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交通运行稳定性的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计算方法.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609175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770.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279222.8

申请日:

2011.09.20

公开号:

CN102444063A

公开日:

2012.05.09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E01C 1/04申请公布日:20120509|||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1C 1/04申请日:20110920|||公开

IPC分类号:

E01C1/04

主分类号:

E01C1/04

申请人:

北京工业大学

发明人:

邵长桥

地址:

100124 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代理人:

张慧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确定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对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适应交通量的分析,结合各个交通流向分布情况,计算出整个互通立交桥通行能力,为互通立交桥规划和互通立交桥选型以及交通管理提供依据。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为:首先对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确定各组成部分适应通行能力;确定互通立交桥各个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与立交桥其他进口流向的交通拓扑关系,在互通立交桥整体运行稳定性的原则下,根据上述关系以及各个组成部分的通行能力建立约束条件;进而通过优化各个进口交通量计算出互通立交桥整体适应通行能力。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基于交通运行稳定性的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 下步骤 : 步骤一 : 将互通立交桥组成部分分为分流区、 合流区、 交织区和匝道 4 类, 然后按类别 对互通立交桥的各个组成部分编号, 记为 mn, 其中 m 表示互通立交桥的组成部分所属类别, m ∈ {D、 M、 W、 R}, D、 M、 W、 R 分别表示互通立交桥的分流区、 合流区、 交织区和匝道 ; n 为正整 数, 用 mn 表示互通立交桥第 m 类中第 n 个组成部分的编号 ; 步骤二 : 计算互通立交桥各组成部分的通行能力 ; 1) 计算分流区通行能力 当分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 2 时, 分流区通行能力为 3900pcu/h ; 当分流区单方向车道数 为 3 时, 分流区通行能力为 6000pcu/h ; 当分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 4 时, 分流区通行能力为 8100pcu/h ; 2) 计算合流区通行能力 当合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 2 时, 合流区通行能力为 4100pcu/h ; 当合流区单方向车道数 为 3 时, 分流区通行能力为 6200pcu/h ; 当合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 4 时, 合流区通行能力为 8300pcu/h ; 3) 计算交织区的通行能力 当互通立交桥交织区为第 I 类交织区时, 其通行能力值如表 1 ; 当互通立交桥交织区为第 II 类交织区时, 其通行能力值如表 2 ; 表 1 第 I 类交织区的通行能力值 2 表 2 第 II 类交织区的通行能力值 4) 计算匝道通行能力 (1) 左转半定向匝道 : 当匝道设计速度为 40km/h 时, 其通行能力值为 1700pcu/h ; 当匝 道设计速度为 50km/h 时, 其通行能力值为 1900pcu/h ; (2) 右转定向匝道 : 当匝道设计速度为 40km/h 时, 其通行能力值为 1700pcu/h ; 当匝道 设计速度为 50km/h 时, 其通行能力值为 1900pcu/h ; (3) 环形匝道 : 当匝道设计速度为 30km/h 时, 其通行能力值为 1600pcu/h ; 当匝道设计 速度为 40km/h 时, 其通行能力值为 1700pcu/h ; 当匝道设计速度为 50km/h 时, 其通行能力 值为 1900pcu/h ; 步骤三 : 建立互通立交桥每个进口各个交通流向的交通在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与 其他进口各流向交通的拓扑关系 记 qij——第 i 进口, 第 j 流向的交通量, i = 1, 2, 3, 4, j = 1, 2, 3, i1, i2, i3 分别表示 第 i 进口的右转、 左转和直行流向 ; rij——第 i 进口, 第 j 流向的交通量占第 i 进口总交通量的百分比, i = 1, 2, 3, 4, j= 1, 2, 3, i1, i2, i3 分别表示第 i 进口的右转、 左转和直行流向 ; 3 并且 : qij = qirij (1) qi = qi1+qi2+qi3 (2) 对互通立交桥第 mn 个组成部分, 通过该组成部分的交通量为 : 其中, m ∈ {D、 M、 W、 R}, n 为正整数, D、 M、 W, R 分别表示分流区、 合流区、 交织区与匝道 ; mn 表示互通立交桥的 m 类中第 n 个组成部分 ; 其中, SSqmn 为通过互通立交桥第 mn 个组成部分的交通量 ; 步骤四 : 建立每个进口交通流向与其他进口交通流向在各个组成部分的约束条件 ; 对互通立交桥的第 mn 个组成部分, m ∈ {D、 M、 W、 R}, n 为正整数, 建立约束条件如下 : m ∈ {D、 M、 W、 R}, n 为正整数 (4) 其中, qij——第 i 进口, 第 j 流向的交通量, i = 1, 2, 3, 4, j = 1, 2, 3, i1, i2, i3 分别 表示第 i 进口的右转、 左转和直行流向, 并且满足 : Cmn 为互通立交桥第 mn 个组成部分通行能力 ; 当该组成部分为分流区时, Cmn 为分流区 通行能力 ; 当该组成部分为合流区时, 则 Cmn 为合流区通行能力 ; 当该组成部分为交织区时, 则 Cmn 为交织区通行能力 ; 当该组成部分为匝道时, 则 Cmn 为匝道通行能力 ; 步骤五 : 计算每个进口所适应的交通量和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 ; 在已知第 i 进口第 j 流向的交通量占第 i 进口总交通量的百分比 rij, i = 1, 2, 3, 4, j = 1, 2, 3 的条件下 ; (1) 计算每个进口适应交通量 q1, q2, q3, q4 目标函数 : C = Max(q1+q2+q3+q4) (5) C- 为互通立交整体的通行能力 (pcu/h) 约束条件 : m ∈ {D、 M、 W、 R}, n 为正整数 qi = qi1+qi2+qi3, i = 1, 2, 3, 4 qij = qirij, i = 1, 2, 3, 4, j = 1, 2, 3 满足约束条件的 q1, q2, q3, q4 就是互通立交桥 4 个进口所适应的交通量, 分别记为 q′ 1, q′ 2, q′ 3, q′ 4 ; (2) 计算互通立交整体的通行能力 : C = q′ 1+q′ 2+q′ 3+q′ 4 (6) 式中, C- 为互通立交整体的通行能力 (pcu/h) ; q′ 2, q′ 3, q′ 4- 分别为互通立交桥四个进口所适应的交通量 (pcu/h)。 q′ 1,

说明书


一种基于交通运行稳定性的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计算 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交通规划与管理领域, 涉及一种应用线性规划方法确定互通立桥通行 能力的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互通立交桥是高等级道路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高等级道路的迅速 发展, 必然要修建大量互通立交桥, 以实现道路之间空间交叉和行车方向的转换。作为高 等道路系统中重要的交通节点, 互通立交桥通行能力配置是否合理对平衡路网交通十分重 要。 互通立交桥通行能力分析是互通立交桥规划、 设计和运营管理的重要依据, 但由于目前 研究成果缺乏, 特别是缺少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分析方法和工具, 使互通立交桥在规 划设计和运营管理中无法考虑整个系统的交通需求特性, 造成互通立交桥在选型方面以及 匝道布设方面与需要的功能和通行能力不匹配, 导致交通拥堵。已有的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道路系统割裂成不同的组成部分, 然后对各个部分通行能力分别 分析, 其产生的后果是没有考虑系统稳定运行的要求和交通量在各个流向分布非均衡的特 性, 导致分析结果与运营实际情况不符合。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互通立交桥整体运行稳定性和流向分 布特性的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本发明从互通立交整体运行稳定性的角度提 出互通立交整体通行能力概念 : 在通常的道路、 交通条件下, 互通立交各个组成部分一分流 点、 合流点、 交织区、 匝道、 匝道与主线连接处, 均能正常运行条件下, 互通立交整体所能疏 导的最大交通量。在上述定义下, 互通立交整体的通行能力不仅受到系统各个组成部分通 行能力的制约, 还受到系统内交通运行特性交通分布的影响。 因此, 本发明提出的互通立交 整体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既考虑了立交整体设计对通行能力的制约, 又考虑了实际交通 特性对通行能力的影响。
     本发明不同于已有的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它是以互通立交桥各进口不同流向 的交通为输入、 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通行能力为约束条件, 应用线性规划模型方法求 解整个互通立交通行能力。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包括如下步骤 :
     步骤一 : 将互通立交桥组成部分分为分流区、 合流区、 交织区和匝道 4 类, 然后按 类别对互通立交桥的各个组成部分编号, 记为 mn, 其中 m 表示互通立交桥的组成部分所属 类别, m ∈ {D、 M、 W、 R}, 其中 D、 M、 W, R 分别表示互通立交桥的分流区、 合流区、 交织区和匝 道; n 为正整数, 用 mn 表示互通立交桥 m 类中第 n 个组成部分的编号 ;
     从互通立交桥整体布局和设计, 确定整个互通立交桥运行的组成部分, 即分流区、 合流区、 交织区和匝道四类, 按类别对互通立交桥的各个组成部分编号 ;
     步骤二 : 根据各组成部分的几何条件和交通条件, 计算互通立交桥各组成部分的 通行能力 ;
     1) 计算分流区通行能力
     当分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 2 时, 分流区通行能力为 3900pcu/h ; 当分流区单方向车 道数为 3 时, 分流区通行能力为 6000pcu/h ; 当分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 4 时, 分流区通行能 力为 8100pcu/h ;
     2) 计算合流区通行能力
     当合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 2 时, 合流区通行能力为 4100pcu/h ; 合流区单方向车道 数为 3 时, 合流区通行能力为 6200pcu/h ; 当合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 4 时, 合流区通行能力 为 8300pcu/h ;
     3) 计算交织区的通行能力
     互通立交桥交织区根据构造可以划分为 2 类 : I 类、 II 类。I 类交织区的特征是 : 进出口之间用一条或两条辅助车道相连, 交织区内具有完整的冠线, 在出口处不设置车道 平衡构造, 如图 5 所示 ;
     II 类交织区的特征是 : 进出口之间有辅助车道相连, 并且在出口处实行车道平衡 措施, 出口车道数总和比进口车道数总和大 1, 同时, 交织区内没有完整和典型的冠线, 如图 6 所示 ;
     当互通立交桥交织区为第 I 类交织区时, 其通行能力值如表 1 ; 当互通立交桥交织区为第 II 类交织区时, 其通行能力值如表 2 ; 表 1 第 I 类交织区的通行能力值
     表 2 第 II 类交织区的通行能力值
     4) 计算匝道通行能力 (1) 左转半定向匝道 : 当匝道设计速度为 40km/h 时, 其通行能力值为 1700pcu/h ;当匝道设计速度为 50km/h 时, 其通行能力值为 1900pcu/h ;
     (2) 右转定向匝道 : 当匝道设计速度为 40km/h 时, 其通行能力值为 1700pcu/h ; 当 匝道设计速度为 50km/h 时, 其通行能力值为 1900pcu/h ;
     (3) 环形匝道 : 当匝道设计速度为 30km/h 时, 其通行能力值为 1600pcu/h ; 当匝道 设计速度为 40km/h 时, 其通行能力值为 1700pcu/h ; 当匝道设计速度为 50km/h 时, 其通行 能力值为 1900pcu/h ;
     步骤三 : 建立互通立交桥每个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在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与 其他进口各流向交通的拓扑关系
     记 qij——第 i 进口, 第 j 流向的交通量, i = 1, 2, 3, 4, j = 1, 2, 3, i1, i2, i3 分别 表示第 i 进口的右转、 左转和直行流向 ;
     rij——第 i 进口, 第 j 流向的交通量占第 i 进口总交通量的百分比, i = 1, 2, 3, 4, j = 1, 2, 3, i1, i2, i3 分别表示第 i 进口的右转、 左转和直行流向 ;
     并且 :
     qij = qirij (1)
     qi = qi1+qi2+qi3 (2)
     对互通立交桥第 mn 个组成部分, 通过该组成部分的交通量为 :其中, m ∈ {D、 M、 W、 R}, n 为正整数, D、 M、 W, R 分别表示分流区、 合流区、 交织区与匝道 ; mn 表示互通立交桥的 m 类中第 n 个组成部分 ; SSqmn 为通过互通立交桥第 mn 个组成部分的交通量 ;对互通立交桥每个进口, 交通流向分为右转、 左转和直行, 当不同进口的不同流向 的交通在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流、 合流或交织, 就产生了各个进口不同流向的 交通在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与其他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之间的拓扑关系。 对每个进口 而言, 可按直行、 左转、 右转等建立一级关系 ; 如果直行、 左转、 或右转再次分流, 可考虑建立 二级关系。 为了分析不同流向分布, 对互通立交桥整体运行稳定性的影响, 引入流向比例系 数 rij。
     步骤四 : 建立每个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与其他进口交通流向在各个组成部分的约 束条件 ;
     在第三步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各个进口, 每个流向的交通与其他流向交通满足的 约束条件 :
     对互通立交桥的第 mn 个组成部分, 建立约束条件如下 :
     其中, qij——第 i 进口, 第 j 流向的交通量, i = 1, 2, 3, 4, j = 1, 2, 3, i1, i2, i3 分别表示第 i 进口的右转、 左转和直行流向, 并且满足 :Cmn 为互通立交桥第 mn 个组成部分通行能力 ; 当该组成部分为分流区时, Cmn 为分 流区通行能力 ; 当该组成部分为合流区时, 则 Cmn 为合流区通行能力 ; 当该组成部分为交织 区时, 则 Cmn 为交织区通行能力 ; 当该组成部分为匝道时, 则 Cmn 为匝道通行能力 ; m ∈ {D、 M、 W、 R}, n 为正整数, D、 M、 W, R 分别表示分流区、 合流区、 交织区与匝道 ;
     mn 表示互通立交桥的 m 类中第 n 个组成部分 ;
     步骤五 : 计算每个进口所适应的交通量和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 ;
     在已知第 i 进口, 第 j 流向的交通量占第 i 进口总交通量的百分比 rij(i = 1, 2, 3, 4, j = 1, 2, 3) 的条件下 ;
     (1) 计算每个进口适应交通量 q1, q2, q3, q4
     目标函数 : C = Max(q1+q2+q3+q4) (5)
     C- 为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 (pcu/h)
     约束条件 :m ∈ {D、 M、 W、 R}, n 为正整数qi = qi1+qi2+qi3, i = 1, 2, 3, 4
     qij = qirij, i = 1, 2, 3, 4, j = 1, 2, 3
     满足约束条件的 q1, q2, q3, q4 就是互通立交桥 4 个进口所适应的交通量, 分别记为 q′ 1, q′ 2, q′ 3, q′ 4 ;
     (2) 计算互通立交整体的通行能力 :
     C = q′ 1+q′ 2+q′ 3+q′ 4 (6)
     式中, C- 为互通立交整体的通行能力 (pcu/h) ;
     q′ 1, q′ 2, q′ 3, q′ 4- 分别为互通立交桥四个进口所适应的交通量 (pcu/h) ;
     根据上述步骤, 每个互通立交进口交通量为各个进口适应交通量 ; 互通立交各个 进口的适应交通量之和为整个互通立交通行能力。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
     该发明是考虑了互通立交桥整体布局和各个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相互作用, 相对 传统的分析方法, 此种方法考虑了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不同流向交 通之间的相互作用, 并且计算方法和流程相对简单, 能够满足交通规划设计和交通运营管 理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流程框图 图 2 半定向 + 环行匝道组合型互通立交桥组成示意图 图 3 半定向 + 环行匝道组合型互通立交桥各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拓扑关系示意图 图 4 苜蓿叶互通立交桥组成与各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拓扑关系示意图 图 5 互通立交第 I 类交织区示意图 图 6 互通立交第 II 类交织区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 请参见以下示例
     示例一 : 如图 2 为半定向 + 环行匝道组合型互通立交桥示意图,
     该立交桥主线为 3 车道, 设计速度为 80km/h, 匝道为 1 车道, 设计速度为 40km/h ; 分流区、 合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 3 条车道 ; 下面给出半定向 + 环行匝道组合型互通立交桥通 行能力计算具体实施步骤 :
     第一步, 将该立交桥组成部分分为分流区、 合流区、 交织区和匝道 4 类, 本实施例 中的立交桥共有 6 个分流区、 6 个合流区与 6 个匝道, 然后按类别对互通立交桥的各个组成 部分编号, 如图 2 所示。
     第二步, 计算互通立交桥各个进口及各组成部分的通行能力 ;
     1) 计算分流区通行能力 ; 由图 2 所示, 整个半定向 + 环行匝道组合型互通立交桥 共有 6 个分流区, 即 D1、 D2 D3、 D4、 D5、 D6, 分流区 D5 的通行能力受到其下游匝道 R2 和 R6 的通行能力约束 ; 分流区 D6 的通行能力受到其下游匝道 R1 和 R4 通行能力约束 ; 因此, 只计 算分流 D1、 D2 D3、 D4 的通行能力 ; 由于分流区 D1、 D2 D3、 D4 单方向车道数为 3, 所以分流 区通行能力为 6000pcu/h, 即 CD1 = CD2 = CD3 = CD4 = 6000pcu/h ;
     2) 计算合流区通行能力 ; 同样图 2 所示, 整个半定向 + 环行匝道组合型互通立交 桥共有 6 个合流区, 即 M1、 M2 M3、 M4、 M5、 M6 ; 合流区 M6 的通行能力受到匝道 R1 和 R3 的通 行能力约束, 故不考虑其通行能力 ; 由于合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 3, 所以合流区通行能力为 6200pcu/h, 即 CM1 = CM2 = CM3 = CM4 = CM5 = 6200 ; 3) 计算交织区通行能力 ; 由于图 2 所示意的半定向 + 环行匝道组合型互通立交桥 没有交织区, 故不用计算交织区通行能力 ;
     4) 计算匝道通行能力 ; 如图 2 所示意, 整个半定向 + 环行匝道组合型互通立交桥 共有 6 个匝道, 即 R1、 R2 R3、 R4、 R5、 R6 ; 其中, R1、 R2 为右转匝道, R3、 R6 为左转匝道, R4、 R5 为环行匝道 ; 由于匝道设计速度为 40km/h, 故其通行能力值为 1700pcu/h/ 车道, 即
     CR1 = CR2 = CR3 = CR4 = CR5 = CR6 = 1700pcu/h
     第三步, 建立互通立交桥每个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在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 与其他进口各流向交通的拓扑关系, 如图 3 所示 ; a) 进口 1 : 其右转交通 q11 和左转交通 q12 在分流区 D1 与直行交通 q13 分流 ; 所以, 在分流区 D1 上游进口 1 处交通量满足 : q1 = q11+q12+q13, 由于 q11、 q12 和 q13 在分流区 D1 处分流, 故 q11+q12+q13 不超过分流区 D1 的通行能 力 6000pcu/h, 即 q11+q12+q13 ≤ 6000 ; 右转交通 q11、 进口 3 的左转交通 q32 与进口 4 的直行 流 q43 在合流区 M4 处合流, 并且合流后的交通量不超过 M4 的通行能力, q11+q32+q43 ≤ 6200 ; 进口 1 的左转交通 q12 与进口 2 的直行交通在合流区 M1 处合流, 合流后的交通量应不超过 M1 的通行能力, 即 q12+q23 ≤ 6200 ; 进口 1 的直行交通 q13 与进口 4 的左转交通 q42 在合流 区 M1 处合流, 合流交通量不超过合流区 M1 的通行能力, 即 q13+q42 ≤ 6200 ; 进口 1 的直行 交通 q13 与进口 4 的左转交通 q42 在合流区 M1 处合流后, 与进口 2 右转交通 q21 在合流区 M5 处合流, 汇合后的交通量应不超过合流区 M5 的通行能力, 即 q13+q42+q21 ≤ 6200 ; b) 进口 2 : 其右转交通 q21 和左转交通 q22 在分流区 D2 与直行交通 q23 分流 ; 所以, 在分流区 D2 上游 进口 2 处交通量满足 : q2 = q21+q22+q23, 其不超过分流区 D2 的通行能力 6000pcu/h, 即 q2 = q21+q22+q23 ≤ 6000 ; c) 进口 3 : 其没有右转交通, 左转交通 q32 在分流区 D3 与直行交通 q33 分 流; 所以, 在分流区 D3 上游进口 3 处交通量满足 : q3 = q32+q33, 并且不超过分流区 D3 的通行
     能力 6000pcu/h, 即 q32+q33 ≤ 6000 ; 其直行交通 q33 与进口 2 的左转交通 q22 在合流区 M3 合 流, 合流后的交通量不超过合流区 M3 的通行能力 : q33+q22 ≤ 6200 ;
     d) 进口 4 : 其没有右转交通, 左转交通 q42 在分流区 D4 与直行交通 q43 分流, 所以, 在分流区 D4 上游进口 4 处交通量满足 : q4 = q42+q43, 其不能超过分流区 D4 的通行能力 6000, 即, q4 = q42+q43 ≤ 6000 ; 直行交通 q43 与进口 3 的左转交通 q32、 进口 1 的右转交通 q11 在合 流区 M4 处合流, 合流后的交通量不超过合流区 M4 的通行能力 : q43+q32+q11 ≤ 6200 ;
     e) 匝道 R1、 R2R3、 R4、 R5、 R6 :
     匝道 R1 其上的交通量 q11 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 1700pcu/h, 即 q11 ≤ 1700 ;
     匝道 R2 其上的交通量 q21 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 1700pcu/h, 即 q21 ≤ 1700 ;
     匝道 R3 其上的交通量 q32 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 1700pcu/h, 即 q32 ≤ 1700 ;
     匝道 R4 其上的交通量 q12 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 1700pcu/h, 即 q12 ≤ 1700 ;
     匝道 R5 其上的交通量 q42 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 1700pcu/h, 即 q42 ≤ 1700 ;
     匝道 R6 其上的交通量 q22 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 1700pcu/h, 即 q22 ≤ 1700 ;
     第四步, 由上述过程, 得到互通立交桥每个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在互通立交桥各 个组成部分与其他进口各流向交通的拓扑关系和约束条件问题 : 如上分析, 分流区 D5 的通行能力受到其下游匝道 R2 和 R6 的通行能力约束 ; 分流 区 D6 的通行能力受到其下游匝道 R1 和 R4 通行能力约束 ; 合流区 M6 的通行能力受到匝道 R1 和 R3 的通行能力约束 ; 因此, 上述分流区和合流区不构成对整个互通立交整体运行的实 际约束 ; 故共有约束条件如下 :
     (A) 分流约束条件
     分流区 D1 : q11+q12+q13 ≤ 6000 ; 分流区 D2 : q21+q22+q23 ≤ 6000
     分流区 D3 : q32+q33 ≤ 6000 ; 分流区 D4 : q42+q43 ≤ 6000
     (B) 合流约束条件
     合流区 M1 : q13+q42 ≤ 6200 ; 合流区 M2 : q23+q12 ≤ 6200 ;
     合流区 M3 : q33+q22 ≤ 6200 ; 合流区 M4 : q43+q11+q32 ≤ 6200 ;
     合流区 M5 : q13+q42+q21 ≤ 6200 ;
     (C) 匝道约束条件
     匝道 R1 : q11 ≤ 1700 ; 匝道 R2 : q21 ≤ 1700 ; 匝道 R3 : q32 ≤ 1700 ;
     匝道 R4 : q12 ≤ 1700 ; 匝道 R5 : q42 ≤ 1700 ; 匝道 R6 : q22 ≤ 1700 ;
     为了分析不同流向交通分布对通行能力影响, 引入进口流向交通约束条件,
     (D) 流向交通约束条件 :
     进口 1 : q1 = q11+q12+q13, r11q1-q11 = 0, r12q1-q12 = 0, r13q1-q13 = 0, r11+r12+r13 = 1.0
     进口 2 : q2 = q21+q22+q23, r21q2-q21 = 0, r22q2-q22 = 0, r23q2-q23 = 0, r21+r22+r23 = 1.0
     进口 3 : q3 = q32+q33, r32q3-q32 = 0, r33q3-q33 = 0, r32+r33 = 1.0
     进口 4 : q4 = q42+q43, r42q4-q42 = 0, r43q4-q43 = 0, r42+r43 = 1.0
     rij 为第 i 进口, 第 j 流向的交通量占第 i 进口总交通量的百分比, i = 1, 2, 3, 4, j = 1, 2, 3
     第 五 步, 计 算 每 个 进 口 适 应 交 通 量 q1, q2, q3, q4, 确定目标函数为: C= Max(q1+q2+q3+q4), 约束条件为 (A)、 (B)、 (C)、 (D), 满足上述约束条件的 q1, q2, q3, q4 就是互 通立交桥 4 个进口所适应的交通量, 分别记为 q′ 1, q′ 2, q′ 3, q′ 4 ;
     第六步, 计算互通立交整体的通行能力 : C = q′ 1+q′ 2+q′ 3+q′ 4 ;
     对本算例, 假设各进口流向比为 : r12 = r21 = r22 = r31 = r32 = r42 = 0.10, r11 = r41 = 0.0, r13 = 0.90, r23 = 0.80, r33 = 0.80, r43 = 0.90
     则计算得到 q′ 1 = 5560, q′ 2 = 6000, q′ 3 = 6000, q′ 4 = 6000pcu/h, 因此, 整个互通立交通行能力为 : C = q′ 1+q′ 2+q′ 3+q′ 4 = 23560pcu/h ;
     ( 上述半定向 + 环行匝道组合型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计算模型整理结果见附 录 1)
     实施例二 : 如图 4 为苜蓿叶互通立交桥组成与各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拓扑关系示 意图, 该立交桥主线为南北方向主线为 3 车道, 东西方向主线为 2 车道, 设计速度为 80km/h, 匝道为 1 车道, 其中右转匝道设计速度为 50km/h, 环行匝道设计速度为 40km/h, ; 分流区、 合 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 4 条车道, 交织区类型为第 I 类交织区, 交织区车道数为 5, 交织长度为 300 米 ; 下面给出图 4 所示苜蓿叶互通立交桥通行能力计算具体实施步骤 : 第一步, 将该立交桥组成部分分为分流区、 合流区、 交织区和匝道 4 类, 本实施例 中的立交桥共有 4 个分流区、 4 个合流区、 4 个交织区和 8 个匝道组成, 如图 4 所示, 并按类 别编号, 记为 mn, 其中 m 表示互通立交桥的组成部分所属类别, m ∈ {D、 M、 W、 R}D、 M、 W, R, 分 别表示互通立交桥的分流区、 合流区、 交织区和匝道 ; n 为正整数, 用 mn 表示互通立交桥 m 类中第 n 个组成部分的编号 ;
     第二步 : 计算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通行能力 ;
     1) 计算分流区通行能力 ; 由图 4 所示意, 整个苜蓿叶型互通立交桥共有 4 个分流 区, 即 D1、 D2 D3、 D4, 由于分流区 D1、 D3 单方向车道数为 3, 确定分流区通行能力为 6000pcu/ h, 即 CD1 = CD3 = 6000 ; D2 与 D4 单方向车道数为 2, 确定分流区通行能力为 3900pcu/h, 即 CD2 = CD4 = 3900pcu/h ;
     2) 计算合流区通行能力 ; 同样图 4 所示意, 整个苜蓿叶型互通立交桥共有 4 个合 流区, 即 M1 和 M3 合流区主线车道数为 2, 所以确定合流区通行能力 CM1 = CM3 = 4100pcu/h ; M2 与 M4 合流区主线车道数为 3, 确定合流区通行能力为 6200pcu/h, 即 CM2 = CM4 = 6200pcu/ h;
     3) 计算交织区的通行能力
     图 4 所示意互通立交桥有 4 个交织区 W1、 W2、 W3 与 W4, 已知交织区类型为第 I 类 交织区, 交织区车道数只有两种情况, 南北方向交织区车道数为 4, 东西方向交织区车道数 为 3。交织长度为 300 米。因此, 查表 1, 确定交织区通行能力如表 3 :
     表 3 交织区通行能力
     其中, 交织流量比定义为参与交织流量和通过交织区的总的流量之比。
     由于交织区 W1 与 W3 为 4 条车道交织区, W2 与 W4 为 3 车道交织区, 所以交织区 W1 与 W3 的通行能力 CW1、 CW3 按照表 3 中下半部分值确定, CW2 与 CW4 按照表 3 中上半部分值确 定。当交织流量比在表中给出的取值范围内, 而表中没有给出情况, 采用线性插值计算。
     4) 计算匝道通行能力 ; 如图 4 所示意, 整个互通立交桥共有 8 匝道, 即 R1、 R2 R3、 R4、 R5、 R6、 R6, R7、 R8, 其中匝道, R1、 R2 R3、 R4 为右转匝道, R5、 R6、 R6, R7、 R8 为环行匝道 ; 由于 R1、 R2 R3、 R4 设计速度为 50km/h, 故其通行能力值为 1900pcu/h/ 车道, 即 CR1 = CR2 = CR3 = CR4 = 1900pcu/h ; 环行匝道 R5、 R6、 R6, R7、 R8 的设计速度为 40km/h, 故其通行能力值 为 1700pcu/h/ 车道, 即 CR5 = CR6 = CR7 = CR8 = 1700 ;
     第三步 : 建立互通立交桥每个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在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与 其他进口各流向交通的拓扑关系 ; 如图 4 所示, a) 进口 1 : 右转交通 q11 与左转交通 q12、 直行 交通 q13 在分流区 D1 分流 ; 所以, 在分流区 D1 上游进口 1 处交通量满足 : q1 = q11+q12+q13, 并且不超过分流区 D1 的通行能力 6000pcu/h, 即 q11+q12+q13 ≤ 6000 ; 右转交通 q11、 进口 4 的直行流 q43 与进口 3 的左转交通 q32 在合流区 M1 处合流, 并且合流后的交通量不超过 M1 的通行能力 4100pcu/h, 即 q11+q32+q43 ≤ 4100 ; 进口 1 的左转交通 q12、 直行交通 q13 与进口 4 的左转交通 q42 在交织区 W2 交织, 所以 q12+q13+q42 不超过交织区 W2 的通行能力 ( 交织区
     交织流量比为W2 通行能力根据计算 r2, 参照表 3 用插值法确定 ) ; b) 进口2: 右转交通 q21 和左转交通 q22、 直行交通 q23 在分流区 D2 分流, 所以在分流区 D2 上游进 口 2 处交通量满足 : q2 = q21+q22+q23, 并且不超过分流区 D2 的通行能力 3900pcu/h, 即 q2 = q21+q22+q23 ≤ 3900 ; 右转交通 q21 与进口 1 直行交通 q13、 进口 4 的左转交通 q42 在合流区 M2 处合流, 应满足 q13+q21+q42 小于合流区 M2 的通行能力 6200pcu/h, 即 q13+q21+q42 ≤ 6200 ; 进 口 2 的左转交通 q22、 直行交通 q23 与进口 1 的左转交通 q12 在交织区 W3 交织, 所以 q12+q22+q23 不超过交织区 W3 的通行能力 ( 交织区交织流量比为 的 W3 通行能力根据计算 r3, 参照表 3 用插值法确定 ) ; c) 进口 3 : 右转交通 q31 和左转交通 q32、 直行交通 q33 在分流区 D3 分流 ; 所以, 在分流区 D3 上游进口 3 处交通量满足 : q3 = q31+q32+q33, 并且不超 过 D3 的通行能力 6000pcu/h, 即 q3 = q31+q32+q33 ≤ 6000 ; 右转交通 q31 与进口 2 直行交通 q23、 进口 1 的左转交通 q12 在合流区 M3 处合流, 应满足 q12+q31+q23 小于合流区 M3 的通行能 力 4100pcu/h, 即 q12+q31+q23 ≤ 4100 ; 进口 3 的左转交通 q32、 直行交通 q33 与进口 2 的左转 交通 q22 在交织区 W4 交织, 所以 q32+q33+q22 不超过交织区 W4 的通行能力 ( 交织区 W4 交织 流量比为 W4 的通行能力根据计算 r4, 参照表 3 用插值法确定 ) ; d) 进口4: 右转交通 q41 和左转交通 q42、 直行交通 q43 在分流区 D4 分流 ; 所以, 在分流区 D4 上游进 口 4 处交通量满足 : q4 = q41+q42+q43, 并且不超过分流区 D4 的通行能力 3900pcu/h, 即 q4 = q41+q42+q43 ≤ 3900 ; 右转交通 q41 与进口 3 直行交通 q33、 进口 2 的左转交通 q22 在合流区 M4 处合流, 应满足 q41+q33+q22 小于合流区 M4 的通行能力 6200pcu/h, 即 q41+q33+q22 ≤ 6200 ; 进 口 4 的左转交通 q42、 直行交通 q43 与进口 3 的左转交通 q32 在交织区 W1 交织, 所以 q42+q43+q32 不超过交织区 W1 的通行能力 ( 交织区 W1 的交织流量比为 W1 的通行能参照表 3 用插值法确定 ) ; e) 匝道 R1、 R2 R3、 R4、 R5、 R6、 R6, R7、 R8 : 匝道 R1 力根据计算 r1, 其上的交通量 q11 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 1900pcu/h, 即 q11 ≤ 1900 ;
     匝道 R2 其上的交通量 q21 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 1900pcu/h, 即 q21 ≤ 1900 ;
     匝道 R3 其上的交通量 q31 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 1900pcu/h, 即 q31 ≤ 1900 ;
     匝道 R4 其上的交通量 q41 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 1900pcu/h, 即 q41 ≤ 1900 ;
     匝道 R5 其上的交通量 q12 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 1700pcu/h, 即 q12 ≤ 1700 ;
     匝道 R6 其上的交通量 q22 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 1700pcu/h, 即 q22 ≤ 1700 ;
     匝道 R7 其上的交通量 q32 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 1700pcu/h, 即 q32 ≤ 1700 ;
     匝道 R8 其上的交通量 q42 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 1700pcu/h, 即 q42 ≤ 1700 ;
     第四步 : 由上述过程, 得到苜蓿野互通立交桥每个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在互通立 交桥各个组成部分与其他进口各流向交通的拓扑关系和约束条件问题 :
     (A) 分流约束条件
     分流区 D1 : q11+q12+q13 ≤ 6000 ; 分流区 D2 : q21+q22+q23 ≤ 3900
     分流区 D3 : q31+q32+q33 ≤ 6000 ; 分流区 D4 : q41+q42+q43 ≤ 3900
     (B) 合流约束条件
     合流区 M1 : q11+q32+q43 ≤ 4100 ; 合流区 M2 : q13+q21+q42 ≤ 6200
     合流区 M3 : q12+q31+q23 ≤ 4100 ; 合流区 M4 : q41+q33+q22 ≤ 6200
     (C) 交织区约束条件
     交织区 W1 : q42+q43+q32 ≤ CW1 ; W1 交织流量比 : 交织区 W2 : q12+q13+q42 ≤ CW2 ; W2 交织流量比 : 交织区 W3 : q22+q23+q12 ≤ CW3 ; W3 交织流量比 : 交织区 W4 : q32+q33+q22 ≤ CW4 ; W4 交织流量比 :其中, CW1、 CW2、 CW3 与 CW4 按照计算的交织比参照表 3 数值确定。 (D) 匝道约束条件 匝道 R1 : q11 ≤ 1900 ; 匝道 R2 : q21 ≤ 1900 ; 匝道 R3 : q31 ≤ 1900 ; 匝道 R4 : q41 ≤ 1900 ; 匝道 R5 : q12 ≤ 1700 ; 匝道 R6 : q22 ≤ 1700 ; 匝道 R7 : q32 ≤ 1700 ; 匝道 R8 : q42 ≤ 1700 ; 为了分析不同流向交通分布对通行能力影响, 引入进口流向交通约束条件, (E) 流向交通约束条件 : 进口 1 : q1 = q11+q12+q13, r11q1-q11 = 0, r12q1-q12 = 0, r13q1-q13 = 0, r11+r12+r13 = 进口 2 : q2 = q21+q22+q23, r21q2-q21 = 0, r22q2-q22 = 0, r23q2-q23 = 0, r21+r22+r23 =1.0
     1.0 进口 3 : q3 = q31+q32+q33, r31q3-q31 = 0, r32q3-q32 = 0, r33q3-q33 = 0, r32+r33 = 1.0
     进口 4 : q4 = q41+q42+q43, r41q4-q41 = 0, r42q4-q42 = 0, r43q4-q43 = 0, r42+r43 = 1.0
     rij 为第 i 进口, 第 j 流向的交通量占第 i 进口总交通量的百分比, i = 1, 2, 3, 4, j = 1, 2, 3
     第 五 步, 计 算 每 个 进 口 适 应 交 通 量 q1, q2, q3, q4, 确定目标函数为: C= Max(q1+q2+q3+q4), 约束条件为 (A)、 (B)、 (C)、 (D)、 (E), 满足上述约束条件的 q1, q2, q 3, q4 就 是互通立交桥 4 个进口所适应的交通量, 分别记为 q′ 1, q′ 2, q′ 3, q′ 4 ;
     第六步, 计算互通立交整体的通行能力 : C = q′ 1+q′ 2+q′ 3+q′ 4 ;
     ( 上述苜蓿叶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计算模型整理结果见附录 2)
     对本算例, 假设各进口流向比为 : r11 = r21 = r31 = r41 = 0.15, r12 = r22 = r32 = r42 = 0.15, r13 = r23 = r33 = r43 = 0.70, 则计算交织比为 r1 = r2 = r3 = r4 = 0.30, 查表 3, CW1 = CW3 = 5200pcu/h, CW2 = CW4 = 7060pcu/h
     计算得到 q′ 1 = 6000, q′ 2 = 3290, q′ 3 = 6000, q′ 4 = 3290pcu/h, 因此, 整 个互通立交通行能力为 : C = q′ 1+q′ 2+q′ 3+q′ 4 = 18580pcu/h ;
     附录 1 半定向 + 环行匝道组合型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计算模型 ( 主线 3 车道, 匝道为 1 车道, 主线自由流速度为 80km/h, 匝道自由流速度为 50km/h)
     目标函数 : C = Max(q1+q2+q3+q4)
     约束条件 :
     q11+q12+q13 ≤ 6000, q21+q22+q23 ≤ 6000, q32+q33 ≤ 6000,
     q42+q43 ≤ 6000, q13+q42 ≤ 6200, q23+q12 ≤ 6200, q33+q22 ≤ 6200
     q43+q11+q32 ≤ 6200, q13+q42+q21 ≤ 6200, q11 ≤ 1700, q21 ≤ 1700, q32 ≤ 1700, q12 ≤ 1700, q42 ≤ 1700, q22 ≤ 1700, r11q1-q11 = 0, r12q1-q12 = 0, r13q1-q13 = 0, r11+r12+r13 = 1.0, r21q2-q21 = 0, r22q2-q22 = 0, r23q2-q23 = 0, r21+r22+r23 = 1.0, r32q3-q32 = 0, r33q3-q33 = 0, r32+r33 = 1.0, r42q4-q42 = 0, r43q4-q43 = 0, r42+r43 = 1.0,
     r12、 r21、 r22、 r31、 r32、 r42 为交通流向分布值为已知的, 其取值由设计人员给定或由 实际观测确定 ; 对于半定向 + 环行匝道组合型互通立交桥, 由于进口 1、 进口 4 没有右转, 所 以两进口右转比例 r11, r41 取值为 0 ;
     附录 2 苜蓿叶互通立交桥互通立交整体通行能力计算模型
     目标函数 : C = Max(q1+q2+q3+q4)
     约束条件 :
     q11+q12+q13 ≤ 6000, q21+q22+q23 ≤ 3900, q31+q32+q33 ≤ 6000
     q41+q42+q43 ≤ 3900, q11+q32+q43 ≤ 4100, q13+q21+q42 ≤ 6200
     q12+q31+q23 ≤ 4100, q41+q33+q22 ≤ 6200, q42+q43+q32 ≤ CW1
     q12+q13+q42 ≤ CW2, q22+q23+q12 ≤ CW3, q32+q33+q22 ≤ CW4
     q11 ≤ 1900, q21 ≤ 1900, q31 ≤ 1900, q41 ≤ 1900, q12 ≤ 1700, q22 ≤ 1700, q32 ≤ 1700, q42 ≤ 1700, q1 = q11+q12+q13, r11q1-q11 = 0, r12q1-q12 = 0, r13q1-q13 = 0, r11+r12+r13 = 1.0, q2 = q21+q22+q23, r21q2-q21 = 0, r22q2-q22 = 0, r23q2-q23 = 0, r21+r22+r23 = 1.0, q3 = q31+q32+q33, r31q3-q31 = 0, r32q3-q32 = 0, r33q3-q33 = 0, r32+r33 = 1.0, q4 = q41+q42+q43, r41q4-q41 = 0, r42q4-q42 = 0, r43q4-q43 = 0, r42+r43 = 1.0,
     其中, rij 为第 i 进口, 第 j 流向的交通量占第 i 进口总交通量的百分比, i = 1, 2, 3, 4, j = 1, 2, 3, r11、 r21、 r31、 r41 分别为进口 1、 进口 2、 进口 3 和进口 4 的右转交通量所站的 比例 ; r12、 r22、 r32、 r42 分别为进口 1、 进口 2、 进口 3 和进口 4 的左转交通量所站的比例 ; 它们 的取信由设计人员给定或由实际观测确定。

一种基于交通运行稳定性的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计算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一种基于交通运行稳定性的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计算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一种基于交通运行稳定性的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计算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基于交通运行稳定性的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计算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基于交通运行稳定性的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计算方法.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444063A43申请公布日20120509CN102444063ACN102444063A21申请号201110279222822申请日20110920E01C1/0420060171申请人北京工业大学地址100124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72发明人邵长桥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3代理人张慧54发明名称一种基于交通运行稳定性的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计算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确定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对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适应交通量的分析,结合各个交通流向分布情况,计算出整个互通立交桥通行能力,为互通立交桥规划。

2、和互通立交桥选型以及交通管理提供依据。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为首先对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确定各组成部分适应通行能力;确定互通立交桥各个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与立交桥其他进口流向的交通拓扑关系,在互通立交桥整体运行稳定性的原则下,根据上述关系以及各个组成部分的通行能力建立约束条件;进而通过优化各个进口交通量计算出互通立交桥整体适应通行能力。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3页说明书12页附图5页CN102444080A1/3页21一种基于交通运行稳定性的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互通立交桥组成部分分为分流区、合流区。

3、、交织区和匝道4类,然后按类别对互通立交桥的各个组成部分编号,记为MN,其中M表示互通立交桥的组成部分所属类别,MD、M、W、R,D、M、W、R分别表示互通立交桥的分流区、合流区、交织区和匝道;N为正整数,用MN表示互通立交桥第M类中第N个组成部分的编号;步骤二计算互通立交桥各组成部分的通行能力;1计算分流区通行能力当分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2时,分流区通行能力为3900PCU/H;当分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3时,分流区通行能力为6000PCU/H;当分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4时,分流区通行能力为8100PCU/H;2计算合流区通行能力当合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2时,合流区通行能力为4100PCU/H;当合流。

4、区单方向车道数为3时,分流区通行能力为6200PCU/H;当合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4时,合流区通行能力为8300PCU/H;3计算交织区的通行能力当互通立交桥交织区为第I类交织区时,其通行能力值如表1;当互通立交桥交织区为第II类交织区时,其通行能力值如表2;表1第I类交织区的通行能力值权利要求书CN102444063ACN102444080A2/3页3表2第II类交织区的通行能力值4计算匝道通行能力1左转半定向匝道当匝道设计速度为40KM/H时,其通行能力值为1700PCU/H;当匝道设计速度为50KM/H时,其通行能力值为1900PCU/H;2右转定向匝道当匝道设计速度为40KM/H时,其通。

5、行能力值为1700PCU/H;当匝道设计速度为50KM/H时,其通行能力值为1900PCU/H;3环形匝道当匝道设计速度为30KM/H时,其通行能力值为1600PCU/H;当匝道设计速度为40KM/H时,其通行能力值为1700PCU/H;当匝道设计速度为50KM/H时,其通行能力值为1900PCU/H;步骤三建立互通立交桥每个进口各个交通流向的交通在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与其他进口各流向交通的拓扑关系记QIJ第I进口,第J流向的交通量,I1,2,3,4,J1,2,3,I1,I2,I3分别表示第I进口的右转、左转和直行流向;RIJ第I进口,第J流向的交通量占第I进口总交通量的百分比,I1,2,3。

6、,4,J1,2,3,I1,I2,I3分别表示第I进口的右转、左转和直行流向;权利要求书CN102444063ACN102444080A3/3页4并且QIJQIRIJ1QIQI1QI2QI32对互通立交桥第MN个组成部分,通过该组成部分的交通量为其中,MD、M、W、R,N为正整数,D、M、W,R分别表示分流区、合流区、交织区与匝道;MN表示互通立交桥的M类中第N个组成部分;其中,SSQMN为通过互通立交桥第MN个组成部分的交通量;步骤四建立每个进口交通流向与其他进口交通流向在各个组成部分的约束条件;对互通立交桥的第MN个组成部分,MD、M、W、R,N为正整数,建立约束条件如下MD、M、W、R,N。

7、为正整数4其中,QIJ第I进口,第J流向的交通量,I1,2,3,4,J1,2,3,I1,I2,I3分别表示第I进口的右转、左转和直行流向,并且满足CMN为互通立交桥第MN个组成部分通行能力;当该组成部分为分流区时,CMN为分流区通行能力;当该组成部分为合流区时,则CMN为合流区通行能力;当该组成部分为交织区时,则CMN为交织区通行能力;当该组成部分为匝道时,则CMN为匝道通行能力;步骤五计算每个进口所适应的交通量和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在已知第I进口第J流向的交通量占第I进口总交通量的百分比RIJ,I1,2,3,4,J1,2,3的条件下;1计算每个进口适应交通量Q1,Q2,Q3,Q4目标函数。

8、CMAXQ1Q2Q3Q45C为互通立交整体的通行能力PCU/H约束条件MD、M、W、R,N为正整数QIQI1QI2QI3,I1,2,3,4QIJQIRIJ,I1,2,3,4,J1,2,3满足约束条件的Q1,Q2,Q3,Q4就是互通立交桥4个进口所适应的交通量,分别记为Q1,Q2,Q3,Q4;2计算互通立交整体的通行能力CQ1Q2Q3Q46式中,C为互通立交整体的通行能力PCU/H;Q1,Q2,Q3,Q4分别为互通立交桥四个进口所适应的交通量PCU/H。权利要求书CN102444063ACN102444080A1/12页5一种基于交通运行稳定性的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计算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

9、明属于交通规划与管理领域,涉及一种应用线性规划方法确定互通立桥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背景技术0002互通立交桥是高等级道路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级道路的迅速发展,必然要修建大量互通立交桥,以实现道路之间空间交叉和行车方向的转换。作为高等道路系统中重要的交通节点,互通立交桥通行能力配置是否合理对平衡路网交通十分重要。互通立交桥通行能力分析是互通立交桥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的重要依据,但由于目前研究成果缺乏,特别是缺少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分析方法和工具,使互通立交桥在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中无法考虑整个系统的交通需求特性,造成互通立交桥在选型方面以及匝道布设方面与需要的功能和通行能力不匹配。

10、,导致交通拥堵。已有的道路通行能力分析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道路系统割裂成不同的组成部分,然后对各个部分通行能力分别分析,其产生的后果是没有考虑系统稳定运行的要求和交通量在各个流向分布非均衡的特性,导致分析结果与运营实际情况不符合。发明内容0003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互通立交桥整体运行稳定性和流向分布特性的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计算方法。本发明从互通立交整体运行稳定性的角度提出互通立交整体通行能力概念在通常的道路、交通条件下,互通立交各个组成部分一分流点、合流点、交织区、匝道、匝道与主线连接处,均能正常运行条件下,互通立交整体所能疏导的最大交通量。在上述定义下,互通立交整体的。

11、通行能力不仅受到系统各个组成部分通行能力的制约,还受到系统内交通运行特性交通分布的影响。因此,本发明提出的互通立交整体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既考虑了立交整体设计对通行能力的制约,又考虑了实际交通特性对通行能力的影响。0004本发明不同于已有的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方法,它是以互通立交桥各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为输入、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通行能力为约束条件,应用线性规划模型方法求解整个互通立交通行能力。0005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包括如下步骤0006步骤一将互通立交桥组成部分分为分流区、合流区、交织区和匝道4类,然后按类别对互通立交桥的各个组成部分编号,记为MN,其中M表示互通立交桥的组成部分所属类别,M。

12、D、M、W、R,其中D、M、W,R分别表示互通立交桥的分流区、合流区、交织区和匝道;N为正整数,用MN表示互通立交桥M类中第N个组成部分的编号;0007从互通立交桥整体布局和设计,确定整个互通立交桥运行的组成部分,即分流区、合流区、交织区和匝道四类,按类别对互通立交桥的各个组成部分编号;说明书CN102444063ACN102444080A2/12页60008步骤二根据各组成部分的几何条件和交通条件,计算互通立交桥各组成部分的通行能力;00091计算分流区通行能力0010当分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2时,分流区通行能力为3900PCU/H;当分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3时,分流区通行能力为6000PCU/。

13、H;当分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4时,分流区通行能力为8100PCU/H;00112计算合流区通行能力0012当合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2时,合流区通行能力为4100PCU/H;合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3时,合流区通行能力为6200PCU/H;当合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4时,合流区通行能力为8300PCU/H;00133计算交织区的通行能力0014互通立交桥交织区根据构造可以划分为2类I类、II类。I类交织区的特征是进出口之间用一条或两条辅助车道相连,交织区内具有完整的冠线,在出口处不设置车道平衡构造,如图5所示;0015II类交织区的特征是进出口之间有辅助车道相连,并且在出口处实行车道平衡措施,出口车道数总和。

14、比进口车道数总和大1,同时,交织区内没有完整和典型的冠线,如图6所示;0016当互通立交桥交织区为第I类交织区时,其通行能力值如表1;0017当互通立交桥交织区为第II类交织区时,其通行能力值如表2;0018表1第I类交织区的通行能力值0019说明书CN102444063ACN102444080A3/12页700200021表2第II类交织区的通行能力值002200234计算匝道通行能力00241左转半定向匝道当匝道设计速度为40KM/H时,其通行能力值为1700PCU/H;说明书CN102444063ACN102444080A4/12页8当匝道设计速度为50KM/H时,其通行能力值为1900。

15、PCU/H;00252右转定向匝道当匝道设计速度为40KM/H时,其通行能力值为1700PCU/H;当匝道设计速度为50KM/H时,其通行能力值为1900PCU/H;00263环形匝道当匝道设计速度为30KM/H时,其通行能力值为1600PCU/H;当匝道设计速度为40KM/H时,其通行能力值为1700PCU/H;当匝道设计速度为50KM/H时,其通行能力值为1900PCU/H;0027步骤三建立互通立交桥每个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在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与其他进口各流向交通的拓扑关系0028记QIJ第I进口,第J流向的交通量,I1,2,3,4,J1,2,3,I1,I2,I3分别表示第I进口的右转。

16、、左转和直行流向;0029RIJ第I进口,第J流向的交通量占第I进口总交通量的百分比,I1,2,3,4,J1,2,3,I1,I2,I3分别表示第I进口的右转、左转和直行流向;0030并且0031QIJQIRIJ10032QIQI1QI2QI320033对互通立交桥第MN个组成部分,通过该组成部分的交通量为00340035其中,MD、M、W、R,N为正整数,0036D、M、W,R分别表示分流区、合流区、交织区与匝道;0037MN表示互通立交桥的M类中第N个组成部分;0038SSQMN为通过互通立交桥第MN个组成部分的交通量;00390040对互通立交桥每个进口,交通流向分为右转、左转和直行,当不。

17、同进口的不同流向的交通在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流、合流或交织,就产生了各个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在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与其他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之间的拓扑关系。对每个进口而言,可按直行、左转、右转等建立一级关系;如果直行、左转、或右转再次分流,可考虑建立二级关系。为了分析不同流向分布,对互通立交桥整体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引入流向比例系数RIJ。0041步骤四建立每个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与其他进口交通流向在各个组成部分的约束条件;0042在第三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各个进口,每个流向的交通与其他流向交通满足的约束条件0043对互通立交桥的第MN个组成部分,建立约束条件如下00440045其中,QIJ。

18、第I进口,第J流向的交通量,I1,2,3,4,J1,2,3,I1,I2,I3分别表示第I进口的右转、左转和直行流向,并且满足说明书CN102444063ACN102444080A5/12页900460047CMN为互通立交桥第MN个组成部分通行能力;当该组成部分为分流区时,CMN为分流区通行能力;当该组成部分为合流区时,则CMN为合流区通行能力;当该组成部分为交织区时,则CMN为交织区通行能力;当该组成部分为匝道时,则CMN为匝道通行能力;MD、M、W、R,N为正整数,D、M、W,R分别表示分流区、合流区、交织区与匝道;0048MN表示互通立交桥的M类中第N个组成部分;0049步骤五计算每个进。

19、口所适应的交通量和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0050在已知第I进口,第J流向的交通量占第I进口总交通量的百分比RIJI1,2,3,4,J1,2,3的条件下;00511计算每个进口适应交通量Q1,Q2,Q3,Q40052目标函数CMAXQ1Q2Q3Q450053C为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PCU/H0054约束条件MD、M、W、R,N为正整数0055QIQI1QI2QI3,I1,2,3,40056QIJQIRIJ,I1,2,3,4,J1,2,30057满足约束条件的Q1,Q2,Q3,Q4就是互通立交桥4个进口所适应的交通量,分别记为Q1,Q2,Q3,Q4;00582计算互通立交整体的通行能力0059。

20、CQ1Q2Q3Q460060式中,C为互通立交整体的通行能力PCU/H;0061Q1,Q2,Q3,Q4分别为互通立交桥四个进口所适应的交通量PCU/H;0062根据上述步骤,每个互通立交进口交通量为各个进口适应交通量;互通立交各个进口的适应交通量之和为整个互通立交通行能力。0063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0064该发明是考虑了互通立交桥整体布局和各个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相互作用,相对传统的分析方法,此种方法考虑了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不同流向交通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计算方法和流程相对简单,能够满足交通规划设计和交通运营管理的需要。附图说明0065图1是本发明流程框图0066图2半定。

21、向环行匝道组合型互通立交桥组成示意图0067图3半定向环行匝道组合型互通立交桥各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拓扑关系示意图0068图4苜蓿叶互通立交桥组成与各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拓扑关系示意图0069图5互通立交第I类交织区示意图0070图6互通立交第II类交织区示意图说明书CN102444063ACN102444080A6/12页100071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见以下示例0072示例一如图2为半定向环行匝道组合型互通立交桥示意图,0073该立交桥主线为3车道,设计速度为80KM/H,匝道为1车道,设计速度为40KM/H;分流区、合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3条车道;下面给出半定向环行匝道组合型互通立交桥通行能力计算。

22、具体实施步骤0074第一步,将该立交桥组成部分分为分流区、合流区、交织区和匝道4类,本实施例中的立交桥共有6个分流区、6个合流区与6个匝道,然后按类别对互通立交桥的各个组成部分编号,如图2所示。0075第二步,计算互通立交桥各个进口及各组成部分的通行能力;00761计算分流区通行能力;由图2所示,整个半定向环行匝道组合型互通立交桥共有6个分流区,即D1、D2D3、D4、D5、D6,分流区D5的通行能力受到其下游匝道R2和R6的通行能力约束;分流区D6的通行能力受到其下游匝道R1和R4通行能力约束;因此,只计算分流D1、D2D3、D4的通行能力;由于分流区D1、D2D3、D4单方向车道数为3,所。

23、以分流区通行能力为6000PCU/H,即CD1CD2CD3CD46000PCU/H;00772计算合流区通行能力;同样图2所示,整个半定向环行匝道组合型互通立交桥共有6个合流区,即M1、M2M3、M4、M5、M6;合流区M6的通行能力受到匝道R1和R3的通行能力约束,故不考虑其通行能力;由于合流区单方向车道数为3,所以合流区通行能力为6200PCU/H,即CM1CM2CM3CM4CM56200;00783计算交织区通行能力;由于图2所示意的半定向环行匝道组合型互通立交桥没有交织区,故不用计算交织区通行能力;00794计算匝道通行能力;如图2所示意,整个半定向环行匝道组合型互通立交桥共有6个匝道。

24、,即R1、R2R3、R4、R5、R6;其中,R1、R2为右转匝道,R3、R6为左转匝道,R4、R5为环行匝道;由于匝道设计速度为40KM/H,故其通行能力值为1700PCU/H/车道,即0080CR1CR2CR3CR4CR5CR61700PCU/H0081第三步,建立互通立交桥每个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在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与其他进口各流向交通的拓扑关系,如图3所示;A进口1其右转交通Q11和左转交通Q12在分流区D1与直行交通Q13分流;所以,在分流区D1上游进口1处交通量满足Q1Q11Q12Q13,由于Q11、Q12和Q13在分流区D1处分流,故Q11Q12Q13不超过分流区D1的通行能力6。

25、000PCU/H,即Q11Q12Q136000;右转交通Q11、进口3的左转交通Q32与进口4的直行流Q43在合流区M4处合流,并且合流后的交通量不超过M4的通行能力,Q11Q32Q436200;进口1的左转交通Q12与进口2的直行交通在合流区M1处合流,合流后的交通量应不超过M1的通行能力,即Q12Q236200;进口1的直行交通Q13与进口4的左转交通Q42在合流区M1处合流,合流交通量不超过合流区M1的通行能力,即Q13Q426200;进口1的直行交通Q13与进口4的左转交通Q42在合流区M1处合流后,与进口2右转交通Q21在合流区M5处合流,汇合后的交通量应不超过合流区M5的通行能力,。

26、即Q13Q42Q216200;B进口2其右转交通Q21和左转交通Q22在分流区D2与直行交通Q23分流;所以,在分流区D2上游进口2处交通量满足Q2Q21Q22Q23,其不超过分流区D2的通行能力6000PCU/H,即Q2Q21Q22Q236000;C进口3其没有右转交通,左转交通Q32在分流区D3与直行交通Q33分流;所以,在分流区D3上游进口3处交通量满足Q3Q32Q33,并且不超过分流区D3的通行说明书CN102444063ACN102444080A7/12页11能力6000PCU/H,即Q32Q336000;其直行交通Q33与进口2的左转交通Q22在合流区M3合流,合流后的交通量不超过。

27、合流区M3的通行能力Q33Q226200;0082D进口4其没有右转交通,左转交通Q42在分流区D4与直行交通Q43分流,所以,在分流区D4上游进口4处交通量满足Q4Q42Q43,其不能超过分流区D4的通行能力6000,即,Q4Q42Q436000;直行交通Q43与进口3的左转交通Q32、进口1的右转交通Q11在合流区M4处合流,合流后的交通量不超过合流区M4的通行能力Q43Q32Q116200;0083E匝道R1、R2R3、R4、R5、R60084匝道R1其上的交通量Q11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1700PCU/H,即Q111700;0085匝道R2其上的交通量Q21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1700PC。

28、U/H,即Q211700;0086匝道R3其上的交通量Q32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1700PCU/H,即Q321700;0087匝道R4其上的交通量Q12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1700PCU/H,即Q121700;0088匝道R5其上的交通量Q42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1700PCU/H,即Q421700;0089匝道R6其上的交通量Q22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1700PCU/H,即Q221700;0090第四步,由上述过程,得到互通立交桥每个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在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与其他进口各流向交通的拓扑关系和约束条件问题0091如上分析,分流区D5的通行能力受到其下游匝道R2和R6的通行能力约束;分流。

29、区D6的通行能力受到其下游匝道R1和R4通行能力约束;合流区M6的通行能力受到匝道R1和R3的通行能力约束;因此,上述分流区和合流区不构成对整个互通立交整体运行的实际约束;故共有约束条件如下0092A分流约束条件0093分流区D1Q11Q12Q136000;分流区D2Q21Q22Q2360000094分流区D3Q32Q336000;分流区D4Q42Q4360000095B合流约束条件0096合流区M1Q13Q426200;合流区M2Q23Q126200;0097合流区M3Q33Q226200;合流区M4Q43Q11Q326200;0098合流区M5Q13Q42Q216200;0099C匝道约束。

30、条件0100匝道R1Q111700;匝道R2Q211700;匝道R3Q321700;0101匝道R4Q121700;匝道R5Q421700;匝道R6Q221700;0102为了分析不同流向交通分布对通行能力影响,引入进口流向交通约束条件,0103D流向交通约束条件0104进口1Q1Q11Q12Q13,R11Q1Q110,R12Q1Q120,R13Q1Q130,R11R12R13100105进口2Q2Q21Q22Q23,R21Q2Q210,R22Q2Q220,R23Q2Q230,R21R22R23100106进口3Q3Q32Q33,R32Q3Q320,R33Q3Q330,R32R33100107。

31、进口4Q4Q42Q43,R42Q4Q420,R43Q4Q430,R42R43100108RIJ为第I进口,第J流向的交通量占第I进口总交通量的百分比,I1,2,3,4,J1,2,3说明书CN102444063ACN102444080A8/12页120109第五步,计算每个进口适应交通量Q1,Q2,Q3,Q4,确定目标函数为CMAXQ1Q2Q3Q4,约束条件为A、B、C、D,满足上述约束条件的Q1,Q2,Q3,Q4就是互通立交桥4个进口所适应的交通量,分别记为Q1,Q2,Q3,Q4;0110第六步,计算互通立交整体的通行能力CQ1Q2Q3Q4;0111对本算例,假设各进口流向比为R12R21R2。

32、2R31R32R42010,R11R4100,R13090,R23080,R33080,R430900112则计算得到Q15560,Q26000,Q36000,Q46000PCU/H,因此,整个互通立交通行能力为CQ1Q2Q3Q423560PCU/H;0113上述半定向环行匝道组合型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计算模型整理结果见附录10114实施例二如图4为苜蓿叶互通立交桥组成与各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拓扑关系示意图,该立交桥主线为南北方向主线为3车道,东西方向主线为2车道,设计速度为80KM/H,匝道为1车道,其中右转匝道设计速度为50KM/H,环行匝道设计速度为40KM/H,;分流区、合流区单方向车。

33、道数为4条车道,交织区类型为第I类交织区,交织区车道数为5,交织长度为300米;下面给出图4所示苜蓿叶互通立交桥通行能力计算具体实施步骤0115第一步,将该立交桥组成部分分为分流区、合流区、交织区和匝道4类,本实施例中的立交桥共有4个分流区、4个合流区、4个交织区和8个匝道组成,如图4所示,并按类别编号,记为MN,其中M表示互通立交桥的组成部分所属类别,MD、M、W、RD、M、W,R,分别表示互通立交桥的分流区、合流区、交织区和匝道;N为正整数,用MN表示互通立交桥M类中第N个组成部分的编号;0116第二步计算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通行能力;01171计算分流区通行能力;由图4所示意,整个苜蓿。

34、叶型互通立交桥共有4个分流区,即D1、D2D3、D4,由于分流区D1、D3单方向车道数为3,确定分流区通行能力为6000PCU/H,即CD1CD36000;D2与D4单方向车道数为2,确定分流区通行能力为3900PCU/H,即CD2CD43900PCU/H;01182计算合流区通行能力;同样图4所示意,整个苜蓿叶型互通立交桥共有4个合流区,即M1和M3合流区主线车道数为2,所以确定合流区通行能力CM1CM34100PCU/H;M2与M4合流区主线车道数为3,确定合流区通行能力为6200PCU/H,即CM2CM46200PCU/H;01193计算交织区的通行能力0120图4所示意互通立交桥有4个。

35、交织区W1、W2、W3与W4,已知交织区类型为第I类交织区,交织区车道数只有两种情况,南北方向交织区车道数为4,东西方向交织区车道数为3。交织长度为300米。因此,查表1,确定交织区通行能力如表30121表3交织区通行能力说明书CN102444063ACN102444080A9/12页1301220123其中,交织流量比定义为参与交织流量和通过交织区的总的流量之比。0124由于交织区W1与W3为4条车道交织区,W2与W4为3车道交织区,所以交织区W1与W3的通行能力CW1、CW3按照表3中下半部分值确定,CW2与CW4按照表3中上半部分值确定。当交织流量比在表中给出的取值范围内,而表中没有给出。

36、情况,采用线性插值计算。01254计算匝道通行能力;如图4所示意,整个互通立交桥共有8匝道,即R1、R2R3、R4、R5、R6、R6,R7、R8,其中匝道,R1、R2R3、R4为右转匝道,R5、R6、R6,R7、R8为环行匝道;由于R1、R2R3、R4设计速度为50KM/H,故其通行能力值为1900PCU/H/车道,即CR1CR2CR3CR41900PCU/H;环行匝道R5、R6、R6,R7、R8的设计速度为40KM/H,故其通行能力值为1700PCU/H/车道,即CR5CR6CR7CR81700;0126第三步建立互通立交桥每个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在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与其他进口各流向交通的。

37、拓扑关系;如图4所示,A进口1右转交通Q11与左转交通Q12、直行交通Q13在分流区D1分流;所以,在分流区D1上游进口1处交通量满足Q1Q11Q12Q13,并且不超过分流区D1的通行能力6000PCU/H,即Q11Q12Q136000;右转交通Q11、进口4的直行流Q43与进口3的左转交通Q32在合流区M1处合流,并且合流后的交通量不超过M1的通行能力4100PCU/H,即Q11Q32Q434100;进口1的左转交通Q12、直行交通Q13与进口4的左转交通Q42在交织区W2交织,所以Q12Q13Q42不超过交织区W2的通行能力交织区交织流量比为W2通行能力根据计算R2,参照表3用插值法确定;。

38、B进口2右转交通Q21和左转交通Q22、直行交通Q23在分流区D2分流,所以在分流区D2上游进口2处交通量满足Q2Q21Q22Q23,并且不超过分流区D2的通行能力3900PCU/H,即Q2Q21Q22Q233900;右转交通Q21与进口1直行交通Q13、进口4的左转交通Q42在合流区M2处合流,应满足Q13Q21Q42小于合流区M2的通行能力6200PCU/H,即Q13Q21Q426200;进口2的左转交通Q22、直行交通Q23与进口1的左转交通Q12在交织区W3交织,所以Q12Q22Q23不超过交织区W3的通行能力交织区交织流量比为的W3通行能力根据计算R3,参照表3用插值法确定;C进口3。

39、右转交通Q31和左转交通Q32、直行交通Q33在说明书CN102444063ACN102444080A10/12页14分流区D3分流;所以,在分流区D3上游进口3处交通量满足Q3Q31Q32Q33,并且不超过D3的通行能力6000PCU/H,即Q3Q31Q32Q336000;右转交通Q31与进口2直行交通Q23、进口1的左转交通Q12在合流区M3处合流,应满足Q12Q31Q23小于合流区M3的通行能力4100PCU/H,即Q12Q31Q234100;进口3的左转交通Q32、直行交通Q33与进口2的左转交通Q22在交织区W4交织,所以Q32Q33Q22不超过交织区W4的通行能力交织区W4交织流量。

40、比为W4的通行能力根据计算R4,参照表3用插值法确定;D进口4右转交通Q41和左转交通Q42、直行交通Q43在分流区D4分流;所以,在分流区D4上游进口4处交通量满足Q4Q41Q42Q43,并且不超过分流区D4的通行能力3900PCU/H,即Q4Q41Q42Q433900;右转交通Q41与进口3直行交通Q33、进口2的左转交通Q22在合流区M4处合流,应满足Q41Q33Q22小于合流区M4的通行能力6200PCU/H,即Q41Q33Q226200;进口4的左转交通Q42、直行交通Q43与进口3的左转交通Q32在交织区W1交织,所以Q42Q43Q32不超过交织区W1的通行能力交织区W1的交织流量。

41、比为W1的通行能力根据计算R1,参照表3用插值法确定;E匝道R1、R2R3、R4、R5、R6、R6,R7、R8匝道R1其上的交通量Q11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1900PCU/H,即Q111900;0127匝道R2其上的交通量Q21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1900PCU/H,即Q211900;0128匝道R3其上的交通量Q31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1900PCU/H,即Q311900;0129匝道R4其上的交通量Q41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1900PCU/H,即Q411900;0130匝道R5其上的交通量Q12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1700PCU/H,即Q121700;0131匝道R6其上的交通量Q22应不大于其通行。

42、能力1700PCU/H,即Q221700;0132匝道R7其上的交通量Q32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1700PCU/H,即Q321700;0133匝道R8其上的交通量Q42应不大于其通行能力1700PCU/H,即Q421700;0134第四步由上述过程,得到苜蓿野互通立交桥每个进口不同流向的交通在互通立交桥各个组成部分与其他进口各流向交通的拓扑关系和约束条件问题0135A分流约束条件0136分流区D1Q11Q12Q136000;分流区D2Q21Q22Q2339000137分流区D3Q31Q32Q336000;分流区D4Q41Q42Q4339000138B合流约束条件0139合流区M1Q11Q32Q4。

43、34100;合流区M2Q13Q21Q4262000140合流区M3Q12Q31Q234100;合流区M4Q41Q33Q2262000141C交织区约束条件0142交织区W1Q42Q43Q32CW1;W1交织流量比0143交织区W2Q12Q13Q42CW2;W2交织流量比0144交织区W3Q22Q23Q12CW3;W3交织流量比0145交织区W4Q32Q33Q22CW4;W4交织流量比说明书CN102444063ACN102444080A11/12页150146其中,CW1、CW2、CW3与CW4按照计算的交织比参照表3数值确定。0147D匝道约束条件0148匝道R1Q111900;匝道R2Q2。

44、11900;0149匝道R3Q311900;匝道R4Q411900;0150匝道R5Q121700;匝道R6Q221700;0151匝道R7Q321700;匝道R8Q421700;0152为了分析不同流向交通分布对通行能力影响,引入进口流向交通约束条件,0153E流向交通约束条件0154进口1Q1Q11Q12Q13,R11Q1Q110,R12Q1Q120,R13Q1Q130,R11R12R13100155进口2Q2Q21Q22Q23,R21Q2Q210,R22Q2Q220,R23Q2Q230,R21R22R23100156进口3Q3Q31Q32Q33,R31Q3Q310,R32Q3Q320,R。

45、33Q3Q330,R32R33100157进口4Q4Q41Q42Q43,R41Q4Q410,R42Q4Q420,R43Q4Q430,R42R43100158RIJ为第I进口,第J流向的交通量占第I进口总交通量的百分比,I1,2,3,4,J1,2,30159第五步,计算每个进口适应交通量Q1,Q2,Q3,Q4,确定目标函数为CMAXQ1Q2Q3Q4,约束条件为A、B、C、D、E,满足上述约束条件的Q1,Q2,Q3,Q4就是互通立交桥4个进口所适应的交通量,分别记为Q1,Q2,Q3,Q4;0160第六步,计算互通立交整体的通行能力CQ1Q2Q3Q4;0161上述苜蓿叶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计算模型。

46、整理结果见附录20162对本算例,假设各进口流向比为R11R21R31R41015,R12R22R32R42015,R13R23R33R43070,则计算交织比为R1R2R3R4030,查表3,CW1CW35200PCU/H,CW2CW47060PCU/H0163计算得到Q16000,Q23290,Q36000,Q43290PCU/H,因此,整个互通立交通行能力为CQ1Q2Q3Q418580PCU/H;0164附录1半定向环行匝道组合型互通立交桥整体通行能力计算模型主线3车道,匝道为1车道,主线自由流速度为80KM/H,匝道自由流速度为50KM/H0165目标函数CMAXQ1Q2Q3Q4016。

47、6约束条件0167Q11Q12Q136000,Q21Q22Q236000,Q32Q336000,0168Q42Q436000,Q13Q426200,Q23Q126200,Q33Q2262000169Q43Q11Q326200,Q13Q42Q216200,Q111700,Q211700,Q321700,Q121700,Q421700,Q221700,R11Q1Q110,R12Q1Q120,R13Q1Q130,R11R12R1310,R21Q2Q210,R22Q2Q220,R23Q2Q230,R21R22R2310,R32Q3Q320,R33Q3Q330,R32R3310,R42Q4Q420,R4。

48、3Q4Q430,R42R4310,0170R12、R21、R22、R31、R32、R42为交通流向分布值为已知的,其取值由设计人员给定或由实际观测确定;对于半定向环行匝道组合型互通立交桥,由于进口1、进口4没有右转,所以两进口右转比例R11,R41取值为0;说明书CN102444063ACN102444080A12/12页160171附录2苜蓿叶互通立交桥互通立交整体通行能力计算模型0172目标函数CMAXQ1Q2Q3Q40173约束条件0174Q11Q12Q136000,Q21Q22Q233900,Q31Q32Q3360000175Q41Q42Q433900,Q11Q32Q434100,Q13Q21Q4262000176Q12Q31Q234100,Q41Q33Q226200,Q42Q43Q32CW10177Q12Q13Q42CW2,Q22Q23Q12CW3,Q32Q33Q22CW40178Q111900,Q211900,Q311900,Q411900,Q121700,Q221700,Q321700,Q421700,Q1Q11Q12Q13,R11Q1Q110,R12Q1Q120,R13Q1Q130,R11R12R1310,Q2Q。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