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热材料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建筑物的地板下、天花板、墙壁、屋顶等施设的隔热材
料。
本申请根据2009年12月24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9-292066号主张
优先权,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一般在住宅等建筑物的地板下、天花板、墙壁、屋顶等处,施设有隔
热材料。例如,在地板下的情况下,在楞木、托梁等之间配置隔热材料,
在该隔热材料上设置底子三合板等。
作为隔热材料,例如已知使用包含聚丙烯、废纸、淀粉的发泡材料挤
压发泡而成的隔热材料(参照专利文件1、2)、发泡苯乙烯等发泡合成树
脂的隔热材料(参照专利文件3)、聚苯乙烯树脂、聚氨基甲酸酯树脂等
发泡树脂系隔热材料(参照专利文件4)等。
专利文件1所记载的隔热材料是将从多个小孔挤压出发泡材料并使其
共同发泡而成的多个发泡体一体成形为板状而制造的。这样,还提出了将
多个发泡体一体成形为板状而制造隔热材料的方法(参照专利文件5~7)。
另一方面,专利文件2~4所记载的隔热材料是将发泡材料挤压成形为
板状而制造的。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1:专利第4069255号公报
专利文件2:特开2003-41041号公报
专利文件3:特开2006-291461号公报
专利文件4:特开2008-196270号公报
专利文件5:专利第3393341号公报
专利文件6:特表2004-500998号公报
专利文件7:特开2007-204590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件1、2所记载的隔热材料由于包含很多废纸、淀粉,所
以对环境很关注,但刚性低。因此,例如如果配置在楞木等框体上,则有
时由于自重而使隔热材料弯曲,其中央陷落,在与设置在隔热材料上的底
子三合板之间产生间隙,隔热性降低。
专利文件3、4所记载的隔热材料并不必须非常关注环境。进而,使用
了聚苯乙烯树脂的隔热材料的隔热性也容易变得不充分。为了提高隔热性,
可以加厚隔热材料。但是,如果加厚隔热材料,则配置该隔热材料的框体
自身的大小也与隔热材料的厚度对应地改变,必须确保容纳隔热材料的空
间,增加了成本。
另外,在专利文件1、5~7所记载的那样将多个发泡体一体成形为板状、
或者如专利文件2~4所记载的那样将发泡材料挤压成形为板状所得到的隔
热材料中,刚性并不充分。因此,如果配置在框体上,则由于自重,隔热
材料弯曲而中央陷落,产生间隙,隔热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该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提出的,其的目的在于:提供
一种能够发挥优良的隔热性,并且充分关注到环境的隔热材料。
本发明的隔热材料是由层叠了多个板状体的层叠体构成的隔热材料,
其特征在于:各板状体被层叠为将使发泡材料挤压发泡所成的多个棒状的
发泡体排列在一个方向上并一体化,并且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板状体的一
个板状体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与另一个板状体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大致垂
直。
在此,本发明的隔热材料也可以配置在框体中。
另外,理想的是上述层叠体的侧面中的与框体接触的侧面倾斜。
进而,理想的是与上述框体接触的侧面从层叠体的上面或底面向与之
相对的底面或上面向内侧倾斜,并且与上述框体接触的侧面中的至少一个
面是与包含层叠体的上面和地面中的变宽的面的板状体的发泡体的定向方
向垂直的面,上述包含变宽的面的板状体在该板状体的发泡体的两端侧的
侧面近旁,沿着上述两端侧的侧面形成有与发泡体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槽。
另外,理想的是在上述框体由相互平行延伸的框构件构成的情况下,
上述层叠体的侧面中的与框体不接触的侧面和其相反侧的侧面向相同的方
向倾斜。
进而,理想的是在上述框体由相互平行延伸的框构件构成的情况下,
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板状体的任意一个在将不与框体接触的侧面和其相反
侧的侧面连接起来的方向上错开。
另外,理想的是在上述框体是格子状的情况下,对于各板状体,与发
泡体的定向方向平行的侧面是倾斜的。
进而,理想的是在上述层叠体的底面,贴合有具有透湿性的补强薄板,
该补强薄板在包含与该底面相对的上面的板状体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相平
行的方向上延伸得比隔热材料的厚度还长。
另外,理想的是上述发泡材料包含聚烯烃树脂、纤维素、淀粉。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发挥优良的隔热性、并且充分关注到
环境的隔热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隔热材料配置在框体上的状态的一个例子的斜
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隔热材料的一个例子的斜视图。
图3A是从A侧看图2所示的隔热材料时的侧面图。
图3B是从B侧看图2所示的隔热材料时的侧面图。
图4A是在图3A的X圆部分的放大图中,表示第一和第二可动片部变
形前的状态的图。
图4B是在图3A的X圆部分的放大图中,表示第一和第二可动片部变
形前的状态的图。
图5A是在表示从A侧看图2所示的隔热材料时的隔热材料与框体的
关系的截面图中,表示将隔热材料配置在框体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5B是在表示从A侧看图2所示的隔热材料时的隔热材料与框体的
关系的截面图中,表示将隔热材料配置在框体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从B侧看图2所示的隔热材料时的将隔热材料配置在框体
上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7A是在说明隔热材料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工序图中,表示板状
体的层叠工序的图。
图7B是在说明隔热材料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工序图中,表示切取
层叠体的非接触侧面的工序的图。
图7C是在说明隔热材料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工序图中,表示切取
层叠体的非接触侧面的工序的图。
图7D是在说明隔热材料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工序图中,表示将补
强片粘帖在层叠体的底面上的工序的图。
图8A是表示从B侧看图2所示的隔热材料时的其他例子的侧面图。
图8B是表示将图8A所示的隔热材料配置在框体上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框体的其他例子的斜视图。
图10A是隔热材料的其他例子的斜视图。
图10B是从C侧看图10A所示的隔热材料时的侧面图。
图10C是从D侧看图10A所示的隔热材料时的侧面图。
图11A是表示从C侧看图10A所示的隔热材料时的将隔热材料配置在
框体上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1B是表示从D侧看图10A所示的隔热材料时的将隔热材料配置在
框体上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2A是隔热材料的其他例子的斜视图。
图12B是从E侧看图12A所示的隔热材料时的侧面图。
图12C是从F侧看图12A所示的隔热材料时的侧面图。
图13A是表示从E侧看图12A所示的隔热材料时的将隔热材料配置在
框体上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3B是表示从F侧看图12A所示的隔热材料时的将隔热材料配置在
框体上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4是表示框体的其他例子的斜视图。
图15A是隔热材料的其他例子的斜视图。
图15B是从G侧看图15B所示的隔热材料时的侧面图。
图15C是从H侧看图15A所示的隔热材料时的侧面图。
图16A是表示从G侧看图15A所示的隔热材料时的将隔热材料配置在
框体上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16B是表示从H侧看图15A所示的隔热材料时的将隔热材料配置在
框体上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17A是模式地表示构成通过实施例1的工序制造的隔热材料的各板
状体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的图。
图17B是模式地表示构成通过实施例2的工序制造的隔热材料的各板
状体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的图。
图17C是模式地表示构成通过实施例3的工序制造的隔热材料的各板
状体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的图。
图17D是模式地表示构成通过实施例4的工序制造的隔热材料的各板
状体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的图。
图17E是模式地表示构成通过比较例1的工序制造的隔热材料的各板
状体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的图。
图18A是说明在实施例和比较例中评价的弯曲量的测量方法的图,是
模式地表示将隔热材料载置在支持构件上时的图。
图18B是说明在实施例和比较例中评价的弯曲量的测量方法的图,是
模式地表示将隔热材料载置在支持构件上而隔热材料弯曲了的状态的图。
符号说明
10、30、40、50、60:隔热材料;11:板状体;11a、41a、51a:第一
板状体;11b、41b、51b:第二板状体;11c、51c:第三板状体;12、42、
52:层叠体;52`:层叠物;13、13a、13b、13c、43a、43b、53a、53b、53c:
发泡体;14、54:侧面;14a、14b、54a、54b:侧面(接触侧面);14c、
14d、54c、54d:侧面(非接触侧面);411a、411b:侧面(倾斜侧面);
414a、414b:侧面(垂直侧面);15、412a、412b、55:上面;16、413a、
413b、56:底面;17、57:第一板状体的侧面;18、58:槽;20:补强片;
100、200、300:框体;110、210、310:框构件(大引);320: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隔热材料配置在框体上的地板构造的一个例子
的斜视图,隔热材料10被配置在由相互平行延伸的框构件(大引:支持地
板和托梁的横材)110构成的框体100上。
图2是表示配置在图1所示的框体100上的隔热材料的一个例子的斜
视图,图3A和图3B是图2所示的隔热材料的侧面图。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以下所示的图3A~图17E中,对与图2相同的
结构要素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1~图18B中,为了
说明的方便,尺寸比等与实际的不同。
图2所示的隔热材料10由层叠了3个板状体11的层叠体12构成。另
外,在本发明中,将构成该例子的层叠体12的3个板状体11从上开始顺
序地设为第一板状体11a、第二板状体11b、第三板状体11c。
各板状体11将对发泡材料进行挤压而发泡所成的多个棒状的发泡体
13定向为一个方向而一体化,形成为板状。作为发泡材料,理想的是使用
包含聚烯烃树脂、纤维素、淀粉的材料。
作为聚烯烃树脂可以列举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等。
作为纤维素,可以使用报纸、杂志等旧纸作为原料。旧纸通过碎纸机
粉碎为希望的大小而使用。
作为淀粉,可以使用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大米淀粉等。
发泡材料的100%的质量中的各成分的比例理想的是聚烯烃树脂为
30~50质量%,理想的是纤维素为10~40质量%,理想的是淀粉为20~40质
量%。
另外,发泡材料也可以根据需要包含防氧化剂、防霉剂、颜料等能够
用于隔热材料中的各种添加剂。
本发明的隔热材料10由包含纤维素(旧纸)、淀粉的板状体11构成,
因此,充分关注到环境。
例如可以如下这样形成板状体11。
首先,通过具有多个细孔的模套对上述材料进行挤压而使其发泡,将
与细孔的个数对应的多个棒状的发泡体13定向为一个方向,并且发泡体
13相互无间隙地密接而一体化,得到集合体。在发泡时,理想的是使用水
作为发泡剂。
另外,将集合体成形为板状,得到板状体11。
板状体11的厚度理想的是5~50mm的范围,更理想的是20~50mm的
范围。最理想的板状体11的厚度是20~40mm的范围。
层叠体12被层叠为对于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板状体11,一个板状体
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与另一个板状体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大致垂直。
即,对于图2所示的层叠体12,第一板状体11a的发泡体13a的定向
方向与第二板状体11b的发泡体13b的定向方向大致垂直,并且第二板状
体11b的发泡体13b的定向方向与第三板状体11c的发泡体13c的定向方
向大致垂直。另外,第一板状体11a的发泡体13a的定向方向与第三板状
体11c的发泡体13c的定向方向是相同的方向。
另外,在本发明中,大致垂直表示90°±10°的范围内。
板状体11与发泡体13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所对应的刚性优越,但
与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所对应的刚性低,如果从垂直方向向板状体施加外
力,则容易产生弹性变形而弯曲。
但是,如上所述,如果将相邻的板状体11之间层叠使得一个板状体的
发泡体的定向方向与另一个板状体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大致垂直,则隔热
材料10能够在任意的方向上都产生优越的刚性。
即,各板状体11由于能够在各个发泡体13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
产生优越的刚性,因此如果对各板状体11进行层叠使得发泡体13的定向
方向大致垂直,则各板状体产生刚性的方向也大致垂直。因此,例如即使
从与第一板状体11a的发泡体13a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向隔热材料10施
加外力,由于第一板状体11a和第三板状体11c的刚性,隔热材料10也难
以发生弯曲。另外,即使从与第一板状体11a的发泡体13a的定向方向垂
直的方向向隔热材料10施加外力,由于第二板状体11b的刚性,隔热材料
10也难以发生弯曲。
因此,本发明的隔热材料10由于刚性优越,所以从任意的方向施加外
力,都难以产生弯曲。因此,在配置在框体上时,会减轻隔热材料弯曲而
中央陷落的情况,难以在与设置在隔热材料上的底子三合板之间产生间隙,
能够发挥优越的隔热性。
在此,在图1、2所示的隔热材料10中,将层叠体12的侧面14中的
包含层叠体12的上面15的与第一板状体11a的发泡体13a的定向方向垂
直的侧面14a、14b作为与框体110接触的侧面(以下称为“接触侧面”),
将与发泡体13a的定向方向平行的侧面14c、14d作为与框体110不接触的
侧面(以下,称为“非接触侧面”)。
另外,图3A表示从图中的A侧(非接触侧面14c侧)看隔热材料10
时的隔热材料的侧面图,图3B表示从图中的B侧(接触侧面14a侧)看
隔热材料10时的隔热材料的侧面图。
如图3A所示,对于图2所示的隔热材料10,层叠体12的侧面14中
的接触侧面14a、14b从层叠体12的上面15向与之相对的底面15向内侧
倾斜。另外,如图3B所示,非接触侧面14c、14d向相同方向倾斜。
与构成框体的框体构件的间隔等对应地适当地设置层叠体12的接触
侧面14a、14b、以及非接触侧面14c、14d的倾斜程度,因此,并不是同样
地决定,而是例如接触侧面14a、14b的倾斜角度α为5~12°的范围是理想
的,非接触侧面14c、14d的倾斜角度β为5~12°的范围是理想的。
更理想的是倾斜角度α和β是5~10°的范围,最理想的是倾斜角度α
和β是6~8°的范围。
进而,隔热材料10如图3A所示那样,上面15比地面15宽。另外,
在包含上面15的第一板状体11a上,在发泡体13a的两端侧的侧面17近
旁,沿着上述两端侧的侧面17每2个地形成有与发泡体13a的定向方向垂
直的槽18。
具体地说,如图4A所示,第一板状体11a中的第一槽18a外侧的部分
为第一可动片部19a,被第一槽18a和第二槽18b围住的部分为第二可动片
部19b,第二槽18b内侧的部分为非可动部19c。另外,如果从上述两端侧
的侧面17侧施加外力,则如图4B所示,第一可动片部19a变形,与第二
可动片部19b接触。同时,第二可动片部19b被按压在第一可动片部19a
上而变形,与非可动部19c接触。
对于形成在第一板状体11a上的槽18的形成位置,从第一槽18a到侧
面17的距离d1为10~50mm的范围是理想的,从第二槽18b到侧面17的
距离d2为40~100的范围是理想的。更理想的距离d1是20~50mm的范围,
距离d2是45~80mm的范围,最理想的距离d1是25~40mm的范围,距离
d2是45~60mm。
另外,第一槽18a和第二槽18b的宽度18w为2~5mm的范围是理想
的。另外,第一槽18a和第二槽18b的宽度18w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
不同的。
进而,第一槽18a和第二槽18b的深度18h可以与第一板状体11a的
厚度相同,也可以比第一板状体11a的厚度浅,但理想的是相同的。
隔热材料10如图5A所示,层叠体12的底面16的宽度(从A侧看图
2的隔热材料10时的宽度)16w比框构件110之间的距离110w稍窄,并
且接触侧面14a、14b从上面15向底面16向内侧倾斜。另外,层叠体12
的上面15的宽度(从A侧看图2的隔热材料10时的宽度)15w比框构件
110之间的距离110w宽,产生从框构件110之间突出的部分。但是,隔热
材料10有弹性,因此,在将隔热材料10插入到框构件110之间时,接触
侧面14a、14b被按压在框构件110上,上述突出部分被按压入框构件110
之间。因此,如图5B所示,隔热材料10被更无间隙地配置在框构件110
之间。
另外,第二板状体11b的侧面中的与发泡体的定向方向平行的侧面相
当于接触侧面14a、14b。对于板状体,与发泡体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
即对来自与发泡体的定向方向平行的侧面侧的外力的刚性低,因此,如果
从接触侧面14a、14b侧施加外力,则第二板状体11b容易发生弹性变形。
因此,如果在将隔热材料10插入到框构件110之间时,按压接触侧面14a、
14b,则第二板状体11b发生弹性变形,因此,隔热材料10容易被按压入
框构件110之间。
另一方面,第一板状体11a的与发泡体的定向方向垂直的侧面相当于
接触侧面14a、14b。板状体对与发泡体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即来自与
发泡体的定向方向垂直的侧面侧的外力的刚性优越,因此,即使从接触侧
面14a、14b侧施加外力,第一板状体11a也比第二板状体11b难以产生弹
性变形。
但是,在第一板状体上,如上所述在与发泡体的定向方向垂直的侧面
(即发泡体的两端侧的侧面)近旁形成有槽18。通过形成该槽18,如果将
隔热材料10按压到框构件110上,则如图4B所示,由于第一可动片部19a
和第二可动片部19b变形,所以隔热材料10容易被按压入框构件110之间。
另外,第三板状体11c与第一板状体11a同样,即使从接触侧面14a、
14b侧施加外力,也难以产生弹性变形。但是,包含层叠体12的底面16
的第三板状体11c几乎不会从框构件110之间突出,因此能够容易地按压
入框构件110之间。
另外,隔热材料10如图3B所示,层叠体12的非接触侧面14c、14d
向相同方向倾斜。因此,如图1所示,在将隔热材料10在框构件110的长
度方向上排列为一排地配置时,相邻的隔热材料之间并不只处于定向方向
(左右方向),还从上下方向被压合并且相互支持(参照图6),因此,
能够更没有间隙地配置隔热材料10。
进而,隔热材料10如图2所示,将补强片20粘帖在层叠体12的底面
16上。
补强片20在与第一板状体11a的发泡体13a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
延伸得比隔热材料10的厚度还长,并被粘帖在层叠体12的地面16上。如
图5B所示,在将隔热材料10配置在框构件110之间时,用铆钉机订钉地
将补强片20的延伸部分20a固定在框构件110上。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
隔热材料10从框构件110之间脱落。
作为补强片20,理想的是无纺布。具体地说,聚对苯二酸乙二醇酯、
聚乙烯制等的无纺布是适合的。
另外,补强片20的拉伸强度为10N以上是理想的。如上所述,在将隔
热材料10配置在框构件110之间时,补强片20的延伸部分20a被订钉固
定在框构件110上。因此,补强片20容易被拉伸,但如果拉伸强度为10N
以上,则即使拉伸也难以破裂。
另外,共通JIS L-1906来测定补强片20的拉伸强度。
进而,补强片20具有透湿性是理想的。现有的包含纤维素的隔热材料、
设置在该隔热材料上的现有的底子三合板具有吸湿性,因此如果室内含有
湿气等,则有时隔热材料、底子三合板难以干燥。另外,以前,特别在通
过2×4施工方法进行建筑的情况下,如果在建筑中途底子三合板暴露于雨
中,则雨水有时会存于底子三合板与隔热材料之间。
在本发明中,通过将具有透湿性的补强片20粘帖在层叠体12的地面
16上,在隔热材料10、底子三合板吸湿时,能够使隔热材料、底子三合板
中的水分散失,容易使隔热材料、底子三合板干燥。另外,即使在建筑中
途底子三合板暴露于雨中,也难以存留雨水。
接着,说明图2所示的隔热材料10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
首先,通过上述方法制作3个板状体11。
接着,如图7A所示,层叠各板状体使得第一板状体11a的发泡体13a
的定向方向与第二板状体11b的发泡体13b的定向方向大致垂直,并且第
二板状体11b的发泡体13b的定向方向与第三板状体11c的发泡体13c的
定向方向大致垂直,而得到层叠体。各板状体通过用粘结剂(例如乙酸乙
烯树脂系粘结剂)、双面粘接胶带等相互粘合来进行层叠。粘结剂可以涂
抹在板状体之间被粘合(接触)的面的整个面上,也可以点状、线状地涂
抹。对于双面粘接胶带的粘接位置,也与粘结剂的涂抹位置一样。
接着,切取层叠体12的接触侧面14a、14b,使得所得到的层叠体12
的接触侧面14a、14b从层叠体12的上面15向底面16向内侧倾斜(图7B)。
同样,切取层叠体12的非接触侧面14c、14d使得层叠体12的非接触侧面
14c、14d向相同方向倾斜(图7C)。
进而,如图7B所示,在第一板状体11a的侧面中的发泡体的两端侧的
侧面17的近旁,与该发泡体的定向方向垂直、并且沿着侧面17,每2个
地形成槽18。
接着,如图7D所示,在层叠体12的底面16,在与第一板状体11a的
发泡体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得比隔热材料10的厚度长地,粘合
补强片20,得到隔热材料10。
补强片20通过粘结剂(例如乙酸乙烯脂系粘结剂)、双面粘接胶带、
铆钉机等被粘合在层叠体12的底面16上。将粘结剂点状、线状地涂抹在
层叠体12的底面16上是理想的。在配置在框体上时,有时与框体的大小
一致地对隔热材料10进行切断。如果将粘结剂涂抹在层叠体12的底面16
的整个面上,则补强片20被更牢固地粘合在底面16上。即,补强片20难
以从底面16剥离,因此在切断隔热材料10时,也将补强片20一起切断。
如果点状、线状地将粘结剂涂抹在底面16上,则与整个面粘接相比,容易
将补强片20从底面16有意地剥离,因此即使切断隔热材料10,也可以不
将补强片20一起切断。其中,为了不会不小心地将补强片20从底面16剥
离,至少将粘结剂涂抹在底面16的4个位置的角部的全部上是理想的。
另外,对于双面粘接胶带的粘接位置、铆钉机的打钉位置,也与粘结
剂的涂抹位置同样。
以上说明的隔热材料10由包含纤维素(旧纸)、淀粉的板状体构成,
因此,充分关注到了环境。
另外,隔热材料10将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板状体层叠为一个板状体的
发泡体的定向方向与另一个板状体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大致垂直,因此,
对于任意的方向都能够产生优越的刚性,难以弯曲。因此,能够减轻在配
置在框体上时隔热材料弯曲而中央陷落的情况,在与设置在隔热材料上的
底子三合板之间难以产生间隙,能够发挥优越的隔热性。
本发明的隔热材料并不限于上述隔热材料10。
例如,构成层叠体的板状体的个数不限于3个,也可以是2个,还可
以是4个以上,但板状体的个数越多,则隔热材料能够产生越优越的刚性。
其中,如果板状体的个数增多,则相应地隔热材料变厚。如果隔热材料变
厚,则框体自身的大小(深度)也与隔热材料的厚度对应地改变,必须确
保容纳隔热材料的空间。因此,在增加板状体的个数的情况下,理想的是
减薄各板状体的厚度,使隔热材料整体的厚度不变厚。
另外,层叠体并不限于接触侧面从层叠体的上面向底面向内侧倾斜,
也可以是接触侧面从底面向上面向内侧倾斜。
进而,层叠体并不限于非接触侧面向相同方向倾斜,也可以例如如图
8A所示,在层叠方向相邻的板状体11的任意一个向将不与框体接触的侧
面(非接触侧面)14c、其相反侧的侧面(非接触侧面)14d连接起来的方
向偏移。通过使板状体11的任意一个向将非接触侧面14c、14d连接起来
的方向偏移,在框构件的长度方向上将隔热材料10排列为一排地配置时,
相邻的隔热材料10之间如图8B所示那样成为堆叠形状(在将板接合时,
每次按照厚度的一半地将双方的端部错开地粘帖在一起),因此能够更加
没有间隙地配置隔热材料10。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说明了隔热材料10被配置在由相互
平行延伸的框构件(大引)110构成的框体100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
于此。例如,在隔热材料被配置在由相互平行延伸的框构件210a、相互平
行延伸而架设这些框构件210a的框构件210b构成的格子状的框体200的
情况下,隔热材料的层叠体的全部侧面与框体200接触。因此,如图10A
所示,隔热材料30的层叠体12的全部侧面14倾斜是理想的。对于倾斜的
方向,并没有特别限制,但在容易插入到框体这一点上,如图10B、图10C
所示,各侧面14从层叠体12的上面15向底面16向内侧倾斜是理想的。
另外,图10B是从C方向看图10A所示的隔热材料30时的侧面图,
图10C是从D方向看时的侧面图。
另外,隔热材料30与图2所示的隔热材料10一样,在包含上面15的
第一板状体11a的侧面中的发泡体13a的两端侧的侧面17近旁,沿着上述
两端侧的侧面17每2个地形成有与发泡体13a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槽18。
在隔热材料30中,层叠体12的底面16的一个宽度(从C侧看图10A
的隔热材料30时的宽度)16w和另一个宽度(从D侧看图10A的隔热材
料30时的宽度)16`w比图9所示的框体200的框构件210a之间的距离210w
和框构件210b之间的距离210`w稍窄,并且各侧面14从上面15向底面
16向内侧倾斜。另外,层叠体12的上面15比框体大,因此,产生从框体
突出的部分。但是,隔热材料30具有弹性,因此,在将隔热材料30插入
到框体时,各侧面14被按压在框体上,上述突出部分被按压入框体中。因
此,更没有间隙地将隔热材料30配置在框体上。
另外,在第一板状体11a上,如上所述,在与发泡体的定向方向垂直
的侧面(即发泡体的两端侧的侧面)近旁,形成有槽18。通过形成槽18,
在将隔热材料30插入到格子状的框体中时,如果被按压在构成框体的框构
件上,则如图4B所示,第一可动片部19a和第二可动片19b变形,因此容
易将隔热材料30按压入框体中。在此,图11A表示从图10A的C侧看时
的隔热材料30被配置在图9所示的框体200的状态。
另外,第一板状体11a的侧面中的剩余的侧面(即与发泡体13a的定
向方向平行的侧面)容易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在将隔热材料30插入到格
子状的框体中时,如果被按压在构成该框体的框构件上,则第一板状体11a
的上述剩余的侧面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容易将隔热材料30按压入框体中。
因此,在第一板状体11a的剩余的侧面近旁,不需要形成沿着该侧面的槽。
在此,图11B表示从图10A的D侧看时的隔热材料30被配置在图9所示
的框体200的状态。
第三实施方式
在将隔热材料配置在图9所示那样的格子状的框体200的情况下,作
为隔热材料,也可以是图12A和图12B所示的隔热材料40。在此,具体说
明隔热材料40。另外,图12A是隔热材料40的斜视图,图12B是从E侧
看图12A所示的隔热材料40时的侧面图,图12C是从F侧看图12A所示
的隔热材料40时的侧面图。
图12A所示的隔热材料40由将第一板状体41a和第二板状体41b层叠
为各自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大致垂直的层叠体42构成。
如图12B和图12C所示,第一板状体41a的与发泡体43a的定向方向
平行的侧面411a从第一板状体41a的上面412a向底面413a向内侧倾斜。
另外,与发泡体43a的定向方向垂直的侧面414a与上面412a和底面413a
垂直。
另一方面,第二板状体41b的与发泡体43b的定向方向平行的侧面411b
从第二板状体41b的上面412b向底面413b向内侧倾斜。另外,与发泡体
43b的定向方向垂直的侧面414b与上面412b和底面413b垂直。
另外,第一板状体41a的侧面(倾斜侧面)411a从第二板状体41b的
侧面(垂直侧面)414b向外侧突出,第二板状体41b的侧面(倾斜侧面)
411b从第一板状体41a的侧面(垂直侧面)414a向外侧突出。
隔热材料40的第一板状体41a的上面412a和底面413a的宽度(从F
侧看图12A的隔热材料40时的宽度)46w比图9所示的框体200的框构件
210a之间的距离210w稍窄。另外,第二板状体41b的从第一板状体41a
的垂直侧面414a向外侧突出的部分从框体突出。
另外,隔热材料40第二板状体41b的上面412b和底面413b的宽度(从
E侧看图12A的隔热材料40时的宽度)46`w比图9所示的框体200的框
构件210b之间的距离210`w稍窄。另外,第一板状体41a的从第二板状体
41b的垂直侧面414b向外侧突出的部分从框体突出。
但是,如上所述,板状体对与发泡体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即从与
发泡体的定向方向平行的侧面侧的外力的刚性低,容易发生弹性变形。
如果将隔热材料40插入到框体中,则第二板状体41b的突出部分由于
框构件而被向与发泡体43b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按压。另一方面,第一
板状体41a的突出部分由于框构件而被向与发泡体43a的定向方向垂直的
方向按压。其结果是各板状体的突出部分发生弹性变形,隔热材料40被按
压入框体中而无间隙地配置。
在此,图13A、图13B分别表示从图12A的E侧和F侧看时的隔热材
料40被配置在图9A所示的框体200的状态。
例如能够如下这样制造图12A~图12C所示的隔热材料40。
首先,制作第一板状体41a和第二板状体41b。
接着,切取与第一板状体41a的发泡体43a的定向方向平行的侧面411a
使其从上面412a向底面413a向内侧倾斜。对第二板状体41b也进行同样
的操作。
接着,层叠各板状体,使得第一板状体41a的发泡体43a的定向方向
与第二板状体41b的发泡体43b的定向方向大致垂直,而得到层叠体42。
各板状体通过用粘结剂、双面粘接胶带等相互粘合来进行层叠。
接着,在第二板状体41b的底面413b上,在与第一板状体41a的发泡
体43a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得比隔热材料40的厚度长地,粘合
补强片20,得到隔热材料40。补强片20通过粘结剂、双面粘接胶带、铆
钉机等被粘合在第二板状体41b的底面413b上。
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设想了大引作为框构件而进行了说
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隔热材料例如如图14所示,有时被配置在框体300上,该框体300由
以下部分构成:相互平行延伸的大引310;托梁(支持地板的横材)320,
被安装在该大引310上,在与大引310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在将隔热材料配置在这样的框体300上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上述的隔
热材料10(图2等)作为隔热材料,但也可以使用例如图15A~图15C所
示的隔热材料50。在此,具体说明隔热材料50。另外,图15A是隔热材料
50的斜视图,图15B是从G侧看图15A所示的隔热材料50的侧面图,图
15C是从H侧看图15A所示的隔热材料50的侧面图。
隔热材料50是将第三板状体51c层叠在由第一板状体51a和第二板状
体51b构成的层叠物52`上的层叠体52。
对于层叠体52,第一板状体51a的发泡体53a的定向方向与第二板状
体51b的发泡体53b的定向方向大致垂直,并且第二板状体51b的发泡体
53b的定向方向与第三板状体51c的发泡体53c的定向方向大致垂直。
对于隔热材料50,层叠物52`的厚度与构成图14所示的框体300的横
梁320的厚度大致一致,第三板状体31c的厚度与大引310的厚度大致一
致。
另外,对于隔热材料50,层叠物52`与横梁320接触,并且在横梁320
的长度方向上被排列为一排
在隔热材料50中,层叠物52`的侧面54中的与横梁320接触的侧面从
层叠物52`的上面55向与其相对的底面56向内侧倾斜。另外,不与横梁
320接触的侧面和其相反侧的侧面向相同方向倾斜。
另外,在隔热材料50中,将层叠物52`的侧面54中的包含层叠物52`
的上面55的与第一板状体51a的发泡体53a的定向方向垂直的侧面54a、
54b作为与横梁320接触的侧面(以下称为“接触侧面”),将与发泡体53a
的定向方向平行的侧面54c、54d作为与横梁320不接触的侧面(以下,称
为“非接触侧面”)。
进而,在第一板状体51a上,在该第一板状体51a的侧面中的发泡体
53a的两端侧的侧面57近旁,沿着上述两端侧的侧面57每2个地形成有与
发泡体53a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槽58。
隔热材料50如图15B所示,层叠物52`的底面56的一个宽度(从G
侧看图15A的隔热材料50时的宽度)561w与第三板状体51c的发泡体53c
的长度562w一致。
另外,层叠物52`的底面56的一个宽度561w、以及第三板状体51c的
发泡体53c的长度562w比图14所示的框体300的横梁320之间的距离
320w稍窄。另一方面,层叠物52`的上面55的宽度(从G侧看图15A的
隔热材料50时的宽度)55w比横梁320之间的距离320w宽,产生从横梁
320之间突出的部分。但是,在第一板状体51a上形成有上述的槽58,因
此如果被按压在横梁320上,则如图4B所示,第一可动片部19a和第二可
动片部19b变形。另外,第二板状体51b如果被按压在横梁320上,则容
易产生弹性变形。因此,如图16所示,隔热材料50被无间隙地配置在横
梁320之间。
另一方面,如图15C所示,层叠物52`的底面56的另一个宽度(从H
侧看图15A的隔热材料50时的宽度)563w比第三板状体51c的宽度(从
H侧看图15A的隔热材料50时的宽度)564长,层叠物52`从第三板状体
51c突出。
另外,第三板状体51c的宽度564w比图14所示的框体300的大引310
之间的距离310w稍窄。
如果将隔热材料50插入到框体300中,则如图16B所示,隔热材料
50被配置在框体300而使得第三板状体51c嵌入大引310之间。
另外,隔热材料50的层叠物52`的非接触侧面54c、54d向相同方向倾
斜,因此,在横梁320的长度方向上将隔热材料50排列为一排配置时,相
邻的隔热材料50之间不只是定向方向(左右方向),还从上下方向被压合
并且相互支持,因此,能够更没有间隙地配置隔热材料50。
例如能够如下这样制造图15A~图15C所示的隔热材料50。
首先,制作第一板状体51a、第二板状体51b、第三板状体51c使其分
别成为希望的大小。
接着,层叠各板状体,使得第一板状体51a的发泡体53a的定向方向
与第二板状体51b的发泡体53b的定向方向大致垂直,而得到层叠物52`。
各板状体通过用粘结剂、双面粘接胶带等相互粘合来进行层叠。
接着,切取层叠物52`的接触侧面54a、54b,使得所得到的层叠物52`
的接触侧面54a、54b从层叠物52`的上面55向底面56向内侧倾斜。同样,
切取层叠物52`的非接触侧面54c、54d,使得层叠物52`的非接触侧面54c、
54d向相同方向倾斜。
进而,在第一板状体51a的侧面中的发泡体的两侧端的侧面57的近旁,
与该发泡体的定向方向垂直并且沿着侧面57地,每2个地形成槽58。
接着,使用粘结剂、双面粘接胶带等,将第三板状体51c粘帖在层叠
物52`的底面56上,使得第二板状体51b的发泡体53b的定向方向与第三
板状体51c的发泡体53c的定向方向大致垂直。
接着,在第三板状体51b的底面,在与第一板状体51a的发泡体53a
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得比隔热材料50的厚度长地,粘帖补强片
20,而得到隔热材料50。补强片20通过粘结剂、双面粘接胶带、铆钉机
等,被粘合于第三板状体51b的底面上。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隔热材料是将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板状体层叠为
一个板状体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与另一个板状体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大致
垂直,因此,对于任意的方向,都能够产生优越的刚性,难以弯曲。因此,
能够减轻在配置在框体上时隔热材料弯曲而中央陷落的情况,在与设置在
隔热材料上的底子三合板之间难以产生间隙,能够发挥优越的隔热性。
另外,本发明的隔热材料并不限于地板构造用的隔热材料,例如也可
以应用为墙壁用、顶棚用的隔热材料。
在将本发明的隔热材料用作墙壁用的情况下,将隔热材料配置在支柱
与支柱之间、支柱与墙筋之间。另外,在用作顶棚用的情况下,将隔热材
料配置在椽子与椽子之间等。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它们。
实施例1:板状体的制作
将质量45%的聚丙烯树脂、质量35%的纤维素、质量20%的淀粉混合,
调制发泡材料。
一边用具有多个细孔的模套对所得到的发泡材料进行挤压而使其发
泡,将与细孔的个数对应的多个棒状的发泡体定向为一个方向,并且发泡
体相互无间隙地密接而一体化,得到集合体。在发泡时,理想的是使用水
作为发泡剂。
将所得到的集合体成形为板状(大小:纵820mm×横820mm×厚度
30mm),制作板状体。
隔热材料的制造
用乙酸乙烯脂系粘结剂粘合3个所得到的板状体而制作层叠体(大小:
纵820mm×横820mm×厚度30mm,重量:1400g),将其作为隔热材料。
另外,在粘合3个板状体时,如图17A所示,层叠各板状体,使得第
一板状体61a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与第二板状体61b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
垂直,第二板状体61b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与第三板状体61c的发泡体的
定向方向垂直。另外,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各板状体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
弯曲量的测定
使用所得到的隔热材料,如下这样测定弯曲量。
如图18A所示,将隔热材料60承载在相互平行延伸的支持构件400(支
持构件400之间的距离400w为800mm),支持该隔热材料60。隔热材料
60的方向为第一板状体61a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与支持构件400的延伸方
向平行。
另外,如图18B所示,测定隔热材料60由于自重而弯曲时的弯曲量(最
垂落的部分的落下深度t(mm))。表1表示结果。
另外,表1表示构成隔热材料的各板状体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在表
1中,“平行”是指与支持构件400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垂直”是指与支
持构件400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
实施例2
除了如表1、图17B所示那样变更3个板状体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以
外,与实施例1一样地制造隔热材料,测定弯曲量。表1表示结果。
实施例3、4
除了变更为厚度为45mm以外,与实施例1一样地制作板状体。
除了使用2个所得到的板状体,如表1、图17C、图17D所示那样变
更各板状体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以外,与实施例1一样地制造隔热材料,
层叠弯曲量。表1表示结果。
比较例子1
除了如表1、图17E所示那样变更3个板状体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以
外,与实施例1一样地制造隔热材料,测定弯曲量。表1表示结果。
表1
![]()
如从表1可知的那样,在各实施例中得到的隔热材料能够抑制因自重
产生的弯曲。
特别地,层叠各板状体使第一板状体61a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成为与
支持构件400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实施例2、4的隔热材料的弯曲量为
0mm,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弯曲。
另外,如果比较实施例1、3,则可知板状体个数多的实施例1比实施
例3更能够抑制弯曲。
另一方面,对于层叠了3个板状体使得各板状体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
全部为相同方向的比较例子1的隔热材料,弯曲量多到10mm,因自重产
生了弯曲。
本发明的隔热材料将在层叠方向相邻的板状体层叠为一个板状体的发
泡体的定向方向与另一个板状体的发泡体的定向方向大致垂直,因此,对
于任意方向都能够产生优越的刚性,难以产生弯曲。因此,减轻了在配置
在框体上时隔热材料弯曲而中央陷落的情况,在与设置在隔热材料上的底
子三合板之间难以产生间隙,能够发挥优越的隔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