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信息素复合物与瓢虫联合防治蚜虫类害虫的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虫害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信息素复合物与瓢虫联合
防治蚜虫类害虫的方法。
背景技术
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下的所有
成员。目前已经发现的蚜虫总共有10个科约4400种,其中多数属于蚜科。蚜虫也是地球上最
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 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于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蚜虫繁
殖和适应力强,常规化学防治方法都很难取得根治的效果,而且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农
业害虫普遍产生了抗药性。如何有效地控制其为害,同时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及对天
敌昆虫危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昆虫化学生态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昆虫信息素防
治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害虫的综合治理中。
蚜虫在受天敌捕食或遭遇其他干扰时会从其腹管分泌出粘稠液体,即蚜虫报警信
息素,这种挥发性信息化合物作为一种化学通讯物质,能引起周围蚜虫的警戒、停止取食、
骚动并逃离危险环境的行为。Bowers等(1972)首次分离鉴定出蚜虫报警信息素反-β-法尼
烯(E-β-farnesene,EβF)。EβF是一种倍半萜类物质,为大多数蚜虫报警信息素的主要甚至
唯一组分(Bowers et al., 1972; Francis et al., 2005),由于EβF作用时间短、且不稳
定,在农业中很难加以应用,因此探索EβF在田间应用技术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许多植物
中富含EβF成分,通过分类提纯可获得高浓度精油,如唇形科Hemizygia petiolata植物中E
βF成分含量高达70%以上(Bruce et al., 2005);伞形科Pimpinella khorasanica植物的
茎、花和种子中EβF成分也有较高的含量(Askari et al., 2013)。EβF不仅存在于蚜虫报警
激素中,也是许多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之一。虽然应用含有EβF的高浓度精油缓释技术对豌豆
蚜Acyrthosiphon pisum(Bruce et al., 2005)、菜蚜(Cui et al., 2012b)和麦蚜(Zhou,
2012)的防控中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这仅仅是单一组分对蚜虫的趋避作用,持效期短、
作用方式不稳定、未对害虫进行种群数量上的控制,而本发明采用的是蚜虫报警信息素、天
敌、植物绿叶气味进行协同作用的方式对蚜虫进行生态防治,起到了很好的控制效果。而且
目前还未见将蚜虫报警信息素EβF与绿叶气味应用在对天敌瓢虫防治蚜虫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信息素复合物与瓢虫联合防治蚜虫类害虫的方
法,是一种利用含信息素和植物绿叶气味的复合物提高瓢虫捕食蚜虫效果的方法,采用如
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利用信息素复合物与瓢虫联合防治蚜虫类害虫的方法,其具体实施步骤为:将缓
释载体悬挂于蚜群之中高出作用目标2~5cm处,每个缓释载体间距8m~10m;同时将种瓢释放
于蚜群危害之处;使瓢虫在蚜虫聚集过程中进行捕食。
所述信息素复合物由反-β-法尼烯、顺-3-己烯醇和顺-3-己烯乙酸酯按照质量比4
~7:2~4:1~3组成。
所述瓢虫为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七星瓢虫或十一星瓢虫中的一种;所述蚜虫为棉
蚜、禾谷缢管蚜、桃粉蚜、或菜缢管蚜中的一种。
所述信息素复合物的制备方法为:将信息素复合物中各成分按比例溶解于正己烷
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缓释载体溶液,并各加入0.5mg的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紫
外光吸附剂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封于聚氯乙烯袋内备用,每个缓释载体中含有复合
物的量为4mg。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方法在提高蔬菜或作物中瓢虫防治蚜虫效果中
的应用。本发明将蚜虫报警素与绿叶气味以最优配比组合成为提高瓢虫防治蚜虫效果的缓
释载体;在作物或蔬菜田地蚜虫高发季节进行缓释载体和瓢虫同时释放,以达到控制蚜虫、
保护天敌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利用信息素复合物与瓢虫联合防治蚜虫类害虫的方法,以蚜虫
报警信息素、植物绿叶气味为基本成分,通过不同配比制成缓释载体,释放出的反-β-法尼
烯不仅可以直接趋避蚜虫,还可使其产生骚动,提高瓢虫发现和取食蚜虫效果,而加入的植
物绿叶气味可以适当的调节报警素释放的稳定性,并增加其释放持效期,以达到趋避和捕
杀蚜虫的目的。防治试验证明,使用本发明的情况下,比单独应用瓢虫或者信息素防效时防
治效果可提高25%-45%,本发明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使蚜虫不易产
生抗药性,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和天敌资源,开拓了信息素在防治害虫领域的新手段。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用下列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列实
施例。
实施例1:室内试验
1)取室内栽种的3盆甘蓝植株,分别标为1号,2号,3号,用防虫网将甘蓝植株全部罩住,
放置于实验室内,取室内饲养的200头蚜虫接于1号盆甘蓝植株叶片上,将1头雌性瓢虫释放
于1号甘蓝植株叶片上,待取食24h后调查结果。试验重复三次,每次所释放雌性瓢虫必须是
龄期一致且个体相差不大。以本试验结果作为CK1。
经过调查1号,2号,3号甘蓝植株的蚜虫数量,结果表明1号植株甘蓝叶片上蚜虫数
量为80±9.8头,2号甘蓝植株叶片为30±6.9头,3号甘蓝植株叶片为8±2.3头。
实施例2:室内试验
1)将反-β-法尼烯、顺-3-己烯醇和顺-3-己烯乙酸酯按照质量比4:2:1溶解于正己烷
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缓释载体溶液,并各加入0.5mg的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紫
外光吸附剂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封于聚氯乙烯袋内,放于0-4℃冰箱备用。
2)取室内栽种的3盆甘蓝植株,分别标为1号,2号,3号,用防虫网将甘蓝植株全部
罩住,放置于实验室内,取室内饲养的200头蚜虫接于1号盆甘蓝植株叶片上,将1头雌性瓢
虫释放于1号甘蓝植株叶片上,同时将含报警素和绿叶气味的复合物缓释载体悬挂于甘蓝
植株上方3cm处,待取食24h后调查结果。试验重复三次,每次所释放雌性瓢虫必须是龄期一
致且个体相差不大。
经过调查1号,2号,3号甘蓝植株的蚜虫数量,结果表明1号植株甘蓝叶片上蚜虫数
量为36±8.8头,2号甘蓝植株叶片为10±2.6头,3号甘蓝植株叶片为25±5.8头。
实施例3:室内试验
1)将反-β-法尼烯、顺-3-己烯醇和顺-3-己烯乙酸酯按照质量比5:3:2溶解于正己烷
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缓释载体溶液,并各加入0.5mg的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紫
外光吸附剂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封于聚氯乙烯袋内,放于0-4℃冰箱备用。
2)取室内栽种的3盆甘蓝植株,分别标为1号,2号,3号,用防虫网将甘蓝植株全部
罩住,放置于实验室内,取室内饲养的200头蚜虫接于1号盆甘蓝植株叶片上,将1头雌性瓢
虫释放于1号甘蓝植株叶片上,同时将含报警素和绿叶气味的复合物缓释载体悬挂于甘蓝
植株上方3cm处,待取食24h后调查结果。试验重复三次,每次所释放雌性瓢虫必须是龄期一
致且个体相差不大。
经过调查1号,2号,3号甘蓝植株的蚜虫数量,结果表明1号植株甘蓝叶片上蚜虫数
量为29±7.0头,2号甘蓝植株叶片为8±1.5头,3号甘蓝植株叶片为30±6.4头。
实施例4:室内试验
1)将反-β-法尼烯、顺-3-己烯醇和顺-3-己烯乙酸酯按照质量比7:4:3溶解于正己烷
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缓释载体溶液,并各加入0.5mg的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紫
外光吸附剂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封于聚氯乙烯袋内,放于0-4℃冰箱备用。
2)取室内栽种的3盆甘蓝植株,分别标为1号,2号,3号,用防虫网将甘蓝植株全部
罩住,放置于实验室内,取室内饲养的200头蚜虫接于1号盆甘蓝植株叶片上,将1头雌性瓢
虫释放于1号甘蓝植株叶片上,同时将含报警素和绿叶气味的复合物缓释载体悬挂于甘蓝
植株上方3cm处,待取食24h后调查结果。试验重复三次,每次所释放雌性瓢虫必须是龄期一
致且个体相差不大。
经过调查1号,2号,3号甘蓝植株的蚜虫数量,结果表明1号植株甘蓝叶片上蚜虫数
量为32±7.1头,2号甘蓝植株叶片为12±2.1头,3号甘蓝植株叶片为26±5.5头。
实施例5 :田间试验
1)蚜虫高发季节,在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试验地上选择一块100m2甘蓝试验田,共9畦,
每畦10棵,共90棵甘蓝,3畦为一个小区,划分3个小区即3个重复,记作小区A,B,C,均作为
CK。在试验开始之前,先调查每个小区试验田的蚜虫数量,经过调查小区A的蚜虫数量为270
头,小区B为330头,小区C为355头。
2)每个小区释放雌性瓢虫,每3棵甘蓝放1头雌性瓢虫,只在每个小区的第一畦释
放瓢虫,其余2畦不释放,雌性瓢虫应是龄期一致且个体相差不大。24h后调查试验结果。
24h后调查虫数,结果表明,小区A总的蚜虫数为185头,小区B总的蚜虫数为245头,
小区C总的蚜虫数为275头。
实施例6 :田间试验
1)将反-β-法尼烯、顺-3-己烯醇和顺-3-己烯乙酸酯按照质量比4:2:1溶解于正己烷
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缓释载体溶液,并各加入0.5mg的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紫
外光吸附剂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封于聚氯乙烯袋内,放于0-4℃冰箱备用。
2)蚜虫高发季节,在距离CK30m处,选择一块与CK面积、排列以及甘蓝数量一致的
100m2甘蓝试验田作为处理,共9畦,每畦10棵,共90棵甘蓝,3畦为一个小区,划分3个小区即
3个重复,记作小区A1,B1,C1。在试验开始之前,先调查每个小区试验田的蚜虫数量,经过调
查小区A1的蚜虫数量为280头,小区B1为340头,小区C1为360头。
3)在每个小区第一畦悬挂两个缓释载体,间距5m,距离甘蓝叶片处3cm,同时释放
雌性瓢虫,每3棵甘蓝放1头雌性瓢虫,只在每个小区的第一畦释放瓢虫,其余2畦不释放,雌
性瓢虫应是龄期一致且个体相差不大。24h后调查试验结果。
24h后调查虫数,结果表明,小区A1总的蚜虫数为150头,小区B1总的蚜虫数为190
头,小区C1总的蚜虫数为200头。
实施例7 :田间试验
1)将反-β-法尼烯、顺-3-己烯醇和顺-3-己烯乙酸酯按照质量比5:3:2溶解于正己烷
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缓释载体溶液,并各加入0.5mg的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紫
外光吸附剂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封于聚氯乙烯袋内,放于0-4℃冰箱备用。
2)蚜虫高发季节,在距离CK45m处,选择一块与CK面积、排列以及甘蓝数量一致的
100m2甘蓝试验田作为处理,共9畦,每畦10棵,共90棵甘蓝,3畦为一个小区,划分3个小区即
3个重复,记作小区A2,B2,C2。在试验开始之前,先调查每个小区试验田的蚜虫数量,经过调
查小区A2的蚜虫数量为280头,小区B2为350头,小区C2为320头。
3)在每个小区第一畦悬挂两个缓释载体,间距5m,距离甘蓝叶片处3cm,同时释放
雌性瓢虫,每3棵甘蓝放1头雌性瓢虫,只在每个小区的第一畦释放瓢虫,其余2畦不释放,雌
性瓢虫应是龄期一致且个体相差不大。24h后调查试验结果。
24h后调查虫数,结果表明,小区A2总的蚜虫数为145头,小区B2总的蚜虫数为195
头,小区C2总的蚜虫数为180头。
实施例8:田间试验
1)将反-β-法尼烯、顺-3-己烯醇和顺-3-己烯乙酸酯按照质量比7:4:3溶解于正己烷
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缓释载体溶液,并各加入0.5mg的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紫
外光吸附剂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封于聚氯乙烯袋内,放于0-4℃冰箱备用。
2)蚜虫高发季节,在距离CK60m处,选择一块与CK面积、排列以及甘蓝数量一致的
100m2甘蓝试验田作为处理,共9畦,每畦10棵,共90棵甘蓝,3畦为一个小区,划分3个小区即
3个重复,记作小区A3,B3,C3。在试验开始之前,先调查每个小区试验田的蚜虫数量,经过调
查小区A3的蚜虫数量为305头,小区B3为320头,小区C3为310头。
3)在每个小区第一畦悬挂两个缓释载体,间距5m,距离甘蓝叶片处3cm,同时释放
雌性瓢虫,每3棵甘蓝放1头雌性瓢虫,只在每个小区的第一畦释放瓢虫,其余2畦不释放,雌
性瓢虫应是龄期一致且个体相差不大。24h后调查试验结果。
24h后调查虫数,结果表明,小区A3总的蚜虫数为145头,小区B3总的蚜虫数为185
头,小区C3总的蚜虫数为180头。
综上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时,瓢虫取食24h后CK蚜虫总量为118头;在悬挂含报警
素和植物绿叶气味的复合物缓释载体后蚜虫总量为70头左右,较CK 显著降低,而且蚜虫都
聚集在离缓释载体较远的距离。在田间试验时,悬挂含报警素和植物绿叶气味的复合物缓
释载体后蚜虫总量较CK 也有显著降低,且蚜虫在每个小区的分布数量从少到多依次为第3
畦,第2畦,第1畦。防治试验证明,使用本发明的情况下,比单独应用瓢虫或者信息素防效时
防治效果可提高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