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网孔结构的医用水凝胶敷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敷料,更具体的说,本发明主要涉及一种具有网孔结构的医
用水凝胶敷料。
背景技术
1962年英国George Winter 博士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在密闭湿润环境下伤口愈合
速度比暴露于空气干燥创面要快一倍,从而发明了“湿性疗法”,奠定了采用湿性敷料处理
创面的理论基础。随着“湿性疗法”的普及,自20世纪70年代后高科技的医用敷料应运而生,
在世界医疗卫生领域得到日益重视,传统的敷料越来越多地被新型的现代医用功能敷料所
取代。
水凝胶敷料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之一,医用水凝胶敷料具有独特的交联三维网状
结构,溶胀的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有效地将水分锁定在其中,使敷料具有很高的含水量。覆盖
在创面上可持续保持创面的微湿环境,促进创面愈合。水凝胶敷料同时具有一定吸湿功能,
能持续地吸收伤口的渗出物,并具有温和的冷却作用,可以减轻创面的疼痛,且由于水凝胶
的半透明的特性,有利于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同时,水凝胶敷料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
是一种优秀的现代医用功能敷料。但是,虽然水凝胶敷料具有一定的吸液能力,但这种吸液
能力的速度通常较缓慢,需时12h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不能满足临床上对于有大量渗出
物的创面吸液需求,因此,现时大多数水凝胶敷料只能用于渗液不多的创面或无渗液的创
面阶段,大大限制了临床使用范围,另一方面,由于水凝胶敷料的含水量较大,使用时一般
需要二级固定型敷料协助进行固定,使得临床使用变得繁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具有网孔结构的医用水凝胶敷
料,以期望解决现有技术中水凝胶敷料吸液速度缓慢,不能满足临床上对于有大量渗出物
的创面吸液需求,且需要二级固定型敷料辅助固定,使临床使用变得复杂等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具有网孔结构的医用水凝胶敷料,包括基材层与水凝胶层,所述
水凝胶层上设有多个网孔,所述水凝胶层的背面上贴附有背衬层,所述背衬层与基材层之
间还设有吸收层。
作为优选,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背衬层的材质为无纺布或无纺布与高分子
薄膜的复合物。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水凝胶层的正面上还贴附有防粘保护膜。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吸收层与背衬层,以及吸收层与基材层之间均涂覆
有压敏胶。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基材层的材质为高分子薄膜、无纺布以及无纺布与
高分子薄膜的复合物当中的任意一种。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防粘保护膜与基材层的面积大于或等于吸收层的面
积。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水凝胶层、背衬层以及吸收层的面积相等。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吸收层上设有观察窗口,且所述基材层呈透明或半
透明状。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水凝胶层上的网孔为在水凝胶制备过程中,将液态
水凝胶溶胶注入网孔模具,或者使用网孔衬材夹在水凝胶溶胶中一起交联形成。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水凝胶层上的网孔为将水凝胶及背衬层一同交联呈
固体片状后再使用机械加工的方式形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之一是:通过将水凝胶层设置为网孔的结构,
使敷料在使用时能保持创面的湿润环境,同时又能使伤口的渗出液通过水凝胶层的网孔迅
速地被吸收层所吸收,有效解决了水凝胶吸液能力不足的问题,并且水凝胶层及吸收层等
各层均集成为一个整体的敷料,在临床使用中无需使用二级固定型敷料进行辅助,有效简
化了使用步骤,同时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具有网孔结构的医用水凝胶敷料结构简单,适于
工业生产,且可根据伤口的形状加工成各类不同形状,应用范围广阔。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用于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水凝胶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用于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吸收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基材层、2为水凝胶层、3为背衬层、4为吸收层、5为观察窗口、6为网孔、7为防
粘保护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参考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是一种具有网孔结构的医用水凝胶敷料,其中
包括基材层1与水凝胶层2,更为重要的是,结合图2所示,在前述水凝胶层2上设有多个网孔
6,此外,该水凝胶层2的背面上还需贴附背衬层3,并且,该背衬层3与基材层1之间设有吸收
层4,设置背衬层3的目的是使水凝胶层2在交联过程中与背衬层3紧密结合交联在一起,以
方便与吸收层4所固定。与现有技术相类似,前述的基材层1可采用高分子薄膜、无纺布以及
无纺布与高分子薄膜的复合物等材料加工制成。
基于上述实施例,为便于保存和使用,还可在上述水凝胶层2的正面上还贴附有防
粘保护膜7,且该防粘保护膜7上还可设置反向折口,方便揭开;另外,背衬层3需考虑液体的
渗透功能,因而也需要采用网孔的结构,发明人认为其优选的材质为无纺布或无纺布与高
分子薄膜的复合物。
在本实施例中,敷料使用时水凝胶层2直接与伤口创面接触,而通过将水凝胶层2
设置为网孔6的结构,使敷料在使用时能保持创面的湿润环境,同时又能使伤口的渗出液通
过水凝胶层2的网孔6迅速地被吸收层4所吸收,有效解决了水凝胶吸液能力不足的问题,并
且水凝胶层2及吸收层4等各层均集成为一个整体的敷料,在临床使用中无需使用二级固定
型敷料进行辅助,有效简化了使用步骤,有利于提升包扎效率,敷料亦可可根据伤口的形状
加工成各类不同形状,适用于不同的伤口创面。
正如上述所提到的,为便于将水凝胶层2及基材层1等组合为一个整体敷料,可在
上述吸收层4与背衬层3,以及吸收层4与基材层1之间均涂覆压敏胶,即使其形成一整体的
敷料。
由于水凝胶本身也可以通过配制使其具有一定的粘性,因此便于上述实施例所述
结构的敷料可适用于不同的伤口,可如图1所示的将防粘保护膜7与基材层1的面积设置为
大于吸收层4的面积,也可如图4所示的将防粘保护膜7与基材层1的面积设置为等于吸收层
4的面积;但是,为保证敷料各层的结构整齐,便于使用,最好将上述水凝胶层2、背衬层3以
及吸收层4的面积设置为相等。
参考图1与图3所示,在本发明用于解决技术问题更加优选的一个实施例中,发明
人考虑到水凝胶为半透明的形态,因而为了透过水凝胶观察伤口创面的愈合情况,基于上
述实施例中敷料的结构,在吸收层4上设置了观察窗口5,同时为配合该观察窗口5,该观察
窗口5可在吸收层4上的任意位置开设适当尺寸形成一个空口即为前述的观察窗口5;根据
前述的设计思路,上述基材层1也将采用透明或半透明材质,例如上述提到的高分子薄膜等
材质。
关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提到的水凝胶层2上的网孔6可在水凝胶制备过程中,将液态
的水凝胶溶胶注入网孔6模具中交联成型,或者在普通模具中加入网孔衬材,将液态水凝胶
溶胶注入普通模具中,由水凝胶溶胶将网孔衬材夹在其中交联形成上述的网孔6结构;也可
采用另一种方式在水凝胶层2上形成网孔6,即将水凝胶及背衬层3一同交联呈固体片状后
再使用机械加工的方式形成;亦可根据实际需求,采用能在水凝胶层2上形成网孔的其它方
法。
本发明上述优选的一个实施例在实际使用中,直接将水凝胶层2正面的防粘保护
膜7撕下后贴服于伤口创面,以水凝胶层2能完全覆盖创面为宜,吸收层4通过水凝胶层2上
的网孔与背衬层3将伤口渗出的液体吸收,从而加速伤口的愈合,并且可通过吸收层4上的
观察窗口5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适时更换敷料,提升包扎护理的效率。
除上述以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
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
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
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
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尽管这里参照本发明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
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
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
进行的变型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