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组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中使用的压型钢板,以及采用该压型钢板的组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多、高层钢结构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楼面施工时,普遍采用压型钢板做底模板。为了使压型钢板具有一定抗弯刚度,需要将钢板弯折成具有波峰波谷的纵向肋。现有压型钢板的抗弯刚度完全是由钢板提供的,主要由钢板厚度和纵向肋高度两方面决定。增加钢板厚度时,用钢量将会大幅上升,经济上不合算,而纵向肋高度受钢筋混凝土楼板厚度的制约,也不能做得太高。目前常规采用的楼承板,压型钢板的纵向肋高度为51~76mm,钢板厚度为0.75~1.6mm,楼板跨中不设临时支撑时跨度为2.5~3.5m。
现有压型钢板具有如下缺陷:
1、压型钢板的抗弯刚度低,楼板跨不能太大,一般超过3.5m时需要增加临时支撑,施工不方便,难以满足工程需要。
2、由于局部稳定的要求,钢板厚度较大,用钢量偏大。
楼板是建筑中的主要构件,对整个建筑的施工速度、造价影响非常关键。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楼板:1)、常规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在底模板上绑扎钢筋、浇注混凝土,这种楼板整体性好,但由于需要大量模板和支撑,施工速度慢。2)、压型钢板组合楼板,该楼板是采用0.5~1.6mm厚的压型钢板做底模,然后在上面绑扎钢筋、浇注混凝土形成组合楼板。有的压型钢板可以兼作板下部钢筋。这种组合楼板施工速度快,整体性好,但成本高,防火能力较差,一般应进行防火处理。3)、混凝土叠合板,传统钢筋混凝土叠合板是先预制40~70mm厚的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安装支撑系统,放置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再绑扎钢筋,浇注40~110mm的混凝土叠合层。这种叠合板由于预应力底板间无侧向联系钢筋,拼接处楼板容易出现纵向裂缝,楼板整体刚度差,因此实际工程中较少采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组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要解决现有压型钢板抗弯刚度低、用钢量大的技术问题,并解决现有建筑叠合楼板整体性不好、现浇楼板施工速度慢、施工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这种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包括钢板本体,在钢板本体上间隔分布有纵向波槽,所述纵向波槽内预先浇注有混凝土,混凝土固化后与纵向波槽结合为一体。
所述纵向波槽为向上凸的波峰槽或向下凹的波谷槽,纵向波槽的形状为正梯形、倒梯形、矩形或者倒三角形,纵向波槽的槽壁上间隔分布有用于与混凝土连接紧密的冲压槽。
所述钢板本体一侧有勾槽,另一侧有与勾槽配合连接的勾边。
所述钢板本体沿纵向波槽长向间隔分布有贯穿各纵向波槽及混凝土的横向加强筋,或者钢板本体沿纵向波槽长向间隔分布有连接各纵向波槽及混凝土的钢筋混凝土加强肋。
所述混凝土为普通混凝土、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或灌浆料混凝土。
所述混凝土内部沿长向设有纵向钢筋。
所述纵向钢筋施加有预应力。
所述混凝土浇注于波峰槽内时底部向下凸出钢板本体,凸出高度范围为10~120mm;混凝土浇注于波谷槽内时底部向上凸出钢板本体,凸出高度范围为20~100mm。
这种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用于做成单跨板,或者多跨连续板。
这种采用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的组合楼板,由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绑扎于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上方的组合楼板钢筋,以及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上方的后浇混凝土叠合而成。
这种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的组合楼板施工方法,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的制备,在钢板本体上间隔弯折出纵向波槽,然后将纵向波槽的槽口朝上,在槽内浇注混凝土,混凝土固化后与纵向波槽结合为一体;
步骤二,铺设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
步骤三,在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上方绑扎组合楼板钢筋;
步骤四,在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上方浇注后浇混凝土,形成组合楼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由于在压型钢板的波槽内预先浇注混凝土,使混凝土与压型钢板形成一个整体,显著提升了压型钢板的抗弯刚度,并且压型钢板的厚度可以大大减薄,用钢量显著降低。由于用钢量减少,使压型钢板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在压型钢板的波槽内浇注混凝土,不需要模板,制作非常方便。
压型钢板的波槽上可间隔分布有冲压槽,从而使混凝土与波槽连接紧密。钢板本体每隔一定距离可设有横向加强钢筋或钢筋混凝土加强肋,使混凝土和钢板本体连接更好,形成整体结构。混凝土内可设有纵向钢筋,使压型钢板的抗弯刚度进一步增强,同时强度增大。混凝土底部或者顶部可以凸出钢板本体,使混凝土具有更大的刚度。混凝土内部的纵向钢筋可张拉预应力,进一步增强压型钢板的抗弯刚度,还可节省钢材。
采用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的组合楼板与常规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相比,不需要安装和拆卸底模板,可大大加快施工速度。与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相比,采用本发明的组合楼板不仅生产成本低,由于采用混凝土增强后底板抗弯刚度明显增强,不设临时支撑的楼板跨度可以显著增大,可用于3~9米各种跨度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与传统混凝土叠合板相比,采用本发明的组合楼板由于压型钢板及横向钢筋的作用,整体性大大增强。
本发明的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不仅适合于多、高层钢结构等要求施工速度快的建筑,也适合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等普通建筑物,还可应用于混凝土墙体模板等。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剖面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轴侧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组合楼板剖面图。
图4为实施例二的结构剖面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轴侧图。
图6为实施例三的结构剖面图。
图7为实施例三的轴侧图。
图8为实施例三的组合楼板剖面图。
图9为实施例四的结构剖面图。
图10为实施例四的组合楼板剖面图。
附图标记:1-钢板本体、1.1-波峰槽、1.2-波谷槽、1.3-勾槽、1.4-勾边、2-混凝土、3-冲压槽、4.1-横向加强钢筋、4.2-钢筋混凝土加强肋、5-纵向钢筋、6-组合楼板钢筋、7-后浇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参见图1-3所示,这种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包括钢板本体1,在钢板本体1上间隔分布有纵向波槽,纵向波槽为向上凸的波峰槽1.1,波峰槽1.1的形状为倒梯形。所述波峰槽1.1内预先浇注有混凝土2,混凝土可采用普通混凝土、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或灌浆料混凝土,混凝土2固化后与波峰槽1.1结合为一体,所述钢板本体1一侧有勾槽1.3,另一侧有与勾槽配合连接的勾边1.4。
所述钢板本体1的厚度范围为0.3~1.0mm,一般可采用0.5mm。波峰槽1.1之间的凹处宽170mm;波峰槽1.1的宽度为25mm;高度约25mm,为混凝土楼板底纵向钢筋直径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之和。
参见图2所示,所述波峰槽1.1的槽壁上间隔分布有用于使混凝土2与波槽嵌固连接的冲压槽3。
参见图3所示,这种采用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的组合楼板,由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绑扎于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上方的组合楼板钢筋6,以及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上方的后浇混凝土7叠合而成。
这种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波高很小,非常适合于跨度小的楼板,还可适用于多高层钢结构建筑楼面设置附加临时性支撑的情况;作为侧模板,也可以用于钢筋混凝土墙支模。这种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既可以做成单跨板,也可以做成多跨连续板,刚度效果更好,在方便吊装运输的条件下,长度可以达12~18m。
这种组合楼板的施工方法如下:
步骤一,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的制备,在钢板本体1上间隔弯折出向上凸的波峰槽1.1,然后将波峰槽1.1的槽口朝上,在波峰槽1.1内浇注混凝土2,混凝土2固化后与波峰槽1.1结合为一体;
步骤二,将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翻转、波峰槽1.1槽口朝下,铺设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
步骤三,在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上方绑扎组合楼板钢筋6;
步骤四,在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上方浇注后浇混凝土7,形成组合楼板。
实施例二,参见图4、图5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这种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波峰槽1.1的高度较大,形状为正梯形。为了使混凝土2和钢板本体1连接更好,钢板本体1可沿波峰槽1.1长向间隔分布有贯穿各波峰槽1.1及混凝土2的横向加强筋4.1。这种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的混凝土2内设置有纵向钢筋5。为了减小用钢量,可以对纵向钢筋5张拉预应力后形成预应力混凝土。
所述钢板本体1的厚度范围为0.3~1.0mm,一般可采用0.5mm;波峰槽1.1上口宽45mm、下口宽80mm、高90mm,波峰槽1.1之间的凹处宽170mm。波峰槽1.1的高度为混凝土楼板厚度减去楼板顶纵向钢筋直径、楼板顶横向钢筋直径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三者之和。
参见图4所示,这种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的波峰槽1.1的下口宽度可以减小至零,形状变为倒三角形,使混凝土2不外露。
参见图4所示,这种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的混凝土2内设置有纵向钢筋5。为了减小用钢量,可以对纵向钢筋5张拉预应力后形成预应力混凝土。
这种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的波峰槽1.1的下口宽度可以减小至零,形状变为倒三角形,使混凝土2不外露。
实施例三,参见图6、图7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这种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波峰槽1.1的高度较大,形状为正梯形。为了使混凝土2和钢板本体1连接更好,钢板本体1可沿波峰槽1.1长向间隔分布有连接各波峰槽1.1及混凝土2的钢筋混凝土加强肋4.2。
参见图6所示,这种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的混凝土2底部向下凸出钢板本体1,凸出高度根据计算要求确定,一般凸出高度范围为10~120mm。
参见图8所示,这种采用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的组合楼板,由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绑扎于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上方的组合楼板钢筋6,以及压型钢板上方的后浇混凝土7叠合而成。施工方法同实施例一。
实施例四,参见图9所示,这种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包括钢板本体1,在钢板本体1上间隔分布有纵向波槽,纵向波槽为向下凹的波谷槽1.2,波谷槽1.2的形状为倒梯形;所述波谷槽1.2内预先浇注有混凝土2,混凝土可采用普通混凝土、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或灌浆料混凝土,混凝土2固化后与波谷槽1.2结合为一体,混凝土2内部沿长向设有纵向钢筋5。可对纵向钢筋5张拉预应力后形成预应力混凝土;所述钢板本体1一侧有勾槽1.3,另一侧有与勾槽配合连接的勾边1.4。
所述钢板本体1的厚度范围为0.3~1.0mm,一般可采用0.5mm;波谷槽1.2上口宽80mm、下口宽45mm、高90mm,波谷槽1.2之间的凸处宽170mm。
所述钢板本体1沿波谷槽1.2长向间隔分布有连接各波谷槽1.2及混凝土2的钢筋混凝土加强肋4.2。
所述混凝土2顶部向上凸出钢板本体1,凸出高度为后浇混凝土7 厚度减去约30mm,例如后浇混凝土7为80mm厚时可以凸出50mm,一般凸出高度范围为20~100mm。混凝土2凸出部分的形状可以为矩形或者梯形。混凝土2凸出部分侧面及顶面可以做成毛面、或者设置凹槽,使混凝土2与后浇混凝土7叠合连接紧密。
参见图10所示,这种采用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的组合楼板,由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绑扎于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上方的组合楼板钢筋6,以及压型钢板上方的后浇混凝土7叠合而成。
这种采用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的组合楼板施工方法如下:
步骤一,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的制备,在钢板本体1上间隔弯折出波谷槽1.2,将波谷槽1.2槽口朝上,在波谷槽1.2内浇注混凝土2,混凝土2固化后与钢板本体1形成一个整体;
步骤二,将波谷槽1.2槽口朝上,铺设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
步骤三,在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上方绑扎组合楼板钢筋6;
步骤四,在混凝土增强压型钢板上方浇注后浇混凝土7,形成组合楼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