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425175A43申请公布日20120425CN102425175ACN102425175A21申请号201110252181322申请日20110830E02D17/20200601E03F1/0020060171申请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址610031四川省成都市通锦路3号72发明人姚裕春朱颖李安洪叶世斌庞应刚李楚根曾永红李井元74专利代理机构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51215代理人王建国54发明名称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57摘要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能有效解决山区大型弃碴场稳定的技术难题,减少水土流失,避免弃碴造成人为地质灾害问题。它包括抗滑桩,设置。
2、于弃碴场出口坡脚,沿沟槽横向间隔布设;挡土板,置于抗滑桩靠弃碴场侧;碎石反滤层,填筑于挡土板后;主渗水肓沟,沿弃碴场底部沟槽中心纵向布置;支渗水肓沟,沿弃碴场底部沟槽中心向两侧山坡呈树枝状布置,与主渗水肓沟连通;环形截水沟,沿弃碴场顶部高程1M以上四周山体布置,在碴场出口延伸接入自然沟槽;纵向排水沟,沿弃碴场顶面中心布置,与天然沟槽相连通;截水沟,沿弃碴场纵向排水沟向碴场顶面两侧呈树枝状布置,与纵向排水沟相连通;排水吊沟,置于挡土板外侧。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CN102425182A1/1页21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
3、其特征是它包括抗滑桩1,设置于弃碴场出口坡脚,沿沟槽横向间隔布设;挡土板2,置于抗滑桩1靠弃碴场侧;碎石反滤层3,填筑于挡土板2后;主渗水肓沟4,沿弃碴场底部沟槽中心纵向布置;支渗水肓沟10,沿弃碴场底部沟槽中心向两侧山坡呈树枝状布置,与主渗水肓沟4连通;环形截水沟13,沿弃碴场顶部高程1M以上四周山体布置,在碴场出口延伸接入自然沟槽;纵向排水沟12,沿弃碴场顶面中心布置,与天然沟槽相连通;截水沟11,沿弃碴场纵向排水沟12向碴场顶面两侧呈树枝状布置,与纵向排水沟12相连通;排水吊沟8,置于挡土板2外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其特征是所述弃碴场沟槽中下部设置后抗滑桩7。
4、,后抗滑桩7沿沟槽横向间隔布设。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其特征是所述后抗滑桩7与抗滑桩1的距离不小于10A,A为抗滑桩1桩体横截面长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其特征是所述主渗水肓沟4由填筑的碎块石4A和外包的透水土工布4B构成,所述支渗水肓沟10由填筑的碎块石10A和透水土工布10B构成,支渗水肓沟10底部高程不低于主渗水肓沟4底部高程。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其特征是所述主渗水肓沟4深度不小于1M,底宽大于1M,两侧坡率为11。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其特征是所述支渗水肓沟10深度不小于05M,。
5、底宽大于05M,两侧坡率为1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其特征是所述截水沟11、纵向排水沟12和环形截水沟13的排水坡度不小于3。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其特征是所述弃碴场的顶面撒播草籽6。权利要求书CN102425175ACN102425182A1/2页3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铁路、公路、水利等弃碴场的加固防护,特别涉及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背景技术0002随着我国道路工程、水利工程及地方基础设施的大量修建,出现了大量的挖方弃碴,根据环境保护的要求,需要对弃碴进行集中弃放。在我国山区由于受地形限制,往往工程建。
6、设挖方弃碴量巨大,且弃碴往往只能集中弃放于山区沟槽中,因此,迫切需求一种有效的弃碴加固防护构造保证大型弃碴场的稳定,避免造成弃碴人为灾害,既符合环保要求,又具有施工工艺简单、节约工程投资的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能有效解决山区大型弃碴场稳定的技术难题,减少水土流失,避免弃碴造成人为地质灾害问题。000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0005本发明的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其特征是它包括抗滑桩,设置于弃碴场出口坡脚,沿沟槽横向间隔布设;挡土板,置于抗滑桩靠弃碴场侧;碎石反滤层,填筑于挡土板后;主渗水肓沟,沿弃。
7、碴场底部沟槽中心纵向布置;支渗水肓沟,沿弃碴场底部沟槽中心向两侧山坡呈树枝状布置,与主渗水肓沟连通;环形截水沟,沿弃碴场顶部高程1M以上四周山体布置,在碴场出口延伸接入自然沟槽;纵向排水沟,沿弃碴场顶面中心布置,与天然沟槽相连通;截水沟,沿纵向排水沟向碴场顶面两侧呈树枝状布置,与纵向排水沟相连通;排水吊沟,置于挡土板外侧。000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有效解决山区大型弃碴场稳定的技术难题,减少水土流失,避免弃碴造成人为地质灾害问题;具有稳定性好、节约工程投资、施工工艺简单、环境保护好的特点。附图说明0007本说明书包括如下六幅附图0008图1是本发明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8、0009图2是本发明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的纵断面结构示意图;0010图3是本发明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中抗滑桩挂板外侧吊沟侧面大样图;0011图4是本发明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中抗滑桩挂板外侧排水吊沟正面大样图;0012图5是本发明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中顺沟槽中部主渗水肓沟大样图;0013图6是本发明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中支渗水肓沟大样图。0014图中示出构件、部位名称及所对应的标记抗滑桩1、挡土板2、碎石反滤层3、主渗说明书CN102425175ACN102425182A2/2页4水肓沟4、碎块石4A、透水土工布4B、草籽6、后抗滑桩7、排水吊沟8、浆砌片石8A、干。
9、砌片石8B、支渗水肓沟10、碎块石10A、透水土工布10B、截水沟11、纵向排水沟12、环形截水沟13。具体实施方式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0016参照图1和图2,本发明的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包括抗滑桩1,设置于弃碴场出口坡脚,沿沟槽横向间隔布设;挡土板2,置于抗滑桩1靠弃碴场侧;碎石反滤层3,填筑于挡土板2后;主渗水肓沟4,沿弃碴场底部沟槽中心纵向布置;支渗水肓沟10,沿弃碴场底部沟槽中心向两侧山坡呈树枝状布置,与主渗水肓沟4连通;环形截水沟13,沿弃碴场顶部高程1M以上四周山体布置,在碴场出口延伸接入自然沟槽;纵向排水沟12,沿弃碴场顶面中心布置,与天然沟槽。
10、相连通;截水沟11,沿纵向排水沟12向碴场顶面两侧呈树枝状布置,与纵向排水沟12相连通;吊沟8,置于挡土板2外侧。00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抗滑桩1背后侧挡土板2的作用是对弃碴场有效收坡脚和保证抗滑桩1桩后弃碴的稳定,挡土板后碎石反滤层3排出弃碴场渗水,弃碴场基底的主渗水肓沟4和支渗水肓沟10可迅速排出弃碴渗水、提高地基强度、避免形成地基软弱层。弃碴场出口排水吊沟8顺接碴场顶面纵向排水沟12,弃碴场顶面设环形截水沟13,避免山体流水进入碴场降低弃碴场稳定性。弃碴场顶面中部纵向排水沟12,有效顺接原沟槽排水和快速排出碴场顶面水。弃碴场顶面树枝状截水沟11,减少碴场顶面面积过大雨水渗入碴场。除此之。
11、外,还可在弃碴场顶面撒播草籽6进行绿化,减小雨水入渗碴场,绿化保护环境和减少水土流失。能有效解决山区大型弃碴场稳定的技术难题,减少水土流失,避免弃碴造成人为地质灾害问题,且具有稳定性好、节约工程投资、施工工艺简单、环境保护好的特点。0018参照图1和图2,根据弃碴整体稳定性要求,可在弃碴场沟槽中下部设置后抗滑桩7,后抗滑桩7沿沟槽横向间隔布设。后抗滑桩7与抗滑桩1的距离不小于10A,A为抗滑桩1桩体横截面长度。所述截水沟11、纵向排水沟12和环形截水沟13的排水坡度应不小于3。0019参照图5,所述主渗水肓沟4由填筑的碎块石4A和外包的透水土工布4B构成,主渗水肓沟4深度不小于1M,底宽大于1。
12、M,两侧坡率为11。参照图6,所述支渗水肓沟10由填筑的碎块石10A和透水土工布10B构成,支渗水肓沟10底部高程不低于主渗水肓沟4底部高程,支渗水肓沟10深度不小于05M,底宽大于05M,两侧坡率为11。参照图3和图4,排水吊沟8置于挡土板2外侧,采用浆砌片石8A砌筑,吊沟基础采用干砌片石8B砌筑。通常,抗滑桩1、挡土板2、后抗滑桩7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环形截水沟13采用浆砌片石砌筑,纵向排水沟12、截水沟11采用带钢筋网的混凝土浇筑。0020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发明山区大型弃碴场加固防护构造的一些原理,并非是要将本发明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发明所申请的专利范围。说明书CN102425175ACN102425182A1/1页5图1图2图3图4图5图6说明书附图CN10242517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