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控近红外光的柔性电致变色器件及制备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致变色技术,涉及一种调控近红外光的柔性电致变色器件及制备方
法。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c,EC)材料的特征是在外界电压驱动下,其光学性能具
有可逆和持久稳固地改变,外观上表现出颜色的变化。由电致变色材料组成的器件称为电
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技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电致变色器件已逐渐实现其小规模的
应用化,例如,可应用在电致变色窗中,通过改变窗户的颜色,调控太阳光辐射,大幅度降低
室内控温设备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是一项节能环保的绿色技术;也可以将其应用在交
通工具(汽车,飞机)的透明件中,例如顶窗,舷窗和挡风玻璃中,通过调节透过率,调节光线
强弱,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
目前,可应用的柔性电致变色器件参见“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lexible electrochromic devices based on polyaniline and poly(3,4-
ethylenedioxythiophene)-poly(styrene sulfonic acid)”Li-Ming Huang等著,
《Electrochimica Acta》,Volume51,Issue 26,15August 2006,Pages 5858–5863。
其缺点是:透过率调控优势集中在可见区域的某一或某段波长,在红外区域无调
控优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调控近红外光的柔性电致变色器件及制备方法,以便
提高柔性电致变色器件在近红外区域的调控优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调控近红外光的柔性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它由
7层功能层叠加组成,从上到下第一层为透明柔性基底1、第二层为透明导电层2、第三层为
离子存储层3、第四层为凝胶电解质层4、第五层为电致变色层5、第六层为透明导电层2、第
七层为柔性基底1;透明柔性基底1由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甲基丙烯
酸甲酯、聚烯烃类、聚酰亚胺、聚苯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类其中之一制造;透明导电层2由氧
化铟锡、氟掺杂的氧化锡、氧化锡、氧化锌、Al掺杂的ZnO和Ga掺杂的ZnO材料制造;离子存储
层3由氧化镍、五氧化二钒、氧化铱、氧化钴、氧化镍钨、氧化铈和普鲁士蓝材料制备;电致变
色层5由氧化钨、氧化钼、氧化铌和氧化钛材料制备;第一层透明柔性基底1、第二层透明导
电层2和第三层离子存储层3是通过磁控溅射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喷雾法、提拉法、电沉积
法或旋涂法制备形成的整体结构;第五层电致变色层5、第六层透明导电层2和第七层柔性
基底1也是通过磁控溅射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喷雾法、提拉法、电沉积法或旋涂法制备形成
的整体结构;第三层离子存储层3和第五层电致变色层5通过凝胶电解质层粘结为整体。
如上面所述的一种调控近红外光的柔性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制备的步骤如下:
1、制备对电极:对电极由第一层透明柔性基底1、第二层透明导电层2和第三层离
子存储层3组成,采用磁控溅射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喷雾法、提拉法、电沉积法或旋涂法制
备对电极;
2、制备工作电极:工作电极由第五层电致变色层5、第六层透明导电层2和第七层
柔性基底1组成,采用磁控溅射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喷雾法、提拉法、电沉积法或旋涂法制
备工作电极;
3、制备凝胶电解质:凝胶电解质由聚合物、锂盐或离子液体和增塑剂组成;聚合物
为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乙烯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氟乙烯、聚氧化乙烯或聚乙二醇其
中之一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锂盐为LiPF6、LiClO4、LiAsF6、LiBF4、LiCF3SO3、LiBr、LiCl、LiI
或LiSCN其中之一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离子液体含有季铵阳离子、季鏻阳离子、咪唑阳离
子或吡咯阳离子以及卤素阴离子、四氟硼酸根阴离子或六氟磷酸根阴离子;增塑剂为乙醇、
二甲基亚砜、异丙醇、碳酸丙烯酯、碳酸乙烯酯、乙腈、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
或四氢呋喃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3.1、制备溶液A:将锂盐或离子液体溶解在增塑剂中,形成溶液A,锂盐或离子液体
的浓度为0.01mol/l~1mol/l;
3.2、制备溶液B:将聚合物溶解在增塑剂中,形成溶液B,聚合物和增塑剂的质量比
为20%~60%;
3.3、制备凝胶电解质:将溶液A与溶液B混合,体积比为0.1~10;放入搅拌器中搅
拌12h~36h,形成凝胶电解质;
4、组装器件:采用旋涂、提拉、刮刀法将制备的凝胶电解质平铺在离子存储层3的
表面或者电致变色层5的表面上形成凝胶电解质层4,然后将工作电极与对电极对合粘结组
装成调控近红外光的柔性电致变色器件。
本发明的优点是:提供了一种调控近红外光的柔性电致变色器件及制备方法,提
高了柔性电致变色器件在近红外区域的调控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调控近红外光的柔性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制备的采用PMMA聚合物电解质的玻璃基质电致变色器件
在着色和褪色状态下的透过率。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制备的柔性固态电致变色器件在着色和褪色状态下的透
过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一种调控近红外光的柔性电致变色器
件,其特征在于:它由7层功能层叠加组成,从上到下第一层为透明柔性基底1、第二层为透
明导电层2、第三层为离子存储层3、第四层为凝胶电解质层4、第五层为电致变色层5、第六
层为透明导电层2、第七层为柔性基底1;透明柔性基底1由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
烯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烯烃类、聚酰亚胺、聚苯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类其中之一
制造;透明导电层2由氧化铟锡、氟掺杂的氧化锡、氧化锡、氧化锌、Al掺杂的ZnO和Ga掺杂的
ZnO材料制造;离子存储层3由氧化镍、五氧化二钒、氧化铱、氧化钴、氧化镍钨、氧化铈和普
鲁士蓝材料制备;电致变色层5由氧化钨、氧化钼、氧化铌和氧化钛材料制备;第一层透明柔
性基底1、第二层透明导电层2和第三层离子存储层3是通过磁控溅射法、化学气相沉积法、
喷雾法、提拉法、电沉积法或旋涂法制备形成的整体结构;第五层电致变色层5、第六层透明
导电层2和第七层柔性基底1也是通过磁控溅射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喷雾法、提拉法、电沉
积法或旋涂法制备形成的整体结构;第三层离子存储层3和第五层电致变色层5通过凝胶电
解质层粘结为整体。
如上面所述的一种调控近红外光的柔性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制备的步骤如下:
1、制备对电极:对电极由第一层透明柔性基底1、第二层透明导电层2和第三层离
子存储层3组成,采用磁控溅射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喷雾法、提拉法、电沉积法或旋涂法制
备对电极;
2、制备工作电极:工作电极由第五层电致变色层5、第六层透明导电层2和第七层
柔性基底1组成,采用磁控溅射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喷雾法、提拉法、电沉积法或旋涂法制
备工作电极;
3、制备凝胶电解质:凝胶电解质由聚合物、锂盐或离子液体和增塑剂组成;聚合物
为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乙烯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氟乙烯、聚氧化乙烯或聚乙二醇其
中之一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锂盐为LiPF6、LiClO4、LiAsF6、LiBF4、LiCF3SO3、LiBr、LiCl、LiI
或LiSCN其中之一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离子液体含有季铵阳离子、季鏻阳离子、咪唑阳离
子或吡咯阳离子以及卤素阴离子、四氟硼酸根阴离子或六氟磷酸根阴离子;增塑剂为乙醇、
二甲基亚砜、异丙醇、碳酸丙烯酯、碳酸乙烯酯、乙腈、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
或四氢呋喃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3.1、制备溶液A:将锂盐或离子液体溶解在增塑剂中,形成溶液A,锂盐或离子液体
的浓度为0.01mol/l~1mol/l;
3.2、制备溶液B:将聚合物溶解在增塑剂中,形成溶液B,聚合物和增塑剂的质量比
为20%~60%;
3.3、制备凝胶电解质:将溶液A与溶液B混合,体积比为0.1~10;放入搅拌器中搅
拌12h~36h,形成凝胶电解质;
4、组装器件:采用旋涂、提拉、刮刀法将制备的凝胶电解质平铺在离子存储层3的
表面或者电致变色层5的表面上形成凝胶电解质层4,然后将工作电极与对电极对合粘结组
装成调控近红外光的柔性电致变色器件。
所述的透明导电层2的厚度为10~1000nm;所述的离子存储层3的厚度为100~
1000nm;所述的凝胶电解质层4的厚度为500nm~1mm;所述的电致变色层5的厚度为100~
1000nm。
实施例1
柔性器件的组成:透明柔性基底为PET,透明导电层为ITO薄膜,离子存储层为PB薄
膜,凝胶电解质由PMMA、LiClO4和碳酸丙烯酯组成,电致变色层是WO3薄膜;
柔性器件的制备过程:
制备对电极:采用磁控溅射法在透明柔性PET基底上制备ITO薄膜,采用电沉积法
在ITO薄膜沉积PB薄膜,ITO薄膜厚度为200nm,PB薄膜厚度在100nm左右;
制备工作电极:采用磁控溅射法在透明柔性PET基底上依次制备ITO薄膜和WO3薄
膜,ITO厚度为200nm,WO3薄膜厚度在300nm左右;
制备凝胶电解质:将LiClO4溶解在碳酸丙烯酯中,浓度为0.1mol/l,形成溶液A,将
PMMA溶解在碳酸丙烯酯中,PMMA和碳酸丙烯酯的质量比为50%,形成溶液B,将溶液A和溶液
B混合,体积比为1:1,加入搅拌器中搅拌15h,形成凝胶电解质;
组装器件:采用刮刀法将凝胶电解质平铺在对电极PB薄膜表面,厚度为250μm,将
工作电极与对电极对合粘结组装成柔性电致变色器件。
图2为器件在褪色和着色状态下的透过率,在波长为800nm处着色态的透过率为
15%,褪色态的透过率为64.4%,1000nm处着色态的透过率为13.3%,褪色态的透过率为
55.7%。在近红外波段区域,器件可动态调控透过光的强弱。
实施例2
柔性器件的组成:透明柔性基底为PET,透明导电层为ITO薄膜,离子存储层为NiO
薄膜,凝胶电解质由PMMA、LiClO4和碳酸丙烯酯组成,电致变色层是WO3薄膜;
柔性器件的制备过程:
制备对电极:采用磁控溅射法在透明柔性PET基底上依次制备ITO薄膜和NiO薄膜,
ITO薄膜厚度为200nm,NiO薄膜厚度在500nm左右;
制备工作电极:采用磁控溅射法在透明柔性PET基底上依次制备ITO薄膜和WO3薄
膜,ITO厚度为200nm,WO3薄膜厚度在300nm左右;
制备凝胶电解质:将LiClO4溶解在碳酸丙烯酯中,浓度为0.1mol/l,形成溶液A,将
PMMA溶解在碳酸丙烯酯中,PMMA和碳酸丙烯酯的质量比为50%,形成溶液B,将溶液A和溶液
B混合,体积比为1:1,加入搅拌器中搅拌15h,形成凝胶电解质;
组装器件:采用刮刀法将凝胶电解质平铺在对电极NiO薄膜表面,厚度为250μm,将
工作电极与对电极对合粘结组装成柔性电致变色器件。
图3为器件在电压驱动下,柔性器件在褪色和着色状态下的透过率。在波长为
973nm处,着色态的透过率为10%,褪色态的透过率为33.1%,透过器件的光强度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