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化水处理系统及其连续供水用多功能控制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业或商业或家用连续供水系统用的多功能控制阀及含有该多功能控制阀的水处理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离子交换软化水处理系统的连续供水用多功能控制阀及含有该多功能控制阀的软化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在的软化水处理系统常见的形式有:单交换罐供水、双交换罐一用一备连续供水、多交换罐并联或串联供水。这几种形式的软化水处理系统在交换罐运行出水硬度达到上限值时必须再生交换罐内的树脂后才可以重新投入运行产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76-2008《工业锅炉水质》规定:采用锅外水处理的蒸汽锅炉给水硬度≤0.03mmol/L,热水锅炉给水硬度≤0.6mmol/L,对于给水硬度为0.03mmol/L的上限值要求,交换罐处理前的原水硬度往往是出水硬度的几十倍到几百倍,如果交换罐继续处理到出水硬度等于原水硬度值,那么交换罐里树脂的交换容量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也就是说现有形式的软化水处理系统的树脂的交换容量利用率局限在一个范围内。
软化水处理系统在再生时可以采用原水或软水再生,现有形式的软化水处理系统因为控制阀的缺陷,在再生时通常采用原水进行反洗、吸盐再生、补水和正洗。因为原水中含有需要交换脱除的离子,所以采用原水再生的软化水处理系统要比采用软水再生的软化水处理系统在总产水量上要低得多,这是因为前者的树脂在再生时被原水中的杂质离子造成了部份失效,从而降低了树脂在运行产水时的离子交换能力,而且前者需要消耗较大量的再生液来恢复树脂的交换能力。
现有软化水处理系统在处理高硬度的原水时通常采用两级固定床交换罐串联或单级浮动床交换罐供水,因浮动床交换罐对原水浊度要求高,所以在处理高硬度原水时采用两级固定床交换罐串联系统较为常见,但采用双罐串联连续供水的系统需要额外增加控制阀和控制系统才能实现,而且一只交换罐至少需配置一只控制阀和一只盐箱,配套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软化水处理系统以克服现有软化水处理系统树脂利用率不高、难于采用软水再生、难于实现双罐串联连续供水处理高硬度原水的难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具体技术方案:
一种软化水处理系统,包括若干装填有树脂和布水器的交换罐,所采用的交换罐包括由至少两个串联的交换罐,以及至少一个并联的备用交换罐组成;所述至少两个串联的交换罐依次是第一级交换罐、第二级交换罐、第N级交换罐(N≧2);当软化水处理系统的出水硬度达到所设定的数值时,原串联的第一级交换罐与盐箱连接转入再生状态,再生完成后该第一级交换罐作为新的备用交换罐;原串联的第N级交换罐依次移序作为第N-1级交换罐,与作为第N级交换罐的所述原备用交换罐进行串联软化供水;使得所述至少两个串联的交换罐始终处于连续软化供水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串联的交换罐是两个,备用的交换罐是一个。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用于上述软化水处理系统的主阀,软化水处理系统采用三个交换罐,所述三个交换罐的位置依次为左罐、中罐和右罐;左罐阀体与左罐本体连接;右罐阀体与右罐本体连接;主阀为平面密封阀,包括主阀体、主定阀片、主动阀片、拨叉和分隔栅;主阀的主阀体与中罐本体连接;所述主阀体上设置有进水口、出水口、左罐上布水接口、左罐下布水接口、中罐上布水口、中罐下布水口、右罐上布水接口、右罐下布水接口、再生进水口、再生上布水口和再生下布水口,再生进水口与进水口或出水口相连通。
进一步的,在所述主阀体上设置有进水口、出水口、左罐上布水接口、左罐下布水接口、中罐上布水口、中罐下布水口、右罐上布水接口、右罐下布水接口、再生进水口、再生上布水口和再生下布水口,再生进水口与进水口相连通;所述主阀的主定阀片上设置有七个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第五通孔、第六通孔和第七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在圆周上顺序排列,第七通孔在主定阀片的中心,第一通孔与主阀体的中罐上布水口相连通,第二通孔与主阀体的中罐下布水口相连通,第三通孔与主阀体的右罐上布水接口相连通,第四通孔与主阀体的右罐下布水接口相连通,第五通孔与主阀体的左罐上布水接口相连通,第六通孔与主阀体的左罐下布水接口相连通,第七通孔与主阀体的出水口相连通;在主动阀片上依次顺序设置有进水通道、第一导通通道、第二导通通道、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进水通道与主阀体的进水口相连通,第二导通通道与主定阀片的第七通孔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主阀体上设置有进水口、出水口、左罐上布水接口、左罐下布水接口、中罐上布水口、中罐下布水口、右罐上布水接口、右罐下布水接口、再生进水口、再生上布水口和再生下布水口,再生进水口与出水口相连通;所述主阀的主定阀片上设置有七个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第五通孔、第六通孔和第七通孔,第一 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在圆周上顺序排列,第七通孔在主定阀片的中心,第一通孔与主阀体的中罐上布水口相连通,第二通孔与主阀体的中罐下布水口相连通,第三通孔与主阀体的右罐上布水接口相连通,第四通孔与主阀体的右罐下布水接口相连通,第五通孔与主阀体的左罐上布水接口相连通,第六通孔与主阀体的左罐下布水接口相连通,第七通孔与主阀体的进水口相连通;在主动阀片上依次顺序设置有第一导通通道、第二导通通道、出水通道、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出水通道与主阀体的出水口相连通,第一导通通道与主定阀片的第七通孔相连通。
进一步的,在分隔栅上设置有上布水流道腔和下布水流道腔,上布水流道腔与主阀体的再生上布水口相连通,下布水流道腔与主阀体的再生下布水口相连通。
进一步的,在拨叉上设置有上布水腔、下布水腔、上布水流道和下布水流道,上布水腔与主动阀片的第一通孔相连通,下布水腔与主动阀片的第二通孔相连通,上布水流道连通上布水腔和分隔栅的上布水流道腔,下布水流道连通下布水腔和分隔栅的下布水流道腔。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用于上述软化水处理系统的连续供水用多功能控制阀,具体技术方案包括:
方案1:
一种连续供水用多功能控制阀,包括主阀、再生阀、左罐阀体和右罐阀体,主阀和再生阀通过联接固定为一个整体。
所述主阀主要包括主阀体、主定阀片、主动阀片、拨叉、分隔栅和主驱动机构。
所述再生阀主要包括再生阀体、再生定阀片、再生动阀片、射流器和再生驱动机构。
采用三交换罐两用一备连续供水、原水再生、可选顺流或逆流再生方式。
进一步,在所述主阀体上设置有进水口、出水口、左罐上布水接口、左罐下布水接口、中罐上布水口、中罐下布水口、右罐上布水接口、右罐下布水接口、再生进水口、再生上布水口和再生下布水口,再生进水口与进水口相连通。在主定阀片上设置有七个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第五通孔、第六通孔和第七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在圆周上顺序排列,第七通孔在主定阀片的中心,第一通孔与主阀体的中罐上布水口相连通,第二通孔与主阀体的中罐下布水口相连通,第三通孔与主阀体的右罐上布水接口相连通,第四通孔与主阀体的右罐下布水接口相连通,第五通孔与主阀体的左罐上布水接口相连通,第六通孔与主阀体的左罐下布水接口相连通,第七通孔与主阀体的出水口相连通。在主动阀片上依次顺序设置有进水通道、第一导 通通道、第二导通通道、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进水通道与主阀体的进水口相连通,第二导通通道与主定阀片的第七通孔相连通。在分隔栅上设置有上布水流道腔和下布水流道腔,上布水流道腔与主阀体的再生上布水口相连通,下布水流道腔与主阀体的再生下布水口相连通。在拨叉上设置有上布水腔、下布水腔、上布水流道和下布水流道,上布水腔与主动阀片的第一通孔相连通,下布水腔与主动阀片的第二通孔相连通,上布水流道连通上布水腔和分隔栅的上布水流道腔,下布水流道连通下布水腔和分隔栅的下布水流道腔。主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拔叉并联动主动阀片作圆周转动。
进一步,在所述再生阀体上设置有进水口、排水口、射流器进水口、射流器出水口、吸盐口、上布水口和下布水口,进水口与主阀体的再生进水口相连通,射流器进水口、射流器出水口及吸盐口与射流器相连通,上布水口与主阀体的再生上布水口相连通,下布水口与主阀体的再生下布水口相连通。在再生定阀片上设置有六个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和第五通孔在圆周上顺序排列,第六通孔在再生定阀片的中心,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均与再生阀体的下布水口相连通,第二通孔与再生阀体的射流器进水口相连通,第四通孔与再生阀体的射流器出水口相连通,第五通孔与再生阀体的上布水口相连通,第六通孔与再生阀体的排水口相连通。在再生动阀片上设置有进水通道、第一导通通道和第二导通通道,进水通道与再生阀体的进水口相连通,第二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的第六通孔相连通。再生驱动机构用以驱动再生动阀片作圆周转动。
进一步,所述左罐阀体设置有左罐上布水口、左罐下布水口、左上布接口和左下布接口,左上布接口与左罐上布水口相连通,左下布接口与左罐下布水口相连通,左上布接口和左下布接口通过接管分别与主阀体的左罐上布水接口和左罐下布水接口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右罐阀体设置有右罐上布水口、右罐下布水口、右上布接口和右下布接口,右上布接口与右罐上布水口相连通,右下布接口与右罐下布水口相连通,右上布接口和右下布接口通过接管分别与主阀体的右罐上布水接口和右罐下布水接口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主阀的主动阀片和主定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主动阀片进水通道与主定阀片第一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第一导通通道与主定阀片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第二导通通道与主定阀片第四通孔和第七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第一通孔与主定阀片第五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第二通孔与主定阀片第六通孔相连通;或主动阀片进水通道与主定阀片第三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第一导通通道与主定阀片第四通孔和第五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第二导通通道与主定阀片第六通孔和第七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第一通孔与主定阀片 第一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第二通孔与主定阀片第二通孔相连通;或主动阀片进水通道与主定阀片第五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第一导通通道与主定阀片第六通孔和第一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第二导通通道与主定阀片第二通孔和第七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第一通孔与主定阀片第三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第二通孔与主定阀片第四通孔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再生阀的再生动阀片和再生定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再生动阀片进水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一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一导通通道只与再生定阀片第二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二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相连通;或再生动阀片进水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二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一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二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相连通;或再生动阀片进水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二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一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四通孔和第五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二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一通孔和第六通孔相连通;或再生动阀片进水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四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一导通通道只与再生定阀片第五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二导通通道只与再生定阀片第六通孔相连通;或再生动阀片进水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五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一导通通道只与再生定阀片第一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二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三通孔和第六通孔相连通;或再生动阀片进水通道与再生定阀片无连通关系,再生动阀片第一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二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相连通。
方案2:
一种连续供水用多功能控制阀,包括主阀、再生阀、左罐阀体和右罐阀体,主阀和再生阀通过联接固定为一个整体。
所述主阀主要包括主阀体、主定阀片、主动阀片、拨叉、分隔栅和主驱动机构。
所述再生阀主要包括再生阀体、再生定阀片、再生动阀片、射流器和再生驱动机构。
方案2与方案1的构成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两点:
第一、方案1所述的主阀体的进水口在方案2是作为主阀体的出水口,方案1所述的主阀体的出水口在方案2是作为主阀体的进水口。
第二、主动阀片结构不相同。
采用三交换罐两用一备连续供水、软水再生、可选顺流或逆流再生方式。
以下对方案2区别于方案1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进一步,所述主阀的主定阀片第七通孔与主阀体的进水口相连通,主阀体的再生进水口与出 水口相连通。在所述主动阀片上依次顺序设置有第一导通通道、第二导通通道、出水通道、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出水通道与主阀体的出水口相连通,第一导通通道与主定阀片的第七通孔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主阀的主动阀片和主定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主动阀片第一导通通道与主定阀片第一通孔和第七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第二导通通道与主定阀片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出水通道与主定阀片第四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第一通孔与主定阀片第五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第二通孔与主定阀片第六通孔相连通;或主动阀片第一导通通道与主定阀片第三通孔和第七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第二导通通道与主定阀片第四通孔和第五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出水通道与主定阀片第六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第一通孔与主定阀片第一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第二通孔与主定阀片第二通孔相连通;或主动阀片第一导通通道与主定阀片第五通孔和第七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第二导通通道与主定阀片第六通孔和第一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出水通道与主定阀片第二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第一通孔与主定阀片第三通孔相连通,主动阀片第二通孔与主定阀片第四通孔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再生阀的再生动阀片和再生定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与方案1相同。
方案3:
一种连续供水用多功能控制阀,包括主阀、再生阀、左罐阀体和右罐阀体,主阀和再生阀通过联接固定为一个整体。
所述主阀主要包括主阀体、主定阀片、主动阀片、拨叉、分隔栅和主驱动机构。
所述再生阀主要包括再生阀体、再生定阀片、再生动阀片、射流器和再生驱动机构。
采用三交换罐两用一备连续供水、原水或软水再生、顺流吸盐再生方式。
本方案的再生阀采用不同于方案1和方案2的再生定阀片和再生动阀片的流道结构,其余结构特征均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相同。
进一步,除再生动、定阀片外,其余结构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时,再生时是采用原水再生。
进一步,除再生动、定阀片外,其余结构特征与实施例二相同时,再生时是采用软水再生。
进一步,在所述再生定阀片上设置有六个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和第五通孔在圆周上顺序排列,第六通孔在再生定阀片的中心,第一通孔和第五通孔均与再生阀体的下布 水口相连通,第二通孔与再生阀体的射流器进水口相连通,第三通孔与再生阀体的射流器出水口相连通,第四通孔与再生阀体的上布水口相连通,第六通孔与再生阀体的排水口相连通。在再生动阀片上设置有进水通道、第一导通通道和第二导通通道,进水通道与再生阀体的进水口相连通,第二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的第六通孔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再生阀的再生动阀片和再生定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再生动阀片进水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一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一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二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四通孔和第六通孔相连通;或再生动阀片进水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二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一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二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相连通;或再生动阀片进水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三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一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四通孔和第五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二导通通道只与再生定阀片第六通孔相连通;或再生动阀片进水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四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一导通通道只与再生定阀片第五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二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一通孔和第六通孔相连通;或再生动阀片进水通道与再生定阀片无连通关系,再生动阀片第一导通通道只与再生定阀片第一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二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二通孔和第六通孔相连通。
方案4:
一种连续供水用多功能控制阀,包括主阀、再生阀、左罐阀体和右罐阀体,主阀和再生阀通过联接固定为一个整体。
所述主阀主要包括主阀体、主定阀片、主动阀片、拨叉、分隔栅和主驱动机构。
所述再生阀主要包括再生阀体、再生定阀片、再生动阀片、射流器和再生驱动机构。
采用三交换罐两用一备连续供水、原水或软水再生、逆流吸盐再生方式。
本方案的再生阀采用不同于方案1和方案2的再生定阀片和再生动阀片的流道结构,其余结构特征均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相同。
进一步,除再生动、定阀片外,其余结构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时,再生时是采用原水再生。
进一步,除再生动、定阀片外,其余结构特征与实施例二相同时,再生时是采用软水再生。
进一步,在所述再生定阀片上设置有五个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和第五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在圆周上顺序排列,第五 通孔在再生定阀片的中心,第一通孔与再生阀体的下布水口相连通,第二通孔与再生阀体的射流器进水口相连通,第三通孔与再生阀体的上布水口相连通,第四通孔与再生阀体的射流器出水口相连通,第五通孔与再生阀体的排水口相连通。在再生动阀片上设置有进水通道、第一导通通道和第二导通通道,进水通道与再生阀体的进水口相连通,第一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的第五通孔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再生阀的再生动阀片和再生定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再生动阀片进水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一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一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三通孔和第五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二导通通道只与再生定阀片第四通孔相连通;或再生动阀片进水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二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一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三通孔和第五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二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一通孔和第四通孔相连通;或再生动阀片进水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三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一导通通道只与再生定阀片第五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二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相连通;或再生动阀片进水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三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一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一通孔和第五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二导通通道只与再生定阀片第三通孔相连通;或再生动阀片进水通道与再生定阀片无连通关系,再生动阀片第一导通通道与再生定阀片第二通孔和第五通孔相连通,再生动阀片第二导通通道只与再生定阀片第三通孔相连通。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一种三交换罐连续供水用多功能控制阀,始终有两个交换罐串联供水,另一罐再生备用,出水硬度达到上限值时将串联的第一级交换罐转入再生,串联的第二级交换罐作为第一级交换罐与再生好备用的交换罐继续串联产水,且系统只需配置一只盐箱,因此可以大大提高树脂交换容量的利用率,可提高50%,节省再生盐耗和再生水耗,节省配套成本,既可以原水再生,也可以软水再生,可用于高硬度原水的连续软化供水,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和局限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主阀和再生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左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左罐阀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右罐阀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主定阀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一、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的主动阀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再生定阀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再生动阀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一、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在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左罐反洗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一、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在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左罐再生状态全过程的主动阀片和主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在再生罐反洗状态的再生动阀片和再生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一、实施例四在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左罐吸盐逆流再生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一、实施例三在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左罐吸盐顺流再生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在再生罐吸盐逆流再生状态的再生动阀片和再生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在再生罐吸盐顺流再生状态的再生动阀片和再生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17是实施例一、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在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盐箱补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实施例一、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在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左罐正洗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在盐箱补水状态的再生动阀片和再生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在再生罐正洗状态的再生动阀片和再生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21是实施例一、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在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左罐关闭备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在再生罐关闭备用状态的再生动阀片和再生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23是实施例一、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在右罐和左罐串联运行软化,中罐再生状态全过程 的主动阀片和主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24是实施例一、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在左罐和中罐串联运行软化,右罐再生状态全过程的主动阀片和主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25是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的主动阀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26是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在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左罐反洗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在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左罐再生状态全过程的主动阀片和主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28是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在右罐和左罐串联运行软化,中罐再生状态全过程的主动阀片和主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29是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在左罐和中罐串联运行软化,右罐再生状态全过程的主动阀片和主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再生定阀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31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再生动阀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32是实施例三在再生罐反洗状态的再生动阀片和再生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33是实施例三在再生罐吸盐顺流再生状态的再生动阀片和再生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34是实施例三在盐箱补水状态的再生动阀片和再生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35是实施例三在再生罐正洗状态的再生动阀片和再生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36是实施例三在再生罐关闭备用状态的再生动阀片和再生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37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再生定阀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38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再生动阀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39是实施例四在再生罐反洗状态的再生动阀片和再生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40是实施例四在再生罐吸盐逆流再生状态的再生动阀片和再生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41是实施例四在盐箱补水状态的再生动阀片和再生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42是实施例四在再生罐正洗状态的再生动阀片和再生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43是实施例四在再生罐关闭备用状态的再生动阀片和再生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实施范围。
如图1~图5所示,一种连续供水用多功能控制阀,包括主阀1000、再生阀2000、左罐阀体200和右罐阀体300,主阀1000和再生阀2000通过联接固定为一个整体。如图10所示,在使用本发明时,将主阀1000、左罐阀体200和右罐阀体300分别安装到树脂罐400M、400L和400R上,树脂403L、403M、403R分别装填在树脂罐400L、400M、400R中。左罐400L的上布水器401L联接于左罐阀体200的左罐上布水口201,左罐上布水口201通过上布水器401L连通到左罐400L的上部,下布水器404L通过中心管402L联接于左罐阀体200的左罐下布水口202,左罐下布水口202经由中心管402L和下布水器404L连通到树脂罐400L的下部。中罐400M的上布水器401M、下布水器404L和主阀1000的联接及配合关系,右罐400R的上布水器401R、下布水器404R和右罐阀体300的联接及配合关系均类似于左罐400L的上布水器401L、下布水器404L和左罐阀体200的联接及配合关系。左罐阀体200的左上布接口203和左下布接口204分别与主阀1000的左罐上布水接口35和左罐下布水接口36通过接管连接并连通,右罐阀体300的右上布接口304和右下布接口303分别与主阀1000的右罐上布水接口37和右罐下布水接口38通过接管连接并连通。将再生阀2000上的吸盐口72通过连接管500连通到盐箱501中的盐阀502。通过主驱动机构50来驱动拨叉40并联动主动阀片20作圆周转动和通过再生驱动机构来驱动再生动阀片90作圆周转动,形成了主动阀片20与主定阀片10的不同配合状态和再生动阀片90与再生定阀片80的不同配合状态,以实现本发明的三大功能:
一、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左罐再生或备用。
二、右罐和左罐串联运行软化,中罐再生或备用。
三、左罐和中罐串联运行软化,右罐再生或备用。
再生功能有:反洗、吸盐再生(逆流或顺流再生)、盐箱补水、正洗、关闭备用。
实施例一:采用原水再生,可选逆流吸盐或顺流吸盐再生的技术方案。
如图1~图9所示,所述主阀1000主要包括主阀体30、主定阀片10、主动阀片20、拨叉40、分隔栅60和主驱动机构50;所述再生阀2000主要包括再生阀体70、再生定阀片80、再生动阀片90、射流器73和再生驱动机构100。
所述主阀体30上设置有进水口31、出水口32、左罐上布水接口35、左罐下布水接口36、中罐上布水口33、中罐下布水口34、右罐上布水接口37、右罐下布水接口38、再 生进水口30c、再生上布水口30a和再生下布水口30b,再生进水口30c与进水口31相连通。在主定阀片10上设置有七个通孔: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12、第三通孔13、第四通孔14、第五通孔15、第六通孔16和第七通孔17,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12、第三通孔13、第四通孔14、第五通孔15和第六通孔16在圆周上顺序排列,第七通孔17在主定阀片10的中心,第一通孔11与主阀体30的中罐上布水口33相连通,第二通孔12与主阀体30的中罐下布水口34相连通,第三通孔13与主阀体30的右罐上布水接口37相连通,第四通孔14与主阀体30的右罐下布水接口38相连通,第五通孔15与主阀体30的左罐上布水接口35相连通,第六通孔16与主阀体30的左罐下布水接口36相连通,第七通孔17与主阀体30的出水口32相连通。在主动阀片20上依次顺序设置有进水通道21、第一导通通道22、第二导通通道23、第一通孔24和第二通孔25,进水通道21与主阀体30的进水口31相连通,第二导通通道22与主定阀片10的第七通孔17相连通。在分隔栅60上设置有上布水流道腔61和下布水流道腔62,上布水流道腔61与主阀体30的再生上布水口30a相连通,下布水流道腔62与主阀体30的再生下布水口30b相连通。在拨叉40上设置有上布水腔41、下布水腔44、上布水流道42和下布水流道43,上布水腔41与主动阀片20的第一通孔24相连通,下布水腔44与主动阀片20的第二通孔25相连通,上布水流道42连通上布水腔41和分隔栅60的上布水流道腔61,下布水流道43连通下布水腔44和分隔栅60的下布水流道腔62。主驱动机构50用以驱动拨叉40并联动主动阀片20作圆周转动。
所述再生阀体70上设置有进水口70c、排水口71、射流器进水口74、射流器出水口75、吸盐口72、上布水口70a和下布水口70b,进水口70c与主阀体30的再生进水口30c相连通,射流器进水口74和射流器出水口75及吸盐口72与射流器73相连通,上布水口70a与主阀体30的再生上布水口30a相连通,下布水口70b与主阀体30的再生下布水口30b相连通。在再生定阀片80上设置有六个通孔:第一通孔81、第二通孔82、第三通孔83、第四通孔84、第五通孔85和第六通孔86,第一通孔81、第二通孔82、第三通孔83、第四通孔84和第五通孔85在圆周上顺序排列,第六通孔86在再生定阀片80的中心,第一通孔81和第三通孔83均与再生阀体70的下布水口70b相连通,第二通孔82与再生阀体70的射流器进水口74相连通,第四通孔84与再生阀体70的射流器出水口75相连通,第五通孔85与再生阀体70的上布水口70a相连通,第六通孔86与再生阀体70的排水口71相连通。在再生动阀片90上设置有进水通道91、第一导通通道92和第二导通通道93,进水通道91与再生阀体70的进水口70c相连通,第二导通通道92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六通孔86相连通。再生驱动机构100用以驱动再生动阀片90作圆周转动。
所述左罐阀体200设置有左罐上布水口201、左罐下布水口202、左上布接口203和左下布接口204,左上布接口203与左罐上布水口201相连通,左下布接口204与左罐下布水口202相连通,左上布接口203和左下布接口204通过接管分别与主阀体30的左罐上布水接口35和左罐下布水接口36相连通。
所述右罐阀体300设置有右罐上布水口301、右罐下布水口302、右上布接口304和右下布接口303,右上布接口304与右罐上布水口301相连通,右下布接口303与右罐下布水口302相连通,右上布接口304和右下布接口303通过接管分别与主阀体30的右罐上布水接口37和右罐下布水接口38相连通。
下面详细说明动、定阀片的不同配合方式而产生的三大工作状态。
一、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左罐再生状态:
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左罐反洗状态:如图1、10、11、12所示,通过主驱动机构50驱动拨叉40联动主动阀片20作圆周转动,使主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与主定阀片10的第一通孔11相连通,主动阀片20的第一导通通道22与主定阀片10的第二通孔12和第三通孔13相连通,主动阀片20的第二导通通道23与主定阀片10的第四通孔14和第七通孔17相连通,主动阀片20的第一通孔24与主定阀片10的第五通孔15相连通,主动阀片20的第二通孔25与主定阀片10的第六通孔16相连通。通过再生驱动机构100驱动再生动阀片90圆周转动,使再生动阀片90的进水通道91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一通孔81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一导通通道92只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二通孔82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二导通通道93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五通孔85和第六通孔86相连通。在这种主动、定阀片和再生动、定阀片的配合状态下,原水从进水口31进入阀体30内分成两股原水形成两个工作状态,一股原水实施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状态,工作流程如下:
原水→进水口31→主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主定阀片10的第一通孔11→主阀体30的中罐上布水口33→中罐400M的上布水器401M→中罐400M的上部→流经树脂层403M进行软化→中罐400M的下部→中罐400M的下布水器404M→中心管402M→主阀体30的中罐下布水口34→主定阀片10的第二通孔12→主动阀片20的第一导通通道22导流至主定阀片10的第三通孔13→主阀体30的右罐上布水接口37→右罐阀体300的上布接口304→右罐上布水口301→右罐400R的上布水器401R→右罐400R的上部→穿过树脂层403R进行二次软化→右罐400R下部→下布水器404R→中心管402R→右罐下布水口302→右罐阀体300的下布接口303→主阀体30的右罐下布水接口38→主定阀片10的第四通孔14→主动阀片20的第二导 通通道23导流至主定阀片10的第七通孔17→从出水口32流出。
另一股原水实施左罐反洗状态,工作流程如下:
原水→进水口31→主阀体30的再生进水口30c→再生阀体70的进水口70c→再生动阀片90的进水通道91→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一通孔81→再生阀体70的下布水口70b→主阀体30的再生下布水口30b→分隔栅60的下布水流道腔62→拨叉40的下布水流道43→拨叉40的下布水腔44→主动阀片20的第二通孔25→主定阀片10的第六通孔16→主阀体30的左罐下布水接口36→左罐阀体200的下布接口204→左罐下布水口202→左罐中心管402L→左罐下布水器404L→左罐400L下部→流经树脂层403L进行反冲洗→左罐400L上部→上布水器401L→左罐上布水口201→左上布接口203→主阀体30的左罐上布水接口35→主定阀片10的第五通孔15→主动阀片20的第一通孔24→拨叉40的上布水腔41→拨叉40的上布水流道42→分隔栅60的上布水流道腔61→主阀体30的再生上布水口30a→再生阀体70的上布水口70a→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五通孔85→再生动阀片90的第二导通通道93导流至再生定阀片80的第六通孔86→从再生阀体70的排水口71排出。
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左罐吸盐逆流再生状态:如图1、11、13、15所示,主阀1000的主动、定阀片配合状态不变,通过再生驱动机构100驱动再生动阀片90圆周转动,使再生动阀片90的进水通道91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二通孔82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一导通通道92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三通孔83和第四通孔84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二导通通道93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五通孔85和第六通孔86相连通。在这种主动、定阀片和再生动、定阀片的配合状态下,一股原水形成中罐400M和右罐400R继续串联运行软化的工作状态,另一股原水形成左罐吸盐逆流再生的状态,左罐吸盐逆流再生工作流程如下:
原水→进水口31→再生进水口30c→再生阀体70的进水口70c→再生动阀片90的进水通道91→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二通孔82→再生阀体70的射流器进水口74→射流器73产生负压,从吸盐口72把盐箱501中的盐水通过盐阀502和连接管500吸入到射流器出水口75与原水混合形成再生液→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三通孔83→再生动阀片90的第一导通通道92导流至再生定阀片80的第四通孔84→再生阀体70的下布水口70b→主阀体30的再生下布水口30b→分隔栅60的下布水流道腔62→拨叉40的下布水流道43→拨叉40的下布水腔44→主动阀片20的第二通孔25→主定阀片10的第六通孔16→主阀体30的左罐下布水接口36→左罐阀体200的下布接口204→左 罐下布水口202→左罐中心管402L→左罐下布水器404L→左罐400L下部→流经树脂层403L进行离子交换再生树脂→左罐400L上部→上布水器401L→左罐上布水口201→左罐阀体200的左上布接口203→主阀体30的左罐上布水接口35→主定阀片10的第五通孔15→主动阀片20的第一通孔24→拨叉40的上布水腔41→拨叉40的上布水流道42→分隔栅60的上布水流道腔61→主阀体30的再生上布水口30a→再生阀体70的上布水口70a→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五通孔85→再生动阀片90的第二导通通道93导流至再生定阀片80的第六通孔86→最后再生废液从再生阀体70的排水口71排出。
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左罐吸盐顺流再生状态:如图1、11、14、16所示,主阀1000的主动、定阀片配合状态不变,通过再生驱动机构100驱动再生动阀片90圆周转动,使再生动阀片90的进水通道91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二通孔82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一导通通道92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四通孔84和第五通孔85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二导通通道93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一通孔81和第六通孔86相连通。在这种主动、定阀片和再生动、定阀片的配合状态下,一股原水形成中罐400M和右罐400R继续串联运行软化的工作状态,另一股原水形成左罐吸盐顺流再生的状态,左罐吸盐顺流再生工作流程如下:
原水→进水口31→再生进水口30c→再生阀体70的进水口70c→再生动阀片90的进水通道91→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二通孔82→再生阀体70的射流器进水口74→射流器73产生负压,从吸盐口72把盐箱501中的盐水通过盐阀502和连接管500吸入到射流器出水口75与原水混合形成再生液→再生定阀片80的第四通孔84→再生动阀片90的第一导通通道92导流至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五通孔85→再生阀体70的上布水口70a→主阀体30的再生上布水口30a→分隔栅60的上布水流道腔61→拨叉40的上布水流道42→拨叉40的上布水腔41→主动阀片20的第一通孔24→主定阀片10的第五通孔15→主阀体30的左罐上布水接口35→左罐阀体200的上布接口203→左罐上布水口201→左罐上布水器401L→左罐400L上部→流经树脂层403L进行离子交换再生树脂→左罐400L下部→左罐下布水器404L→中心管402L→左罐下布水口202→左罐阀体200的左下布接口204→主阀体30的左罐下布水接口36→主定阀片10的第六通孔16→主动阀片20的第二通孔25→拨叉40的下布水腔44→拨叉40的下布水流道43→分隔栅60的下布水流道腔62→主阀体30的再生下布水口30b→再生阀体70的下布水口70b→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一通孔81→再生动阀片90的第二导 通通道93导流至再生定阀片80的第六通孔86→最后再生废液从再生阀体70的排水口71排出。
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盐箱补水状态:如图如图1、11、17、19所示,主阀1000的主动、定阀片配合状态不变,通过再生驱动机构100驱动再生动阀片90圆周转动,使再生动阀片90的进水通道91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四通孔84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一导通通道92只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五通孔85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二导通通道93只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六通孔86相连通。在这种主动、定阀片和再生动、定阀片的配合状态下,一股原水形成中罐400M和右罐400R继续串联运行软化的工作状态,另一股原水形成向盐箱补水的状态,盐箱补水工作流程如下:
原水→进水口31→再生进水口30c→再生阀体70的进水口70c→再生动阀片90的进水通道91→再生定阀片80的第四通孔84→再生阀体70的射流器进水口74→射流器73→吸盐口72→连接管500→盐阀502→盐箱501。
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左罐正洗状态:如图1、11、18、20所示,主阀1000的主动、定阀片配合状态不变,通过再生驱动机构100驱动再生动阀片90圆周转动,使再生动阀片90的进水通道91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五通孔85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一导通通道92只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一通孔81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二导通通道93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三通孔83和第六通孔86相连通。在这种主动、定阀片和再生动、定阀片的配合状态下,一股原水形成中罐400M和右罐400R继续串联运行软化的工作状态,另一股原水形成左罐正洗的状态,左罐正洗工作流程如下:
原水→进水口31→再生进水口30c→再生阀体70的进水口70c→再生动阀片90的进水通道91→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五通孔85→再生阀体70的上布水口70a→主阀体30的再生上布水口30a→分隔栅60的上布水流道腔61→拨叉40的上布水流道42→拨叉40的上布水腔41→主动阀片20的第一通孔24→主定阀片10的第五通孔15→主阀体30的左罐上布水接口35→左罐阀体200的上布接口203→左罐上布水口201→左罐上布水器401L→左罐400L上部→流经树脂层403L进行冲洗树脂→左罐400L下部→左罐下布水器404L→中心管402L→左罐下布水口202→左罐阀体200的左下布接口204→主阀体30的左罐下布水接口36→主定阀片10的第六通孔16→主动阀片20的第二通孔25→拨叉40的下布水腔44→拨叉40的下布水流道43→分隔栅60的下布水流道腔62→主阀体30的再生下布水口30b→再生阀体70的下布水口70b→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三通孔83→再生动阀片90的第二导通通道93导流 至再生定阀片80的第六通孔86→最后再生废液从再生阀体70的排水口71排出。
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左罐关闭备用状态:如图1、11、21、22所示,主阀1000的主动、定阀片配合状态不变,通过再生驱动机构100驱动再生动阀片90圆周转动,使再生动阀片90的进水通道91与再生定阀片80无连通关系,再生动阀片90的第一导通通道92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二通孔82和第三通孔83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二导通通道93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五通孔85和第六通孔86相连通。在这种主动、定阀片和再生动、定阀片的配合状态下,中罐400M和右罐400R继续串联运行软化的工作状态,左罐关闭备用,没有原水进入左罐。
二、右罐和左罐串联运行软化,中罐再生状态:
如图23所示,当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至出水硬度达到上限值时,通过主驱动机构50驱动拨叉40联动主动阀片20作圆周转动,使主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与主定阀片10的第三通孔13相连通,主动阀片20的第一导通通道22与主定阀片10的第四通孔14和第五通孔15相连通,主动阀片20的第二导通通道23与主定阀片10的第六通孔16和第七通孔17相连通,主动阀片20的第一通孔24与主定阀片10的第一通孔11相连通,主动阀片20的第二通孔25与主定阀片10的第二通孔12相连通。在这种主动、定阀片的配合状态下,水处理系统工作状态切换为右罐和左罐串联运行软化状态。同时基于主动、定阀片的这种配合状态,通过再生驱动机构100驱动再生动阀片90圆周转动,使再生动定、阀片处于如图12、15、16、19、20、22所示的六种配合状态,中罐完成反洗、逆流吸盐再生、顺流吸盐再生、盐箱补水、正洗、关闭备用的六种状态。工作流程类似于对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左罐再生状态所作的描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三、左罐和中罐串联运行软化,右罐再生状态:
如图24所示,当右罐和左罐串联运行软化至出水硬度达到上限值时,通过主驱动机构50驱动拨叉40联动主动阀片20作圆周转动,使主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与主定阀片10的第五通孔15相连通,主动阀片20的第一导通通道22与主定阀片10的第六通孔16和第一通孔11相连通,主动阀片20的第二导通通道23与主定阀片10的第二通孔12和第七通孔17相连通,主动阀片20的第一通孔24与主定阀片10的第三通孔13相连通,主动阀片20的第二通孔25与主定阀片10的第四通孔14相连通。在这种主动、定阀片的配合状态下,水处理系统工作状态切换为左罐和中罐串联运行软化状态。同时基于主动、定阀片的这种配合状态,通过再生驱动机构100驱动再生动阀片90圆周转动,使再生动定、阀片处于如图12、15、16、19、20、22所示的六种配合状态,右罐完成反洗、逆流吸盐再生、顺流吸盐 再生、盐箱补水、正洗、关闭备用的六种状态。工作流程类似于对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左罐再生状态所作的描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二:采用软水再生,可选逆流吸盐或顺流吸盐再生的技术方案。
如图1~6、图8、9、2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原理基本相同,区别在于两点:
一、主阀体30的接口31在实施例一是作为进水口31,而在本实施例是作为出水口31;主阀体30的接口32在实施例一是作为出水口32,而在本实施例是作为进水口32。
二、主动阀片结构不相同。
在本实施例,所述主阀1000的主定阀片10的第七通孔17与主阀体30的进水口32相连通,主阀体30的再生进水口30a与出水口31相连通。如图25所示,所述主动阀片20上依次顺序设置有第一导通通道21、第二导通通道22、出水通道23、第一通孔24和第二通孔25,出水通道23与主阀体30的出水口31相连通,第一导通通道21与主定阀片10的第七通孔17相连通。
除上述两点区别外,其余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
在本实施例,通过主动、定阀片和再生动、定阀片的不同配合方式同样实现三大工作状态: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左罐再生状态或备用;右罐和左罐串联运行软化,中罐再生状态或备用;左罐和中罐串联运行软化,右罐再生状态或备用。
本实施例的三大工作状态的工作流程类似于实施例一所描述的三大工作状态,如上述的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一的两个区别点,这样的结果是使得实施例二的各个罐在再生时的再生水来源于与出水口31相连通的再生进水口30c的软水,实现软水再生的功能。
以下仅对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左罐反洗状态作详细说明,其余工作状态不再一一赘述。
如图1、12、26、27所示,通过主驱动机构50驱动拨叉40联动主动阀片20作圆周转动,使主动阀片20的第一导通通道21与主定阀片10的第一通孔11和第七通孔17相连通,主动阀片20的第二导通通道22与主定阀片10的第二通孔12和第三通孔13相连通,主动阀片20的出水通道23与主定阀片10的第四通孔14相连通,主动阀片20的第一通孔24与主定阀片10的第五通孔15相连通,主动阀片20的第二通孔25与主定阀片10的第六通孔16相连通。通过再生驱动机构100驱动再生动阀片90圆周转动,使再生动阀片90的进水通道91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一通孔81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一导通通道92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二通孔82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二导通通道93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五通孔85和第六通孔86相连通。在这种主动、定阀片和再生动、定阀片的配合状态下,实现中 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左罐反洗的工作状态,工作流程如下:
原水→进水口32→主定阀片10的第七通孔17→主动阀片20的第一导通通道21导流至主定阀片10的第一通孔11→主阀体30的中罐上布水口33→中罐400M的上布水器401M→中罐400M的上部→流经树脂层403M进行软化→中罐400M的下部→中罐400M的下布水器404M→中心管402M→主阀体30的中罐下布水口34→主定阀片10的第二通孔12→主动阀片20的第二导通通道22导流至主定阀片10的第三通孔13→主阀体30的右罐上布水接口37→右罐阀体300的上布接口304→右罐上布水口301→右罐400R的上布水器401R→右罐400R的上部→穿过树脂层403R进行二次软化→右罐400R下部→下布水器404R→中心管402R→右罐下布水口302→右罐阀体300的下布接口303→主阀体30的右罐下布水接口38→主定阀片10的第四通孔14→主动阀片20的出水通道23→从出水口31流出,实现中罐和右罐串联运行软化的工作流程。因为主阀体30的再生进水口30c和主动阀片20的出水通道23均与出水口31相连通,所以从主动阀片20的出水通道23流出的部份软水用于实施左罐反洗状态,工作流程如下:
软水→主动阀片20的出水通道23→主阀体30的再生进水口30c→再生阀体70的进水口70c→再生动阀片90的进水通道91→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一通孔81→再生阀体70的下布水口70b→主阀体30的再生下布水口30b→分隔栅60的下布水流道腔62→拨叉40的下布水流道43→拨叉40的下布水腔44→主动阀片20的第二通孔25→主定阀片10的第六通孔16→主阀体30的左罐下布水接口36→左罐阀体200的下布接口204→左罐下布水口202→左罐中心管402L→左罐下布水器404L→左罐400L下部→流经树脂层403L进行反冲洗→左罐400L上部→上布水器401L→左罐上布水口201→左上布接口203→主阀体30的左罐上布水接口35→主定阀片10的第五通孔15→主动阀片20的第一通孔24→拨叉40的上布水腔41→拨叉40的上布水流道42→分隔栅60的上布水流道腔61→主阀体30的再生上布水口30a→再生阀体70的上布水口70a→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五通孔85→再生动阀片90的第二导通通道93导流至再生定阀片80的第六通孔86→从再生阀体70的排水口71排出。
如图28所示是右罐和左罐串联运行软化,中罐再生状态全过程的主动阀片和主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如图29所示是左罐和中罐串联运行软化,右罐再生状态全过程的主动阀片和主定阀片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实施例三:采用原水或软水再生,顺流吸盐再生的技术方案。
如图30、31所示,本实施例的再生阀2000采用图30所示的再生定阀片80和图31所示的再生动阀片90的流道结构,其余结构特征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相同。
进一步,除再生动、定阀片外,其余结构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时,再生时是采用原水再生。进一步,除再生动、定阀片外,其余结构特征与实施例二相同时,再生时是采用软水再生。
在所述再生定阀片80上设置有六个通孔:第一通孔81、第二通孔82、第三通孔83、第四通孔84、第五通孔85和第六通孔86,第一通孔81、第二通孔82、第三通孔83、第四通孔84和第五通孔85在圆周上顺序排列,第六通孔86在再生定阀片80的中心,第一通孔81和第五通孔85均与再生阀体70的下布水口70b相连通,第二通孔82与再生阀体70的射流器进水口74相连通,第三通孔83与再生阀体70的射流器出水口75相连通,第四通孔84与再生阀体70的上布水口70a相连通,第六通孔86与再生阀体70的排水口71相连通。在所述再生动阀片90上设置有进水通道91、第一导通通道92和第二导通通道93,进水通道91与再生阀体70的进水口70c相连通,第二导通通道92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六通孔86相连通。
本实施例通过再生驱动机构100驱动再生动阀片90作圆周转动,形成五种再生动阀片与再生定阀片的配合关系,与之一一对应的再生罐的再生状态如下:
再生罐反洗状态:
如图32所示,通过再生驱动机构100驱动再生动阀片90作圆周转动,使再生动阀片90的进水通道91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一通孔81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一导通通道92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二通孔82和第三通孔83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二导通通道93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四通孔84和第六通孔86相连通。在这种再生动、定阀片的配合状态下,再生罐处于反洗状态,工作流程类似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有关再生罐反洗状态的描述,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再生罐吸盐顺流再生状态:
如图33所示,通过再生驱动机构100驱动再生动阀片90作圆周转动,使再生动阀片90的进水通道91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二通孔82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一导通通道92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三通孔83和第四通孔84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二导通通道93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五通孔85和第六通孔86相连通。在这种再生动、定阀片的配合状态下,再生罐处于吸盐顺流再生状态,工作流程类似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有关再生罐吸盐顺流再生状态的描述,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盐箱补水状态:
如图34所示,通过再生驱动机构100驱动再生动阀片90作圆周转动,使再生动阀片90的进水通道91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三通孔83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一导通通道92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四通孔84和第五通孔85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二导通通道93只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六通孔86相连通。在这种再生动、定阀片的配合状态下,水处理系统处于向盐箱补水状态,工作流程类似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有关向盐箱补水状态的描述,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再生罐正洗状态:
如图35所示,通过再生驱动机构100驱动再生动阀片90作圆周转动,使再生动阀片90的进水通道91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四通孔84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一导通通道92只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五通孔85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二导通通道93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一通孔81和第六通孔85相连通。在这种再生动、定阀片的配合状态下,再生罐处于正洗状态,工作流程类似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有关再生罐正洗状态的描述,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再生罐关闭备用状态:
如图36所示,通过再生驱动机构100驱动再生动阀片90作圆周转动,使再生动阀片90的进水通道91与再生定阀片80无连通关系,再生动阀片90的第一导通通道92只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一通孔81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二导通通道93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二通孔82和第六通孔86相连通。在这种再生动、定阀片的配合状态下,再生罐处于关闭备用状态,工作流程类似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有关再生罐关闭备用状态的描述,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四:采用原水或软水再生,逆流吸盐再生的技术方案。
如图37、38所示,本实施例的再生阀2000采用图37所示的再生定阀片80和图38所示的再生动阀片90的流道结构,其余结构特征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相同。
进一步,除再生动、定阀片外,其余结构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时,再生时是采用原水再生。进一步,除再生动、定阀片外,其余结构特征与实施例二相同时,再生时是采用软水再生。
在所述在所述再生定阀片80上设置有五个通孔:第一通孔81、第二通孔82、第三通孔83、第四通孔84和第五通孔85,第一通孔81、第二通孔82、第三通孔83、第四通孔84在圆周上顺序排列,第五通孔85在再生定阀片的中心,第一通孔81与再生阀体70的下布水口70b相连通,第二通孔82与再生阀体70的射流器进水口74相连通,第三通孔83与再 生阀体70的上布水口70a相连通,第四通孔81与再生阀体70的射流器出水口75相连通,第五通孔85与再生阀体70的排水口71相连通。在再生动阀片90上设置有进水通道91、第一导通通道92和第二导通通道93,进水通道91与再生阀体70的进水口70c相连通,第一导通通道92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五通孔85相连通。
本实施例通过再生驱动机构100驱动再生动阀片90作圆周转动,形成五种再生动阀片与再生定阀片的配合关系,与之一一对应的再生罐的再生状态如下:
再生罐反洗状态:
如图39所示,通过再生驱动机构100驱动再生动阀片90作圆周转动,使再生动阀片90的进水通道91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一通孔81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一导通通道92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三通孔83和第五通孔85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二导通通道93只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四通孔84相连通。在这种再生动、定阀片的配合状态下,再生罐处于反洗状态,工作流程类似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有关再生罐反洗状态的描述,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再生罐吸盐逆流再生状态:
如图40所示,通过再生驱动机构100驱动再生动阀片90作圆周转动,使再生动阀片90的进水通道91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二通孔82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一导通通道92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三通孔83和第五通孔85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二导通通道93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一通孔81和第四通孔84相连通。在这种再生动、定阀片的配合状态下,再生罐处于吸盐逆流再生状态,工作流程类似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有关再生罐吸盐逆流再生状态的描述,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盐箱补水状态:
如图41所示,通过再生驱动机构100驱动再生动阀片90作圆周转动,使再生动阀片90的进水通道91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三通孔83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一导通通道92只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五通孔85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二导通通道93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一通孔81和第二通孔82相连通。在这种再生动、定阀片的配合状态下,水处理系统处于向盐箱补水状态,工作流程类似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有关向盐箱补水状态的描述,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再生罐正洗状态:
如图42所示,通过再生驱动机构100驱动再生动阀片90作圆周转动,使再生动阀片90的进水通道91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三通孔83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一导通通道92与 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一通孔81和第五通孔85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二导通通道93只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三通孔83相连通。在这种再生动、定阀片的配合状态下,再生罐处于正洗状态,工作流程类似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有关再生罐正洗状态的描述,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再生罐关闭备用状态:
如图43所示,通过再生驱动机构100驱动再生动阀片90作圆周转动,使再生动阀片90的进水通道91与再生定阀片80无连通关系,再生动阀片90的第一导通通道92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二通孔82和第五通孔85相连通,再生动阀片90的第二导通通道93只与再生定阀片80的第三通孔83相连通。在这种再生动、定阀片的配合状态下,再生罐处于关闭备用状态,工作流程类似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有关再生罐关闭备用的描述,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改变定、动阀片上孔的形状、调整具有同样功能的一个孔为多个孔等等,这些简单的改变都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