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理膨胀土滑坡新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土体滑坡的方法,尤其是一种治理膨胀土滑坡的新技术。
背景技术
任何堤坝或渠道等土建工程都有边坡。目前,处在膨胀土地区这类工程边坡遭到破坏随处可见,是十分普遍的地质灾害现象。研究发现膨胀土岩土由于形成条件特殊,其结构和特性也十分特殊,勘探试验表明,膨胀土是一种具有很强涨缩性和吸水性的岩土。此类土失水干缩龟裂,遇水吸水饱和膨胀,使土体的抗剪强度急剧降低,导致膨胀土地区的堤坝、渠道边坡先后出现滑坡,轻者造成渠道淤积失效,不能输水、排水,重者造成工程失事,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目前膨胀土地区兴建此类工程时,采取了如下几种措施:(1)挖渠道时放缓边坡,使边坡达到1∶3-1∶6不等,但仍不能阻止滑坡的发生;(2)挖渠道时实施边坡换土夯实,具体做法是将渠道边坡2-3m深的膨胀土挖走换成非膨胀土重新填筑边坡。这一措施十分费事、费力、费钱。当有地下水时不能采用,因为有地下水换土压不实,新筑的边坡无法稳定;(3)一些渠道在滑坡后处理上采取抗滑桩加连锁拱和厚层块石压坡,企图挡住边坡滑动体。工程结构与土体变形也不尽适应,其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抗滑桩直径1m,桩深度达到12-30m,连锁拱厚1m,深2.5m,工程投资大,一般工程承受不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理膨胀土滑坡的新技术,采用钢筋混凝土连续菱形框格网状复合护坡,并将膨胀土的膨胀特性转化为复合护坡的内应力加以利用进而保证边坡长期稳定。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它包括如下步骤:
1)在原状膨胀土1∶2-1∶5的边坡上按深2-4m,边长为2-10m,宽0.2-0.5m的菱形连续框格挖槽,并在每个菱形框格顶点钻打深3-10m的夯扩桩孔,孔的直径为0.3-1m;
2)在夯扩桩孔和菱形框格槽内布设钢筋笼和钢筋网后浇筑混凝土,形成扎根于边坡的钢筋混凝土连续菱形框格板;
3)对被框格板包围的坡面膨胀土灌水达到饱和状态,使之产生膨胀;
4)在膨胀土吸水达到最大饱和度时,用混凝土或其他防渗材料将坡面封闭住。
本发明的优点是:
1)本发明由人工或机械在设计的工程边坡上按规定的菱形图形挖槽和造孔,然后布设钢筋浇筑混凝土,并对坡面浇水达到饱和,使土体吸水饱和膨胀后,适当时候清理坡面浇筑护面混凝土,对土坡实行坡面封闭,即完成边坡工程保护任务,工程措施简单明确,便于掌握;
2)在结构受力方面,由于坡面膨胀土置于连续菱形框格内,吸水饱和膨胀产生内应力,混凝土框格与膨胀土层形成一个复合护坡层,经井柱桩的抗拔作用将其固定在坡面上,由于连续网格的整体效应,边坡上的任意点变形都会受到整体网格地牵制,阻滑力远远大于下滑力,结构受力明确,保证了边坡不会滑动;
3)当混凝土造价900元/m3时,则复合护坡的坡面造价为260元/m2,与引丹渠首引水渠的已有护坡结构的坡面造价1820-2000元/m2相比,大大节约资金,技术经济效益比较明显。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沿图2的A-A线)剖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去掉混凝土护坡面板)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在膨胀土地区的渠道及堤坝的1∶3的边坡上按深2.5m,边长为4m,宽0.2m的菱形连续框格挖槽,并在每个菱形框格顶点钻打深5m的夯扩桩孔,孔的直径为0.3m;
在夯扩桩孔内布设钢筋笼,在菱形框格槽内布设钢筋网,使两者的钢筋紧密联接,然后浇筑C20等级混凝土,这样就形成了扎根于边坡的深5m的夯扩桩1和钢筋混凝土连续菱形框格板2;
对被框格板包围的坡面膨胀土灌水达到饱和状态,使之产生膨胀。此时,连续菱形框格板与坡面膨胀土就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内应力的复合护坡层,它们相互约束,相互制约,变形滑动十分困难;最后,在膨胀土吸水达到最大饱和度时,用混凝土适时将坡面封闭住,形成混凝土护坡面板3,保护坡内膨胀土的含水量经常处于稳定饱和状态,即可达到保持膨胀土边坡长期稳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