经旁通道分流进入浅洼地,降雨较多时再由溢流口排出。旁通道入口,放置碎石堆以拦截径流中的碎石、落叶,避免渗滤区堵塞。0010本发明适用于较。

10、小的汇水面积,如城市道路人行道、单行车道、双行车道、居民区人行道等区域。运用时应与城市绿化相结合,使面源控制工程与景观自然融合,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0011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00121、渗流沟不仅具有传输径流的作用,还可以入渗部分径流,减少下游洪峰流量和下游构筑物的处理压力。00132、渗流沟的下层滤料顶端辅设透水材料,防止了下层滤料发生堵塞。00143、渗滤区设立旁通道,避免初期径流和中后期径流相混合。00154、渗滤区设置了深洼地和浅洼地,对初期径流和中后期径流进行分类处理,增强了径流整体处理效果。附图说明0016图1本发明的平面示意图。0017图2本发明的渗流沟剖面图。0018图3本发。

11、明的渗滤区剖面图。0019附图标记如下1、渗流沟;2、碎石堆;3、旁通道;4、深洼地;5、浅洼地;6、溢流口;7、渗流沟一层;8、渗流沟二层;9、渗流沟三层;10、渗流沟四层;11、渗流沟五层;12、穿孔管;13、渗滤区一层;14、渗滤区二层;15、渗滤区三层;16、渗滤区四层;17、渗滤区五层。具体实施方式0020实施例10021由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径流渗流处理系统,由渗流沟、旁通道和渗滤区组成。渗流沟由5个结构层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第1层7为土壤层,第2层8为碎石粉层,第3层9为瓜米石直径为5MM10MM层,第4层10是无纺布层,透水的同时防止上层沙砾和土壤下移,堵塞碎石层,第5层11是。

12、碎石层,除第4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10CM。旁通道沟深为1520CM,沟内人工植草,渗滤区包括浅洼地和深洼地。浅洼地和深洼地均由说明书CN102465483A3/3页55个结构层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第1层13为土壤层并掺少量碎木,第2层14为碎石粉层,第3层15为瓜米石直径为5MM10MM层,第4层16是无纺布层,第5层17是碎石层,除第4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1015CM。路面产生的径流首先进渗流沟,再进入旁通道,经旁通道前的碎石堆初步拦截后进入渗滤区的深洼地,深洼地蓄满水后经旁通道溢流后进入渗滤区的浅洼地。渗流沟下层埋设导流管以加强沟的水力传输。说明书CN102465483A1/2页6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465483A2/2页7图3说明书附图CN102465483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