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局部化的动力吸能锚杆.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587133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8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004022.5

申请日:

2014.01.06

公开号:

CN103670471A

公开日:

2014.03.2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E21D 21/00申请公布日:20140326|||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21D 21/00申请日:20140106|||公开

IPC分类号:

E21D21/00; E02D5/74

主分类号:

E21D21/00

申请人:

河南理工大学; 常旭

发明人:

常旭; 朱昌星; 张悦; 赵芳芳; 茹忠亮; 赵洪波; 王凤娥; 程晓霞; 侯树林; 王欢; 李平

地址:

454003 河南省焦作市高新区世纪大道200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3

代理人:

童冠章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变形局部化的动力吸能锚杆,可有效解决锚杆系统在动力作用下容易破坏失效和降低地下工程结构动力灾害风险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锚杆体,锚杆体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呈粗细相间布置的粗部和细部,锚杆体一端为自由端,另一端为锚固端,自由端上有螺纹,本发明结构简单新颖独特,具有较好的锚固强度、刚度及抗动力破坏等力学性能,粗部实现了多点锚固的效果,提高了锚杆的锚固强度;在动力的作用下,细部结构能够产生塑性变形以吸收动能;细部结构沿锚杆长度方向上逐渐增加,以确保该锚杆体不会发生动力失效,是锚杆上的创新。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变形局部化的动力吸能锚杆,包括锚杆体,其特征在于,锚杆体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呈粗细相间布置的粗部(2)和细部(3),锚杆体一端为自由端(1),另一端为锚固端(5),自由端(1)上有螺纹(6)。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局部化的动力吸能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细部(3)的长度从自由端(1)向锚固端(5)逐渐增加。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局部化的动力吸能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细部(3)的直径从自由端(1)向锚固端(5)逐渐减小。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局部化的动力吸能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粗部(2)和细部(3)连接部位呈锥形圆弧面(4)。

说明书

变形局部化的动力吸能锚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锚杆,特别是采矿、岩土、护坡及地下工程用的一种变形局部化的动力吸能锚杆。
背景技术
    随着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和浅部资源的日益枯竭,我国越来越多的矿山相继进入深部资源开采状态,已有多个矿区出现千米深井。巷道在服务期间屡遭破坏,支护结构损毁变形,需要反复维修,是深部开采面临的重大难题。实践证明,动力扰动是深部巷道稳定性的重要威胁。冲击地压是深部巷道极易发生的一种重要动力形式;随着采深深度的增加,冲击地压事故越来越多,并越来越严重。施工爆破也是常见的巷道的动力因素,爆破产生的地震波在围岩中传播会引起临近爆源的围岩和支护结构产生颠簸和摇晃。不仅如此,深部巷道爆破极有可能诱发冲击地压等连锁动力现象,另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动力形式,如机械凿岩、天然地震等。这些动力作用是诱发锚杆锚固系统损伤和破坏的重要因素。因此,锚杆的改进和创新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变形局部化的动力吸能锚杆,可有效解决锚杆系统在动力作用下容易破坏失效和降低地下工程结构动力灾害风险问题。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锚杆体,锚杆体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呈粗细相间布置的粗部和细部,锚杆体一端为自由端,另一端为锚固端,自由端上有螺纹。
本发明结构简单新颖独特,具有较好的锚固强度、刚度及抗动力破坏等力学性能,粗部实现了多点锚固的效果,提高了锚杆的锚固强度;在动力的作用下,细部结构能够产生塑性变形以吸收动能;细部结构沿锚杆长度方向上逐渐增加,以确保该锚杆体不会发生动力失效,是锚杆上的创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2给出,本发明包括锚杆体,锚杆体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呈粗细相间布置的粗部2和细部3,锚杆体一端为自由端1,另一端为锚固端5,自由端1上有螺纹6。
为了保证使用效果,所述的细部3的长度从自由端1向锚固端5逐渐增加;
所述的细部3的直径从自由端1向锚固端5逐渐减小;
所述的粗部2和细部3连接部位呈锥形圆弧面4。
图1、2中,Li为第i个细部的长度,dj为第j个细部的直径;Li-1为第i-1个细部的长度,dj-1为第j-1个细部的直径;满足Li>Li-1,dj>dj-1,其中i、j为正整数。
本发明的工作机理是,锚杆体安装在插装在岩体8以后,通过垫板7固定,粗部2与岩体相互作用,起到锚固的作用,从而实现了多点锚固,增强了锚杆和围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锚固强度。在动力作用下,由于细部3的尺寸相对较小,容易产生大的塑性变形,以吸收动能,由于细部的变形发生在局部避免锚杆在动力作用下产生整体的失效破坏。
锚杆体承载的过程中,靠近自由端的应力较高,随着靠近自由端,应力逐渐减小;因此所设计细部的长度也逐渐减小,避免由于高应力区的细部结构尺寸太小而导致的锚杆承载力降低。
本发明依据锚杆体的实际受力特性,结构简单新颖,性能可靠,避免采矿、岩土及地下工程的锚杆锚固系统在动力作用下发生损失、破坏,降低该类工程结构的动力灾害风险。同时由于新的锚杆系统实现了多点锚固的特性,具有较高的锚固强度和稳定性,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变形局部化的动力吸能锚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变形局部化的动力吸能锚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变形局部化的动力吸能锚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变形局部化的动力吸能锚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形局部化的动力吸能锚杆.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670471A43申请公布日20140326CN103670471A21申请号201410004022522申请日20140106E21D21/00200601E02D5/7420060171申请人河南理工大学地址454003河南省焦作市高新区世纪大道2001号申请人常旭72发明人常旭朱昌星张悦赵芳芳茹忠亮赵洪波王凤娥程晓霞侯树林王欢李平74专利代理机构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41113代理人童冠章54发明名称变形局部化的动力吸能锚杆57摘要本发明涉及变形局部化的动力吸能锚杆,可有效解决锚杆系统在动力作用下容易破坏失效和降低地下工程结构动力灾害风险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

2、案是,包括锚杆体,锚杆体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呈粗细相间布置的粗部和细部,锚杆体一端为自由端,另一端为锚固端,自由端上有螺纹,本发明结构简单新颖独特,具有较好的锚固强度、刚度及抗动力破坏等力学性能,粗部实现了多点锚固的效果,提高了锚杆的锚固强度;在动力的作用下,细部结构能够产生塑性变形以吸收动能;细部结构沿锚杆长度方向上逐渐增加,以确保该锚杆体不会发生动力失效,是锚杆上的创新。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670471ACN103670471A1/1页21一种变形局部化的动力吸能锚。

3、杆,包括锚杆体,其特征在于,锚杆体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呈粗细相间布置的粗部(2)和细部(3),锚杆体一端为自由端(1),另一端为锚固端(5),自由端(1)上有螺纹(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局部化的动力吸能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细部(3)的长度从自由端(1)向锚固端(5)逐渐增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局部化的动力吸能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细部(3)的直径从自由端(1)向锚固端(5)逐渐减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局部化的动力吸能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粗部(2)和细部(3)连接部位呈锥形圆弧面(4)。权利要求书CN103670471A1/2页3变形局部化的动力吸能锚杆技术领域0。

4、001本发明涉及锚杆,特别是采矿、岩土、护坡及地下工程用的一种变形局部化的动力吸能锚杆。背景技术0002随着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和浅部资源的日益枯竭,我国越来越多的矿山相继进入深部资源开采状态,已有多个矿区出现千米深井。巷道在服务期间屡遭破坏,支护结构损毁变形,需要反复维修,是深部开采面临的重大难题。实践证明,动力扰动是深部巷道稳定性的重要威胁。冲击地压是深部巷道极易发生的一种重要动力形式;随着采深深度的增加,冲击地压事故越来越多,并越来越严重。施工爆破也是常见的巷道的动力因素,爆破产生的地震波在围岩中传播会引起临近爆源的围岩和支护结构产生颠簸和摇晃。不仅如此,深部巷道爆破极有可能诱发冲击地。

5、压等连锁动力现象,另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动力形式,如机械凿岩、天然地震等。这些动力作用是诱发锚杆锚固系统损伤和破坏的重要因素。因此,锚杆的改进和创新势在必行。发明内容000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变形局部化的动力吸能锚杆,可有效解决锚杆系统在动力作用下容易破坏失效和降低地下工程结构动力灾害风险问题。0004本发明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锚杆体,锚杆体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呈粗细相间布置的粗部和细部,锚杆体一端为自由端,另一端为锚固端,自由端上有螺纹。0005本发明结构简单新颖独特,具有较好的锚固强度、刚度及抗动力破坏等力学性能,粗部实现了多点锚固的效果,提高了锚杆的。

6、锚固强度;在动力的作用下,细部结构能够产生塑性变形以吸收动能;细部结构沿锚杆长度方向上逐渐增加,以确保该锚杆体不会发生动力失效,是锚杆上的创新。附图说明0006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0007图2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000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0009由图1、2给出,本发明包括锚杆体,锚杆体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呈粗细相间布置的粗部2和细部3,锚杆体一端为自由端1,另一端为锚固端5,自由端1上有螺纹6。0010为了保证使用效果,所述的细部3的长度从自由端1向锚固端5逐渐增加;所述的细部3的直径从自由端1向锚固端5逐渐减小;说明书CN103670471A2/。

7、2页4所述的粗部2和细部3连接部位呈锥形圆弧面4。0011图1、2中,LI为第I个细部的长度,DJ为第J个细部的直径;LI1为第I1个细部的长度,DJ1为第J1个细部的直径;满足LILI1,DJDJ1,其中I、J为正整数。0012本发明的工作机理是,锚杆体安装在插装在岩体8以后,通过垫板7固定,粗部2与岩体相互作用,起到锚固的作用,从而实现了多点锚固,增强了锚杆和围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锚固强度。在动力作用下,由于细部3的尺寸相对较小,容易产生大的塑性变形,以吸收动能,由于细部的变形发生在局部避免锚杆在动力作用下产生整体的失效破坏。0013锚杆体承载的过程中,靠近自由端的应力较高,随着靠近自由端,应力逐渐减小;因此所设计细部的长度也逐渐减小,避免由于高应力区的细部结构尺寸太小而导致的锚杆承载力降低。0014本发明依据锚杆体的实际受力特性,结构简单新颖,性能可靠,避免采矿、岩土及地下工程的锚杆锚固系统在动力作用下发生损失、破坏,降低该类工程结构的动力灾害风险。同时由于新的锚杆系统实现了多点锚固的特性,具有较高的锚固强度和稳定性,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说明书CN103670471A1/1页5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3670471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土层或岩石的钻进;采矿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